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分析与媒介批评

合集下载

媒体传播中的意识形态传播与影响研究

媒体传播中的意识形态传播与影响研究

媒体传播中的意识形态传播与影响研究一、意识形态传播在媒体传播中的基础作用意识形态是一种与价值观、信仰等相关的思想体系,反映了一个特定社会中人们的思想和价值取向。

在媒体传播中,意识形态广泛存在于各种新闻报道、社论评论、专论文章、广告等内容中,不仅影响着媒体传播的方向、内容和方式,也为受众传递了一种思想和价值的取向,是媒体传播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意识形态的基础作用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对于媒体传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它通过媒体呈现的内容和方式,影响着受众对于社会、政治、文化、道德等事物的认识和态度,进而塑造了公众的一种思想和价值观。

媒体传递的意识形态往往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映,它对社会的认知和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新闻报道中,媒体往往会选择一些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符合的事件进行报道,对抗社会负面影响的同时传达正确的社会思想和价值观。

另外,媒体评论和社论的发表也是对意识形态重要作用的体现。

媒体评论和社论往往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对某一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阐发,影响着人们对事件的思考和认知。

2、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意识形态传播是通过媒体多种多样的方式来进行的。

比如,利用新闻、广告、电视节目、电影、音乐、网络等多种方式,通过不同的渠道和载体向受众传递不同的思想和价值观。

而每种媒体载体和渠道,其传播效果和影响力也各有不同。

以电视为例,由于其具有视觉和听觉双重的感受体验,往往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感性共鸣,在传递意识形态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而新闻媒体,由于其对于事实的客观报道和深入分析,往往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也更容易引导公众的思考和认知。

3、意识形态的传播影响意识形态的传播在媒体中很容易对受众产生影响。

意识形态传播的重点是通过情感诉求来渗透人的内心,从而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媒体在传递意识形态方面,往往会采用各种策略,如利用视觉冲击、情感诉求、信息操纵等手段,以达到影响人们思想和价值取向的目的。

媒介批评的标准概述

媒介批评的标准概述

媒介批评的标准概述媒介批评是对媒体内容、报道和表现的评估和分析,旨在评判其质量、准确性和公正性。

媒介批评的标准可以用来评估不同类型的媒体,包括新闻报道、电视节目、电影、广告和社交媒体。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媒介批评标准:1. 真实性:媒介报道的真实性是评估的重要标准。

这包括事实准确性、信息来源可靠性以及报道是否基于客观事实而不受个人或政治立场的影响。

2. 公正性和平衡性:媒介批评应关注报道的公正性和平衡性。

这意味着媒体应该提供多个观点的平衡报道,避免偏袒特定利益群体或偏见。

公正性还包括避免对个人或团体进行无根据的攻击或污名化。

3. 透明度和道德:媒介的透明度和道德行为是批评的重要标准。

媒体应该明确披露其所有人、资金来源和潜在利益冲突。

此外,媒体应遵循道德准则,例如尊重隐私权和不歧视原则。

4. 内容质量:内容质量是评估媒介的重要方面。

这包括评估媒体的专业水平、研究深度和意见表达的质量。

批评还应关注媒体是否提供充分的背景信息和文化敏感度,以便读者或观众能够全面理解报道。

5. 可信度和可靠性:媒介的可信度和可靠性是衡量其价值的关键标准。

这包括评估媒体的良好声誉、专业资质和前后一致的报道。

可靠性还与事实核实的方法息息相关,媒体应该准确地报告与实际情况一致的信息。

6. 社会责任:媒体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批评应关注其社会责任。

这包括评估媒体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以及其对社会和公共利益的关注程度。

综上所述,媒介批评的标准涉及真实性、公正性、平衡性、透明度、道德行为、内容质量、可信度和可靠性,以及社会责任。

这些标准有助于评估媒体的质量和对公众传播信息的影响。

媒介批评是对媒体内容和表现的评估和分析,旨在评判其质量、准确性和公正性。

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通过传播信息和影响舆论,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媒体进行批评和评估非常重要,以确保公众接收到准确、公正、有价值的信息。

首先,媒介批评的标准之一是真实性。

意识形态分析与媒介批评

意识形态分析与媒介批评

因为大众的无意识,大众中的个体会把媒介当成一 个代表,媒介的意识往往就成了大众的意识。
1、大众传播媒介作为市民社会力量的真相
B 作为大众的传播媒介,其职业性的存在理由不包括 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媒介的存在依赖于大众对信息 的需求。 C 媒介的经济利益对其大众立场提出要求。否则就会 被大众所抛弃,失去市场消费份额。
当被压迫阶级的个体把统治阶级的价值和信仰当做自己的 东西来维护和实践时,他们就参与了对自己的压迫。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认识 的区别
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中,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 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对于世界和社会的系统的看法和见解。是上 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把意识形态看成是“一种某个阶级特有的信仰 系统”,同时也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可能与真实的或科学的 知识相矛盾的幻想信仰系统,即伪思想与伪意识”。(这种看 法揭示维护统治者利益的意识形态的虚假性。)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看来,意识形态建构和塑造了我们对现 实的认识,不存在真实或虚假的问题。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
1、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
霸权:特定的阶级、政治意识形态为维护自己的利 益实施的普遍支配的情形。 葛兰西认为,社会虽然由许多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 构成,但是,优势阶级能够运用霸权,使自己的利 益变为社会的普遍利益,被社会认可和接受。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
A文档支持任意编辑, 下载使用,定会成功!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
C 霸权不是通过剔除异己获得的,而是将对立一方的价值、 利益接纳到自身予以维护。从人类共同的普世的价值取向 中寻求一致的部分,在区别、对立、冲突的同时,经过谈 判和妥协取得某种一致。
这种妥协不是单纯地降低或减少条件,他是在双方都更多 地了解了对反的利益之后,各自对先前条件的重新考虑。

意识形态分析下的大众传播媒介

意识形态分析下的大众传播媒介

意识形态分析下的大众传播媒介白菁2013-5-17 6:14:20 来源:2013年05月16日13:49 今传媒摘要:站在历史的视角看问题,无论是从现代各民族发展的角度还是全球化趋势加剧的角度,现代大众传媒的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它们之间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系统”。

一方面,大众传媒在其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其内容涵盖信息、娱乐、文化、互动等领域;另一方面,大众传媒与这个“系统”之间又形成了一个供所有元素发展壮大的“拟态环境”。

人们只能在这中“拟态环境”中来建构观念和再生产实践。

这其中就包含着“意识形态”建构。

及由此“拟态环境”而衍生的对大众传播媒介的认识。

关键词:意识形态;文化霸权;大众传播媒介一、意识形态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法国哲学家托拉西最早提出了“意识形态”一词。

在他那里,意识形态的作用是要客观的评价观念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拒绝对观念的神秘化理解的倾向。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拖拉西在其《意识形态的要素》一文中去有体现除了一种实证主义的飞批评倾向。

于是,早起对意识形态的理解就逐渐出现了变化,这使得意识形态被指那些有意粉饰现存、掩盖真实的观念和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中,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对于世界和社会的系统的看法和见解。

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而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看来,意识形态建构和塑造了我们对现实的认识,不存在真实或虚假的问题。

之后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安东尼奥葛兰西提出了以文化霸权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理论。

在葛兰西看来文化霸权不但是意识形态方面的传播过程,更是将统治阶级将其意识形态融入在其他各个阶级中的一个过程,社会虽然由许多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构成,但是,统治阶级通过媒介制造的利益一体化的骗局,她们能够运用霸权,使自己的利益变为社会的普遍利益,被社会认可和接受。

二、意识形态分析理论视野中的大众传播媒介20世纪早期,葛兰西就对文化领导权与大众文化领域有着清醒认知。

意识形态分析与媒介批评

意识形态分析与媒介批评

意識形態分析與媒介批評在馬克思主義的解釋中,意識形態是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形成的對於世界和社會的系統的看法和見解。

意識形態是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

馬克思主義把意識形態看成是“一種某個階級特有的信仰系統”,同時也認為意識形態是“一種可能與真實的或科學的知識相矛盾的幻想信仰系統,即偽思想與偽意識”。

(這種看法揭示維護統治者利益的意識形態的虛假性。

)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看來,意識形態建構和塑造了我們對現實的認識,不存在真實或虛假的問題。

一、意識形態理論的發展脈絡1、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批評(1)來自於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概念(背景)“意識形態”一詞最初是由法國哲學家托拉西提出的。

在托拉西那裏,意識形態的職責就是要科學地分析觀念的產生和發展,批判對觀念的神秘主義理解。

然而,托拉西在其《意識形態的要素》中卻體現出一種實證主義的非批判傾向。

據俞吾金教授的觀點,這部著作,“至少是作為這部著作的第四、第五篇的‘意識及其作用’本身是從屬於國民經濟學的,因而也是對真實的社會關係的一種歪曲和神秘化”。

於是,意識形態的含義就逐漸出現了逆轉,意識形態被指認為粉飾現存、掩蓋真實的觀念和思想。

馬克思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來使用意識形態概念的。

馬克思在《萊茵報》時期,通過對普魯士政府書報檢查令的批判,通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認識到統治階級思想觀念的虛偽性和隱蔽性,意識到這些思想觀念與物質利益的關係。

他開始認為,這種具有虛偽性和隱蔽性的統治階級思想觀念是這個社會的主流意識,與國家機器一起發揮維護社會、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功能。

他開始以自己在托拉西的基礎上創制的Ideologie(意識形態)來指認這種思想觀念。

馬克思認為,生產力主要由生產工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構成。

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工具(生產資料)的擁有者不從事勞動,而勞動者不佔有生產資料。

簡言之,生產資料的佔有者靠剝削無產者而獲得統治地位。

於是,不勞動的人掌握了上層建築的觀念、價值和信仰。

階級身份、政黨、社會利益都是根據對這種生產方式的佔有、控制和利益所得在社會組織層面得以建立。

意识形态分析与媒介批评PPT演示文稿

意识形态分析与媒介批评PPT演示文稿
6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
1、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
霸权:特定的阶级、政治意识形态为维护自己的利益 实施的普遍支配的情形。 葛兰西认为,社会虽然由许多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构 成,但是,优势阶级能够运用霸权,使自己的利益变 为社会的普遍利益,被社会认可和接受。
7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
A 统治阶级由于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一直拥有话语权而
自我:相当于经验的、理性的意识系统。自我是从本我中 分化出来并得到发展的那部分,遵循着“现实原则”,强 调着本我与外部现实的关系。
超我: 超我是从自我分化出来的道德化的“自我典范“。 它包括良心、道德、理想、宗教感、社会感情这些人性中 的高级本性,在人格中是社会力量的代表。
12
三、意识形态分析理论视野中的大众传播媒介
于是,不劳动的人掌握了上层建筑的观念、价值和信仰。 阶级身份、政党、社会利益都是根据对这种生产方式的占有、 控制和利益所得在社会组织层面得以建立。
统治阶级推行的意识形态系统是以促进资产阶级自身利益, 并且将其泛化,使得阶级压迫体制得以延续下去。
当被压迫阶级的个体把统治阶级的价值和信仰当做自己的 东西来维护和实践时,他们就参与了对自己的压迫。
传统的传播理论认为,一致的舆论与普遍的赞同是本 来就存在于社会中的,媒介只不过将他传播出来。
西方马克思主义运用媒介批判的理论使我们看到,媒 介至少是参与制造了一致的舆论与普遍的赞同。
13
1、大众传播媒介作为市民社会力量的真相
A.媒介成为大众的代言人。如何成为的?
古斯塔夫勒庞的“群体心理研究”: 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全都转向同一个方 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 (典型: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处于激动人群中的个人 具有很强的“被暗示性”,周围人的话语、表情、动作 乃至现场的氛围,都会成为有力的暗示与刺激,使得他 的思维、行为方式迅速与周围人融为一体。)

媒介批判理论简介

媒介批判理论简介

媒介批判理论简介媒介批判理论是一种研究媒介对于社会、政治和文化方面影响的理论。

它旨在审视媒介在形塑个人和社会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权力关系方面所起的作用。

媒介批判理论批评媒体的传播方式、内容和所有权结构,并提出了一系列反思和解决方案。

媒体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可以塑造公众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影响政府决策,塑造群体认同和文化价值观。

媒介批判理论认为媒体不是中立的传播工具,而是充满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的权力机构。

媒体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往往有自己的利益和偏见,他们通过选择报道内容、呈现方式和偏向性评论来塑造公众观点。

媒介批判理论提供了过滤的概念,指出了相关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的影响。

作者如亨特和麦卡鲁姆等人强调了媒介所有权和控制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少数人控制着大多数媒体,并通过选择性报道和信息过滤来影响公众对事实的认知。

这种信息过滤是有偏见的,有时候更倾向于服务于特定的利益。

媒介批判理论还探讨了媒体对于个人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媒体通过呈现一种特定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塑造了社会上的集体认同。

它们可以通过习俗、广告和娱乐内容来创造和强调特定群体的形象。

这些媒体创造的观念往往会影响个人和社会对于自身身份和价值观的认同。

为了对抗媒体的权力和偏见,媒介批判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反思和解决方案。

一种建议是培养媒体素养,使公众更加了解媒体行为和媒体对事件的呈现方式。

公众可以通过分析和评估媒体内容来辩别真相和偏见。

此外,一些学者还提出探索替代媒体模式和提倡媒体多样性的方法来促进公共的言论自由和意见多样性。

总之,媒介批判理论通过审视媒体的力量、影响和所有权结构,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媒体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它强调媒体的权力和偏见,并提出了一些对抗媒体偏见和促进公众媒体素养的解决方案。

媒介批判理论(Media Criticism Theory)是对媒体对社会、文化和政治方面影响的一种批判性理论。

它主要关注媒介的内容、传播方式、所有权结构和权力关系,提出了媒介对个人和社会认知、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意识形态分析与媒介批评

意识形态分析与媒介批评

意识形态分析与媒介批评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信息传播的一个主要渠道。

媒体的许多内容都具有明显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倾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媒体进行批评和分析,以保证人民群众对信息的正确处理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这一过程就是意识形态分析与媒介批评。

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国家或政治团体所坚持的某种思想、价值观、信仰和意图。

它是这个社会、国家或政治团体的一个精神面貌、一个思想方向。

在媒体中,意识形态是被广泛宣传和传递的。

这是因为,媒体是具有传播功能和渠道的重要文化载体,可以通过其传递思想和价值观。

媒体所传递的内容往往能够影响观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很容易引导观众的价值观。

为了防止媒体传递不正确的价值观、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我们必须对媒体进行批评和分析。

这种批评和分析主要有两种形式:正面批评和反面批评。

正面批评是指对那些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方面表现好的媒体进行赞扬和认可。

在这种批评中,我们可以发现媒体在处理社会问题时,遵循了科学的态度,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既没有伤害社会公众的利益,又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发现媒体所坚持的价值观,并且支持并认可这些价值观的传递。

我们认为,媒体所传达的这些价值观是我们开展各种工作的重要指导,有助于提高我们自身素质,使我们的思想更开放、更坚定。

反面批评是指对那些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方面表现不好的媒体进行批评。

在这种批评中,我们通常会找出媒体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对其进行整体分析和研究,以发现事物的本质问题。

这样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同时,我们也要对这些媒体的错误言论和行为进行批评和反驳,并对它们的价值观提出质疑,让社会公众明确媒体所传达的内容可能存在的问题,避免文化消费者被带偏。

总之,意识形态分析与媒介批评是我们对媒体进行指导的一种重要方式。

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把握媒体背后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从中获取对待社会问题的更多的经验和智慧。

这对于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识形态分析与媒介批评在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中,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对于世界和社会的系统的看法和见解。

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把意识形态看成是“一种某个阶级特有的信仰系统”,同时也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可能与真实的或科学的知识相矛盾的幻想信仰系统,即伪思想与伪意识”。

(这种看法揭示维护统治者利益的意识形态的虚假性。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看来,意识形态建构和塑造了我们对现实的认识,不存在真实或虚假的问题。

一、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脉络1、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评(1)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背景)“意识形态”一词最初是由法国哲学家托拉西提出的。

在托拉西那里,意识形态的职责就是要科学地分析观念的产生和发展,批判对观念的神秘主义理解。

然而,托拉西在其《意识形态的要素》中却体现出一种实证主义的非批判倾向。

据俞吾金教授的观点,这部著作,“至少是作为这部著作的第四、第五篇的‘意识及其作用’本身是从属于国民经济学的,因而也是对真实的社会关系的一种歪曲和神秘化”。

于是,意识形态的含义就逐渐出现了逆转,意识形态被指认为粉饰现存、掩盖真实的观念和思想。

马克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使用意识形态概念的。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通过对普鲁士政府书报检查令的批判,通过林木盗窃法的辩论,认识到统治阶级思想观念的虚伪性和隐蔽性,意识到这些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的关系。

他开始认为,这种具有虚伪性和隐蔽性的统治阶级思想观念是这个社会的主流意识,与国家机器一起发挥维护社会、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功能。

他开始以自己在托拉西的基础上创制的Ideologie(意识形态)来指认这种思想观念。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主要由生产工具(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

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工具(生产资料)的拥有者不从事劳动,而劳动者不占有生产资料。

简言之,生产资料的占有者靠剥削无产者而获得统治地位。

于是,不劳动的人掌握了上层建筑的观念、价值和信仰。

阶级身份、政党、社会利益都是根据对这种生产方式的占有、控制和利益所得在社会组织层面得以建立。

统治阶级推行的意识形态系统是以促进资产阶级自身利益,并且将其泛化,使得阶级压迫体制得以延续下去。

当被压迫阶级的个体把统治阶级的价值和信仰当做自己的东西来维护和实践时,他们就参与了对自己的压迫。

(2)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即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这汇总矛盾不可能调和,只有冲突。

无产阶级要获得平等,只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推翻必须是暴力夺取政权。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看来,这种观点无法解释的是——被统治阶级的大众,他们为什么会接纳这些从根本上讲是与他们的利益相抵触的观念?他们是如何采纳这些观念的?(以大众传播为例,看电视,网络接触。

)为什么大众观看电视会产生愉悦,他们并没有将其视作对立的一面,反而有充足的快感?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了意识形态的新观念。

这些观念不同程度地强调社会内部的矛盾,以及对抗性和妥协性共存的现象。

尽管可以找到理由证明大众传播媒介所表达的价值、观念等信仰系统常常是与统治阶级的利益保持高度一致,统治阶级的声音在社会语境中总是占据重要位置,但是,我们还是看到了不同的阶层在大众媒介中表达着不同的声音。

(如,新闻联播;大众传媒,第四种权力?)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1、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霸权:特定的阶级、政治意识形态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实施的普遍支配的情形。

葛兰西认为,社会虽然由许多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构成,但是,优势阶级能够运用霸权,使自己的利益变为社会的普遍利益,被社会认可和接受。

A统治阶级由于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一直拥有话语权而享有声望,在争夺的过程中,总是处于优势地位。

从这个意义上讲,大众传播媒介类似公共论坛,为统治阶层也为其他阶层提供互相谈判的场所。

B与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结构的模式不同是是,葛兰西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统治主要不是依赖政治社会和他的代理机构,如法院、军队来维持,而是靠靠他们牢牢占有的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来维持。

因此,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首先要颠覆文化霸权。

C 霸权不是通过剔除异己获得的,而是将对立一方的价值、利益接纳到自身予以维护。

从人类共同的普世的价值取向中寻求一致的部分,在区别、对立、冲突的同时,经过谈判和妥协取得某种一致。

这种妥协不是单纯地降低或减少条件,他是在双方都更多地了解了对反的利益之后,各自对先前条件的重新考虑。

2、阿尔都塞与“主体性”意识形态对于人的控制不是公开的,而是隐蔽的。

意识形态从外部构筑了我们的“本质”和“自我”。

因此我们所说的“本质”和自我,都是虚构的,占据在本质和自我位置上的是一个拥有社会身份的社会的存在,即一个主体性的个体。

这个主题是矛盾的,他随着环境和条件的改变发生变化。

弗洛伊德的心理三区理论:无意识——前意识——意识弗洛伊德认为,意识不再是人的心理的中心,无意识才是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动因。

弗洛伊德的个体三阶段(人格结构论)人格结构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本我:相当于早期的无意识概念,是人格的基础层次。

构成本我的是那些原始、非理性的冲动,遵循“快乐原则”,追求本能需要的满足。

自我:相当于经验的、理性的意识系统。

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并得到发展的那部分,遵循着“现实原则”,强调着本我与外部现实的关系。

超我:超我是从自我分化出来的道德化的“自我典范“。

它包括良心、道德、理想、宗教感、社会感情这些人性中的高级本性,在人格中是社会力量的代表。

阿尔都塞的“主体性“的概念也回应了弗洛伊德以后,许多哲学家将无意识看做是个体的核心这一观点。

三、意识形态分析理论视野中的大众传播媒介传统的传播理论认为,一致的舆论与普遍的赞同是本来就存在于社会中的,媒介只不过将他传播出来。

西方马克思主义运用媒介批判的理论使我们看到,媒介至少是参与制造了一致的舆论与普遍的赞同。

1、大众传播媒介作为市民社会力量的真相A.媒介成为大众的代言人。

如何成为的?古斯塔夫勒庞的“群体心理研究”: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全都转向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

(典型: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处于激动人群中的个人具有很强的“被暗示性”,周围人的话语、表情、动作乃至现场的氛围,都会成为有力的暗示与刺激,使得他的思维、行为方式迅速与周围人融为一体。

)因为大众的无意识,大众中的个体会把媒介当成一个代表,媒介的意识往往就成了大众的意识。

B 作为大众的传播媒介,其职业性的存在理由不包括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

媒介的存在依赖于大众对信息的需求。

C 媒介的经济利益对其大众立场提出要求。

否则就会被大众所抛弃,失去市场消费份额。

总体来说,媒介的大众性是构筑媒介这个主题的第一要素,其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构筑的意义是附加在第一要素之上的。

2、大众传播媒介与政治的关系媒介与政治社会的关系始终不即不离。

用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的无意识”思路来解释,我们看到,由于意识形态控制的非强制性和隐蔽性,左右媒介本身的意识在隐蔽处发挥着作用。

例:美国911事件报道。

911事件后,一向以新闻自由为宗旨的美国媒介,几乎是一边倒地全力支持军事打击塔利班。

(原因P49)但是,媒介中立立场的绝对性,使得它在即使是在反恐怖行为的报道中,也必须关注另一种意见,甚至包括关于对立方的行为。

但是,对于这样一种原则式的认定,在恐怖袭击的事实面前显得软弱无力。

新闻的绝对自由性受到挑战。

美国政府关于媒介不得直接采访基地组织成员或者涉嫌与恐怖分子有关的人的意见,得到大部分媒体的响应。

(VOA\2004BBC董事长和总裁辞职)3、大众传播媒介的话语霸权与商业利益(1)大众传播媒介的话语霸权表面来看,任何大众,只要拥有语言能力,都可以拥有话语权。

但是,由于经济地位所导致的阶级统治,使得话语也要通过一定的程序说出口,这个程序包括受到控制、挑选、组织和分配。

而话语所包含的对事物的价值判断,都是由权势提供的,因此出现话语霸权的问题。

话语霸权是在交流、信息传播领域中,由于主体与客体、个体与大众、同类与异己之间的力量严重不对称导致的结果。

力量的优势一方凭借自身的优势而占据了普遍支配地位。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在一切的平面、立体、空间一切话语存在的场所,全方位地渗透,拥有了绝对优势的话语权。

媒体扮演的角色从最初的信息传递,发展到后来的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麦克姆斯和肖)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2)媒介话语霸权的高效控制A 报道的频繁程度和篇幅(议程设置)如世界杯报道p54 水污染B 利用专家的话语控制大众的理解(3)话语控制背后的市场诱导媒体兼具事业和企业的性质,其经营运作必须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抓住了最大数量的受众,也就抓住了发行量和广告收益。

(CCTV 广告)四、意识形态理论在影像作品分析中提供的知识1、阿尔都塞“主体性”概念对观看身份的分析女性主义研究者们认为,在影视作品中,女性是男性“视觉快感”产生的重要元素。

这并不表示女性的重要性,恰恰相反,而强调了女性的“被消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