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调查报告模板及范文10篇

调查报告模板及范文10篇

最新调查报告模板及范文10篇调查报告模板及范文篇1一、调查内容及过程我对大通古镇的地域文化从古镇的历史文化、特色的历史建筑、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通过访问当地居民,走访当地的特色古街、参观建筑,另外还有就是阅读一些相关书籍获得的。

二、特点介绍(一)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铜陵大通镇位于青通河与长江交汇处,是一个千年古镇,它曾与安庆、芜湖、蚌埠齐名的安徽“四大商埠”之一。

清末民初,是大通古镇的鼎盛时期,小小的古镇上居住着10余万人,有着“小上海”的美誉。

1876年,大通古镇与当时的安徽省府安庆一起,被《中英烟台条约》列为对外商开放的暂泊口岸;在辛亥革命时期的1912年,它更是安徽临时省政府所在地;其地理位置独特,距安徽精品旅游风景区九华山83公里、黄山和太平湖154公里,是“两山一湖”名符其实的“后花园”。

(二)特色的历史建筑和悦街和澜溪街两个历史街区,隔江相望,一江两岸,各具特色。

在两个历史街区广泛分布的传统民居建筑,从建筑本身既体现了徽派建筑的风味,也反映了因水而生的商业城镇的基本格局。

其中盐务招商局、商铺、报馆等建筑遗迹,是我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士阁”作为“大九华山头天门”,是我国一座寺庙。

它位于铜陵市大通镇南面的神椅山下、青通河畔,大士阁经多次修缮建设,陆续建了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大愿殿、伽蓝殿、祖师殿和功德堂、大慈殿、阿罗汉书画院及五百罗汉堂等庙宇。

龙泉井,距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

由于这口井位于长龙山的脚下,在建井之前,这里就有一处泉眼,泉水终年流淌不息,为了便于泉水的储存和使用,便在这泉眼之处开挖建井,井深三丈有余。

因为人们称那泉眼为龙泉,所以主人就把这口井取名为:龙泉井。

大通钟楼,这座钟楼是西班牙人在大通修建的,至今已经有着近70年历史,高高地屹立在大通镇中心的长龙山“西瓜顶”上,呈四方立柱型,边长约为4米,园形拱门,高约20余米,上下三层,由于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现存一个残缺破败但风采依旧的遗址。

南岳古镇调查报告

南岳古镇调查报告

南岳古镇调查报告南岳古镇调查报告1. 简介南岳古镇是位于中国湖南省岳阳市南部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

古镇建于唐代,历经千年沧桑,至今仍然保存着许多古老建筑和传统文化。

本篇报告旨在对南岳古镇进行调查和分析,以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和文化价值。

2. 历史南岳古镇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古镇依山傍水,背依天门山,面临湘江,地理位置优越。

在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南岳古镇曾是岳阳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历史上,这里曾经留下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和名人故事。

3. 建筑风格南岳古镇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

古镇内的建筑大多采用了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工艺和风格,融合了湖南民居与南方园林建筑的特点。

走在古镇的街道上,可以看到精美的青砖灰瓦别墅、精巧的雕花窗户和石头拱桥等古老建筑,给人一种宁静而古朴的感觉。

4. 文化活动南岳古镇一直以来都是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每逢传统节日和重要节庆,古镇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其中最著名的是每年的南岳文化旅游节,届时会有各种传统表演、民俗游戏和美食展览等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5. 特色美食南岳古镇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活动,还以其特色美食而闻名。

这里有许多传统的湖南菜肴,如辣椒豆腐、毛氏红烧肉和岳阳楼糯米藕等。

在古镇的街头巷尾,可以品尝到地道的湖南美食,让人流连忘返。

6. 文化保护南岳古镇作为岳阳市的文化遗产,一直受到重视和保护。

政府和当地居民共同努力,保护和修缮古镇的历史建筑,规范古镇内商业活动的发展,加强对古镇文化的传承和宣传。

这些努力使南岳古镇得以保存下来,并成为人们领略湖南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7. 旅游推广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南岳古镇进行了积极的旅游推广。

通过建设旅游设施、举办文化节庆、推出特色旅游线路等方式,将古镇的独特魅力展示给游客。

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渠道,将古镇的特色美食和文化活动进行宣传,吸引更多人前来参观和体验。

8. 结论南岳古镇作为湖南重要的历史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资源。

安昌古镇调查报告

安昌古镇调查报告

安昌古镇简介:安昌古镇是绍兴有名旳四大古镇之一,是浙江省第一批公布旳历史文化名镇。

位于浙江省绍兴县境内西北端,与杭州旳萧山相接,南靠柯桥,北邻杭甬高速公路。

始建于北宋时期,后因战乱,多次焚毁,又于明清时期重建,其建筑风格传承了经典旳江南水乡特色,一依带水,古朴典雅,其特产安昌腊肠、扯白糖远近闻名,具有水乡风情旳水上婚礼也是别具特色。

是绍兴师爷旳家乡。

最有特色旳是安昌旳小桥。

每年旳腊月风情节吸引了大量游人。

安昌古镇建筑特点:老街依河而建,全长1747米,河之南为民居,河之北是商市,两岸之间古桥相连。

河之南有带着顶棚旳长廊,遮阳挡雨,多种老式特色旳店铺作坊,翻轩骑楼错落有致。

河对岸则是青石板小路,古朴旧貌旳民宅,逼仄幽深旳小弄。

始建于明朝成化、弘治年间。

东起高桥,西至清墩桥,濒河设街,街河相依,街面全由绍兴当地旳青石板铺成。

现保留有旧石板路、翻轩骑楼、店铺作坊、拱桥石梁、台门弄堂等,风貌古朴仍旧。

沿街各式老式老店鳞次栉比,千姿百态,销售旳当地土特产品琳琅满目,尤其是百姓现场制作旳老式食品,如香肠、扯白糖等,风味独到,颇有地方特色。

分散在街上旳深宅大院,尤其婚俗馆、师爷馆、钱币馆等,足可使入内旳游客沉浸在浓浓旳水乡风情之中。

安昌古镇调查心得:安昌古镇是目今绍兴市保留最完整旳古建筑群体,在这里可以欣赏到江南水乡旳风土人情,这也正是我调查安昌古镇旳原因。

我在这里能感受到一种莫名旳亲切感,这种依水而建旳房屋给人一种心灵旳宁静。

我想把这个地方推荐给大家,但愿大家在寒暑假旳时候去看看,你会被水乡宁静旳生活所打动,会临时忘掉喧嚣旳世界,得到心灵半晌旳安宁。

古镇调研报告

古镇调研报告

古镇调研报告
《古镇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古镇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经济发展以及现存问题,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
1. 实地走访:调研团队前往古镇实地走访,了解古建筑、传统手工艺等文化特色。

2. 采访调查:对当地居民、企业主和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意见和建议。

3. 数据分析:收集各种统计数据和相关报告,对古镇的经济状况进行分析。

三、调研结果
1. 历史文化:古镇有悠久的历史,保存了众多传统建筑和文物,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2. 旅游资源:古镇拥有独特的美食、传统工艺品和文化表演,吸引了大量游客光顾。

3. 经济发展:古镇的旅游业和手工业发展迅速,为当地经济增添了活力。

4. 现存问题:由于游客过多和环境管理不善,古镇的文物保护和环境治理存在一定问题。

四、建议与展望
1. 文化保护:加强对古建筑和文物的保护,设立相关规定和相
应的管理机构。

2. 旅游开发:提升古镇的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丰富旅游产品,增加游客体验。

3. 环境治理:加大力度整治古镇的环境卫生和交通拥堵问题,提高管理水平。

4. 经济转型:促进古镇的产业升级,鼓励创新创业,扩大经济规模。

5. 发展规划:完善古镇的发展规划,综合考虑历史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

综上所述,古镇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全面考虑,做出合理规划和措施,促进古镇的可持续发展。

古镇历史调查报告

古镇历史调查报告

古镇历史调查报告古镇历史调查报告一、引言古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本文旨在通过对某古镇的历史调查,探索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以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遗产。

二、背景介绍古镇位于中国某省某市,距离省会约100公里。

据史书记载,该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古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历来是商贾云集之地,也是文人雅士流连之地。

三、历史沿革1. 明代初期在明代初期,古镇是一个相对较小的村落,人口稀少,主要以农耕为生。

然而,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逐渐吸引了一些商贾前来定居,形成了一个小型的集镇。

2. 明代中期到了明代中期,古镇逐渐发展壮大。

商业活动蓬勃发展,许多商贾纷纷在此设立店铺,形成了一个繁华的商业中心。

同时,文人雅士亦纷纷前来,与商贾交流思想,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3. 清代清代是古镇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清朝统治下,古镇成为一个重要的商贸城市,吸引了大量商贾、手工业者和艺术家。

在这个时期,许多古建筑得以修建,形成了古镇独特的建筑风格。

四、文化遗产1. 建筑风格古镇的建筑风格主要受到明清时期的影响,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

传统的青砖灰瓦建筑、曲桥流水、小巷纵横,构成了古镇独特的景观。

2. 传统手工艺古镇以其丰富的传统手工艺而闻名。

其中,木雕、瓷器、织锦等是最具代表性的。

这些传统手工艺不仅展示了古镇人民的智慧和技艺,也成为了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3. 传统节庆古镇的传统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其中,元宵节的灯会和水龙船赛是最具特色的。

这些传统节庆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了古镇的历史文化。

五、保护与传承1. 文物保护为了保护古镇的历史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加大了对古建筑和文物的保护力度。

修缮古建筑、修复文物,成为了当地的一项重要工作。

同时,加强对古镇的管理,限制过度商业化的发展,保持其独特的历史风貌。

2. 教育传承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古镇的历史文化,当地政府加强了对历史文化教育的推广。

古镇保护调研报告

古镇保护调研报告

古镇保护调研报告古镇保护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保护和传承古镇文化是我们时代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古镇保护的现状、问题和相关措施,以期为古镇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随机抽取了5个著名的古镇作为研究对象,并开展了问卷调查,并在每个古镇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观察。

三、调研结果1. 古镇的规模和风貌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古镇的规模和风貌各有不同。

有的古镇保存完好,规模较大,有的则受到了房屋乱建和商业开发的影响,规模缩小,风貌改变。

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对古镇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所致。

2. 古镇的保护措施我们发现,古镇的保护措施各不相同。

有的古镇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限制房屋乱建,保护历史建筑和传统手工艺;有的古镇则在商业开发上取得了一些成就,利用古镇的特色吸引游客,增加经济收入,但这些商业开发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

3. 古镇保护面临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古镇保护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古镇的保护意识还需要加强,一些居民和商家存在对古建筑的漠视和破坏行为。

其次,商业开发过度,导致古镇风貌改变,文化内涵流失。

再次,一些古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不完善,需要加强建设。

四、对策建议1. 加强古镇保护宣传教育通过加强古镇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和商家对古镇保护的意识,增强他们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2. 制定古镇保护规划和政策制定古镇保护规划和政策,明确古镇保护的目标和措施,加大对古镇保护工作的支持和投入。

3. 加强古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古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居民和游客的生活和游览环境。

4. 合理引导商业开发合理引导商业开发,注重与古镇文化的融合,确保商业开发对古镇的保护和传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结论古镇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研发现,古镇保护面临诸多问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制定规划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合理引导商业开发。

街子古镇调查报告

街子古镇调查报告

街子古镇调查报告街子古镇调查报告一、引言街子古镇位于中国南方的一个小城市,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而闻名。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街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研究者前来探索其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对街子古镇进行一次调查,以了解其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

二、历史概述街子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街子一直是一个繁荣的商业中心,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商人和旅行者。

古镇的建筑风格独特,保存完好,展示了传统的中国建筑艺术。

这些古老的建筑物和石板路道,见证了历史的变迁,给人们带来了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三、文化遗产街子古镇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

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传统的戏曲表演、舞狮和舞龙等民间艺术形式。

此外,街子还有许多古老的寺庙和庙会,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和信徒前来参观和祈福。

这些文化活动和传统节日使街子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地方。

四、旅游资源街子古镇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首先,古镇的建筑风格独特,保存完好,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机会。

其次,街子周边的自然风光也非常迷人,山清水秀,景色宜人。

游客可以在这里漫步古镇的小巷,欣赏美丽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宁静。

此外,街子还有一些特色的旅游活动,如传统手工艺品制作、茶文化体验和农家乐等。

这些活动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机会。

游客可以亲手制作传统的手工艺品,品尝当地的美食,感受到街子的独特魅力。

五、面临的挑战尽管街子古镇拥有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但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古镇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大量的游客和商业活动给古镇带来了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问题。

其次,古镇的管理和保护也面临一定的困难。

由于古镇的历史悠久,许多建筑物需要进行修复和保养,但是资金和技术方面的限制使得这一工作变得困难。

六、建议为了保护和发展街子古镇,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环境保护。

加大对古镇环境的监管力度,限制车辆进入古镇,加强垃圾分类和处理工作,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

南岳古镇调查报告

南岳古镇调查报告

南岳古镇调查报告南岳古镇调查报告1.引言本报告对南岳古镇进行了全面调查,旨在了解该古镇的发展现状、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等相关情况。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希望为南岳古镇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意见和建议。

2.背景介绍2.1 简述南岳古镇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包括其属地和所在行政区划、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等。

2.2 分析南岳古镇的经济发展现状,涵盖主要产业、商业状况、就业情况以及经济增长率等相关数据。

3.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3.1 详细介绍南岳古镇的文化遗产,包括历史建筑、文物古迹、传统节日等。

3.2 探讨南岳古镇的文化传承情况,包括相关传统技艺、习俗传统保持与演绎的状况。

4.旅游资源分析4.1 展示南岳古镇的旅游资源,包括景点、风景特色、旅游线路等。

4.2 分析南岳古镇的旅游业发展状况,包括游客数量、旅游收入、旅游服务质量等评估指标。

5.社区发展与民生状况5.1 报告南岳古镇社区的基本情况,包括人口构成、社区设施、社区治理等。

5.2 分析南岳古镇居民的生活质量、社区服务水平、居民满意度等。

6.保护与发展对策建议6.1 基于调查结果,提出保护南岳古镇文化遗产的具体措施,包括修复古建筑、加强文物保护、传统技艺传承等。

6.2 提出发展南岳古镇旅游业的建议,包括加强宣传推广、提升旅游服务品质、拓展旅游产品等。

6.3 探讨南岳古镇社区发展的对策,包括社区改善、提升社区服务设施、加强社区治理等。

7.结论综合以上调查分析及建议,给出对南岳古镇的综合结论,总结目前的问题和挑战,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附件:1.南岳古镇的地理位置图、景点地图等。

2.南岳古镇的相关资料、照片、文物清单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1.文化遗产保护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82年颁布的用于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

该法规定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责任、措施、违法行为以及法律责任等。

2.旅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于2013年颁布的旅游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

该法规定了旅游经营者的资质要求、旅游合同的内容与履行、游客权益保护等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乌镇为例浅析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与保护引言乌镇为江南著名的水乡文化古镇,拥有六千余年的悠久历史,乌镇地处浙江省桐乡市北端,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吴江县,为二省三市交界之处。

共有16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 集中了许多具有很高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的历史街区, 同时具有独特的地方习俗和文化传统。

由于乌镇仍然很好地保持着100 年前的历史人文风貌,2003 年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

一、乌镇的江南水乡风情乌镇目前为东、西、南、北四条老街呈十字交叉,构成双棋盘式河街平行,水陆相邻的格局。

千百年来保留下来的民居、水阁、长长的古帮岸和廊棚透出水乡特有的韵味, 形成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情。

1.民居1) 临水民居与水阁( 水上吊角楼) : 临水民居的特点是: 前街后河, 因地制宜, 临河而建。

平面为二间或三开间, 进深大多数较浅, 层数多为单层或两层, 每户均临河设独用水埠, 洗涤取水极为方便。

这种住宅组合方式自由, 加以屋顶起伏跳动, 构图非常活泼。

“家家面水, 户户枕河”是乌镇和许多江南水乡小镇相同之处, 但此地却有一部分民居用木桩或石柱打入河床中, 上架横梁,搁上木板, 造成“人在屋中居, 屋在水中游”的“水阁”, 水阁三面有窗, 窗旁有门, 门外有石阶, 这即是乌镇的“水上吊角楼”。

2) 面水民居: 这类民居建于滨河路街一侧, 有的还在宅前设面水的廊棚或过街楼, 居民在此从事各种杂务和休息活动。

3) 传统建筑: 街巷内的传统民居是在城镇中心的民居, 一般规模较大, 进深较深, 构成相对独立的深宅院落, 建造标准也较高, 内部结构的布局和处理手法上也有独到之处, 给人一种神秘莫测之感。

它们以三合院和四合院为主, 这类民居在平面布局上强调中轴线对称,纵向进深随地形而置, 一般 2 进-5 进, 布局上前厅后楼, 后庭幽深。

同时也有灵活自由布局的园林住宅。

在乌镇夏同善的翰林第就是其中一例, 具有集传统民居和园林为一体的富有的人文气息, 且充满了清末江南小镇大户人家的生活情趣。

2.街道与帮岸街道是水乡古镇物质形态要素中最主要的要素之一, 人们对一个水乡古镇的印象可以通过它的街道来获得。

乌镇大多老街都还在, 保存完好, 功能还在发挥, 这些老街都用旧石板铺地, 两边是马头墙隔出的店铺和民房, 门大多是木板的, 留有残缺的雕花和斑驳的油漆。

横骑在大街上的拱券门, 那是以前大户人家的墙界标志。

老街都沿河, 街与河之间也是房子,每隔一段, 总有一个码头连通河道。

从码头和房子空隙处可看到对河那砌筑整齐的河岸, 上有廊棚和美人靠之类的座椅。

乌镇人称这类河岸为“帮岸”。

3.廊棚廊棚, 其实就是带屋顶的街。

全部为木结构的柱子, 一色的鱼鳞黑瓦盖顶, 廊棚的下面是一条石板道, 有可以坐靠的地方, 具有了防雨、遮阳和休息的多种功能, 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性景观。

廊棚有的临河, 有的居中, 有的在沿河一侧还设有靠背长凳, 供人歇息。

廊棚的顶有“一落水、二落水” , 也有过街楼形成廊棚的屋顶。

廊棚里侧是商店和民宅, 行人来往无雨淋日晒之苦。

4.桥乌镇自古以来桥梁众多, 旧时就有“百步一桥”之说, 桥最多时达120 多座, 现存古桥30 多座, 这些桥的式样因地势不同而异, 有单孔的圆形石拱桥, 有明清时期的梁式桥。

还有一座风雨桥, 二条4 m 多宽的石桥并在一起, 中间两个桥栏间隔起一壁花格栅的屏风, 屏风下便是两排行人歇脚的石座椅, 临河两边用木柱支撑起遮蔽桥身的屋顶, 可以纳凉遮阳。

乌镇最美的古桥风景是“桥里桥” , 它是由通济桥和仁济桥组合而成。

两桥一呈南北方向, 一呈东西方向, 直角相连, 所以无论站在哪一座桥边, 均可以透过桥洞看到另一座桥, “桥里桥”的美称。

多种文化特征形成江南水乡城镇亦雅亦俗的独特的地方文化,江南特殊的地理环境、经济因素与人文因素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水乡生活文化,人的衣食住行也都具有浓郁的水乡特色。

二、古镇的保护与规划传统建筑是历史的见证。

古镇的保护讲究“原汁原味”,真实性的概念深刻的反映了文物建筑保护行为的本质。

如今历史建筑保护的概念已远远超出了文物建筑单纯保留的观念,涵括了历史地段所有项目的改造利用和翻修重建问题。

积极的文物保护方法是通过详细规划与设计使古建筑积极的参加的现代城市职能中,使之具有经济效应,并力争使古建筑进入到新的城市结构和空间秩序之中争取起到主导和控制作用。

乌镇在其总体规划过程中以“以旧修旧,以存其真”为总体构想,进行整体规划,使乌镇的千年沉淀原汁原味保留下来。

“以旧修旧”的理念在上海新天地的整修中,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乌镇在加强传统建筑保护的同时,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和资金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居民生活的改善,这也是乌镇保护的以成功的原因之一。

如何很好地保护千年古镇的原貌和韵味,又能把它开发成为旅游热点而可持续发展,这是古镇保护与开发面临的难题。

乌镇对此作了有效的探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如修旧如故、管线地埋、地方传统文化挖掘、控制过度商业化、管理运作模式的选择等做法,都是在全国古镇保护开发中首创或成功运作的典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誉为“乌镇模式”。

千年古镇经历了年代更迭、延续演变,我们所看到的也就是几十年、百余年前的一个轮廓,而且这个正在动态演进之中的古镇,必然会新旧更替、百纳交织。

这样的“残缺之美”如果原封不动地“保护”下来,既不合理也不可能,所以古镇保护必须要有适当的整治。

乌镇的原则是,承接古镇文脉,保持古镇风貌,力求原汁原味,做到“整旧如故,以存其真”。

具体的做法可归纳为“迁、拆、修、补、饰”五个字。

所谓“迁”,搬迁历史街区内必须迁移的工厂、大型商场、部分现代民居;“拆”,拆除必须拆除的不协调建筑;“修”,用旧材料和传统工艺修缮破损的老街、旧屋、河岸、桥梁等;“补”,恢复或补建部分旧建筑,填补空白,连缀整体;“饰”,各类电线、管道全部地埋铺设,空调等现代设施全部遮掩。

这“五字法”是乌镇的创意之举,很好地恢复和保持了古镇的原真风貌,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肯定和赞誉,也吸引了外地同行的参观借鉴,甚至以传统文化保护著称的苏州,也派出电视采访组专程来乌镇“探营”。

除了有效的保护措施之外,还采取保护与开发并重,以开发促进保护的方法。

开展古镇旅游开发模式,能让古镇得到更好的保护,也可以让人们体会到江南水乡的独特神韵,让人们体会到古镇的独一无二的价值,使人们体会到古镇的弥足珍贵。

三、乌镇的旅游开发古镇旅游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比较迅速的旅游产品之一。

在快速发展的背后,古镇旅游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归纳起来有4项:(1)过度商业化导致古镇灵韵不再;(2)产品同质化导致区域内恶性竞争;(3)破坏性开发危及旅游资源;(4)旅游开发与古镇居民发生诸多矛盾。

这些问题影响了古镇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系统解析乌镇模式对全国古镇旅游新一轮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乌镇模式解析全面考察乌镇模式,其核心经验在于形成一套将景区公司、古镇居民和外来游客都包含在内的系统解决方案,在形成共赢的基础上对古镇这一同质化程度极高的产品进行脱胎换骨式的系统改造,形成一个崭新的古镇旅游产品,从而赢得市场。

分析乌镇模式,可以从发展模式的4个要素展开解析。

1.产权维度解析乌镇一般而言,古镇开发旅游,大多采取租赁经营,或者集体经营。

因为古镇既是旅游景区,又是居民区,各处房产归属不同居民,产权很难统一。

乌镇在其二期开发中采取整体产权开发模式,这是全国古镇开发中独一无二的模式。

乌镇二期在开发中采取先投资、后开发的方式,即先以全资卖断西栅所有原商铺和住家的房屋产权,此举投入资金达3.5亿元之巨,在此基础上实现整个景区开发的主体一元化,规避开发中主体多元化带来的诸多弊病。

上海新天地开发后大获成功,短期内跃升为蜚声海内外的旅游景点,其基础就是在掌握全部产权前提下的整体规划、开发和经营。

而上海多伦路文化街虽也算是小有名气的景点,但由于当初对一些重要房屋没有果断买下,无法全面深入开发,整个格局显得就不伦不类。

到如今已不再可能获得那些房屋的产权了。

2.产品维度解析乌镇产品层面,乌镇在定位、基建改造和资源挖掘三方面都很有自身特色,从而打造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古镇旅游产品,形成对市场的吸引力。

定位:高端休闲与商务。

乌镇二期的市场定位是一线城市的高端客源,包括高端休闲散客和商务客人。

乌镇一期定位观光市场,人均消费一直在100元左右。

乌镇二期则定位在商务市场和休闲市场,极大地提升了人均消费,人均消费篇二:剑川县沙溪古镇调查报告论文编号:级玉溪师范学院题目学院专业指导教师姓名学号玉溪江川九溪镇剑川县沙溪古镇见习报告资源环境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柳德江组长:林平坦成员:田仁娇王慧娟拔秀梅施德湘伙力山陆建功 2014年 11月 24日2012026134 玉剑川县沙溪古镇见习报告(林平坦玉溪师范学院城乡规划 2012026134)【摘要】沙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镇,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唐宋时期,南诏、大理国在西南地区兴起,并成为当时唐朝和吐蕃的缓冲地段,也是连接强者之间的纽带,也是沟通两者经济、文化交往的茶马古道的主要途经地之一。

【关键词】历史悠久;古道;文化;民族;建筑【abstract】一引言沙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镇,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唐宋时期,南诏、大理国在西南地区兴起,并成为当时唐朝和吐蕃的缓冲地段,也是连接强者之间的纽带,也是沟通两者经济、文化交往的茶马古道的主要途经地之一。

沙溪古镇,作为一个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曾经繁华一时,作为当时古道上的一个古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但是随着茶马古道作用的消退,这里也就成了众多古镇一样的被文明社会所遗弃了。

另外,公元前400多年,沙溪就形成了以黑惠江为中心的青铜冶炼制作基地,沙溪先人在那时就拥有了较高的青铜冶炼技术,成为云南青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沙溪古镇位于云南省大理剑川县西南部,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的东南部。

坐落于青山环抱的小坝子,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物产丰富。

另外,它是一个以白族为主,汉、彝族共居的少数民族居住地,它是一个被人们誉为“山美、水美、坝子美、姑娘更美的鱼米之乡和歌舞之乡”。

城镇选址:水随山而形,山界水而止,界分其域,止其逾域,聚其气而施耳”,说的是我们中国传统建造城市的理想之地。

沙溪负阴抱阳,背山面水。

沙溪古镇背靠石宝山,面对黑惠江,是典型的“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基本格局。

这样的自然条件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人与自然关系和谐,自然山川和建筑绿化的景观取得优美的背景、烘衬、层次、轮廓以及借景、对景等诸效果,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局部小气候。

总体来说,沙溪古镇位置的选择传承了中国传统村镇位置选址的风水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