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节习俗
龙抬头习俗

龙抬头习俗二月二龙抬头,俗称“春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人们在这天庆祝“龙抬头”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经过千百年的沿袭,龙抬头已经深入人心,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庆祝形式。
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独特的习俗吧。
1.引钱龙①山东地区用灶烟在地面画一条龙。
一就是恳请龙回去兴云布雨,保佑大丰收;二就是龙为百虫之神,龙去了,虫都躲起来,对人体身心健康、农作物生长都有益。
②晋西北地区引钱龙,选择一棵大树或一块大石,用灰线围洒一圈,再用红线拴一枚铜钱置圈内,牵线回家,用容器盖住即成。
③除了地区在这天清早,人们从井里挑水回家,放入水缸。
谁最先放回家就最先拉到钱龙,这年财运就可以非常不好,所以经常出现凌晨争先恐后挑水的情形。
2.敲龙头敲打龙头唤龙醒过来:东北部分地区在二月二早晨,以短竿敲打房梁,谓之“敲打龙头”。
把龙唤起,佑一方平安。
大人小孩还读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八十,小仓流。
”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利沙一个个小圆圈,将五谷杂粮摆于中间,称为“踢高价”或“填仓”,祝愿当年五谷丰登,仓高价眼底。
3.剃龙头农历二月二就是唐延杰降生的日子,民间指出在这一天剃头,可以并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
儿童打扫卫生,叫做剪“喜头”,筹钱龙抬头之吉时,祈求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打扫卫生,则寓意辞旧迎新,期望增添好兆头、好运气。
故民谚说道“二月二剪龙头,一年都存有精神头”。
适逢这天,家家理发店都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另外民间流传“正月剪头死去舅舅”的观点,很多人腊月都不来来往往理发店,直至“二月二”才限售股解禁。
4.吃龙食这一天在饮食上也存有一定的讲究,因为人们坚信“龙威大发”,所以这一天饮食多以龙名义。
喝春饼名称“喝龙鳞”,吃面条谓之“牵龙须”,喝米饭就是“喝龙子”,喝馄饨为“喝龙眼”,过节则叫做“喝龙耳”,吃面条叫做食“龙须”,面条、馄饨一块煎叫作“龙拿珠”,喝猪头称为“甲壳类龙头”,吃葱饼叫作“戳龙皮”。
龙抬头有哪些节日风俗

龙抬头有哪些节日风俗“龙抬头”的说辞,来自古老的天文学,上古时代人们选择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组星象作为坐标,以此作为观测天象参照物。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龙抬头有哪些节日风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龙抬头有哪些节日风俗1、祭社神。
二月二既是龙抬头节也是土地公的诞辰,“土地诞”也称“社日节”。
人们认为土地公管理着五谷的生长和地方的平安,所以要在这天奉祀土地神。
2、吃龙食。
人们相信“龙威大发”,所以龙抬头这一天饮食多以龙为名。
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吃龙须”,吃馄饨为“吃龙眼”,吃饺子则叫“吃龙耳”,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
3、剃龙头。
剃龙头指二月初二理发,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龙抬头习俗作文中国在古代是一个农耕文化,春耕是一年的重中之重,每年的二月二是中国的龙头节,龙头节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传说这一天是龙抬头的日子,这一天,老百姓要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
二月二,传说是尧王的诞辰。
还有人相传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土地诞”,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
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大多与节气有关,“龙抬头”这个日子自然也不例外。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
”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
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
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
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
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
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
又一说为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龙抬头(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
那么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有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小编的分享吧。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1恭祭华胥氏过“龙头节”,充满了崇拜龙的思想观念,以为龙治水行雨,决定庄稼丰歉,万万得罪不可。
旧时这天早晨,人们要敬奉碾子,传说碾子是青龙的化身。
有的还把磙子支起来,表示“龙抬头”,以显尊贵、图吉利。
妇女忌做针线怕“扎瞎了龙眼”;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车,怕“砸断了龙腰、龙尾”。
二月二这天大多数农家都吃“鼓撅”(手搓面条),俗称“顶门棍”。
为什么吃“鼓撅”?有人说,吃了“顶门棍”,把门顶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
有人说,过春节大家都吃闷了、玩昏了,吃一顿“鼓撅”顶灵性,就开始干活过日子了。
也有在二月二这天吃搅团的,说是给龙糊鳞整甲,使龙抖擞精神升天降雨。
有几句讽刺懒婆娘的民谣说:“过了正月二十三,懒婆娘愁得没处钻。
又想上了天,没鞋穿;又想钻了地,没铧尖;又想上了吊,丢不下二月二那顿油搅团。
”当地还有在这天炒豆子的习俗,民谣曰:“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里嘣豆豆,惊醒龙王早升腾,行云降雨保丰收。
”有人还在附近的药王庙里烧香叩头,祈保平安。
地方风俗:滕州青岛临沂地区吃棋子和炒豆,象征着“金豆开花”。
炒玉米:传说中每年二月二炒玉米的传统,就是纪念义龙为解人间干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条。
传说玉龙因不忍人民受干旱之苦,义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规条,只有金豆开花才会予以释放。
人民因感激玉龙义举而齐集一起炒玉米,因样子像金豆开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错,并释放了玉龙。
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传统亦保留了下来。
剃龙头:指二月初二理发,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龙抬头的风俗活动及饮食习俗

龙抬头的风俗活动及饮食习俗关于〃龙抬头〃的风俗活动及饮食习俗〃龙抬头〃是中国传统的一个风俗活动,通常在农历二月二日(又称〃龙抬头节〃)这一天举行,是我国南方地区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
在龙抬头节期间,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传统活动,同时也会有一些特色饮食习俗。
在本文中,我们将就这些方面进行介绍。
一、传统活动1.龙船竞渡〃龙抬头〃节日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就是〃龙船竞渡〃。
龙船竞渡是众多节日活动中最具体力、最有观赏性的活动之一,其重要性也不亚于为所欲为活动、吃闹元宵。
在这个传统活动中,通常由数十名人亲力划桨,让龙船在江河上顺利前进,并最终赢得胜利。
2.龙舞表演龙舞表演也是〃龙抬头〃节日期间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
在这个表演中,舞者会身披彩衣,手持竹竿,随着鼓点、锣声,表演精彩的龙舞。
龙舞以巨龙腾飞为主题,具有独特魅力,经常吸引大量民众前来观看。
在〃龙抬头〃节日期间,许多地方还会举行游园会等活动。
这些活动通常包括杂耍、剪纸、年画、腰鼓、狮舞等传统古老的民间艺术表演,同时还有各种游艺项目,这些活动都非常有趣,也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参加。
4.端午节〃龙抬头〃节日也和其他许多节日相通,例如端午节。
当然,不少地方的〃龙抬头〃节日和端午节是绑在一起的,如在香港,〃龙抬头〃节日和端午节同日进行庆祝。
这样,人们就可以庆祝多个传统节日,并观赏一些特别的表演、活动等。
二、饮食习俗5.龙年糕在〃龙抬头〃这个节日中,龙年糕是当然少不了的。
龙年糕即湖南地区传统的小吃,是一种红色、长形的炭火烤过的糯米粉团,通常加入豆沙馅、白芝麻、糖果等等。
这种糕点看上去十分诱人,不少人把它当作晚餐之后的小点心享用。
6.当归酒当归酒是〃龙抬头〃节日期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很多地方,人们都自制当归酒供于饮用,同时也会送给亲朋好友。
它的制作过程十分繁琐,需要当归、黄酒等材料,不过却具有很多中药的功效,营养价值极高。
龙眼糖是〃龙抬头〃节日期间常见的一种小吃。
龙眼是一种美味的水果,而龙眼糖则是反复适当加糖烹饪而成的果汁糖果,具有浓郁的果香和独特的口感,非常受欢迎。
龙抬头有哪些节日风俗(大全)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龙抬头有哪些节日风俗(大全)整理龙抬头有哪些节日风俗(大全)龙抬头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之一,也是农历二月二,在这个时候,人们会有些讲究,龙抬头有哪些节日风俗?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龙抬头有哪些节日风俗(大全),以供大家参考!龙抬头有哪些节日风俗一、【理发】——剃龙头民间素有正月里不理发的说法,出了正月,到了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日子,大家都去理发了,说是“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还有一些其它的说法,家里的老一辈们常常说,在这一天理发,可以鸿运当头,福星高照,尤其是家里有小朋友的,都会在这一天去理发,所以二月初二当天的理发店都是特殊喧闹的,孩子“剃喜头”,盼望能出人头地,包含了父母对孩子的期盼,大人理发、修面,让自己看上去容光焕发,其实更多的是寄予了人们对美妙生活的憧憬。
二、【吃面条】——扶龙须面条顺滑绵软细瘦长长的和龙须的外形很相像,在民间认为,吃面条头扶龙须之意,是对龙王的仰慕,盼望新的一年能顺心如意;所以在二月二这一天许多地方的主食就是面条,细瘦长长的面条也寓意着好日子长长期久。
三、【春饼】——摸龙鳞吃春饼原本是立春的一个习俗,后来渐渐的二月二龙抬头也要吃春饼,春饼实则是一种很薄薄的饼,吃的时候把喜爱吃的蔬菜卷在里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面,这就是吃春饼。
在以前是皇帝赐白宫春饼,如今是家庭主妇做给家人吃,祈盼在新的一年,有丰收,也是喜迎春天的一种形式。
《三字经》中说的“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其中的麦就是小麦,所以吃春饼还有五谷丰登、谷仓满盈的寓意。
四、【饺子】——吃龙耳民间认为饺子的外观和“龙耳”长得很相像,所以在这一天许多地方也都吃饺子,吃的是荤素搭配的饺子,“肉菜”的谐音是“有财”,所以这一天吃饺子又有财源滚滚的寓意。
五、【炸糕】——食龙胆在二月二这一天许多北方地区都会吃炸糕,炸糕的颜色金黄,在老百姓的心里,和龙胆很像,所以这一天会吃炸糕。
六、【龙眼】——吃龙眼“龙眼”是水果龙眼,养分丰富,口感香甜汁水多,含有丰富的维生素、铁、元素、葡萄糖等等,有补气养血的作用,由于龙眼和“龙眼”同名,所以每年二月二的时候许多地方也会吃龙眼,盼望小孩子吃了龙眼能耳聪目明。
二月二龙抬头由来和习俗

二月二龙抬头由来和习俗二月初二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龙抬头”节。
在这一天,人们会庆祝龙、神、鬼、祖的神话故事,以期获得好运和祝福。
“二月二龙抬头”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一种古老的习俗。
相传,在古代的一次洪水中,天井山的龙王舍不得自己的子民被淹死,于是就化作一道虹霓把自己的龙尾挂在天和上,以便自己的子民爬上天空,而不被淹死。
从此以后,人们便把龙尾挂在天空中称为“该龙抬头”。
“龙抬头”,就是龙王、龙部的神龙开始暖眠冬眠,开始回到大海或河道的时候,由于过年前各家的厨房要半个月不能用火,于是人们就以吃龙抬头的习俗来表示龙回归的喜庆之情。
习俗方面,在传统“二月二龙抬头”节日里,江南地区的人们会上街庆祝,持有大游行、舞龙、炮仗等庆祝活动,并在此时对家中的厨房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并祭祀祖先及家神,感谢家庭平安和所受的福泽。
在“二月二龙抬头”这天,还有一道传统的节日食品——“龙须面”。
那是长长的一串串白条面,被包着一盘盘或整口煮好的牛肉。
这道菜是用用消夜的那一块面条的一节,揉成长度约三十厘米、粗约二三分之一厘米,切成指甲长的段,入锅水煮至自然展开后捞出,延长一倍以上,就成了“龙须面”,依照口味,可以搭配不同的肉类或是蔬菜作为配料,制作成不同的美食。
总之,“二月二龙抬头”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各地方也都会有所不同的习俗和庆祝方式。
在庆祝这个传统节日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忘记它所蕴含的文化与历史含义,更要保持它的文化特色和内涵。
这样一来,只有后代才能够继承传统文化,并让这份文化传承延续下去。
总之,我们可以在这个节日里,感受到中华文化传承的博大精深,也可以让我们在庆祝过程中发现文化的魅力和重要性,从而更加热爱和珍惜我们的传统文化。
2月2日龙抬头的习俗

2月2日龙抬头的习俗2月2日龙抬头的习俗龙抬头,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面小编带大家了解下2月2日龙抬头的习俗,欢迎阅读收藏。
2月2日龙抬头的习俗篇12月2日龙抬头这天民间形成了一些习惯例如: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
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
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
节日时,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
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还有一些其他的习俗,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有的地方妇女不动针线,怕伤了龙的眼睛;有的地方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2月2日龙抬头的习俗篇2古时我国北方一些地区二月二有围粮囤、引田龙、敲房梁、理发、煎焖子、吃猪头肉、吃面条、吃水饺、吃糖豆、吃煎饼、忌动针线的习俗。
为了纳吉,二月初二这天我国北方人的吃食物均取与“龙”相关的名字,面条不叫“面条”,称作“龙须面”;水饺称作“龙耳”、“龙角”;米饭称作“龙子”;煎饼烙成龙鳞状,称作“龙鳞饼”;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猪头称作“食龙头”;吃葱饼叫做“撕龙皮”。
一切均取与龙有关的象征与寓意。
2月2日龙抬头的习俗篇3民间有许多禁忌避讳“龙抬头”,诸如此日家中忌动针线,怕伤到龙眼,招灾惹祸;忌担水,认为这天晚上龙要出来活动,禁止到河边或井边担水,以免惊扰龙的行动,招致旱灾之年;忌讳盖房打夯,以防伤“龙头”;再者,忌讳磨面,认为磨面会榨到龙头,不吉利。
俗话说“磨为虎,碾为龙”,有石磨的人家,这天要将磨支起上扇,方便“龙抬头升天”。
除如上习俗外,民间往往还举行多种活动纳吉,诸如舞龙、戴龙尾、开笔等。
二月二龙抬头有哪些民俗活动

二月二龙抬头有哪些民俗活动二月二,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农历二月二日为“龙抬头”,这一天是我国古代祭龙的传统日子,也被视为蚕丝虫宝宝开头、农历新年过去后正式进入春耕季节的开始,是我国许多特色节日活动的开端。
在二月二龙抬头这个日子里,各地民间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活动。
下面就来一起了解一下二月二龙抬头有哪些民俗活动。
一、祭祀活动1、请龙仙进庙。
二月二日依照各地风俗,龙神降至大众的庙区时,大部分都会享受百姓的欢迎。
龙头进入庙区,民众齐声高呼“早上好”或“欢迎”,并与龙头合影纪念,活跃气氛。
2、祭龙游行。
龙列游行一样的里程,往往能够吸引大批游客及在场观摩,如舟山市普陀山景区的“龙舟游行”、“平湖市庙桥镇的龙灯游行”等等。
3、献龙舞、灯光表演。
在许多地方,特别是江苏、浙江、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还有许多献龙舞、灯光表演等精彩纷呈的龙抬头队伍表演。
二、龙舟比赛活动龙舟竞渡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楚国,流传至今在不少地区依然保留着这个传统民俗活动。
龙舟比赛是二月二民俗活动中较受欢迎的一种形式。
如湖北黄鹤楼的龙舟比赛、杭州的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化和艺术节龙舟比赛等等。
三、吃汤圆活动二月二吃元宵,是中国汉族的传统风俗之一。
此时候吃元宵,也象征着家人团聚、幸福申祝。
吃汤圆还有小孩成长得高明聪明的寓意。
因为汤圆的这种形式,就包容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就像小孩子需要吸取大人、父母、长辈的养分品质,从革命先辈中学到道理。
四、放河灯活动放河灯是江南地区二月二民俗活动的一种,如江苏张家港、浙江绍兴、安徽芜湖等地。
时间可以是二月二晚,河道放灯,称为“放河灯”,地方居民将自己制造的竹灯笼、彩灯、小船等放进河道中漂流。
这一活动不仅营建了浓厚的喜庆氛围,更增加了当地水利的观赏文化气息。
五、杂耍表演活动在五台山的龙抬头节,传承了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杂耍表演。
如甭蹦、甭跳、小钉金箍儿等演出。
表演者们扮演着孙悟空、红孩儿、唐僧等角色,将泡沫揉成大小两个球,一个放在嘴里,一个用人手持,从地面弹起,经过翻转后,受到另一个球的落地捕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月二龙抬头节习俗导读:农历二月二日为民问龙抬头节。
下面语文迷为大家整理了龙抬头节的节日习俗,供大家参考。
各地龙抬头节的民俗活动很多,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祭龙在过去,龙抬头节是祭祀龙神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到龙神庙或水畔焚香上供祭祀龙神,祈求龙神兴云化雨,保佑一年五谷丰登。
不过,在很多地区,特别是南方,人们也把二月初二作为“土地公生日”,举行社祭,祭祀土地神。
撒灰这一节俗,由来已久,直到今天,许多乡村地区仍然流行。
撒灰所用之灰,一般是柴灰,也有用石灰或用糠的。
具体做法,各地不同,大致为:将灰撒在门前,谓之“拦门辟灾”;将灰撒在墙角,意在“辟除百虫”;将灰撒在院中,作大小不等的圆圈,并象征性地放置一些五谷杂粮,称做“围仓”或“打灰囤”,以祝丰年;将灰撒在井边,呼曰“引龙回”,以求风调雨顺。
撒法各地不尽相同,一般是从井边开始,一路逶迤撒来,步入宅厨,环绕水缸,灰线蜿蜒不断,甚为有趣。
熏虫进入农历二月,天气渐暖,各种昆虫开始活动,有些昆虫对人的健康是有害的,所以二月二这一天,人们纷纷摊烙煎饼、燃烧熏香,希望凭借烟气驱走毒虫。
击房梁就是用木棍或者竹竿敲击房梁,以惊走蛇、蝎等毒虫,毋使为害。
有的地方流行敲击炕沿,目的与敲击房梁相同。
理发汉族民间有种说法,曰:正月剃头(理发)死舅舅。
此说虽无根据,也很荒谬,但影响却极深,因此,在春节前无论多忙,人们都要抽出空来理一次发,然后就要一直等到“龙抬头”的日子了。
二月二理发,俗称“剃龙头”,据说可以带来一年的好运,因此,“是日,多剃发”。
炒蝎豆这天比较盛行的风俗是炒蝎豆。
潍县、莱州等地称作“报捷”,谐音爆蜇,据说吃了炒蝎豆,一年不被蝎子蜇。
郓城等地称作“炒蝎子爪”,孩子们边吃边唱道:“吃了蝎子爪,蝎子不用打。
”蝎豆一般用黄豆炒制,有的蝎豆还粘上糖面,有的在盐水中泡过,香脆可口,还有的把面棋子和蝎豆一块炒,花样甚多。
吃蝎豆不仅可以辟蝎,还有人说谁要是吃了七家的蝎子爪,谁就能长命百岁。
除胶东部分地区外,其他各地的二月二都流行此俗,不过,在蝎豆之外又加上了瓜子、爆米花等,这是炒蝎豆风俗的一个新发展。
二月二日,俗谓龙抬头,原济南府所属地区,称为青龙节或春龙节、龙头节。
山东其他地区多称为二月二,梁山称龙头节。
唐代之前,二月二不算令节,中唐时此日始有挑菜、迎富、踏青等活动在川陕之地流行,时称“挑菜节”、“迎富日”。
宋末元初,北方的二月二又联系惊蛰增加了龙抬头的内容,并逐渐演变成以驱虫害和祈丰收风俗为主的节日。
明清以来,山东此日有引龙、打囤、煎饼熏虫、击梁辟鼠、炒豆报捷等风俗活动,挑菜、迎富等已不多见。
二月二日的节日风俗,许多都与龙抬头有关。
郓城等地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把石磨的上扇支起来,这就叫作龙抬头,据说只有这样,才能“细雨下得满地流,一年吃穿不发愁”。
威海等地早起蒸糕,以祀春龙起蛰。
滕州等地这天蒸馍馍,名为“蒸龙蛋”;吃面条,名为“龙须面”。
有的地方吃饼,名为“龙鳞饼”;吃菜团子,名为“龙蛋”。
但也有的地方这天不吃面条、不喝小米饭,因为面条叫龙须,小米叫龙籽,吃了怕影响龙的健康。
旧时多在龙抬头这天理发,小孩子这天入学谓占鳌头,以图吉利。
海阳等地用白面或豆面做成小龙,谓神虫,放在粮囤和面缸里,祝愿粮面用之不尽。
威海、龙口等地,以成串的圆形色布挂在小孩的帽子上,称小龙尾;有些地方还有耍龙灯等娱乐活动,以应节序。
农历二月初二,大小算是个节日,但说到为什么定今天为节,这节日还有什么官名、来由之类,是统统不清楚地。
老家的人根据日子称呼,把今天就叫“二月二”,所以“二月二”便是节名。
从我能理解节日为何等神奇东东的时候,就理所当然地认为今天就是“二月二”节。
农村不给节日排三六九等,凡是有传统的节日都得走走过场,奶奶信奉鬼神,对此类有明码标识为节日的日子由为看中,因此我们家是逢节必过。
过了二十来年的节日,也揣摩出了点门道,节日不论大小,必定与吃食多多少少有些联系。
“二月二”也是如此。
在这天,玉米除了给人吃,还得拿去喂乌鸦。
一般家里有小孩子的才会这样做。
给孩子一碗煮熟的玉米粒,让他们插在房子附近的树枝、圪针上待乌鸦吃。
这一做法的由头是乌鸦吃了谁的玉米谁就聪明,日后是能做状元的。
中午大部分人家都吃饺子,我们这地方,饺子就是节日主食,凡过节,其必不能少。
观晋东南一区,大多也是这一习俗。
恐怕晋菜未能跽身中国八大菜系多少与这个传统有点关系吧。
“二月二”这个节日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没什么活动,节日的主要内容就是吃点与平常不同的食物,晚饭还是煎饼加米粥,吃过以后节日就算顺利过完了。
所以这节过的有些莫名其妙。
节日食俗春饼北京民俗食品,一种烙得很薄的`面饼,又称薄饼。
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国古谚所说龙抬头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饼,名曰“吃龙鳞”。
春饼比吃烤鸭的薄饼要大,并且有韧性(北京人称为要有“骨立劲儿”),因为要卷很多菜吃。
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
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
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
佐料有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黄酱(烤鸭配甜面酱)。
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为的是吃个热乎劲儿。
若在二月二这一天吃春饼,北京人还讲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
驴打滚一种豆面糕,北京清真风味小吃。
用蒸熟的黄米(或糯米)揉成团,撒炒熟的黄豆面,再加入赤豆馅心,卷成长条,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于清代经营食摊现制现售“驴打滚”时,随制随撒豆面,犹如郊野毛驴就地打滚粘满黄土似的,故得此诙谐之名。
老北京的习俗,人们总喜在农历二月买“驴打滚”品尝,因而经营这种食品摊贩和推车小贩很多,以天桥市场白姓食摊和“年糕虎”其他节日饮食二月二的节日饮食,各地不尽相同。
除上述的煎饼、面条、馍馍外,有的吃花糕,意味着步步登高。
龙口等地则是把年下蒸的糕留一块这天吃。
有的吃烙饼,郓城等地认为烙饼可铺囤底,盖囤尖,防鼠防蛀,确保粮仓。
枣庄、单县的人们这天休息,改善生活,说:“二月二,不干活,坐下来,吃大馍。
”过去人们一般把春龙节作为年节系列的终止,从此停止各种娱乐活动,开始恢复常业。
扛活的长工开始上工,谓之上工日;一般农家开始试犁。
海阳等地习俗,扶犁人先拜犁具,并唱喜歌:“犁破新春土,牛踩丰收亩,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然后牵牛到田间象征性地耕一耕。
龙口的风俗是二月二日起农作,事先择毋仓试犁。
传说二月二日是土地神的生日,有些地方这天要祭土地神,大约也与春季生产即日开始有关。
鲁西北地区还有二月一日接太阳的习惯。
龙头节又称“青龙节”、“春龙节”。
相传龙头节最早起源于伏羲时期,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
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也相继效仿。
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与文武百官一起亲耕。
在唐宋时期百姓把二月二作为“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的点心类食物。
宋人周密曾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在南宋时二月初二这天宫中要举行“挑菜”御宴猜谜的娱乐活动,在宴会上摆着的小斛中插入生菜等新鲜蔬菜,让大臣们竞猜菜的名称,根据猜的结果进行赏罚。
相传二月初二在宋朝时为“花朝节”,把这一天指定为百花的生日。
到元朝时称为“踏青节”,百姓在这一天出去踏青郊游。
很多人都在踏青回家时,沿途采摘些花叶,拿回自家在门前拜祭,以表示祈求“迎富”之意。
在明清时有“二月初二龙抬头”之说,明清的皇帝在每年的二月初二都要到先农坛或圆明园举行隆重的“御驾亲耕”的仪式,皇帝象征性的在那“一亩三分地”或“一亩园”上扶犁耕田,以祈福这一年农业大丰收,百姓能丰衣足食。
二月初二龙头节也是老北京时较大的汉族民间节日,那时汉族民间有吃面条、吃春饼、炸油糕、引龙熏虫、扒猪脸、爆玉米花等很多习俗。
老北京风俗俗话说“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老北京的农家要在这天驱除害虫,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掉。
二月二这天有“引龙熏虫”之习俗,古人认为,龙出则百虫伏藏,农作物可获得丰收。
所以清《帝京岁时纪胜》云:“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
”那熏虫也是防止害虫破坏捣乱,确保五谷丰登,明《酌中志》一书云:“二月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白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
习俗还有这天妇女忌动针线,为的是免伤龙的眼睛;太阳出来前不许到井台打水,以免水桶砸伤了龙头;这一天人人都要理发,意味着龙抬头走好运,给小孩理发叫“剃龙头”;这一天出生的男孩大多取名大龙、宝龙、金龙。
老北京的习俗,在这一天还要接回已经出嫁的“姑奶奶”,俗话说:“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
龙须面与龙抬头节跟别的节日习俗一样,二月二这天也有很多在饮食方面的习俗,且还有以龙为名取吉利,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牙”,吃春饼叫吃“龙皮”,蒸饼也要在饼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吃面条称为“龙须面”。
老北京人嗜好吃猪头肉,尤其必在二月二这天吃猪头肉。
在农村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要杀猪宰羊准备年菜,炖猪肉时留下猪头在二月二这天祭祀佛祖。
城内四合院里的百姓也在除夕、二月二这两天有用猪头供佛祭祖的民俗。
爆玉米花与龙抬头节过去,北京街巷胡同里经常有砰砰的爆玉米花的声浪,这爆玉米花跟“二月二”还有联系呢。
据说它源于神话传说。
传说武则天“立周”称帝后,惹得玉皇大帝震怒,便传谕四海龙王,三年之内不得向人间降雨。
但司管天河的龙王看到人间因干旱而饿殍遍野的惨状,他偷偷为人间降雨。
百姓得救了,而龙王却被玉帝打下凡间压在山底下受刑,并立石碑曰:“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返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报龙王救命之恩,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可哪里都找不到呀!到了二月初一这天,正逢赶集之日,有一个老婆婆赶集去卖包谷,袋口松开金黄金黄的包谷籽撒了一地。
人们看到后心想,这包谷籽不就是金豆吗,炒炒不就开花了吗?于是大家在二月二那天各家各户都爆炒起了玉米花,并在院中设案焚香,供奉龙王。
玉帝一见金豆真的开花了,遂将龙王免罪释放,让他重掌风雨大权,不久人间普降春雨、农业丰收。
打这以后每年二月初二,老百姓都爆炒玉米花吃,边吃口里还唱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以企盼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景。
【关于二月二龙抬头节习俗】1.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2.“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与习俗3.二月二龙抬头吃猪头的习俗4.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民俗活动5.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大全6.二月二龙抬头习俗7.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与习俗作文8.二月二龙抬头传统习俗有哪些上文是关于二月二龙抬头节习俗,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