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动机与人格》

合集下载

通过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发现孩子厌学背后的真正原因

通过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发现孩子厌学背后的真正原因

通过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发现孩子厌学背后的真正原因亚伯拉罕·马斯洛(1908-1970)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曾任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其代表作品有《动机和人格》、《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等。

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马斯洛提到:在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动机时,也要考虑到判断者的性格因素。

他会依照已被自己普遍化了的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从中选择出某些动机,并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这个动机。

马斯洛通过大量的观察与研究发现,人们往往都会做出后一种选择,即选择悲观动机。

这种情况发生的非常频繁,所以,马斯洛把这种现象称为“对动机的贬低”。

简单的说,在解释他人行为动机中,宁肯选择低级需要而不愿选择中级需要,宁肯选择中级需要而不愿选择高级需要的倾向。

这是一种妄想狂似的猜疑,是一种对人性的贬低。

记得四年前,芳飞老师(度麦学苑心理关爱中心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曾经谈起过的一个心理咨询案例。

来访者是一对来自外地的母女,妈妈30多岁,女儿上幼儿园,应该在5岁左右。

求助的原因很简单:最近女儿厌学、不愿去幼儿园。

见到芳飞老师以后,妈妈就非常焦虑地说:“之前孩子在幼儿园表现非常好,不知道什么原因,孩子就不愿上学了。

”看到小女孩一脸的委屈与还未擦干的泪水,芳飞老师看得出,这是已经被责骂过的表情。

芳飞老师跟妈妈说:“我可以先跟孩子聊聊么?”妈妈看了看女儿,说:“你跟老师聊聊吧。

”小女孩跟芳飞老师来到了沙盘室,看到一个个可爱的卡通人物,小女孩顿时放松下来。

小女孩一边摆沙具,芳飞老师一边跟她沟通。

通过沟通了解到,小女孩并不是不愿意去上幼儿园,只是下午不愿意去。

下午不愿去幼儿园的原因是:她们的幼儿园,中午需要家长接送。

小女孩看到妈妈每天都接送自己,太累了。

小女孩非常懂事,并且非常心疼妈妈,就想着,如果下午妈妈不去送自己,那么就有午休的时间了。

《动机与人格》读书笔记

《动机与人格》读书笔记

《动机与人格》读书笔记作者介绍:马斯洛,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

马斯洛对人的动机持整体的看法,他的动机理论被称为”需要层次论”。

196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33年在威斯康星大学获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到布兰代斯大学任心理学系教授兼主任,开始对健康人格获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

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1967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一个犹太家庭,因心脏病突发逝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门洛帕克市。

父母是从前苏联移民到美国的犹太人,他是家中七个孩子的老大,父亲酗酒,对孩子们的要求十分苛刻,母亲极度迷信,而且性格冷漠残酷暴躁,马斯洛小时曾带两只小猫回家,被母亲当面活活打死。

马斯洛童年生活痛苦,从未得到过母亲的关爱。

母子关系恶劣,母亲去世时,他拒绝参加葬礼。

他童年时体验了许多的孤独和痛苦。

不仅如此,作为犹太人,他们住在一个非犹太人的街区,上学后又是学校少有的几个犹太人之一,这一切使使马斯洛成为一个害羞、敏感并且神经质的孩子,为了寻求安慰,他把书籍当成避难所。

后来当他回忆同年时,他说道:“我十分孤独不幸。

我是在图书馆的书籍中长大的,几乎没有任何朋友。

”上学后的马斯洛由于天赋极高,他的学习成绩十分优秀,其状况后来才有所改变。

马斯洛从五岁起就是一个读书迷,他经常到街区图书馆浏览书籍,当他在低年级学习美国历史时,托马斯·杰斐逊和亚伯拉罕·林肯就成了他心中的英雄。

几十年以后,当他开始发展自我实现理论时,这些人则成了他所研究的自我实现者的基本范例。

青少年时期他曾因体弱貌丑而极度自卑,藉锻炼身体冀求得到补偿。

进人大学后读到 A.阿德勒著作中自卑与超越的概念,得到启示,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

马斯洛的早年经历不仅影响了儿时的马斯洛,而且使成年甚至成名后的马斯洛仍然害怕当众发言。

以至于每一次演说之前他都会经历极为强烈的焦虑。

他的父母未受过教育,但他们坚持让他学习法律。

《动机与人格》马斯洛

《动机与人格》马斯洛

第二章 人类动机理论
• 马斯洛关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经典阐述。
政府机构提供的自来水几乎是免费的,但现在数百万消费者付出相 当于自来水几十倍的价格购买纯净水。为什么消费者愿意花钱购买 实际上不怎么花钱的东西呢?
这里有三种主要的原因: 其一是对于营养和健康的关 注,某些消费者想喝天然未 加工的“纯”水。 其二是安全动机,许多消费 者关注地下水的污染以及关 于水质恶化的报道。 其三是“赶时髦”或称为尊 重动机。
第十章 达到正常与健康的方法
• 马斯洛从统计学、习惯和文化的角度,讨论了心理正常的 主要含义。 • 他还提出了更积极的心理健康定义。(3个方面) • 将心理健康与自我实现的过程和他的需要层次中与生俱来 的其他需要的实现过程相互联系起来。 • 他还讨论了可以自由选择的环境如何成为心理健康的最佳 支持。
第一部分 动机理论
• • • • • • 第一章 动机理论引言 第二章 人类动机理论 第三章 基本需要的满足 第四章 重新考察本能理论 第五章 需要的层次 第六章 非动机的行为
第一章 动机理论引言
• 马斯洛介绍了17个动机命题对传统的行为主义理论的一种 人本主义的批评。 • 马斯洛系统地列举了传统动机的局限。 • 他强调了考虑完整的个人、文化影响、环境、多重动机、 非动机行为和健康的动机的必要性。 • 为真正的人类动机理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第九章 作为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 治疗
• 马斯洛将心理治疗与包括威胁、行为完成和需要满足等在 内的实验心理学传统概念紧密联系起来。 • 通过承认需要满足的中心理论地位,马斯洛指出,我们可 以理解不同的治疗系统都是如何有效地运行的,以及接受 训练相对较少的心理治疗师为什么也可以是有效的。 • 他还指出,我们的基本需要的满足只能在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中实现。 • 他强调,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本质上说是具有治疗效果的, 良好有效的治疗是建立在良好的医患关系基础上的。 • 一个健康的社会就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得到培育与促进 的社会。健康的社会就是人们在心理上健康的社会。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精选10篇)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精选10篇)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本次阅读的书籍是《动机与人格》。

此著作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所著,最初发表于1954年。

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不断地被更新和修改。

《动机与人格》被誉为心理学的经典之一。

本书主要讨论了人的行为动机,马斯洛认为需求是人类行为的核心,而这些需求按重要性层次分为五种不同的类型,这一观点被称为“马斯洛幸福层次”理论。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马斯洛的理论非常着迷。

一开始我很难理解人的行为为什么会如此多样化,为什么每个人都会有独特的情感和行为表现。

然而,通过马斯洛的理论,我开始对人类行为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据我的体验,这本书的语言并不难懂,但其理论极为深刻。

我非常喜欢马斯洛使用的实例来解释其理论,这让我很容易理解。

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实例,马斯洛提到一个人饥饿时,会立刻去找吃的食物。

但当一个人获得了充足的食物和水,他们自然就会关注其他更高阶层次的需求,比如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

马斯洛的理论并不是简单地指出了人的需求分层次,而是对这些需求及其层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理解。

此外,我觉得本书的重要性在于,它指出了许多我们日常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通过学习这些原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方式,并且更加清晰地了解我们所需求的。

同时,这本书还提供了许多关于如何提高个人幸福感和内在满足感的建议。

阅读本书后,我对于自己的人生和职业规划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我开始认真思考我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以及我如何才能达到自我实现和提高幸福感。

我相信,这将有助于我做出更明智、更有意义的决策,同时也使我更加了解自己。

总之,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感受到了马斯洛那种对人类行为的深刻理解。

我相信每个读者都会从中受益,并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有更深入的理解。

如果您正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您深入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的书籍,那么《动机与人格》将是您的不二之选。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动机与人格》是美国心理学家阿伯拉姆·马斯洛的代表作之一,引起了全球范围内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

《动机与人格》优秀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优秀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优秀读后感《动机与人格》是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54年出版的经典心理学著作,通过对人类动机和人格的探讨,提出并发展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

这部著作对当代心理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参考书。

我在读完《动机与人格》后,感受颇深。

在阅读这本书时,我不仅感受到了这本书所探讨的内容的深邃和严密,更体会到了亚伯拉罕·马斯洛对于人类行为研究所付出的努力。

在这本书中,马斯洛提出了人类行为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它是通过对心理学形态进行分析得出的。

这个理论描述了人类对自我实现的渴望,这种渴望是影响每个人的根本所在,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需要感知这些需求来取得成功。

这一理论激励着整个时代的新进步,成为一种指导性的思想遵循。

以此来指导人们的行为,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处理自我的生存问题,有偏向地走向自我实现的目标而不是越过它,如此才能切实地体现生活的意义,也才能创造自我人生的价值。

此外,我认为该书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著作,尤其是出现在1950年代的美国,是因为它揭示了很多重要的社会和人类行为问题。

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与社会满意度、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引人深思,人类只有通过满足更高级别的需求,才能找到内心的满足感。

在人的行为中,存在着「自我实现需求」和「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这种基本的相互分离和反向性的关系,其中越高的需求被认为是越现代的,并在逐渐的发展中获得了更多的意识。

对此,我深深的认同。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注重实践、面面俱到。

这能够让人们在对自己的决策作出更为准确的确定。

做出正确的决策,进而能够带来生活的变化与进步。

马斯洛在书中不仅说明了“需求层次理论”,还论证了自我实现最容易出现的情况及对社会的影响,这使得书籍更加的有说服力和可控性。

在我看来,该书最大的创新点是面向人的、实用性较为高,并且实践性很强。

它深入的探究了人类决策的本质,指导人们如何更好地实现自我的价值。

动机与人格

动机与人格

1
致谢
第一章用心理 2
学的方法研究 科学
3 第二章科学中
的问题中心论 和方法中心论
4
第三章动机理 论引言
5
第四章人类动 机理论
第五章基本需要的满 足在心理学理论中的
作用
第六章基本需要的类 本能性质
第七章高级需要与低 级需要
第八章精神病病因与 威胁理论
01
第九章破坏 性是类本能 的吗?

02
第十章行为 的表现部分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看了译作者在豆瓣的介绍,期待这个版本的译作。 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必不可少,本书还拓展了自我实现人格的特征,心理学从业人 员必读,很棒。
微读玩了一个偷梁换柱的把戏,。 人生就是各种各类的缺,似一场停不下的追逐,缺产生的苦与痛。 马斯洛,在某个瞬间让我感受到灵魂共振的人,一瞬间的知己。之前读过一点另一个版本的《动机与人格》, 这个版本的也可以。
03
第十一章自 我实现的 人——关于 心理健康的 研究
04
第十二章自 我实现者的 爱情
06
第十四章无 动机和无目 的反应
05
第十三章对 于个体和类 属的认识
第十五章心理 1
疗法、健康与 动机
2
第十六章正常、 健康与价值
3 附录一积极心
理学所要研究 的问题
4 附录二整体动
力学、有机结 构理论、症候 群动力学
5
注释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1908年4月1日-1970年6月8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毕业于威 斯康星大学,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 1934年,获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后,留 校任教。193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助理。1937年,担任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副教授。 1951年,被聘为布兰戴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1967年,担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 主席。1969年,离开布兰戴斯大学,担任加利福尼亚劳格林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1970年6月8日,因心 力衰竭逝世。

动机与人格读书笔记

动机与人格读书笔记

动机与人格读书笔记在阅读《动机与人格》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心理学世界,书中的观点和理论一次次冲击着我的思维,让我对人类的动机和人格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作者亚伯拉罕·马斯洛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人类行为背后的复杂动机和人格形成的因素。

他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无疑是本书的核心观点之一。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当一个人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生理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包括食物、水、睡眠等,这些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

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人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当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开始追求安全需求,如稳定的工作、住所、健康保障等,以获得安全感。

在满足了生理和安全需求后,社交需求便凸显出来。

人是社会性动物,渴望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拥有友谊、爱情和归属感。

而尊重需求则更进一步,包括自尊和他人对自己的尊重。

当我们在社会交往中感受到自己被认可、被尊重时,会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和满足感。

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需求,这是指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发挥自己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

然而,自我实现并非易事,它需要个人具备坚定的信念、清晰的自我认知和不断努力的精神。

书中还提到了关于动机的观点。

动机不仅是为了满足缺失性需求,还有成长性需求。

缺失性需求是由于缺乏某些东西而产生的动机,一旦得到满足,动机就会减弱。

而成长性需求则是为了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一种持续的、内在的动力。

在探讨人格方面,马斯洛强调了健康人格的重要性。

他认为健康的人格应该是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能够灵活适应环境变化,并对他人和社会充满关爱和责任感。

相反,不健康的人格则可能表现为过度焦虑、恐惧、自卑等负面情绪,无法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高峰体验这一概念。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动机与人格》这本书是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的经典之作,它为我们揭示了人性的深处,探索了人的需求、动机以及人格发展的动力和规律。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其洞察力和深度,对人性的理解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

他提出,人的需求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开始,逐步上升到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人的行为提供了有力的框架。

我深刻体会到,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有其需求在驱动,而这些需求是有层次之分的。

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人们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此外,马斯洛对于自我实现的需求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潜能、追求自我完善的欲望。

这种欲望是推动人不断进步、成长的动力源泉。

我深感自我实现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

在人格发展方面,马斯洛提出了动力和规律的观点。

他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向上、向善的过程,是人们在满足需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这种发展是有规律的,是可以通过教育和环境来影响和塑造的。

我深感教育和环境对于人格发展的重要性,它们对于培养健康、积极的人格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动机与人格》这本书让我对人性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它让我明白了人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和需求,也让我认识到了人格发展的动力和规律。

这本书不仅对我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也对我对于社会的理解和认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深入学习和思考马斯洛的理论,让它成为我理解和应对生活的重要工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
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创始人之一,哲学博士、教授,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1967年的美国心理学会的年届主席。

马斯洛1908年4月1日生于美国纽约市鲁克林区,他父母是从苏联移居美国的犹太人。

童年时代的马斯洛常感到孤独、痛苦,因为他是一个生活在犹太人之中的犹太儿童,没有亲朋好友。

马斯洛只好在书的海洋中遨游着。

马斯洛1926年入康乃尔大学,两年后又转学威斯康星大学,并于1930年获学士学位,次年获硕士学位。

在即将转学威斯康星大学时,马斯洛同高中时代的恋人古德曼·伯莎结了婚,马斯洛十分珍视这段时光,认为他真正的生命是从结婚和转学到威斯康星时开始的。

1934年,在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哈利·哈洛指导下,马斯洛完成了题为“关于猴群中支配地位的建立”的博士论文,而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

在论文中,马斯洛认为支配似乎源于一种“内在自信心”或“优越感”,而不是通过肉体攻击取得的。

获得博士学位后,马斯洛重返纽约,以卡内基会员的资格到哥伦比亚大学工作,后又到布鲁克林学院,直至1951年。

这期间,他把有关支配研究推广到对人类支配问题的研究上来,他发现具有强支配型的个体总是倾向于创新、很少遵奉宗教和具有外倾型性格,他们也不易焦虑、不易妒嫉或患神经症。

从研究对象上看,马斯洛最初关注的是健康的、卓越的、占据支配地位的典型人物。


二战期间无数思想家逃往美国之际,马斯洛也相应地把研究对象转向到极杰出人物上来。

并因深深钦佩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和魏思麦,而立志于个体自我实现方面的研究。

1951年至1969年,马斯洛在布兰迪斯大学工作,全身心研究心理最健康的个体。

这期间,他曾任布兰迪斯大学心理系主任兼教授,并成了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运动的领导者,担任美国心理学会1967年一1968年度的主席。

1970年7月8日,马斯洛因心脏病猝发与世长辞,享年62岁。

马斯洛的主要著作有:《动机与人格》(1954年)、《科学心理学》(1966年)、《存在心理学探索》(1968年)、《人性能达的境界》遗作等。

《动机与人格》是关于人类心理自然基础的研究。

《科学心理学》介绍了马斯洛的科学观和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研究,证明了科学生活也可以是对人类怀有希望和发现新价值的生活,是热情美好的。

《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的境界》是他关于人性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即他自己所说的“规范社会心理学”的探讨,其中,《存在心理学探索》是马斯洛对1954年至1960年间发表的演说、论文加以修订和扩展的汇综,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他的观点,并对未来发展做出了纲领性推断;《人性能达的境界》是马斯洛的遗作,由马斯洛1969年亲自选定的文章组成,探讨了健康与病态、创造性、价值、教育、社会、存在认知、超越和存在心理学、超越性动机八大类问题。

马斯洛是世界闻名的心理学家,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西方、苏联及我国引起很大反响,并在教育、工业、组织管理等领域得到实际应用。

《动机与价格》(MotivationandPersonality,1954年)由纽约哈珀和罗公司1954年首次出版,1957年出版第二版。

中译本由许金声等人根据第二版译成,1987年11月由华夏出版社作为《二十世纪文库》第一版图书得以出版,全书共441页,35.6万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