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理论与阅读模式
图式理论与英语阅读理解

图式理论与英语阅读理解[摘要]本文系统介绍了图式理论,简要回顾了外语阅读理论,详细分析了图式理论与阅读理解的关系,旨在引起广大教师对图式理论的重视,将图式理论运用到具体的英语阅读教学中,以提高中国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摘要]英语阅读教学图式理论外语阅读理解一、图式理论的概述“图式”又称“框架”、“摹本”、“背景知识”,最早是由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康德于1781年提出的,康德认为,概念本身并没有意义,只有当它与人们已经知道的事物相互联系时才能产生意义。
1932年,德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在《记忆》一书中对“图式”进行了新的解释。
他认为,图式是过去经验的反应,是一种积极的发展模式。
读者应根据已有知识来理解文章,这种已有知识就是读者所具有的背景知识,背景知识的结构被称为图式。
而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鲁墨哈特将图式定义为以等级形式储存于长时记忆里的一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或“构成认知能力的建筑组块”。
他认为,图式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的认知的心理组织结构的理论,所有的知识在人的大脑中都被安排到一定的单元中,这些单元就是图式。
所谓图式,就是大脑为了储存信息,将新事物与已有的知识、经历联系起来的一种知识表征形式,是大脑对已有知识、已有经历的积极反映或积极组织,是相互关联的知识构成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图式理论主要是为了解释人是如何运用大脑中的相关图式网来储存图式,既包括反映着知识结构的认知结构,也包含着更为抽象的认知策略、认知框架。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鲁墨哈特等人的努力下,图式概念被发展成为一种完整的理论(即现代图式理论)。
现代图式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们在理解、吸收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已知的经历或背景知识联系起来。
也就是说,人的大脑中储存着大量的已知的图式,这些图式影响或支配着人们对于新事物的理解,因此,人们在认识新事物时,总是设法激活这些图式,将其与语篇所包含的语言文字信息联系起来,以促进对于新事物的理解。
图式理论及其运用

图式理论及其运用一、图式理论1.什么是图式理论图式(Schema)最早见于哲学家康德(Kant 1871)的著作。
德国心理学家巴特莱特(Bartlet)在1932年提出,所谓“图式”是指每个人过去所获得的知识在大脑中储存的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是储存在学习者记忆中的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及怎样把这些新信息融入学习者知识库中的过程。
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D.E Rumelhart)把图式概念发展为图式理论[1],即阅读理解产生于文字及文字含义与读者的背景知识的有机结合。
2.图式理论阅读理论的分类根据图式阅读理论,读者的阅读能力主要由三种图式决定: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ta)、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ta)和修辞图式(rhetorical schemata)。
语言图式指的是读者先前的语言知识(王初明,1991:68),即关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
这是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比较注重的一种知识。
因为没有相应的语言图式,就不能识别文章中的字、词、句,所以就谈不上对文章的理解。
内容图式指的是文章的内容范畴,是文章的主题,因此内容图式又被称为主题图式(王初明,1991:103)。
根据文章的内容或主题,读者就能猜测出文章的大致内容。
尤其对于英语文章,这样一种直线形的篇章结构而言,英语阅读理解篇章大多存在紧密的逻辑关系,所以文章主题和段落主旨句往往突出易见。
所以在日常英语阅读课堂上,除了要激活学生的语言图式外,还要利用各种训练方法激活学生的内容图式,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修辞图式指的是有关各类文章篇章结构的知识(王初明,1991:72)。
不同体裁的文章在篇章布局上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如记叙文主要把握who,what,when,where,why等要素;说明文则主要在于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议论文则主要是把握作者观点和观点背后的依据。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把各类体裁文章的结构知识夯实,那么学生则可以举一反三地学习。
略析图式理论与阅读教学

略析图式理论与阅读教学1 图式理论1781年,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认为背景知识对阅读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英国心理学家巴列特(Barlett)在此基础上发展成图式理论。
巴列特(Barlett)认为读者应根据自己先前已有的知识来理解文章的意义。
图式理论的主要作用是用来说明人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过程,而阅读理解是运用图式对阅读材料进行理解、加工和评析过程。
当阅读材料中的线索激活了学生头脑中的图式之后,图式中的变量就会被阅读材料中的信息具体化,使他们认知新知识。
图式是“代表个人对事物、人或环境的知识的认知结构,它包括对所认识的对象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图式理论指导读者处理新的信息。
2 图式理论与阅读教学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有三种模式:自下而上模式、自上而下模式和交互式模式。
传统的英语阅读模式为“自下而上”(Bottom-up)阅读模式,读者通过阅读字、词、句,从而理解全文的意思。
随着应用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发展,“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Top-down model)被引进课堂。
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强调背景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通过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
20世纪60年代,在前两者的基础上,相互式模式(Interactive model)被提出来。
相互式模式认为,阅读是相互作用的过程,需要调动对语言的理解和知识储备两方面才能更好理解文本内容。
3 图式理论在英语旅游专业教学中的运用旅游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英语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以及熟练运用旅游英语专业词汇和旅游英语常用的表达方式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英语为外国游客服务,向外国游客介绍我国文化,同时掌握对外旅游接待中跨文化交际能力。
通过对图式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找到最佳的方式,让学生更好、更准确、更全面了解旅游知识,掌握英语技能。
3.1 旅游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的渗透背景知识是旅游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学习旅游文化是旅游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等复杂系统。
图式理论与阅读教学

2.2.2“自上而下”模式该模式认为。读者根据预测和 部分信息激起一个高层次的模式.然后在输入信息中寻找 因子图式,进而肯定或否定该图式的成立。阅读的起点是读 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经历、 经验以及已掌握的知识对输入的信息作出推测、筛选、验 证,直至修正自己的推测而达到准确理解。
图式理论与阅读教学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引用次数:
冯波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英语系研究生2004级,湖北,武汉,430079
文教资料 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2006,""(12) 2次
参考文献(3条) 1.Bartlett F C 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32 2.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 2005 3.齐仲里 利用图式理论指导阅读教学 2003(10)
图式理论及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图式理论及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图式理论是一种以文本结构特征、表达方式与理解技术为基础的理论,它以句子、段落和文章为基本文体,强调重建文本结构以及获取文本内容的重要性,从而构建起一种全新的阅读理论与教学方法。
图式理论的应用可以使阅读教学变得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对那些普通话水平低的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图式理论最早出现在荷兰心理学家波汉斯博士在1980年提出的“心理图式”理论中,他指出,文本的结构特征与理解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通过对文本的图式化分析,可以帮助读者更有效地理解其中的主题、有意义的句子以及关键词汇。
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识记技巧的培养,这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即需要根据文本的不同特征和表达方式,使学生学习如何记忆文本中的关键词和信息;第二,介绍句子、段落和文章层次结构,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第三,识别文本内容,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提炼文章的要点;第四,加强文本理解,通过识别文本中的习语,表达方式,使学生理解文本的核心内容,以及如何正确理解文本中的概念。
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而且能够使学生受益匪浅,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首先,图式理论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因为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识记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能够更加全面了解文章内容;其次,它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因为它能够帮助学生提炼文章的要点,并加深对文章的认识;最后,它能够增强学生对文本中的习语,表达方式和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图式理论及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是一种新颖的阅读理论与教学方法,有助于阅读能力素质的提高,而且也有效地改善了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因此,应当加大对图式理论及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力度,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语言素养提供有力的支持。
图式理论及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图式理论及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学习理论的发展及教学方法的迭代,阅读教学也发生着一定的变化。
在此背景下,图式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理论,也逐渐地应用到阅读教学中。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图式理论及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图式理论的初衷是要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文本,它是一种用图像来表达文字内容的学习方法。
它有助于学生把文本分解和理解,更快速地掌握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同时,图式理论致力于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鼓励学生们自由发挥,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们建立一个完整的阅读体系来理解文本。
图式理论从多种层面对阅读教学进行改革,有效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激活语言环境,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文本的能力,让学生们运用图像分析和归纳总结技能来理解和记忆文本。
图式理论强调的是贴近学生的学习,以学生的创造思维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的授课为中心,让学生们有参与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提供有利于理解文本内容的练习和活动,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一步步把文本理解拆分梳理,以便更好地把握文本内容。
另外,图式理论可以帮助学生声音朗读,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图式理论可以激发学生们以另一种方式去思考和叙述,从而促进学生们学习语言和文字的技能,也可以通过朗读的方式提高整个班级的气氛,使学生们更有参与感。
图式理论虽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它还有许多待改善的地方,比如教师在实施时可能会存在过多的困难,以及它只能用于一些特定的文本。
同时,在实施时,教师也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馈,总结和分析学生的表现,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此实现教学的双赢。
综上所述,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语言环境,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文本的能力,让学生们运用图像分析和归纳总结技能来理解和记忆文本,从而提高学生在文本理解能力上的表现。
式理论实施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此实现教学的双赢,实现学生的更好的学习。
图式理论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图式理论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图式理论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一、图式理论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1.补充图式,促进体验在学习一篇文章时,仅仅依靠之前建立的图式可能达不到消化吸收新知识的作用,这时候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适当补充图式,即通过列举相关的内容,举一反三,同化学到的知识,巩固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桃花心木》时,教师不仅应该介绍种树人的意图,“使桃花心木可以在土里自己找水源,经得起自然的考验”,还应该适当地为学生补充图式,“如果将动物园中的动物放到大自然中,动物会不会生活得很好?”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动物因为习惯了可以依赖的生活,所以放到自然中不能从容地面对自然的挑战,不会生活得很好,因为自然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环境。
”在这两个例子的结合下,点出文章主旨,“同样,人也是一样的,在不确定中生活,才能锻炼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才能经得起生活中的各种考验。
”在不同例子的协助下,学生可以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体验所学内容的深意,快速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2.复合图式,提高感悟每篇文章所表示的含义并不都是浅显易懂的,有时候一个知识点的展开是需要多个图式共同作用的,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将所有相关的知识都告知学生,使学生在消化吸收后,通过知识间的联系,可以把头脑中紧密相连的内容整合,帮助学生提高对于课堂内容的感悟,促进学生在发展思维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
例如,李清照《夏日绝句》一文中,学习“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时,教师可以问:“同学们,谁能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呢?”学生:“直到现在还思念项羽,不愿意渡过江东。
”之后教师介绍项羽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历史典故。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教师还要介绍当时南宋正处于岌岌可危,朝廷投降,诸臣逃亡的状态。
在复合这两项图式的基础上,教师询问:“作者这句话想要表述什么内容呢?”学生深思,理解了这句话是诗人对朝廷投降的有感而发,在与项羽作对比后,表达对朝廷的不满,以及自己的爱国情怀。
图式理论与外语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与外语阅读教学图式理论是指利用语言的结构特征进行翻译、语法分析以及翻译等领域的一种新兴的语言学理论,在外语阅读教学中被广泛应用。
图式理论从外语阅读教学的角度而言,有助于提升外语阅读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外语文本中的结构和语法,并能够准确进行翻译和阅读,实现外语阅读的真正意义。
图式理论的基本原理是把句子的结构特征描绘成一张表达式,其中每个元素和句子中的每个词都有相应的结构特征。
例如,用一个例子来说,“John saw Sarah”这句话的图式表达式可以表示为:S[John]VP[saw Sarah],其中S表示主语,VP表示谓语短语。
图式表达式可以更深入地研究句子的结构特征,从而提高外语阅读理解能力。
图式理论在外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有三个关键环节,分别是表达式建构、语言结构分析和翻译。
其中,表达式建构是利用图式理论的原理,把外语文本表达成图式表达式的过程。
首先,教师要教授学生如何将句子中的每个元素按照语法特征分解出来;然后,教师要指导学生组合这些分解出来的元素,形成图式表达式;最后,教师要让学生用图式表达式描述外语句子中的语法特征。
语言结构分析是运用图式表达式深入研究外语句子中的语法结构和语言表示的方式,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外语文本的文法特征。
教师需要多次引导学生从图式表达式的角度分析句子的结构和语法特征,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外语文本,有效提升外语阅读能力。
最后,翻译是把外语文本的结构特征转化为母语文本的过程。
教师需要在上述两个过程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图式表达式的角度准确翻译外语文本,从而加深外语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图式理论是一种新兴的语言学理论,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深入地了解外语文本的语法特征,以便准确阅读和翻译外语文本,以达到提高外语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图式理论的角度,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以便让学生更有效地提升外语阅读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式理论与英语语言材料的阅读
图式理论认为“任何语言材料,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的,本身无意义,它只是指导听者或读者如何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恢复或构成意思。
”人们已有的知识或知识结构对其认知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人脑中已存在的知识或知识结构是由一个个单元构成的,这些单元就是图式。
图式阅读理论认为,决定阅读能力主要有三种图式: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结构图式。
语言图式是指读者对阅读材料语言的掌握程度,即词汇、语法、习惯用语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主题及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结构图式则是指读者对文章体裁特点、逻辑结构等的了解程度。
(李景艳、卢世伟2001年提出)根据图式理论,阅读理解不是一个被动地接受文本信息的过程,而是受先前经验的影响,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加工、改造和重建的过程。
读者对一篇文章能否理解、如何理解、理解的程度如何等,与其头脑中已有的图式有关。
学生阅读图式现状1.语言图式:大部分学生的词汇积累不足,语法基础薄弱、习惯用语难于理解,只有小部分学生在知识储备这方面做得不错。
2.内容图式:学生在阅读当中往往对文章主题及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不够,在阅读之中难以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且也难以对信息进行更好的分析和联系。
3.结构图式:大部分学生难以把握文章体裁特点,也不善于分析文章体裁特点;此外,学生对于文章的逻辑结构感到模糊,难以理解主题的发展。
二.阅读图式建构
针对学生在阅读图式上的不足,联系以前一些尝试以及另外一些设想,初步设计以下指向运用能力的阅读图式建构复习备考计划。
1.语言图式的建构1) 词汇学习与积累:首先,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词汇学习。
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如何记忆词汇,而单纯的死记硬背无法让学生真正记住词汇,学生需要结合句子和阅读才能真正学会单词的运用。
在阅读中,鼓励学生通过上下文猜测新词的词义,一开始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怎么进行词义猜测,尽量培养学生在之后的阅读中形成猜测词义的良好习惯。
其次,并非学生积累了足够的词汇量就能正确地理解文章。
在阅读过程中,学习者并不是逐字逐句的理解,而是结合自己已有知识,对句子和文章进行推论,逐步向下推进,最后达到理解全篇的目标。
在这环节中,教师需要在学生掌握词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理解句子、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段落乃至全文。
另外,学生在课外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仅可以自我增加词汇量,而且还能接触到丰富的阅读材料,拓宽阅读视野。
课外读物的选材尽量适合学生的程度,不建议选择过长或过难的材料,以免削弱阅读热情。
2) 语法和习惯用语首先,在语法学习中我们需要建构合适的语境进行教学,而不能让学生脱离了语境进行语法学习。
其次,在阅读之中,对于学生因为语法知识欠缺或者不会运用语法知识而导致阅读困难,教师需要举例分析某个语法知识在句子和篇章中的运用,指导学生怎么进行信息之间的相互联系。
对于习惯用语,除了记住习惯用语的基本意思之外,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境来分析。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多看英文报刊和英文影片,这样使得学生更加理解英美国家的一些表达习惯。
2.内容图式的建构对于内容图式的建构,可以分为课堂和课外两个方面。
1) 课堂在阅读之前,利用教材所给的材料进行背景知识的介绍,让学生根据图片、标题猜测文章主题。
在阅读过程之中,还要根据文章需要适时指导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一些知识背景,让他们能在阅读之更好地理解文章意思,消除阅读障碍。
此外,复述课文也是锻炼学生分析文章主题能力的一个好办法。
2) 课外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创建一些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第二课堂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好做法,通过第二课堂,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接触到更新的英语知识,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乃至其他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有非常大的提高。
本校高一、高二年级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包括以下内容:英文歌曲欣赏、英文电影欣赏、英美文学欣赏、年级英语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英语角活动、报刊阅读等。
这些活动也可以增加到
班级教学之中,例如可以利用21世纪报进行全班性的阅读活动、可以就每一个单元的主题内容让学生在课前进行3分钟的英语演讲、可以让学生就课文或单元主题进行周记训练等。
这些活动本校英语教师都或多或少地进行或者尝试过,而本人也曾经在教学中让学生坚持写周记、课前进行3分钟的演讲,学生也能积极地参与。
3.结构图式的建构1) 课堂文章学习课堂是建构结构图式最重要的一个形式。
通过阅读文章,指导学生了解文章体裁特点,分析英语写作特点,加强文章逻辑结构训练。
2) 阅读训练习题这是实战训练,应该加强。
通过各种阅读习题的训练,指导学生掌握各种文章的体裁特点,查找关键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对句子和文章进行推论。
教师在阅读中需要指导学生进行信息组织和加工。
3) 课外读物单纯的课堂文章学习和阅读习题训练是不够的,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来熟悉各种文章的体裁特点和逻辑结构。
21世纪报是一个很好的阅读资源,里面不仅出现大量的阅读体裁,而且选材也比较新颖,适合中学生阅读。
以上是本人对高中英语阅读图式构建的一些浅显的认识。
而在实际教学当中,我们还应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并指导学生进行各方面的语言技能学习。
虽然许多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太好,但是他们希望老师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
所以我们更应该踏踏实实地进行教学工作,尽量做到认真、细致以及耐心地指导每一个学生,让他们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行语言知识训练,并最终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