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理论与阅读理解
论图式理论对语篇阅读理解的作用

论图式理论对语篇阅读理解的作用图式理论作为一种术语,在语言学研究领域里非常流行,它是由H.G. Pflanze在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的,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语篇阅读理解方法。
图式理论是一种理论模型,用于解决诸如语篇理解、分析、识别和解释等具体的理解问题。
大多数现代语篇理解的研究都是以图式理论为主导的,它也是研究和指导语言行为的重要基础理论。
首先,本文将简要介绍图式理论的概念,以及其开拓者Pflanze 的研究。
Pflanze认为,如果想要理解一个语篇,那么首先要弄清楚它的构成要素,是文字,人物,地点,事件或情绪等,以及这些要素如何相互连接,以及它们对整个语篇总体结构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分析和理解语篇结构的每个部分,以及总体结构的由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语篇的含义。
图式理论不仅可以帮助语篇理解,也可以帮助理解语言现象。
因此,在任何涉及语篇理解的研究中,图式理论都是一个有力的工具,它可以更好地解释语篇的含义,从而加深理解。
此外,图式理论也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语篇的风格,这是因为它旨在捕捉录调和把握语篇的特点,通过分析语篇中的各种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此,图式理论可以帮助理解语篇的节奏、叙事手法、表达方式等,从而更好地理解整体语篇的思路和内容。
最后,本文将讨论图式理论在语篇阅读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图式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篇的特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从而更好地把握语篇的含义。
它也有助于改善读者在语篇理解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语篇理解的效率。
总之,图式理论是一种有效的语篇阅读理解方法,它可以帮助读者理解语篇的构成要素、风格、叙事和主题,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语篇的内容。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语篇理解的新方法,从而提高我们的语篇阅读理解能力。
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理解中的应用

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理解中的应用摘要:阅读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测试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目前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作者试图将图示理论应用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以提高高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为教师的高中阅读教学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图示理论;高考题型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4-0112-01一、引言在英语学习中,阅读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阅读能力培养就成了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确保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的重要条件。
阅读理解作为考查学生英语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已成为高中英语考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阅读所占总成绩的比例有上升的趋势。
此外有调查显示,在高考试卷中,与阅读理解直接相关的试题的赋分比例平均高达46.7%左右。
阅读所选的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
题材广泛涉及生活、科技、社会环境等。
所选文章多出自于母语为英语的作者之手,主要反映外国的生活内容。
所测试内容和实质已从“以知识为中心”向“以能力为中心”转变。
这些趋势要求教师转变对阅读和阅读教学的认识。
二、图式理论与高中英语阅读(一)图示理论图式( schema)是指高级的、复杂的、日积月累的知识结构,是“世间典型情景在大脑中的反映”。
图式理论是分析认知语言学的知识框架对阅读理解的作用。
图式理论认为,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给脑海中的各种图式框架填充新信息而使图式具体化的过程,填充的内容可以是读者直接理解的新信息,也可以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推断出来的新信息。
阅读理解的全过程也是在一定的图式指导下进行的,是激活或建构合适的图式并填充新信息的过程,当所有的阅读空位都已填满信息,读者所读文章即被理解。
图式理论包括三个内容:语言图示,内容图示和结构图式。
(二)图式理论与高中英语阅读能力的关系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与实践,特别是从事英语阅读教学的广大教师越来越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好图式理论确实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图式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2020JIAOXUE GUANLI YU JIAOYU YANJIU陶行知40No.1 2020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亦是学生综合水平的体现。
在阅读过程中,利用图式理论,激活学生已有的图式知识,建构新的图式,能有效提高其英语阅读能力。
文章以人教版课内阅读为例,探究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图式理论 图式 英语阅读图式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虞淑燕(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 315000)一、图式理论概念和主要类型图式(Schema )于1781年由哲学家康德(Kant ,1781)提出,他强调知识只有和个人已存储的知识相联系时,阅读才最有效。
用图式来解释、推论、概括外界的信息,达到最优的理解水平,并将其应用于阅读研究。
阅读理解实质就是学生利用自己的图式对阅读材料进行解释和加工的过程。
陶行知认为,真正的科学是追求真理的。
将该理论应用到学科亦是如此,要分析任何现象背后的真理。
学生不能理解英语文章有三种原因:一是不具备与文章相关的图式;二是虽具备了相应的图式,但作者提供的线索不足以激活学生的图式;三是学生自以为读懂了文章,却不了解作者真正的意图。
所以阅读理解一定要有全面的输入,然后在阅读新材料时,读到并找到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
图式理论指导我们从认知的角度探究阅读的本质。
二、图式理论与高中英语阅读障碍的关联教学中,有时尽管生词不多,语法结构也不复杂,但学生把握不了文章的内容,读不出文章的主旨。
这有两个原因。
综观学生阅读模式,有的学生是典型的“自下而上”被动将书本知识输入脑海中,即书本知识直线型进入大脑。
而有的学生则是“自上而下”的模式,即在阅读过程中,从语篇的整体出发,阅读标题、词、句、符号等,任何一个信息点都会激活大脑中某些知识点,对文章内容进行一定预测。
可见,阅读理解不仅取决于文字,更在于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互动和模式,阅读障碍若只停留在文字表面,或对目标文章的理解建构若局限于本国语言之中,而对目标文章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底蕴知之甚少,那么最终阅读活动一定是徒劳的。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的应用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1-06-17T16:00:27.890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7月上作者:张艳艳[导读] 图式理论认为:阅读理解过程是读者已具备的知识和材料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因此学生在英语阅读时,脑海中既有的图式会对学生的理解有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阅读时遇到的新概念、新知识、新观点也会不断更新和完善该图式。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中学张艳艳 442000摘要:图式理论认为:阅读理解过程是读者已具备的知识和材料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因此学生在英语阅读时,脑海中既有的图式会对学生的理解有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阅读时遇到的新概念、新知识、新观点也会不断更新和完善该图式。
关键词:图式;英语阅读;话题所谓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另外,图式也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它影响对相关信息的加工过程。
“图式理论认为:阅读理解过程是读者已具备的知识和材料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葛洪波,2002)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根据阅读材料的话题、语言知识、文化背景来激活脑海中已有图式,来帮助理解,解释现有的阅读材料。
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在日常阅读练习中,不断积累、修补和完善现有图式。
在这种不断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学习和理解中,学生得以充分理解阅读文本,理解阅读文本和现实世界的联系,加强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
一、构建“图式”根据图式理论,读者在阅读中具备三种图式: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
语言图式是指关于词汇、句子和语法等方面的语言知识。
内容图式是指对文章话题的熟悉程度,它与学生对该话题已有的背景知识相关。
形式图式是关于文本形式结构的知识,与篇章结构和文章体裁有关。
因此,新高考改革后,很多教辅资料都涌现了以话题为单元的复习方法。
在话题之下复习与该话题有关的词汇、词组、语法等语言知识,以及该话题下内容、常见观点和文化背景知识。
此外,复习时也根据阅读材料的体裁,篇章等特点,总结了常见的行文思路和解题思路。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图式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应用

图式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应用及其对语文学习成绩的影响(优质范文)本研究采用自然实验法对**小学160名四、五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探讨图式教学法与常规教学法对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影响。
结果表明:(1)四、五年级实验班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2)五年级实验班学生的成绩提高的幅度高于四年级,优秀率占总成绩的三分之二,(3)四、五年级对照班学生的成绩随课文内容难度增加,学习成绩呈下降趋势。
这说明图式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尤其小学高年级效果更明显。
1问题提出图式理论(Rumelhart,1980)]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是怎样被表征出来的,以及关于知识的表征如何以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应用的理论。
依据该理论,人脑中所保存的一切知识都能分成单元、构成“组块”和组成系统。
这些单元、“组块”和系统就是图式。
有关图式的研究,西方学者曾提出过阅读模型和课文理解模型(Kintsch和Van Dijk,1978)等。
这些模型对提高阅读理解效率产生了极大影响,引起了专家和学者的高度重视。
Rumelhart本人(1985)曾对图式在记叙文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图式能够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目前,我国对图式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尚处探索阶段,研究大都局限在学科图式训练课上。
结果表明,学生关于知识的图式是可以训练成功的,但是,要把它成功地迁移到日常学科学习中是比较困难的。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科图式训练课时间短、随意性强,知识类型少、系统性和连续性差,对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影响不显著。
这个问题的出现有多种原因,但就教学而论,很重要一点是在教学理论上没有建构反映学科特点的学生图式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世界上一些先进国家和地区图式教学的经验表明,将构建图式教学由单纯地引入学科训练,变为把图式训练与基本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在学科教学中教会学生构建图式,使其会学习和会思维,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人才的有效途径。
有鉴于此,我们应研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以此来推动我国的图式教学。
图式理论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应用研究

图式理论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应用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阅读教学在初中教育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作为语言学习的关键部分,阅读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提高语法运用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然而,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往往侧重于词汇和语法的讲解,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阅读策略的培养,导致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本文将探讨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图式理论是一种认知心理学理论,它认为人们在理解和记忆信息时,会将其组织成一定的知识结构或图式。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根据自己的图式来解读文本,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的理解。
本文将首先介绍图式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然后分析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接着探讨如何将图式理论应用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其有效性。
本文将总结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成果,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实践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完善的阅读图式,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兴趣,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一种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文献综述图式理论自其提出以来,在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在阅读领域,图式理论为理解阅读过程提供了有力的框架。
对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而言,图式理论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图式理论强调了读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阅读理解之间的关系。
根据图式理论,读者的阅读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信息处理过程,而非简单的被动接受过程。
读者通过调用大脑中已有的图式来理解和解释新的信息,从而实现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这一点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和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策略的培养对于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
图式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英语组)一、图式理论与英语阅读理解图式(Schema)的提法最早见于哲学家康德(Kant , 1718)的著作。
现代心理学研究中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F.Burtlett , 1932)最早应用图式的概念。
经过实验,他认为图式是对先前反应或经验的一种积极组织,也就是说图式是由过去的经验组成的。
七十年代后期,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D.E.Rumelhart)等作了大量研究,把图式的概念发展成一种完美的理论。
图式论认为,任何语言材料,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本身无意义,它只指导听者或读者如何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恢复或构成意思。
图式是人头脑中存在的知识的单位。
根据这一理论,阅读理解首先是输入一定的信息,然后在记忆中寻找能够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当足以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被找到以后,就可以说产生了理解。
可见,读者理解一篇语言材料的过程就是读者头脑中的图式与语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当读者把头脑中的图式与语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联系起来时,就能获得作者所要传递的意义,达到读者与作者互相交流的目的。
否则,阅读理解就失败。
比如,我们提到“上山下乡”,三十五岁以上的人都明白,而二十岁以下的青少年不明白。
因为前者有这方面的图式,后者则无。
再如一篇描写人们搓麻将的文章,没有搓麻将图式的外国人读起来就会如坠五里云雾,不知道说的是什么。
二、学生不能理解阅读材料的原因鲁梅哈特曾经指出,一个读者不能正确理解一篇文章的原因可能有三种情况:(1)读者没有具备与文章相适应的图式,在这种情况下就根本不理解文章的内容。
(2)读者虽然具有与文章有关的图式,但文章的作者提供的线索不足以使读者的图式活动起来。
(3)读者自以为读懂了文章,能够对文章作始终如一的解释。
但这种解释并非作者的表达意图,这就是说读者误解了作者的意思。
(D.E.Rumelhart , 1980)鲁梅哈特的这一归纳是对母语阅读而言,对英语作为外语阅读来说,读不懂还有另一个原因,即作者虽然提供了足够的理解线索,读者也具备有关的图式,但读者没有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作者所提供的线索没有起作用,不能使读者的有关图式活动起来。
图式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应用及其对语文学习成绩的影响

图式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应用及其对语文学习成绩的影响杨如辉(南丹县六寨镇拉堡小学 广西 河池 547217)ʌ摘要ɔ 基于图式理论,教师应当在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中有意识地帮学生建构与激活内容图式㊁形式图式与语言图式,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㊁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㊂本文针对图式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几方面应用以及图式理论对小学语文学习成绩的影响展开探讨,帮助小学生群体更好地建构认知结构,提升阅读兴趣与阅读效率㊂ʌ关键词ɔ 图式理论;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成绩ʌ中图分类号ɔG 622.4 ʌ文献标识码ɔA ʌ文章编号ɔ1672-7851(2021)05-0120-01一㊁图式理论的介绍图式是指一种认知的单元或模块,是全部信息加工所必需的基本要素㊂人类将借助脑海中存储的图式去接受外部信息,并依据图式去处理这些信息㊂图式理论通常包括内容图式㊁形式图式以及语言图式三种类型㊂内容图式强调读者对文章内容相关背景㊁风俗习惯等的熟悉程度;形式图式则注重读者对语编逻辑㊁修辞结构㊁文章体裁等知识的掌握,可以帮助读者从层次上㊁思路上掌握文章脉络;语言图式强调读者已拥有的语言知识结构,包括语义知识㊁句法㊁词汇等,这属于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基础㊂读者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本质上就是在构建㊁完善上述三类图式㊂在阅读过程中要理解文本的内在意义就需要掌握与文本相匹配的图式㊂而学生脑海中存储的图式越齐全,其阅读效率就会更高㊂尤其是思维刚萌芽的小学生,其图式还处在一个逐渐完善的阶段,教师若想要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首先就要引导学生建立相关图式,可见图式理论对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提升语文成绩具有重要意义㊂二㊁图式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应用(一)语言图式方面的应用㊂语言图式是学生解码文本的基础,若学生无法理解阅读文本中基本的字词句的意思,就会因语言障碍而难以读懂课文,也很难建构㊁激活更深层次的内容图式与形式图式㊂在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中帮助学生建构语言图式,主要是针对文本中出现的疑难字词㊁关键信息展开积累与梳理㊂抽象的字词会让小学生遭遇暂时性的阅读理解困难㊂这时教师就可联系生活实例,或者以活动㊁动作㊁图片㊁表情等创设情景方式来帮助学生建构语言图式㊂例如在阅读过程中遇到 自媒体 这一抽象词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较熟悉的 微信 ㊁ 微博 等切入,让学生在脑海中联想起和 自媒体 相关的事物,进而建构起学生对 自媒体 的认知图式㊂(二)形式图式方面的应用㊂有效的阅读理解取决于学生是否能将阅读文本和熟知的图式结构联系起来㊂同一类型体裁的文本具有相似的形式布局,所以,学生在长期阅读过程中,要逐渐对相同文体的形式结构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认知框架,进而促进学生阅读理解效率的快速提升,更好地掌握文本作者的真实意图㊂针对体裁形式结构特点比较突出的文本,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类文本的共性特征,指导学生掌握文本体裁的基本特点㊂例如在记叙文文体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记叙文文体事件叙述的结果㊁时间㊁经过㊁地点㊁起因㊁人物;在说明文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说明文的常见四种基本结构形式,包括连贯㊁总分㊁递进与并列,并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标注出说明文的说明方法㊁说明对象㊁说明顺序以及说明特征等㊂通过长期的形式图式构建以及巩固训练,学生可逐渐掌握从文本形式结构中了解段落间逻辑关系的方法,进而快速掌握文本蕴意㊁获取文本信息㊂(三)内容图式方面的应用㊂学生通过形式图式与语言图式可激活相应的内容图式,并且在学生脑海中保留痕迹最深的也是内容图式㊂丰富的内容图式可有效弥补学生语言阅读理解能力水平上的不足㊂所以,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过程中内容图式的激活必不可少,主要可划分为以下两种形式:第一,预测激活㊂在正式阅读前,教师可借助音频㊁视频或图片等和阅读文本内容有关人物㊁事件的背景资料等刺激学生对文本内容展开联想,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㊂基于此,学生可在阅读前形成自己对阅读文本的联想,在正式阅读前可将自己的联想和文本内容展开比较,寻找文本和预测之间的差异㊂这一 先预测后验证 的阅读心理机制,可有效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文本的意义建构中,极大地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㊂例如在‘雨霖铃“诗歌阅读中,教师可在正式阅读前播放邓丽君的‘雨霖铃“,与学生一同聆听,感受歌词中的优美情境,然后再播放无歌词版的乐曲,让学生伴着乐曲深情朗诵柳永的‘雨霖铃“诗歌㊂这一过程中,教师积极创设了哀婉悲伤的情境,给予学生充分的感知时间后,再来阅读并通感词人营造的缠绵悱恻的世界,为深入理解阅读文本埋下很好的伏笔㊂第二,联系旧知㊂学习新知识通常是建立在对旧知识熟练掌握的基础上㊂对于学生并不熟悉的阅读文本材料,教师可提供相应的背景材料,或者引导学生收集相关的材料或资料,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促进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帮助学生构建起与阅读文本内容相关的内容图式㊂三㊁基于图式理论的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对语文成绩的影响图式理论揭示了阅读文本中的内在机制,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至关重要的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激活㊁唤醒图式,并将新旧图式展开整合,可最大程度地焕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对于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升具也具有重要意义㊂同时,图式理论指导下的阅读理解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策略性知识,进而形成从整体入手把握文本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的写作与阅读理解题的攻克具有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学生的语文成绩㊂鉴于此,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积极运用图式理论,补充并激活学生所需图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文本体裁形式结构㊁关键字词以及文本背景内容等的图式,过程中可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目的㊂参考文献[1] 张楚彤.图式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才智,2019(23):180-181.[2] 李莉芸.基于图式理论的小学语文阅读前导活动[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29):53-55.02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第1期(总第92期)图式理论与阅读理解李 红(青岛大学语言中心,山东青岛260003)收稿时间:2002-09-01作者简介:李红(1963-),女,山东青岛人,副教授。
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
摘要:传统的阅读教学强调通过对句子、单词的分析来理解文章,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接受信息的状态。
这严重地制约了交际能力的发展。
图式理论的应用和研究表明,背景知识有助于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的过程是输入信息与读者头脑中的世界知识动态地交互作用的过程。
本论文以图式理论为基础,运用图式阅读理解模式中的“自上而下”认识法于阅读教学中,以提问题的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中,以便激活学生大脑中已存在的相关图式,启发和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和结构进行分析、归纳、推理和总结。
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处理信息的认知能力、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
关键词:图式理论;背景知识;自上而下;激活;交际能力中图分类号:H3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643(2003)0120076203 本世纪60年代以前,阅读理解被认为是一种基于语音、词汇与语法知识的被动接收过程。
60年代以后,图式概念的重新出现和现代图式的广泛应用使学者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对语言理解的传统看法,他们广泛应用图式理论进行阅读理解研究(Car 2rell and E isterhold 1983)。
这些研究均表明,图式理论适用于阅读理解,背景知识(background knowledge )有助于阅读理解,阅读理解过程是一个输入信息(input data )和读者头脑中的世界知识之间的动态交互过程。
1.图式(schema )Eysenck and K eane (1990)认为,图式是被组织起来的一簇概念:图式涉及通用知识,人们可以用它来表示或表征事件、事件系列、格言、情景、关系和物体。
图式的共同特征如下:首先,图式有具体的示例(instantiations )。
根据H oward (1987),当一个图式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具体样本(exem plars )时,它便被认为是被示例化(即被激活)。
一个图式就象一个有许多空档的构架。
当新信息和存在的背景知识融合在一起并被放至合适的空档时,图式便被认为是被激活(activated )。
比如,你刚刚在服装店买了一件衣服,那么这一事件就是图式“买”的一个示例,“你”便被放至“买主”这一空档,“衣服”便被放至“商品”这一空档,“服装店”便被放至“卖主”这一空档。
总之,一个图式的空档通常可以被很多具体的样本填充。
其二,图式可以相互嵌入,即一个图式可以由几个图式(此时称为次图式)组成,也可以是另一个图式的一部分。
其三,图式对“感知世界”(w orld perception )和“语言理解”有巨大影响,H oward 指出,图式不仅有助于我们“感知世界”,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语言。
2.背景知识对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图式理论的解释C oady 在有关的论述中指出:总的来说,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学生,学习英语更容易。
对中国的广大学生来说,由于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巨大差异,给他们的英语学习带来许多不便。
当然,要掌握一门外语,语言知识是基础。
然而,阅读理解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能否将篇章中的信息与大脑中已存在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
Anders on 曾指出,图式在理解过程中起以下作用:1)图式为我们吸收篇章信息提供了心理框架(ideational scaffolding );2)图式有助于注意力的分配;3)图式有助于推导性发挥(inferential elaboration );4)图式使我们能有条不紊地在记忆中搜寻信息;5)图式有助于编辑和总结;6)图式有助于推导性重构(inferential reconstructions )。
3.图式阅读理解模式阅读是读者与阅读材料之间的相互交流。
读者运用自己的背景知识、语言知识及阅读技巧对阅读信息进行加工、预测、推断、证实,以期达到有效的理解。
阅读的“信息处理”(information2processing)主要涉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处理方式。
前者利用先前已有的知识(“高层次知识”)来分析和处理所接收的信息(单词、句子等);后者主要利用资料中已有的信息(即单词、句子等)。
在阅读理解时,采用“自下而上”认识法主要通过分析文章本身的单词和句子来理解,而采用“自上而下”认识法则利用读者先前已有的知识、预想、经验、事物摹本和构思图式来理解它。
“自上而下”认识法自七十年代应用于阅读研究以来,对阅读理论的影响是深远的,它认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积极地参与对信息的加工、预测,而且读者的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自上而下”认识法对提高学生的能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至关重要。
而“自下而上”法亦不能忽略,因为只有在读者准确理解具体语言细节的基础上,才能对文章的主要意义予以归纳、分析、推理和总结。
这两种处理信息的方法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同步发生。
传统的阅读教学强调通过对句子、单词的分析来理解文章,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接收信息的状态,这严重制约了交际能力的发展。
而“自上而下”认识法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法的局限,它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积极参与作用。
G oodman认为,阅读是一个主动而非被动的理解过程———把阅读看成简单的文字解码过程是不恰当的,因为它低估了读者的作用,没有认识到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主动处理篇章信息。
G oodman的理论对后来的阅读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4.图式阅读理解模式、图式理论和作用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指导意义图式理论及图式阅读理解模式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笔者在英语精读教学中尝试以图式理论为基础、采用“自上而下”认识法,以提问题的方式贯穿于精读教学中,以便激活学生大脑中已存在的相关图式———背景知识,启发和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推理和总结,建立新的背景知识并达到准确理解文章信息。
实践证明,这一教学策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遇有疑难问题,能积极主动研讨,提高了处理信息的认知水平。
笔者将以《新编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一单元A G ood Heart T o Lean On为示例,阐述以图式理论为基础的精读教学方法以及此方法对学生交际能力的作用。
1)从文章的题目入手,采用“自上而下”认识法,启发学生预测文章大意。
采用“自上而下”(top2down)的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这对于低年级学生尤其重要。
从文章的题目入手,而非从讲解新词开始,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对文章的主题作出预测;通过问题的导入,读者可以根据问题的提示、问题的连贯性和相关性建立篇章宏观结构,使阅读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T:T eacher S:Student)T:What does“a g ood heart”mean?S:It means“a kind heart”.T:What does“lean on”mean?S:Rely on or depend on.T:Who has a g ood heart,according to the writer?S:The father has.T:Is the father strong enough to be relied on physi2 cally?S:N o.T:Why?And what is special about the father?S:Because he is crippled and he is very short.2)图式为我们吸收篇章信息提供了心理框架东西方文化对“g ood heart———善良之心”的理解没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从文章题目开始,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预测文章大意,这样激活了他们大脑中相关的图式———“善良之心”。
但学生对它的解释只用“kind”还不完整,这也只有在读完全文以后才能给出比较全面的解释。
另外,通过问题学生明白父亲的“残疾”使儿子很难在身体上依赖他,然而文章题目却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为什么残疾父亲的“善良之心”可以“永世相依”?H ow does the s on feel when walking with his father?What’s the father’s reaction?Is his father free at home?H ow does his father g o to w ork,especially in bad weather?由此学生对文章的第一部分(para.1-4)———“父亲的身体状况和坚韧的毅力”有了概括的了解,也为读者进一步理解第二部分(para.5-7)———“父亲的个性”埋下伏笔。
3)图式有助于注意力的分配和推导性发挥Why does the s on marvel at his father now?Did the father ever show bitterness or com plaint about his disability?Was his father envious of others’g ood fortune?What did the father try to look for in others?What does the s on think as a standard by which to judge people?Is it easy to have a g ood heart always,according to the s on?这几个问题的发问使学生对“父亲的个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为推导出“善良之心”的完整定义做好准备。
文章的第三部分(para.8-11)叙述“父亲总是积极地、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
这种乐观向上的生活观对儿子是一种正面的教育。
What hobbies did the father have?Did the father like to experience s ocial life directly?G ive s ome exam ples to show that.Why did the father like his s on to visit his office when the s on was on leave from the navy?Why did he say“This is my s on,but it is als o me.I could have done this,too,if things had been differ2 ent”?Why did he say these w ords in low v oice?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推导篇章所提供的信息,并读出字里行间的意义———“父亲对儿子的自豪感”通过他在办公室向同事介绍儿子的话语表达出来;同时他的低沉的嗓音也表露出他因残疾而不能实现抱负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