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反应 学案(公开课)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公开课教案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酸和碱的基本概念。
引导学生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酸和碱的定义及性质。
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及特点。
酸碱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的兴趣。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重要性。
1.4 教学活动引入酸和碱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
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及特点。
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酸碱中和反应实例。
第二章:理论讲解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计算。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计算方法。
溶液的酸碱度及pH值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计算。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 教学活动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计算方法。
讲解溶液的酸碱度及pH值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酸碱中和反应实例,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实验操作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
实验仪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3.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方法。
通过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教学活动演示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方法。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第四章:课堂讨论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酸碱中和反应。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实际生活中的酸碱中和反应实例。
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方法及技巧。
4.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酸碱中和反应。
初中中和反应实验教案

初中中和反应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
(2)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中和反应实验,并能正确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能够运用中和反应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及特点。
2. 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方法。
3.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4.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解释。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及特点。
(2)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方法。
(3)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2. 教学难点:(1)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解释。
(2)运用中和反应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酸和碱的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知识讲解:(1)介绍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及特点。
(2)讲解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方法。
3. 实验操作:(1)学生分组,每组配备相应的实验仪器和试剂。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3)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准备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
4. 实验结果分析:(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其他组同学进行评价。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3)学生讨论如何运用中和反应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及应用。
(2)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
2. 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解释能力。
初中中和反应优秀教案案例

教案案例:初中中和反应教学目标:1. 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掌握中和反应的特征。
2. 能够运用实验方法观察和分析中和反应的现象。
3. 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征。
2. 实验方法的运用和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1. 中和反应的实质理解。
2. 实验操作的技巧。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指示剂等。
2. 实验试剂:盐酸、氢氧化钠、硫酸、碳酸钠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饮食、医疗等,引发学生对中和反应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中和反应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征。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讲解中和反应的概念:酸和碱之间的化学反应,生成盐和水。
2. 讲解中和反应的特征: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
3. 通过示例,讲解中和反应的实质: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结合。
三、实验观察(15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配备相应的试剂和用具。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 学生互相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讨论实验结果。
四、数据分析(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找出实验中的规律。
2. 引导学生理解实验结果与中和反应的关系。
3. 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中和反应的特征。
五、实际应用(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举例说明中和反应在农业、医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 学生讨论中和反应的实际意义。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中和反应的概念、特征和实质。
2. 强调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和安全意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知识讲解、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实际应用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征。
在实验环节,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增强了对中和反应的理解。
在实际应用环节,学生思考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了对化学学科的认知。
初中化学中和反应优秀教案

初中化学中和反应优秀教案
教学内容:化学中和反应
教学目标:
1. 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
3. 能够应用中和反应相关知识进行问题解决。
教学内容分析:
中和反应是化学中重要的反应类型之一,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中和反应的定义、特点以及原理,并掌握相关计算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点,原理及应用;
难点:计算中和反应的平衡系数。
教学准备:
1. 教材:化学教材;
2. 教具:实验仪器及实验试剂;
3. PPT:课堂教学PPT。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5分钟)
老师简要介绍中和反应的概念,并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
二、讲解中和反应的特点和原理(15分钟)
1. 讲解中和反应的定义和特点;
2. 介绍中和反应的原理和平衡条件。
三、实验演示(20分钟)
老师进行中和反应的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反应过程,加深对中和反应的理解。
四、计算练习(15分钟)
讲解中和反应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进行练习,加强对中和反应的操作能力。
五、讨论交流(10分钟)
学生就所学知识展开讨论交流,澄清疑惑,加深对中和反应的理解。
六、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中和反应的学习。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原理,掌握相关计算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和反应的理解,拓展相关知识领域。
高中化学《酸碱中和反应》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酸碱中和反应》公开课优秀教
学设计
本文是对一堂高中化学《酸碱中和反应》的公开课进行的优秀
教学设计总结。
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介绍:目标、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评估方式等。
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过程和应用,理解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并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1. 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计算方法;
3. 酸碱中和指标的使用方法;
4. 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1. 讲解法:通过PPT等多媒体形式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化学方程式;
2. 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酸碱中和反应的过程和计算方法;
3. 问题导入法: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
4. 小组合作研究法: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估方式:
1. 学生小组展示;
2. 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
3. 课堂练和作业。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
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同时,也可以激发
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实践的能力。
教学设计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二课时公开课

[讲解]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在0~14之间。
[投影]P62图10-16,10-17
[板书]二、溶液的酸碱度表示法——pH
1.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范围通常在o~14之间.
活动七:课堂练习
有一瓶溶液pH是9.5,取少量注入试管中,再清人几清酚酞试液,溶液呈色,如果要使试管中溶液pH降为5,可以采取的方法。
用pH试纸测定一些液体的PH,完成教材上的表格
交流心得
观看,体会
实验,交流
学生发言
做记录
[学生发表见解]
完成练习,交流
作业布置
书上习题:(65——66)1、2、3、4、5做在书上
板
书
设
计
二、溶液的酸碱度表示法——pH
1、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范围通常在o~14之间.
pH<7溶液呈酸性
pH>7溶液呈碱性
pH=7溶液呈中性
2.测定pH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
3.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成功之处在于学生很好的掌握了用pH来表示溶液的酸碱度,以及会用pH试纸来测定溶液的pH,课堂练习反馈良好,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学生在轻松快乐中掌握了知识。不足之处在于老师在讲评和演示实验时,没有充分利用展台,让所有学生都能看见实验过程。
看图
做记录,并背诵
练习、交流
认识,记住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教师活动(教师导航)
学生活动或师生互动(学程设计
活动四:实验探究
酸碱中和反应教案4篇

酸碱中和反应教案4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酸碱中和反应教案4篇,欢迎品鉴!酸碱中和反应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并掌握测定溶液酸碱度—pH的方法。
2、了解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及其具有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计实验比较不同浓度同种酸和同种碱的酸碱性强弱程度,体会到了解溶液酸碱度的意义。
2、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pH的测定,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重点测定溶液酸碱度—pH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在坐标系中表示酸碱度的变化情况四、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酚酞试液、不同浓度的两瓶硫酸溶液、不同浓度的两瓶氢氧化钠溶液、橙汁、白醋、洁厕灵、洗洁精、洗发水、护发素、石灰水、自来水、pH试纸。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1、提出问题:洗发时,用过洗发剂后再用护发剂,这样对头发有保护作用。
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学生阅读教材,了解pH在生产、生活及生命活动中的意义,聆听老师讲解。
根据实验测得的洗发水和护发素的pH,思考、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从教材、实验中获取信息,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会到化学于生活。
2、提出问题:分别往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pH=1的稀盐酸,试着画出pH随着盐酸加入量的关系图。
老师巡视并指导学生画图。
学生画出之后,标出A、B、C三点,引导学生分析A、B、C三点所示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3、追问:稀释酸溶液或者碱溶液,pH与加水量的关系图是怎样的?学生合作画出图像,然后分析A、B、C中溶质成分。
A点溶质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钠,B点溶质只有氯化钠,C点溶质有氯化氢和氯化钠。
学生画出稀释酸碱溶液的图像。
将化学知识与数学知识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
3.能够运用中和反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难点:运用中和反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化学反应,比如酸和碱的反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看看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学习新课(1)讲解中和反应的概念我们来看看什么是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化学反应,盐和水。
这个过程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当我们把盐酸和氢氧化钠混合时,它们会发生反应,氯化钠和水。
(2)分析中和反应的特点反应物是酸和碱。
物是盐和水。
反应是放热的。
(3)书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我们来看看如何书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以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为例,化学方程式如下:HCl+NaOH→NaCl+H₂O这里需要注意,化学方程式中的箭头表示反应方向,左边是反应物,右边是物。
同时,我们要保证化学方程式两边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相等,这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3.实践环节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下面我们来动手实践一下。
(1)实验一: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请同学们按照实验步骤,将盐酸和氢氧化钠混合,观察反应现象,并记录下来。
(2)实验二:硫酸和氢氧化钡的反应同样地,请同学们将硫酸和氢氧化钡混合,观察反应现象,并记录下来。
(1)中和反应在农业中的应用我们可以利用中和反应来改良土壤的酸碱性。
例如,酸性土壤可以通过施用石灰(氢氧化钙)来中和,使其变得适宜植物生长。
(2)中和反应在医疗中的应用中和反应还可以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例如,胃舒平、胃必治等药物就是利用中和反应来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
(3)中和反应在环保中的应用中和反应还可以用于处理工业废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初步认识盐,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2.在得出结论和分析原因的过程中体验从个别到一般、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法。
学习重点: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其应用。
学习难点:中和反应的实质。
一、中和反应
1、盐:
2、中和反应:
3、中和反应的实质:
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沙场练兵
1.下列反应中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A.CO
2 + 2NaOH = Na
2
CO
3
+ H
2
O B.CuO + 2HCl = CuCl
2
+ H
2
O
C.Ba(OH)
2+ H
2
SO
4
= BaSO
4
↓+ 2H
2
O D. CaCO
3
+2HCl = CaCl
2
+H
2
O+CO
2
↑
2、下列实际应用中,利用中和反应原理的是()
①用生石灰做食品干燥剂②用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
③使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④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泄漏的浓硫酸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目前,国家食品监督检验部门检出某“返青粽叶”包装的粽子中含有硫酸铜,若食用这样的粽子会有害健康。
硫酸铜属于()
A.氧化物 B.酸 C.碱 D.盐
4.一些国家正在试用碳酸水浇灌某些植物,其作用是( )
A.改良酸性土壤 B.改良碱性土壤
C.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D.在植物上方形成温室
5.食用松花蛋时常感到有涩味,这是因为制作过程中用到了熟石灰等原料。
为了减轻涩味,可在食用时添加调味品,这种调味品最好是()
A、食盐
B、食醋
C、香油
D、味精
6、某公路上一装有硫酸的汽车翻了,怎么处理泼了一地的硫酸?
7.用适量盐酸可以将热水瓶胆壁上的水垢[主要成分是Mg(OH)2和CaCO3]除去。
说明去垢的原理,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四、学后反思:
学完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惑?
化学版《忘情水》
蓝色絮状的沉淀,滴入硫酸已不见
因为有了硫酸铜,留下蓝色的溶液
无色酚酞滴入碱,身不由己已变红
滴入盐酸又褪色,最后懂得是中和
如果我不用微观,你不会懂得其本质
两种离子相见,别问是酸是碱
就统统变成中性水
啊,给我一些熟石灰,
换我绿色的家园
任它硫酸泄露,任它土壤变酸
只要有我无所谓
啊,给我一片斯达舒
还我一个健康胃
只要懂得化学,只要珍惜生活
所有困难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