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的中国古代名人小故事

合集下载

古人道德的小故事

古人道德的小故事

古人道德的小故事在社会中穿梭忙碌的人们,身上一定要需要两种最重要的东西,一种是知识,而另一种是道德。

如果说知识是进入社会,贡献社会的法宝,那么,道德就是立足于社会的身份证。

没有道德,就不能在社会中生存。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古人道德的小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古人道德的小故事篇一:吴隐之的节俭故事东晋有个大官叫吴隐之,他幼年丧父,跟母亲艰难度日,养成了勤俭朴素的习惯。

做官后,他依然厌恶奢华,不肯搬进朝廷给他准备的官府,多年来全家只住在几间茅草房里。

后来,他的女儿出嫁,人们想他一定会好好操办一下,谁知大喜这天,吴家仍然冷冷清清。

谢石将军的管家前来贺喜,看到一个仆人牵着一条狗走出来。

管家问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么一点筹办的样子都没有?”仆人皱着眉说:“别提了,我家主人太过分节俭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准备。

我原以为这回主人该破费一下了,谁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这条狗卖掉,用卖狗的钱再去置办东西。

你说,一条狗能卖多少钱,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儿也比我家主人气派啊!”管家感叹道:“人人都说吴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来真是名不虚传。

”古人道德的小故事篇二:始终乐观的苏格拉底古希腊的大哲学者苏格拉底还是单身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小屋里。

尽管生活非常不便,但是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

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乐的?”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在一块儿,随时都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情,这难道不是很值得高兴的事儿吗?”过了一段时间,朋友们一个个相继成家了,先后搬了出去。

屋里只剩下了苏格拉底一个人,但是他每天仍然很快活。

“我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

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可以向它们请教,这怎能不令人高兴呢?”几年后,苏格拉底也成了家,搬进一栋大楼里。

这栋大楼有七层,他的家在最底层。

底层在这座楼里环境是最差的,上面老是往下面泼污水、丢死老鼠、破鞋子、和杂七杂八的脏东西,那人见他还是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好奇地问:“你住这样的房子,也感到高兴吗?”“是啊!你不知道住一楼有多少妙处啊!比如,进门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楼梯;搬东西方便,不必花很大的力气;朋友来访容易,用不着一层楼一层楼地去叩门询问。

古人崇尚道德的故事

古人崇尚道德的故事

古人崇尚道德的故事古人崇尚道德的故事道德是立足社会的身份证,任何人都不应该丢失这一珍贵的东西。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是每个人心中的高尚的观念。

没有道德的人,是绝(决)对不能在社会上立足的。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古人崇尚道德的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古人崇尚道德的故事篇一:杨瞻诚信无私明朝名臣杨博的父亲杨瞻做过商人,曾经在淮扬地方经商,当时有一位从关中来的盐商,将一千金的钱寄放在杨家,请杨瞻暂时代为保管。

不料那盐商离开以后,竟然一去不回,杨瞻不知如何才好,便将那一千金埋藏在花盆中,上面种植花卉,并派人到关中去寻找,后来找到了盐商家,不料那盐商已经去世了,家中只有一个儿子。

杨瞻得知消息后,便邀请那商人儿子到杨家来,指着花盆说:“这是你父亲生前所寄托的金钱,现在就交由你带回去吧!”那商人的儿子感到非常惊奇,不敢收取。

杨瞻说:“这是你家的财物,何必推辞呢?”于是说出原由,那商人的儿子非常感动,于是叩谢携带那笔金钱回去。

后来杨瞻生了儿子杨博,中了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杨博的儿子杨俊民,也中了进士,官至户部尚书。

杨瞻受人之托,自始至终忠人之事,虽然托寄人发生变故,不来取回,可是杨瞻不为钱财所动,不但一介不苟贪,而且千里迢迢,寻访其人,并将财物交还遗孤,具有可以托孤寄命的人格操持,难怪终得贤德子孙,世代贵显。

足证天报厚德,丝毫不爽。

(《明史》)古人历来重视道德修养,把诚信作为人道德修养最基本的内容,古语云:“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谲诡,此乱道之根也。

”古往今来,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是诚实守信的,只有诚信的人,才能心智清明,择善而从。

而诚信一旦缺失,就失去立身之本,而且还会影响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一言足以兴邦,一诺岂止千金。

古人崇尚道德的故事篇二:宋濂谨守诚信宋濂,明初文学家,官居学士,他以继承儒家道统为己任,提出做文章的风格要与道德内涵一致。

他自幼守信好学,一生勤学不辍,“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古今名人积德行善的事迹

古今名人积德行善的事迹

古今名人积德行善的事迹行是行为,善是无私,行为的无私就是行善,积德是行善的必然结果出自《周易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名人积德行善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古今名人积德行善的事迹1——苏东波《德育古监》苏东坡 (乐善好施,乃获吉地)苏洵、苏轼和苏辙是宋朝文坛的三位巨匠。

相传他们文章会那麽出名,跟苏轼(东坡居士)曾祖母坟墓的风水有关。

苏东坡的祖父端正道人,乐善好施。

曾经有一位异人,接受他许多恩惠。

那位异人因此告诉端正道人说:「你对我这麽好,我无法报答,我有两个穴地,一个会致富,一个会尊贵,希望你选择一个穴!」端正道人回答:「我希望子孙读书,而不愿他们有钱!」於是,那位异人便邀他去眉山,指示穴地后,叫他拿著一盏灯,在穴地上点燃,虽然有风,灯火仍不会熄灭。

端正道人便把自己母亲的遗体下葬在那块地。

端正道人生了苏洵,苏洵又生了苏轼和苏辙,文章名震天下。

苏洵遇到大家饥荒或收成欠佳时,便卖田地来救济乡里的灾民。

等到稻谷成熟,别人要偿还时,他却坚辞不接受。

甚至,家产弄光了好几次,仍然毫不后悔。

他的儿子苏轼和苏辙,后来却成为一名儒。

古今名人积德行善的事迹2——范仲淹常存善念,地灵人杰喜马拉雅山附近的村落里有一座寺院,自从建寺以来,人们在寺里只许谈论生命、慈悲、安详、和谐、真理等语言。

日子久了,这座寺院便酝酿了一股很强的念波,许多病人走进这座寺院,疾病便告痊愈。

由此可见:心念对於风水和环境的影响。

《生命的旋风》范仲淹的人生理论范仲淹,字希文。

他小时候,父亲就过世,家境非常贫穷。

每天吃一小块粥,勤奋刻苦读书,以天下为己任。

他时常以「读书人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勉励自己。

有一天,他问一位算命先生:「我将来可以当宰相吗?」算命先生回答:「不行!」范仲淹再问:「我能不能成为名医?」算命先生惊讶地说:「你刚才理想那麽高,为什麽一下子降低这麽多呢?」范仲淹回答:「只有宰相和名医可以救人!」算命先生称赞他说:「你有这种仁心,真是当宰相人才!」后来,范仲淹考上进士,做了「秘阁校理」。

古代名人诚信的经典小故事

古代名人诚信的经典小故事

古代名人诚信的经典小故事在古代,诚信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质,被许多名人以及普通百姓所崇尚。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一些古代名人诚信的经典小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古人的高尚道德观念,更给我们带来启示和思考。

故事一:孔子与樊迟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

有一次,孔子告诉樊迟:“你去给我买一匹马。

”樊迟照办,买了一匹相当贵重的良马送回给孔子。

孔子接过马后,却没有付钱,而是告诉樊迟:“你退回这匹马去吧。

”樊迟问孔子:“为什么?”孔子回答:“我不能用你所做的贼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孔子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标准,在面对不诚信的行为时,宁愿放弃也不愿接受。

他不但看重自己的名声和品德,也教育了樊迟及其他学生。

孔子以身作则的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故事二:张仪以信守约张仪是战国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谋略家。

在公元前308年,秦国担心魏国会违约,决定先行出兵,占领魏国的旅人山。

然而,张仪担任秦国使者,他坚守信守约定的原则,以道义和信誉说服了秦王。

张仪亲自上表劝阻称:“背约的话,秦国的信誉将受到破坏,违背信守约的文化传统。

”最终,秦王采纳了他的意见,取消了先发制人的计划。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张仪以信守约的行为,保护了秦国的信誉和名誉。

他深知信誉对于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于个人和国家的长远利益的影响。

故事三:贾谊的执着诚信贾谊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坚守诚信的原则,为人正直,不言而信。

据说有一次贾谊为人表白,但被女方拒绝。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继续追求,直到女方答应了他的感情。

他的执着和诚信令对方信服,最终成功得到了她的芳心。

贾谊的故事传颂许多年,他的诚信成了品德的楷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何种情况下,诚实和坚持都能够带来成功。

诚实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的基石,也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

结语以上是几个古代名人诚信的经典小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古人崇尚诚信的态度和行为。

无论是孔子的坚守原则、张仪的以信守约或者贾谊的执着诚信,这些名人的行为都彰显了他们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道德观。

传统文化故事 道德

传统文化故事 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许多关于道德的故事,以下是一些例子:
1.孔融让梨:这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故事,讲述了孔融四岁时将大梨让给哥哥们,自己
吃小梨的故事。

这个故事传达了尊重长者、爱护幼小的道德观念。

2.孟母三迁:这个故事讲述了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儿子选择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不断搬家
的故事。

这个故事强调了母亲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以及选择良好环境对成长的重要性。

3.卧冰求鲤:这个故事讲述了古代一个孝子为了救母亲,在寒冷的冬天卧在冰上,用自己
的体温融化冰,最终得到鲤鱼的故事。

这个故事弘扬了孝顺、奉献和牺牲的道德品质。

4.曾子杀猪:这个故事讲述了曾子为了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亲自杀猪兑现承诺的故事。

这个故事强调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5.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讲述了宋代学者杨时为了请教程颐而在其家门外等待,直到雪积了
一尺多深的故事。

这个故事教导人们要尊重师长、虚心求教的道德品质。

这些故事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道德教诲,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价值观。

古代有关道德的故事大全

古代有关道德的故事大全

古代有关道德的故事大全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是一个动人的小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

特别是那些跟道德有关的故事,那么古代有哪些道德的小故事呢?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古代有关道德的故事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古代有关道德的故事篇一:李积焚须唐朝有一个大臣,叫做李积,表字懋功。

原来他本是姓徐,太宗皇帝爱惜他,所以赐给他也姓了李。

并且因为他的功劳很大,所以把他封做了英国公。

当李积做宰相的时候,他的姐姐偶然生起病来,李积就亲自替他姐姐烧着火去煮粥。

哪里晓得吹了一阵风来,竟把李积的胡须烧着了。

他的姐姐看见了,就说,我们家里男的女的用人多得很,为什么要你自己辛苦得这个地步呢。

李积回答他姐姐道,我难道是为了没有人的缘故吗。

我是因为现在姐姐的年纪已经老了,我的年纪也老了,虽然要想常常替我姐姐煮着粥,哪里能够呢。

古代有关道德的故事篇二:文本乞恩唐朝时候。

有一个大臣姓岑。

名叫文本。

做了右丞相的官。

他的弟弟岑文昭。

做了校书郎。

可是岑文昭来往的朋友。

多是些轻薄的人。

太宗皇帝心里很不高兴。

就对岑文本说道。

你的弟弟事故很多。

我要把他调到外边去。

岑文本就叩着头。

回对太宗皇帝说。

我的弟弟。

因为从小时候就没有了父亲。

所以我的老母非常的宠爱他。

现在皇上要叫他出外。

那末我的母亲一定是要忧愁劳瘁的。

倘若没有了这个弟弟。

就等于没有了我的老年母亲了。

让我回到家里。

竭力的去劝诫他。

岑文本说完话。

就流着眼泪。

呜呜咽咽哭起来了。

太宗皇帝很可怜他爱惜弟弟的情谊。

也就不调他的弟弟外出了。

古代有关道德的故事篇三:公艺百忍唐朝时候,有个姓张名叫公艺的,他家里竟有九代,同住在一块儿不分家了。

高宗皇帝就叫了张公艺来问他道,你们能够使得族中这样的和睦,究竟是用的什么法子呢。

张公艺就请求用了纸笔来对答,高宗皇帝就给了他纸笔。

张公艺提起笔来,竟接连写了一百多个「忍」字,进到皇帝那里。

照张公艺的意思,以为大凡一家人家,宗族间的所以不和睦,每每由于尊长的衣食,或者有了不平均,卑幼的礼节,或者有了不完备。

中国古代道德小故事

中国古代道德小故事

中国古代道德小故事中国古代道德小故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其实很简单,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细想一想,多为他人考虑一点,道德就会伴随在你的身边。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道德小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一、朱德给教官让座1959年初春的一天,朱德同志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和大家一起看戏。

开演前,朱德同志正和观众谈笑,突然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

朱德一眼便认出那位老人原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起身向前,立正敬礼,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亲切地呼唤:“叶老师”。

然后请老人入座,待老人坐定后,他自己才坐下。

二、孔子尊师的故事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

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

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

”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

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

”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

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

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

老子,其犹龙邪!”三、张良拜师的故事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

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中华美德的名人故事

中华美德的名人故事

中华美德的名人故事
中华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名人都以其高尚的品德和行为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以下是一些中华美德的名人故事:
1. 刘备三顾茅庐: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他为了请诸葛亮出山相助,不惜三次亲自拜访,表现出了他虚心求学、诚恳待人的美德。

2. 孟子舍生取义:孟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他主张“舍生取义”,即在面临生死抉择时,应该选择符合正义的行为,表现出了他的高尚品德和勇气。

3. 岳飞精忠报国:岳飞是南宋时期的著名将领,他为了抗击金兵,不惜舍生忘死,表现出了他的忠诚和勇气。

4. 林则徐虎门销烟:林则徐是清朝时期的著名官员,他为了抵制鸦片贸易,在虎门销毁了大量鸦片,表现出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义之心。

这些名人故事都体现了中华美德的价值观,如忠诚、孝顺、勇敢、正义等,这些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道德的中国古代名人小故事: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对于义的解释,古代以一种含义极为广泛的道德范畴。

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

接下来搜集了关于义的名人故事,欢迎查看,希望帮助本次课题。

1、《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

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2、《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3、《管鲍之交》
昔时,齐国有管仲,字夷吾;鲍叔,字宣子,再个自幼时以贫贱结交。

后来鲍叔先在齐桓公门下信用显达,举荐管仲为首相,位在已上。

两人同心辅政,始终如一。

管仲曾有几句言语道:“吾尝三战三
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吾尝三仕三见逐,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也;吾尝与鲍叔谈论,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与鲍叔为贾,分利多,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所以古今说知心结交,必曰“管鲍”。

今日说两个朋友,偶然相见,结为兄弟,各舍其命,留名万古。

4、《汉武帝深明大义》
汉武帝刘彻,是个胸怀大度、思贤如渴的皇帝。

他刚一即位,就发出了一个很不平常的求贤诏书,指出不管一个人出身贵贱,只要有特殊才能,就可封为将相。

他说到做到,破格录用了许多下层出身的人才。

有一次,十七岁的汉武帝带着随从微服出访,来到一个叫做柏谷的地方。

晚上,他们住进一家客店。

店主人见他们年纪轻轻,行动诡秘,以为是一伙盗贼。

汉武帝口渴了,想讨点水喝。

店主人脑袋一扬,没好气地说:“我这里没有水,只有尿!”说完,就偷偷溜出店门,打算召集附近的老百姓袭击这伙可疑的旅客。

店主人的妻子是个精明女子,她猜出了丈夫的心计,连忙跟了出来,好言相劝说:“我看他们不像盗贼,那领头的倒像个贵公子。

你千万不能轻举妄动,错伤好人。

”店主人有些犹豫了,妻子乘机把他拉回屋里,花言巧语地劝他喝起酒来。

不大一会儿,店主人就被灌了个烂醉。

于是,女主人又是杀鸡,又是宰羊,摆下酒席盛情款待了客人一番。

第二天一早,汉武帝知道了事情的经过。

回宫之后,他立即召见店主人夫妻俩,先赐给女主人一千两金子,接着又把目光投向男主人。

顿时,大殿里的气氛紧张起来,人们以为男主人一定会受到惩罚。

谁知,汉武帝不但没有降罪,反而称赞他疾恶如仇,是个壮士,并当场拜他为羽林郎。

这件事传出之后,汉武帝的威望更高了。

5、《舍生取义的文天祥》
南宋末年,在蒙古军队的打击下,面临着亡国的威胁,文天祥毅然肩负起抗元重任,号召四方英雄豪杰起兵,下定决心抗元到底。

由于势单力孤结果被元军俘获。

面对敌人高官厚禄的劝降,文天祥不为所动,只求义死而不求苟生。

最后为国捐躯。

他死后留下了大量诗文,其中如《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狱中所作的《正气歌》以及死后从其衣带中发现的“衣带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都已成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部分。

文天祥也因此成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基本介绍:
道,是万物万法之源,是创造一切的力量;德,是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的行为,不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提升自己的践行方式。

道是在承载一切;德是在昭示
道的一切。

大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体实例、是道的体现,是我们能看到的心行,是我们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

所以,如果没有德,我们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

这就是德与道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