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合集下载

动机与人格 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 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在翻开《动机与人格》这本书之前,我从未想过对于“动机”和“人格”的探讨能如此深入我的内心,并且引发一连串让我忍不住深思的思绪。

书中对于人类动机和人格的剖析,就像是一把精巧的钥匙,悄然打开了我对自身以及周围人行为和心理理解的新大门。

它没有那种晦涩难懂的理论堆砌,而是以一种平和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引导着我去探索人类内心深处那些复杂而又迷人的角落。

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的一位同事小李。

小李是个在工作中极其努力的人,一开始大家都觉得他就是那种天生的工作狂,为了事业可以不顾一切。

但随着接触的增多,我发现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小李几乎每天都是最早到公司,然后最晚离开。

办公室里的灯光常常在其他人都走后,还为他独自亮着。

起初,我们都以为他这么拼命是为了升职加薪,或者是为了在领导面前表现自己,谋取更好的职业发展。

可后来的一件小事,让我彻底改变了这种看法。

有一次公司接了一个特别紧急的项目,整个团队都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连续几天的高强度工作,让大家都疲惫不堪,抱怨声此起彼伏。

然而,小李却依旧像往常一样,充满激情,丝毫没有被这种压力所影响。

在一个加班的深夜,我因为实在太累,出去透透气,正巧碰到小李也在楼道里。

我忍不住问他:“小李,咱们这么拼死拼活的,到底是为了啥啊?你为啥就跟有使不完的劲儿似的?”他看着窗外的夜色,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缓缓地说:“其实,我这么努力,不是为了升职,也不是为了多赚钱。

我从小家里条件不好,爸妈为了供我上学,吃了太多的苦。

我就想着,我得努力做出点成绩来,让他们能过上好日子,不再为生活发愁。

每次我觉得累的时候,想想他们,就觉得又有动力了。

”那一刻,我愣住了。

我从未想过,在他看似疯狂工作的背后,竟然有着这样一份纯粹而又深厚的情感动机。

他的努力,不是为了自己的功成名就,而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让他们能安享晚年。

这件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每个人行为背后的动机,往往比我们表面看到的要复杂得多,也深刻得多。

动机与人格 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 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动机与人格》是一本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著的经典著作。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人的动机和人格塑造的关系,引发了我对人类行为和心理学的思考。

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人的动机和人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受益匪浅。

书中,阿德勒分析了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

他认为,人的内心驱使着他们的行为,而这些内心的驱使与个体的人格息息相关。

个体的人格特质决定了他们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以及他们如何追求自己的目标。

作为一个心理学家,阿德勒通过他的观察和研究,深入挖掘了动机和人格之间的复杂联系。

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人的动机不仅受到内在的因素影响,也受到社会和环境的因素影响。

人们往往会根据社会的期望和要求来塑造自己的动机。

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动机和人格可以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例如,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人们可能会更加积极主动,追求成功和认可。

然而,在一个温和宽容的环境中,人们可能会更加关注他人的福祉和友善。

这些不同的动机和人格特质塑造了不同的个体。

阿德勒还进一步探讨了动机和人格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

他指出,个体的幸福感受取决于他们对自己目标的追求以及与他人的关系。

如果一个人的动机和人格特质使他关注自我价值的追求和个体成就,那么他通常会感到更加满意和幸福。

然而,如果一个人的动机和人格特质更加注重他人和社会的福祉,那么他通常会从他人的幸福中获得满足感。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动机和人格特点,这是我们作为个体存在的根本。

同时,我也认识到动机和人格是可以被塑造和改变的。

我们可以通过自我反省和不断学习,调整自己的动机和人格特点,以达到个人成长和幸福的目标。

阿德勒在书中还提到了自我实现的概念,即个体通过实现自己的潜能和追求自己的目标来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启发。

我深思自己的动机和人格特征,思考着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追求自己的目标,以实现自我价值和幸福感。

总的来说,《动机与人格》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关于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启示。

动机与人格 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 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动机与人格>读后感》读了《动机与人格》这本书,让我有种仿佛在心灵世界里来了一场奇妙冒险的感觉。

书中关于人的动机和人格的探讨,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窗户。

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晦涩难懂的理论堆砌,而是仿佛一位亲切的智者,坐在你身边,用平实又富有洞察力的语言,一点点剖析着人性的奥秘。

在书中,我看到了作者对于人类需求层次的精妙阐述。

以前,我对于自己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和行为,总是感到有些迷糊。

但通过这本书,我好像找到了那把解开谜团的钥匙。

比如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那些看似简单的行为,背后其实都有着复杂的动机在推动。

就像我有个朋友小宁,她特别喜欢画画。

一开始,我以为她只是单纯地觉得画画好玩,能打发时间。

但仔细想想,好像没那么简单。

小宁从小就对色彩和形状特别敏感,每次看到美丽的图画,她的眼睛都会放光。

对于她来说,画画最初可能只是满足了她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这是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的一种探索。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宁的画越来越好,开始得到身边人的称赞。

这种来自他人的认可和赞扬,让她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满足了她的尊重需求。

她更加努力地画画,参加各种比赛,获得了不少奖项。

而这些荣誉,又进一步激励着她不断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再后来,小宁的画画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肯定,而是她内心深处一种自我实现的渴望。

她想要通过画笔,表达出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哪怕有时候遇到挫折,比如画得不满意,或者作品被人批评,她也不会轻易放弃。

因为画画对于她来说,已经成为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她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

从这个小小的例子就能看出,人的动机和需求是在不断变化和升级的。

我们总是在努力满足一个又一个的需求,从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到对于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追求。

回想起我自己的经历,也能找到这样的轨迹。

小时候,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每天有好吃的零食,能和小伙伴们无忧无虑地玩耍。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精选10篇)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精选10篇)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本次阅读的书籍是《动机与人格》。

此著作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所著,最初发表于1954年。

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不断地被更新和修改。

《动机与人格》被誉为心理学的经典之一。

本书主要讨论了人的行为动机,马斯洛认为需求是人类行为的核心,而这些需求按重要性层次分为五种不同的类型,这一观点被称为“马斯洛幸福层次”理论。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马斯洛的理论非常着迷。

一开始我很难理解人的行为为什么会如此多样化,为什么每个人都会有独特的情感和行为表现。

然而,通过马斯洛的理论,我开始对人类行为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据我的体验,这本书的语言并不难懂,但其理论极为深刻。

我非常喜欢马斯洛使用的实例来解释其理论,这让我很容易理解。

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实例,马斯洛提到一个人饥饿时,会立刻去找吃的食物。

但当一个人获得了充足的食物和水,他们自然就会关注其他更高阶层次的需求,比如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

马斯洛的理论并不是简单地指出了人的需求分层次,而是对这些需求及其层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理解。

此外,我觉得本书的重要性在于,它指出了许多我们日常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通过学习这些原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方式,并且更加清晰地了解我们所需求的。

同时,这本书还提供了许多关于如何提高个人幸福感和内在满足感的建议。

阅读本书后,我对于自己的人生和职业规划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我开始认真思考我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以及我如何才能达到自我实现和提高幸福感。

我相信,这将有助于我做出更明智、更有意义的决策,同时也使我更加了解自己。

总之,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感受到了马斯洛那种对人类行为的深刻理解。

我相信每个读者都会从中受益,并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有更深入的理解。

如果您正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您深入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的书籍,那么《动机与人格》将是您的不二之选。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动机与人格》是美国心理学家阿伯拉姆·马斯洛的代表作之一,引起了全球范围内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

动机与人格 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 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动机与人格>读后感》读完《动机与人格》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对人类内心世界的奇妙探索之旅。

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人类动机和人格理解的新大门。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许多新颖且深刻的观点,让我对自己和周围人的行为动机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前,我总是简单地认为,我们做事情要么是为了追求快乐,要么是为了逃避痛苦。

但这本书告诉我,人类的动机远比这复杂得多。

就拿我身边的一件小事来说吧。

我有个朋友,叫小李,他特别痴迷于摄影。

起初,我以为他只是觉得拿着相机拍照很酷,能在朋友圈收获一堆点赞。

但后来我发现,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小李为了能拍出好照片,经常天不亮就起床,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跑到荒郊野外去等待日出的那一刻。

有时候,为了捕捉一个瞬间,他会在一个地方蹲守好几个小时,哪怕蚊虫叮咬,也一动不动。

夏天的时候,烈日暴晒,他汗流浃背,却依然全神贯注地盯着镜头;冬天寒风刺骨,他的手都冻僵了,还舍不得放下相机。

我曾经问他:“你这么辛苦,到底图啥呀?”他笑着说:“你不懂,当我按下快门,捕捉到那一个完美瞬间的时候,那种满足感,无法用言语形容。

”这时候我才明白,他对摄影的热爱,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或者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而是在追求一种自我实现,通过摄影,他能够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看法,能够展现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想法。

这种自我实现的动机,让他愿意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代价。

再想想我自己,我一直很喜欢写作。

以前我总觉得,我写作就是为了能在杂志上发表,能让别人看到我的名字。

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动机。

我发现,其实我内心深处,是希望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来和读者产生共鸣,来传递一些我认为有价值的东西。

当我真正沉浸在写作的过程中,那种心流的体验,那种把内心的想法一点点转化为文字的过程,才是我真正追求的。

《动机与人格》还让我明白了,我们的人格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动机和行为。

比如,我有个性格特别开朗乐观的同事小王,他总是充满了活力,对任何新的任务和挑战都充满了热情。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动机与人格》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人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人的行为背后隐藏的动机和人格特征。

阿德勒提出了人的动机来源于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和需求,而人格则是动机的表现和塑造。

在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人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人格特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阿德勒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源自于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和需求。

他提出了“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两个概念,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是由这两方面的认知和需求共同决定的。

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需求,包括自尊、自信、自我价值感等;而社会认知则是指个体对社会的认知和需求,包括对他人的认可、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等。

这两方面的认知和需求共同塑造了个体的行为动机,驱使着人们去追求自我实现和社会认可。

这一观点让我对人的行为动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意识到人的行为不仅仅是出于个人内在的需求,也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的影响。

除了对行为动机的深入研究,阿德勒还对人格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阐述。

他认为,人格是动机的表现和塑造,是个体对自我和社会认知的反映。

在书中,阿德勒提出了“优势感”、“社会利益”和“生活方式”等概念,阐述了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感,即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的认知;同时,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社会利益,即对社会认可和关系的需求。

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个体的生活方式和人格特征,决定了个体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式。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自己的人格特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式受到了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共同影响。

在读完《动机与人格》之后,我对人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人格特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阿德勒的观点让我意识到,人的行为动机不仅仅是出于个人内在的需求,也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同时,人的人格特征是由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共同塑造的,决定了个体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式。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1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1

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提出了许多精彩的理论,包括人本心理学科学馆的理论、需求层次论、自我实现理论、无动机理论、心理治疗理论和高峰体验理论等。

即奠定了马斯洛的学术地位,又标志着其“后人本心理学”的萌芽。

《动机与人格》自提出以后,一方面得到引用、引导、应用;另一方面也遭到各种各样的批评。

尽管有的批评家试图提出更完整的需求理论,但迄今仍然没有一种需要理论能够取代它的位置。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人类动机理论”是马斯洛关于需求层次的经典阐述,马斯洛将行为主义心理学,弗洛伊德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巧妙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马斯洛指出,所有人类的需要可以根据层次进行排列,从对空气、食物和水的生理需要开始,接下来是心理需要的四个层次-安全、爱、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强调,我们的高级需要与我们对事物的需要同样是真实的,不可缺少的。

在人类的需要问题上,他尽量避免了行为主义学派和弗洛伊德的过分简单的观点。

在“自我实现的人”中,马斯洛描述了他对自我实现的跨时代的调查,他概括了在选择和测试研究对象中使用的方法。

这章的大部分都是马斯洛对自我实现研究对象的素质和特征所做的具体描述,具体包括:准确的感觉、自发性、超然、独立高峰体验、幽默感和创造性。

马斯洛还指出,他的研究对象还完全不是完美的人,他还讨论了这些人的弱点。

我喜欢马斯洛,他对我有很大影响,以前只是浅浅地了解到几大需求层次,但他的《动机与人格》让我对自我实现的人有了更多的了解,合上书,我想了想自己身边的人,在对待爱情、友情和事业上,有两三个人确实符合自我实现者的特点的,比如他们都强调对别人的肯定、希望他人成长、对个体的独特人格非常尊重,具备这位同伴的胜利感到高兴而不是受到这种胜利威胁的罕见能力;他们很少角色扮演,他们从不伪装无知、掩饰智慧,而是流露本身具备的天真或沉稳,用无邪或是坚毅的眼神和语言,都是他们的本色……。

更多的人,仍然奔忙于满足生存和安全需要,仍然被乌云蔽日,他们对高级需求置若罔闻或根本就无暇问津。

《动机与人格》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动机与人格》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动机与人格》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动机与人格》优秀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动机与人格》优秀读后感篇1马斯洛出生的时代是一个“人性一直被低估的时代”——在当时的心理学领域中只有两大势力:行为主义方法,临床的心理分析方法。

更准确的来说,人类行为被限制在了机械论和病态模式中。

而这本书所要展现的便是对人性更丰富的研究,全书分为四个板块:动机理论,心理病态与正常状态,自我实现,人类科学的方法论。

阐述马思想的在前三个板块,最后一个板块是描述他研究人类科学时的心得体会,也就是方法论部分。

下面简要的谈谈个人对这些部分的理解。

马斯洛的研究是一个体系,所以非常有层次和逻辑。

文章开始的部分有这么几个问题,现在回想起来竟是本书探讨的核心:什么样的人才是正常的个人,什么样的社会才是良好的社会。

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按金字塔的形状划分出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常见翻译是社交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正是他的需要层次理论的核心架构,自下而上的需要逐步出现,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便让位于高层次的需要。

尽管这只是它通过观察得出的结论,却显得非常生动,尽管不能夸赞科学,却一直被人们重视。

马斯洛同样也有给动机进行了分类,让需要和动机从结构上有了结构上的联系。

动机理论部分对个人的详细阐述正是对第二部分心理病态、正常状态(心理是许多个人造成的规律,也就是社会层面)做好铺垫。

回到问题,什么样的社会才是良好的社会。

尽管马斯洛并没有给出最终的答案,但从他的逐步分析上来看:由剥削、威胁和冲突所造成的个人需要的受阻暴露出个人病态、从社会的广泛视野上看,病态社会由此诞生。

可以见得,病态是无论那一个社会都无法避免的存在,包括读者个人在内的绝大多数人都无法肯定一个良好的社会的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最近读了这本书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著作——《动机与人格》,让我有很大感触,坚信健康人格对当代学生有效地避免心理疾病并促进其心理卫生,让我坚信从人格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我们作为学生的成长能力和生活质量。

以前,我对健康人格的认识是错误的,我认为从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的角度看待一个人的人格。

现在,我发现自己以前的观点是错误有偏差。

从《动机与人格》里让我逐渐明白、认识到一个人的人格与动机是有密切的联系。

《动机与人格》是马斯洛学说的奠基作,书中内容丰富,我主要是围绕需要层次论和自我实现论来阐述其基本观点来谈谈我的感受。

动机理论是马斯洛学说的精髓。

我认为动机理论的基点是需要,而人类价值体系中有两类似本能的需要:一是沿着生物系谱上升的逐渐变弱的本能需求,称低级需要或生理需要;一是随生物的进化逐渐显示出来的潜能,称高级需要或心理需要这两类需要分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它们一个比一个层次更高。

1.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指与生存相关的需要,是我们同其它动物所共有的,这类需要包括食物、水、性-交、排泄和睡眠等需要。

生理需要在所有需要中占绝对优势,假如一个人在生活中所有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那么生理需要最有可能成为他的主要动机。

2.安全需要:当生理需要相对充分地得到了满足,安全需要就作为支配动机出现了,它包括对组织、秩序、安全感和可预见性等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假如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很好地得到了满足,爱、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就会产生。

如果这种需要不能满足,人将感到孤独和空虚。

4.自尊需要:除少数病态的人之外,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对于他们的稳定的、牢固不变的、通常较高的评价的需要和欲望,有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和欲望。

当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便会产生自尊需要。

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产生自信的感觉,否则就会产生自卑的心理。

5.自我实现需要:如果全部低层次的需要都得到满足,那么这个人就会达到成为极少数的自我实现者之一的境界中。

所谓自我实现指“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它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

在这一层次上,个人间的差异较大。

(二) 自我实现论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结构中最高层的需要,自我实现论是马斯洛对自我实现者多年潜心研究的经验总结,它在马斯洛的人格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有人甚至把马斯洛人格理论等同于“自我实现理论”。

正是出自对人性高级层次孜孜探索的浓厚兴趣,才使马斯洛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大量结果。

马斯洛以能“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48位历史和现代人物作为研究自我实现者的对象,通过对这些人物的人格和成就进行非正规的观察、整体论分析,发现了自我实现者的一些特征:(1)他们能准确充分地认识现实。

(2)他们表现出对自己、对别人以及整个自然的最大认可。

(3)他们表现出自然、朴实和纯真的美德。

(4)他们常常关注各种社会疑难问题,而不是他们自己。

(5)他们具有喜欢独处和隐静的品质。

(6)他们独立自主,不受文化和环境的约束。

(7)他们呈现出一种清新不逊的鉴赏力。

(8)他们较常感受到神秘和高峰体验。

(9)他们较易具有一种全人类的同一性。

(10)他们建立了仅与少数人深厚久远的人际关系。

(11)他们易于接受民-主的价值观。

(12)他们具有很强的伦理观念。

(13)他们具有完善的、非敌意的幽默感。

(14)他们具有创造性。

(15)他们抵制文化适应。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和自我实现论的主要优点有4点:(1)马斯洛对人类需要进行的分类,是一种较为系统、合理的划分方法。

不仅注意到了人与动物需要的共性,更看到了二者的不同,符合人类需要的发展规律。

(2)需要发展模式值得肯定,注意到了优势需要与非优势需要发展变化的关系。

(3)马斯洛对自我实现者人格特征的研究,弥补了人格领域研究中偏重非健康个人的不足,为心理健康标准的全面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建立人本主义心理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矗(4)本书在整体论思想的指导下,能全面分析人类需要,分析行为的多种决定因素,这些是值得肯定的。

我对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和自我实现论中感受到有不足地方,表现在五个方面:(1)马斯洛把“求知”、“理解”看作是满足基本需要的工具,相对忽略了现实社会对个人需要的制约作用。

(2)马斯洛把个人的自我实现作为最高的追求目标有失偏颇,因为在任何社会条件下,个人的自我实现都是和社会目标相辅相成的。

(3)马斯洛有关自我实现者的结论的得出以较少的样本人数为依据,因此结论的可靠性值得进一步验证。

(4)马斯洛对自我实现者的调查研究法虽然取得了惊人的成果,但完全排斥其他方法特别是科学实验法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5)马斯洛对自我实现者人格的研究虽然成果卓著,但局限在基本特征的描述上,对这种人格形成的重要性采取了轻视的态度。

我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和动机要一致、向好的方向发展,在遇到不如意的事中,要有积极态度对待,要用科学方法、明智方法处理问题,让自己的人格向上健康
发展,动机要积极向上,让我们作为大学生有健康的人格和纯洁的动机,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这书本对我来说是很好的心理学书,值得要推荐给我的朋友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