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赏析论文
关于公共艺术论文(2000字)

关于公共艺术论文(2000字)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期北京机场大型壁画的建成,标志着公共艺术的兴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艺术由最开始的萌芽阶段发展到目前已经初具规模。
上海世博会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行,让我们意识到公共艺术必将推动中国当代文化社会的民主进程;让公共艺术紧贴民众,促进艺术的多元化;让越来越多,越老越好的公共艺术走进社区普惠于大家。
公共艺术的精品化,不但能成为划时代的标志和象征,而且还将会为社会留下宝贵财富。
关键词:公共艺术论文公共艺术本是一种外来的语言,它还被称为公众艺术和社会艺术。
公用性的含义就是要达到一个开放的空间,里面的资源都是共享的,用另一个词概括就是公用领域。
公共艺术存在于公共领域中,所以人们可以直接接触到它,由此表现除了公共艺术的共享,开放和交流的精神价值。
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为:公共壁画、公共环境下的装饰、城市雕塑、表演艺术等等。
一、公共艺术的形成1.公共艺术在壁画中形成20世纪80年代初期,北京机场大型壁画的建成,标志着公共艺术的兴起。
其中机场的壁画有《民间舞蹈》《科学的春天》《哪吒闹海》《巴山蜀水》《白蛇传》等优秀作品。
机场壁画的建成也是我国迈向开放的一个象征。
随后袁运甫的作品《袁运甫彩墨画》《山魂水魄》又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相继问世。
北京机场每天的客流量非常多,其中还有大量的外国游客,机场壁画建成时引来了不少议论。
机场壁画在当时成为了美术界非常敏感的话题,其影响远远超过了他们之前的预判。
北京机场壁画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公共艺术的形成,从那以后,绘画艺术走出了室内。
2.公共艺术在城市雕塑中形成公共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艺术带给他们的快乐,优秀的艺术作品还可以使他们身心放松,释放掉心理压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面貌也焕然一新,这时出现了一种名叫“城市雕像”的东西,即在城市的墙壁上雕塑绘画作品。
上世纪80年代城市雕塑取得初步发展,一些优秀作品出现在人们眼前,这些优秀作品体现了当时历史中国家的政治色彩。
公共艺术论文

公共艺术论文公共艺术范文论文3000字公共艺术在当代城市文化中的作用与影响愈来愈突出,它作为一种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具有社会性、公益性的公共物品和文化福利。
所谓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
公共艺术论文参考范文篇1浅谈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摘要:由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集聚,形成了城市化的格局。
人需要交流,需要沟通,回顾公共艺术发展的文化脉络,透析城市公共艺术与公众、自然环境、文化背景的关系,已经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与环境,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人性化设计原则,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满足人们的心理、视觉、精神上的需求,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性以及开放性。
人们需要沟通。
实用性和装饰性公共空间设施。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所谓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
城市的开敞空间依据其权属性质可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
同时,它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
城市公共空间的创造是为了给人们的户外活动提供舞台,城市空间里的生活比城市空间本身更为有意义。
人类需要交流、需要沟通,这就是公共空间形成的基础,由于人类的生活方式是既丰富多彩而又各具特色的,因此它必然要求作为载体的城市提供各类适宜的场所。
二、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与环境城市公共空间仪式的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是‘天成之笔’自古以来人类就与自然环境相容相生,中国古人利用自然环境应在理想意境。
‘尊重自然、研究自然、模仿自然、寓于自然’成为现代设计的理念。
因此今天的公共空间应该关注自然属性的特征。
提倡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完美结合;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宗教、民俗习惯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地区的特质。
这些因素就形成了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文化环境。
公共艺术论文

浅析城市雕塑在现代社会公共艺术中的运用摘要:公共艺术存在于公共空间,是城市环境中的一个特殊的景观空间要素。
公共艺术的核心在于“公共性",公共性是公共艺术的最基本的条件。
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有多种,而城市雕塑是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雕塑在公共艺术中特别是在公共环境中起到了视觉焦点和标志的作用,以独有的空间语言、材质的造型和结构,让人们能感受到它的形式美感和审美内涵.不仅能吸引观众的视线,也能更好的传达情意,使观众真正融入到一种令人愉快的公共关系中。
城市雕塑的创作应该具有大众化和平民化的特征,这样才能最大化的发挥其公共性,改善人们的居住、生活环境。
其次城市雕塑应与环境相融合,以更好的向人们展示这个城市的风貌。
公共艺术强调公共的参与、陈列在公共场所之中、供给广大民众观赏的艺术.在一切开放的空间里能让人观赏、参与和使用的艺术品、艺术活动、艺术行为和艺术设施,都可以称为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无法脱离所处的广大社会文化背景,它所呈现的复杂性和特征性与多元化的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公共艺术和环境景观形态对于城市的风貌、气息及个性形象的辨识和张扬起到重要的作用,而雕塑正是要以他特有的空间语言来向大众传达公共艺术的核心价值和内涵.城市雕塑中的创作作品遵循公共艺术的特性,以能更好的为人们欣赏为创作目的。
公共艺术中的雕塑,与人应该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公共艺术,首先就应该是大众、平民的,而存在于其中的雕塑,包括其他艺术,不应只是高高在上,它应该是能和公众的生活环境相融合,在文化、娱乐,甚至情感方面能和人们产生互动的沟通物。
公共艺术中,城市雕塑与大众的亲和性,是至关重要的。
建立密切相融而且生动的观赏模式,使观者和可以介入雕塑其间.观赏者与艺术之间的主客体界面趋于淡化,使艺术更好的亲近大众.而在欣赏过程中,观者的内在情感趋于愉悦,使得公共艺术成为公众可自由参观、触摸、依偎或更为互动的展示形态,以缓解现代社会高强度的工作以及高层化建筑群对人造成的压抑和排斥,从而成为一种公众性的带有更多民主和自由色彩的艺术.雕塑与公众之间的关系一旦被拉近,就可以使作品的内涵被扩展,更好的诠释作品自身的意义。
公共艺术赏析论文

公共艺术赏析论文公共艺术赏析论文范文公共艺术空间也称之为公共艺术,主要是指公共空间里的艺术形式,在现代城市当中,公共艺术更多被应用在城市环境美化,人文精神注入,有效提高现代社会文化品质。
公共艺术在环境中的载体是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是指公共环境空间,是人类可以行使公共权力的地方。
公共艺术赏析论文篇1浅析城市地铁空间公共艺术摘要:地铁穿线于城市的跨度与密度代表着城市的发展速度,地铁既是地下交通功能的承载体,也是连接当地历史文化结点的重要脉络,每天成千上万流动的乘客都是地铁供信息的接受者。
城市地铁站为公共艺术提供载体,让乘客最直观地了解这座城市。
纵观世界各大城市的地铁站,无不彰显着各地独特的气质,地铁公共艺术成为了文明与文化之间的纽带。
探究发展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必要性,要根据现阶段国内外现状出发,分析国内外成功案例,了解城市地铁空间构成因素,分析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的功能,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当地需求的地铁公共艺术空间。
关键词:地铁空间公共艺术功能一地铁公共艺术起源1.1从单一的交通运输到多元化的艺术长廊在20世纪的自动化大潮中,汽车已经逐渐成为了城市的主流工具,同时车辆拥堵、环境污染、噪声污染也接踵而来,1856年伦敦开始修建,1863年1月10日正式投入运营。
它长约7.6千米,隧道横断面高5.18米、宽8.69米,为单拱形砖砌结构。
当时是以蒸汽机车牵引列车。
(图1)当时的地铁站依旧是满足最基本的交通运输功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兴建地铁,以满足城市居民需要。
从2015年7月1日至8月1日,北京地铁官方的网站网站公布数据统计,一个月来地铁公司所辖15条线共运送乘客2.71亿人次,日均846万人次,最高日客运量为7月10日965万人次,北京地铁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地铁之一,如此巨大的社会使用频率,所能产生的社会效应将是难以估量的。
地铁为公共艺术提供了一个新的社会平台,从地铁空间的室内装饰到公共艺术品的展示,地铁传播着文化、传承历史、展现时代潮流,城市地铁多元化发展就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发展壮大的。
科研课题论文:汉斯 哈克公共艺术作品解析

67102 艺术理论论文汉斯·哈克公共艺术作品解析汉斯?哈克是活跃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德国重要的观念艺术家,他极力探讨艺术介入社会问题的可能性,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创作了一系列的公共艺术作品。
而这些作品有的是对文化政治的抨击,有的则是对历史性事件的解读。
所有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都说明了哈克犹如激进的知识分子,用社会学家的视野去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
笔者将对哈克的作品进行详细解读以启发我们对公共艺术的思考。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哈克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历史政治问题上,如德国纳粹和法西斯意识形态、美国里根时期和布什时期的政策、法国种族主义问题等等。
他犀利的手法揭开历史真相,如批判美国里根执政时期的作品《油画,向布鲁瑟尔致敬》(Oelgemaelde, Hommage àMarcel Broodthaers)、《里根经济学》(Reaganomics)、《安全网》(Safety Net)、《美国隔离箱,格瑞纳达,1983》(U.S .Isolation Box,Grenada,1983)。
哈克用批判的态度极力揭开纳粹集团的结构,追踪法西斯在当代社会的乔装演变,如作品《举起旗帜》(Raise the Flag,1991年,如图1)、《你们毕竟是胜利者》(Und Ihr habt doch gesiegt)1988年(图2)、《德国》(Germania,1993年,如图3)、《致人民》(To The Population)、《恩斯特?容格》等。
历史性艺术手法的解读成为了哈克80年代的主导思想。
因此他制作了一些和该主题一致的公共艺术作品。
1991年9月,哈克参加了名为《阿尔局斯之眼》的群展,展览地址设在慕尼黑的柯尼希广场,柯尼希广场是一个纳粹的发源地,哈克为展览制作了一个临时性的公共艺术装置,名为《举起旗帜》(图1)。
“作品是以著名的纳粹歌曲《霍斯特?维塞尔之歌》的第一句歌词为题,中央那面旗帜上写着《召唤――伊朗的德国工业》。
公共艺术论文

公共艺术论文公共艺术是连接艺术与社会的重要纽带,具有深厚的社会历史背景。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公共艺术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公共艺术论文篇1浅析公共艺术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城市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于公共艺术的重视也不断的提高。
本文通过公共艺术的参与性、互动性,以及对地域文化、环境装饰等方面入手国内外知名公共艺术作品,对公共艺术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公共艺术突破了传统美术的创作方法,多方位的发展着,为我们的生活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我国目前国内的公共艺术大多趋向于具象的高大雕塑,或者抽象的装饰点缀雕塑,且存在千篇一律的现象。
对于国外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的吸收与学习还不是很到位。
关键词:公共艺术;公共空间;参与性;互动性;城市雕塑一、什么是公共艺术对于公共艺术的涵义及概念,没有十分清晰的定义,每个人对于公共艺术的认识与理解亦是各不相同。
笔者作为志愿者很幸运的参加了2012年底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召开的城市公共艺术论坛,通过各位专家教授在论坛中对于公共艺术的涵义及概念的讲解,对一些国内外优秀的著名的公共艺术作品的展示,以及没人认对公共艺术的不同解析,使笔者对于公共艺术有了与之前不同的理解。
公共艺术,是在公共空间里创造、设计、与应用的具有一定精神意义的公共产物,它不简简单单的只是一些装饰物或建筑体,对于民众的生活及精神陶冶有一定的引导与塑造的作用,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它具有一定的互动性与参与性,民众与之有一定的交流与互动。
二、公共艺术的参与性及互动性公共空间里的艺术,如果不能很好的与民众互动,使民众参与融入到空间氛围之内,则称不上好的艺术。
艺术作品在所处的位置上,与人和周围的环境进行互动,从而创造出一个具有活力的公共空间。
大众在参与到艺术作品中时,不仅仅是简单的娱乐,更是具有选择性和倾向性的与之互动,一个优秀的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可以在使大家娱乐的同时,感受作者的艺术思维。
(一)杰森・德凯尔・泰勒――《无声的进化》汪大伟教授在论坛中提到:公共艺术是公共空间中的艺术。
公共艺术论文相关范文

公共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创作形式,它不只是个人情感的抒发和个人风格的展现,还要面对复杂并且直接的环境和公众问题。
下文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篇1浅论公共艺术的和谐理念【摘要】城市中的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多重形式体现着城市文化与发展进程。
在城市的公共空间创作中,用不同的构件进行创造,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是其不容忽视的课题。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空间审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公共艺术作为最能体现城市文化特点的造型艺术之一,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塑造于城市空间中。
作为艺术创作的思想方式,公共艺术以开放的形式传达着艺术作品的内涵,并在城市文化坐标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的和谐统一如果把公共艺术看作一个名词,很明显,它的定义是从公共环境的角度出发,它的外延是小于城市空间的,它的社会功能性就是提供给人类生存空间更多的精神渴求,在建筑所围合的公共空间中,其个体文化性随之转化为社会文化性。
因而,公共艺术所带来的精神的辐射面常常会涉及所处空间中的其他艺术形式,也会更多地影响城市空间和心理行为,这也是公共艺术的特殊性所在。
由于现代城市规划热的兴起和人们环境意识的加强,使得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立体名片的标示,显现在城市建设的诸多方面,成为环境景观的要素之一。
所以公共艺术要与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城市性质有机融合,通过公共艺术了解城市的文脉和内涵,把公共艺术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纳入到城市的规划建设中来。
“城市雕塑的创作设计必须从空间环境出发,它不仅是为人们营造一道视觉艺术的风景线,一个适宜的活动空间,同时还必须作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组成部分,达到协调与统一。
”①在城市的大规模建设中,与建筑艺术和雕塑小品相比,公共艺术作品的自身独立性具有更为显著的特征,人性化和情感化是其不变的语言表达,这大大缓解了建筑师、艺术家在创作中受到的桎梏和影响。
公共艺术教育论文

公共艺术教育论文公共艺术教育主要以欣赏课、鉴赏课为主,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大学生对艺术教育的需求。
一方面,为了激发大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参与度,必须加强艺术教育的实践教学改革。
下面是WTT给大家推荐的公共艺术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公共艺术教育论文篇一《国内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综述》〔摘要〕公共艺术教育主要以欣赏课、鉴赏课为主,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大学生对艺术教育的需求。
一方面,为了激发大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参与度,必须加强艺术教育的实践教学改革。
大学生通过艺术教育的实践锻炼,不仅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且也能对文化传承起一定促进作用。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综述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正逐步受到国家、社会和高校的重视,并得以蓬勃发展。
笔者以“高校公共艺术”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共检索434条,其中1999年到20xx年期间,高校公共艺术文献共有44篇。
20xx年教育部出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全国高校掀起一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的浪潮,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公共艺术教育。
20XX年论文发表数量达到顶峰,共96篇。
关于公共艺术教育发表的论文的期刊来源,笔者搜集核心期刊和cssci共35篇,说明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质量有待提高。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内涵研究硕士生们分别从概念的组成或意义的角度研究公共艺术教育的内涵。
孙媛认为公共艺术教育是将集娱乐、欣赏、基本知识于一体的一种以艺术形式展现的综合教育[1]。
徐亚娟(2021)认为公共艺术教育属于“特称判断”的名称[2]。
丁倩倩认为可以理解为从公共艺术+教育或(公共+艺术)+教育,教育是名称的核心词[3]。
笔者认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以大众性、公开性、平等性、和创新性为特征,以提升其非艺术类专业学生艺术素养为目的,普及艺术知识和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的艺术教育。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研究爱因斯坦曾说:“没有青少年时代的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我现在这些科学上的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艺术赏析论文
---------------盐城铜马广场雕塑
物电学院电气131 缪鹏飞13223229
盐城大铜马是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的俗称,是盐城最显著的城标,是盐城市人民政府为纪念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而建立的。
自1986年9月建成以来,一直是盐城这座英雄城市的的光荣标志。
盐城人对“大铜马”的感情很深,自2007年“大铜马”整修过后,“大铜马”变得更加漂亮。
大铜马正式名称应为: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坐落在盐城市区中心广场。
塑像是根据新四军老战士管文蔚的具体设想,由中央美术学院雕塑主任王克庆教授创作设计的:一位年轻英武的新四军战士身背大刀,手握缰绳,骑在高扬前蹄的战马背上,面向太阳昂首前进,象征新四军东进,开辟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
塔座上刻由原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张爱萍上将亲笔题词:“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
”
从“中市桥”、“忠字塔”、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碑”到“大铜马”,随着历史的积淀和造化,盐城有了一个定海神针一样的城市基点,城市的四方从这里开始,盐城的零公里在这里。
一到双休日,喷泉就会准时打开,远远就能听到清脆的水声,清新宜人。
在阳光映照下,喷泉水花四溅五彩缤纷,在夜晚的霓虹辉映下显得分外迷人。
每逢重大节日,花团锦簇气球环绕,给人眼前一亮心头一热的感觉,“大铜马”已经成为盐城标志性文化名片。
塑像是根据新四军老战士管文蔚的具体设想,由时任全国城市雕塑规划小组副组长、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王克庆教授创作设计:一位年轻英武的新四军战士,身背大刀,手握缰绳,骑在高扬前蹄的战马背上,面向太阳昂首前进,象征新四军东进,开辟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
塑像高4米,长3.8米,重3250公斤,为青铜浇铸而成。
塔上刻有原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张爱萍上将亲笔题词:“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
”背面朝西,上刻由张爱萍上将审定的碑文,已故书法家鲍审手书。
作为盐城这座英雄城市的标志、铁军精神的象征,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建成后一直放置于盐城市区建军路和解放路的十字交叉口中心交通岛,由此这里也成为盐城市民心目中老城区的中心坐标点。
多年来,铁军雕塑一直是盐城的标志性建筑,也成为以新四军红色文化为特色的盐城城市名片。
2009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新一轮的沿海大开发中,盐城的城市定位升为沿海特大中心城市,解放路作为盐城市区南北轴线道路,在全面综合整治的基础上,将开通苏北第一条快速公交线路(BRT)。
在这样的背景下,原街
心公园和铜马雕塑布局已不适应新时期城市交通及环境建设的发展需要,尤其是纪念塔地处交通岛中心,不利于城市交通组织,因此,盐城市政府决定对纪念塔实施迁移异地保护。
新址位于原址东南方建军广场(原街心公园)。
原总高度约10.3米的塔将提高至15.0米。
其中,塔基座为石砌台基;塔体采用简洁的台形几何形体,高度10.12米,寓意新四军建军纪念日10月12日,塔顶将原新四军骑马东进的雕塑移至此位;塔后设两片对称的浮雕墙。
整个纪念塔除新四军战士骑马铜雕外,均采用灰白色毛面花岗岩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