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期中测试题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期中试卷及答案_湘教版_2024-2025学年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期中试卷及答案_湘教版_2024-2025学年

期中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以下是有关地球公转的一些描述,请选择描述正确的一项:A、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完美的圆形B、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公转速度是恒定的C、地球公转导致四季变化D、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相反2、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干旱地区的居民以渔业为主要生活来源B、山地地区由于地形复杂,不利于农业发展C、热带雨林地区由于水分充足,适合发展种植业D、沙漠地区由于水源缺乏,不适合发展农业3、题干:下列关于气候类型划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赤道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热带地区B、地中海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类型为主C、高原山地气候分布在亚洲、南美洲和非洲的高原地区D、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控制的区域内4、题干:下列关于世界水资源分布特点的说法,错误的是()A、全球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形成了“四极”分布格局B、陆地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水资源总量的2.53%C、陆地淡水资源主要集中在两极和高纬度地区D、水资源在地区间的分布差异较大,导致了水资源争夺战的存在5、题干:下列关于我国地形的描述,正确的是:A. 我国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山地面积较小B. 我国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平原面积较大C. 我国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山地面积较小D.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基本地形类型齐全6、题干:关于我国气候的描述,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 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南北差异明显B. 我国东部地区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雨热同期C. 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D. 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形成高原气候7、在田纳西河流域的管理中,美国政府针对该区域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径流急的特点采取了哪种措施?A、兴修大坝,蓄水发电B、植树造林,以防洪水泛滥C、建设梯级水电站,进行水力发电D、扩大水库规模,增加存水空间8、关于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成功经验,以下哪一项描述是不正确的?A、官方与民间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合力B、制定灵活有效的管理和利用计划C、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D、完全依赖大型企业进行流域开发,忽视了地方政府作用9、在地理信息系统(GIS)中,以下哪个功能是针对空间分析的核心技术之一?A. 数据采集B. 数据处理C. 空间查询D. 空间分析 10、以下哪种地理信息系统适合进行城市规划与管理?A.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B. 农业地理信息系统C. 国家地理信息系统D. 旅游地理信息系统11、下列关于我国气候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 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冬季南北温差小B. 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C. 南方多雨,北方干旱,全年降水均匀D. 地形对气候影响小,气候类型单一12、关于我国下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叙述正确的是:A. 黄土高原:土层深厚,植被茂密,水土流失严重B. 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C. 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绿洲点缀D. 云贵高原:地形崎岖,植被稀疏,河流众多13、板块构造理论提出,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以下哪个选项正确地列出了这些板块?A、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大西洋板块B、太平洋板块、大西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欧亚板块C、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D、太平洋板块、大西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欧亚板块14、板块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地震和火山活动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高中地理必修二期中测试卷含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期中测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25题*2分=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人口增长模式中,传统型和现代型的共同特点是 (( )A.两者的出生率都高B.两者的自然增长率都高C.两者的死亡率都低D.两者的自然增长率都低2.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原因有 ( )①人口的自然增减②人口的出生率③人口的死亡率④人口迁移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甲市2008年户籍人口出生9.67万人,出生率为0.699%;死亡10.7万人,死亡率为0.773%。

甲市户籍人口这种自然增长态势已持续14年。

图上显示四个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

据此完成3—4题3甲市可能是()A.西宁 B.延安C. 上海D. 广州4.图1中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中,人口再生产与甲市处于同一类型的地区是()A.① B. ② C. ③ D. ④读“不同城市间人口流动趋势示意图”,回答5--7题。

图25符合图2中所示人口流动趋势的国家和地区是 ( )A. 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B. 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C. 20世纪90年代的欧洲D.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6.引发图2中所示的城市人口流动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政治因素B.环境因素C.经济因素D.文化因素7.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均有大量人口迁入的是 ( )8.下图是我国华北某城市各功能区设置示意图,从环保角度考虑,其中合理的是 ( D )某城市是环形放射状道路,读图4回答9--10题A.a曲线 B.b曲线 C.c曲线 D D.d曲线10.在地租最高峰和次高峰一般形成的功能区是 ( ) A.住宅区 B.工业区 C C.商业区 D.文化区,夜间人口主要指居住人口。

完成11---12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的变化直接反映 ( )地价高于工业区 B.中心商务区工13.我国某省区分布的城市有三类:①省会,②地级市,③县和县级市,其数目多少关系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 B B.①<②<③ C.②>③>① D.③<①<②14.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说明了 ( ) A.城市内环境质量相对下降,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降低B.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C.大城市中心区萎缩,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下降A.油菜 B B.水稻 C.亚麻 D.玉米22.下列有关图示种植业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科技水平高 B.水利工程量大C.单产高 D.机械化水平低23.该农作物的最大产区是 ( )A.亚洲 B.非洲 C.南美洲 D.欧洲图6 24.我国糖料作物的“南蔗北菜”的分布,体现了农业生产的()A A.地域性B.季节性 C.周期性 D.连续性25.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B.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C.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人口迁移D.属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二、综合题(共四题,50分)1.(11分)读“二战前后人口迁移模式图”,完成下列要求。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2)期中测试 (含参考答案)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2)期中测试 (含参考答案)

高一地理.期中测试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全卷满分:100分)(注意: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四个选项中仅有一个符合题意,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取决于()A.人口迁移数量B.人口性别结构C.人口年龄结构D.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2.欧洲人口死亡率较高的原因是()A.严重的环境污染所致B.严重的经济衰退C.人口年龄结构为老年型D.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过渡型读图,甲、乙、丙、丁分别表示不同的国家。

据此完成3-4题。

3.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的国家是()A.甲B.乙C.丙D.丁4.属于“高一高一低”人口增长模式的国家是()A.甲B.乙C.丙D.丁读台湾人口金字塔图,回答5-6题。

5.图示过程能够明显反映台湾省( )A.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B.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C.人口死亡率不断上升D.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上升15.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A.资源B.科技发展水平C.人口的文化水平D.生活消费水平16.某建筑工地不分昼夜打夯,散装水泥露天堆放,乱扔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这会对周围居民造成()A.有毒气体、有害废水、噪声污染B.有害废水、噪声污染、大气粉尘污染C.噪声、大气粉尘、固体废弃物污染D.大气粉尘、固体废弃物、辐射污染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

读图,回答17-18题。

17.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A.地下水位上升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C.蒸发量增加D.讯期洪峰流量加大18.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生活用水量增加B.植被覆盖率增加C.降水下渗量减少 D.城市“热岛”效应19.下列反映农业生产的文字和谚语中,与农业生产特点对应组合正确的是()A.“口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周期性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地域性C.“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为枳”--固定性D.“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季节性20.世界上最主要的混合农业类型是()A.小麦和玉米混合农业B.水稻与小麦混合农业C.谷物种植与牲畜饲养混合农业D.牧羊与牧牛混合农业二.综合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40分)21.读“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14分):(1)图中表示土地利用付租能力的三条曲线,D为商业,E为住宅,F为工业。

高一地理下学期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期中测试卷【第一~三章】含答题卡参考答案详细解析

高一地理下学期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期中测试卷【第一~三章】含答题卡参考答案详细解析

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期中质量检测考试范围:第一~三章考试时间:70分钟班级:座号:姓名: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读世界大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的陆地面积和人口占洲总面积及总人口的比例图,回答1~2题。

1.在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人口占洲总人口比例最大的是( )A.南美洲B.亚洲C.大洋洲D.欧洲2.图示信息显示,世界人口分布的趋向是( )A.集中于沿海地区B.集中于中低纬度地区C.集中于地势低平地区D.集中于交通便利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的人口迁移经历了三个阶段(下图)。

在此过程中,县城和中心城市人口保持缓慢增长。

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符合甘肃省人口迁移特征的是( )A.迁移距离呈增加趋势 B.一直以乡村向城镇迁移为主C.迁移规模呈减小趋势 D.区域内人口迁移的比重增加4.促使甘肃省人口迁移方向变化的最主要条件是( )A.区域间经济差距减小 B.乡镇企业的发展C.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 D.交通条件的改善新加坡陆地面积仅有700多平方千米,人口 560 多万,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11万美元(2021年),位居世界前列。

据此回答5~6题。

5.从单位面积看,新加坡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远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主要得益于( )A.科技水平高B.矿产资源丰富C.生活消费水平低D.气候条件优越6.当新加坡处于适度人口曲线图第Ⅲ阶段时,制约其适度人口数继续增加的关键因素是( )A.科技B.生产力C.资源D.消费水平北京市朝阳区面积470.8平方千米,2013年常住人口384.1万。

下图为在朝阳区498个社区中,流动商贩自发形成的早市、午市和晚市聚集状况示意图。

据此完成7~8题。

7.推断甲社区附近的城市用地为( )A.居民居住用地B.娱乐康体用地 C.工业用地 D.外事用地8.本着政府引导,兼顾就近消费者、商贩效益与城市监管的原则,下列地区中适宜设置固定型摊贩区的是( )A.党政机关附近B.城市干道两侧C.学校、医院附近D.公园绿地内外读我国某城市规划示意图(如左图),完成9~10题。

高中地理必修2期中测试题含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2期中测试题含答案

期中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读“不同国家出生率、死亡率统计图”,图中1~12代表国家。

回答1~3题。

1.图中出生率、死亡率最高的国家分别是()A.10、11 B.11、12 C.11、10 D.12、10 2.图中呈现“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特点,进入现代型的一组国家是()A.1、2、3 B.4、5、8 C.7、9、10 D.6、11、12 3.图中11、12两个国家最有可能位于()A.欧洲B.北美洲C.大洋洲D.非洲4.下图为“甲、乙两个地区的人口年龄组成示意图”。

若甲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a,乙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b,那么a与b的数量关系是()甲乙A.a>b B.a<b C.a=b D.a≈b下图为三个城市圈20世纪不同年代人口增长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5题。

5.下列选项最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相似的是()A.乙城市圈70年代B.乙城市圈80年代C.甲城市圈90年代D.丙城市圈90年代读图,回答第6题。

6. 图示地区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是()①温室气体排放多,出现“热岛”现象②改变局部大气环流,使降水减少③城市建筑物面积扩大,增加了生物多样性④城市建设使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加快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7.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A.城市的数量B.城市人口数量C.城市的规模D.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重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圈,读图回答8~9题。

8.①、②、③、④、⑤的含义符合该循环系统的是( )A .种苗培育、饲料加工、排放、废弃物、饲料B .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废弃物、肥料C .种苗培育、水窖集雨、净化、废气、饲料D .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废弃物 9.该园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 .小农经营B .集约化程度低C .商品率高D .科技水平低读图,回答10~11题。

10.该作物( )A .种植期的早晚取决于气候条件B .灌浆期的早晚取决于成土母质C .收割期的早晚取决于农业政策D .一个生产周期至少为8个月11.该作物处于开花期时,正值( )A .赤道正午太阳高度最大B .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C .中国东北平原昼长夜短D .潘帕斯草原草木茂盛 读表,回答12~13题。

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期中试卷及答案_鲁教版_2024-2025学年

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期中试卷及答案_鲁教版_2024-2025学年

期中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描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A) 地球自转方向是从东向西。

•B) 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完美的圆形。

•C) 地球自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D) 地球公转导致了一年中不同季节的变化。

2、下列哪项不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A) 纬度位置•B) 海陆分布•C) 地形地势•D) 当地居民数量3、题干:在地球自转运动中,关于赤道地区的描述,正确的是()A、昼夜等长B、昼夜不等长,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C、昼夜不等长,北半球夏半年昼短夜长D、昼夜不等长,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4、题干:下列关于我国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长江流域水量丰富,但汛期较短B、黄河流域水量丰富,但汛期较短C、珠江流域水量丰富,汛期较长D、黑龙江流域水量丰富,汛期较短5、我国四大高原中,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是()。

A、内蒙古高原B、青藏高原C、黄土高原D、云贵高原6、影响北半球夏季风的干湿性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海陆位置B、地形起伏C、洋流分布D、大陆热力性质差异7、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以下哪个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A. 地球公转B. 潮汐现象C. 黄赤交角D. 自转偏向力8、下列哪种地质作用主要是由于地球内部热能释放所引起的?A. 风化作用B. 地壳运动C. 黄土堆积D. 雨水冲刷9、某城市位于沿海地区,为了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以下哪种措施最为有效?A. 扩大城市绿化面积B. 建设大量地下停车场C. 增加城市水域面积D. 提高城市建筑密度 10、以下哪种地理现象属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A. 海洋潮汐B. 季风气候C. 极昼极夜现象D. 气旋和反气旋11、关于地球上的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赤道低压带位于赤道附近,盛行上升气流,天气多雨。

B. 副热带高压带位于南北纬60度附近,盛行下沉气流,气候干燥。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中考试卷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中考试卷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期中试题命题人:亚楠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小题计60分〕1.以下哪个日期是“世界60亿人口日〞〔 〕 A. 1979年10月12日 B. 1989年10月12日 C. 1999年10月12日 D. 2000年10月12日 2.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的影响因素是〔 〕A .资源的数量B .人均消费水平C .区域开放程度D .科技开展水平 3.一个地区的自然增长率是由 决定的〔 〕A .出生率B .死亡率C .出生率和死亡率D .人口基数 4.以下不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新特点的是〔〕 A .人口由开展中国家流向兴旺国家 B .定居人口减少 C .人口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 D .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5.目前,以下国家或地区属于人口主要迁出区的是〔 〕A .欧洲B .北美C .拉丁美洲D .西非和北非的一些产油国 6.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国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是〔 〕 A .从东北部向墨西哥湾沿岸移动 B .从乡村向城市移动 C .从大西洋沿岸向太平洋沿岸移动 D .从南部向西部和北部移动 读“甲、乙两地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每10000人中各年龄段人数及死亡率统计)。

完成7~9题。

7.甲组人口死亡率总计是〔〕A.0.775%B.0.675%C.0.885%D.0.95% 8.以下说法与表格容相符的是〔〕A.甲组人口表示开展中国家,乙组人口表示兴旺国家B.各年龄段死亡率甲小于乙,因此死亡总人数也是甲小于乙C.开展中国家的死亡率高于兴旺国家D.甲组人口死亡率偏高一些,主要原因是甲组老年人口比例高9.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主要原因是〔〕A.经济迅速开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B.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和生活水平提高C.平均寿命延长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D.环境质量改善和人口素质提高以下图是“某地区1950~1980年人口增长图〞,据图答复10~11题。

10.30年间该地区〔〕A.乡村人口增长了2000万人B.城市人口增长了500万人C.总人口增长了两倍D.乡村人口增长了两倍11.30年间该城市,城市化水平〔〕A.大幅提高B.略有提高C.没有变化D.略有下降12.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A.城市人口数量的多少B.城市数目的多少C.城市占地面积的大小D.城市人口比重的大小13.在江南地区容易形成的城市形态是〔〕A.团块状B.条带状C.组团状D.放射状14.市场竞争日益剧烈,城市每一块土地的用途取决于〔〕A.各种活动产生的社会效益上下B.各种活动的重要程度C.政府对各种活动的支持程度D.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的租金上下15.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在原因是〔〕A.城市规划的需要B.功能活动之间的空间竞争和聚集C.交通条件的开展D.人口的消费需要16.围绕故宫一带的市中心不是中心商务区,而是行政区,其原因是〔〕A.主要受历史因素和城市性质的影响B.该地段的交通通达度差C.该地段地价太高D.该地段的地形不适宜作为商业区17.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A.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B.农作物品种的选择C.农作物生产所选择的地理位置D.农业与地理环境的相互联系18.以下关于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是一成不变的B.自然因素变化较快C.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慢D.各区位因素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19.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农业生产国是〔〕A.中国B.美国C.印度D.俄罗斯20.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一般有〔〕①机械化水平高②地广人稀③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④自然条件优越⑤农业科技兴旺A.①②③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21.乳畜业的生产对象主要是〔〕A.奶牛B.奶羊C.牛奶D.奶制品22.关于亚洲水稻种植业特点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机械化水平高B.水利工程量大C.单位面积产量高D.资金投入多23.形成大牧场放牧业的自然区位条件是〔〕A.有良好的海洋运输条件和先进的保鲜、冷藏技术B.草类茂盛,大面积优良的天然牧场C.地广人稀,且有大面积热带草原气候区D.都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区,这些地区不适宜种植业,只能开展畜牧业24.世界上大牧场放牧业的共同特点是〔 〕A.分布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B.只出现在兴旺国家C.牧牛业占有重要地位D.属于粗放的商品农业25.根据我国农业部2003年2月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四种农作物的优势生产区域如下图。

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期中试卷及答案_中图版_2024-2025学年

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期中试卷及答案_中图版_2024-2025学年

期中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关于我国地理环境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东部地区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西部地区以平原、丘陵为主B、我国气候类型多样,但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C、我国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D、我国生物多样性丰富,但植被类型单一2、下列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自转的速度是恒定的,公转的速度也是恒定的B、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C、地球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公转的周期是365天D、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四季变化,公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更替3、全球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是:A、低纬度地区气温高于高纬度地区B、海洋气温普遍高于陆地气温C、平原地区气温普遍高于高原地区D、沿海地区气温普遍高于内陆地区4、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A、纬度位置、经度位置、地形B、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人类活动C、海陆位置、海陆位置、人类活动D、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5、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降雨丰富,主要气候类型为()A. 北温带季风气候B.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C. 南热带季风气候D. 热带雨林气候6、下列关于我国光照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A. 雨季较长,光照资源较好的地区多分布在东南部沿海B. 雨季较短,光照资源较好的地区多分布在东北地区C. 雨季较短,光照资源较好的地区多分布在西北地区D. 雨季较长,光照资源较好的地区多分布在西南地区7、关于我国气候类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我国气候类型单一,主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B. 我国气候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C. 我国气候类型多样,主要分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D. 我国气候类型多样,但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8、下列关于我国主要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 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流经的省份最多B.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的河流,流经的省份最少C. 黑龙江是我国第三长的河流,流经的省份最少D. 海河是我国第四长的河流,流经的省份最多9、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四大洋的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2期中测试一、单选题“候鸟老人”是指季节性居住在某个城市,随季节变化而迁移的老人。

近年来“候鸟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大。

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我国“候鸟老人”的主要迁移省区是A.北京江苏B.黑龙江海南C.新疆河南D.湖北河北2.形成“候鸟老人”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因素B.养老设施C.气候条件D.婚姻家庭下图为1982~2010年广州市人口空间变化模式图,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3.1982~2010年广州市郊区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①郊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高②外来人口持续迁入③老城区人口持续外迁④中心城区人口持续外迁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2000年以后,与老城区、中心城区人口变化情况关联性最小的因素是A.城内地价水平较高B.交通通讯条件改善C.城内外环境质量差异D.郊区人均收入高下图为我国乡村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5.由图中信息可知A.1980~2010年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B.1950~2010年我国城市人口出生率一直大于乡村地区C.在甲时间点,我国城市与乡村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同D.房地产开发是我国城市人口比重上升的直接原因6.关于我国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2010年后,城市化发展趋缓主要受逆城市化的影响B.城市化发展速度快,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C.随着经济的发展,中西部将会大量涌现城市群和城市带D.积极促进乡村非农产业发展,加快乡村城镇化7.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人口统计图。

人口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最可能是( )A.甲、乙、丙、丁B.甲、丙、乙、丁C.丁、丙、乙、甲D.丁、乙、丙、甲读我国某城市2013年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完成下列问题。

8.该市迁入人口的特征是( )A.女性人口少于男性人口B.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C.以青壮年人口比重最大D.与该市原有人口的年龄构成相似9.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有 ( )A.缓和了当地就业的紧张局面B.制约了该市的经济发展C.减少了该市被抚养人口的数量D.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生育率是是总出生数与相应人口中育龄妇女人数之间的比例,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

右图示意1980~2030年我国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趋势。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0.2015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变化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性别比例B.年龄结构C.教育程度D.医疗水平11.下列因果联系不正确的是:()A.社会经济发展—生育观念转变—婚育年龄推迟—生育率下降B.社会经济发展—养育成本提高—生育意愿降低—生育率下降C.社会经济发展—儿童抚养比下降—生育率下降—老年抚养比上升D.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进步—人均寿命延长—老年抚养比上升下表是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山东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

完成下列各题。

12.该市迁入人口的特征有()A.以中老年人口为主 B.老年人口比重低于青少年人口C.男性人口比重高于女性人口 D.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一致13.迁入人口对该市可能导致的影响有()A.导致该市非农业用地的减少 B.扩大该市的环境人口容量C.减轻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D.加剧了当地就业紧张局面老龄化指数指65岁以上人口占0—14岁人口比例。

读下列国家和地区老龄化指数表,回答下列各题。

国家和地区台湾日本美国法国意大利老龄化指数(%)42.3125.158.485. 7129.614.造成上述五个国家和地区老龄化指数偏高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达,寿命延长 B.婴儿死亡率下降C.人口迁移率上升 D.出生率下降15.根据规定,美国家庭中如果有一个孩子,可从总收入中扣除5000美元再纳税。

如果有两个以上小孩,最多也只能扣除10000美元。

美国该项税制不能()A.控制人口自然增长 B.防止人口老龄化C.降低婴儿死亡率 D.提高出生率右图为“甲、乙、丙、丁四个国家人口自然增长柱状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是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 B.出生率最低的是乙C.人口数量自然增速最慢的是丙D.人口数量增长最多的是丁17.与我国现在人口增长特点相似的国家是()A.甲 B.乙 C.丙 D.丁2014年末,北京人口数为2151万。

2015年3月,北京公布了“严控人口数量”的新目标:2020年人口数量控制在2300万以内,该人口数量主要是根据北京水资源的承载力计算出来的。

据资料,回答下列小题。

18.2020年的人口数量是北京的A.户籍人口数量 B.外来人口数量C.人口合理容量 D.环境人口容量19.北京市为控制人口规模需要调整的产业为①普通服装业②高新技术产业③文化创意产业④小商品批发产业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下图为“某城镇略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0.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城市功能区分别是()A.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 B.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C.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D.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21.若乙处为新开楼盘,下列房地产开发商的广告词中,能反映其自然优美环境的是()A.毗邻大学,文化氛围浓厚 B.交通便利,四通八达C.视野开阔,俯瞰全城 D.绝版水岸名邸,依山傍水读城市地域结构的理论模式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22.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各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相同B、甲等级城市服务功能最全C、乙等级城市数量相对最少D、丙等级城市彼此相距最远23.图中四城市比较,高等院校多集中于( )A、①B、②C、③D、④24.容积率是规划用地范围内建筑物总面积与规划用地面积的比率,一般来讲,容积率越高,建筑物越高。

绿地率是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有关容积率、绿地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容积率越低,房地产开发商的利润空间越大,居民的舒适度越低B.绿地率越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越高,居民的舒适度越低C.绿地率越高,城市的热岛效应越明显D.城市中心商务区的容积率一般较高下图为某市某区域一公共自行车租借服务点多日平均借车和还车数量统计图。

完成下列小题。

25.图示时间段内该服务点自行车数量增多的时间约有A.2小时 B.4小时 C.6小时 D.8小时26.该服务点最可能位于该市的A.风景区 B.工业区C.住宅区 D.仓储区下图示意合肥经济圈内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27.与合肥市相比,淮南市A.城市级别高 B.城市规模大C.服务范围大 D.服务种类少28.随着城市化进程,合肥市的A.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B.交通用地减少C.第一产业产值减少 D.耕地比重增加29.下图为1990~2012年我国某特大城市主城区居住用地面积在各环线圈内的比例变化统计,造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①经济发展和人口驱动②空气质量改善③基础设施建设④产业结构优化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③④30.从第四次人口普查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期间,广东省人口数量增长速度相当快,其原因是①经济发展,人口的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②政区的变化,香港和澳门回归③人口迁入量大④人口的机械增长快⑤新的生育高峰期的到来A.①②B.③④C.④⑤D.①⑤新疆在承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上将努力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目前,新疆出口的家具主要销往中亚,并在中亚建家具加工厂和物流中心。

据材料回答31~32题。

31.新疆家具企业在中亚建加工厂的主要因素是( )A.原料B.市场 C.劳动力 D.技术32.在中亚建家具加工厂对当地的有利影响是( )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②增加就业机会③促进基础设施建设④改善城市生态环境⑤提高科技水平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读“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自然资源支撑模式图”,完成33~34题。

33.影响产业结构由M阶段向N阶段演进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B.政策C.人才D.市场34.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 )A.纺织、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部门消失B.工业部门的种类日趋多元化C.资源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渐降低D.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攀升下图为“某地甲、乙两工厂万元产值主要成本百分比图”。

读图回答35~36题。

35.下列关于甲、乙两工厂劳动力成本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员工工资水平低,乙员工工资水平高B.甲、乙两工厂劳动力成本比例差异悬殊C.甲、乙两工厂所属工业类型对劳动力数量的要求相当D.乙属于技术导向型工业,单位产值从业人员数量多36.下列关于甲、乙两类工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乙类工业在我国正逐步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B.现在甲类工业受地域条件的限制逐渐减少C.自然条件对甲、乙两类工业均无明显影响D.甲、乙两类工业发展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要求完全一致下图示意世界炼油能力空间分布及变化(图中圆圈大小表示炼油能力大小)。

读图回答37~38题。

37.与图中炼油能力空间分布关系最大的是( )A.石油资源B.科技水平 C.市场需求D.人口数量38.炼油能力空间分布的变化将导致( )A.石油运输量增加 B.欧美经济萎缩 C.世界贫富差距加剧D.污染区域更集中读工业区位因素影响力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回答39题。

39.符合甲、乙变化趋势的工业区位因素分别是( )A.科技、原料 B.计算机网络、原料C.廉价劳动力、计算机网络 D.廉价劳动力、交通40.下图中四幅工业区位图,最合理的是( )第II卷(非选择题)二、综合题41.读图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郊区移动,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都市区人口常出现负增长现象。

图甲为“部分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与人均GDP统计图”。

材料二: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2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2011 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50%,城镇化将成为拉动国家经济的新增长点,但对于目前城市化过程中各种问题我们仍需正视,我们不能走发达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

表一是我国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年龄结构变化对比表,图乙表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图丙为“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

人口普查人口总数10年增长(%)0—14岁(%)15—59岁(%)60岁以上(%)受大学教育人数(每10万人)城市化水平(%)第五次(2000年)12.7亿11.66 22.89 66.78 10.33 3600人36.2 第六次13.4亿 5.84 16.60 70.14 13.26 8900人46.6(2010年)(1)材料一中叙述的现象主要在图甲中的____(国家)表现最为明显,这种现象被称为________现象。

(2)结合表格分析,2000~2010年期间,我国突出的问题是()A.社会养老负担明显加重 B.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C.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 D.城市化速度逐渐加快(3)结合材料二中的表一、图乙,可看出东部地带城市人口比重最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