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课件 4.2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9(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共43张PPT)

计划经济下的农村
男劳力上工带扑克,
臭水沟,烂泥塘, 女劳力上工带纳鞋。 挖野菜的结成帮, 头遍哨子不买账, 几条鸿沟穿村过, 二遍哨子伸头望, 墩台上面搭土窝。 ——北京房山区韩村河村
三遍哨子慢慢晃。 当时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一切财产上交 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 的供给制(办食堂,吃饭不要钱)。公社经常无偿地 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 房屋、家具。——《万里与安徽农村改革》
国家积累高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A.生产队经营 ——家庭承包责任制 B.人民公社——改为乡镇政府
C.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带来怎 样的影响和后果?
1980年,四川首先在广汉县进行了 人民公社政社分开、恢复乡政府的改革 试点。图为取消人民公社后全国最早建 立的四川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
为什么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 体制改革? 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其次,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 误,在农村的危害大于城市,它 关系到二亿农民的温饱; 第三,农村出现改革试验,出现改革势 在必行的趋势。
中国改革第一村: 安徽凤阳小岗村
小岗村的做法,在当时是 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的。 既不符合宪法的规定,宪 法上有人民公社,又不符 合党的决议,中央文件明 确规定,不许分田单干, 不许包产到户。
二、经济体制的改革
1、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及其必要性
含义: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 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 系列环节 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质: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弊端 必要性:
二、经济体制的改革
1、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及其必要性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978年) ——第一步
【历史】4.2《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9.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不 包括 A.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 B.有利于解放生产力 C.分配上克服了平均主义
D.从根本上改变了所有制形式
10.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 A.解放社会生产力 C.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B.增强农村和城市的经济活力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课堂延伸
材料一:“又出新车了!”、“又有车降价啦!”这是近来人们 在媒体上见得最多的一类消息。进入2003年,市场价格下降和 企业新车下线就出现了多米骨牌效应:有十多款轿车宣布降价, 另外有索纳塔等多款新车下线。表面上看,这是企业的自发行为, 但是都与一只看不见手息息相关。
材料二:电子打火机的生产,最初几百元一只,导致几百家企业 一哄而上,走私也很猖狂。随着生产数量的增加,价格逐渐下跌 至1-2元,高档的也不过几十元,很多企业因而破产,然而打火 机质量却直线上升。 思考: 1、材料一中所说的“看不见的手”是指什么?这只手通过哪些 影响社会生产? 2、为了充分发挥这只手的作用,党在1992年作出了什么样的战 略决策?
的会议有哪几次?实现了 几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会议名称
八七会议
时间
1927年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是由大革命失败 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 到土地革命兴起 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的转折点 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 党的历史上生死 的不正确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 攸关的转折点 核心的正确领导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 工作重心由乡村 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 转移到城市 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 义国家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 是建国以来党的 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历史上具有深远 意义的伟大转折
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经济体制改革
• 一个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两个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 改革。
• 三个关键点:小岗村突破、“南方谈话”、 中共十四大。
• 四个转变:单一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并存;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
• 阅读教材本目第二自然段及下列材料
• 材料 中国曾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把计划看成是绝对的,束缚了生产力的发 展。这场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市场也不是 万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 的混乱和社会分配的不公,最终受到惩罚。 真正的市场化改革,绝不会把市场机制和国 家宏观调控对立起来。
学法素养
1.掌握中共历次会议的内 容,了解党的正确决策与 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2.以时间为序,梳理经 济体制改革的举措,理解 各举措的意义。 3.联系现实生活,体会 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高考领航
近年高考对本课 知识点的考查频 率较高,5年30 考。题目以选择 题居多,主要考 查农村和城市的 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等
• (2)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 “_________________”的“左社”会主倾义现错代误化建方设 针 ,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 __________________上来。经济建设
• (3)经济路线:改革开放 • ①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 改革开放
__中_国_特_色_社_会_主__义_道_路为中心。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 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 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 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 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意义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优质PPT公开课课件

(明朝)
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
(30年前)
1976年产粮 0.77亿公斤 1980年产粮 5.02亿公斤 1981年产粮 6.70亿公斤 1982年产粮 7.15亿公斤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 经济优 质PPT 公开课 课件
说凤阳,道凤阳, 改革鼓点先敲响, 三年跨了三大步, 如今飞出金凤凰。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 经济优 质PPT 公开课 课件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 经济优 质PPT 公开课 课件
二、经济体制改革 1、计划经济体制 (1)含义:由称指令性计划,高度集中统一,国
家以行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不受市场影响。 (2)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 (3)建立:50年代初期 (4)作用:建国初期恢复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建
• (1)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 • (2)关系到两亿农民的温饱问题。 • (3)一些地区已开始尝试改革。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 经济优 质PPT 公开课 课件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 经济优 质PPT 公开课 课件
二、经济体制改革
(2)试点:1978
年首先在安徽、四川 的一些地区进行试点 (内容:包产到组、 包产到户的责任制)
70年代的豆腐票和粉条票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 经济优 质PPT 公开课 课件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 经济优 质PPT 公开课 课件
80年代的布票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 经济优 质PPT 公开课 课件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 经济优 质PPT 公开课 课件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 经济优 质PPT 公开课 课件
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
(30年前)
1976年产粮 0.77亿公斤 1980年产粮 5.02亿公斤 1981年产粮 6.70亿公斤 1982年产粮 7.15亿公斤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 经济优 质PPT 公开课 课件
说凤阳,道凤阳, 改革鼓点先敲响, 三年跨了三大步, 如今飞出金凤凰。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 经济优 质PPT 公开课 课件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 经济优 质PPT 公开课 课件
二、经济体制改革 1、计划经济体制 (1)含义:由称指令性计划,高度集中统一,国
家以行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不受市场影响。 (2)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 (3)建立:50年代初期 (4)作用:建国初期恢复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建
• (1)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 • (2)关系到两亿农民的温饱问题。 • (3)一些地区已开始尝试改革。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 经济优 质PPT 公开课 课件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 经济优 质PPT 公开课 课件
二、经济体制改革
(2)试点:1978
年首先在安徽、四川 的一些地区进行试点 (内容:包产到组、 包产到户的责任制)
70年代的豆腐票和粉条票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 经济优 质PPT 公开课 课件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 经济优 质PPT 公开课 课件
80年代的布票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 经济优 质PPT 公开课 课件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 经济优 质PPT 公开课 课件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 经济优 质PPT 公开课 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经典课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凤阳花鼓”中邓小唱平做的了那什么? 由安徽、四个凤川阳开县,始绝大,多数之生产后推 广到全国。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
翻身,改变了面貌。
——1980年邓小平讲话
198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40731万 吨,比1978年增长了10254万吨,增长
幅度为33.6%。这6年全国增产的粮食,
——摘编自《中国现代史》
“
天 安 门 ” 标 的 北 京 表
北京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厂的足迹
——谭婧玮家长采访录
1. 第一轻工业局是如何领导“北表”的? 2. 九十年代初,“北表”遇到了怎样的困难? 3. 第一轻工业局是如何处理“北表”困难的? 4. 这样处理导致“北表”发生了什么变化?
Movi中CnHgI国NAAway 正在fro远m离M马ar克x 思
January 22,2007
民 C中H国INA 富 DAWN
一个O新F 时A 代
国 D的YNN开EAW端STY 强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七十年纪实》
我们分田到户. 每户户主鉴字盖章. 如以后能 干. 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向国 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牢刹头也干心. 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1“9大79包年干秋,,大小包岗干大,丰直收来,直全去队不全拐年弯粮,食交总够产国量家达的6.,6 万留公足斤集,体相的当,于剩1下96都6是年自到己19的70。年”的产量总和,卖给国家 粮食12497公斤,超过政府计划的7倍;卖给国家油料 12466公斤,超过国家规定任务的80倍。小岗农副产品收 入47000元,人均收入由22元升为400元。
相当于以前21年增长的粮食。
——《邓小平时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共45张PPT)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过程
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意义。
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
结合学案自主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 容,(注意关键词)
(1)重新确立了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2)抛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左”倾错误方针。 以阶级斗争为纲” (3)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主义现代化化建设上来 的战略决策。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作出了实行_______________ 的伟大决策。 改革开放
遵义会议:长征初期召开的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端。
概念阐释
•计划经济:又称指令型经济,而这种体系下,国家
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 财团事先进行计划。就是计划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 性作用,而且几乎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
改革展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据视频和材料回答:
(1)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先从 省开 始 (2)是否改变了土 地所有制的性质? (3)农民获得了什 么权利? (4)为什么能在全 国推行?
改革展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据视频和材料回答: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先从 省开始 (2)是否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的性质? 没有
。
市场经济: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
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 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以市场作为配置社会资源的基 本手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4.1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同步课件

第13页
返回导航
第四单元 第12课
历史 ·新课标版 ·必修2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改革进入关键时期,遇到重重阻力
国 (2)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
背内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景 国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际
第14页
返回导航
第四单元 第12课
历史 ·新课标版 ·必修2
历史 ·新课标版 ·必修2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页
返回导航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历史 ·新课标版 ·必修2
第 12 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名师导学 名师解惑 名师测评
第2页
返回导航
第四单元 第12课
历史 ·新课标版 ·必修2
名师导学
要点梳理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背景
提示 (1)原因:①从历史上看,长期实行的政社合一的人 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十分缓 慢,亿万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②从现实看,农业是国民经 济的基础,农业的长期落后严重影响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第12页
返回导航
第四单元 第12课
历史 ·新课标版 ·必修2
(2)成就: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 发展。存在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能是一种暂时的过渡 形式。因为个体分散的经营方式是比较落后的,只能适应比较 落后的生产力状况,促进作用有限。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生产力 的发展,农业土地经营方式也必将随之变化,个体分散的经营 方式将逐渐向集体化方向发展,大规模土地经营方式(大农业) 仍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 4.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课件PPT(35张)

人教版 必修2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培养学生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 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 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到中国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 背景和阶段特征。
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经济体制改革
原 总结农:业显生然产全从国20农世纪村6和0年农代业以的来落有些后年与份广处大于农停民滞和的徘愿徊望状
始 资
态。1977年,全国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1978年,全国
相有将违近背3,0%的也生与产我队国年现人代均化分配建在设5的0元需以要下不。当相时符有合2.。5亿对人农吃
情 境
国家十的工一作届重三点中转全移到会社作会出主了义哪现代些化重建大设决上策来的?战略决策,
三 确定此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伟大的历史转折
问
题
情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
境 大转折?Biblioteka 四会议名称 召开时间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1.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八七会议
1927年 会议名称
料 村不饱进肚行子经,济温体饱问制题改严革重符,合改革广迫大在人眉民睫的。迫切需要。
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一 1978年,安徽省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旱。为抗旱救灾,省
原 政府鼓励农民自救,开荒种粮,谁种谁收。在这种政策推动下, 始 当年底,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的18户农民秘密协议,把生产队 资 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一年后,这里的粮食获得空前大丰收。 料 这个自农业合作化以来从未向国家交过一斤公粮的小岗村,第一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培养学生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 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 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到中国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 背景和阶段特征。
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经济体制改革
原 总结农:业显生然产全从国20农世纪村6和0年农代业以的来落有些后年与份广处大于农停民滞和的徘愿徊望状
始 资
态。1977年,全国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1978年,全国
相有将违近背3,0%的也生与产我队国年现人代均化分配建在设5的0元需以要下不。当相时符有合2.。5亿对人农吃
情 境
国家十的工一作届重三点中转全移到会社作会出主了义哪现代些化重建大设决上策来的?战略决策,
三 确定此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伟大的历史转折
问
题
情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
境 大转折?Biblioteka 四会议名称 召开时间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1.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八七会议
1927年 会议名称
料 村不饱进肚行子经,济温体饱问制题改严革重符,合改革广迫大在人眉民睫的。迫切需要。
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一 1978年,安徽省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旱。为抗旱救灾,省
原 政府鼓励农民自救,开荒种粮,谁种谁收。在这种政策推动下, 始 当年底,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的18户农民秘密协议,把生产队 资 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一年后,这里的粮食获得空前大丰收。 料 这个自农业合作化以来从未向国家交过一斤公粮的小岗村,第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建国以来 党的历史上 具有深远意 义的伟大转 折
假使你是一名改革的策划者, 你认为当前应先进行政治体制 改革还是经济体制改革?
你认为经济体制的改革应该首 先从农村开始,还是从城市开 始?请说出你的理由?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含义: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 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 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过程
邓小平南方谈话
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
十四大
十四届三中全会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十五大
21世纪初
2、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意义
1978 年,安徽省遇到百年不遇的大旱,水库干涸,河 水断流,农田龟裂,人畜缺水。为了抗旱救灾,安徽省政 府鼓励农民生产自救,开荒种粮,谁种谁收。1978年,安 徽省遇到百年不遇的大旱,水库干涸,河水断流,农田龟 裂,人畜缺水。为了抗旱救灾,安徽省政府鼓励农民生产 自救,开荒种粮,谁种谁收。在这种政策推动下,1979年 春,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18户农民秘密协议, 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 经营一年后,粮食不 仅没有减产,反而获得空前大丰收。 1979年的粮食产量 相当于 1966 ~ 1970年产量的总和。油料产量超过合作化 以来二十多年的总和。这个自农业合作化以来从未向国 家交过一斤公粮的生产队,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归 还了历年所欠的贷款。
思考:小岗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即内容)
1、经营管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高度集中 统一到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2、分配方式:由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 3、基层组织:由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到乡、镇、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 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 各户使用,农业生产 性,解放和发展了农 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 村生产力;促进城市 自负盈亏 ,农民生产 改革。 的东西“保证国家 的,留足集体的, 剩下都是自己的”。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使企业失去活 力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 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 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 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 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 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 解决,但是不行(没有自主权)。
⑴前提: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⑵环节: 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⑶目的: ⑷实质: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内容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 产发展十分缓慢。
当时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它的主要特征是“一大二 公”。所谓大,就是规模大,一般一乡一社,有四五千户以至一二 万户。所谓公就是公有化程度高,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在全社范围 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办食堂,吃饭不要 钱)。公社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 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 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极大的破坏。到 1978年仍有2亿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管理体制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扩大企业自主权 所有制 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 分配制度 平均主义 多种分配方式 竞争机制,增加了活力,经济得到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概念解读:
⒈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 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使经济活动遵 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 价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 较好的环节中去。 ⒉计划经济体制就是计划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 础作用,而且几乎在全社会的范围内排斥市场机 制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在这种经济体制下,经 济资源首先集中在政府手中,然后由政府根据实 现宏观经济目标的需要,通过各级政府部门逐级 向下分配,最终跟着下达给企业的生产计划分配 到各个企业。
• • • •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进一步克服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想一想: 两种经济体制的根本不同
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资源 配置 方式─十一届三中全会
1、历史背景: 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 得到改善. -----“左”的错误仍然存在(必要性) 1978年,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奠定了思想基础(可能性)
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会议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遵义会 议
1935 年
十一届 三中全 会
1978 年
结束了王明“左”倾错 误在党中央的不正确统 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 核心的正确领导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 设上来;改革开放的伟 大决策,形成以邓小平 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 体
党的历史上 生死攸关的 转折点
2、重大决策: ⑴思想上: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 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⑵政治上: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左” 倾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 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上来,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核心内容)
⑶经济上: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3、历史意义
我国的改革开放 从此拉开了序幕, 是新中国历史上 的重大转折,成为 实行改革开放和 想一想:中共历 开辟中国特色社 史上具有转折性 会主义道路的起 意义的会议 点。
假使你是一名改革的策划者, 你认为当前应先进行政治体制 改革还是经济体制改革?
你认为经济体制的改革应该首 先从农村开始,还是从城市开 始?请说出你的理由?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含义: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 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 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过程
邓小平南方谈话
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
十四大
十四届三中全会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十五大
21世纪初
2、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意义
1978 年,安徽省遇到百年不遇的大旱,水库干涸,河 水断流,农田龟裂,人畜缺水。为了抗旱救灾,安徽省政 府鼓励农民生产自救,开荒种粮,谁种谁收。1978年,安 徽省遇到百年不遇的大旱,水库干涸,河水断流,农田龟 裂,人畜缺水。为了抗旱救灾,安徽省政府鼓励农民生产 自救,开荒种粮,谁种谁收。在这种政策推动下,1979年 春,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18户农民秘密协议, 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 经营一年后,粮食不 仅没有减产,反而获得空前大丰收。 1979年的粮食产量 相当于 1966 ~ 1970年产量的总和。油料产量超过合作化 以来二十多年的总和。这个自农业合作化以来从未向国 家交过一斤公粮的生产队,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归 还了历年所欠的贷款。
思考:小岗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即内容)
1、经营管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高度集中 统一到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2、分配方式:由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 3、基层组织:由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到乡、镇、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 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 各户使用,农业生产 性,解放和发展了农 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 村生产力;促进城市 自负盈亏 ,农民生产 改革。 的东西“保证国家 的,留足集体的, 剩下都是自己的”。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使企业失去活 力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 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 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 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 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 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 解决,但是不行(没有自主权)。
⑴前提: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⑵环节: 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⑶目的: ⑷实质: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内容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 产发展十分缓慢。
当时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它的主要特征是“一大二 公”。所谓大,就是规模大,一般一乡一社,有四五千户以至一二 万户。所谓公就是公有化程度高,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在全社范围 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办食堂,吃饭不要 钱)。公社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 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 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极大的破坏。到 1978年仍有2亿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管理体制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扩大企业自主权 所有制 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 分配制度 平均主义 多种分配方式 竞争机制,增加了活力,经济得到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概念解读:
⒈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 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使经济活动遵 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 价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 较好的环节中去。 ⒉计划经济体制就是计划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 础作用,而且几乎在全社会的范围内排斥市场机 制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在这种经济体制下,经 济资源首先集中在政府手中,然后由政府根据实 现宏观经济目标的需要,通过各级政府部门逐级 向下分配,最终跟着下达给企业的生产计划分配 到各个企业。
• • • •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进一步克服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想一想: 两种经济体制的根本不同
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资源 配置 方式─十一届三中全会
1、历史背景: 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 得到改善. -----“左”的错误仍然存在(必要性) 1978年,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奠定了思想基础(可能性)
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会议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遵义会 议
1935 年
十一届 三中全 会
1978 年
结束了王明“左”倾错 误在党中央的不正确统 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 核心的正确领导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 设上来;改革开放的伟 大决策,形成以邓小平 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 体
党的历史上 生死攸关的 转折点
2、重大决策: ⑴思想上: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 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⑵政治上: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左” 倾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 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上来,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核心内容)
⑶经济上: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3、历史意义
我国的改革开放 从此拉开了序幕, 是新中国历史上 的重大转折,成为 实行改革开放和 想一想:中共历 开辟中国特色社 史上具有转折性 会主义道路的起 意义的会议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