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分析刘备和曹操的用人之道..共21页
乱世重才:看刘备、曹操、孙权的用人态度及差异

乱世重才:看刘备、曹操、孙权的用人态度及差异任用人才到底应该看重道德还是看重才能,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话题。
有道德没能力的人,办不出什么业绩;有能力没道德的人会影响社会风气,有可能还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小编以为,在平世当中看重道德,在乱世当中就应该看重才能,这一点在三国时期的乱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刘备、曹操、孙权的才能大于道德的用人态度。
曹操:唯才是举、容忍小过曹操的一个比较著名的举措,就是唯才是举。
曹操发布过一篇《举贤勿拘品行令》,其中明确表示,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哪怕他有不仁不孝这样巨大的人格缺陷,也要把他们举荐上来,为自己所用。
可以说曹操是深知特殊时期,特殊情况的道理。
在东汉末年这样的分裂的乱世当中,如果想要打败别人,重新建立起一个新的政权,必须要用到才能,道德不但无济于事,有的时候反而会成为曹操的掣肘。
要知道曹操行的是篡位之事,滥杀官僚的事情不在少数,为筹集军费还有过大规模盗墓的行为。
如果是一个道德水准很高的人,肯定要阻止曹操做这些事情的。
《举贤勿拘品行令》:“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曹操也是贯彻了这种用人态度。
有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丁斐。
丁斐是曹操的老乡,可能与长期与曹家联姻的丁家有关。
丁斐很有能力,在“潼关之战”的时候还救了曹操一次。
不过这个人很贪财,经常触犯法律。
曹操手下有一个人叫做毛玠,做丞相东曹掾,是负责人事迁除的官员。
毛玠很有道德标准,看不得丁斐犯经济错误,频频检举他。
曹操则认为,丁斐有如自己偷吃,又善于捕鼠的忠犬,他的才能带来的收益要高于他贪污的亏空,所以曹操一直对丁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校尉丁斐因放牛马以饵贼,贼乱取牛马,公乃得渡。
”《魏略》:“斐性好货,数请求犯法,辄得原宥……太祖笑,顾谓左右曰:'我之有斐,譬如人家有盗狗而善捕鼠,盗虽有小损,而完我囊贮。
’”刘备:人尽其用、网开一面刘备身为一个军阀,虽然不能达到纯粹的君子的范畴,但道德标准比曹操是要高上不少。
刘备用人之道

刘备用人之道
刘备用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人才的品德和忠诚度。
他认为一个人才的品德和忠诚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人才没有良好的品德和忠诚度,那么即使他有再大的才能,也不能得到刘备的信任和重用。
刘备还非常注重人才的多样性和互补性。
他认为一个团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他们之间需要相互补充和协作,这样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因此,刘备在选拔人才时,不仅注重人才的才能和能力,还注重人才的性格、兴趣和特长等方面的互补性。
此外,刘备还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提拔。
他认为一个人才的成长需要不断的培养和提拔,只有不断地给予机会和挑战,才能让人才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升。
因此,刘备在用人时,不仅注重人才的才能和能力,还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提拔。
总的来说,刘备的用人之道是注重人才的品德和忠诚度,注重人才的多样性和互补性,同时也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提拔。
这些用人策略不仅为刘备的政治和军事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成功,也对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煮酒论英雄”——以刘备与曹操为例浅析领导用人艺术

“煮酒论英雄”——以刘备与曹操为例浅析领导用人艺术发布时间:2021-03-03T02:50:09.685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3期作者:胡青[导读] 行政领导处于组织中具有引领作用的核心地位。
《贞观政要·卷七·崇儒学》中提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更加证实从古至今无数学者都认为领导者能否科学用人,关系到事业的兴衰成败,也说明了领导者掌握科学的用人艺术的重要性。
胡青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850000一、绪论(一)研究背景行政领导处于组织中具有引领作用的核心地位。
《贞观政要·卷七·崇儒学》中提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更加证实从古至今无数学者都认为领导者能否科学用人,关系到事业的兴衰成败,也说明了领导者掌握科学的用人艺术的重要性。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星河中,有不少善于用人的杰出领导人物。
本文以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刘备与曹操为例,试分析其二者在领导用人艺术方面的可取之处,以供现代行政领导借鉴。
(二)理论基础1.领导权变理论领导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及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领导权变理论是领导理论的一种,主要研究与领导行为有关的情境因素对领导效力的潜在影响。
该理论认为,不同的环境适合于不同的领导风格,欲实现领导的最佳效能,需将领导者个人风格与相应情境合理匹配,因此它没有提出有关最佳领导方式的主张,代之以领导方式与实际情境相搭配的模式。
1.1费德勒模型费德勒模型是美国心理学家费德勒提出的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式,认为有效的领导行为主要依靠改变领导者自身特质与被领导者相互影响的行为方式或者影响和控制领导者的情境。
因此,该模型指出领导的有效性取决于三种情境因素:职位权力、任务结构以及上下级关系。
职位权力:领导者对被领导者所掌握的实际权力,决定了该领导者的职位权力。
明确领导者的职位权力,有利于领导者更好的管理下属,使被领导者顺从领导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曹操、刘备、诸葛亮的用人之道

曹操、刘备、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曹操的五个用人之道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
刘备用人(转帖)三国之主,曹操孙权刘备三人,都可以算得上是一代雄豪,他们为了谋求祖国的统一,都极其重视用人,并且,事实上他们也很善于用人。
但人才来源和用人条件,刘备最差。
论出身,刘备虽为皇族后裔,但世数悠远,“少时曾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不甚乐读书。
曹操孙权都出身宦族世家。
孙权自少博览群书,精习经史,“才秀明达,始有知名”(《三国志·吴主传》);曹操二十岁便举孝廉,从文学至兵书,无所不窥,年青时编了一本《兵法提要》,又注《孙武十三篇》。
论基业,刘备起兵下层,白手创业,举兵涿郡时,毫无政治势力和军事地盘可资凭藉;孙权凭借父兄二世余荫,“割据江东,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曹操雄才大略,拥军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师出有名。
因而曹营和江东人才济济;而刘备则正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说:“先主之初微矣,因无袁曹之权籍,屡挫屡奔;而客处荆州,望不隆而士之归者也寡,及分荆据益、蜀所得收罗为己用者,江湘巴蜀之士耳!”(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但是,尽管刘备得人条件远不如孙曹,最后还是建立了蜀汉政权,拉开了天下三分的历史序幕,刘备自己也成了与孙曹并争天下的一方政治领袖。
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善于物色人才,使用人才,并有一套别具特色的用人思想和政策。
归纳起来,反映在下列几个方面:一、从政治上看,刘备旗帜鲜明,政治针对性强。
刘备出自汉室后裔,打出“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旗号,这是孙曹政治上致命的弱点。
在正统观念几成为社会人们普遍政治信仰的封建时代,刘备打出这一旗号,自较孙曹更易取得民心,招揽人才。
刘备常说:“每与曹操反,事乃可成。
”刘备靠这一点起家,也是靠这一点收揽各地区、各阶级的人才。
从曹、刘的用人浅谈人才工程

从曹、刘的用人观浅谈人才工程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成千上万的杰出人物,而大家传颂得最多的英雄人物一般都发生在动荡年代,最主要可能是这样的时代,英雄才有用武之地--所谓乱世出英雄。
东汉末年的三国,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魏、蜀、吴三家,为争夺天下,展开了一场生死大搏斗。
“若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三国的创立者都知道人才对他们功业的重要性,他们在争夺人才中争夺天下,在争夺天下中争夺人才。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三国的军事较量,是一场争夺人才的大战。
先看看曹操的用人:出榜招贤,因贤求贤:曹操的用人尺度是很宽的,所以他招贤的人才也特别多。
他一共三次求贤令,甚至提出对那些"贵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各州郡长官,名举所知,勿有所遗;礼贤下士是对待贤才的基本态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人人都渴望被别人理解、尊重,那些出类拔萃的人才,在这方面的要求就更为强烈。
例如,著名的官渡之战,公元210年,袁绍七十万大军与曹操七万人马对峙官渡,两个月后,曹操兵力渐乏,粮食不足,陷入进退不能的困境。
正在忧愁不已时,袁绍手下的谋士许攸深夜来访,曹操喜出望外,连衣服、鞋子都没穿好,跌足出迎,远远望见许攸,就抚掌大笑,然后携手共入,并先拜于地,许攸本来是在袁绍处受了委屈才连夜投奔曹操的,心中还顾虑曹操是否能收录自己,今见曹操以大礼相待,深受感动,遂向曹操献上火烧袁军粮食的计策,曹操依计而行,果然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惜才如命:曹操善于用真情招揽贤才为己所用,曹操两哭典韦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全军都引起震动。
容人之量,宽人大度:曹操在用人上,不计较个人恩怨。
官渡之战后,清理战场时缴获一批信,皆是曹操营中有人暗通袁绍之信,这些人心里终日惴惴不安,而有谋士建议"可遂一点名,收而杀之".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不能自保,况他人乎"对这批书信,命尽焚之,更不再问。
曹操用人之道

人力资源话题-曹操用人之道三国用人之道曹操用人曹操的用人之道,可以总结为十六个字: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
在此前提下,曹操妥善地处理了五种关系。
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第一种关系就是“名与实”。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名人,也有能人,名人和能人它不是一个概念,有名的他不一定有能耐,有很多人有能耐他可能不一定有名声,他可能默默无闻。
那么你在招揽人才的时候就有一个选项,你是要名人呢,你还是要能人呢?曹操的政策是什么呢?名至实归,更重实际。
这个话怎么讲?曹操他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很多很多的人来帮助他。
而且相比较而言,曹操的条件是比较差的,政治资本是不如他的对手的,比如袁绍,他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作为支持,比方说孙权,他有父兄留下一片现成的基业,比方说刘备,当然也没有什么本钱,但是他自己弄出一个来,刘皇叔,他至少有一张可以骗人的名片,曹操有什么呢?一说起来,太监的孙子。
我们知道在东汉这个时代它是很重名的,因为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汉代便以名教治天下,我们读孔子的书知道,孔子的学生问孔子说,先生如果做了官,第一件要做的是什么事?孔子说,必也正名乎。
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名是很重要的,曹操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希望争取当时的豪门世族、社会贤达、社会名流这样一些人能够来支持他。
所以曹操不是不要名人,而且是很欢迎名人,但是曹操心里很清楚,这些名人不一定能够帮忙。
曹操的态度很简单,你来帮忙固然好,帮腔也不错,帮凶也可以,实在不行,帮闲也行,帮闲我也要;我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能够实实在在地给我做什么事,我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真心诚意地拥护我,只要你们能够来,你们来给我装点门面,你们不公开跟我作对,就可以了。
曹操是不迷信名人的,曹操也是不重虚名的,曹操的名言就是“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就是曹操更看重的是实在的内容,他是很务实的一个人。
甚至他的婚姻都是很务实的,他的第一任夫人,就是我们曾经讲过的丁夫人,丁夫人和他离异以后,曹操就让他的妾卞氏做了夫人,那就是卞夫人,卞夫人出身是不好的,出身倡家。
曹操和刘备的性格异同及用人之道

本科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性格异同及用人之道*名:***指导教师:***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2010级层次:本科学习中心:云南学习中心完成时间:2013年 5 月5日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性格异同及用人之道[提要]:《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刘备,他们俩的性格和用人之道都存在异同,曹操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人既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既豁达大度又心胸狭窄,这使他成为极富个性的历史人物。
而刘备的忠义形象更反映了一种民族的集体文化心理。
在用人上,曹操霸气,刘备义气。
[关键词]:爱才志向狡猾仁义用人艺术一、曹、刘二人性格中相似之处好结交天下智能之士,有理想远大,做事讲究谋略,常能吸取他人建议为己所用。
勇谋兼备,赏识忠勇之士,善用人心,故能赢得众人拥随,人气很旺。
(一)关于曹操曹操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深知人是创业之本,“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得人才者得天下,所以一直把人才建设放在一切的首位,千方百计地广揽天下英杰。
起事之初,他以宗族子弟组成核心力量;然后他多次下“求贤令”,并且“推心以待天下贤士”。
荀攸、程昱、郭嘉等先后弃袁绍投奔前来,曹操视之如心腹,委之以重任,言听计从,信而不疑。
曹操思贤若渴,爱才成癖,每得一英杰之士,便欣喜异常,如获至宝。
他见典伟力大无朋,赞曰:“此古之恶来也!”他昵称许诸为“虎痴”,并说“子真樊哙也!”后得谋士贾诩,喜称“真我子房、陈平也!”其心喜意爱,溢于言表,形诸声色。
他闻知袁绍谋士许攸夜半投奔,不及穿鞋,跣足出迎,屈身示敬,而纳“火烧乌巢”之计。
他为了使贤士为己用,甚至不择手段。
当他得知徐庶为刘备军师时,感叹道:“惜乎贤士归于刘备!”便以徐母为人质,硬是把徐庶弄到手;他多次征聘司马懿而不出,竟派刺客以刺杀相胁迫,司马懿不得不出仕。
曹操对敌方的英杰也非常景慕,必欲得之为己用。
他见杨奉部将徐晃威风凛凛,是一虎将,不愿以力拼之,派人将其说降。
曹操_刘备_孙权的用人之道

国人才辈出的历史现象作了这样的精辟论述
和高度概括。
三国之主用人,个个有其特色.曹操在革
新吏制中选贤任能;刘备在彬彬有礼中招贤
纳士;而孙权则在休戚与共中推心厚待。他们
都临起在动乱的时代,占据了一方的“地利”,
都施展了“人和”的绝招。
蔺操用人不管出身贵践,不计与己亲硫,
多方面的:一是敢于让人们直言。上下直言不
讳,下级均说真话,即使不合孙权心意,他也
不怪罪部下,保证了在大的决策上没有发生
失误。二是敢于在下级面前承认自己的过错。
三是敢于放权、放手。关键时刻,孙权一旦确
定了合适人选,就放心大胆地将权力授下去,
任凭其去指挥、行事,充分发挥其才智,从不
攀肘。终于造成吴主孙权与下级之间生死与
.管理艺术
冯世斌
翻开人类历史,人们不难发现:有的时
候,群星灿烂,人才辈出,有的时候却“世无英
雄”,硫星蜜落,呈现人才出现的波峰与波谷。
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三国时代堪称是一次
人才辈出的波峰。
东汉末,天下大乱,在黄巾农民大起义的
同时,封建军阀、反动紊强也乘势蜂起,一股
股割据势力的混战给社会生产力带来了极大
臣,但从人才整体上看,都少于和弱于曹操集
团。刘备和孙权,在选人和用人上,也都打破
了不少世俗偏见,但论改革的胆略和措施,则
远逊于曹操。得人才者得夭下,由于曹操得人
多,所以在三分夭立均晚,一
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得到诸葛亮的时
间太晚了.蜀国灭亡又比另外两国均早,一个
共的局面,君与臣的关系既有名份上的“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