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第二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第一章:声音的产生1.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掌握声音的物理特性。

1.2 教学内容1.2.1 声音的定义: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

1.2.2 声音的物理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2.3 声音的产生原理: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产生声音。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话题: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引发学生对声音产生兴趣。

1.4.2 讲解声音的定义和物理特性。

1.4.3 演示实验:让学生亲手体验不同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

1.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不同振动方式对声音特性的影响。

第二章:声音的传播2.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掌握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特点。

2.2 教学内容2.2.1 声音的传播介质:空气、液体、固体。

2.2.2 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

2.2.3 声音的传播损失: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衰减。

采用讲解、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

2.4 教学步骤2.4.1 引入话题: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声音传播现象,引发学生对声音传播的兴趣。

2.4.2 讲解声音的传播介质和传播速度。

2.4.3 演示实验:让学生体验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2.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声音传播损失的原因。

第三章:声音的反射3.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的反射现象,掌握回声和混响的区别。

3.2 教学内容3.2.1 声音的反射: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产生的反射现象。

3.2.2 回声:声音反射后返回原点的现象。

3.2.3 混响:声音在多个反射面之间反复反射的现象。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反射现象。

3.4 教学步骤3.4.1 引入话题:通过生活中的回声现象,引发学生对声音反射的兴趣。

3.4.2 讲解声音的反射、回声和混响的定义。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教案主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内容及目标:1.了解声音的概念和性质;2.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3.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件;4.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活动(5分钟)通过播放不同的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并激发学生与声音有关的经验和思考。

2.概念解释(10分钟)教师介绍声音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了解声音是一种机械波,需要介质的传播,以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与振动有关等基本知识。

3.讨论与实验(25分钟)3.1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的观点。

教师提供实验器材和操作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铃铛、弦乐等制造声音,并分析声音产生的原理。

3.2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需要物体振动,声音通过空气的传播等基本概念和实验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发散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与振幅、频率等因素的关系。

4.归纳总结(10分钟)根据实验结果,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件,如需振动源、介质和传播等。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互相交流,并由教师提问,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5.拓展应用(25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些拓展应用,如设计比赛、制作音乐乐器等活动,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6.提升应用(1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和实践经验,解决一些与声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7.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回顾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进行知识巩固和思考。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在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中深入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同时,拓展应用和解决问题的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利用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三、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形式。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线悬挂着的乒乓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学生准备:橡皮筋,尺子,纸片,文具盒等。

五、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课前教师用课件播放乐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图片,倾听几种动物的叫声。

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而产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就声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问题,然后师选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性活动一1.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随手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活动:用随手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

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

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

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演示:用小锤轻敲音叉,听到声音,却看不见音叉振动,用悬挂的小球接触它,现象是什么?再用手握住音叉,又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用握音叉时有什么感觉?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振动”的方法?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2)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2)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理念的渗透和学生个性的培养〕根据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境,适时进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教材分析〕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入到物理知识的探究中,在观察、感知、举例和实验等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在探究中,可能提出超出本节课内容的问题,可以作为下一节课的研究内容。

所以把第三章整体处理,分节研究。

〔教学用具〕1.音叉、烧杯、水、纸屑、录音机及周围可以用来发声的物体。

2.学生自制自带的发声器具。

3.演示用的扬声器、土电话、真空铃演示器。

4.教师自制CAI课件。

〔教学方式〕可交流的分组探究活动。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课前播放音乐,创设情境。

上课时先播放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声音,请学生加以辨别,由此进入声的世界。

师:好,看来同学们对这些声音还是比较熟悉,我们今天就研究与声音有关的问题。

板书:第三章第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二、新课教学1.声音的产生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下面我们亲身体验一下!我知道同学们在国庆合唱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下面请你们把手放在颈前喉头这里,再来一句好不好!好,大家唱一唱《歌唱祖国》的第一句吧!询问同学有何感觉?学生普遍感觉到发声时声带振动,不发声时声带不振动。

小结:我们发声时,声带在振动;不发声时,声带没有振动,那么发声和振动是不是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体验和想法来帮老师一个忙。

老师这里有一个鼓、一个音叉,同学们能不能让它们发出声音,同时思考它们的发声和振动有没有关系,如果有,能不能把这种振动扩大化,让下面的同学也能看见。

想到办法的同学可以上来试一试!学生上台操作,教师从旁指导。

小结:我们能让鼓发出声音是因为(鼓面)在振动,而我们的音叉能发出声音则靠(叉股)的振动。

声音发生和传播实验教案

声音发生和传播实验教案

声音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信息,也是人类社会必须依赖的媒介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已经成为了一个不断探究和研究的领域。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声音的原理,我们设计了一个实验教案,旨在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过程。

一、教学目的1. 帮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2. 让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声音实验并掌握实验方法;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声音产生的原理介绍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空气的压缩和稀薄所产生的一种物理现象。

一般而言,更高频率的振动会产生更高频率的声音,从而产生不同的声音音调。

声音的强度取决于振动的幅度。

2. 声音传播的原理介绍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和频率都会受到温度、压力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空气中,声音是通过分子沿着其宏观传播的方向互相挤压而传播的。

这种声波是纵向波,会在传播中发生反射、折射和干涉等现象。

3. 实验内容(1)通过碗中倒水的实验来观察声音的传播方式;(2)通过吹哨子的实验来了解不同频率的声音;(3)通过调整音量大小的实验来观察声音的强度。

三、实验步骤1. 碗中倒水实验(1)将一只空碗倒扣放置桌子上;(2)用玻璃棒轻敲碗的边缘,产生声音;(3)在碗中倒入适量的水,敲击碗的边缘,观察声音的传播方式。

2. 吹哨子实验(1)准备一只哨子,吹响不同频率的声音;(2)观察声音的不同,并记录下来。

3. 音量大小实验(1)播放相同的声音,逐渐调整音量大小;(2)观察声音的强度,并记录下来。

四、教学效果通过实验的形式,学生能够很好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并学会了如何进行简单的声音实验。

通过实验的过程,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我们相信,这样的实验教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声音发生和传播过程的理解,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也将大有裨益。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小学科学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小学科学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小学科学教案
一、课程目标
1.学习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
2.掌握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实验方法;
3.了解声波应用和相关领域。

二、教学重难点
1.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
2.声波的特性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引入(5分钟)
引导学生听到窗外的鸟叫声,提问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声音?引出本节课讲的主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初探声音产生与传播(10分钟)
按照学生们对声音的理解,询问如何产生声音,如何传播等问题,以此引导学生了解声音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以及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3.为实验做准备(10分钟)
向学生讲解如何制作简单的声音发生器,如:用电池、铜线和电话振铃器制作,探究声音是如何通过振动传播的。

4.实验环节(30分钟)
用手电筒、麦克风等设备进行实验观察,让学生拍手,敲课桌,发出语音,听取声音变化,了解声音的特性及其应用。

5.复习(5分钟)
总结本课时学习的知识,问答形式交流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深入学习。

四、教学评价
本课程对学生进行了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这有助于学生对声学的理解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实验中,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帮助
学生了解和熟悉有关声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到实践中。

教师还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评价,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原理。

2.能够描述声音的传播过程。

3.能够用实验验证声音的传播特点,并分析实验结果。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原理。

2.声音的传播过程。

三、教学难点:1.声音传播过程的实验验证与分析。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1.音的传播特点:让学生用自己的鼓掌声,告诉学生鼓掌声产生了声音。

请学生发言鼓掌声传播的方式。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给出的答案可能包括声音通过空气、通过地面、通过物体等,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经过讨论到一致的观点是:声音是通过能够传播机械波的介质(如空气、水、固体物体)传播。

2.声音的产生:让学生摸自己的喉咙,让他们感到喉结的震动,告诉学生喉结是声音的产生器官。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学生可以说是人的声带震动产生的声音,引导学生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声音传播的实验验证:设计实验,验证声音传播的方式。

让学生准备一个音箱和一根导线。

在教室内设置实验场地。

学生分为几组,每组两人。

一人站在实验场的一端,用手握住导线的另一端。

另一人站在教室的另一端,用手接触导线。

一人向导线传递声音,另一人观察是否能听到声音。

每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声音通过固体(导线)传播。

对于声音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到声音的传播不需要太多的时间。

4.音的传播速度:请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一样?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敲击几个材料,让学生听觉注意,发现不同材料的声音传播速度不同。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设计实验验证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

实验材料:木板、铁板、塑料板。

实验方法:用同样的材料敲击,让学生观察声音传播的速度。

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七年级下科学教案第1章第2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七年级下科学教案第1章第2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七年级下科学教案第1章第2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第一篇:七年级下科学教案第1章第2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对于水的三态,也是如此在15℃的空气中,为340m/s(记住)思考P10可回家查找资料布置作业作业本。

课后反思:第二篇: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第一部分:分析教材一、教学目标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的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15oC)中的传播速度。

4、通过学习本节的知识,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提高他们探究问题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声音的产生。

2、声音的传播。

三、教学用具:教师用具:音叉,音锤,共鸣箱,扬声器,收录机,玻璃钟罩,抽气机,土电话,(两个易拉罐和一根铜线做成),水和水糟,投影仪,队鼓。

学生用具:音锤,音叉,套有橡皮筋的竹板四、教学思路由于本节教学内容十分接近生活,因此采用与现实生活联系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以“问题探讨(声音是是怎样产生的?)”为切入点,通过实验的手段突破难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以生活中相关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五、教学手段:实验和讲解。

六、教学方法:学生分组实验与教师讲述和启发引导相结合。

第二部分: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我们都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听老师讲课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听电视广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

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

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它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学习完这节的知识同学们就会明白了。

(二)学习新课1、声音的产生师:声音的怎样产生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观察实验。

演示:将一些小纸条的一端粘一纸球,另一端粘在扬声器的纸盆上,纸盆上放一些小纸球,观察扬声器械不发声时纸球的状态,使扬声器发声音,观察纸球的状态。

问: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什么问题?生: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上的纸球在跳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七年级《科学》第二册第一章第2节(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水波感受声波。

2、知道声音的传播速度跟温度和介质有关。

记住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3、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二、教学重点
体会声波和声音传播的快慢
三、教学难点
声波概念的领会
四、教具
蜡烛、音箱、火柴、水槽、玻璃缸、橡皮塞、水、铅笔
五、教学过程
(一)、声波
1、探究声波
问题1:既然声音能在介质中传播,那你认为声音是以什么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
实验1.水槽中盛有平静的水面,水面上浮着一个软木塞。

用铅笔有节奏地点击水面某处。

观察水面出现什么现象?_______,远处的软木塞怎样运动?____
媒体播放:水波实验与水波传导的动画
实验2.用口径较大的音响喇叭对着邻近的烛焰播放音调很低的声音时,喇叭将发生什么现象?_______,你看到烛焰发生什么现象?_____,针对这个现象你作如何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

烛焰发生偏转说明烛焰周围的空气在_____________。

媒体播放:声音传播的微观解释
小结:跟水面波一样,声音也是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这个波叫做声波。

2、声波的应用:
(1)超声波粉碎内脏结石
(2)用声波来探测海水的深度等
(3)B超:平常说的“B超”就是根据内脏反射的超声波进行造影,帮助
医生分析体内的病变
(二)、声音传播的快慢
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声音传播的快慢如何?(见书本第9页图1-17)
记住: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
1、一般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最快,液体中其次,固体中最快。

2、15℃时,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温度越高,传播的越快
声音在传播过种会出现许多有趣现象。

现象1:有一根自来水管,一个人在管子的一端喊一声,另一人用耳朵贴在另一端,此时,他能听到几次声音?如果管足够长,两端封闭,在里面装满水可能会听到几次声音?
现象2:在雷雨交加的夏天,一声响雷后,往往是雷声轰轰不断。

这又是什么现象呢?
(三)、回声
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
思考题:
1、如果回声与原声达到耳朵的时间差小于0.1秒,将会造成什么影响?
2:利用回声可以测量海底的深度,判断海中物体的存在,请想一想利用回声测量海底的深度需要先知道什么?然后怎样计算?
(有关回声的计算:特别关注在回声问题中的时间要仔细处理好两倍关系。


课堂练习:
1. 常言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其中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分别是_________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这些声音又是通过_____物质、利用_____方式传播的。

2. “小蜜蜂嗡嗡叫,飞到东来飞到西。

小蜜蜂的叫声是怎么发出来的?当蜜蜂停留在花上采蜜时,能听到嗡嗡的声音吗?为什么?
3. 某人对着山谷对面的山峰喊了一声,1.5秒后听到了回声,求人
与山峰之间的距离。

4. 如图,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挂在线上的小球,会发现小球多
次被弹开,这个现象表明。

如果将这个实验拿到月球表
面上去做,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5.某人站在一个较大的山谷里,想估测出山谷的宽度,他大喊一声后
经过0.3秒听到从右面山崖反射回来的一声回声;再经过0.5秒又听到从
左面山崖反射回来的第二声回声,请你帮他估算一下山谷的宽度。

(声速取340米/秒)
6.小孩用嘴巴把一只气球吹大,当气球被吹破时,会发出“嘭”的一声响,这响声是怎么产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