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教学大纲
逻辑学第三版教学大纲

逻辑学第三版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逻辑学基础知识,包括命题逻辑、谓词逻辑以及归纳与演绎推理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掌握逻辑学基本概念和方法,提高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增强分析和判断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哲学、法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课程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掌握逻辑学基本概念和方法;2.培养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能够独立运用逻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计算机编程基础,为后续计算机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1.命题逻辑–命题的概念–命题的合取、析取、蕴含、等价等逻辑运算–命题的真值表与逻辑联结词–命题的充分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2.谓词逻辑–谓词的定义与逻辑变量–谓词逻辑的量词:全称量词、存在量词–谓词逻辑的谓词否定与逻辑联结词–谓词逻辑的真值表与推理规则3.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归纳推理的合法性与近似性分析–演绎推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演绎推理的推理规则和合法性分析4.逻辑学的应用–逻辑思维与判断技巧–逻辑与哲学、法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关系–逻辑与实际生活与工作的应用案例教学方式1.理论讲授:教师按照课程大纲讲解课程内容,学生听课并做好笔记;2.练习课:学生在课堂上解答练习题,教师指导与纠错;3.课外拓展:学生可通过阅读相关著作和做更多的习题来巩固课堂所学内容;4.讨论与辩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材与参考书目1.教材:《逻辑学第三版》(陈鼓应,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2.参考书目:–中文:《逻辑学教程》(叶树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英文:《Logic: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Graham Priest,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年)作业安排1.每周至少完成一次课后习题;2.期中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的掌握程度;3.期末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推理方法和逻辑学应用的掌握。
逻辑学教学大纲

逻辑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逻辑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该课程以传统逻辑学为基本体系,吸收现代逻辑的某些内容,主要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概念、命题、和推理,同时研究思维的逻辑规律以及简单的逻辑方法。
二、课程基本要求1、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形式逻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提高和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每次课有课后练习。
3、1-2次小测验。
4、期末考试。
四、大纲内容第一章逻辑学研究的对象一、普通逻辑研究的范围:主要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同时研究思维的基本规律以及简单达到逻辑方法。
二、思维的逻辑形式包括:概念、命题与推理。
三、重要概念:常项与变项四、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第二章概念一、定义:是反映思维对象及其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二、概念与语词的关系三、概念的特征:内涵与外延四、概念的种类: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正概念和负概念实概念与虚概念(虚构概念)五、概念间的关系:全同、真包含于、交叉、全异(反对和矛盾)第三章命题一、定义:反映事物情况的思维形式。
二、特征:对事物情况有所反映,有真有假。
三、命题与语句的关系四、命题的种类按是否包含模态词:模态命题与非模态命题是否包含其它命题:简单命题(性质命题、关系命题)和复合命题(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假言命题、负命题)的逻辑式及逻辑特性。
第四章推理一、定义: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命题推出一个新命题的思维形式。
二、特征:推出一个新命题三、种类:有命题就有推理(按思维进程:可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附性法推理等)1、对当关系推理:有效式16条SAP→SIP SAP→┐ SEP SAP →┐SOPSEP → SOP SEP →┐SAP SEP→┐SIP┐SIP→┐SAP ┐SIP→SEP ┐SIP→ SOP┐SOP→┐SEP ┐ SOP→ SAP ┐SOP→SIP┐SAP→ SOP ┐SEP→ SIP SIP→┐SEP SOP→┐SAP 2、命题变形推理换质法(1)规则:改变命题的质,谓项变成前提中的矛盾概念。
《逻辑学》教学大纲

《逻辑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逻辑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分:_____课程总学时:_____授课对象:_____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一)课程性质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科学。
它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逻辑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运用逻辑思维方法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逻辑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准确、清晰的思维习惯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绪论1、逻辑学的对象和性质(1)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
(2)逻辑学是一门工具性、基础性的学科,具有全人类性。
2、逻辑学的作用和意义(1)逻辑学在认识世界、表达思想、论证观点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学习逻辑学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理性精神。
(二)概念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1)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
(2)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的范围。
2、概念的种类(1)根据概念外延的数量,分为单独概念、普遍概念和空概念。
(2)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为集合体,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3)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分为正概念和负概念。
3、概念间的关系(1)全同关系、真包含于关系、真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和全异关系。
(2)明确概念间关系的作用。
4、定义(1)定义的结构和方法。
(2)定义的规则和违反规则的逻辑错误。
5、划分(1)划分的结构和方法。
(2)划分的规则和违反规则的逻辑错误。
(三)判断1、判断的概述(1)判断的特征和种类。
(2)判断与语句的关系。
2、性质判断(1)性质判断的结构和种类。
逻辑学教学大纲

逻辑学教学大纲逻辑学教学大纲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思维和推理规律的学科,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教授逻辑学,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逻辑学教学大纲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探讨逻辑学教学大纲的设计和内容,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一、教学大纲的设计1. 教学目标逻辑学教学大纲的首要任务是明确教学目标。
逻辑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学目标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大纲的核心部分。
逻辑学的内容很广泛,包括命题逻辑、谓词逻辑、推理规则、逻辑谬误等。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合理选择教材和重点内容。
3. 教学方法逻辑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
除了传统的讲授和讨论外,还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思维导图等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逻辑学的知识。
4. 评价方式评价方式是教学大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逻辑学的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论文写作、小组项目、逻辑思维测试等方式进行评价。
二、教学大纲的内容1. 命题逻辑命题逻辑是逻辑学的基础,它研究的是命题之间的关系和推理规则。
在教学大纲中,应该包括命题逻辑的基本概念、命题的合取、析取和否定等基本运算规则,以及命题的真值表和推理规则等内容。
2. 谓词逻辑谓词逻辑是命题逻辑的扩展,它研究的是谓词之间的关系和推理规则。
在教学大纲中,应该包括谓词逻辑的基本概念、量词的运用、谓词的等价和否定等运算规则,以及谓词逻辑的应用等内容。
3. 推理规则推理规则是逻辑学的核心内容,它研究的是正确推理的方法和规律。
在教学大纲中,应该包括推理规则的分类、推理规则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等内容,以及推理规则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逻辑谬误逻辑谬误是逻辑学中常见的错误推理形式,它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逻辑学第二版教学大纲

逻辑学第二版教学大纲课程介绍逻辑学是哲学的一个基础分支,主要研究推理和思维的规律与方法。
本课程主要介绍基本逻辑概念、命题逻辑、一阶谓词逻辑以及模态逻辑,帮助学生了解思维的规律和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能够:•掌握命题逻辑的基本原理和证明方法•掌握一阶逻辑的基本概念和证明方法•了解模态逻辑的概念和应用•提高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第一章逻辑学引言•逻辑学的概念与分类•逻辑思维的意义与作用第二章命题逻辑•命题的基本概念•逻辑联结词与复合命题•等价命题与否定命题•恒真式与矛盾式•命题逻辑推理的基本原理和证明方法第三章一阶逻辑•一阶逻辑概念•基本语言和语法•论域和变量•量词和量词范围•真值表和推理•等价和蕴含关系•策梅洛-弗兰克尔公理系统第四章模态逻辑•模态逻辑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可能性和必然性•模态命题的基本类型•模态逻辑的公理系统和推理规则•应用实例教学要求•说明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的前提知识和基础•要求学生认真学习课程,完成课后作业和实验•建议学生多读相关书籍,加深理解教材与参考资料主教材:《现代逻辑学教程》第二版,皮埃尔·古德利尔特著,胡纪恒、刘晔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参考资料:•《逻辑学教程》第一卷、第二卷,舌华教、谢朝庆主编,人民出版社,2009年。
•《逻辑学基础》(第二版),张立群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模态逻辑导论》,唐其龙、王跃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逻辑学》教学大纲

《逻辑学》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高等院校行政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逻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通过课内外逻辑思维和表述论证的训练,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敏捷性,增强论证的逻辑力量;同时,为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其它课程提供必要的逻辑分析工具。
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逻辑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什么是“逻辑”?汉语中“逻辑”一词有几种用法?)一、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明确4个基本概念1、思维2、思维的逻辑形式(什么是常项,什么是变项?)3、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4、简单的逻辑方法二、逻辑学的性质第二节学习逻辑学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逻辑学的意义二、学习逻辑学的方法(重点与难点)本章要重点掌握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并能区分逻辑常项与变项。
★第二章概念第一节概念的概述一、什么是概念(了解什么是事物的“本质属性”?)二、概念与词语三、概念的作用第二节概念的两个基本逻辑特征——内涵和外延一、什么是概念的内涵二、什么是概念的外延(内涵和外延各自的关注点是什么?)三、明确概念内涵和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第三节概念的限制与概括(这两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一、概念的限制二、概念的概括(限制和概括的极限分别是什么?)三、限制概括不当(限制概括不当的错误有哪些?)第四节概念的种类(划分概念种类的标准各是什么?)一、单独与普通概念二、集合与非集合概念(什么是集合体?组成上和属性上有哪些特征?)三、实体与属性四、肯定与否定概念第五节概念间的关系(概念间的关系主要分析的是哪方面的关系?)一、相容关系1、同一关系2、属种关系(属种关系需要特别注意的3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说属种关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逻辑关系?)3、交叉关系二、不相容关系1、矛盾关系2、反对关系(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三、关于并列关系(并列关系特殊在哪?)第六节定义一、什么是定义二、定义的方法(熟记常用方法)三、定义的规则(十六字规则)(违反规则的错误有哪些?)四、定义的作用第七节划分一、什么是划分(熟记常用方法)二、划分的方法(十六字规则)三、划分的规划(违反规则的错误有哪些?)四、划分的作用(重点与难点)学习本章,要理解概念的定义及其两个基本的逻辑特征。
逻辑学 教学大纲

以下是一个逻辑学教学大纲的示例,供参考:课程名称:逻辑学
课程目标:
1. 理解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逻辑推理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课程内容:
第一模块:引言和基本概念
-逻辑学的定义和作用
-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的区别
-逻辑学的历史发展概述
第二模块:命题逻辑
-命题和命题联结词
-命题逻辑的语法和语义
-命题逻辑的推理规则和证明方法
第三模块:谓词逻辑
-谓词和量词
-谓词逻辑的语法和语义
-谓词逻辑的推理规则和证明方法
第四模块:演绎推理
-形式逻辑和演绎推理的基本原理
-假言推理、拒取推理、假言三段论等推理形式-演绎推理的应用和实践
第五模块: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
-归纳推理的应用和实践
第六模块:批判性思维和逻辑谬误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重要性
-常见的逻辑谬误和错误推理形式
-如何辨识和避免逻辑谬误
第七模块:逻辑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数学中的逻辑
-计算机科学中的逻辑
-法律、哲学和自然科学中的逻辑应用
评估方式:
-课堂小测验和作业
-期中考试
-期末考试或项目
请注意,具体的教学大纲可能会根据学校、教师和课程需求而有所不同。
上述示例仅供参考,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修改。
《逻辑学》课程教学大纲

《逻辑学》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2015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选修课,主要内容是研究判断、推理、论证及其规律以及一些逻辑方法的科学,结合大量古今中外经典的逻辑故事,通过逻辑学基本理论的学习、训练,加深了解课程的逻辑知识和基本规则,再通过课堂练习作答,锻炼学生解决逻辑题目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本课程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素质,为其学习其它各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精炼概括3-5条目标,本课程教学目标须与授课对象的专业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课程知识内容,给合社会现实理解课程重点章节,了解本课程的学科动态,具有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着力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一些常用的逻辑方法;在课程中突出与现代生活密切联系,以实际生活中的事例结合逻辑知识来进行分析与讨论为主,以解决逻辑题目为辅,达到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并学以致用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从概念、命题、推理、论证、逻辑基本规律等方面,通
过通俗而有趣的逻辑故事,展现逻辑知识趣味而智慧的学习之旅,了解逻辑学的学科结构,进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意识,逻辑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通过逻辑学基本理论的学习、训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素质,为其学习各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以及深刻敏锐的感悟,为从事未来的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课程进度表
理论教学进程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逻辑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逻辑学是研究和规范思维形式的科学,是大学本科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他文科的专业必修课,是实践性和技巧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文科各专业的基础性和工具性的课程。
逻辑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逻辑学的基本概念、思维规律和一般推理方法,通过训练具备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思维素质,为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了解逻辑学的学科结构和简要发展史,为逻辑学本身的学习和提高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用两句话来概括:一是“应知”,也就是对于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应该知道它的主要内容,并能举例加以说明;二是“应会”,也就是掌握普通逻辑的知识,要能够应用来分析和解决思维实际中的逻辑问题。
具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
1、了解逻辑学的发展简史,特别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以及逻辑与思维、科学等方面的关系。
2、正确掌握基本的逻辑知识和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尤其是各种推理的规则。
3、能够熟练运用普通逻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分析思维过程,能够避免一些常见的逻辑错误。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2学时)
1、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作用,知道逻辑形式的构成,明白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和目的。
2、课程内容
(1)逻辑学的对象;(2)思维、语言和逻辑的关系;
(3)逻辑学的性质、作用和学习方法;(4)逻辑简史。
3、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逻辑”的四种含义,逻辑学的定义,思维形式和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结构。
(2)领会:逻辑学的性质和作用;学习逻辑学的方法。
第二章概念(6学时)
1、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概念的种类和关系;了解概念和语词的关系,熟悉定义的规则,熟悉划分的规则。
2、课程内容
(1)概念的含义、特征及与语词的关系;(2)概念的种类;
(3)概念的关系;(4)定义及其结构、方法、规则;
(5)划分及其结构、规则;(6)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3、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外延间的同一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全异关系,“反变关系”;概念的限制和概念;定义的方法和规则;划分的方法和规则。
(2)领会:概念和语词的关系;概念使用的要求。
第三章命题逻辑(10学时)
1、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命题和语句的关系,掌握几种基本复合命题的逻辑特性及推理规则。
2、课程内容
(1)命题的含义、特征及与语句的关系;(2)几种基本的复合命题;
(3)真值形式及其种类和判定;(4)命题推理及其有效形式;
(5)几种基本的命题推理;(6)一般命题推理及其判定。
(7)范式与命题自然推理
3、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不同类型复合命题的逻辑特性及推理规则;负复合命题的等值命题。
(2)领会:命题与语句的关系,命题的种类,推理的分类。
(3)综合应用:一般命题推理分析、命题推理有效性的判定。
第四章词项逻辑(10学时)
1、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直言命题词项的周延性问题,掌握三段论推理的规则,熟悉相同主谓项直言命题对当关系的内容。
2、课程内容
(1)直言命题的定义、结构和类型;(2)直言命题主谓项的周延情况;
(3)对当关系;(4)三段论。
3、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直言命题的定义及结构;直言命题的分类及依据;直言命题词项的周延性;AEIO 之间的对当关系;直言命题的直接推理;三段论的定义及其结构;三段论的公理和规则;三段论的格及其规则。
(2)领会:特称否定命题不可换位推理;三段论的省略式。
第五章逻辑基本规律(4学时)
1、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四种逻辑基本规律的内容和逻辑要求,熟悉逻辑基本规律的应用。
2、课程内容
(1)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2)同一律;(3)矛盾律;
(4)排中律;(5)充足理由律;
(6)逻辑基本规律的应用。
3、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的内容和逻辑要求;矛盾律和排中律之间的关系。
(2)领会:逻辑基本规律的客观性,逻辑基本规律在实际思维中的作用。
第六章模态逻辑(4学时)
1、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模态命题的基本形式,熟悉基本模态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及其应用。
2、课程内容
(1)模态的含义、种类及特性(2)基本的模态命题;
(3)基本模态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4)基本模态命题推理
3、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基本模态命题及其符号化;模态方阵。
(2)领会:模态方阵及基本的模态命题推理的应用。
第七章归纳逻辑(6学时)
1、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求因果联系的五种方法,了解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熟悉不完全归纳方法的应用。
2、课程内容
(1)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联系与区别;(2)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及其逻辑要求;
(3)求因果五法;(4)概率归纳法;(5)类比推理及其逻辑要求。
3、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科学归纳推理,五种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
(2)领会: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联系与区别;归纳逻辑的产生和发展;类比推理。
第八章论证(4学时)
1、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论证的结构,证明和反驳的种类和方法,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的规则。
熟悉论证与推理的关系;几种非形式谬误。
了解论证的实质和作用,论证的建构在论辩中的作用。
2、课程内容
(1)论证的含义和要素;(2)证明及种类;
(3)反驳的种类;(4)论证的规则;
3、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论证的结构;证明和反驳的种类和方法;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的规则。
(2)领会:论证的实质和作用。
第九章谬误(2学时)
1、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谬误的实质、以及各种非形式谬误,能够各种论证所犯的谬误。
2、课程内容
(1)谬误的实质(2)语形、语义与语用谬误;(3)各种非形式谬误
3、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几种主要的非形式谬误。
(2)领会:谬误的识别与避免。
四、理论教学学时分配
五、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编.《逻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参考书:金岳霖主编.《形式逻辑》,人民出版社,1979
《普通逻辑》编写组.《普通逻辑》(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彭漪涟、余式厚著.《趣味逻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