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
中国古代思想史

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学是显学。
春秋末期,儒学出现,但其不合时代的要求,所以不受重视;后来,孟子荀子经过补充,使其符合要求。
但是,当时法家的思想更合时代,所以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没有法家那么重视。
二是秦时,213B C,为维护郡县制,实施焚书坑儒,儒学打击不小。
三是汉时,初期用黄老无为的思想,140BC,汉武帝举贤良对策,董仲舒对答了三次,使儒学成为正统。
(注:1,董仲舒采阴阳五行家等学说补充了儒学;2,董仲舒的观点: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3,汉政府实际是外儒内法)四是汉以后到隋唐,儒学危机五是宋时,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吸收了世界观等,存天理,灭人欲。
客观唯心思想六是明时,心学。
主张心即理,即是理学,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
主观唯心思想七是清时,批判继承儒学,有顾炎武等代表人物八是近代(1840至1919),或支持或批判,但实事证明,全盘西化论与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产生新文化九是当代(1949至现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社会主义文化蓬勃发展,思想道德建设日益完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人们心中正逐渐形成并完善。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一、知识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春秋末期产生,战国时期初步发展,两汉时期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与佛教、道教的渗透与融合,宋明时期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并得到发展;明清之际,对儒学的批判和继承,使传统文化思想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永恒的生命力;20世纪初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儒家思想遭到猛烈抨击,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宣告结束。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两千多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1、儒家思想的创始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仁者爱人”,“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学科思想史知识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学科思想史知识教育学科思想史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通过学习教育学科思想史,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深入掌握教育方法与教育原理,提升教学水平与教育素养。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思想以及中国教育思想等方面,探讨教育学科思想史的重要性与应用。
一、古代教育思想1.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儒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墨家教育思想等。
儒家强调礼仪、道德与人伦关系,注重孝道、义理,对于家庭教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有重要影响。
道家注重个体修身养性,强调自然而无为的境界。
墨家则提倡平等教育,鼓励普及教育,倡导兼爱和利益最大化。
2. 西方古代教育思想西方古代教育思想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教育思想,以及基督教的教育理念。
古希腊罗马时期,教育被视为人类获得智慧、德育和知识的重要途径。
基督教的教育理念则强调人的尊严、爱和关怀,重视个体的内在品质和灵魂成长。
二、现代教育思想1. 进化主义教育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化主义的教育思想在欧美诞生并影响深远。
进化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应促进人类个体的全面发展,强调适应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的能力培养。
此外,进化主义还倡导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结合,重视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
2.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20世纪初期,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迅速兴起。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实用性和功能性,关注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实用主义者认为学校应通过培养实用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能够成为有用之人。
三、中国教育思想1. 新教育思想20世纪初,中国新教育思想兴起,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蔡元培等。
新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倡导培养独立人格和自主思考能力,提倡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
2. 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教育进入社会主义教育时期。
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劳动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培养,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史
(三)论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荀况为适应战国后期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提出 了“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的培养目标。他把教育 培养目标分为“士、君子、圣人”三个层次。“士” 是从事具体事务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君子”最主要 的是“笃志而体”,坚固其志,身体力行;“圣人” 是最高的“智者”,博大精深,无所不明,“故学者, 固学为圣人也。”在荀况看来,教育目的是培养由士 到圣人等各种治术人才,而教育内容就要以《诗》、 《书》、《礼》、《乐》、《春秋》为主体。
中国教育史
(三)教学思想
1、关于教学过程
孟子认为教学或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存养”、“内 省”、“自得”的过程,是一个保存和发扬先天固有的“善 性”的过程。
2、关于教学原则和方法
自求自得
孟轲 循序渐进
专心有恒
三、荀子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中国教育史
荀子(公元前313 —公元前238年)
(二)人性论与教育作用论
张君主专制 • ③主张严刑重法,信赏必罚。 2、不法古、不循今的社会发展观
二、法家教育思想 (一)否定传统教育的作用
中国教育史
“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 者也。”
——商鞅
(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一、《大学》中的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史
《大学》的主体是பைடு நூலகம்三纲”“八目 ”。
中国教育史
◆荀况学说中最突出的是与孟轲“性善论”相 对立的“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 然属性,它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的因素。
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性”,而后天习得者为 “伪”。荀况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人的善德是后 天习得的。荀况从性恶论出发,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
第8篇:中国古代思想史

一.儒家1. 百家争鸣时期: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和荀子(1)孔子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他主张“仁者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克己复礼”。
孔子主张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
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这种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
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孟子政治思想:把孔子的“仁”发展成为“仁政”,主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进一步发扬孔子的民本思想,认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伦理观:性本善。
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3)荀子政治思想:主张施政以“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同时也要重视“法治”。
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伦理观:性本恶,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2. 汉朝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思想。
加强君权: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3. 宋朝和明朝宋朝和明朝,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发展为理学。
(1)宋朝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发扬了程颐和程颢的思想,进一步完善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核心内容:“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一思想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一:中国古代思想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变化。
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学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他们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
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
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主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他具有唯物思想,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强调“天行有常”,同时又指出人道有为,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道家: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中国古代思想史整理

愚民政策
①仁政 民贵君轻
儒 家
孟 ②性本善
子
③先义后利 “养浩然之气”
荀 ①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 子 ②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③性恶论 ④君舟民水
墨墨 家子
法韩 家非
①兼爱 ②非攻 ③尚力、尚贤 ④节葬、节用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②变法革新
道 家
庄 子
①齐物 ②逍遥 ③天与人“不相胜”
明清进步思潮
1.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李贽:鞭挞程朱理学,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人皆 有私;男女平等;“万物皆生于两”,否定天理存在 ②王夫之:理在气中;考察客观事物得到正确认识;肯定 人的欲望的合理性 ③黄宗羲:反对专制暴君统治;限制君权;工商皆本;天 下为主,君为客 ④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世致用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共同主张? 政治:反对君主专制、鼓吹早期民主 经济: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 学术:批判理学八股,提倡经世致用(务实、学以致用) 思想:批判继承传统儒学
犯农民劳动时间;放宽刑罚,减轻赋税。 ②“民为贵,君为轻” (3)荀子:“君舟民水”。 (4)董仲舒:“天谴论”,实行仁政 (5)黄宗羲: “天下为主,君为客”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是如何在传承中被不断改造和重塑的?
1.战国:孟子继承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仁 政、民贵君轻;荀子将“仁”发展为仁义,提 出以礼为主,礼法并施,君舟民水,使儒学体 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汉代:继承了先秦儒学“仁” “德”“礼” “仁政”“民本”等思想。融合阴阳家、黄老 之学及法家思想,增加 “大一统”、“天人感 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理论,强调 神化王权和等级名分,符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政治需要。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确立传统 文化中主流地位。
《中国教育思想史》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意为: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 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 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 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有子说:"人如果很孝顺的又很忠悌,这样的人喜 好犯上的,是很少的;不喜好犯上,而喜好作乱的, 更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君子应该是以做人之道为 本,只有本立了人间的道德才产生,讲究孝顺忠 悌的人,这就是做人的根本啊."
其道德教育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是加强道德认识。孔子强调要知德、知礼、 知仁,并通过人物评品等方式来确立学生的 道德信念。
二、奴隶社会的教育
学校正式产生于奴隶制社会。奴隶主贵族垄断了所 有的教育。
我国的奴隶制社会经历了夏商周三代,其中周代又 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 会发展的鼎盛时期。
在西周,我国已建立了完备的官学体系: 国学: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大学又分为辟雍和 泮宫两种形式。
乡学:设在地方的学校;《学记》中记载有塾、 庠、序。
2、教学相长:“当仁,不让于师。”
以上,总结了孔子在教学论上的贡献。他的教 学过程可归纳为学、思、习、行四步骤。其具 体教学方法主要有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 并重、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等。孔子“学而不 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以身 作则,“以德服人”(《孟子·公孙丑上》);正 因如此,后人才尊称他为“万世师表”。
春秋战国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一个属 于思想家的时代,也是一个属于教育家的时 代,是一个需要巨人而又产生巨人的时代。
古代幼儿社会教育思想史

德为先
朱熹强调从幼儿刚开始就对其施行道德教育,以使其 “习与智长,化与心成”。同时,朱熹还认为应该将道 德教育贯穿到具体的细节教育之中,应该“教之以洒扫、 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从 而达到幼儿“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的初步知识, 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式的培养, 使幼儿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具有初步的认 识事物的能力和是非观,为他们以后穷万物之理,修身、 治国、平天下打下良好的道德根基。
柏拉图很重视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他认为儿 童的天性是需要游戏的,游戏不仅仅是玩耍和娱乐, 同时也是一种道德教育过程。他甚至认为儿童的游 戏关系到政体的稳定,因此必须对儿童游戏的内容 进行很好的安排,使游戏的内容与法律和社会秩序 一致。
重实践
在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柏拉图不仅强调了 “知”的作用,而且指出在教育的初期通过行动或 实践来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尤为重要。他说:“实 践做好事能养成美德,实践做丑事能养成邪恶。”
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颜氏有 家学传统,早年受家传入学的教育,奠定了 他的学术思想基础。 写出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而完整的家 庭教科书——《颜氏家训》,用以“整齐门 内,提撕子孙”。《颜氏家训》被认为是家 训的鼻祖,家教的典范,在中国教育史上占 有重要地位。
颜之推的幼儿社会教育思想理论
朱熹的幼儿社会教育思想理论
慎择师友
朱熹认为,对于普通的士大夫家庭,慎择幼儿的教师应自 慎择乳母开始。因为乳母与婴幼儿接触的时间较长,对婴幼 儿的影响也较大,作为婴幼儿的最初教育者“乳母之教,所 系尤切。” 除须慎择教师外,还应开始注意培养儿童辨别是非、交游 益友的能力。朱熹曾在《与长子受之》这封家信中教育儿子: “交游之间,尤当审择,虽是同学,亦不可无亲疏之辨。” 至于如何决定交游的亲疏,他指出:“大凡敦 厚忠信,能攻 吾过者,益友也;其诌谀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 友也。”“益友”应近之,“损友”则应远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思想史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孟轲的教育思想荀况的教育思想墨家的教育思想道家的教育思想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古代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颜之推的教育思想韩愈的教育思想私塾与蒙学教材朱熹的教育思想王守仁的教育思想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黄宗羲的“公其是非与学校”颜元的教育思想一,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孔二,论教育作用与地位①教育的社会功能——“庶、富、教”丘②教育的个体功能——“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三,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四,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育五,教学内容——袭用“六艺”之名,以“文、行、忠、信”教育学生实①因材施教践六,教学方法②启发诱导与③学、思、行并重教④由博返约育七,道德教育——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思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想八,论教师②热爱学生,教学相长③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九,历史影响一,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两大贡献:一是首创私学,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二是编订“六经”,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
⑴创办私学(最初始于30岁)教学活动一个很大特点是结合社会实际进行教学;其所创办的私学是春秋时期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学校;孔丘是我国教育历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开创了中国古代教育历史的新纪元。
⑵《诗》、《书》、《礼》、《乐》、《易》、《初秋》儒家私学的基本教学内容其思想还散见于《左传》、《国语》、《孟子》、《荀子》、《墨子》等二,论教育作用和地位⑴教育的社会功能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人口、经济与教育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
首先是“庶”,要有较多的劳动力;其次是“富”,要使民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再次是“教”,要使民众受政治理论教育。
肯定人不论等级贵贱,生来的天赋素质应该是平等的人的本性(即先天素质)本是很接近的,生来的天赋素质应该是平等的。
根据“习相远”,孔子认为:①早期教育的重要性;②主张人应当终生不断受教育,这一思想可以看作是终生教育的理论渊源(“少若成天性,习惯之为常”)。
三,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四,“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孔子提出从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这条培养人才的路线,可简括称之为“学而优则仕”。
“学而优则仕”与“任人唯贤”的路线配合一致,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条件,它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了一定的规律性,直到现在还有实际意义。
五,教学内容孔子继承西周贵族“六艺“教育传统,吸收采纳了有用学科,又根据现实有所创新,虽袭用”六艺“名称,但对所传授的学科都已做了调整,以“文、行、忠、信”教育学生。
所谓“文”,主要是西周传统的《诗》、《书》、《礼》、《乐》等典籍,而品行、忠诚和信实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四个方面实际上是两个方面。
孔子主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
教学内容存在三个方面的特点:①偏重社会人事;②偏重文事;③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六,教学方法孔子本人的自学过程和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经验都表明了人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㈠因材施教——我国孔子首倡,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听其言而观其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通过观察和谈话的方法,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育,扬长避短,帮助学生成长。
㈡启发诱导——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助产术”要几十年);主要解决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矛盾关键:是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适时施教成败的其次:难度适宜核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精神“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当学生经过相当时间还想不通时,就可以去启发;学生虽然经过思考,又有所体会,却不能用恰当的言辞表述出来,这时候就可以去开导他。
开导之后,让学生再深入思考,以求融会贯通,触类旁通老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
㈢学、思、行并重——孔子进行教育的主导思想,主要解决学习与思考,或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重视复习;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㈣由博返约——主要解决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的矛盾亦即解决知识的广博与专一的矛盾“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一以贯之”七,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以“礼”和“仁”为核心君子应有的道德品质:仁、知、信、直、勇、刚;“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孔子认为道德教育要通过知识传授来进行,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由密切的联系。
①立志。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义也”,“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②克己。
用于处理个人和他人的关系,达到消除矛盾的目的,使个人的行为符合力度要求。
③力行。
“言必行,行必果”,“力行近乎仁”④中庸。
为人处世的一个准则。
⑤内省。
孔子认为不论道德认识还是道德实践,都需要有主观积极的思想活动,称之为“内省”。
内省依靠的是自觉,即“一日三省吾身”。
“三人能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⑥改过。
八,论教师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
主张教师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最宝贵的品格)——首要条件②热爱学生,教学相长——“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悔乎”③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九,历史影响孔子,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家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也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是大变革时代社会矛盾的反映。
他毕生从事教育活动,建立了丰功伟绩,他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他对教育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如“孔子创办了私学,规模巨大,并在实践中总结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是文化教育下放到平民阶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整理和编撰了六经,并把它作为教育内容,保存和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孔子重视教育的作用,把教育作为立国的三大要素之一,具有科学性,教育也被后来的统治者所重视。
提出“性相近,习相远“,重视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提出学思行结合、启发诱导、由博返约、因材施教等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及对教师素质的论述,对现代的教育教学有指导意义。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教师的光辉典范,其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具有重大的历史影响。
一,思孟学派二,性善论与教育作用孟轲的教育思想三,“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四,“大丈夫“的人格理想五,“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一,思孟学派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轲,后人把子思、孟轲并称为思孟学派。
孟子一生崇拜孔子,自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这一派继承了孔丘的“仁学”思想,提出充分肯定人的主观作用的教育思想。
思孟学派是儒学八派中最有影响的学派,对孔学贡献最大,一直被后世封建统治者看作空门嫡传和入学正统,孟子被宋明理学家奉为“亚圣”。
二,性善论与教育作用关于人性的问题,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普遍注意的问题,把人性问题视为教育、政治问题的依据和起点,这是孟轲思想的特点。
性善论是孟子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论述教育问题的主要理论依据。
性善论的内容:孟子所说的善性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
性善论的理论价值:①认为人生来就有理智的善端,强调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生来就有的,“人皆可以为尧舜”;②他所说的善性是人生来就有的,他的性善论是以唯心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的。
人所固有的仁义礼智是进行教育的依据。
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一是“求放心”,即回复已经失去的善性,“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二是“存心”“养性”,保持和发扬固有的善性。
在政治上,主张“施仁政”,其中心是“民本”思想,根本在于“得民心”,而“得民心”最有效的手段是教育。
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生而就有的“良知”、“良能”,“非有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三,“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务的。
即人道,是人的本质,也表现了人的生活的特点“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称为“五伦”。
以“明人伦”为中心的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内容是以孝悌为主体的道德教育。
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
四,“大丈夫”的人格理想⑴“大丈夫”的人格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⑵五,“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孟子强调学习、修身的关键在于“自得”。
在教学中应该着力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处。
自得之,则居之安。
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指出深入的学习和钻研,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收获。
主张学习中要有独立思考和见解,“尽信书不如无书”。
学习中特别重要的是由感性学习上升到理性学习。
这种观点符合唯物主义的认识规律。
荀一,荀况与“六经”的传授况①“性伪之分”的二,“性恶论”与教育作用②“性伪之合”教③“化性起伪”育三,以“大儒”为培养目标思四,以儒经为教学内容想五,“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六,论教师一,荀况与“六经”的传授荀况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也是先秦思想之集大成者,可以说是整个春秋战国思想的理论总结着。
他提出“性恶论”,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省说”完全相反的教育“外铄论”,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
荀况重视以儒家经籍为内容的文化知识传授,他根据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结合当时的形式,对孔子所编订的“六经”进行了继承和改造。
二,“性恶论”与教育作用荀子非常重视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可以改善。
㈠“性伪之分”批评了孟子的“性善论”。
指人的先天素质、泛指一切通过人为的努人的自然状态力而使人发生的变化荀子并非是简单而绝对的性恶论,而是一种“人性恶端说”。
㈡“性伪之合”——表现了荀子在人性与教育问题认识中的平等观念虽然“性”与“伪”是有区别的,甚至是对立的,但二者又是联系与统一的,因为“性”与“伪”就是素材与加工的关系,只有二者的结合才能实现对人的改㈢“化性起伪”——教育的作用,“涂之人可以为禹”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三者之间协调有序,人才的造就就成为可能了。
荀子认为教育之所以能化性起伪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人的贵贱、智豫、贫富都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学习;其次,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但人不是被动的受环境的影响,人经过长期的教育和学习,可以使自己的本性得到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