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提纲概述:
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是19世纪德国重要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思想对于宗教、人性、自由等问题有深刻的洞见。
在本次读书报告中,将分别从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人性观以及自由观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
1.1 宗教是人类自身的产物,是人对自己的本质的投影。
1.2 宗教不是客观存在,是主观想象的产物。
1.3 宗教的本质是人对自己的本质的忏悔和批评。
1.4 宗教信仰是一种心理病态,会导致人的自我缩小和依赖。
二、费尔巴哈的人性观
2.1 人性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与社会和文化密切相关。
2.2 人的本质是物质的,与灵魂无关。
2.3 人的欲望和激情是人性的表现,应当得到尊重。
2.4 人的自我意识是人性的根本属性。
三、费尔巴哈的自由观
3.1 自由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它是人类的生命和幸福的基础。
3.2 人的自由不应受到任何形式的限制和束缚。
3.3 自由的实现需要通过社会变革和政治革命。
3.4 自由不是抽象的,而是与具体的社会文化相关的。
结语:
费尔巴哈的思想既深邃又具有启发性。
通过对他的宗教批判、
人性观和自由观的探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精神和本质,更好地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费尔巴哈读后感

费尔巴哈读后感读完费尔巴哈的相关著作,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思想之旅。
在费尔巴哈的论述中,他对于宗教和人的本质的探讨,让我有了很多的思考。
他指出宗教的本质实际上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这一点真的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以前,对于宗教,我只是觉得那是一种信仰,是人们心灵的寄托。
但费尔巴哈却让我看到了更深层次的东西,原来宗教中的那些神灵形象,其实是人类按照自己的形象和愿望创造出来的。
比如说,我们想象中的神往往具有人类所向往的完美品质,像无限的智慧、无尽的慈爱和绝对的公正。
这难道不就是因为我们自己渴望拥有这些品质,却又在现实中难以完全实现,所以才把它们赋予给了神灵吗?还有他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费尔巴哈认为人是一种感性的存在,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所在的小区组织了一场义务劳动,目的是清理小区内长期无人打理的花园。
那天阳光特别好,大家一大早就聚集在了花园里。
一开始,大家还有些生疏,只是默默地干着自己手头的活儿。
有的人拿着铲子在铲除杂草,有的人拎着水桶在给花草浇水,还有的人在修剪那些长得歪七扭八的树枝。
我呢,被分配去清理花园角落里堆积的垃圾。
那味道可真不好闻,各种腐烂的果皮、废纸还有不知道放了多久的包装盒混在一起,苍蝇在周围嗡嗡地飞。
但是,慢慢地,随着劳动的进行,大家开始有了交流。
一位大妈一边熟练地修剪着树枝,一边跟旁边的大爷唠起了家常,说自己家的孩子最近工作特别忙,都没时间回家看看。
大爷笑着回应,说年轻人嘛,忙点好,有出息。
我这边呢,正费力地拖着一大袋垃圾,一个年轻的小伙子看见了,二话不说就过来帮我搭了把手。
我们俩一边抬着袋子往垃圾站走,一边也聊了起来。
他跟我讲他刚搬到这个小区不久,还不太熟悉周围的环境。
就在这样的交流中,我突然感觉到一种温暖。
原本互不相识的人们,因为这样一个共同的目标聚集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没有人偷懒,也没有人抱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原文摘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原文摘抄1.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就像把星星的闪烁归结于萤火虫的屁股发光,只看到表面的相似,却没深入本质的区别。
2. 费尔巴哈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这就好比看一只猫,只看到它的毛和尾巴,却不懂它的灵性,是一种片面得像纸一样薄的理解。
3. 他不懂得把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就像一个厨师只看菜谱不做菜,以为知道菜名就了解美食了,简直是异想天开。
4.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像是一个没有上紧发条的机械人偶,能动的方面被他机械地理解了,缺了那股子让它真正活起来的劲儿。
5. 他看待人的本质,就像用一个模子去套所有人,好像人都是从同一个工厂生产出来的标准件,忽略了人的社会历史性这个超级大变量。
6.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可他那方法就像盲人摸象,摸到一条腿就以为知道大象全貌了,幼稚得很。
7. 他的理论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了唯心主义,就像一艘在大海上失去舵手的船,完全偏离了正确的航线,在错误的海洋里瞎晃悠。
8. 费尔巴哈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就像从漫画里走出来的纸片人,没有血没有肉,脱离了现实世界丰富的社会关系这个大舞台。
9. 他对于人的理解,如同把人当作没有情感的石头,只看到人的物质性,却忽略了人在社会交往中的热情似火的那一面,真是冷若冰霜的看法。
10. 费尔巴哈的宗教观,像是把宗教当成一个空壳,以为把人的本质从里面抽出来就看透宗教了,这简直是把宗教当成了可以随意拆卸的积木。
11. 他在理解人的感性活动时,就像一个不懂音乐的人去解读交响乐,完全听不出其中的节奏、旋律和情感的波澜起伏。
12. 费尔巴哈的哲学,就像一把没有锋刃的剑,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时,根本无法斩开那些纠结在一起的矛盾之网。
13. 他看待社会关系对人的塑造,就像把人当成面团,以为随便捏捏就能成型,而忽略了社会关系这个大蒸笼里的高温蒸汽才是真正改变人的关键因素。
14. 费尔巴哈的观点在面对人类社会的动态变化时,就像一只乌龟在和兔子赛跑,慢得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还在慢悠悠地按自己的节奏爬行。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及其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及其读后感费尔巴哈提纲是德国哲学家卢梭·费尔巴哈(Ludwig Feuerbach)于1841年出版的一部哲学著作。
这本书被认为是费尔巴哈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对于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本书中,费尔巴哈提出了自己对于人类宗教信仰和神学的批判,以及他的唯物主义观点。
读完《费尔巴哈提纲》,我深受启发,产生了许多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在《费尔巴哈提纲》中,费尔巴哈首先对于宗教的本质进行了深入分析。
他认为,人们的宗教信仰是一种投射,是人们将自己内心的理想、希望和渴望投射到外部存在的神明身上。
通过神的存在,人们对于生活和世界有了更高层次的解释和安慰。
然而,费尔巴哈同时指出,宗教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们在现实中找不到满足自己需求和渴望的途径。
宗教成为了人们心灵的寄托,但却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费尔巴哈进一步批判了宗教的本质和实质。
他认为,神并不是超自然存在,而是人们自己的集合,是人类理想和人类社会的象征。
神的属性和本质实际上是人类自身的属性和本质的投射。
宗教只是人们对于自己力量和能力的幻觉,是人们对于自身存在的投射和表达。
这种观点在当时是非常激进的,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通过阅读《费尔巴哈提纲》,我不禁想起了马克思对于宗教的批判。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宗教是压迫和剥削的产物,是一种虚幻的慰藉,是人们对于现实压迫的逃避。
费尔巴哈提出的唯物主义观点与马克思的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都试图通过揭示宗教的真实本质,为人类创造一个更为公正和平等的社会。
读完《费尔巴哈提纲》后,我深感费尔巴哈的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世界各地,人们依然存在着各种宗教信仰和神学思考。
费尔巴哈的思想提醒我们要审视并思考宗教的实质和作用,不能过分依赖宗教来解答生活中的问题。
同时,费尔巴哈对人类理想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进行的探讨,也给予了我对于自身和社会的反思。
《费尔巴哈提纲》所提出的问题不仅对于宗教学者和哲学爱好者具有启发,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值得思考的。
论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的宗教哲学思想

第24卷第4期(2019)Vol.24No.4(2019)收稿日期:2019-03-15作者简介:李煜(1993—),女,甘肃东乡人,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论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的宗教哲学思想李煜(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0)摘要: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从人的本质出发,深刻剖析了基督教产生的根源,并阐明了基督教的本质内核,即宗教是人本质的异化思想,从而实现了基督教的人本化超越,深刻揭露了宗教的秘密,重树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关键词:《基督教的本质》;根源剖析;本质内核;人本化超越中图分类号:B9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9020(2019)04-125-03《基督教的本质》是费尔巴哈最具代表性的一部著作。
费尔巴哈通过批判传统的黑格尔思辨哲学以及传统的宗教观对人的本质的模糊和神对人的束缚,确立了他的人本主义哲学,这是一种建立在无神论基础上独特的宗教异化论。
在这部著作中他深刻贯彻了他的新哲学原则,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剖析了基督教的根源、本质,并预测了基督教未来的发展趋势,实现了一种宗教哲学思维范式的转化。
一、基督教的根源剖析费尔巴哈首先分析了“宗教”的含义。
从词源角度看,“宗教”一词在拉丁文和德文里均有“敬畏”之意。
这种“敬畏”是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和超自然力的崇拜,认为这种超自然力是奇异的、神秘的,因而是令人敬畏的。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的认识水平极其低下,无法用正确的科学知识去解释大自然的奇异现象和灾害等,使人只能听天由命,时刻面临危险,让人的潜意识和基因中存在一种普遍的、抽象的和无穷无尽的恐惧感。
费尔巴哈也认为宗教不仅是恐惧感,也存在另外一种形式,“爱感”。
当人面临危险时便希望得到具有超自然力的神的帮助和解救。
而一旦获救,人就会对神和上帝产生爱和崇拜之情。
费尔巴哈在批判基督教神学时,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宗教产生的根源。
他首先批判了两种观点,其一认为“宗教是由于永恒的宗教感情而产生的。
费尔巴哈的主要观点

费尔巴哈的主要观点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是19世纪德国的哲学家和人文主义者,他的思想对于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费尔巴哈的主要观点涉及宗教、人性、唯物主义等方面,下文将详细探讨这些观点。
宗教是人类幻想的产物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人类对于超自然存在的幻想和投射。
他批判了基督教神学中的神秘主义和超自然观念,并主张将宗教还给人类,将神圣从天堂拉回到地上。
1. 宗教的本质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本质在于对于绝对存在的崇拜和神圣的投射。
人们将自己无法理解的事物或者自己无法满足的需求上升到超自然层面,并构建出一系列的信仰体系。
2. 宗教的来源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来源在于人的有限性和矛盾性。
人类对于自己的有限性感到不满,同时又在生活中遇到无法解释的问题,于是创造了宗教来弥补这些缺失。
3. 宗教的社会作用费尔巴哈指出,宗教在社会中起到了安慰人心、规范行为和维护秩序的作用。
宗教的存在能够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满足和道德准则的指引,从而使社会更加稳定。
人性决定意识费尔巴哈对人性的理解对于他的唯物主义观点至关重要。
他认为,人类的本质决定了他们的意识和思维方式,而不是相反。
1. 人是世俗的存在费尔巴哈批判了传统哲学中将人类理解为理性和超验的存在的观点,主张将人类还原为物质的有感知和感受能力的世俗存在。
2. 人的自觉和宗教信仰在费尔巴哈看来,人的自觉和宗教信仰是由于人类对自身本质的否定和逃避造成的。
通过宗教的幻想,人们试图逃离现实的痛苦和不确定性。
3. 人性解放的途径费尔巴哈认为,人性的解放需要从宗教的幻觉中解脱出来,回归到现实世界中。
他主张通过社会的改造和现实的改变来实现人性的解放。
唯物主义和先验知识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以唯物主义为基础,他对先验知识的否定对于他的思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 唯物主义的基础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物质世界是真实和客观的存在,而意识和精神是物质的产物而非独立存在的实体。
宗教的本质

[德]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2010.1、2人的信赖感,是宗教的基础;而这种信赖感的对象,亦即人所依靠并且人也自己感觉到依靠的那个东西,本来不是别的东西,就是自然。
自然是宗教最初原始对象,这一点是一切宗教和一切民族的历史所充分证明的。
4动物崇拜:动物是人不可少的必要的东西;人的存在便依靠动物;而人的存在和生命所依靠的那个东西,对于人说,就是上帝。
至于基督教徒不再将自然当作上帝崇拜,那只是因为按照他们的信仰看来,他们的存在并不依靠自然,而是依靠一个已与自然者的意志;可是他们之所以把这一异于自然的东西当作神圣的或最高的存在者,所以把他当作上帝崇拜,只是因为他们把他看成他们的存在和生命的创造者与维持者。
因此,神的崇拜只不过依附在自我崇拜上面,只不过是自我崇拜的一个现象。
若果我轻视我自己,轻视我的生命—在原始的正常的情形之下,人对于他自己与他的生命是不加区别的——,我怎么会赞美和崇拜那为这个可怜的、被轻视的生命所依靠的东西呢?因此,在我所加于生命原因上面的那个价值里,只是那意识的对象才成为价值,我又不知不觉地将这价值加到我的生命上面,加到我自己身上。
因此生命的价值升的越高,那些生命赐予者——诸神——的价值和尊严自然也就抬得越来越高。
7显示于自然之中的神圣实体,并不是别的东西,就是自然本身。
自然本身以一种神圣实体的姿态显示于人,呈现于人,强加于人。
8整个世界或自然的上帝也就是自然神性的映像和表征了。
自然不仅是宗教最初的原始对象,而且还是宗教的不变基础、宗教的潜伏而永久的背景9上帝的存在,以至于对上帝存在的信仰,只是寄托在自然的存在之上。
你之所以迫不得已把上帝想成一个存在的实体,只是因为你被自然本身所迫,把自然的存在作为你的存在和你的意识的前提,而上帝的最初基本概念所表示的正好就是:上帝的存在是先于你的存在的,是假定在先的。
换句话说,我们如果相信上帝是存在于人的心情、人的理性之外,绝对地存在着,不管有没有人,不管人是否想到他,他都同样存在,那么,在这信仰里以至于在这信仰的对象里支配你的,并不是别的,正是自然。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
在阅读这部著作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思考。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对宗教的批判具有重要意义,指出了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然而,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也存在着局限性。
费尔巴哈强调了自然的客观性和人的自然属性,但他只是直观地看待人和自然,没有看到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则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源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恩格斯在书中深入分析了黑格尔哲学。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其哲学的重要贡献,但他的哲学体系是唯心主义的。
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
然而,他的辩证法思想却蕴含着深刻的真理,即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将其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费尔巴哈的哲学中,他把人看作是抽象的、孤立的个体,而忽视了人的社会性。
马克思主义则指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受到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制约。
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少数杰出人物的意志和思想决定的,而没有看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则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这一观点为我们正确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通过阅读《费尔巴哈论》,我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克服了旧哲学的局限性,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为无产阶级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它使无产阶级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而奋斗。
在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领略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
《宗教的本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写的他对宗教本质的认识。
看这本书很吃力,好多地方看不懂他写的意思,但他的基本意思我是了解了:世界上没有鬼神,一切信仰的对象都是自然,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
我很同意他的无神论,我本身也是一个无神论者,我觉得一个人有信仰就是为了让自己心安。
费尔巴哈说:“人的信赖感,是宗教的基础。
”我想,信赖感就是一种依赖吧。
有些人认为在自然之中是有鬼神之类的实体的,他们喜欢找一个不存在又自认为存在的所谓的“神”让自己依靠,让自己的心灵有所寄托,然后当自己内心产生矛盾或者冲突的时候,天使与恶魔就开始做斗争了。
我始终相信“性本善论”,人性本善,就是因为本来善良,所以才会在内心矛盾的时候出现“天使”与“恶魔”,并总是认为自己就是“恶魔”,而自己的信仰就是救赎自己的“天使”。
事实上,“天使”与“恶魔”都是自己,只是不同的心情、需求、想法……费尔巴哈也说,自然里的确有一个精灵在作祟,而这个精灵就是人的精神。
最终“天使”会战胜,他便认为神是伟大的。
在费尔巴哈的理论中,所谓宗教就是人对自己的期待,希望自己成为完善的、无限的人,而将这一种本质当作一种对象,使之成为独立于人的本质之外的精神实体。
人们又喜欢将对象化的东西人格化,所以就出现了人转化的“神”。
我想到了在他的另一本书《基督教的本质》中他说的一句话,“宗教是人跟自己的分裂:他放一个上帝在自己的对面,当作与自己相对立的存在者。
”上帝是无限的存在者,人是有限的存在者;上帝事事完善,人却总是处处欠缺;上帝什么都会什么都行,人却不是全能的人;上帝是不可神圣不可亵渎的,人却是罪恶的。
人们放在自己对面的上帝与自己相比较是两个极端,是一对尖锐的矛盾。
费尔巴哈关于人创造的神反过来成为奴役人的力量的观点我很赞同。
事实上神身上的所有“品质”都是人赋予的,当然,就是人对自己的一种期望了。
这就是我说的“天使”与“恶魔”了。
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某种精神的产物。
相反,是人创造了上帝,人的精神创造了神。
但是宗教的本质是被异化了的人的本质,就是说,不是简单的人创造了上帝,并且人们被自己创造的上帝所束缚、所主宰。
费尔巴哈还提出了一个理念——爱的宗教,认为人们应该拿着对人的爱,当作唯一的真正的宗教来代替对神的爱。
费尔巴哈找到了宗教产生的自然根源和心里根源,而且分析的很深刻揭露了神、上帝等信仰对象只不过是人的创造物,宣扬无神论思想,但他却没有进一步阐述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压迫的苦难已远远超过了自然力量对人的压迫,它使人们丧失了对现世生活的信心,转而把追求幸福的希望寄托在来世的幻想之中。
费
尔巴哈是唯物主义者,他的一个观点却让我觉得不切实际。
他认为,人和人的关系应该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只要人们能互爱,将能解决一切社会矛盾,克服任何困难。
在阶级社会里,费尔巴哈的这种超阶级的、共同的人类之爱是根本不存在的。
他企图用爱来消除社会矛盾和罪恶,就像宗教把希望寄托在上帝和各类神仙一样,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我一直有个美好的愿望,就是希望世界充满爱。
从前我总是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爱的。
每次看见志愿者活动、义工活动,只要是能帮到人的,我都去参加,看见身边跟我志同道合的人,我感觉世界是充满爱的。
可是有一次,一个朋友说了一句很残忍的话:“你们这样的爱很虚伪。
”我受伤了,怎么想也想不明白,虚伪吗?我可以肯定的说,我并不虚伪,并且用自己的心去奉献。
他又问:“你想得到什么?”我说我并不想得到任何东西,但仔细想想,有的,我想得到的是:快乐。
我帮助人,我很快乐,难道不对吗?他说他不参加这种活动,他觉得很虚伪,很假。
我想,这么认为的不只是他一个吧。
越长大,接触的人越多我就越是发现,我不能以我的标准,以我的观点去要求别人。
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当活菩萨,不是每个人都总是善心大发,不是每个人都能宽容大度。
举个例子,若是一个人伤害了另一个人,身体上、心理上甚至是生命,有多少人能够心中没有恨呢?
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本质的阐述,我理解为是借助于自身的精神力量或其它非现实力量,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解决社会人生问题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但他对于以爱的宗教来取代现有的宗教我就认为是难以实现的理想状态,就如共产主义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