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人物评析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德与谦逊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德与谦逊在古代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令人敬佩的英雄人物,而在三国演义这部史书中,刘备无疑是其中之一。
他以其仁德和谦逊的品质,赢得了无数人的敬仰和支持,并且成为了一个受人敬爱的领袖。
本文将深入探讨刘备在三国演义中展现的仁德与谦逊的特点。
刘备的仁德是他最引人注目的品质之一。
他以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个人,不分贵贱。
与他的兄弟刘表相比,刘备对待人民更加关切和温暖。
在三国演义的故事中,刘备非常重视人民的疾苦,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无论是对待军队的士兵还是对待普通百姓,他总是尽力满足他们的需求,并且努力提供帮助。
这种仁德,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并且让刘备有了强大的实力来征服敌人。
仁德也让刘备在政治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善于倾听他人的建议,并且懂得对他人的错误给予宽容和原谅。
刘备任用贤才,尊重他们的才能,不过问出身和家世。
举一个例子,当时巧儿曹操因其背景微贱,被有背景的董卓贬低,无法得到机会。
而刘备对他倾慕,看中了他的才华,并且提拔他为重要的将领。
这种能够看到别人的潜力和重用他们的仁德,使得刘备的部下都对他非常忠诚和敬仰。
此外,刘备的谦逊品质也深受人们喜爱。
虽然刘备是一个统领一方的大将,但他从未把自己视为与众不同的人。
无论是对待身边的人还是对待其他势力,他总是保持一颗谦和的心态。
举个例子,当时招安诸葛亮的时候,刘备向他屈膝礼拜,展现了他对这位聪明才智的顾问的尊敬和敬意。
这种谦逊不仅赢得了诸葛亮的赞赏,也使其他人看到了他令人钦佩的一面。
刘备的谦逊也体现在他对他人的尊敬和尊重上。
他明白每个人都有他们的价值和才能,他从不轻视他人。
不论对待朋友还是敌人,刘备总是以温和的态度去对待他们。
他知道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他必须要保持谦逊的态度,并且不断学习和成长。
正是因为他的谦逊,他能够与其他人建立真诚的友谊,并且在困境中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总而言之,刘备在三国演义中以他的仁德和谦逊的品质,赢得了无数人的敬仰和支持。
浅析刘备的人物形象

刘备是《三国演义》中除了诸葛亮、关羽、曹操之外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是作为“明君”来塑造的。
那么,《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呢?在这个人物身上作者又寄托了怎样的理想与愿望呢?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刘备这一人物形象。
1仁德待民诚心待士1.1 仁德待民汉末天下动荡,野心家们与实力派们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混战,“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那些自树旗帜的豪杰凭借什么让天下百姓志士归顺呢?刘备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视以仁德待民,与那些暴虐嗜杀的军阀判然有别,因而争取到了人心。
让人们在各地军阀混战中似乎见到了一线生机。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刘备领平原相时,子孙民刘平不服,派刺客去刺杀他,“客不忍刺,语之而去。
其得人心如此。
”在他于荆州依附刘表期间,“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
刘备败走樊城时,成千上万的百姓扶老携幼,随他一起撤退,一同渡江。
有人劝他甩掉难民轻装逃走,他始终不肯,他说:“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若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吾不忍也,吾何生哉!”,在这样生死存亡之机,哪怕有生命危险也不愿抛弃百姓,在历代开国君主中实不多见。
孟子认为,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刘备深知“成大业必先施仁德”的道理,正是坐了仁德的大船,刘备才能舟行水上,顺风远航。
刘备是一个“爱民惜物”的怀有救民于水火并心存大志的人,一个仁德的开明君主。
他当新野牧不久,就造福于民,新野之民就歌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进入西川后得以建立基业,真是“信以成之”。
言必行,引必果,取信于民,这正是刘备让天下子民归顺自己的真正原因。
到了西川,他的军队对老百姓秋毫不犯,受到焚香礼拜的礼遇,所到之处,“与民秋毫无犯”,百姓“丰足”,所以“远得人心,近得民望”,受到人们的普遍爱戴。
当他被吕布打败,匹马逃难时,“但到处,(村民)闻刘豫州,皆跪进粗食”,这正是对他仁德爱民的最好报答呀!1.2 诚心待士刘备爱民,更深知人才对自己成就大业的重要性,怎样才能让那些才华横溢的人聚在自己的身边呢?当然是刘备的诚心和义气打动了他们。
三国演义 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一、刘备——仁德之君,情深义重刘备啊,那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人称刘皇叔,听着就让人觉得亲切。
他这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仁德,走到哪儿都像是带着一股子春风,暖洋洋的。
你说他为啥能这么得人心?还不是因为他心里头装着老百姓,眼里头看着兄弟情。
1.1 仁心待民,如沐春风记得那会儿,刘备在徐州当差,城里头闹饥荒,老百姓饿得跟啥似的。
刘备一看,心里头那个急啊,二话不说,就把自己的粮食全拿出来分给大伙儿。
他自己呢,就啃点野菜,喝点稀粥。
这事儿传出去,老百姓都夸他是活菩萨下凡,说他是真真正正的好官。
1.2 桃园结义,情深似海再来说说刘备的兄弟情。
关羽、张飞,那可是他的左膀右臂,铁哥们儿。
想当年,三人在桃园里一拜天地,二拜高堂,那场面,比亲兄弟还亲。
后来,关羽被曹操抓了去,刘备心里头那个急啊,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整天就想着怎么把兄弟救出来。
这份情谊,比金子还重,比海水还深。
二、诸葛亮——智谋无双,鞠躬尽瘁诸葛亮,那可是三国里头的大名人,人称卧龙先生。
他这人,聪明绝顶,啥事儿都难不倒他。
而且啊,他对刘备那是忠心耿耿,一辈子都在为蜀汉操劳。
2.1 草船借箭,智计百出说起诸葛亮的智谋,那可真是一绝。
就拿草船借箭这事儿来说吧,周瑜故意刁难他,让他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
诸葛亮微微一笑,说:“不用十天,三天足矣。
”结果,他还真就做到了。
他让人扎了几十只草人,放在船上,趁着夜色,借着东风,就跑到曹操的地盘上去“借”箭了。
曹操一看,以为是敌军来袭,连忙放箭。
结果,箭全射在了草人上。
诸葛亮就这样轻轻松松地借到了十万支箭,把周瑜都给看傻了。
2.2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对蜀汉的忠心,那可是没得说的。
他一辈子都在为蜀汉操劳,从没出过半点差错。
刘备死后,他把刘禅当亲儿子一样照顾,尽心尽力地辅佐他。
可惜啊,天不遂人愿,诸葛亮最终还是没能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
他临终前,还念念不忘蜀汉的江山社稷,真是让人感动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
三、曹操——一代枭雄,亦正亦邪曹操这个人啊,可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谦虚仁爱的君主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谦虚仁爱的君主形象三国演义是一部广为人知的经典小说,其中的刘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被描绘成一个谦虚仁爱的君主,备受人们的赞扬。
刘备不仅在政治上具备出色的才能,还在个人品质和领导风格方面展现出与众不同之处。
首先,刘备的谦虚为人所称赞。
他出身贫寒,并在身世中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但他却从不炫耀自己的成功。
相反,他总是以谦逊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
无论是与贤才交流还是与下属沟通,刘备总是关心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将他们的意见视为宝贵的财富。
他从不自以为是,而是常常向身边的人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刘备的谦虚精神为他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信任。
其次,刘备展现了与众不同的仁爱品质。
他对待部下和百姓始终保持着善良、慈爱的态度。
一方面,他关心他的将士,始终将他们的死活视为己任。
在战争中,刘备带领他的军队四处征战,永远与士兵们并肩作战,从不畏惧艰难险阻。
另一方面,他对待人民的慈爱也是有目共睹。
刘备以他的仁慈心态对待百姓,重视人民的生活,并尽力为他们创造好的生活条件。
他的仁爱品质赢得了无数人的爱戴,也让他的国家成为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
刘备不仅仅在个人品质上赢得了人们的称赞,他的领导风格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位君主,他充分展现了与众不同的治国才能。
他重视人才,善于用人和容人。
无论是自己的亲信还是其他有能力的人,刘备都能够充分利用他们的才能,将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发挥到极致。
他尊重各类人才,甚至从敌对势力中挖掘潜力,并提拔他们为自己所用。
刘备的智慧、胆识和魄力使他成为一个杰出的领导者。
总之,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他的谦虚和仁爱让人们对他肃然起敬,他的领导风格和卓越的才华使人们对他的统治充满信心。
作为一个历史上的偶像,刘备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君主,更是一个充满人性与善意的领袖。
他让人们相信,在战争和政治的阴暗角落中,仍然存在着积极向上和秉持正道的力量。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谦虚仁爱的君主形象将会继续影响人们,并成为我们心中那个伟大人物的代表。
论三国刘备的性格特征

论三国刘备的性格特征刘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角之一、他以其仁德、宽厚、坚持正义等性格特征而倍受赞誉。
以下是对刘备性格特征的探讨,详述1200字。
首先,刘备的仁德品质是其最引人注目的一面。
他始终秉持仁爱之心,关心民生,尊重他人。
刘备在为政过程中,倾听各方建议,维护社会和谐。
他善于发现人才,尊重他人的才华和能力,注重培养人才。
刘备曾经为自己的特殊身份所困,但他从不妄自尊大,而是倾听他人的劝谏和意见,从而使得刘备名声更加彰显。
他在与曹操较量中,多次表现出对敌人的宽容与仁慈,这些都体现了刘备的仁德品质。
其次,刘备的谦逊和敬慕是他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刘备出身贫寒,但他并不因此自卑,相反,他总是谦虚谦和,不骄不躁。
他善于学习,虚心向他人请教,不失为自己的过人之处。
他对待百姓也非常平等,从不因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高人一等,而是始终与百姓保持距离并珍视每个人的良心。
他对待其他势力的态度也是持尊敬态度的,他在与吴国交涉时,多次表示诚意,尊重孙权的地位和权利。
这种谦逊和敬慕使得刘备在众人心中树立起了良好的声誉,也使得他的盟友和臣子愿意为他效力。
此外,刘备在面临困境时展现出的坚韧和毅力也是他性格的显著特征。
无论是在民生困顿还是在战局不利时,刘备从不退缩,勇于承担责任,努力寻求解决方案。
他不轻易放弃,即使曹操的力量强大而自己力量微薄,他也要努力维护正义,并找到合适的引导之路。
在诸葛亮病重时,刘备不顾自己的健康,亲自照顾诸葛亮,并继续为国家的发展尽力。
这种坚韧和毅力为刘备赢得了战场上和政治上的胜利,也为他树立了一个不屈不挠的形象。
最后,刘备的正直和诚实是他性格的又一显著标志。
他从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他的真诚使得他与大多数人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他从不以权谋私,始终忠于自己的理想。
在与吴国交涉时,刘备不顾割地的利益,始终坚持其立场,表明自己与吴国的战争的初衷是为了反抗曹操的暴政。
这种诚实和正直不仅使得刘备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信任,也为他树立了一个政治家立身的良好形象。
三国演义之刘备解析

三国演义之刘备解析刘备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是一个备受人们尊敬和敬佩的英雄。
本文将对刘备的经历、性格特点和作用进行解析。
刘备,字玄德,是沛国谯县人,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士族家庭。
他自幼聪明好学,具备出色的领导才能与政治智慧,这使得他在日后的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备在青年时期拜孔明为师,学习到了许多治国安邦的道理,为日后出奇制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备的性格特点可以概括为仁德、谦虚和正直。
他对待他人宽厚仁爱,深得百姓的爱戴。
他不骄不懈,虚怀若谷,愿意虚心向他人学习。
同时,他始终保持对信义的忠诚,从不背离自己的原则。
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刘备得到了众人的信任和支持。
刘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政治和军事方面。
在政治方面,他与关羽、张飞等人一起建立了蜀汉政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政治家。
他秉持仁义道德,重视人才,广纳贤能,为蜀汉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还倡导“舍身取义”,在与曹操和孙权的斗争中,始终保持着高尚的人格风范。
在军事方面,刘备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成功地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荆州和益州,并与孙权和曹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他重视军纪,亲自筹划作战,同时也善于运用智慧和谋略,通过联合其他诸侯和利用国际格局的变化来对抗强敌。
他率领的蜀军曾多次打败曹操的军队,在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中赢得了重大胜利。
总结来说,刘备是一个伟大的领袖,他具备出色的领导才能、高尚的品格和卓越的智慧。
他一生致力于为民除害、保护和发展自己的势力,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的英雄人物。
刘备的故事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更深刻地教育人们一些重要的道理。
他的一生将仁义、忠诚和智慧融为一体,成为后世人们学习的楷模。
我们应该铭记刘备的英雄事迹,传承他的精神,不断追求道德高尚和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
如何评价刘备刘备人物评价

如何评价刘备-刘备人物评价三国演义人物评价作文之刘备刘备可以说是三国演义里极其重要的一个人物,没有他就不会有三足鼎立,没有他就不会有诸葛亮的出山,他寡言少语,喜怒不形于色,能谦恭待人,城府极深。
刘备宽仁、忠厚、慈善、好施、善于收买、笼络人心,这是他性格中远远胜于曹操的地方。
曹操行事残暴,时常就屠城,刘备行事多与曹操相反:曹操急暴,刘备宽仁;曹操狡诈,刘备忠厚;曹操篡汉,刘备扶汉,因此,刘备深得人心。
刘备入蜀后,实行拉拢当地豪门士族的政策,发还他们的田地和房屋,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因而深得民心。
刘备礼贤下士,慧眼识才。
在爱才、用才上,尽管刘备、曹操、孙权三人有共同的特点,但刘备比他们两人更胜一筹,陈寿也评价刘备为:“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刘备创业之初,势单力薄,颠沛流离。
虽然两次占据徐州,但都最终失败,但是他注意收买人心,不论什么情况,他都以民为先。
后来,三顾茅庐得诸葛亮,有了著名的“隆中对”,形成自己的立国纲要。
他一生重用诸葛亮,如鱼得水,共谋大业。
他在乡党之中得到后来勇冠三军的关羽、张飞,重用行伍出身的魏延,成功地镇守了汉中这个战略重地……从另一方面说明刘备知人善任的本色,很会笼络人心。
刘备性格中还有坚韧不拔、屡败屡战的优点。
刘备创业之初,艰辛异常,东奔西走如丧家之犬,依靠袁绍时,受到节制,依附曹操时,曹操众谋臣想诛杀他。
曹操两次都免杀,并以礼相待,后他又趁机逃脱,联吴拒曹。
他也曾依赖刘表,却被刘表暗地里提防,忍辱存身,以图称霸。
可见他有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一个打不败、拖不垮的硬骨头。
刘备人物分析(二)刘备与孙权不同,刘备是《三国》中最早出现的领导人,也是作者罗贯中着笔最多的人物之一。
应该说,刘备这个人很了不起,他出场时已然二十八岁,并且在当时众诸候中起点最低,开始只是一个卖草鞋的小贩,在赤壁之战前甚至没有自己固定的领地和基业,他所拥有的仅仅是汉室宗亲即‚汉景皇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这一空白头衔。
《刘备》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刘备》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尽管与曹操这个不朽的艺术典型相比,刘备的形象在《三国演义》中要苍白得多,但他却是寄寓思想的人物,是倾心塑造的正面人物之一。
刘备,字玄德,汉末涿县楼桑人。
他早年丧父,家道贫寒,以“贩履织席为业”。
但他“平生不甚乐读书,喜犬马,爱音乐,美衣服。
少言语,礼下于人,喜怒不形于色”。
又“好交游天下豪杰,素有大志”。
据言“年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羽葆车盖’”。
他“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朱。
”是一个很有“福分” “贵相”的人,自从桃园结义得关、张二人后,便开始艰难地于汉末乱世创大业,举大事。
最终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不失为一个天下英雄。
“仁义”是小说中刘备性格的主导方面,正是因为刘备处处躬行仁义,使得他深得人心,成为蜀国之主。
他时时以一个“明君”的形象出现,“宽仁长厚”、“爱民如子”,百姓因而都拥戴他。
陶恭祖让徐州于他,他推辞,而徐州百姓“拥挤府前哭拜曰:‘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他每到一地便广施“仁政”,与民“秋毫无犯”。
当他败于曹操,樊城撤退时,派人晓谕百姓:愿随者同去,不愿者留下。
两县之民,齐声大呼:“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即日号泣而行。
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
刘备见之,难过得欲投江而死。
虽诸葛亮和众将劝其弃民而逃,他却不愿,并言:“举大事者以人为本。
今人归我,奈何弃之?”百姓闻而伤感。
他治新野时,老百姓歌颂他说:“新野牧,刘皇叔。
自到此,民丰足。
”可见其与民有着鱼水般关系。
刘备的“仁义”、“宽厚”使得他吸引了当世的杰出人才如“伏龙”诸葛亮、“凤雏”庞统;也使得众文臣武将均矢志于他。
他对关羽、张飞,“情同骨肉”、“生死与共”,因而即使在他最失意落魄之时,二人也不背叛他,曹操虽厚遇关羽,几乎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赠与美女、金银、宝马,封以高官重爵,关羽还是“过五关斩六将”,离之而走,最终回到刘备身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备
有了那样的曹操,就必然有那样的刘备。
曹操是要用自己的才能驾驭,改变天下,以自己的能力来控制人才;可是相对的刘备,却是要用胸怀包容天下的男人。
这里的刘备,摆脱了以往文学作品中一味宽仁,为天下而奋斗的“明主”形象,书中毫不隐讳的写出了他的野心与天真。
在涿郡织席时,初遇义侠关羽时,关羽责问他的人生目的为何,他回答:“金钱美色权势我皆好之,可我更想看到的是天下百姓皆展欢颜。
”一句话折服了关羽,一段家喻户晓的传奇由此开始。
野心,乱世男儿谁没有自己的野心呢?但是,能让自己的野心服从万民的利益,这,不就是俺心目中的刘备,心目中的真英雄么?书中的刘备,才能平平,没有高超的武功兵法,但是他拥有曹操永远也没有的东西--对人民发自内心的关爱。
书中,因为无数次的失败,他也曾经几次迷失,为了自己的安逸,他也想过放弃天下,但是每次都能重新站立起来,在由许昌逃到徐州时,面对无数百姓的欢呼,刘备经过内心的挣扎,最后高呼:“从此我便不再与曹操同抱天下!”随之当众亲手斩杀车胄于马下,断绝了与曹操修好的可能。
刘备这个人,是一个大皮囊,本身空空如也,却又能包容各种事物,而且有无数的豪杰志士,生民百姓都自愿的投到这个皮囊中,这个皮囊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呢?也许能能包容天下吧。
就俺个人来说,无疑非常钦佩曹操的才能,但是乱世中如果要选择一位君主的话,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刘备,或许只为自由与欢笑。
曹操心中的“苍天”是自己;而刘备心中的“苍天”是百姓。
和曹操一样,这是目前我看到的最好的刘备。
三国志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 “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将生忧寡人。
” “刘备,吾俦也。
但得计少晚。
”,诸葛亮:“刘公雄才盖世,据有荆土,莫不归德,天人去就。
”、“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
一个以编卖草席、贩卖草鞋为生的破落贵族凭着一种做人忠信的坚定信念,凭着以人为本的仁爱精神,带领一群兄弟,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创建了一个理想蜀国,三分天下,从而证明了仁者无敌的中国传统精神,并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厚黑必胜的政治法则。
刘备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优点是多方面的,如爱民爱材、宽厚仁义、知人善任,待人公正真诚。
他能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军事人材收为己用。
最典型的范例就是诸葛亮,据《三国志》记载,刘备临终前遗言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却在大权在握时,念念不忘完成刘备的遗志,最后在北伐的战争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刘备的政治品格特点,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理念的体现。
孔、孟的政治主张强调“德治”,强调“仁政”,告诫统治者要“以德服人”,要用自己的人品、高尚的道德来影响臣民,征服百姓。
刘备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实践中领略到遵循儒家政治思想理念对于角逐天下的重要性,十分注意自身品德人格的修养,树立贤德之君的风范,临终时仍不忘留下遗诏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正是这个“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的基本政治理念,铸成了刘备一生受人敬重的政治品格,成就了刘备的一生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