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分析刘备和曹操的用人之道
乱世重才:看刘备、曹操、孙权的用人态度及差异

乱世重才:看刘备、曹操、孙权的用人态度及差异任用人才到底应该看重道德还是看重才能,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话题。
有道德没能力的人,办不出什么业绩;有能力没道德的人会影响社会风气,有可能还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小编以为,在平世当中看重道德,在乱世当中就应该看重才能,这一点在三国时期的乱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刘备、曹操、孙权的才能大于道德的用人态度。
曹操:唯才是举、容忍小过曹操的一个比较著名的举措,就是唯才是举。
曹操发布过一篇《举贤勿拘品行令》,其中明确表示,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哪怕他有不仁不孝这样巨大的人格缺陷,也要把他们举荐上来,为自己所用。
可以说曹操是深知特殊时期,特殊情况的道理。
在东汉末年这样的分裂的乱世当中,如果想要打败别人,重新建立起一个新的政权,必须要用到才能,道德不但无济于事,有的时候反而会成为曹操的掣肘。
要知道曹操行的是篡位之事,滥杀官僚的事情不在少数,为筹集军费还有过大规模盗墓的行为。
如果是一个道德水准很高的人,肯定要阻止曹操做这些事情的。
《举贤勿拘品行令》:“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曹操也是贯彻了这种用人态度。
有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丁斐。
丁斐是曹操的老乡,可能与长期与曹家联姻的丁家有关。
丁斐很有能力,在“潼关之战”的时候还救了曹操一次。
不过这个人很贪财,经常触犯法律。
曹操手下有一个人叫做毛玠,做丞相东曹掾,是负责人事迁除的官员。
毛玠很有道德标准,看不得丁斐犯经济错误,频频检举他。
曹操则认为,丁斐有如自己偷吃,又善于捕鼠的忠犬,他的才能带来的收益要高于他贪污的亏空,所以曹操一直对丁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校尉丁斐因放牛马以饵贼,贼乱取牛马,公乃得渡。
”《魏略》:“斐性好货,数请求犯法,辄得原宥……太祖笑,顾谓左右曰:'我之有斐,譬如人家有盗狗而善捕鼠,盗虽有小损,而完我囊贮。
’”刘备:人尽其用、网开一面刘备身为一个军阀,虽然不能达到纯粹的君子的范畴,但道德标准比曹操是要高上不少。
试论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

2009年第25期科技信息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当今社会,我们国家大力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探究《三国演义》中各路诸侯的用人之道,对我国当今企事业单位的改革具有借鉴作用。
1.失人心者失天下墨子《尚贤》中说:“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在《三国演义》的开篇,活跃于历史舞台的是董卓、袁绍及刘表,但最后他们都迅速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他们不会用人,不善于用人。
因用人不当而丢掉天下的诸侯首推董卓。
董卓因平宦官之乱有功而权倾一时,后因“行废立之事”和残暴无道而迅速灭亡。
董卓曾派李肃用宝马赤兔和金银收买吕布,成功地让吕布认他为义父。
但董卓终因貂蝉而疏远了吕布,招致吕布一戟刺咽喉而死。
可以说,董卓用金银玉帛来收买人才,只能得到象吕布这样的“有勇无谋,见利忘义”(李肃语)的一介武夫。
董卓死后,最有实力一统天下的是袁绍。
但袁绍多以门第取人,任人唯亲。
如其长子袁谭被封为青州刺史,中子袁熙为幽州刺史,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
袁绍政权内部是一个体系严密的巨大亲属网,那些饱学之士根本无法得其门而入。
其次,袁绍用人多疑又忌才,导致内部不合,人心涣散,人才外流。
曹操谋士荀彧评价袁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
袁绍的这些用人缺点导致了官渡之战中他的最终失败。
刘表素有宽和爱士的名声,但和袁绍一样,用人易犯猜忌的毛病,如对待韩嵩。
韩嵩被其派往曹操军营探虚实,回来后却被刘表怀疑“反为太祖说”。
刘表想要杀了他,后经众人劝阻方免。
刘表的用人而疑导致他难成大器。
2.得人心者得天下2.1曹操用人:唯才是举,求贤若渴曹操用人,德才兼备,唯才是举,不以地位高低论取舍。
他礼贤下士,广招贤才,天下贤士归附他,有如水之归海。
如在第十回里,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刘晔、吕虔、满宠、毛玠等名士来投靠曹操。
荀彧还是从袁绍处跑来的,“操与语大悦,曰:‘此吾之子房也!’”遂即加以重用,任为“行军司马”,参赞军机。
用曹操的用人之道进行人力资源管理

用曹操的“用人之道”善待人才郭怀勇“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这首写诸葛亮的诗,颇为后人称道。
关于“三顾茅庐”的故事,易中天先生曾提出不同的见解,怀疑诸葛亮是待价而估,其“隆中对”也并非什么旷世绝学,而刘备之所以“三顾”,也有礼贤下士的作秀之嫌。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我不想深究其是否可考,我们看到的是诸葛亮一生忠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说明刘备使用诸葛亮是一起成功的人才引进和使用案例。
但是,在这里我更想说的是与刘备对峙的曹操的用人之道,毕竟,曹操作为政治家,军事家,他所代表的一方最终实现了统一三国的大业,尽管一部《三国演义》对曹操予以了丑化,但《三国志》告诉我们,曹操才是真正的智者,他的用人之道成就了他的伟业,从这一点上说,曹操更是一位人力资源专家。
其用人之道值得现代企业深深借鉴。
当今的中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日益进步的关键时期。
而人才问题却日益成为困扰企业家心中“说不出的痛”。
,如何吸纳人才,正确地使用人才,保留人才已经成了企业家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最大的困惑。
下面不妨结合易中天先生关于曹操的讲解谈谈曹操的用人之道。
第一: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什么叫知人善任?包括三个内容:第一是,知道哪些人是人才;第二,知道这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或者哪种类型的人才;第三,知道把这些人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
知人善任第一是知人,第二是善任,而善任就要唯才所宜。
这个特点,连最讨厌曹操的人,如写《容斋随笔》的洪迈对曹操的用人也这么评价:“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就是说他不管安排什么人做什么事都非常地合适,都非常地匹配,这是第一个特点。
这个特点是现在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同志们一直追求的,那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联想的柳传志先生曾经也说过“给老虎一座山,给猴子一棵树”,这也充分说明了知人善任,唯才所宜是正确使用人才的基础和起点,否则就会导致人才极大的浪费。
14.54 三国的用人之道

14.54 三国的用人之道三国时期的士人互相品评的体系标准及其对企业招聘的启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站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假如把三国看成不同的企业,那刘备、曹操、孙权就是三种风格迥然不同的领导者。
他们在选拔人才和使用人才方面各有各的方略,各有各的风格。
曹操拥有纵横天下的非凡之能,但他并没有恃才傲物,而是利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天时优势笼络了荀彧、郭嘉、张辽等大批文武精英人才;孙权继承父兄大业,充分利用江东多才俊的地利优势,依靠江南门阀望族,也得到了像周瑜、鲁肃、张昭等优质人才的鼎力支持;再观刘备,虽然屡战屡败,但其从不丧失信心,始终重百姓、讲仁德、守信义,因而借助人和的优势获得了关张赵马黄这五虎上将和诸葛亮、庞统、法正等俊杰的扶持。
解析三国不同的发展轨迹,相比曹孙二人借助先天优势的人资管理方式,也许刘备的“人和式”用人之道,更值得今日的人力资源从业者借鉴。
刘备的用人表现招聘:精挑细选巧借外力纵观刘备的一生,其在选人上不重多,而在精,要求所用之人都在某些方面具卓越之能力,能独当一面,横扫千军。
孔明及“五虎上将”都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选人才时,他能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礼请诸葛孔明出山,“隆中对”奠定了立国纲领,已成为尊重人才之美谈,也应成为我们企业招聘时注意的重点。
他还能不拘一格降人才,不存在种族地域歧视。
当时西凉不属中原,但收服马超后委以重任,封为“五虎上将”。
通过一系列人力资本组合,刘备组建了他的创业团队,并最终创建了割据西域的蜀国。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招募诸葛亮的过程中,刘备使用了具有原始雏形的猎头服务和人才测评工具,整个过程先有他人极力推荐,后有其亲自考察。
他在人生低谷之际遇到猎头司马徽,水镜先生指出“伏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在得到猎头顾问的人才推荐后,刘备三顾茅庐,上门招聘,通过“隆中对”,以通过对话剖析天下大势的原始人才测评形式,考验了诸葛亮的才干,并最终聘请诸葛亮成为了其集团的CEO。
人才管理从刘备孙权曹操看用人之道

-
THANKS!
XX生活即将结束,在此,我要感谢所有教导我的老师和陪 伴我一齐成长的同学,他们在我的大学生涯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本论 文能够顺利完成,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XXX老师,XXX老师对该论文从选题,构
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细心指引与教导,使我得以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
公平公正:在选拔人才时,要始终保持公 平公正的态度,不受外界干扰和个人偏见 影响 善于发掘和培养:如刘备和孙权所展示的,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需要善于发掘和培养人 才。这不仅需要有一双识人的慧眼,还需 要有一个能够提供良好成长环境的能力
知人善任:这一点是所有用人之道的精髓。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需要了解每个团队成员 的特点和能力,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 策 持略 续和 学方 习法 :不论是刘备、孙权还是曹操, 他们的用人之道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 都在不断地学习和调整自己的策略和方法 来 建适 立应 互不 信断 关变 系化 :的 一环 个境 成和 功情 的况 领导者需要与 团队成员建立起互信关系。只有当团队成 员信任你的时候,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 工 鼓作 励并 创共 新同 和实 进现 取目 :标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需要 鼓励团队成员去创新和进取。只有通过不 断地学习和改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 中 保保 持持 冷领 静先 和地 理位 性:在选用人才时,一个成 功的领导者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性。不论面 对何种情况或压力,都需要有清晰的头脑 来做出正确的决策
曹操的用人之道
1
曹操作为东汉末年的大将军, 后被封为魏武帝,他的用人之
道则以"实用"为核心
2
他懂得如何去识别一个人的能 力和潜力,只要是有助于实现 他的大业的人,不论是何出身,
曹操、刘备、诸葛亮的用人之道

曹操、刘备、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曹操的五个用人之道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
刘备用人(转帖)三国之主,曹操孙权刘备三人,都可以算得上是一代雄豪,他们为了谋求祖国的统一,都极其重视用人,并且,事实上他们也很善于用人。
但人才来源和用人条件,刘备最差。
论出身,刘备虽为皇族后裔,但世数悠远,“少时曾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不甚乐读书。
曹操孙权都出身宦族世家。
孙权自少博览群书,精习经史,“才秀明达,始有知名”(《三国志·吴主传》);曹操二十岁便举孝廉,从文学至兵书,无所不窥,年青时编了一本《兵法提要》,又注《孙武十三篇》。
论基业,刘备起兵下层,白手创业,举兵涿郡时,毫无政治势力和军事地盘可资凭藉;孙权凭借父兄二世余荫,“割据江东,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曹操雄才大略,拥军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师出有名。
因而曹营和江东人才济济;而刘备则正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说:“先主之初微矣,因无袁曹之权籍,屡挫屡奔;而客处荆州,望不隆而士之归者也寡,及分荆据益、蜀所得收罗为己用者,江湘巴蜀之士耳!”(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但是,尽管刘备得人条件远不如孙曹,最后还是建立了蜀汉政权,拉开了天下三分的历史序幕,刘备自己也成了与孙曹并争天下的一方政治领袖。
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善于物色人才,使用人才,并有一套别具特色的用人思想和政策。
归纳起来,反映在下列几个方面:一、从政治上看,刘备旗帜鲜明,政治针对性强。
刘备出自汉室后裔,打出“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旗号,这是孙曹政治上致命的弱点。
在正统观念几成为社会人们普遍政治信仰的封建时代,刘备打出这一旗号,自较孙曹更易取得民心,招揽人才。
刘备常说:“每与曹操反,事乃可成。
”刘备靠这一点起家,也是靠这一点收揽各地区、各阶级的人才。
聚才高手:刘备的用人之道

聚才高手——刘备的用人之道刘备与曹操、孙权相比,既无“一城一域”,也无“金融资本”,个人能力更不及曹操,但作为“聚才高手”,刘备长于用人之道和领导艺术,终从“织席贩履”的一介布衣,成长为蜀国之君。
精选人才,不拘一格刘备在选人上不重多,而在精。
其所用之人都在某些方面具卓越之能力,能独当一面,横扫千军。
“状乎神而近似妖”的诸葛亮、善于奇谋的法正、善于揽财的刘巴以及关张赵黄马“五虎上将”都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
知人善任,优势互补知人,敢用比自己强的人,是刘备的高明之处。
诸葛亮、法正以及“五虎上将”等都是个性非常鲜明之人,能攻能守。
刘备作为一个蜀国的核心,非常注重人员配臵平衡,岗位设臵优化,权责明晰,使整个团队达到了最完美的人才组合,提升了核心的竞争力。
用人不疑,唯才所宜刘备对属下一群文武众臣充满信任,而不像曹操那样生性多疑,处处设防,其中充分授权是其用人的成功之处。
三顾茅庐,刘备请得诸葛亮出山并出任丞相兼三军统帅,把军中大事一概交给他打理,很少干预,这样才使诸葛亮有机会把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刘备通过封候,使五虎上将分管五大区域,各自有了事业上的定位,才使其在三国中占有一席之地。
当刘备被曹操击溃于当阳时,有人言赵云已北去投降曹操,刘备立即以手戟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
魏延怒杀韩玄,献城投降,被诸葛亮认为其不忠不义,同时被指出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但刘备爱惜人才,仍将魏延收留,委以重任。
坦诚相待,感情留人一个人才,他最希望、最渴望、最需要得到的是什么?尊重。
“刘备威而有恩,勇而有义,宽宏而有大略”,最善于作感情投资,以笼络人心,使自己的中坚团队牢而不破,以至于有人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
从创业之初到建立霸业,从四处奔走逃命到建都成都,都对自己的部属仁爱有加,而不象一些古代帝王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同享乐,或者怕功高盖主,来个“杯酒释兵权”,更有甚者落个“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
刘备还善于感情留人,如徐庶。
三国演义中用人之道论文

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摘要:人才是一切财富中之最高财富,关系到事业兴衰成败。
知人善任,择人任势,是将帅重要的组织指挥艺术。
《武经总要》曰:“夫大将受任,必先料人,知其材力之勇怯,艺能之精粗,所使人各当其分,此军之善政也。
”纵观《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有慧眼识才,人尽其能,能尽所用;也有用人之弊,德才兼备者被拒之门外,无用武之地,抱憾终身,而少数德劣才疏者却大权独揽,为所欲为,给国家社稷造成及其严重的危害。
善用人者,雄霸一方;不善用人者,大浪淘沙。
关键词:求贤若渴,举贤任能;用人疑心,外宽而内忌;用人善道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193-03一、刘备用人之道刘备从一个织席贩履的平民,历经坎坷,多受磨难,终于建立了蜀汉政权,成为三国鼎立中雄霸一方的风云人物。
他主要凭借自己为人称颂的德行和知人善任成就帝业。
刘备用人之道,可概括为如下两点:第一,为人忠义,且讲究政治策略。
刘备用人旗帜鲜明,政治针对性强。
刘备出自汉室后裔,打出了“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旗号,这正是曹操、孙权政治上致命的弱点。
此旗号易得人心,便于招揽人才。
纵观蜀汉集团的核心人物,无不打上了正统的反曹政治烙印:名将赵云,一身是胆,宣称曹操是汉贼;军师诸葛亮大骂“曹操为汉贼也”,并表示“决不北向,委身曹氏”。
刘备用人讲究忠义,也以忠义思想教育部众,深得民心。
公元207年,刘备兵败长坂坡,当时他拥有百姓十多万人,辎重数千辆,后有曹操追兵,军情十分危急。
这时手下们建议刘备先逃往江陵,刘备断然拒绝:“百姓从新野相随至此,吾安忍弃之?”甘愿与士众同命运、共患难。
所以荆州大批有识之士投奔刘备,使其转弱为强,转危为安。
刘备靠忠义赢得民心,招揽四方人才,故而君臣政治目标一致、思想统一、齐心协力、百折不挠。
第二,思贤若渴、平易近人。
在残酷的军事政治斗争现实中,刘备深切认识到要得天下,无智能之士万万不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聚焦完美,离析缺陷
刘备可谓义薄云天,拥有了安邦之师,定国之相。但用情过 度,把义气与正气本末倒置,丢了性命,失了江山。管理中, 我们认识到义气的狭隘性,正气的必要性。义气有着冲动的 分子,使你有着达成目标的决心,但不能使你走向达成目标 的结果。正气就必要了,它能使你在不放弃原则的前提下, 坚决的完成目标。 刘备除了一个稀里糊涂的“皇族后裔”,算是“白手起家”。 他从“落水狗”地东奔西走到形成“三分天下”的势均力敌 之师,我们不得不望洋兴叹。刘备谦恭,随和,大义,重情, 这应该是其利处。企业需要这样的人物,员工需要这样的领 导。如果你常以领导自居,高高在上,盛气凌人。那么,你 永远也无法走到员工心中去,你怎么也无法听到真实的建议, 你也不会得到栋梁之才。要避免像刘备一样“因同宗不取荆 州”、“因仁义不接徐州”,这是其弊端,当今社会,现代 企业。强大的竞争力告诉你适者才能生存?
三、总结
吸取精华 去其糟粕
1.领导艺术:刘备VS曹操
领导者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渔夫,另一种
是园丁。他们分别信奉两种不同的管理学: 一种信奉渔夫的管理学,为的是获取、占有 和控制财富;一种信奉园丁的管理学,关注 的则是如何培育和创造财富的过程。 《三国 演义》中就描写了两位富有领导力的英雄。 一位是看重绩效的领导者--曹操;另一位是看 重人情的领导者--刘备。
看重绩效,更看重人情
看重绩效,更看重人情。领导者好比是交响乐的指挥,通过 他的努力、想象和指挥,使其乐器融为一幕精彩的音乐表演。 重绩效不重人情,达不到长远发展。重人情不重绩效达不到 成功。二者应该相辅相成。 曹操是一个渔夫式的管理专家。本应统一三国。他在道德上 缺少令人信赖的人格,不重人情,疑心重重,最终只能"天 下三分"。 刘备真可谓园丁的"先觉者",三顾茅庐语出"先生不出,如苍 生何",为赵云"单骑救主"掷子于地。刘备很重人情,在绩效 上却优柔寡断。最终导致"白帝城托孤"。
识人善用,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刘备用人的策略。
他对属下一群文武众臣充满信任,充分授权 是刘备用人的一个成功之处。桃园三结义后, 刘备虽得了关张俩虎将,但个人势力仍是非 常弱小,于是就先后投奔公孙瓒、袁术、吕 布、曹操、袁绍、刘表等军阀豪强,但都又 相继被出卖追杀,东奔西走如丧家之犬。这 使他吸取教训,意识到如没有一位能谋略善 统筹之高人,是不能取得长足持续发展的, 所以就设了丞相之岗,然后广发英雄帖,四 处揽才,最终锁定诸葛亮。
知人善察,唯才是举
随才任使,因器授职
法度严明,赏功罚罪 虚怀若谷,见贤思齐
知人善察,唯才是举
曹操不愧为“一代枭雄”,多年激烈的战场争斗, 使他深知人才的重要。为了招揽人才,他多次发布 《求贤令》。在《求贤令》中,他列举了历史上许多 著名人物,其中有出身微贱者,如当过奴隶的伊尹, 曾为罪犯的付说,就职小吏的萧何和曹参,后来都成 为名相. 他明确表示:“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对投降过来的有才能的人,他不计前嫌,量才使用, 甚至委以重任。如“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曾为袁 绍起草过《讨曹操檄文》,把曹操骂得狗血喷头,归 曹后,被任为司空军谋祭酒。张辽、徐晃本是战俘, 进曹营后不仅未被歧视,反而因战功大获恩宠。为此, 史学家曾评论:“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 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 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 数。”
宽以待人,心胸广阔
夷陵之战中,刘备大军溃败,部将黄权再不
得已的情况下,率军投降曹魏,当时大臣们 都劝刘备将黄权全家满门抄斩,刘备却说, 黄权投降曹魏是不得以的举动,还说:“黄 权并没有辜负我,是我辜负了黄权!”,身 居高位,有如此广阔的胸襟,实为难得,所 以后世人都以宽以待人评价刘备。
二、曹操用人之道
法度严明 赏功罚罪
“易功而赏,见罪而罚,而诡乃止”(《韩非子.八经》), 曹操深谙其道,建安八年,他曾发布《论吏士行能令》,明 确指出:“未闻无能之人,不斗之士,并受禄赏,可以立功 兴国者也”,“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为 此他制定了严明的法度,有功者赏,有罪者罚。《三国志》 多次记载曹操赏罚的事例。荀彧多出奇谋,使曹操多次转危 为安,转败为胜,曹操封他为万寿亭侯。乐进、于禁、张辽 南征北战,屡建奇功,曹操封乐进为折冲将军,于禁为虎威 将军,张辽为荡寇将军。建安十二年灭袁绍后,下令封赏功 臣,把有功的二十多人一一封为列侯,其余也依次封赏,还 下令免去战死将士子女的徭役。对有过者,曹操决不心慈手 软。建安八年,打败袁绍、袁谭、袁尚后,曹操发布《败军 抵罪令》,规定“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三国志》 中有曹操惩罚有过者的多次记载,包括他自己,他的亲属等。 如此赏罚分明,形成了贤者进,庸者去,无真才实学者难以 滥竽充数,人才济济的局面
曹操是商海精英,能武更善文。他拥有法定性的领 导职位和政治家们所特有的口才。他很有"头脑哲学 ",懂得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其利是:知人善任、赏 罚分明、令行禁止。在一个企业中,非常时期,我 们一定要采取强制性的力量来控制局势。常言:"运 筹帷幄,才能决胜千里。"我们要发展人才,量才适 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力,我们要学会去挖掘。 制度是人的行为准则,我们都要遵守。无论级别大 小,一律平等。该奖的觉不懈怠,该罚的绝不姑息。 那样,我们的企业才会更加完善。当然,我们也要 避开其弊,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更不能以牺牲一切 为达到目标的前提。如曹操的"宁我负天下人,天下 人不能负我"
谢谢!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值得借鉴。曹操的性格特征 中,重视人才和重视创新占据了其最突出的部分。 曹操用人唯才,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打破了世俗 门弟观念,在所统治的地区内,社会经济得到恢复 和发展;曹操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 法接要》等书。这些,与他重视人才、创新务实并 善于总结经验的管理作风密不可分。毛泽东曾经评 价:“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了不 起的诗人”。 刘备的特长是心胸宽阔、情深意重。他在创业初期 就得到了关、张、赵的全身心辅佐,后来又有徐庶的 “心在曹营心在汉”、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英雄与贤士在刘备手下风云际会,全都 是因为刘备有一种特殊的人格魅力:仁义宽厚、善 拢人心。 如果将曹操和刘备的性格优势加以提炼,运用到企 业管理之中,无疑对公司的发展具有不小的推力。
取人之长,优势互补
关张赵黄马及诸葛亮都是个性非常鲜明之人,
能攻能守。刘备注重平衡,岗位设置互不重 叠,权责明晰,使他的团队达到了最完美的 人力资本组合,形成了核心的竞争力。敢用 比自己强的人,也是刘备的高明之处。曹操 也爱才,但同时也忌才,杨修之所以会死, 就是因为才气未能内敛,也是未能遇到一位 开明的君主。
忠厚侠义,善始善终
从创业之初到建立霸业,从四处奔走逃命到
建都成都,都对自己的部属仁爱有加,而不 象一些古代帝王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同享乐, 或者怕功高盖主,来个“杯酒释兵权”,更 有甚者落个“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刘 备一生重用诸葛亮,如鱼得水,成就了大业。
感情投资,笼络人心
刘备最善于作感情投资,以笼络人心,使自己的中 坚团队牢而不破。通过“桃园三结义”使关张二人 死心塌地,建安五年,曹操攻打袁绍,擒获了关羽, 曹操对关羽渴募已久,便以礼相待,关怀备至,封 为偏将军,赏赤免宝马,而关羽却“身在曹营,心 在汉”,最终还是弃曹奔刘,曹操想挖关公跳槽而 未果;“三顾茅庐”“白帝托孤”又使孔明鞠躬尽 瘁呕心沥血死而后已;当阳长阪坡,刘备被曹操大 军追杀,弃妻丢子仓皇逃命,赵云杀入曹军多个来 回,最后救出刘阿斗,刘备却顺手将阿斗摔于地上, 说“为汝孺子惜失吾一员大将”,此情此景,谁不 为感动?
随才任使,因器授职
建安20年,曹操派张辽、乐进、李典带7000人守合 肥,并送一木匣,上书“贼来乃发。”不久,孙权 率10万大军来攻合肥。张辽拆开木匣一看,里面锦 囊上写道:“若孙权至,张、李二将军出战,乐将 军守城。”遂按此计,选精兵800,奋勇出击,直 捣孙权指挥旗下,孙权大惊,急退,又被张辽追击, 大败而去。后人评论此事:“守合肥之战,孤立无 援,十分艰险。专任骁勇者出战会惹事被动,专任 持重者将士气不足。让勇猛的张、李二将军奋兵突 击,然后凭乐进的刚毅固守。这样的安排真是绝妙 之极!”由此可见曹操知人善任。据史书记载,王 修原是袁谭的别驾,此人清正廉明,归附曹操后, 曹见他家中谷不满十斛,书却有数百卷,不禁叹到: “节士果然不是妄自其名”。于是任他为司空掾, 行司金中郎将,领导盐铁官营,后又升魏郡太守。
刘备和曹操用人之道
云南财经大学中华职业学院 汉语言11-3班 第4组
刘备用人之道
识人善用,用人不疑 取人之长,优势互补 忠厚侠义,善始善终 感情投资,笼络人心 宽以待人,心胸广阔
刘备礼贤下士,慧眼识才。在爱才、用才
上,尽管刘备、曹操、孙权三人有共同的 特点,但刘备比他们两人更胜一筹,在用 人方面,毛泽东曾对人评价:“刘备这个 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这是他 成功的关键。” 刘备创业之初,势单力薄,颠沛流离。虽 然两次占据徐州,但都最终失败,但是他 注意收买人心,不论什么情况,他都以民 为先。后来,三顾茅庐得诸葛亮,有了著 名的“隆中对”,形成自己的立国纲要。 他一生重用诸葛亮,如鱼得水,共谋大业。 他在乡党之中得到后来勇冠三军的关羽、 张飞,重用行伍出身的魏延,成功地镇守 了汉中这个战略重地……从另一方面说明 刘备知人善任的本色,很会笼络人心。
虚怀若谷,见贤思齐
曹操善于吸收部下提出的意见,如果他没有
采纳,犯了错误他一定检讨,他一定把过错 都揽到自己身上。我们读史书可以看到大量 的这样的记载,有一次曹操准备把淮南的老 百姓都迁移到北方去,大臣蒋济就不赞成。 曹操不听,结果老百姓都跑到孙权那儿去了。 后来蒋济去见曹操,曹操听说后马上出门迎 接,笑呵呵地拉着蒋济的手说,你看我干的 这事,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