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与人格 读书心得

合集下载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我偶然间翻开了《动机与人格》这本书,没想到竟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深处的神秘大门。

说起这本书,它可不是那种让人昏昏欲睡的枯燥理论堆砌。

它就像是一位智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引领着我去探索人类动机和人格的奥秘。

书中提到的各种观点和理论,让我不禁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比如说,关于人的基本需求层次,从生理需求到安全需求,再到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最终的自我实现需求。

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的一段减肥经历。

那时候的我,体重严重超标,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

最初想要减肥的动机,特别简单直接,就是为了满足生理上的健康需求。

我不想因为肥胖而患上各种疾病,不想每天都感觉身体沉重、疲惫不堪。

于是,我开始了艰苦的减肥之旅。

一开始,我控制饮食,每天计算着卡路里的摄入量,拒绝那些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

这过程可太难了,每一次看到美味的蛋糕、炸鸡,心里都像是有两个小人在打架。

一个说:“吃吧,就吃这一次没关系的。

”另一个则严厉地警告:“不行,你要减肥,要健康!”然后就是运动。

我给自己制定了详细的运动计划,每天早上逼着自己早起去跑步。

一开始跑个几百米就气喘吁吁,感觉肺都要炸了。

但我心里想着,一定要坚持下去,为了能有个健康的身体。

随着体重慢慢下降,我发现自己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

不再仅仅是为了身体健康而减肥,我开始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美,这就是书中提到的尊重需求吧。

我希望朋友们看到我的时候,不再是那种惊讶于我肥胖的眼神,而是能投来赞许和羡慕的目光。

当我渐渐收到身边人的称赞,说我变瘦了、变漂亮了,我心里那种满足感和成就感真的难以言表。

可这时候,我的动机又有了新的转变。

我不再满足于只是别人眼中的“瘦”和“漂亮”,我想要挑战自己,看看自己到底能达到怎样的一个极限。

我开始参加各种健身活动,挑战更高难度的运动项目。

这时候,我觉得自己正在朝着自我实现的方向前进。

在这个减肥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的动机是如何不断变化和升级的。

动机与人格 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 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动机与人格》是一本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著的经典著作。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人的动机和人格塑造的关系,引发了我对人类行为和心理学的思考。

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人的动机和人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受益匪浅。

书中,阿德勒分析了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

他认为,人的内心驱使着他们的行为,而这些内心的驱使与个体的人格息息相关。

个体的人格特质决定了他们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以及他们如何追求自己的目标。

作为一个心理学家,阿德勒通过他的观察和研究,深入挖掘了动机和人格之间的复杂联系。

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人的动机不仅受到内在的因素影响,也受到社会和环境的因素影响。

人们往往会根据社会的期望和要求来塑造自己的动机。

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动机和人格可以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例如,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人们可能会更加积极主动,追求成功和认可。

然而,在一个温和宽容的环境中,人们可能会更加关注他人的福祉和友善。

这些不同的动机和人格特质塑造了不同的个体。

阿德勒还进一步探讨了动机和人格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

他指出,个体的幸福感受取决于他们对自己目标的追求以及与他人的关系。

如果一个人的动机和人格特质使他关注自我价值的追求和个体成就,那么他通常会感到更加满意和幸福。

然而,如果一个人的动机和人格特质更加注重他人和社会的福祉,那么他通常会从他人的幸福中获得满足感。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动机和人格特点,这是我们作为个体存在的根本。

同时,我也认识到动机和人格是可以被塑造和改变的。

我们可以通过自我反省和不断学习,调整自己的动机和人格特点,以达到个人成长和幸福的目标。

阿德勒在书中还提到了自我实现的概念,即个体通过实现自己的潜能和追求自己的目标来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启发。

我深思自己的动机和人格特征,思考着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追求自己的目标,以实现自我价值和幸福感。

总的来说,《动机与人格》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关于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启示。

动机与人格 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 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动机与人格>读后感》读了《动机与人格》这本书,让我有种仿佛在心灵世界里来了一场奇妙冒险的感觉。

书中关于人的动机和人格的探讨,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窗户。

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晦涩难懂的理论堆砌,而是仿佛一位亲切的智者,坐在你身边,用平实又富有洞察力的语言,一点点剖析着人性的奥秘。

在书中,我看到了作者对于人类需求层次的精妙阐述。

以前,我对于自己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和行为,总是感到有些迷糊。

但通过这本书,我好像找到了那把解开谜团的钥匙。

比如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那些看似简单的行为,背后其实都有着复杂的动机在推动。

就像我有个朋友小宁,她特别喜欢画画。

一开始,我以为她只是单纯地觉得画画好玩,能打发时间。

但仔细想想,好像没那么简单。

小宁从小就对色彩和形状特别敏感,每次看到美丽的图画,她的眼睛都会放光。

对于她来说,画画最初可能只是满足了她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这是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的一种探索。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宁的画越来越好,开始得到身边人的称赞。

这种来自他人的认可和赞扬,让她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满足了她的尊重需求。

她更加努力地画画,参加各种比赛,获得了不少奖项。

而这些荣誉,又进一步激励着她不断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再后来,小宁的画画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肯定,而是她内心深处一种自我实现的渴望。

她想要通过画笔,表达出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哪怕有时候遇到挫折,比如画得不满意,或者作品被人批评,她也不会轻易放弃。

因为画画对于她来说,已经成为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她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

从这个小小的例子就能看出,人的动机和需求是在不断变化和升级的。

我们总是在努力满足一个又一个的需求,从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到对于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追求。

回想起我自己的经历,也能找到这样的轨迹。

小时候,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每天有好吃的零食,能和小伙伴们无忧无虑地玩耍。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精选10篇)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精选10篇)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本次阅读的书籍是《动机与人格》。

此著作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所著,最初发表于1954年。

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不断地被更新和修改。

《动机与人格》被誉为心理学的经典之一。

本书主要讨论了人的行为动机,马斯洛认为需求是人类行为的核心,而这些需求按重要性层次分为五种不同的类型,这一观点被称为“马斯洛幸福层次”理论。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马斯洛的理论非常着迷。

一开始我很难理解人的行为为什么会如此多样化,为什么每个人都会有独特的情感和行为表现。

然而,通过马斯洛的理论,我开始对人类行为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据我的体验,这本书的语言并不难懂,但其理论极为深刻。

我非常喜欢马斯洛使用的实例来解释其理论,这让我很容易理解。

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实例,马斯洛提到一个人饥饿时,会立刻去找吃的食物。

但当一个人获得了充足的食物和水,他们自然就会关注其他更高阶层次的需求,比如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

马斯洛的理论并不是简单地指出了人的需求分层次,而是对这些需求及其层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理解。

此外,我觉得本书的重要性在于,它指出了许多我们日常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通过学习这些原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方式,并且更加清晰地了解我们所需求的。

同时,这本书还提供了许多关于如何提高个人幸福感和内在满足感的建议。

阅读本书后,我对于自己的人生和职业规划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我开始认真思考我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以及我如何才能达到自我实现和提高幸福感。

我相信,这将有助于我做出更明智、更有意义的决策,同时也使我更加了解自己。

总之,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感受到了马斯洛那种对人类行为的深刻理解。

我相信每个读者都会从中受益,并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有更深入的理解。

如果您正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您深入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的书籍,那么《动机与人格》将是您的不二之选。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动机与人格》是美国心理学家阿伯拉姆·马斯洛的代表作之一,引起了全球范围内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三章动机理论引言读后感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三章动机理论引言读后感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三章动机理论引言读后感篇一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三章动机理论引言读后感嘿,读完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三章动机理论引言,我这心里头啊,真像是打翻了五味瓶,啥滋味都有!说真的,这部分内容可太有意思啦!一开始,我觉得它可能会超级枯燥,毕竟是理论嘛,谁知道读着读着,我居然被深深吸引了。

马斯洛提出的那些观点,也许在有些人看来,就是些大道理。

但对我来说,却好像是一道道光照进了我那混沌的脑袋瓜里。

比如说,他强调人的需求层次,从生理需求一路往上到自我实现需求。

我就忍不住想,我自己现在到底处在哪个层次呢?可能我还在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而努力奋斗,那啥时候我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呢?我觉得吧,这个理论好像有点理想化。

在现实生活中,哪能这么清晰地划分需求层次呢?有时候,我可能同时在为了多个需求而纠结。

就像我又想多睡会儿觉满足生理需求,又想赶紧起床学习满足自我成长的需求,这可咋整?不过,这理论也不是一无是处。

它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行为动机,为啥我要努力学习?为啥我想交朋友?难道真的只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吗?总之,读这部分内容,我是时而兴奋,时而困惑,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

但我觉得,这一路的思考真好,让我对自己和周围的人有了新的认识。

你们觉得呢?篇二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三章动机理论引言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三章动机理论引言,我可得好好说道说道!这玩意儿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能有多厉害?结果一读进去,嘿,还真有点意思!马斯洛说的那些需求层次,我觉得吧,好像挺有道理,但又不完全对。

比如说,他说生理需求是最基础的,这没错,谁能不吃饭不睡觉活着呀?可有时候,我就觉得,为了梦想,我可以暂时忽略生理需求,拼命去努力,难道这就不对了?而且啊,这社会这么复杂,人的需求哪能分得那么清楚?我可能今天想要满足社交需求,明天又觉得自我实现更重要。

这可咋办?难道人的想法就不能变来变去吗?不过话说回来,这个理论也让我反思了自己的很多行为。

动机与人格 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 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动机与人格>读后感》读完《动机与人格》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对人类内心世界的奇妙探索之旅。

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人类动机和人格理解的新大门。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许多新颖且深刻的观点,让我对自己和周围人的行为动机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前,我总是简单地认为,我们做事情要么是为了追求快乐,要么是为了逃避痛苦。

但这本书告诉我,人类的动机远比这复杂得多。

就拿我身边的一件小事来说吧。

我有个朋友,叫小李,他特别痴迷于摄影。

起初,我以为他只是觉得拿着相机拍照很酷,能在朋友圈收获一堆点赞。

但后来我发现,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小李为了能拍出好照片,经常天不亮就起床,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跑到荒郊野外去等待日出的那一刻。

有时候,为了捕捉一个瞬间,他会在一个地方蹲守好几个小时,哪怕蚊虫叮咬,也一动不动。

夏天的时候,烈日暴晒,他汗流浃背,却依然全神贯注地盯着镜头;冬天寒风刺骨,他的手都冻僵了,还舍不得放下相机。

我曾经问他:“你这么辛苦,到底图啥呀?”他笑着说:“你不懂,当我按下快门,捕捉到那一个完美瞬间的时候,那种满足感,无法用言语形容。

”这时候我才明白,他对摄影的热爱,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或者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而是在追求一种自我实现,通过摄影,他能够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看法,能够展现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想法。

这种自我实现的动机,让他愿意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代价。

再想想我自己,我一直很喜欢写作。

以前我总觉得,我写作就是为了能在杂志上发表,能让别人看到我的名字。

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动机。

我发现,其实我内心深处,是希望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来和读者产生共鸣,来传递一些我认为有价值的东西。

当我真正沉浸在写作的过程中,那种心流的体验,那种把内心的想法一点点转化为文字的过程,才是我真正追求的。

《动机与人格》还让我明白了,我们的人格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动机和行为。

比如,我有个性格特别开朗乐观的同事小王,他总是充满了活力,对任何新的任务和挑战都充满了热情。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能静下心来读一本关于动机与人格的书,对我来说,还真是一次特别的体验。

《动机与人格》这本书,初读时,感觉有些深奥,那些理论和概念在脑海中翻腾,让我有些应接不暇。

但随着深入阅读,我发现自己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关于人类内心深处的神秘世界。

书中对于动机和人格的探讨,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生活中的一段小经历。

那是一次和朋友一起去爬山的旅程,本以为只是一次普通的出游,却让我对自己的动机和内心有了更深的认识。

那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

我和朋友早早地就出发了,背着鼓鼓的背包,满心期待地朝着山的方向前进。

一开始,山路还算平坦,我们有说有笑,步伐轻快,觉得这爬山也不过如此嘛。

可随着高度的不断攀升,山路变得越来越陡峭,脚下的石头也开始变得不那么听话,总是让人险些滑倒。

这时候,我开始感觉到累了,每走一步都像是拖着千斤重的石头。

我的呼吸变得急促,汗水不停地从额头滴落,打湿了我的衣衫。

我看着前方似乎没有尽头的山路,心里打起了退堂鼓。

我在想,我为什么要来受这份罪啊?在家躺着吹空调、吃西瓜不好吗?这时候,我的动机开始动摇了。

我最初想要爬山,可能只是为了跟风,觉得大家都去爬山,那我也去凑个热闹。

或者是想在朋友圈发几张美美的照片,炫耀一下自己的“壮举”。

但是,当真正面临困难的时候,这些表面的动机根本支撑不了我继续前进。

而我的朋友呢,他虽然也气喘吁吁,但眼神中却透着坚定。

我问他:“你不累吗?为啥还能坚持?”他笑了笑说:“累啊,但我爬山是为了挑战自己,想看看自己的极限在哪里。

每次征服一座山,我都觉得自己又强大了一点。

”听了他的话,我陷入了沉思。

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动机,难道我就这么轻易放弃吗?不行,我不能当逃兵。

于是,我咬咬牙,继续往上爬。

这时候,我不再去想别人会怎么看我,也不再想着发朋友圈炫耀。

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克服困难,爬到山顶。

我开始专注于脚下的每一步,感受着自己的心跳和呼吸,感受着肌肉的酸痛和力量的迸发。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动机与人格》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人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人的行为背后隐藏的动机和人格特征。

阿德勒提出了人的动机来源于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和需求,而人格则是动机的表现和塑造。

在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人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人格特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阿德勒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源自于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和需求。

他提出了“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两个概念,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是由这两方面的认知和需求共同决定的。

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需求,包括自尊、自信、自我价值感等;而社会认知则是指个体对社会的认知和需求,包括对他人的认可、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等。

这两方面的认知和需求共同塑造了个体的行为动机,驱使着人们去追求自我实现和社会认可。

这一观点让我对人的行为动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意识到人的行为不仅仅是出于个人内在的需求,也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的影响。

除了对行为动机的深入研究,阿德勒还对人格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阐述。

他认为,人格是动机的表现和塑造,是个体对自我和社会认知的反映。

在书中,阿德勒提出了“优势感”、“社会利益”和“生活方式”等概念,阐述了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感,即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的认知;同时,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社会利益,即对社会认可和关系的需求。

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个体的生活方式和人格特征,决定了个体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式。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自己的人格特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式受到了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共同影响。

在读完《动机与人格》之后,我对人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人格特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阿德勒的观点让我意识到,人的行为动机不仅仅是出于个人内在的需求,也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同时,人的人格特征是由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共同塑造的,决定了个体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机与人格读书心得
已经经受了半个世纪考验的,具有相当重要价值的心理学理论《动机与人格》是亚伯拉罕.马斯诺的著作。

马斯诺曾担任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被赋予“人本心理学之父”的荣誉称号。

他是一位极具开发性和创造性的人,其理论对于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人性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同时,他还是现代心理学中人本心理学和后人本心理学两个流派的奠基者。

马斯诺的《动机与人格》提出了许多精彩的理论,包括人本心理学科学馆的理论、需求层次论、自我实现理论、无动机理论、心理治疗理论和高峰体验理论等。

即奠定了马斯诺的学术地位,又标志着其“后人本心理学”的萌芽。

《动机与人格》自提出以后,一方面得到引用、引导、应用;另一方面也遭到各种各样的批评。

尽管有的批评家试图提出更完整的需求理论,但迄今仍然没有一种需要理论能够取代它的位置。

“人类动机理论”是马斯诺关于需求层次的经典阐述,马斯诺将行为主义心理学,弗洛伊德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巧妙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马斯诺指出,所有人类的需要可以根据层次进行排列,从对空气、食物和水的生理需要开始,接下来是心理需要的四个层次-安全、爱、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诺强调,我们的高级需要与我们对事物的需要同样是真实的,不可缺少的。

在人类的需要问题上,他尽量避免了行为主义学派和弗洛伊德的过分简单的观点。

“基本需要”的满足中马斯诺讨论了需要层次论的一些含义。

包括需要的满足,需要满足的后果,以及需要满足与学习,性格的形成,心理健康、病理学与其他各种现象的联系等。

“重新考查本能理论”是马斯诺重新考察传统心理学本能出的理论,这一套理论将生物学的本能概念应用到人类行为之中。

本能学派的学者在遗传性的本能中寻找所有行为的根源。

而与此相反的是,行为学派的学者倾向用学习来解释所有的行为。

在这里,马斯洛总结了在行为主义学者的研究方法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他认为,任何人对人类行为的详细观察都显示出遗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

“在需求的层次”中,马斯诺探讨了需求层次中的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的差异。

他认为高级需要是进化过程较晚的产物,而且在个体中也是较晚发展起来的。

越是高级的需要对于维持生存来说越不迫切,其满足越可以被推迟。

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够产生更大的幸福感,能够促进个体的成长,而这也要求一个更为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马斯诺还探究了需求层次的含义。

马斯诺的需求层次论是公正地看待人类高级功能的幸福感和复杂性的一种方式,同时也将人类行为与所有生物的动机。

行为放到了一个连续统一体之内。

马斯诺还概括了需求层次论对于哲学、价值观、心理治疗,文化和神学的意义。

讲到“非动机的行为”时,马斯诺拓展了传统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把表达性动机行为和艺术性行为也包括进来。

与他同一时代的行为心理学家习惯于忽视学习、动机的行为之外的所有其他方面。

马斯诺指出,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有动机或有目的的。

马斯诺在“心理病理的起源”中讨论了两种不同的需要受挫的情况。

威胁性的受挫可以造成病理表现,而非威胁性的受挫则不会。

马斯诺强调,并非所有的受挫都是威胁的。

实际上,剥夺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马斯诺还讨论了威胁性和非威胁性的冲突,同时还指出,某些冲突也有其正面的影响。

破坏性是本能的吗?马斯诺指出,破坏性不是天生的,他列举了在对动物,儿童和跨文化行为的研究中得到的证据,这些证据表明,事实上,在健康的、适当的环境下是不会产生破坏性行为的。

在"作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心理治疗"中,马斯诺将心理治疗与包括威胁、行为完成和需要满足等在内的实验心理学传统概念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承认需求满足的中心理论地位,马斯诺指出,我们可以理解不同的治疗系统都是如何有效地运行的,以及接受训练相对较少的心理治疗师为什么也可以是有效的。

他还指出,我们的基本需要的满足只能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实现。

这些需要包括安全需要、归属需要、爱的需要和自尊需要。

他他还强调,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本质上说是具有治疗效果的。

达到正常与健康的方法:马斯诺从统计学、习惯和文化的角度,并从良好的调节和无功能障碍心态的角度,讨论了心理正常的主要含义,他还根据积极的心理健康提出了更积极的定义。

马斯诺将心理健康与自我实现的过程和他的需求层次中与生俱来的其他需要的实现过程相互联系起来。

他还讨论了可以自由选择的环境如何成为心理健康的最佳支持。

在“自我实现的人”中,马斯诺描述了他对自我实现的跨时代的调查,他概括了在选择和测试研究对象中使用的方法。

这章的大部分都是马斯诺对自我实现研究对象的素质和特征所做的具体描述,具体包括:准确的感觉、自发性、超然、独立高峰体验、幽默感和创造性。

马斯诺还指出,他的研究对象还完全不是完美的人,他还讨论了这些人的弱点。

在理解人的动力结构方面,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迄今没有其他理论能够替代的模型。

尽管马斯诺的需求层次论影响极大,被广泛引用和介绍。

但对其理解却有一些混乱和互相矛盾的地方。

心理学界有一个衡量人格理论的价值的六条标准,即涵盖面、简约性、精确性、经验验证性、实用价值和启发价值,但十个指头有长有短,很难有一种人格理论能够面面俱到地满足这个标准。

如果用这六条标准来衡量,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在精确性和可测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不足,但在启发价值,实用价值和涵盖价值方面却相当突出。

总的来说,应该是相当不错。

我喜欢马斯洛,他对我有很大影响,以前只是浅浅地了解到几大需求层次,但他的《动机与人格》让我对自我实现的人有了更多的了解,合上书,我想了想自己身边的人,在对待爱情、友情和事业上,有两三个人确实符合自我实现者的特点的,比如他们都强调对别人的肯定、希望他人成长、对个体的独特人格非常尊重,具备这位同伴的胜利感到高兴而不是受到这种胜利威胁的罕见能力;他们很少角色扮演,他们从不伪装无知、掩饰智慧,而是流露本身具备的天真或沉稳,用无邪或是坚毅的眼神和语言,都是他们的本色……。

更多的人,仍然奔忙于满足生存和安全需要,仍然被乌云蔽日,他们对高级需求置若罔闻或根本就无暇问津。

当然,马斯洛在强调积极人生上仍然更胜一筹,在他的成名作《动机与人格》中,他认为“每个人生来就具有同样的潜能,只是某些人被低级的需求如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所束缚,腾不出精力去追求高级需要,而只有高级需要如爱和归属、自尊和自我实现等需要,才是人之所以感到幸福的源泉。


马斯洛说“自我实现的人就像是身在异乡的异客”,自我实现的人的想法特立独行,并不一定按照世俗的要求和别人的眼光行事,对待有制度有瑕疵的社会时,他们更愿意从内部去改良,而不是在对外部的叫嚣中去试图毁灭,我特别赞
同这句话。

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社会,从外部去改变它,只会出现两种情况:隔靴搔痒或是彻底覆灭。

而从个人成长的源头找到问题的根源、从社会的发展的核心找到症结的发端,都可以避免彻底推翻后出现体无完肤的局面。

对待个人尤其如此,何苦用外部战争的方式瓦解自己?如果内部的矛盾没有疏通,添加再多的外在社会头衔和位置,对增加幸福感和满足感都无济于事。

生存、安全、爱和归属、自尊和自我实现、审美……铸成了一个金字塔,前一个需求总是后一个的地基。

我的耳旁能萦绕着巴赫温柔轻快的乐声,想来也是源于此。

不管是马斯洛还是巴赫,他们都是灵魂最纯净的天使,带领我走过迷茫,走过痛苦,走过焦虑,人生虽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我最终学会豁然开朗,发现人生的蓝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