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与人格》读书笔记
《动机与人格》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本文共有10940字,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目录第一篇:《动机与人格》读书笔记第二篇:动机与人格读书心得第三篇:动机与人格读后感第四篇:《动机与人格》读后感第五篇:《动机与人格》读后感正文第一篇:《动机与人格》读书笔记《动机与人格》读书笔记这周,我重新读了一遍《动机与人格》。
下面我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记我的理解说一下。
《动机与人格》是人本心理学之父、当代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的马斯洛所著。
同时这本书也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这本书分为四部分:动机理论、心理病态与正常状态、自我实现、人类科学的方法论。
第二部分“心理病态与正常状态”纠正了我对健康人格的错误认识。
第四部分“人类科学的方法论”让我学会了让自己变得优秀、健康的方法。
但本书主要讲的是第一部分“动机理论”的“需要层次”和第三部分“自我实现”,下面我说一下我对这两部分的理解。
首先是“需要层次”。
需要分为低级需要(或生理需要)和高级需要(或心理需要)。
这两类需要分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需求层次逐渐递增。
人类动机生活组织的主要原则是基本需要按优势或力量的强弱排列等级,优势需要一经满足,相对弱势的需要便会出现。
下面是第三部分“自我实现理论”的理解。
马斯洛对自我实现的人的研究是一项非正式的个人探索,他一生都在做着这件事。
马斯洛选了他本人认识的一些朋友,以及一些公众人物和历史人物作为研究对象(这些人都是自我实现者)。
通过对这些人的研究,马斯洛得出对自我实现的人最重要和最有用的总体印象。
1、对现实的感知:这些自我实现者比常人有更强、更准确的对事物的感知、判断能力和对未来的预测能力。
他们能比其他人更加迅速、准确的发现被隐藏和混淆的现实。
2、接受性:自我实现者相对的不受令人难以抬头的罪恶感、使人严重自卑的羞耻心以及极为强烈的焦虑的影响。
即使他们身上有种种的缺点、与现实的差距,但他们可以以他们的方式接受他,而不感到有真正的忧虑。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读书笔记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读书笔记(总4页)--本页仅作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读书笔记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读书笔记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一.自我实现者具有奇妙的反复欣赏的能力,他们带着敬畏-兴奋-好奇甚至狂喜,精神饱满地-天真无邪地体验人生的天伦之乐,而对于其他人,这些体验也许已经变得陈旧.对于自我实现者,每一次日落都像第一次看见那样美妙,每一朵花都温馨馥郁,令人喜爱不已,甚至在他见过许多花以后也是这样.他所见到的第一千个婴儿,就像他见到的第一个一样,是一种令人惊叹的产物.在他结婚三十年以后,他仍然相信他的婚姻的幸运;当他的妻子六十岁时,他仍然像四十年前那样,为她的美感到吃惊.对于这种人,甚至偶然的日常生活中转瞬即逝的事务也会使他们感到激动-兴奋和入迷.这些奇妙的感情并不常见,它们只是偶然有之,而且是在最难以预料的时刻到来.这个人可能已经是第十次摆渡过河,在第十一次渡河时,仍然有一种强烈的感受,一种对于美的反应以及兴奋油然而生,就像他第一次渡河一样.我越来越相信对自我幸福的熟视无睹是人类罪恶-痛苦以及悲剧的最重要的非邪恶的起因之一.我们轻视那些在我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我们往往用身边的无价之宝去换取一文不值的东西,留下无尽的懊恼-悔恨和自暴自弃.不幸的是,妻子-丈夫-孩子-朋友在死后比生前更容易博得爱和赞赏.其他现象,如身体健康-政治自由-经济富强等也是如此.它们的真正价值只有在丧失后才被认识到.自我实现者一般都强烈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自身之外的问题上.用流行术语来说,他们是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自身一般不存在什么问题,他们一般也不关心他们自己,这正与不安定的人们中发现的那种内审形成对照.自我实现者通常有一些人生的使命,一些有待完成的任务,一些需要付出大量精力的他们身外的问题.除了几个例外,可以说自我实现者通常与那些我们已学会称为哲学或伦理学的永恒问题和基本争论有关.这些人习惯生活在最广泛的合理的参照系里,他们似乎绝不会见树不见林.他们在价值的框架里工作,这种价值是伟大的,而不是渺小的,是宇宙性的,而不是区域性的,是从长远出发的,而不是从一时出发的.总之,尽管这些人都很朴实,但都是这种或那种意义上的哲学家.。
动机与人格读书笔记二

《动机与人格》读书笔记马斯洛2015/12/12章节结构第九章破坏性是似本能的吗?第十章行为的表现部分第十一章自我实现的人第十二章自我实现者的爱情第十三章对于个体和种类的认识第十四章无动机和无目的的反应第十五章心理治疗、健康与动机第十六章正常、健康与价值摘要本部分讲了挫折和冲突的不同类型及其之间的区别,告诉我们威胁性和受挫性可以造成病理表现,而非威胁性受挫则不会。
接着他列举了对动物,儿童和跨文化行为的研究中得到破坏性不是天生的结论。
马斯洛将心理治疗与威胁,行为完成和需要满足等在内的实验心理学传统概念机密联系起来从统计学,习惯和文化角度以及良好的调节和无功能障碍状态的角度谈论了心理正常的主要含义。
还描述了对自我实现的划时代调查和从自我实现者的爱情中强调了对健康人的爱情的研究的重要性。
最后,马斯洛将艺术家,诗人以及其他从事创业性职业的人的创造性与更直接地来源于人格本身的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进行了比较。
心得体会一个真正自我实现的人是心灵最平静的人,他擅于内省,懂得快乐的源泉并不产生自财富与名望的累积,而是对知识的追求,对善的信仰;他们能准确充分地认识现实;他们表现出对自己、对别人以及整个自然的最大认可;他们具有自然、朴实和纯真的美德;他们常常关注各种社会疑难问题,而不是他们自己;他们具有喜欢独处和隐静的品质,他们独立自主,不受文化和环境的约束;他们呈现出一种清新不逊的鉴赏力;他们较常感受到神秘和高峰体验;他们较易具有一种全人类的同一性;他们建立了仅与少数人深厚久远的人际关系;他们易于接受民主的价值观;他们具有很强的伦理观念;他们具有完善的、非敌意的幽默感;他们具有创造性;他们抵制文化适应。
这些我们可能都有所闻,但是他们的爱情是什么样的呢?西奥多·莱克认为爱情的一个特征就是,所有焦虑不安的情绪都烟消云散了。
这一特征在自我实现者身上可以看得异常清楚。
几乎可以肯定,在这种关系中,他们倾向予愈来愈完全的自发性,倾向于防卫、作用、尝试和努力的解除。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动机与人格》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亨利·亚伯拉罕·亨斯(Henry Abraham Maslow)的代表作之一,该书主要讨论了人类的内在动机和人格发展的相关理论。
阅读完《动机与人格》,我对人类的动机和人格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对人类追求自我实现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这本书中,亨斯通过对人类动机和人格发展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这一理论以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为层次,认为人类的需求呈现出逐渐升级的趋势。
亨斯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揭示了人类需求层次的普遍性和可行性。
他指出,只有当下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人们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这一理论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人类行为,更为我们提供了指导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实用方法。
通过阅读《动机与人格》,我深入了解到人类的内在动机驱使着个体的行为和选择。
马斯洛认为个体的行为并非完全是动机的结果,而是与外界的需求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他强调了人类的自我实现动机在人格的发展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当个体的需求得到满足,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理想,个体才能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亨斯的观点唤起了我对于追求自我实现的思考,我开始审视自己的需求和动机,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
另外,在《动机与人格》中,我还了解到了亨斯对于人格成长和自我实现的研究。
他讨论了自我完全感和自我目标重塑对于个体人格发展的重要性,认为个体应该意识到并发掘自身的潜能,从而追求持久的幸福和满足感。
亨斯还提出了自我概念的观点,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对于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些理论让我对自己的人格发展产生了深刻的思考,我开始思索自己的自我概念以及如何发掘和培养自己的潜能。
总之,阅读《动机与人格》让我对于人类的动机和人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亨斯提出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以及关于自我实现和人格发展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人类行为和个人成长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我偶然间翻开了《动机与人格》这本书,没想到竟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深处的神秘大门。
说起这本书,它可不是那种让人昏昏欲睡的枯燥理论堆砌。
它就像是一位智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引领着我去探索人类动机和人格的奥秘。
书中提到的各种观点和理论,让我不禁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比如说,关于人的基本需求层次,从生理需求到安全需求,再到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最终的自我实现需求。
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的一段减肥经历。
那时候的我,体重严重超标,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
最初想要减肥的动机,特别简单直接,就是为了满足生理上的健康需求。
我不想因为肥胖而患上各种疾病,不想每天都感觉身体沉重、疲惫不堪。
于是,我开始了艰苦的减肥之旅。
一开始,我控制饮食,每天计算着卡路里的摄入量,拒绝那些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
这过程可太难了,每一次看到美味的蛋糕、炸鸡,心里都像是有两个小人在打架。
一个说:“吃吧,就吃这一次没关系的。
”另一个则严厉地警告:“不行,你要减肥,要健康!”然后就是运动。
我给自己制定了详细的运动计划,每天早上逼着自己早起去跑步。
一开始跑个几百米就气喘吁吁,感觉肺都要炸了。
但我心里想着,一定要坚持下去,为了能有个健康的身体。
随着体重慢慢下降,我发现自己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
不再仅仅是为了身体健康而减肥,我开始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美,这就是书中提到的尊重需求吧。
我希望朋友们看到我的时候,不再是那种惊讶于我肥胖的眼神,而是能投来赞许和羡慕的目光。
当我渐渐收到身边人的称赞,说我变瘦了、变漂亮了,我心里那种满足感和成就感真的难以言表。
可这时候,我的动机又有了新的转变。
我不再满足于只是别人眼中的“瘦”和“漂亮”,我想要挑战自己,看看自己到底能达到怎样的一个极限。
我开始参加各种健身活动,挑战更高难度的运动项目。
这时候,我觉得自己正在朝着自我实现的方向前进。
在这个减肥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的动机是如何不断变化和升级的。
《动机与人格》读书笔记

《动机与人格》读书笔记作者介绍:马斯洛,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
马斯洛对人的动机持整体的看法,他的动机理论被称为”需要层次论”。
196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33年在威斯康星大学获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到布兰代斯大学任心理学系教授兼主任,开始对健康人格获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
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1967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一个犹太家庭,因心脏病突发逝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门洛帕克市。
父母是从前苏联移民到美国的犹太人,他是家中七个孩子的老大,父亲酗酒,对孩子们的要求十分苛刻,母亲极度迷信,而且性格冷漠残酷暴躁,马斯洛小时曾带两只小猫回家,被母亲当面活活打死。
马斯洛童年生活痛苦,从未得到过母亲的关爱。
母子关系恶劣,母亲去世时,他拒绝参加葬礼。
他童年时体验了许多的孤独和痛苦。
不仅如此,作为犹太人,他们住在一个非犹太人的街区,上学后又是学校少有的几个犹太人之一,这一切使使马斯洛成为一个害羞、敏感并且神经质的孩子,为了寻求安慰,他把书籍当成避难所。
后来当他回忆同年时,他说道:“我十分孤独不幸。
我是在图书馆的书籍中长大的,几乎没有任何朋友。
”上学后的马斯洛由于天赋极高,他的学习成绩十分优秀,其状况后来才有所改变。
马斯洛从五岁起就是一个读书迷,他经常到街区图书馆浏览书籍,当他在低年级学习美国历史时,托马斯·杰斐逊和亚伯拉罕·林肯就成了他心中的英雄。
几十年以后,当他开始发展自我实现理论时,这些人则成了他所研究的自我实现者的基本范例。
青少年时期他曾因体弱貌丑而极度自卑,藉锻炼身体冀求得到补偿。
进人大学后读到 A.阿德勒著作中自卑与超越的概念,得到启示,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
马斯洛的早年经历不仅影响了儿时的马斯洛,而且使成年甚至成名后的马斯洛仍然害怕当众发言。
以至于每一次演说之前他都会经历极为强烈的焦虑。
他的父母未受过教育,但他们坚持让他学习法律。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精选10篇)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本次阅读的书籍是《动机与人格》。
此著作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所著,最初发表于1954年。
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不断地被更新和修改。
《动机与人格》被誉为心理学的经典之一。
本书主要讨论了人的行为动机,马斯洛认为需求是人类行为的核心,而这些需求按重要性层次分为五种不同的类型,这一观点被称为“马斯洛幸福层次”理论。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马斯洛的理论非常着迷。
一开始我很难理解人的行为为什么会如此多样化,为什么每个人都会有独特的情感和行为表现。
然而,通过马斯洛的理论,我开始对人类行为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据我的体验,这本书的语言并不难懂,但其理论极为深刻。
我非常喜欢马斯洛使用的实例来解释其理论,这让我很容易理解。
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实例,马斯洛提到一个人饥饿时,会立刻去找吃的食物。
但当一个人获得了充足的食物和水,他们自然就会关注其他更高阶层次的需求,比如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
马斯洛的理论并不是简单地指出了人的需求分层次,而是对这些需求及其层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理解。
此外,我觉得本书的重要性在于,它指出了许多我们日常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通过学习这些原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方式,并且更加清晰地了解我们所需求的。
同时,这本书还提供了许多关于如何提高个人幸福感和内在满足感的建议。
阅读本书后,我对于自己的人生和职业规划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我开始认真思考我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以及我如何才能达到自我实现和提高幸福感。
我相信,这将有助于我做出更明智、更有意义的决策,同时也使我更加了解自己。
总之,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感受到了马斯洛那种对人类行为的深刻理解。
我相信每个读者都会从中受益,并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有更深入的理解。
如果您正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您深入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的书籍,那么《动机与人格》将是您的不二之选。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动机与人格》是美国心理学家阿伯拉姆·马斯洛的代表作之一,引起了全球范围内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读后感(三篇)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读后感(三篇)动机与人格读后感(一)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刚刚读完,合书之时突然有个疑问:本书哪个地方提到“人格”?又将目录重看一遍,目录里面没有找到相关章节,又翻翻不同颜色划过的地方,也没有找到,估计是翻译者(许金声)的问题。
已将书放回书架,但仍不甘心,最后在附录中发现译者提到:我最初想给本书起的书名是《人性的高境界》。
试图通过深入探索人性的“高级”层次来扩展我们对人格的理解。
是这样的一句说明使我稍稍释然地将书重又放回。
马斯洛的高境界“高级”层次的人性人格是怎样的呢?那一定是健康的人格:能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开放的,对所承担的学习、工作、活动有胜任感,对父母、朋友、自然界有爱的能力,有安全感,有创造性,有自由感,以问题为中心、有自我实现的潜能。
高级层次的人在本书中也就是自我实现者:基本需要(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得到满足再加上最起码的天才和丰富的人性。
马斯洛临终前四个月在日记中写道:“既然我的一生已经如此丰富,再抓住生命不放则是贪恋的和不知感恩的”尽管他享年仅62岁,足以看到他的满足感、不贪恋、不畏惧死亡。
这种高境界是自我实现者的情怀。
马斯洛的“以人为本”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并称为三大思潮或三大势力。
其人本心理学和“以人为本”在字面上有些接近,其实际上也有着内在的密切关心。
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幸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
而马斯洛人本心理学强调心理学研究要以人为中心,强调不仅要研究人的低级本能,还要研究更高的本性,强调自我实现是人的高级需要。
无论是高级需要还是低级需要都具有类本能的性质。
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一切活动的动机或驱使。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需要本性为本、为根、为目的。
马斯洛在本书中提出了"“类本能”的概念,批评了行为主义心理学与传统的本能理论的绝对两分法,即:不是本能的,就是学习的。
质疑马斯洛马斯洛的研究对象是心理健康或自我实现者人群,所以他的感情世界里没有悲观,他认为:如果一个人专注于研究精神错乱者、神经症者、精神变态者、罪犯、违法者、意志薄弱者,他对于人类的希望会越来越有限制,越来越目光短浅,越来越退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机与人格》读书笔记
作者介绍:
马斯洛,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
马斯洛对人的动机持整体的看法,他的动机理论被称为”需要层次论”。
196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33年在威斯康星大学获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到布兰代斯大学任心理学系教授兼主任,开始对健康人格获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
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1967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一个犹太家庭,因心脏病突发逝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门洛帕克市。
父母是从前苏联移民到美国的犹太人,他是家中七个孩子的老大,父亲酗酒,对孩子们的要求十分苛刻,母亲极度迷信,而且性格冷漠残酷暴躁,马斯洛小时曾带两只小猫回家,被母亲当面活活打死。
马斯洛童年生活痛苦,从未得到过母亲的关爱。
母子关系恶劣,母亲去世时,他拒绝参加葬礼。
他童年时体验了许多的孤独和痛苦。
不仅如此,作为犹太人,他们住在一个非犹太人的街区,上学后又是学校少有的几个犹太人之一,这一切使使马斯洛成为一个害羞、敏感并且神经质的孩子,为了寻求安慰,他把书籍当成避难所。
后来当他回忆同年时,他说道:“我十分孤独不幸。
我
是在图书馆的书籍中长大的,几乎没有任何朋友。
”上学后的马斯洛
由于天赋极高,他的学习成绩十分优秀,其状况后来才有所改变。
马斯洛从五岁起就是一个读书迷,他经常到街区图书馆浏览书籍,当他在低年级学习美国历史时,托马斯·杰斐逊和亚伯拉罕·林肯就成
了他心中的英雄。
几十年以后,当他开始发展自我实现理论时,这些人则成了他所研究的自我实现者的基本范例。
青少年时期他曾因体弱貌丑而极度自卑,藉锻炼身体冀求得到补偿。
进人大学后读到 A.阿德勒著作中自卑与超越的概念,得到启示,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
马斯洛的早年经历不仅影响了儿时的马斯洛,而且使成年甚至成名后的马斯洛仍然害怕当众发言。
以至于每一次演说之前他都会经历极为强烈的焦虑。
他的父母未受过教育,但他们坚持让他学习法律。
起初他满足他们的愿望于1926 年进入纽约市立学院专修法律。
但仅仅两个星期,他就断定自己的兴趣并非在法律上,感觉自己不适合当律师而广泛地另选择各种喜欢的学科。
三个学期之后,他转往康奈尔大学。
他的心理学导论课的教师是W.冯特的学生-构造主义学派的创始人 E.铁
钦纳,但他很快厌倦了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元素分析和铁钦纳的枯燥乏味。
不久又返回纽约市立学院。
1928 年,马斯洛不顾父母的反对和他的表妹,也是高中同学贝莎结婚,他们有两个女儿。
马斯洛宣称,他真正的生命是从结婚和转学威斯康星大学时开始的,那时马斯洛20 岁,贝莎19 岁。
婚后,马斯洛和贝莎迁往威斯康星州的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继续他的学业,这也是他真正进入自己的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此时,马斯洛发现了行为主义并为之欣喜若狂,不久即师从当时行为主义代表之一 C.赫尔研究动物学习行为。
然而,随着他日益增多地研读格式塔心理学和S.弗洛伊德心理学,马斯洛对行为主义的热情渐渐减退。
当年轻的马斯洛夫妇有了自己的
家庭后,马斯洛又有了个重要的发现。
他写道:“我们的第一个婴孩改变了我的心理学生涯,他使我从前为之如痴如醉的行为主义显得十分愚蠢,我对这种学说再也无法忍受。
它不是能成立的。
”
马斯洛于1930 年获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次年获得心理学硕士学位,1934 年获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在威斯康星大学,他选修了美国灵长目动物研究的主导研究者,以研究罗猴和依恋行为知名的H.哈洛的研究实习课,并成了哈洛的研究助手,后来又成了他的第一个博士生。
期间另一位著名格式塔心理学家M.魏特海默也曾任马斯洛的老师。
至此,他渐渐对猿猴产生了兴趣,并自信找到了自己的研究领域。
在对猿猴的支配权和性行为的研究中,马斯洛闯入了一个几乎完全未知的领域。
1932 年2 月至1933 年5 月,马斯洛每天花数小时,在不惊扰动物的情况下,对不同种类的35 个灵长目动物悄悄进行观察,并做详细的笔记。
并完成了题为《支配驱力在类人猿灵长目动物社会行为中的决定作用》的博士论文,用来证明不仅在猿猴,而且在其他哺乳动物及鸟类的社会行为和组织中,支配驱力都是一个关键的决定因素。
他注意到支配似乎源自一种“内在的自信心”或“优越感”,而不是通过肉体攻击取得的。
在某种意义上,他正在构思一个建立在支配驱力之上的初步理论,用来解释高级动物中的许多社会行为。
由于他的论文非常出色,他给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E.桑代克留下了深刻印象,桑代克在哥伦比亚大学给马斯洛提供了一份博士后奖学金,并邀请马斯洛在其所在的教育研究学院协助自己进行新的课题研究。
1935 年,马斯洛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
研究工作的助理。
由此可见马斯洛虽反对行为主义,但受的却是行为主义教育。
直到1937 年到纽约市布鲁克林学院担任心理学副教授时,他在思想上才放弃行为主义,改而走向人本主义。
在布鲁克林学院期间马斯洛心理学思想转变。
他的第一个孩子出世后,他观察婴儿行为的奇妙现象,使他领悟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企图藉动物研究结果推论解释人类行为的做法,根本不切实际。
因此他曾对人说:“我敢说,凡是亲身养育过小孩的人,绝不会相信行为主义!”
马斯洛在布鲁克林任教期间,正是德国纳粹迫害学术思想时期,很多欧洲著名心理学家避难美国,他亦因而得识格式塔心理学家魏特海默、W.柯勒和考夫卡及精神分析心理学家K.霍妮、阿德勒及E.
弗洛姆等人。
这些人的思想都对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念产生了影响。
1951 年马斯洛应马萨诸塞州新成立的布兰代斯大学之聘担任
心理学系主任和心理学教授,1954 年他首次提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概念,惟以当时行为主义思想正盛,而未受重视,连他的文章都无法在心理学刊物上发表。
直到1961 年结合志同道合者创办《人本主
义心理学期刊》,第二年正式成立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后成为美国心理学会第32 分会。
至此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才获得一席之地,也因此使他在1967 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69 年退休后赴加州,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
1970 年,马斯洛因心脏病突发去世,终年62岁。
背景:本书的初版诞生于1954年,受传统心理学派思想所影响,试图在其基础上有所建树,并未想要摒弃传统心理学派或建立与之抗衡的心理学派。
马斯洛的学说,与他的人格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那些人们最为关注的心理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关于自我实现问题的研究,可以说,马斯洛的心理学,本身就是他自己自我实现的产物。
本书的逻辑结构:本书都是运用的整体论方法,理论大多以笔记、谈话、试验、演讲等方式阐述的,整个思想显得比较分散,时间跨度较大,缺少集中归纳总结。
主要内容:主要概括为自我成长与人格力量,新型生活与人格力量,成功心理与人格力量,知识价值与人格力量。
在本书的前两章以及附录乙中,阐述了人本主义和整体论的科学观。
从第三章到第七章,阐述动机理论,其中第四章来源于临床治疗。
他认为,生活的富足和社会的繁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教育的普及,民主政治的形成和真诚美好的愿望,都没有给广大人民带来真正的和平、友谊、宁静和幸福,这主要是因为物质财富的追求越来越成为社会主流,而对精神价值的渴望却一直未能获得满足。
马斯洛要求科学不能排斥价值,要从人性事实的研究中给人们提供生命的意义和理想。
总体评价: 书中阐述了人本心理学科学观的理论、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理论、元动机理论、心理治疗理论、高峰体验理论等。
其中需要层次论是马斯洛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至今仍在多个学科领域和实际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