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 语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
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五课时教案

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五课时教案第一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五课时教案名著推荐与阅读——《朝花夕拾》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了解他童年、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2、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手法,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3、写读书笔记。
4、继续指导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粗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5、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2、了解作品内容及主题3、赏析片段,形成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1、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2、分析人物形象及写作手法3、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教学方法:指导读书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课时安排:五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准备阶段1.师方面:搜集资料,编写课件脚本,制作课件,制作与课文有关的片段;从网上下载视频,帮助学生了解鲁迅2.生方面:布置预习课文,利用课外时间到阅览室读《朝花夕拾》这部书,了解本书的写作背景和全书内容。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副对联吗?(ppt:“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是一首挽联,你们知道挽的是谁吗?(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作品,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小说、杂文为主,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唯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二、新课教学环节一·走近鲁迅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作者生平。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
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人称“文思革”,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等。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3单元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精读、略读、浏览 教案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1.学会精读、略读、浏览,结合使用阅读方法,了解作品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记录自己的阅读体验,学会联系作品,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
3.文学联系实际,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思考个人价值观、人生目标与社会贡献之间的关系,促进个人情感与理智的成熟发展。
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副对联吗?——“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是一副挽联,你们知道悼念的是谁吗?对,就是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作品,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小说、杂文为主,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唯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二、新课教学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整体感知作品1.作者简介刚刚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相信同学们对鲁迅先生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谁能介绍一下?(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补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野草》。
3.写作背景《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创作于1926年,最初在《莽原》杂志上发表。
1926年,北洋军阀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
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
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1928年结集出版,更名为《朝花夕拾》。
2.作品介绍《朝花夕拾》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
7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案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寻找共鸣、知人论世、探究疑问,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2.引导学生学习分析人物的方法,引领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
3.引导学生阅读过程中丰富人生感受和体验、思考人生问题、增强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逐层深入阅读名著,结合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理解作品思想。
2.指导学生并引领学生提高阅读整本书的能力。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敢于质疑、学会简单赏析评价文学作品。
【学情分析】大家普遍感觉到鲁迅作品比较难懂,教学时要多结合学生已掌握的作品资料,引导学生自学,促进学生讨论,最后由学生总结自己的感受与心得,并进行较为深层次的思考,培养写作能力。
本课设计为读后交流课,因此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结合作品特点进行读书方法指导。
【导读设计】一、情境导入:著名的诗人臧克家曾经这样赞颂过一个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他自己也曾经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提问:同学们说说他是谁啊?——鲁迅。
(板书:鲁迅)著名的共产党人瞿秋白曾经这样形容鲁迅,说他是“野兽的奶汁所喂养大的狼。
”而且鲁迅也承认,说“对,我是狼”,“痛苦时索性躺在荒山里,在草莽中,舔着自己的伤口。
”还有人说鲁迅先生是一把匕首,是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把锋利的尖刀。
提问:你能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形容一下他吗?说明你的理由。
鲁迅是。
——学生回答:鲁迅是战士、落红、树、鬼……小结:有人称他为魔,有人称他为神,有人称他为狼,甚至有人称他为鬼,可是他就不是“人”!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把鲁迅先生当作“人”,把他当作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审视。
这节课我们就从“人”的角度,通过解读他唯一的一部散文集《朝花夕拾》来解读他的生命轨迹。
(板书:鲁迅与《朝花夕拾》)二、了解内容,寻找共鸣:1.教师出示《朝花夕拾》篇目目录,引导学生回顾作品内容:教师简要介绍《朝花夕拾》,提问:《朝花夕拾》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其中哪个故事让你印象最深,你从中读出了鲁迅怎样的童年?(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阅读的内容,并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并适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情况。这是一部鲁迅先生以回忆童年生活为主题的散文集,它反映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狗·猫·鼠》这个具体的篇章。这个篇章展示了鲁迅如何通过对不同动物特性的描述,隐喻当时社会的不同人群,表达对封建社会的讽刺。
2.帮助学生掌握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分析、情节理解及社会背景探究方法;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和分析社会现象;
4.激发学生创意写作兴趣,提高表达与交流能力;
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篇目主题理解:《朝花夕拾》各篇目的主题思想,如对旧社会现象的讽刺、对底层人物的关爱等。
4.分析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所运用的讽刺、幽默等写作手法;
5.针对本单元名著,进行阅读理解、赏析和创意写作训练。
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鲁迅的文学世界,提高阅读理解与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技巧。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朝花夕拾》教学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学生对鲁迅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朝花夕拾》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的作品,感受其中的文学魅力。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的方式,我发现学生们对鲁迅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对一些历史背景和社会现象的了解不够深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尽量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总体来看,学生的讨论成果丰富多样,展现了他们的思考过程。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逻辑不够清晰,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质教案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教学目标】1. 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2. 使用圈点勾画、跳读法进行作品的专题探究。
3. 引导学生感受鲁迅的思想,激发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 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
2. 用跳读、圈点勾画法,探究鲁迅的童年生活。
3. 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联系课文,导入专题师:在本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学习中,我们初步了解了《朝花夕拾》和鲁迅,知道了《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少年、青年时期生活的散文集。
那么,这本书到底记载了鲁迅先生怎样的人生历程,回忆了哪些人与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先生走进那些难以忘怀的记忆吧。
二、初读名著,整体感知1. 名著题解师:你怎样理解“朝花夕拾”这个题目?预设“朝花夕拾”的意思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
“朝”表示早年时期,“夕”表示晚年时期。
据鲁迅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朝花夕拾》是关于鲁迅生平史实的第一手资料,原名《旧事重提》,写的是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2. 内容概述师:学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我们就已经开始阅读《朝花夕拾》了,说一说, 这本书中有哪些文章,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四、布置作业1. 展示结束后整理好自己的阅读成果,补充修正自己的缺乏,形成自己完整的名著阅读知识库。
2. 运用你学到的阅读方法,课外阅读推荐作品:孙犁的《白洋淀纪事》、沈从文的《湘行散记》。
【板书设计】《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专题一:探究鲁迅的童年专题二:探究鲁迅笔下的人物专题三:探讨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设计亮点】本次教学设计从课本的要求“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入手,具体细致地用阅读任务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走向深入。
细致入微地指导阅读,学生可操作性强, 同时也给予了学生一定的阅读空间。
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2.激发学生阅读《朝花夕拾》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3.指导学生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4.帮助学生感受鲁迅作品的深刻思想和独特风格,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介绍《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o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o教授阅读名著的方法和技巧,如做批注、写读书笔记等。
2.教学难点o理解鲁迅作品中含蓄而深刻的批判精神。
o引导学生将作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结合进行思考。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5 分钟)o播放一段关于鲁迅生平的视频短片,引出《朝花夕拾》。
2.作者简介(5 分钟)o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重点讲述他创作《朝花夕拾》的背景。
o展示《朝花夕拾》的封面和目录,让学生浏览。
o教师讲解一些生僻字词的读音和含义,如“骊歌(lí)”“确凿(záo)”等。
o学生简要谈谈对这本书的初步印象。
4.方法指导(10 分钟)o介绍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如制定阅读计划、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等。
o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朝花夕拾》的前几篇文章。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5 分钟)o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阅读的进度和感受。
2.内容探讨(15 分钟)o学生分组讨论自己阅读的篇章,分享印象深刻的情节和人物。
o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长妈妈、藤野先生等。
3.主题探究(10 分钟)o共同探讨作品的主题,思考作者通过回忆往事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o教师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讲解和分析。
4.阅读分享(5 分钟)o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体会。
第三课时1.总结归纳(10 分钟)o回顾《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o总结阅读名著的方法和收获。
o展示与《朝花夕拾》相关的评论和研究文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掌握《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习阅读名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3)通过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朝花夕拾》的内涵。
(2)运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增强学生对作品的感性认识。
(3)组织学生进行读书汇报、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鲁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和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理解鲁迅的思想感情。
(3)学习阅读名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复杂情感。
(2)引导学生将作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的生平、创作背景及《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
3. 演示法:运用多媒体资源,展示与《朝花夕拾》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4. 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读书汇报、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一段关于鲁迅的视频短片,介绍鲁迅的生平、成就和影响。
- 视频中可以展示鲁迅的照片、故居、作品手稿等,让学生对鲁迅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同时,配上解说词,介绍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以及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 提问学生:你们对鲁迅有哪些了解?读过他的哪些作品?- 学生可能会回答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读过他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通用5篇)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通用5篇)朝花夕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寻找共鸣、知人论世、探究疑问,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2、引导学生学习分析人物的方法,引领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
3、引导学生阅读过程中丰富人生感受和体验、思考人生问题、增强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1、逐层深入阅读名著,结合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理解作品思想。
2、指导学生并引领学生提高阅读整本书的能力。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敢于质疑、学会简单赏析评价文学作品。
教学策略本课设计为读后交流课,因此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结合作品特点进行读书方法指导。
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导语:罗大佑的《童年》虽然是一首老歌,却经久不衰,我们津津乐道地不仅是歌曲轻快的节奏,更是贴近我们童年生活的歌词,使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难忘的学生时代。
播放歌曲《童年》,并出示歌词,学生谈从歌词中联想到的自己的经历。
一首歌之所以受到听众的喜爱,在于我们能够在歌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一部文学名著能够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往往也是因为书中有我们曾经或现在、拥有或渴望的生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朝花夕拾》,去书中寻找我们的童年。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体会共鸣。
二、了解内容,寻找共鸣1、教师出示《朝花夕拾》篇目目录,引导学生回顾作品内容:(1)教师简要介绍《朝花夕拾》,提问:《朝花夕拾》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其中哪个故事让你印象最深,你从中读出了鲁迅怎样的童年?(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阅读的内容,并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并适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2、你有没有和作者相似的经历或故事?讲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在阅读中去寻找自己与作品的相同或相似点,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品。
)【设计意图】用讲故事的方式回顾作品内容,并初步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寻找共鸣,换位思考三、知人论世,探究疑问1、教师引导:《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出版于1928年,当时鲁迅先生已经47岁,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不仅仅是怀念自己的过去,因此,很多同学在阅读作品时,有很多疑问,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尝试着解决疑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了解他童年、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2、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手法,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3、写读书笔记。
4、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了解作品内容及主题
3、赏析片段,形成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1、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2、分析人物形象及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副对联吗?(ppt:“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是一首挽联,你们知道挽的是谁吗?(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作品,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小说、杂文为主,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唯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二、走近作者、走近作品
1、“朝花夕拾”是什么意思?
“朝”表示早年时期,“夕”表示晚年时期。
题目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2、对于《朝花夕拾》,你知道多少?
《朝花夕拾》作于一九二六年,共十篇,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
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后改名为《朝花夕拾》,它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
其间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呆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锁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
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3、对于作者,你了解多少?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
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人称“文思革”,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等。
4、(出示《朝花夕拾》目录)由学生学过的篇目引入新课。
三、合作交流,把握整体内容
1、读了《朝花夕拾》,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可以谈谈你最喜爱的篇目、有感触的事、有趣的事等】(教师视情况总结分析、补充等)
2、内容巩固,提问。
3、内容(主题)归纳。
(1)童年的温馨,充满趣味的童心世界
(2)童年的压抑与伤害
(3)青年时代冲破家庭束缚,探求、抉择人生道路
(4)怀念亲人师友
4、你能用一句话来评价它吗?
“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1、完成卡片:
名著推荐卡
书名
作者
推荐语
六、板书设计
朝花夕拾
----鲁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自由复习3分钟,提问。
二、赏析片段,说出感受
1、《五猖会》简要分析
(1)通读课文,思考: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赛会?
明确:全文共写了四次迎神赛会。
第l、2自然段,写“童年看赛会”,略写。
第3自然段,写“明代的赛会”,略写。
第4自然段,写“亲见的赛会”,略写。
第5—22自然段,写“东关五猖会”,详写。
(2)为什么如此盼望如此向往的赛会,最后在“我”眼里却变得似乎没有什么大意思了?反映出什么问题?
明确:原因在于父亲强制自己背书这件事情影响了我看赛会的心情。
他已经对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在这一部分里,作者详写了背书一事,对五猖会几乎没有什么描写,一笔带过,如此盛大的赛会却没有在我脑海里留下印象,反而记忆最深刻的是父亲强迫我背书的整一过程,由此可见,背书一事对我幼小的心灵来说是一次多么沉重的打击。
从家庭角度来看,反映了父亲专制对儿童天性的扼杀;从封建旧教育角度来看,书的内容生硬深奥,艰涩难懂,背书方法机械,采用死记硬背方式,反映出封建旧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和危害。
2、《父亲的病》选段分析
(点拨: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
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三、联系作品,分析人物
1、说说你印象最深的人物
(长妈妈藤野先生衍太太父亲范爱农)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
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
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
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
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
三、指导阅读,归纳手法
1、朝花夕拾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有什么特色)?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朝花夕拾》读后感(或者读书笔记)。
六、板书设计
朝花夕拾
----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