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之结构助词
新编现代汉语语法学词类篇虚词之助词(1)

新编现代汉语语法学词类篇
虚词
• 语气词的鉴别
之
语气词( 语气词(2)
• 第一,语气词“的”和结构助词“的”的鉴别。 语气词“ 和结构助词“ 的鉴别。 语气词 • 语气词“的”和结构助词“的”,主要是在下列情况下容易发生混淆: 的 他会来的。(“的”为语气词) 他学中文的。(“的”为结构助词) 的 的
• 语法特征与功能
• • 助词的语法特征是具有较强的附着性,一般发轻声。 助词的语法功能,因不同的小类而有许多差异。鉴于此,我们以其小类 来阐释其语法功能如下:
新编现代汉语语法学词类篇
虚词
• 语法特征与功能
之 助词(2) 助词(
• 第一,结构助词的语法功能 • 1,表示附加成分与中心语的语法结构关系。 • 结构助词有“的”、“地”和“得”三个,都念轻声de,但所构成 附加成 分和中心语的语法结构关系不同,所能组织起来的附加成分 和中心语的 性质也不同。其分工如下: “的”为定语的标志,“地”为状语的标志,“得”为补语的标志。 例如: 科学 的 春天 || 到来了。(“的”连接定语和主语中心) ( ) === 游击队员 || 悄悄 地 进了 | 村。(“地”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 [ ] — 妈妈 || 高兴 得 说不出话来。(“得”连接谓语中心和补语) —— 〈 〉
新编现代汉语语法学词类篇
虚词
• 鉴别的方法
•
之
语气词( 语气词(3)
• •
• •
结构助词“的”,既可以置于句末,也可以置于句中,但是,都不能 的 去掉,否则,要么改变句子的原义,要么发生歧义,有时甚至导致句子不 能成立 。又如: 学习的文件 (供学习用的文件) 的 → 学习文件 (供学习用的文件/学文件) 他是班主任的老师。(意为:班主任老师的老师) 的 → 他是班主任老师。 (意为:班主任老师本人) 再如: 这样的同学,难道不该表扬吗? → *这样同学,难道不该表扬吗? 我的钢笔忘记带了,编现代汉语语法学词类篇
现代汉语_词类(二)(1)

地 祥子傻子似的一气喝下去。(老舍《骆驼祥子》)
比况助词2
(2)一般 于是,小船轻飘飘地像流水落花,风吹柳絮一般地飞驶 起来。(刘绍棠《渔火》) 协和学院的通州旧址,改办潞河中学,却又与一般中学 不同,高中仍然分科。(同上) (3)一样 ―名雅,今后你也要跟连环大哥一样,改口叫我方雨舟。” 阮碧村交代了这么一句。 这盖着的,就一样东西,你猜猜看,它是什么? 小哥俩长得太一样了,别说你了,就是他们的妈妈,都 不能一下子分出谁是老大,谁是老二。
地 1、彻底de解决问题是不容易的。 4、问题得到了彻底de解决。 ||的 谓 主
主 ||] 状 谓 ] 中 中 状 动 || 宾 宾 ] 中 动 状 定 ) 中 请记住: 作为结构助词: “的”是定语的标志; “地”是状语的标志; “得“是补语的标志。
读音。 2、作用。
介词3
3、怎样区分介词和动词? (1)简单方法:
看句中除了这些词之外,还有没有第二个谓语动词,如果有, 它是介词,如果没有则是动词。
(2)先看以下四个例子:
王老师在家。 王老师在家备课。 王老师在备课 王老师坐在沙发上。
(动词) (介词) (副词) (介词)
A.―在”的后面是名词性词语,它们的前后没有别的动词
1. 虚词概说 2. 介词 3. 连词
5. 语气词 6. 虚词小结 7.词类小结
(
4. 助词
8. 练习
虚词概说
第三节 词类(下)
一、虚词概说 1.什么是虚词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词。 2.虚词的共同特点: (1)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只能依附于实词
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 (2)数量少,封闭性强,在一定时期内,其数量基本没有增 减; (3)能量大,是决定汉语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其主要作用 是连结和附着。 (4)不能重叠。
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

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
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
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二.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能愿动词,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表示趋向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是""有"也是动词“是”也成为判断动词。
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人和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状态的词。
例如:表性质的:好、坏、伟大、勇敢、优秀、聪明、老实、鲁莽、大方、软、硬、苦、甜、冷、热、坚固、平常表形状的:长、短、大、小、粗、细、红、绿、平坦、整齐、雪白、笔直、绿油油、血淋淋、骨碌碌、黑不溜秋表状态的:快、慢、生动、熟练、轻松、清楚、马虎、干脆表数量的:许多、好些、全部、全、整、多、少形容词的语法特点:1.大部分形容词能同程度副词组合,例如“很勇敢”、“非常整齐”、“太死板”、“最清楚”等。
结构助词“的”-“地”-“得”的分与合

结构助词“的”\“地”\“得”的分与合摘要:结构助词“的”、“地”、“得”常有写成“的”的情形,近年来这种情形更多。
本文从“的”、“地”、“得”的来源考究及其用法入手讨论“地”、“得”与“的”在当代社会不能合并的原因,并对“的”、“地”、“得”在未来是是否有可能合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结构助词;习惯;分合;歧义;语境1、引论的、地、得都是结构助词,“的”是定语的标志,常用在名词之前;“地”是状语的标志,常用在动词和形容词之前;“得”是补语的标志,常用在动词和形容词的后面。
一般情况下这三个字分写没有很大的困难。
但由于汉字兼类现象多,有时词性难以确定,这就带来了因看法不一致而引起争议。
“的”和“地”在理论上容易区分,但在实际运用中,却可能产生困难。
《红楼梦》和《儒林外史》中就全部用“的”,一些现代作家也经常混用二者,如茅盾《春蚕》中:“荷花说着就大声的笑起来”,“那边远远地一簇房屋”等。
吕叔湘在《关于“的”、“地”、“得”的分别》一文中说:“这种分别是不是必要?可不可以只写一个‘的’?”(《语文杂记》51页)这种合用或混用似乎并未引起意义的误解,是否能够不分?“的”和“得”原先并不同音,后为同音,混用也就开始了,同时在理解和运用上产生了分歧。
如“看你说的(得?)!”一类的句子,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认为应用“得”,因为这是结果程度补语在一定语境中的省略;而在实事实上我们常常用“的”,如:“看你胡涂的”、“瞧你说的”。
吕叔湘认为大多数场合下用“得”或“的”不会引起误会,但在有些地方却会产生歧义,例如“这些花儿画得好看”不同于“这些花儿画的好看,(真的并不好看)”,“这两个花瓶小得有意思”不同于“这两个花瓶小的有意思,(大的不怎么样)”,所以维持两种写法还是值得的。
但如果把这两个句子放到一定的语境中去是否还会有歧义?合和分孰利孰弊?合利大还是分利大?这些恐怕都值得作进一步的探讨。
2、“的”、“地”、“得”分合2.1“的”、“地”、“得”的用法分析2.1.1“的”的用法分析2.1.1.1句法功能从句法功能看,“的”用在定于短语中的中间起连接作用,但所连接的成分各不相同。
现代汉语结构助词

现在的情况
❖ 虽有混用的,如电视、互联网、网络作家等,但严谨的公文 ,严格区分:
❖ 中国的前途是同世界的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1982年 《宪法》序言)
❖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严格区分。 ❖ 《现代汉语词典》也是严格区分
严格区分,表意精密
❖ 他的画渐渐的画的很传神。 ❖ 他的画渐渐地画得很传神。 ❖ 当它们从树林上空掠过时,强大的冲击波把树枝刮
语言实践的难点,语法研究的难题
❖ 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很怕面对它。 ❖ **通过HSK六级,她高兴哭了。 ❖ **看完电影,开着我车回家。 ❖ 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习得汉语普通话的难点 ❖ 甚至也是我们大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难点 ❖ 当下电影、电视、网络等非主流媒体,对结
构助词的使用也不够规范,甚至有点混乱。
混用原因
❖ 一、读音误导。口语读de,书写形式有三。 ❖ 二、使用者主观上的因素,如惰性,不重视 ❖ 三、媒介的影响 ❖ 四、近代白话的影响 ❖ 五、缺乏汉语语法常识 ❖ 六、汉语语法的分歧
“的、地、得”三分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 刘半农倡导“他”字分写,胡适赋诗唱和: ❖ 有他才有她,无他不成她,他她分开用,文章传万家。 ❖ 胡适等白话文运动的主将倡导区分“的”“地”。并身体力
❖ “的”位居第一。是现代汉语使用最为频繁 的一个词。
什么是结构助词?
❖ 结构助词:虚词的一种,附着在附加成分和中心语 之间表示结构关系的助词。
❖ 现代汉语结构助词,读音de,习惯上写成三个汉字。 ❖ 定语后面写成“的”(白勺de),状语后写成“地”
(土也dì),补语前面写成“得”(双人dé)。 ❖ 在书面语上,结构助词就成为三种成分的标记。
学界观点,也有分歧
之的用法和意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助词
1、 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例如:故时有物外之趣。(沈复《幼时记趣》)译:所以时 常有事物本身以外的乐趣。 2、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译:我唯独爱莲花的从 淤泥中长出而不受到沾染。 3、 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 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 例如: 公将鼓之。(左秋明《曹刿论战》)译:鲁庄公 将要击鼓进攻了。
• 2、 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 • 例如: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愚公移 山》)译:还不能挖掉魁父这样的小山。
动词,相当于“到”、“往”、 “去”
• 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译: 他停止耕作,到田埂上休息。
• 4、 宾语前置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 •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 • 5、定语后置标志。 马之千里者。 •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 食。)
代词
• 1、 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 “他们”、“她们”、“它”、“它们”。 • 例如: 具答之。(陱渊明《桃花源记》) 译: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之:代指桃 花源人。
现代汉语词性(虚词)

6、“白、怪、老、净”等,同名词组 合时是形容词,同动词、形容词组合时是 副词。因为在两个位置上意义是不同的。
比较下边两组词: 白布 白跑一趟 老朋友 老说不完 怪事 怪好看 净水 身上净是泥
7、副词只有“很”、“极”可以作补语。例如: ①这办法好得<很> 。 ②这办法好<极> 了。 8、有一部分副词能起关联作用。 (1)单用的:说了又说 吃得下就吃 说清楚再走 下大雨也去 (2)前后配合用的:又…又 越…越 也…也 不…不 既…又 非…不 (3)和连词配合用的:不但…还 只有……才 既 然…就 虽然…却 如果…就 不论…都 即使 ……也 除非……才
4、“和、跟、同、与”既是介词,又是连词,共同点是在它 们两边都可以出现名词X和Y,怎样分辨? 例句:A、快考试了,我和小张都很着急。(连词)
B、于是,我和小张商量了一下。(介词) (1)交换位置法。
如果是连词,X和Y可以换位而意义不变; 如果是介词,或者不能换位,或者换位后意义改变。 (2)省略法。连词“和”可以省略,介词“和”不可以省略。 (3)插入成分法。 如果是介词,可以在介词之前停顿,并且插入副词状语; 如果是连词,在连词之前不能停顿,不能插入副词状语。 (错)我只和小张都很着急。 (对)我只和小张商量了一下。
2、例句: (1)从第一组开始值日(表起始) (2)往北走(表方向) (3)沿着河边跑步(表处所) (4)从早到晚不闲着(表时间) (5)给病人送药(表对象) (6)依照他的样子做(表方式) (7)由于着凉他病倒了(表原因) (8)比前几天热多了(表比较) (9)我在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 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10)在你的生命里有多少第一次值得回味。(表处所) (11)通过听专家的报告,我们 又有了新的收获。(表方式)
关于“的”的用法

现代汉语“的”字分析邓进隆现代汉语结构助词“的”是定语的标志,使用频率相当高。
本文试着就“的”的功能作一些简单分析。
一、结构助词“的”“的”作为结构助词,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用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的标志。
二是附着在词或短语后边组成“的”字短语。
(一)定语的标志1、名词(定语)+ 名词(中心语)(1)两个名词均为单音节词这样的组合大部分已经像双音节名词,因此,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不能加“的”。
如:树根——*树的根湖水——*湖的水此类词组中只有少数离双音节名词还有一段距离,因此,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既可加“的”,也可不加。
如:牛角——牛的角人脸——人的脸(2)前一名词为单音节词,后一名词为双音节名词为了音节的匀称与协调,这类组合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一般要加“的”。
如:血的教训——*血教训人的个性——*人个性但也有少数加与不加两可。
如:皮的鞋子——皮鞋子马的尾巴——马尾巴有的加不加“的”,意思不一样。
如:牛脾气≠ 牛的脾气(3)前后两个名词均为双音节名词如果定语是非领属性的,则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加不加“的”都可以。
如:木头房子——木头的房子历史事实——历史的事实在这些例子里,用“的”与不用“的”同样表示偏正关系。
一般说不用“的”,词组内部结构显得紧凑;用“的”,可以使定语更加显豁。
如果定语是领属性的,一般要用“的”。
如:父亲的习惯——*父亲习惯同学的铅笔——*同学铅笔还有这样的情况: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加“的”,表示领属关系;不加“的”,表示非领属关系。
如:小孩的脾气(领属)≠ 小孩脾气(非领属)儿童的玩具(领属)≠ 儿童玩具(非领属)(3)前一名词为双音节词,后一名词为单音节词这类组合大都接近于三音节的合成词,因此,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加“的”。
如:鲫鱼汤——*鲫鱼的汤猪肉馅——*猪肉的馅但如果这样的组合距离三音节复合词甚远,则加与不加均可。
如:老虎皮——老虎的皮鸽子肉——鸽子的肉2、形容词(定语)+ 名词(中心语)(1)形容词和名词均为单音节词这类组合,从词汇的角度看,它是语组;从语法的角度看,它是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得”的用法
(1)“得”作为补语标记,一般用在谓语 (动词、形容词)后面。
(2)“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 “得”前面的动作性状如何。
小朋友们玩得<真高兴>。 他气得<直发抖>。
思考
• “得”后面的词语可以省略吗?
……小朋友玩得。 ……他气得。
注意
(3)在一些兼语句里,如果兼语前面的动词是 “瞧”、“看”之类的动词,“得”后面的词语 可以省略。 你看他累得。 你瞧小红美得。 你瞅你这衣服烂得。
《现代汉语》之“结构助词”
教师:姜晓 苏州大学文学院
一、助词
与介词不同,助词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 上面表示结构关系或动态等语法意义。
二、助词的分类
三、结构助词
1. 结构助词起表明结构关系的作用。 2. 结构助词有两个基本特点: ①用在AB两个结构项之间,居于中位。 ②表示某种结构关系,成为某种成分的标志。 3. 常用的结构助词:
的、地、得 A的B(定中) A地B(状中) A得B(中补)
“的”是定语标志; “地”是状语标志; “得”是补语标志。
4. 现代汉语中,
有时候用“的”和不用“的”,语义不同。
➢小孩的脾气——小孩脾气 ➢狐狸的尾巴——狐狸尾巴 ➢老张的师傅——老张师傅 ➢马的尾巴 ——马尾巴 ➢狗的尾巴 ——狗尾巴 ➢女的朋友 ——女朋友 ➢男的朋友 ——男朋友
5.有关“的”字结构
“A的B” 结构中,如果B不出现,“A的”便成为“的”字结 构。
(1)“的”字结构指称事物,有比较大的概括性。 一个“的”字结构相当于一个名词。
吃的( ) 塑料的 ( ) 看热闹的 ( )
注意:如果“A”是动词,即“V的”,会出现歧义。
思考
• “给的并不多”这句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请分别写出不同的句子,说明这些句子中 “给的”的含义,并解释造成歧义的原因。
• 1、彻底地解决问题是不容易的。 “解决问题”是动词性短语作主语,“彻底”修饰“解
决”,作状语,应填“地”。 • 2、问题彻底地解决了。 “彻底解决”是动词性短语作谓语,“彻底”修饰“解
决”,作状语,应填“地”。 • 3、问题解决得不彻底。 “解决”是中心语,“不彻底”作补语,应填“得”。 • 4、问题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解决”是宾语中心,“彻底”作定语,应填“的”。
5、他认为应当认真地研究。 “认真”是形容词作状语,修饰“研究”,应填“地”。
The End
谢谢!
注意
(3)单音节词修饰谓语时,一般不加“地”。 我看着他[傻]笑。 [快]走,要迟到了。
思考:有例外的情况吗?
• “猛”是个例外,一般要加“地”。 突然一只猫跑过来,他[猛]地刹住了车。
• “哇”、“咚”等拟声词修饰谓语时,一 般也要加“地”。 小梅[“哇”]地哭了。 他很生气,把门[“咚”]地关上了。
“给的并不多”
• A、本来以为他会给很多钱,可是他最近手头 不宽裕,给的并不多。(给的钱)
• B、老师让大家把自己最喜欢的书借给同桌看, 但是真正愿意给的并不多。(给书的人)
• C、他虽然带了不少礼物,但是想要礼物的孩 子太多了,拿到他给的并不多。(被给礼物的人)
(2) “V的”歧义的原因
• 及物动词V 一般会有1个主语、1个宾语, 所以“V的”至少就可以指代2个结构: 主语V的、V的宾语
这种句子一般出现在口语中,省略的词语不说, 对话双方也清楚。
★“的、地、得”的重要性
市场上卖瓜人高喊:“买西瓜喽!我这西瓜甜de 舍不得卖。”有个人家急忙跑过来问多少钱一斤,卖 瓜人说:“别人卖5毛,我卖3毛。”此人正饥渴难耐, 听说这瓜既便宜又甜,高兴极了,就买了两个抱回家。 切开一尝,西瓜一点都不甜。于是气冲冲地回到瓜摊
• 有些及物动词可以接双宾语,那就可以指 代1个主语、2个宾语。 如:给——我给他东西。 “谁给的”、 “给的谁”、 “给的什么”
6.“地”的用法
(1)“地”作为状语标记,一般用在谓语 (动词、形容词)前面。
(2)“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 后面的动作的性状。
她[开心]地接受了礼物。 天气[慢慢]地暖和起来了。
子前论理:“你不是说瓜甜得舍不得卖吗?怎么一点
都不甜?”卖瓜人不慌不忙地回答道:“对呀,我是
说甜的舍不得卖,那卖的都是不甜的啊。”买瓜人听
了直瞪眼。
练习
请将下面四句话中用拼音“de” 标注的部分换成相应的结构助词,并说明理由。
• 1、彻底de解决问题是不容易的。 • 2、问题彻底de解决了。 • 3、问题解决de不彻底。 • 4、问题得到了彻底de解决。 • 5、他认为应当认真de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