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合集下载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本章重点: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理论和政策。

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认清国情,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韩媒发动民众抵制中国生产的小米、华为、TCL、海尔,青岛啤酒等等,10万平方公里,5041.85万人口(2014年)。

河南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1亿左右的人口。

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既不同于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不同于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一种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党的二大提出了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和最低纲领(反帝反封建),开始对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作了区分。

但从总体上看,全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深入,而且还出现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即把中国革命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割裂开来,认为无产阶级应该先帮助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待资本主义获得发展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结果犯了右倾错误。

另一种是王明的“一次革命”的思想,混淆两个革命阶段的界限,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果又犯了“左”倾错误。

两次胜利:1927年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1936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粉碎了国民党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革命的火种,促进全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

两次失败: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

第二次失败是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长征。

毛泽东在总结北伐战争和土地革命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即整个中国革命分为两步,第一步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犹如一篇文章的上篇和下篇,只有做好上篇,才能去做下篇。

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到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完成(1956),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 主义过渡的时期,也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这一 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生的中国政权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吗? 新生的中国政权选择什么样的社会模式 进行建设呢?
新生的中国政权为什么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
• • • • • •
当时的世界只有两种社会建设模式: 资本主义模式和社会主义模式 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建设模式: 国内:人民不答应 国外:资本主义国家不答应 前苏联不支持
社会主义经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实践借鉴: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可概括为三个实验阶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追求理想的实验, 按马克思的设想进行实验; •(2)新经济政策:是面对现实的实验,列宁 从国情出发进行探索; •(3)斯大林模式:回归理想的实验,重新照 搬马克思的传统模式。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政 府为粉碎国内地主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发动的 反苏维埃政权的战争而采取的一系列特殊的社 会经济政策的总称。1918年开始实施。主要 内容包括:实行余粮收集制;把大中企业收归 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一切生活必须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 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 1921年初,国内战争结束,苏俄取得了胜利, 然而它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战争使工业 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也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会不满情 绪影响了政治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列宁开始 着手经济政策的调整。 • 1921年3月8日~16日,俄共(布)召开了第十 次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提议,大会于3月15日 通过决议,决定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以 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目的在 于把占苏联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争取过来。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期(区分: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

从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人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是私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度的形式。

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主要矛盾。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术语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中提出,使中国“稳步地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搞工业化建设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讲述介绍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讲述介绍


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 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 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但是,对于 何时过渡?怎么过渡?毛泽东和党的其 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 过程。即:从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 过渡的设想,发展变化为建设和改造同 时并举,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即逐 步过渡。
• •
实践证明,这种逐步过渡的方式 是恰当的,有效的。这种逐步过渡的 渐进方式,是和平改造能够实现的重 要保证,不论是在农业、手工业还是 资本主义工商业中,正是因为采取了 这种渐进的改造方式,避免了在短时 间内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变动,不 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 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三,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时 期仍然具有两面性,既在剥削工人取得利 润的同时,又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 改造;民族资本主义在经济上也表现出两 面性,既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又有作 为剥削制生产方式有害国计民生的一面。 因此,必须“利用”它有利于国计民生的 一面, “限制”它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 “改造”民族资本家为能够自食其力的劳 动者。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的特点是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从1949 年到1956年,农民总数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均在85% 以上。如何将占全国总人口85%以上的几亿农民的个 体所有制改造成集体所有制,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如何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 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史上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 题。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正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大胆实践,勇敢创新,提出并实 行了一整套适合中国特点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办法,开辟了一条适合 我国情况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_2023年学习资料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_2023年学习资料

2.基本特征:->经济形态上,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形态,-一种多元的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素及个体经济同时并存。->在政治形态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也是多元的,-它不是一个阶级的专政,而是几个革命 级的联-合专政。同样也是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并存,而社会主义因素(无产阶级的领导占主-导地位。-> 思想文化形态上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文化。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首先,对资本家进行思想教育。-其次,本着“量才使用 适当照顾”的精神,给-以必要的工作安排。-·再次,在生活上“包到底”,给资本家以高薪。
1952一一1956年国民经济的发展-粮食总产量1955年比1954年增长8.9%,-1956年比1955 增长4.4%。-工业总产值1957年比1952年增长了141%,-平均每年增长19.20-农业和家庭副业总 值1957年比1952年增长-25%-全国职工平均工资1957年比1952年增长-42.8o全国农民收入1 57年比1952年增长了-30%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经济成分与基本阶级力量-国营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工人阶级-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个 经济-农民阶级-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国家资本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两条道路:资本主义道路与社会主义道路-两个阶级: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舞-中国 0年代为-中国社会向-什么选择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转变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第一,关于过渡的时间-√第二,关于转变的 件-√第三,关于过渡的步骤和方式
1.提出的历史背景-政治上: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与巩固-必经济上:-1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的迅速发展的社会主 国营经济-2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3新中国成立初期 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营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 资本主义形式-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015年最新版)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015年最新版)

二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 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避免了在改造期间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震荡 和经济破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无论是资本 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 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小农经济的局限性;
土地改革后,农村农民
毛 泽
积极性高涨,能够也必
东 在
须积极引导;
家 乡

国营经济在国家经济生
山 与
活中居领导地位,可以
农 民
控制国民经济的脉搏。
座 谈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道路: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 家帮助。 ♣政策:依靠贫下中农,团结其他 中农,限制、消灭富农剥削。 ♣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来源
没收官僚资本
合作社经济
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 经济过渡
个体经济
个体农业
个体手工业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经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 主义国营经济过渡
性质
社会主义 半社会主义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地位
领导地位
绝对优势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结论:要化解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 矛盾,必将要求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 级,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
★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 会主义过渡
★政治上实现大陆的解放,建立各级 地方政府;
★经济上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 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从新中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1949年--1956年),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政治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经济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

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文化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从经济上看:从政治上看:结论: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

但是对于何时过渡?怎样过渡?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发展变化过程。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过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1)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

(2)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

——毛泽东在1952年9月中央书记处会议上的讲话大意1953年12月,毛泽东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

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018版)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018版)

主要的经济成分
主要的经济成分 主要的经济成分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主要的 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性质的 国营经济、农民 和手工业者的个 体经济、私人资 本主义经济
中国社会的 阶级构成
工人阶级、农民 阶级和其他小资 产阶级、民族资 产阶级等基本的 阶级力量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毛泽东:《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 的总路线》(1953年)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 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 期的理论在中国进一步 具体化,形成了中国化 的过渡时期理论,为中 国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 行动指南。
视频
返回目录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和历史经验
视频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采取定息制度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
采取从低级 到高级的国 家资本主义 的过渡形式
国家资本主义是“在人民 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 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 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 它主要地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 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 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
1955年上海公私合营信大祥绸布店挂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马克思和列宁都曾经设想过对资本主义工商 业进行和平赎买。苏联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采用的是没收的办法,要把资本家赶走,最终失 败了。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时实行了“和平赎买”政策并取得了成功。造成 这两种不同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镇压反革命运动 三反五反运动
恢 民 主 前提条件 复 发 革 展 命 国 遗 民 留 任 物质基础 经 济 务 准备了条件
1没收官僚资本 2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 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3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 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 合作的道路
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第二阶段:1953年-1956年。在土地问题解决以后,主要矛盾:国内是无产阶级与资 LOGO 产阶级的矛盾,国际是新中国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LOGO
1、“先建设,后改造”的最初设想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 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
初步的设想: 关于过渡的时间,估计大约15年至20年时间。
关于转变的条件,认为只有先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 实现私营企业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LOGO
教学重点: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3、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及其 历史经验。
教学难点:
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与今天的社会主义改 革有怎样的历史关联?
LOGO
民主革命时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
1840 1919
新民主主义革命
1949
半 殖 民 地 半 封 建 社 会 社 会 主 义 革 命
稳步
稳步
第 三 步
LOGO
到1956年底,全国共组织了10万个合作社, 入社社员占全部手工业从业人员的92%以上,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入社手工业者
92%
全国手工业者比例图
LOGO
(3)农业改造与手工业改造的比较
相同点 性质 个体农业 手工业 小私有、 合作化 积极领导、 逐步 劳动者 道路 稳步前进 过渡 道路 方针 方式 不同点 步骤 互助组、初级 社、高级社 供销小组、供 销合作社、生 产合作社
主要任务:在进行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
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经济
两社 条会 道主 路义 的与 矛资 盾本 主 义 级无 两产 个阶 阶级 级与 的资 矛产 盾阶
工人阶级
个体经济
农民阶级 和其他小 资产阶级
资本主义经济
资产阶级
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 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
LOGO
社会主义 工业化
解决生产力
总路线
(主 体)
农业、手工业
三大改造
一体两翼
(两翼)
资本主义工商业
解决生产关系
两者关系:工业化是改造的基础和目的,改造是工 业化的条件和手段。
LOGO
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坚持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 系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第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解决所有制问题。 总路线的内容与关系
资本主义 半社会主义
LOGO
社会经济中存在的五种成分
社会主义 性质的国 营经济
半社会主义 性质的合作 社经济 农民和手工 业者的个体 经济 私人资本 主义经济 国家资 本主义 经济
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 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国 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主要经济成 社会主义 经济 分: 相应的阶 级力量: 工人阶级
LOGO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LOGO
本章内容结构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LOGO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从新中国 成立后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历史,分析 新中国建立初期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基 本依据并阐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三大 改造理论、方针、政策及社会主义制度建 立的伟大意义。
LOGO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小农经济的局限性; 土地改革后,农村农民 积极性高涨,能够也必 须积极引导; 国营经济在国家经济生 活中居领导地位,可以 控制国民经济的脉搏。
毛 泽 东 在 家 乡 韶 山 与 农 民 座 谈
LOGO
(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关于过渡的步骤和方式,毛泽东的提法是“全线进攻”, 一举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方式是和平地和有代价地 消灭资本主义。
LOGO
2、实行“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 —— 中共战略思想的重大改变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从现在 开始用10年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过 渡问题,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
LOGO
它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都带有 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于社会主 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经济上 政治上 文化上
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五种经济成份并存 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LOGO
人民民主专政以工人阶级为
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马 克思主义为指导,因而具有鲜明
在政治方面,新民主主义社 会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 命阶级联合专政,即人民民 主专政。“各革命阶级”以 工农联盟为基础,还包括小 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 其他爱国人士。
的社会主义因素。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独立 的阶级依然存在,在经济、政治
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具有资本
主义因素。
在文化方面,新民主主义社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新 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但资

1、互助组
51年底-53年底 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LOGO
农业合作化的成功经验及其意义

农业合作化实现 了土地公有,避免 了两极分化。同时 也解决了社会主义 工业化同小农经济 的矛盾,在新的基 础上巩固了工农联 盟和社会主义制度。
农业合作化促进 了农业生产的发 展,兴修了许多 水利工程,农田 水利基本建设, 这就增强了抵御 自然灾害的能力
理由:经过从1949年至1952年三年的
时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民主 革命的遗留任务已经完成,政治、经 济及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1953年12月,毛泽东同志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 路线作了完整的表述。
3、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LOGO
一化三改造:从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
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 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 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 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 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 造。
LOGO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依据♣方法
♣依据:马克思主义原理
马克思: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后,剥夺过去的“剥夺者”,使 被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变成人民的财产,可以通过暴力没收和 和平赎买的方式。
♣方法:和平赎买
LOGO
(2)必要性♣可能性(P76)
♣必要性: 1)社会矛盾转变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2)民族资本主义的剥削性,破坏性逐渐显现出来。 ♣可能性: 1)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LOGO
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必要性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 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个体经济受 小农经济的 局限,增产 潜力有限
农业要为城 市和工业提 供生活用品 和原材料
不仅工业资本比重 小,而且缺乏重工 业的基础,依靠它 本身的力量无法有 力地推进工业化的 发展
民族资本 不完善
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 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 子,能造茶碗茶壶,能 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 还能造纸,但是,一辆 汽车、一架飞机、一辆 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 能造。 ——《毛泽东文集》
基本上保证了城 乡人民对农产品 的需求,也使农 民生活有所改善, 还为国家工业化 积累了资金
LOGO
(2)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方针: “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LOGO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的由小到大、由低 级到高级的具体三个步骤
手 工 第 业 一 供 步 销 小 组 手 工 第 业 二 供 销 步 合 作 社 手 工 业 生 产 合 作 社
产阶级文化、封建主义腐朽文化仍然广泛存在。
LOGO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
五种成分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个体经济
来源
没收官僚资本 个体经济向社会主 义集体经济过渡
个体农业 个体手工业
性质
社会主义 半社会主义
个体经济
地位
领导地位
绝对优势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向社会主义国营经 济过渡
命阶段的开始。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
主义过渡的时期。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 义社会。
LOGO
思考
为什么说新民主 主义社会是一个 过渡性质的社会?
LOGO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特征
♣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 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既不是资产阶级共和国也不是无 产阶级共和国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 ♣性质:过渡性社会形态,隶属于社会主义体系 ♣时间:1949年——1956年 ♣特点:既有社会主义因素也有资本主义因素
个体经 济 农民及其他小 资产阶级
私人资本 主义经济 资产阶级
LOGO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第一阶段:1949年10月-1952年底。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封建 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镇压反革命、没收官僚资本、进行土地革命。
全国领土基本解放 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运动
LOGO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