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常见的几种段的结构

合集下载

给自然段分层及概括段意

给自然段分层及概括段意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
给自然段分层及 概括段意
分析一个自然段的基本结构,也就是分析自然段中 的层次关系。常见的段式有以下几种:
①总分关系 ③递进关系 ⑤转折关系 ⑦概具关系
②并列关系 ④因果关系 ⑥承接关系
一、总分关系 就是先用一个概括性的句子写出段的主要内容, 然后围绕总起句写出分述句,从几个方面加以叙述, 其中每个方面可算作一层。
东北林区的资源极为丰富,全国有一半木材是从这里 出来的。文明全国的红松、赤松,还有云杉、冷杉、桦 树等,绵延几千里,就像绿波滚滚的海洋。东北林区盛 产药材,最近发现的全国最大的一个参就产在这里。东 北林区活跃着许多珍贵的动物,像紫貂、梅花鹿、东北 虎、杜鹃、丹顶鹤等。
这一段先写东北林区资源极为丰富,然后分别从树林、 药材、珍贵的动物几个方面来具体说明,这是分写。
这段古文共说了六层意思,由浅到深,一层一层向前推进,说 明了把握道德修养,需要循序渐进、分清主次缓急的意义。
例:敬爱的周总理啊,如果能用我们来换取您一年、一月、一日, 哪怕一秒的复生,我们将争先恐后地献出我们的生命。
这个例句中的层递是按照时间单位由大到小的顺序来排列的, 由“一年”降到“一月”,由“一月”降到“一日”,再由“一 日”降到“一秒”,这种由大到小、由长到短的排列即是递降层 递法。
这一段1——3句分别从3个角度写雾大,这是分述;第 4句总写雾大的特点,是总述。
例: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 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 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 南国的树。
这段共有4句话,采取了“总分总”式的结构。第1句总写大 榕树的茂盛;第2、3句围绕第1句分别写了榕树的叶子多而密, 颜色鲜艳、明亮、富有生命力;第4句赞美生长茂密的大榕树, 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又是总写。

常见段式并列段式

常见段式并列段式

常见段式并列段式
常见段式中的并列段式是一种常见的文章结构形式。

并列段式是指将内容相似、性质相近的材料进行横向并列组合的一种段落结构形式。

在并列段式中,各段落之间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它们共同构成文章的整体内容。

每个段落都可以独立成章,但它们之间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主题。

并列段式的优点在于能够清晰地展示各个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使文章更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同时,它也有利于读者快速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并列段式中,每个段落都应该是独立而完整的,但又要与其它段落相互关联。

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各个段落之间的过渡和衔接,确保文章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总结,并列段式是一种常见的文章结构形式,它能够清晰地展示文章的内容和逻辑关系,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小学三年级语文掌握几种常见的句子结构

小学三年级语文掌握几种常见的句子结构

小学三年级语文掌握几种常见的句子结构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掌握句子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掌握几种常见的句子结构,以提高他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下面将会介绍这些常见的句子结构,并给出相应的例子。

1. 主谓结构:主谓结构是最基本的句子结构,在句子中包含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

主语是句子的主要名词或代词,谓语则描述主语的动作或状态。

例如:- 我喜欢吃苹果。

- 小猫在睡觉。

2. 主谓宾结构:主谓宾结构是在主谓结构的基础上加上一个宾语,宾语是动作的承受者或影响受者。

例如:- 我喜欢吃苹果。

- 妈妈买了一个礼物。

3. 主谓宾补结构:主谓宾补结构是在主谓宾结构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补语,补语对宾语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或补充。

例如:- 她把花瓶摔碎了。

- 他们选我当班长了。

4. 主系表结构:主系表结构由一个主语、一个系动词和一个表语组成。

系动词用来表示主语的状态或特征,而表语则描述主语的状态或特征。

例如:- 房间里很安静。

- 小狗看起来很可爱。

5. 并列句结构:并列句结构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主句组成,这些句子之间是并列关系,没有主从之分。

并列句可以用连词或者逗号隔开。

例如:- 我喜欢吃苹果,他喜欢吃香蕉。

- 我们去公园玩,还去了动物园。

6. 陈述句和疑问句结构:陈述句是用来陈述一个事实或者人物的状态,以陈述句的结构来进行句子表达;而疑问句则是用来询问问题,以问句的结构进行句子表达。

例如:- 陈述句:我喜欢读书。

- 疑问句:你喜欢读书吗?7. 反义疑问句结构:反义疑问句结构由一个肯定/否定句和一个简短的反义疑问句组成。

例如:- 他喜欢吃苹果,是吧?- 她没有去学校,对不对?掌握这些常见的句子结构,对小学三年级的语文学习至关重要。

老师们可以通过举例、练习和作文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句子结构。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积累,学生们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这些句子结构,提高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

同时,这也为他们日后学习更复杂的语文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学作文常见的几种基本结构模式(含例文)

小学作文常见的几种基本结构模式(含例文)

小学作文常见的几种基本结构模式文章无定法,作文有常规。

无论何种写作文体,都要有清晰的思路,明快的结构。

由此可见,掌握几中基本的结构模式,能使我们在写作上快速构思,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搭起文章的骨架。

小学作文常见的结构模式有5种: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设问式。

当然,这几种结构模式既可以用来谋篇,也可以用来构段,因为文章是有若干个段组成的。

第一讲总分式结构文章是由很多个段组成的,段与段之间决定层次,所以,总分式结构表现出来的文章层次之间的关系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这种关系,有三种基本形式:1.先总说后分说, 2.先分说后总说;3.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

请看下面例文:小馋妮三舅有一个女儿,名叫宋海锦。

她今年4岁,个子不高,长得可壮实了。

她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吃,见啥吃啥,可馋了!大家给她起了个外号叫“小馋妮”。

一天,三舅带“小馋妮”来我家做客。

进门后,妈妈拿出太子奶招待她。

她伸出小手紧紧抓住瓶子,插上吸管猛吸,一连喝了三大瓶,撑得肚子圆溜溜的,直打饱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她呢?两只大眼睛溜溜地转,很快瞄上茶几上放的一串香蕉和几根火腿肠。

只见她摇摇晃晃地跑过去,伸手掰下一根香蕉,剥开皮咬了两口。

没等香蕉咽下肚,她又去拿火腿肠。

舅舅连忙制止她:“海锦,你吃不下去就不要再糟蹋东西了。

”谁料,“小馋妮”两眼一瞪,不高兴地说:“我能吃,都能吃进去!”说完,用牙撕开了火腿肠的包装皮。

可她只吃了几口就吃不下了,每吃一口都像咽药似的。

最后,她开始咬一口吐一口玩了起来。

舅舅扬起巴掌照她屁股轻轻地拍了一下,这可不得了了,她“哇”地哭了起来……你们说,我的小表妹是不是个“小馋妮”?这篇作文的结构模式属于总分式,作者先总说“小妮子”的馋,并通过三个具体的贪吃事例分别来表现,紧扣“馋”字,从而将一个“小馋妮”鲜活地“推”到了读者面前。

再来看下面例文:母爱感动了我天使说:“上帝,我将要离开您,去人间成为一个孩子,为世界做贡献——可是,离开了您,又有谁能来照顾我、给我无尽的关爱呢?”上帝说:“可爱的孩子,放心吧,我早已为你安排了另一个天使,她会无微不至地照顾你,给你无尽的爱。

小学语文常见的几种段的结构

小学语文常见的几种段的结构

小学语文常见的几种段的结构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段落的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

了解常见的段的结构,不仅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还对写作有着极大的帮助。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小学语文中常见的几种段的结构。

一、总分结构总分结构是一种常见且比较容易理解的段落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段落开头先对全段内容进行总的概括,然后再分别从不同方面进行具体的叙述。

例如:“秋天的景色真美!果园里,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黄澄澄的梨子你挤我碰,争着让人们去采摘。

田野里,金黄的稻子笑弯了腰,火红的高粱像燃烧的火把。

”这段话开头先总说秋天的景色美,然后分别从果园和田野两个方面具体描述了秋天景色的美丽。

总分结构的好处在于能够让读者一开始就对段落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后再通过具体的描述加深理解。

二、分总结构与总分结构相反,分总结构是先分别叙述相关内容,最后再进行总结。

比如:“公园里的花开得十分鲜艳。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它们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已经完全绽放,姿态各异。

这些美丽的花朵把公园装点得如诗如画。

”这段文字先分别描述了公园里花的颜色和姿态,最后总结这些花把公园装点得很美。

分总结构能够先引导读者关注具体的细节,最后得出一个整体的结论,使读者对段落内容有更全面的把握。

三、总分总结构总分总结构是将总分和分总结构结合起来,先进行总的概括,然后分别阐述,最后再进行总结。

举个例子:“我们的校园十分美丽。

走进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教学楼,它宽敞明亮,是我们学习的地方。

校园的左边是宽广的操场,同学们在那里尽情地奔跑嬉戏。

校园的右边是美丽的花园,里面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

总之,我们的校园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

”这段话先总述校园美丽,接着分别从教学楼、操场、花园三个方面具体描述,最后总结校园充满生机和活力。

总分总结构使段落的内容更加完整、有条理,能够让读者对所描述的事物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

四、并列结构并列结构的段落中,几个句子或内容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地位平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或说明同一事物。

小学语文构段方式学写的三步引导法

小学语文构段方式学写的三步引导法

小学语文构段方式学写的三步引导法“总-分”结构是三年级课文中常见的构段、构篇方式。

结合三年级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案例,采用三步引导方法,即“引”——由具体到抽象,根据课文感知特点;“仿”——由抽象到具体,围绕中心选择内容;“拓”——由构段到构篇,初步形成篇章意识。

旨在通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有效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提高学生习作的效益。

标签:小学语文构段方式“总-分”结构三步引导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教育家著名叶圣陶先生也曾说:“阅读和写作是对等的两回事,可不是彼此不相干的两回事,认真阅读有助于练习写作。

”三年级学生的听说读写要求都有较大提高,无论是从“认真听别人讲话”到“学会认真倾听”;从“参加讨论”到“讲述见闻”;从“学习默读”到“学会默读”;从“写话”到“习作”等方面都体现了新课标对第二学段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要比第一学段有全面的提升。

因此,笔者在小学三年级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从课文构段方式着手,采取三步引导方法,通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把听说读写有机结合,有效实现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下面结合教学案例,就此作初步的探讨。

一、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文常见的构段方式与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说明”中明确指出:“课文教学要学习常见的构段方式,根据课文特点安排的‘小练笔’,旨在让学生模仿其中的句式、段式、立意和写法。

”苏教版三年级课文不仅语汇丰富,表达具体生动,便于学生积累和学习,而且反复出现典型的构段、构篇方式,值得学生借鉴和模仿,以提高习作的条理性。

“总-分”结构是三年级阅读教材中常见的构段、构篇方式。

其中,《北大荒的秋天》《东方之珠》《庐山的云雾》三课均以“总-分-总”的方式构篇,分述部分的每个自然段又以“总-分”方式构段,是学生学习篇章结构和构段方式的典型课例。

小学语文段落结构总结

小学语文段落结构总结

2.并列结构。
有的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并。

例一
《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第四段。
夏天,树木长得郁郁葱葱,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挡住了人们的视
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 阳出来了,千万缕金光像利剑一样,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 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这一段话具体描绘了小兴安岭夏天美丽的景色。四句话分别写了“树木”、“晨 雾”、“太阳”、“野花”,都是围绕小兴安岭夏天美丽的景色来写的,句与句之间
“果”?
请写在下面。
5.转折结构。
这种段的结构特点是:有同一的中心,但具体内容前后似乎不一致,常用 “可是”、“但是”、“然而”等词语表示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转折关系。 如下面例段 大船造好了,在海上航行了几年,没出什么事故。可是后来,蛀虫越来越 多,船舷和船舱的木板上,都出现了许多小窟窿。 这就是转折关系结构的段,共两句话:第一句讲大船在海上航行了几年没
出。猫的脚趾上有锋利的爪,这就是猫能疾走如飞,还能沿壁上房,爬树跳墙,追捕老鼠的主要原 因。猫的脚掌上长着一块软而厚的肉垫儿,因而走路时没有声音,可悄悄地,出其不意地逮住老鼠。 猫的胡须很粗,感觉灵敏,能测出各种洞口的大小…… ①这一段话句与句之间是______关系。 ②写了猫的哪几个特点?是围绕什么来写的?请填表作答: 短文并列写了:①眼睛明亮②--------③----------④----------⑤-----
上述三种都叫总分结构。第一种形式先总后分,第 二种是先分后总,第三种是先总后分再总。不管运用 哪一种构段方法,都要围绕段的中心意思来写,目的 是把内容写具体。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句段(要点)归类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句段(要点)归类

语文基础知识:句段(要点)归类一、句子的构成句子是由词或者词组按照一定的规则构成的、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

它至少需要具备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需要陈述的对象,表示“谁”或者“什么”,为主语部分;后一部分是需要陈述的内容,表示“是什么”、“做什么”或者“怎么样”,为谓语部分。

有些句子在表示行为、动作的后面增加行为、动作的对象,为宾语部分。

这些被称为句子的“主干”。

为了使句子能够表达得更具体,往往在句子的“主干”中增加必要的修饰、限制成分,则被称为句子的“枝叶”。

按其结构可将句子分为单句和复句两大类。

1、单句:指不可以再分析出分句的句子。

常见的结构类型及例句如下:①主谓式:今天的天气特别寒冷。

②双宾式:张丽送给我一本童话书。

③连动式:他背起书包向学校跑去。

④兼语式:班长叫我们赶快进教室。

⑤主谓宾式:小弟弟在津津有味地吃着又香又甜的苹果。

⑥非主谓式:(一)禁止吸烟! (二)嘿! (三)好漂亮的衣服呀!2、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所组成的比较复杂的句子。

例句如下:①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由两个单句组成)②里面当然没有白蛇娘娘了,然而我心里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它倒掉。

(由三个单句组成句子的几种类型)二、句子的几种类型1、常见的单句2、简单的复句三、句子的变换1、变换原则:句式之间在互换时,不得改变句子原意或随便在句子中增减一些词语。

2、变换要点:变换类型及变换的具体方法见下表说明:四、句子的缩写缩句就是把句子的辅助成分(定语、状语、补语等)全部或者大部分都去掉,只保留“主干”部分。

即保留主干,去掉枝叶,以便更好地把握句子的主要意思。

缩句的原则是:不得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

缩句举例:五、句子的扩写扩句与缩句刚好相反,它是在主干的基础上添枝加叶,即根据表达的需要,添加定语、状语、补语等修饰、限制成分,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具体、形象。

扩句的原则是:句中不管加上多少修饰、限制成分,都不得改变句子的结构,要保留原句的主要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常见的几种段的结构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段的结构形式:1、总分结构。

这种结构,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先总叙再分述,或者先分述再总叙,或者先总,后分,再总。

例一《翠鸟》中的第一段“它的颜色非常鲜艳。

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

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

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这一段一共写了四句话。

第一句是总的叙述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

第二、三、四句是围绕总叙的意思,分述了翠鸟“头上的羽毛”、“背上的羽毛”、“腹部的羽毛”的颜色“非常艳鲜”。

例二《松鼠》中的一段“松鼠的肉可以吃,尾巴上的毛可以制毛笔,皮可以做衣服。

松鼠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

”这一段话是先分说,后总说。

先分别说明松鼠的用途:“肉可以吃”、“毛可以制笔”、“皮可以做衣”,然后总说,“松鼠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

”例三“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桥面有石桥,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互相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互相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的一样。

”这一段话是“总——分——总”式的结构。

共写了6句话,第一句总说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2—5句分别说栏板上雕刻的三种不同形态的龙如何精美。

最后一句总说这些龙“像活的一样”。

上述三种都叫总分结构。

第一种形式先总后分,第二种是先分后总,第三种是先总后分再总。

不管运用哪一种构段方法,都要围绕段的中心意思来写,目的是把内容写具体。

读一读,练一练:(1)认真读下面各例段,完成练习。

山脚下有一堵石崖,崖上有一道缝,寒号鸟就把这道缝当作自己的家。

石崖前面有一条河,河边有一棵大柳树,杨树上住着喜鹊。

寒号鸟和喜鹊面对面住着,成了邻居。

①这一段话句与句之间是______关系。

②可分为______层。

第一层是讲______,第二层是讲______西双版纳是花果的海洋。

这里的花,红的、紫的、白的、黄的、五彩缤纷,美丽极了!这儿的果子也非常多,香蕉、菠萝蜜、荔枝,果实累累,挂满树枝。

①这段话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______关系。

②一共写了三句话。

第______句是总叙,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______,可分为______层。

秋天是令人向往的季节。

天高云淡,秋风瑟瑟。

大地穿上了黄色的毛衣;鲜艳的枫树叶随着秋风悠悠地飘落着,好像一只只彩色斑谰的蝴蝶在翩翩起舞;那松树爷爷却不顾寒霜降临,仍穿着它那碧绿的长袍,显得更加苍翠;花园里,菊花争香斗艳,红的如火,粉的似霞,白的像雪,美不胜收;柿子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柿子,像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桔黄灯笼;红通通的海棠把树枝都压弯了……秋天,果实累累,景色迷人,我爱秋天。

①这一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______关系。

一共写了______层。

②第一层是总起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是总结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第二层描写了哪几种景物?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家乡的变化真大呀》为题,用“总——分——总”的形式写一段话2、并列结构。

有的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这种结构,段中没有概括全段的句子,段的内容又是从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写的。

例一《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第四段。

夏天,树木长得郁郁葱葱,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太阳出来了,千万缕金光像利剑一样,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

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这一段话具体描绘了小兴安岭夏天美丽的景色。

四句话分别写了“树木”、“晨雾”、“太阳”、“野花”,都是围绕小兴安岭夏天美丽的景色来写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又如下面例段:老爷爷看花,一面看一面自言自语,嘴里低吟着咏花的古诗。

老奶奶看花,拄着拐杖,牵着孙孙,有的还很珍惜地摘下一朵,簪在自己的发髻上。

青年们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好像参加什么盛会,不少人已经穿上雪白的衬衣,有的甚至是绸料的。

小学生们系着红领巾,叫啊,跳啊,被这一望无际的海棠花惊呆了。

这也是一个并列结构的段落。

写四种不同的人看花的情景。

先写老爷爷怎么看,接着写老奶奶怎么看,再写青年人怎么看,最后写小学生怎么看。

虽然排列有先后,但表达的意思,都是讲看花,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这样写,层次非常清楚。

读一读,练一练:(1)读下面这段话,按要求进行练习。

猫有一对明亮的眼睛,即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也能看清东西,再狡猾的老鼠也逃不过它的眼睛。

它的耳朵很灵活,能随意转向发声处,只要有声音,哪怕是极小的声音,它也能及时辨出。

猫的脚趾上有锋利的爪,这就是猫能疾走如飞,还能沿壁上房,爬树跳墙,追捕老鼠的主要原因。

猫的脚掌上长着一块软而厚的肉垫儿,因而走路时没有声音,可悄悄地,出其不意地逮住老鼠。

猫的胡须很粗,感觉灵敏,能测出各种洞口的大小……①这一段话句与句之间是______关系。

②写了猫的哪几个特点?是围绕什么来写的?请填表作答。

(2)以《一群小鸡》为题,用并列式写一段话,要写出小鸡的不同特点。

3、承接结构。

这种结构的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按照所写内容的先后顺序,一层紧接一层连起来写的,前后不能颠倒。

有的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承接,有的按时间顺序承接,也有的按物体变化的过程承接。

如下面例段就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早晨,我们一起床就得到通知,今天有船出海。

我们马上向码头走去。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蓝天、白云,碧绿的海,正从东方升起的朝阳。

我们上了船,迎着朝阳破浪前进……这一段一共写了四句话。

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一句紧接一句写的。

承接的顺序是:早晨接到通知→今天有船出海→马上向码头走去→看到蓝天、白云、海、朝阳→上船出海。

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再看下面例段:……我先放了一桶水,把青菜浸在水里。

等到青菜全部浸湿后,就把菜叶一张一张地掰下来,把菜茎上的泥粗洗一下,接着再放一桶水,将菜叶一张一张地擦洗;最后,把洗干净了的菜浸泡四五分钟,漂去可能有的农药,然后捞到筛子里漏干水。

这一段话写的是一个洗菜的过程。

句与句是按时间先后顺序连接的,用“先……接着……最后……”三个时间代词把洗菜的过程写得清清楚楚,句子连接得非常紧密。

读一读,练一练:(1)读读下面的例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试验开始了。

我先把蚱蜢的头部浸在盛满水的杯子里,仔细观察,只见它一动不动,似乎没有什么异样的感觉,只有腹部一起一伏,大概就是在呼吸吧。

几分钟过去了,蚱蜢不耐烦地蹬了几下腿,还是那么有力,看来蚱蜢的呼吸器官,的确不在头部。

于是,我把蚱蜢倒过来,把它的腹部浸在水里,头留在外面,这么一来,蚱蜢可受不了啦!刚一放进去,它的腿就使劲地乱蹬,拼命挣扎。

四分钟以后,它难过极了,嘴边冒出了一颗颗水泡,腿也只能微微地颤动。

再过了一会儿,气泡消失了,腿也不动了,我把蚱蜢拿起来一看,发现它死了。

①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全段一共写了______句话。

句与句之间是______关系,是______按顺序写的。

(2)仔细观察一种动物的动态变化过程(如猫捉老鼠,蚂蚁搬食,公鸡斗架……)运用承接式写一段话。

注意抓住动态特点,把过程写清楚。

4、因果结构。

这种结构,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因”和“果”的关系。

一般在因果结构的段落中,往往有“因为……所以……”,“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因而……”等关联词语。

如下面例段:冬天给麦浇水,能保护小麦安全过冬。

因为水蒸发变成蒸气,能保持地面的温暖,使麦苗儿不受寒冷的侵袭;水蒸气遇冷凝结,也会发出热量,保护麦苗儿;水结了冰,冰能隔绝空气,使麦苗儿根部不受冻伤。

这段话是因果结构。

先写结果,后写原因。

全段两个句子。

第一句是讲事情的结果——冬天浇水可以保护小麦。

第二句是个大句子,有三个并列的小分句,从三个方面说明冬天浇水能保护小麦的原因——①水蒸发变成蒸气,能使地面温暖,使麦苗不受寒冷侵袭;②水遇冷凝结会发出热量能保护麦苗;③水结冰能隔绝空气,使麦苗根部不被冻伤。

因果结构段,有的是先写原因后写结果。

如下面例段:妈妈是花儿工人,可她对富贵的君子兰,花香袭人的巴兰都不感兴趣,唯独偏爱文竹。

所以在我家的窗台上,写字台上都摆着文竹。

爸爸常常看着文竹出神,夸奖文竹高雅,“如松似柏,使人心旷神怡。

这段话一共有三句。

第一句写事情的原因——(因为)妈妈“唯独偏爱文竹”,第二句写事情的结果——“所以在我家的窗台上、写字台上都摆着文竹”。

第三句通过爸爸夸奖文竹高雅,“如松似柏,使人心旷神怡”进一步说明窗台上写字台上摆文竹的原因。

这种结构形式,能把问题说得明白,把事理说得清楚。

读一读,练一练:(1)读下面例段,按要求做练习。

理发的人很多。

大家就按照进来的先后排了次序,没轮到的就坐在一旁等着。

①这段只有两句话。

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

哪句讲事情的“因”,哪句讲事情的“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讲事情的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讲事情的果。

②在句子中加上“因为”“所以”两个关联词,使句与句之间的因果关系更明确。

怎样加呢?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蚂蚁整天辛勤地劳动,没有一个偷懒的。

它们也很团结,见了面就互相摇触角打招呼。

我很喜欢它们,有时捉虫给它们吃。

在段中找出写“因”和“果”的句子。

写“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最喜欢什么?用因果结构形式写一段话,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5、转折结构。

这种段的结构特点是:有同一的中心,但具体内容前后似乎不一致,常用“可是”、“但是”、“然而”等词语表示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转折关系。

如下面例段大船造好了,在海上航行了几年,没出什么事故。

可是后来,蛀虫越来越多,船舷和船舱的木板上,都出现了许多小窟窿。

这就是转折关系结构的段,共两句话:第一句讲大船在海上航行了几年没出事故,第二句说“后来出现了小窟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