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人物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浅析刘备的人物形象

浅析刘备的人物形象

刘备是《三国演义》中除了诸葛亮、关羽、曹操之外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是作为“明君”来塑造的。

那么,《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呢?在这个人物身上作者又寄托了怎样的理想与愿望呢?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刘备这一人物形象。

1仁德待民诚心待士1.1 仁德待民汉末天下动荡,野心家们与实力派们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混战,“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那些自树旗帜的豪杰凭借什么让天下百姓志士归顺呢?刘备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视以仁德待民,与那些暴虐嗜杀的军阀判然有别,因而争取到了人心。

让人们在各地军阀混战中似乎见到了一线生机。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刘备领平原相时,子孙民刘平不服,派刺客去刺杀他,“客不忍刺,语之而去。

其得人心如此。

”在他于荆州依附刘表期间,“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

刘备败走樊城时,成千上万的百姓扶老携幼,随他一起撤退,一同渡江。

有人劝他甩掉难民轻装逃走,他始终不肯,他说:“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若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吾不忍也,吾何生哉!”,在这样生死存亡之机,哪怕有生命危险也不愿抛弃百姓,在历代开国君主中实不多见。

孟子认为,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刘备深知“成大业必先施仁德”的道理,正是坐了仁德的大船,刘备才能舟行水上,顺风远航。

刘备是一个“爱民惜物”的怀有救民于水火并心存大志的人,一个仁德的开明君主。

他当新野牧不久,就造福于民,新野之民就歌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进入西川后得以建立基业,真是“信以成之”。

言必行,引必果,取信于民,这正是刘备让天下子民归顺自己的真正原因。

到了西川,他的军队对老百姓秋毫不犯,受到焚香礼拜的礼遇,所到之处,“与民秋毫无犯”,百姓“丰足”,所以“远得人心,近得民望”,受到人们的普遍爱戴。

当他被吕布打败,匹马逃难时,“但到处,(村民)闻刘豫州,皆跪进粗食”,这正是对他仁德爱民的最好报答呀!1.2 诚心待士刘备爱民,更深知人才对自己成就大业的重要性,怎样才能让那些才华横溢的人聚在自己的身边呢?当然是刘备的诚心和义气打动了他们。

《三国演义》的人物特点

《三国演义》的人物特点

《三国演义》的人物特点《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长篇小说,其中描写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三国演义》中人物的特点。

1. 刘备:仁义精神、忠诚正直刘备是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他一生追求仁义精神,为民除害,对下属关心备至,得到了大家的拥戴。

他对朋友的忠诚正直,使得关羽、张飞等人对他效忠至死。

2. 关羽:刚烈勇敢、信义高尚关羽是三国时期的另一个著名人物,他一身红色战袍,长髯飘摆,形象极具魅力。

他个性刚烈勇敢,没有畏惧任何困难和危险。

他的信义高尚,斩颜良、文丑、曹性等数十名敌将后,却放回了曹操的妻子子女,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

3. 张飞:豪迈直爽、性急暴躁张飞是刘备的亲密战友,他豪迈直爽,脾气热烈。

他出身寒微,靠着一股勇猛的气势,成为了襄阳名将,或者说“五虎上将”之一。

但是他性急暴躁,缺乏谋略思维,最终在桃园结义的弟兄中最先去世。

4. 曹操:谋略超群、心狠手辣曹操是三国时期的权臣,他善于谋略,对手段狠辣,但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具备治国才干的政治家之一。

在三国时期中,他利用相对弱小的实力,打败了袁绍、袁术、吕布等实力强大的对手,最终成为了权臣。

5. 孙权:聪明伶俐、仁爱有度孙权是东吴的建立者,他聪明伶俐,善于处理政治关系。

他的决策总是非常冷静且富有长远性。

他心胸宽广,推行“仁政”政策,使得东吴成为了一个相对和谐的社会。

6. 张昭:才华横溢、心性不凡张昭是东吴两大谋士之一,他才华横溢,思维敏捷。

他对政治有深刻的认识,并且具有独特的思考视角。

他富有人性关怀,深受孙权器重。

7. 诸葛亮:智谋出众、仁义精神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著名谋士,他聪明过人,智谋出众。

他为了战胜魏国,不惜化身“卧龙”,提出了“草船借箭”等经典的策略。

他一生遵循仁义之道,在管辖的地区实行“精简治政”,使得百姓获得了实际利益。

总体而言,《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不但与真实历史有些许出入,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气有所体现。

论三国刘备的性格特征

论三国刘备的性格特征

论三国刘备的性格特征刘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角之一、他以其仁德、宽厚、坚持正义等性格特征而倍受赞誉。

以下是对刘备性格特征的探讨,详述1200字。

首先,刘备的仁德品质是其最引人注目的一面。

他始终秉持仁爱之心,关心民生,尊重他人。

刘备在为政过程中,倾听各方建议,维护社会和谐。

他善于发现人才,尊重他人的才华和能力,注重培养人才。

刘备曾经为自己的特殊身份所困,但他从不妄自尊大,而是倾听他人的劝谏和意见,从而使得刘备名声更加彰显。

他在与曹操较量中,多次表现出对敌人的宽容与仁慈,这些都体现了刘备的仁德品质。

其次,刘备的谦逊和敬慕是他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刘备出身贫寒,但他并不因此自卑,相反,他总是谦虚谦和,不骄不躁。

他善于学习,虚心向他人请教,不失为自己的过人之处。

他对待百姓也非常平等,从不因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高人一等,而是始终与百姓保持距离并珍视每个人的良心。

他对待其他势力的态度也是持尊敬态度的,他在与吴国交涉时,多次表示诚意,尊重孙权的地位和权利。

这种谦逊和敬慕使得刘备在众人心中树立起了良好的声誉,也使得他的盟友和臣子愿意为他效力。

此外,刘备在面临困境时展现出的坚韧和毅力也是他性格的显著特征。

无论是在民生困顿还是在战局不利时,刘备从不退缩,勇于承担责任,努力寻求解决方案。

他不轻易放弃,即使曹操的力量强大而自己力量微薄,他也要努力维护正义,并找到合适的引导之路。

在诸葛亮病重时,刘备不顾自己的健康,亲自照顾诸葛亮,并继续为国家的发展尽力。

这种坚韧和毅力为刘备赢得了战场上和政治上的胜利,也为他树立了一个不屈不挠的形象。

最后,刘备的正直和诚实是他性格的又一显著标志。

他从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他的真诚使得他与大多数人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他从不以权谋私,始终忠于自己的理想。

在与吴国交涉时,刘备不顾割地的利益,始终坚持其立场,表明自己与吴国的战争的初衷是为了反抗曹操的暴政。

这种诚实和正直不仅使得刘备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信任,也为他树立了一个政治家立身的良好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人物形象分析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被誉为中国历史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为背景,描绘了各个历史人物的辛酸、勇敢和智慧。

本文将就《三国演义》中几位重要历史人物进行形象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主角刘备的形象。

刘备是一个仁德兼修、贤明正直的人物。

他虽然出身寒微,但却始终保持着对天下苍生的关怀与担当。

刘备待人宽容大度,在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时从不计较得失;同时,他也非常重视团结力量,在建立联盟过程中多次示范自己高尚品德,并赢得了众多英雄豪杰的支持。

其次,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最具争议性和复杂性的角色之一。

曹操机智果断、足智多谋,并有着远见卓识的统治者特质。

他忍辱负重,善于利用任何机会提高自己在政治舞台上地位;但与此同时,他也有着冷酷无情、残忍暴戾的一面。

曹操在政治斗争和军事统帅方面的才能,使他成为了一个复杂而多面性格的历史人物。

再次,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备受推崇的智者形象。

他聪明机敏、博学多才,在策略上常常出奇制胜。

诸葛亮以巧妙细致之计屡次破解敌方谋略,化解危局;同时,他也有着高尚品德和深厚仁爱之心,在与刘备并肩作战时展现出大公无私、忠诚坚定的一面。

此外,《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其他引人注目的历史人物形象值得我们关注。

例如:关羽以其勇猛剽悍赢得众人景仰;张飞则因其强悍好斗却缺乏文化修养而显得粗豪;孙权凭借自己英明果断稳固了吴国江东地位等等。

总结起来,《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幅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画卷。

这些历史人物形象不仅展现了他们各自的优点和才能,也凸显出其存在的局限性和缺陷。

正是这些真实而立体的历史人物形象,赋予了《三国演义》以深厚内涵,并使之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闪耀着独特光彩的一颗明珠。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中众多历史人物因其个性、智慧和行动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有其鲜明的个性与特征,在剧情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通过他们塑造了那个乱世英雄豪杰辈出、智勇谋略交相辉映的时代背景。

刘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刘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刘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首先第一个肯定的就是刘备在其中是一个仁德待人的“仁义王者”的形象。

再来刘备是一个真诚待人的人,他知道人才才是成大事的根本,所以对于那些有才的人非常的敬重,因此徐庶、诸葛亮、赵云等等都被刘备的真诚所打动。

再来刘备也是一个重感情的人,这既是他的有点也是他的缺陷,重感情让他得到了很多老人的爱戴,但是也是因此让他的手下缺少新生力量,没有新鲜血液,最后后继无人。

总的来说刘备的人物形象是一个经典的仁君形象,但是也有着小小的缺陷并不算完美。

刘备虽然才干不足,能力一般,但是他的德行是受到无数人肯定的,虽然在演义之中,刘备的德已经到了近乎虚伪的程度,但是在当时却是没有多少人不称赞他的,也是因为他的德名,他走到哪儿都受到当地诸侯的礼遇,比如他前去投奔袁绍的时候袁绍就曾亲自迎接他,给他厚待,到了曹操的手下,曹操都对他非常重视,曾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可见就连曹操都敬佩刘备的仁德。

《刘备》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刘备》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刘备》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尽管与曹操这个不朽的艺术典型相比,刘备的形象在《三国演义》中要苍白得多,但他却是寄寓思想的人物,是倾心塑造的正面人物之一。

刘备,字玄德,汉末涿县楼桑人。

他早年丧父,家道贫寒,以“贩履织席为业”。

但他“平生不甚乐读书,喜犬马,爱音乐,美衣服。

少言语,礼下于人,喜怒不形于色”。

又“好交游天下豪杰,素有大志”。

据言“年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羽葆车盖’”。

他“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朱。

”是一个很有“福分” “贵相”的人,自从桃园结义得关、张二人后,便开始艰难地于汉末乱世创大业,举大事。

最终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不失为一个天下英雄。

“仁义”是小说中刘备性格的主导方面,正是因为刘备处处躬行仁义,使得他深得人心,成为蜀国之主。

他时时以一个“明君”的形象出现,“宽仁长厚”、“爱民如子”,百姓因而都拥戴他。

陶恭祖让徐州于他,他推辞,而徐州百姓“拥挤府前哭拜曰:‘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他每到一地便广施“仁政”,与民“秋毫无犯”。

当他败于曹操,樊城撤退时,派人晓谕百姓:愿随者同去,不愿者留下。

两县之民,齐声大呼:“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即日号泣而行。

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

刘备见之,难过得欲投江而死。

虽诸葛亮和众将劝其弃民而逃,他却不愿,并言:“举大事者以人为本。

今人归我,奈何弃之?”百姓闻而伤感。

他治新野时,老百姓歌颂他说:“新野牧,刘皇叔。

自到此,民丰足。

”可见其与民有着鱼水般关系。

刘备的“仁义”、“宽厚”使得他吸引了当世的杰出人才如“伏龙”诸葛亮、“凤雏”庞统;也使得众文臣武将均矢志于他。

他对关羽、张飞,“情同骨肉”、“生死与共”,因而即使在他最失意落魄之时,二人也不背叛他,曹操虽厚遇关羽,几乎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赠与美女、金银、宝马,封以高官重爵,关羽还是“过五关斩六将”,离之而走,最终回到刘备身边。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分析刘备曹操孙权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分析刘备曹操孙权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分析刘备曹操孙权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分析:刘备、曹操、孙权刘备,三国演义中被誉为“仁德之君”的人物。

他性格坚毅,仁爱宽厚,处事深思熟虑。

刘备的为人处世,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备乃“仁者”也。

“仁者”者,他热爱人民,心胸宽广,非常注重人伦关系。

他待人以诚,用人以智,时常体察民情,赏罚分明。

在他的治理下,蜀国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刘备更是因为他的仁德和睦而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信任。

他倡导和平、联合其他势力对抗曹操,为统一天下做出了巨大贡献。

曹操,则是三国演义中的反面人物,他的性格坚毅,果决而残忍。

曹操宽厚而又深沉,行动洒脱而又机智,他以魏国为本,以自我为中心,征战四方。

曹操南征北战,虎视眈眈,他善于斗智斗勇,对待政敌和敌国的手腕,非常狡猾。

他勇武过人,也很好的掌握时节,隐忍之间爆发出了炽烈的战争之火。

曹操的果断和胆量使他成功地征服了很多国家,但他也表现出了凶残和残忍的一面。

他虽然能够带领魏国经济的繁荣,但也让百姓痛苦不堪,并留下了丰富的英名和故事。

孙权是一个聪明而机智的人物,三国演义中的人物。

孙权在位期间,深得民心,广开言路,将诸葛亮,曹操等英雄招为自己的谋士。

在他统一江东抵抗北方势力的过程中,他用优势地理条件,巧妙地布局,使得自己的势力越来越大。

他懂得驾驭力量,追求国家的利益,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孙权的优秀之处在于其坚持目标的意志坚定,专注于以己之长来使国家臻于强盛。

他能够融合不同的人才,明智地运用他们的特点,使得江东国力日渐强大。

他具备了团结力量和善于调度资源的能力,使得江东一统天下的梦想越来越近。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曹操、孙权都是伟大的领导者,他们的性格也各异。

刘备以仁德见称,曹操果断而狠辣,孙权则机智而聪明。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他们的性格塑造了这一部史诗巨著的精彩故事,也为我们树立了正面的榜样。

他们在历史长河中闪烁着光芒,将永远被人们敬仰和尊重。

三顾茅庐刘备的人物形象

三顾茅庐刘备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三顾茅庐中刘备是个执着有远大的政治图谋的人,是个求贤若渴不轻易放弃的人,是个重视人才能信任别人能礼贤下士不惜自降身价静听良言的人,是个敢于尝试的人,是个极富忍耐性的人,是个懂得尊重别人的人。

是个谦虚的人。

“刘备三顾茅庐”主要讲的是刘备三次前去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的故事。

最初是徐庶告诉刘备有一个叫诸葛亮的人有雄才大略可以助他夺得天下,于是,刘备第二日便去卧龙拜访诸葛先生,却因诸葛亮不在家并没有见到人。

没过几天,刘备再次拜访诸葛亮,仍然因为诸葛亮与好友出游在此无功而返,刘备便留下一封信离开了。

之后,第三次拜访才见到了孔明先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从而取得了稳固的根据地,由当初既没地盘,又没势力,四面投靠、八方流离
的区区小吏,一跃成为与曹魏、孙吴鼎足而立的蜀汉英主。
另外,“仁义”不仅是刘备争取民心的手段,而且是他安身立命、为人处世、对外交
往的准则。他处友以诚,待人以宽。宁失一左右手,不强徐庶之所难;置幼子安危
于不顾,而唯恐赵云有失。他胸怀大志,躬行仁义,不乘危以邀利,不凭诈力以求
家有什么启发呢?请联系生活大胆回答。
参考:
请人帮助,心诚则灵。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做事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任何人都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xx其人。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这是没什么疑义的,但罗贯中的生平却不见史传,
一些零星记载,互相抵牾,尤其是他的籍贯争议颇多。现在一般根据贾仲明《录鬼
簿续编》等书提供的材料,认为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太原,
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却恭恭敬敬的等在台阶
下等着。你想,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一些什么?
参考:
他会想:
待会儿见了面该怎么说话呢?我怎样才能让诸葛亮相信我的诚心诚
意,帮助我完成大业呢?我已经来过三次了,诸葛亮这回该跟我走了吧?
三顾茅庐已传为佳话,广为传颂。我们今天学了《刘玄德三顾茅庐》后,对大
结历史经验”说,等等。这些观点,各有根据,各有道理,但又似乎很难从根本上
否定其他说法。对一部书的看法分歧如此之大,只能说明这部书的思想内容的丰富
和复杂,研究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并且都各有充足论据。因此,有人不赞
成去研究主题,还有人干脆认为它根本就不存在固定的主题。
我们觉得,一部作品,还是应该有主题;研究一部作品的主题,还是有助于对作品
道德失落、价值颠倒的惨痛现实所带来的悲怆与迷惘。
(一)xx贤臣理想
1、推崇“xx”
在传统的儒家文化中,“仁”是道德观念的核心;“仁政”是理想社会的蓝图。孟子认
为,一国之中,“民为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要想作为一国之君,必须首先懂得如何
民丰足”的歌谣;刘军火烧新野,遭到曹军疯狂反扑,不得已弃樊城、走襄阳,刘
备带着十万百姓慷慨赴难。在前头大军日行仅仅十几里,后面却有曹兵紧急追赶的
危急情势下,xx劝他:
“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可刘备却说:
“举大事者
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因而感动得两岸百姓,“莫不失声痛哭”。到
了西川,刘备军队仍是“秋毫无犯”,因而那里百姓“焚香礼拜”、虔诚地欢迎他们进
刘备人物形象分析
刘备
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学会以诚待人,学会做事要持之以恒
刘玄德三顾茅庐,借崔州平等人的言论风采,借卧龙岗的山林景色、第二次出
访时的风雪,张飞的粗暴和急躁等重重烘托,形象刻画了刘备求贤的真诚、谦恭和
诸葛亮的高洁品格、绝世才能。最后,刘备以自己的诚心请出了诸葛亮。
的总体把握。但是,并不宜企图用几个字或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好,否则,就难免挂
一漏万,把本来很丰富、复杂的思想内容单一化和简单化了。《三国演义》的主题,
可以这样概括:
小说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
众的心理愿望,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其中既有对明君贤相、清平
世界的赞美与渴慕,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又有由于最终理想幻灭、
统”说、“忠义”说、“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说、“反映三国兴亡”说等观点。之后,
又提出了许多新观点,主要有:
“歌颂理想英雄”说、“赞美智慧”说、“天下归一”说、
“讴歌封建贤才”说、“悲剧”说、“总结争夺政权经验”说、“追慕圣君贤相鱼水相谐”
说、“宣扬用兵之道”说、“人才学教科书”说、“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说、“总
流寓杭州,并推断他大约生活在元末明初。明人王圻说他是“有志图王者”(《稗史
汇编》),胡应麟说他是施耐庵的“门人”(《少室山房笔丛》),都不知是否可靠。
他的《三国演义》大约成书于明初,当然还有好多其他说法。
罗贯中的生平事迹虽多不可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小说除代表作《三国演义》之外,还有《残
本”。清康熙年间,毛纶、毛综岗父子以李评本为基础,对回目和正文作了较大的
修改和增删,并作了详细评点,正统的道德色彩更加浓厚,但艺术上有较大提高,
评点也多有精辟见解,所以成为三百多年来最流行的版本。
第二节《三国演义》的内容和思想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涵极为丰富。关于它的主题,“文化大革命”前就提出了“正
顺民意、得人心,力行“仁政王道”。“得人心者得天下”,能否得人心,关键在于能
否行“仁政”。小说中的刘备,就是作者极力赞扬的一个力行“仁政”、堪称“仁君”的
形象。
刘备是“织席贩履”出身,没大读过书,也没刻意练过武,文墨既不高,武艺也不强。
刘备xx爱民,常常体恤百姓;
可他却能由当初的一方小吏,终于成为后来的一国之君,不靠文,不靠武,主要靠
21)。这都寄托着作者xx爱民的理想。
的是“仁民爱物”。为了寄托作者的“仁政”理想,小说在描述“桃园三结义”时,特别
突出了他们“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铮铮誓言;之后,便渐次展示了刘备一生“仁
xx人”的系列情节:
当安喜县尉,“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因而“远得人心,
近得民望”;理政新野,安抚百姓,待民如子,因而流传“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
唐五代xx演义》、《三xx妖传》等五种。
3、《三国演义》的主要版本系统。
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
一句的小目。万历、天启年间,有《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简称“李评本”,此
本不分卷,将120则合并为120回,目录回目由单句变为双句,但正文回目还是
单句。有眉批、总批,评语是明末人叶昼假托李卓吾之名所作,故后人称“伪李评
功。三让徐州而不受,出入荆州而不夺,兵临西川亦不忍取。所有这些,正是儒家
“xx”品格的生动体现。
刘备本人之外,他手下的大臣也都有“救国救民之心”,赵云就明确表示过:
“方今
天下滔滔,民有倒悬之危。云愿从仁义之主,以安天下。”(卷2)诸葛亮在临终
前,还手书遗表教后主“清心寡欲,薄己爱民;遵孝道于先君,布仁义于寰海”(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