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刘备人物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浅析刘备的人物形象

浅析刘备的人物形象

刘备是《三国演义》中除了诸葛亮、关羽、曹操之外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是作为“明君”来塑造的。

那么,《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呢?在这个人物身上作者又寄托了怎样的理想与愿望呢?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刘备这一人物形象。

1仁德待民诚心待士1.1 仁德待民汉末天下动荡,野心家们与实力派们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混战,“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那些自树旗帜的豪杰凭借什么让天下百姓志士归顺呢?刘备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视以仁德待民,与那些暴虐嗜杀的军阀判然有别,因而争取到了人心。

让人们在各地军阀混战中似乎见到了一线生机。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刘备领平原相时,子孙民刘平不服,派刺客去刺杀他,“客不忍刺,语之而去。

其得人心如此。

”在他于荆州依附刘表期间,“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

刘备败走樊城时,成千上万的百姓扶老携幼,随他一起撤退,一同渡江。

有人劝他甩掉难民轻装逃走,他始终不肯,他说:“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若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吾不忍也,吾何生哉!”,在这样生死存亡之机,哪怕有生命危险也不愿抛弃百姓,在历代开国君主中实不多见。

孟子认为,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刘备深知“成大业必先施仁德”的道理,正是坐了仁德的大船,刘备才能舟行水上,顺风远航。

刘备是一个“爱民惜物”的怀有救民于水火并心存大志的人,一个仁德的开明君主。

他当新野牧不久,就造福于民,新野之民就歌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进入西川后得以建立基业,真是“信以成之”。

言必行,引必果,取信于民,这正是刘备让天下子民归顺自己的真正原因。

到了西川,他的军队对老百姓秋毫不犯,受到焚香礼拜的礼遇,所到之处,“与民秋毫无犯”,百姓“丰足”,所以“远得人心,近得民望”,受到人们的普遍爱戴。

当他被吕布打败,匹马逃难时,“但到处,(村民)闻刘豫州,皆跪进粗食”,这正是对他仁德爱民的最好报答呀!1.2 诚心待士刘备爱民,更深知人才对自己成就大业的重要性,怎样才能让那些才华横溢的人聚在自己的身边呢?当然是刘备的诚心和义气打动了他们。

三国演义 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 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一、刘备——仁德之君,情深义重刘备啊,那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人称刘皇叔,听着就让人觉得亲切。

他这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仁德,走到哪儿都像是带着一股子春风,暖洋洋的。

你说他为啥能这么得人心?还不是因为他心里头装着老百姓,眼里头看着兄弟情。

1.1 仁心待民,如沐春风记得那会儿,刘备在徐州当差,城里头闹饥荒,老百姓饿得跟啥似的。

刘备一看,心里头那个急啊,二话不说,就把自己的粮食全拿出来分给大伙儿。

他自己呢,就啃点野菜,喝点稀粥。

这事儿传出去,老百姓都夸他是活菩萨下凡,说他是真真正正的好官。

1.2 桃园结义,情深似海再来说说刘备的兄弟情。

关羽、张飞,那可是他的左膀右臂,铁哥们儿。

想当年,三人在桃园里一拜天地,二拜高堂,那场面,比亲兄弟还亲。

后来,关羽被曹操抓了去,刘备心里头那个急啊,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整天就想着怎么把兄弟救出来。

这份情谊,比金子还重,比海水还深。

二、诸葛亮——智谋无双,鞠躬尽瘁诸葛亮,那可是三国里头的大名人,人称卧龙先生。

他这人,聪明绝顶,啥事儿都难不倒他。

而且啊,他对刘备那是忠心耿耿,一辈子都在为蜀汉操劳。

2.1 草船借箭,智计百出说起诸葛亮的智谋,那可真是一绝。

就拿草船借箭这事儿来说吧,周瑜故意刁难他,让他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

诸葛亮微微一笑,说:“不用十天,三天足矣。

”结果,他还真就做到了。

他让人扎了几十只草人,放在船上,趁着夜色,借着东风,就跑到曹操的地盘上去“借”箭了。

曹操一看,以为是敌军来袭,连忙放箭。

结果,箭全射在了草人上。

诸葛亮就这样轻轻松松地借到了十万支箭,把周瑜都给看傻了。

2.2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对蜀汉的忠心,那可是没得说的。

他一辈子都在为蜀汉操劳,从没出过半点差错。

刘备死后,他把刘禅当亲儿子一样照顾,尽心尽力地辅佐他。

可惜啊,天不遂人愿,诸葛亮最终还是没能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

他临终前,还念念不忘蜀汉的江山社稷,真是让人感动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

三、曹操——一代枭雄,亦正亦邪曹操这个人啊,可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论三国刘备的性格特征

论三国刘备的性格特征

论三国刘备的性格特征刘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角之一、他以其仁德、宽厚、坚持正义等性格特征而倍受赞誉。

以下是对刘备性格特征的探讨,详述1200字。

首先,刘备的仁德品质是其最引人注目的一面。

他始终秉持仁爱之心,关心民生,尊重他人。

刘备在为政过程中,倾听各方建议,维护社会和谐。

他善于发现人才,尊重他人的才华和能力,注重培养人才。

刘备曾经为自己的特殊身份所困,但他从不妄自尊大,而是倾听他人的劝谏和意见,从而使得刘备名声更加彰显。

他在与曹操较量中,多次表现出对敌人的宽容与仁慈,这些都体现了刘备的仁德品质。

其次,刘备的谦逊和敬慕是他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刘备出身贫寒,但他并不因此自卑,相反,他总是谦虚谦和,不骄不躁。

他善于学习,虚心向他人请教,不失为自己的过人之处。

他对待百姓也非常平等,从不因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高人一等,而是始终与百姓保持距离并珍视每个人的良心。

他对待其他势力的态度也是持尊敬态度的,他在与吴国交涉时,多次表示诚意,尊重孙权的地位和权利。

这种谦逊和敬慕使得刘备在众人心中树立起了良好的声誉,也使得他的盟友和臣子愿意为他效力。

此外,刘备在面临困境时展现出的坚韧和毅力也是他性格的显著特征。

无论是在民生困顿还是在战局不利时,刘备从不退缩,勇于承担责任,努力寻求解决方案。

他不轻易放弃,即使曹操的力量强大而自己力量微薄,他也要努力维护正义,并找到合适的引导之路。

在诸葛亮病重时,刘备不顾自己的健康,亲自照顾诸葛亮,并继续为国家的发展尽力。

这种坚韧和毅力为刘备赢得了战场上和政治上的胜利,也为他树立了一个不屈不挠的形象。

最后,刘备的正直和诚实是他性格的又一显著标志。

他从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他的真诚使得他与大多数人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他从不以权谋私,始终忠于自己的理想。

在与吴国交涉时,刘备不顾割地的利益,始终坚持其立场,表明自己与吴国的战争的初衷是为了反抗曹操的暴政。

这种诚实和正直不仅使得刘备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信任,也为他树立了一个政治家立身的良好形象。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及加入刘备阵营的原因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及加入刘备阵营的原因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及加入刘备阵
营的原因
刘备的性格特点
刘备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具有许多独特的性
格特点。

首先,刘备是一个仁德之君。

他对待人民非常仁慈和宽容,关心他们的福祉,努力为他们谋求利益。

其次,刘备是一个坚定的
领导者。

他在艰难的时刻并不屈服于逆境,而是带领他的追随者继
续前进。

第三,刘备具有高尚的品质和正直的性格。

他始终坚守道义,崇尚诚信和正义。

最后,刘备还是一个有远见的战略家。

他能
够看到局势的变化,并作出明智的决策。

加入刘备阵营的原因
为什么许多人选择加入刘备的阵营?首先,刘备以其高尚的品
质和仁慈的性格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他一直以人民的利益为
首要任务,给予他人以温暖和关怀。

因此,许多人希望能够成为他
的部下,为他效力。

此外,刘备是一个具有远见和战略思维的领导者。

他能够看到形势的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最佳决策。

这使
他的阵营在战争中取得了许多胜利,吸引了更多的人加入。

最后,
刘备也是一个勇敢的战士和领导者。

他能够在战场上发挥出色,并带领他的军队克服许多困难。

总之,刘备作为《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之一,以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和领导才能吸引了许多人加入他的阵营。

他的仁德、胆识和战略思维使他成为人们景仰的领导者。

《刘备》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刘备》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刘备》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尽管与曹操这个不朽的艺术典型相比,刘备的形象在《三国演义》中要苍白得多,但他却是寄寓思想的人物,是倾心塑造的正面人物之一。

刘备,字玄德,汉末涿县楼桑人。

他早年丧父,家道贫寒,以“贩履织席为业”。

但他“平生不甚乐读书,喜犬马,爱音乐,美衣服。

少言语,礼下于人,喜怒不形于色”。

又“好交游天下豪杰,素有大志”。

据言“年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羽葆车盖’”。

他“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朱。

”是一个很有“福分” “贵相”的人,自从桃园结义得关、张二人后,便开始艰难地于汉末乱世创大业,举大事。

最终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不失为一个天下英雄。

“仁义”是小说中刘备性格的主导方面,正是因为刘备处处躬行仁义,使得他深得人心,成为蜀国之主。

他时时以一个“明君”的形象出现,“宽仁长厚”、“爱民如子”,百姓因而都拥戴他。

陶恭祖让徐州于他,他推辞,而徐州百姓“拥挤府前哭拜曰:‘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他每到一地便广施“仁政”,与民“秋毫无犯”。

当他败于曹操,樊城撤退时,派人晓谕百姓:愿随者同去,不愿者留下。

两县之民,齐声大呼:“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即日号泣而行。

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

刘备见之,难过得欲投江而死。

虽诸葛亮和众将劝其弃民而逃,他却不愿,并言:“举大事者以人为本。

今人归我,奈何弃之?”百姓闻而伤感。

他治新野时,老百姓歌颂他说:“新野牧,刘皇叔。

自到此,民丰足。

”可见其与民有着鱼水般关系。

刘备的“仁义”、“宽厚”使得他吸引了当世的杰出人才如“伏龙”诸葛亮、“凤雏”庞统;也使得众文臣武将均矢志于他。

他对关羽、张飞,“情同骨肉”、“生死与共”,因而即使在他最失意落魄之时,二人也不背叛他,曹操虽厚遇关羽,几乎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赠与美女、金银、宝马,封以高官重爵,关羽还是“过五关斩六将”,离之而走,最终回到刘备身边。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特点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特点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特点刘备(刘皇受义):刘备性格温和仁厚,重视礼义,是一个有着强烈仁义之心的君子。

刘备身世卑微,但他心怀雄心壮志,与他人相处时总是能以礼相待,处事谦和有分寸。

他一方面注重外交手段,与各方势力友好相处,另一方面也时刻盘算着谋求自身的利益与权力,但他从来不忘初心,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第一目标。

关羽(云长):关羽性格极为忠诚正直,为人正直刚直,对朋友、兄弟忠肝义胆。

他奉行“五常”之道,对于自己信任的人始终保持着无条件的忠诚。

对待敌人则决绝果断,勇猛战斗,武艺高强。

关羽有一颗豪气的心,他崇尚英雄,自尊心强烈,乐意为正义事业献身,并且有着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张飞(翼德):张飞性格暴躁凶狠,行事鲁莽却勇猛无比。

他直爽豪胆,性格粗犷,古代称之为“粗豪”,但他为人忠诚耿直,对朋友与家人忠心耿耿。

张飞勇猛善战,被誉为“万军之神”,擅长骑术和马上格斗。

虽然他脾气暴躁,但在军事战略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擅长运用地形与变换战术。

曹操(孟德):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三国演义》中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曹操快人快语,机智多变,善于运用权术和政治手段。

他野心勃勃,强势好胜,凭借着聪明才智和出色的组织能力,成功建立了北方的政权。

然而,曹操治国能力杰出,却在处理个人关系上有些冷酷无情。

孙权:孙权是东吴的创始人,有着出色的政治手腕和战略眼光。

孙权性格机警,善于察言观色,懂得利用权术处理政治问题。

他非常重视人才,善于用人,智勇双全。

孙权睿智而刚毅,有时也表现出一些独裁的一面,但在处理国家大事上表现得相对谨慎,做出许多有利于国家与民族发展的决策。

诸葛亮(孔明):诸葛亮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智者和奇才,他深得刘备的信任,并以他的才智与谋略,辅佐刘备扫除障碍,推动事业进步。

诸葛亮性格深沉,心思缜密,聪明睿智。

他善于策划和计谋布置,精通兵法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尽管在处理自己的个人目标上显得有些犹豫,但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精神是无可挑剔的。

三国演义人物点评

三国演义人物点评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点评《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巨著,描绘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以下是对其中一些主要人物的点评:1.刘备:刘备是一个仁慈、有雄心壮志、重情义的人物。

他的最大特点是仁政爱民,重情义,具有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他始终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赢得了许多人的尊敬和信任。

他的智慧和领导能力也让他成为了一个优秀的领袖。

2.诸葛亮:诸葛亮是蜀国丞相,被誉为“卧龙先生”,是一个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法纪严明、胸怀宽广、爱惜人才、知人善用、法纪严明、关心百姓疾苦的谋略家。

他的智慧和才能让他在三国时期成为了最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

3.关羽:关羽是蜀国名将,武艺高强、忠诚勇敢。

他被描述为有“万夫不当之勇”,但有时也表现出骄傲自大的倾向。

他的忠诚和勇猛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传奇形象。

4.张飞:张飞是蜀国名将,勇猛刚强、粗犷豪放。

他与关羽一同被尊称为“万人敌”,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将领之一。

5.周瑜:周瑜是吴国都督,足智多谋、风度翩翩。

他与诸葛亮有着激烈的智斗,表现出强烈的竞争意识。

他的聪明才智和决断力使他成为了三国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

6.曹操:曹操是魏国领袖,多疑善变、雄心勃勃。

他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同时也具有文学才华。

他的领导力和才智让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

7.孙权:孙权是吴国君主,能干而有远见、善于用人。

他继承了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的事业,成为了江东的一代明主。

他的才智和领导力使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统治者之一。

以上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他们的性格、行为和思想都深深地刻划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印记。

他们的形象和故事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对于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顾茅庐刘备的人物形象

三顾茅庐刘备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三顾茅庐中刘备是个执着有远大的政治图谋的人,是个求贤若渴不轻易放弃的人,是个重视人才能信任别人能礼贤下士不惜自降身价静听良言的人,是个敢于尝试的人,是个极富忍耐性的人,是个懂得尊重别人的人。

是个谦虚的人。

“刘备三顾茅庐”主要讲的是刘备三次前去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的故事。

最初是徐庶告诉刘备有一个叫诸葛亮的人有雄才大略可以助他夺得天下,于是,刘备第二日便去卧龙拜访诸葛先生,却因诸葛亮不在家并没有见到人。

没过几天,刘备再次拜访诸葛亮,仍然因为诸葛亮与好友出游在此无功而返,刘备便留下一封信离开了。

之后,第三次拜访才见到了孔明先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1)江渚上(2),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篇《临江仙》把我们带入了奇妙的三国世界,在作者笔下的英雄人物更是栩栩如生,个性十足。

先来说说蜀王刘备吧。

刘备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作为“明君”来描述的人物形象。

作者重点刻画了他的宽仁爱民、敬贤爱士和足智多谋等性格特点。

一、宽仁爱民
在《演义》第一回,写刘关张桃园结义时,其誓词便赫然标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八个大字。

这既是他们的政治目标,又是他们高高举起的一面道德旗帜。

从此,宽仁爱民、深得人心就成了刘备区别于其他政治集团领袖的显著标志。

二、敬贤爱士作品竭力渲染了刘备的敬贤爱士,知人善任。

其中就
有三顾茅庐的故事。

历史上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之事,《三国志·蜀书·诸
葛亮传》中仅有一句话:“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而《演
义》却以两回半的篇幅,精心设计,将“三顾”的过程写得委婉曲折,
令人悠然神往。

刘备不辞辛劳,不顾两位义弟的埋怨,锲而不舍地三
次往访诸葛亮。

第一次和第二次都扑了空,途中每遇到诸葛亮的亲友,
就误以为是诸葛亮本人,前后达四次之多。

这些充满理想色彩的细节,
把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意渲染得淋漓尽致。

二、足智多谋
刘备投靠曹操时,曹一时兴起,曾邀刘备煮青梅酒以论当世英雄。

当曹
一再请刘备指出当世英雄时,刘备先后指出过袁术、袁绍、刘表、孙策、
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人,这里刘备为什么不提自己呢?因为按曹
操的观点,凡英雄都是“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
天地之志”。

英雄当是不甘屈居人下者。

刘备若自称英雄,就等于表明
自己不甘久居曹操之下,必然引起曹操对他的警惕,自己非但永无出头
之日,还将有性命危险。

宽仁爱民和敬贤爱士这两大品格的充分表现,使《演义》中的刘备形象成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明君”范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