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灾害对水产养殖业损失的分级评估.pdf

合集下载

赤潮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防治对策——以福建省为例

赤潮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防治对策——以福建省为例
另 外,近 年 来 福 建 省 近 海 海 域 有 毒 赤 潮 出 现 频 次 暴增,仅 2010—2019 年发生有毒赤潮 23 起,累计面积 达 360 km2。经检测,其主要的有毒赤潮生物为米氏凯 伦 藻(Karenia mikimotoi)、 球 形 棕 囊 藻(Phaeocystis globosa)、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有毒 赤潮的影响更加深远,引起大家的高度警惕。
3.1 控制多源污染,降低海域富营养化风险 从长期来看,协调沿海城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预 防和减少赤潮发生的根本途径。人类活动导致的海水富
营养化,十分有利于赤潮生物的快速生长和大量增殖,是 导致赤潮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陆源输入和养殖废水 是导致近海海域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其中,陆源输入 主要包括通过河流、地下水等方式排放入海的工农业废 水及生物污水,其内富含氮、磷及各种重金属元素,不仅 会给海洋环境带来极大影响,而且会刺激赤潮藻类生长。 因此,控制陆源污水排放入海及进行入海污水处理以调 控营养盐入海通量,是预防赤潮发生的重要手段。另外, 近海养殖中投放的过剩饲料及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生物排 泄物也会使近海营养物质含量升高,为赤潮生物的大量 繁殖创造条件[8-11]。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 施减少养殖废水、废物的产生和排放,降低养殖对相关 海域造成的生态影响:第一,合理确定养殖密度,控制养 殖面积,确保水流畅通;第二,科学规划养殖格局,采用混 合喂养、立体喂养等方式,以构建养殖海域稳固的绿色 生态循环结构;第三,提高养殖技术,使用稳定性和利用 率更高的饲料,改善投饵技术,使其有利于养殖生物的摄 食,减少残饵,减轻水质和底质污染;第四,采取逐步过滤 等办法处理养殖尾水。
108 XIANGCUN KEJI 2021 年 12 月(中)

赤潮应急处置预案

赤潮应急处置预案

一、总则1.1 目的为有效应对赤潮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减少赤潮对渔业、海洋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沿海地区赤潮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

二、预警与监测2.1 预警2.1.1 赤潮预警信息的收集与发布各级海洋、渔业、环保等部门应加强赤潮预警信息的收集与发布,确保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1.2 赤潮预警级别的划分根据赤潮灾害的严重程度,预警级别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分别对应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

2.2 监测2.2.1 赤潮监测点的设置在赤潮易发海域设置赤潮监测点,定期开展赤潮监测。

2.2.2 赤潮监测内容与方法监测内容包括赤潮生物种类、数量、分布、毒性等。

监测方法采用现场调查、样品采集、实验室分析等。

三、应急处置3.1 应急响应3.1.1 一级响应当赤潮灾害发生,预计将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特别重大影响时,启动一级响应。

3.1.2 二级响应当赤潮灾害发生,预计将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影响时,启动二级响应。

3.1.3 三级响应当赤潮灾害发生,预计将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较大影响时,启动三级响应。

3.1.4 四级响应当赤潮灾害发生,预计将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一般影响时,启动四级响应。

3.2 应急措施3.2.1 疏导撤离对受赤潮影响的海域,及时疏散撤离受威胁的群众,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3.2.2 渔业损失补偿对因赤潮造成损失的渔民,依法给予补偿。

3.2.3 治理赤潮采取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赤潮进行治理。

3.2.4 保障供水安全加强对饮用水源的监测,确保供水安全。

3.2.5 保障食品安全加强对赤潮水域的食品安全监管,防止赤潮毒素污染食品。

四、恢复重建4.1 灾后评估对赤潮灾害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

赤潮灾害对水产养殖业损失的分级评估

赤潮灾害对水产养殖业损失的分级评估

赤潮灾害对水产养殖业损失的分级评估
陈舜;佟蒙蒙;江天久;萧云朴
【期刊名称】《水产学报》
【年(卷),期】2009(33)4
【摘要】通过分析赤潮灾害损失的构成,建立了一套新的赤潮灾害对水产养殖业损失的评估方法,分别对养殖业的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赤潮恢复费用等3个方面进行评估,并根据对灾害评估时间要求的不同,将赤潮灾害对养殖业的经济损失评估由粗评到细评,由定性到定量划分为3个等级,即灾前损失预评估,灾时损失评估和灾后损失实评估.最后利用2005年6月发生在浙江南麂列岛赤潮造成水产养殖业灾害损失的实地调查资料,运用建立的分类分级标准进行灾害损失评估.结果表明,此次赤潮属于中型鱼毒赤潮,其直接经济损失为3 100万元,总损失为4 290万元.【总页数】7页(P610-616)
【作者】陈舜;佟蒙蒙;江天久;萧云朴
【作者单位】浙江省平阳县海洋与渔业局,浙江,平阳,325400;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300071;暨南大学理工学院环境工程系,广东,广州,510632;暨南大学理工学院环境工程系,广东,广州,510632;浙江省平阳县海洋与渔业局,浙江,平
阳,325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5;X820.3
【相关文献】
1.赤潮灾害损失评估体系构建 [J], 温艳萍;任光超
2.浙江海域赤潮灾害的经济损失评估 [J], 温艳萍;崔茂中
3.赤潮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技术方法 [J], 文世勇;宋旭;田原原;张强;陈晨;高树刚;赵冬至
4.有害赤潮对近岸捕捞及观光旅游业直接灾害经济损失评估 [J], 江天久;李支薇;江涛;吴锋;佟蒙蒙
5.基于AHP的赤潮灾害损失评估体系构建探究 [J], 任光超;温艳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_赤潮的危害和海水养殖业的对策问答

_赤潮的危害和海水养殖业的对策问答

“赤潮”的危害和海水养殖业的对策问答今年入夏以来,从5月3日起,在东海的浙江海域,有毒“赤潮”连续不断地发生。

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年“赤潮”发生的频率极高,约在30次以上,其特点是面积大,持续时间长,发生间隔时间短。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面临越来越严重“赤潮”问题的国家之一。

“赤潮”的频繁出现给海洋渔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和给正在蓬勃发展的海水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投下了阴影。

这一问题已引起各级政府和渔(养)民的极大关注。

笔者就现有资料结合本人工作上的一些体会,就“赤潮”危机中大家所关心的若干问题,以问答形式叙述如下,供大家参考。

问:什么叫“赤潮”?答:“赤潮”是一种习惯用语,又叫“红潮”、“红水”、“臭水”。

是一种局部海区浮游生物异常繁殖、集中死亡,使水质恶化的一种海洋现象。

因绝大多数种类“赤潮”生物所集中反映出来的是红色、桔红色而得名。

其实由鞭毛虫引起的“赤潮”呈绿色;硅藻引起的呈褐色;由细菌引起的呈白色,还有灰色和黑色的。

如果由多种“赤潮”生物引起的,它的颜色就比较复杂了。

笔者60年代在浙江大陈岛海域观察到由颤藻形成的“赤潮”呈米糠色,集中死亡后呈红色,有刺鼻臭味;80年代在普陀西闪海域采集到的由夜光虫(藻)形成的“赤潮”呈桔红色。

问:导致“赤潮”的原因有哪些?答:据国内外报道,“赤潮”形成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是由沿海海域海水的化学、物理和生物因子及当时、当地的气象条件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

归纳起来有:通过陆地径流把城镇工业区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生活污水;沿海养殖池塘(包括养殖网箱)的废水残饵排入大海,使海水中的主要营养因子氮和磷元素的含量大大超过正常标准,通常叫做富营养化,为“赤潮”生物的高速繁殖提供丰富的营养料,这是“赤潮”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基本原因。

海区的气象水分条件的改变,如强烈阳光、水温升高,海水的滞凝,海面上空气流的稳定,是“赤潮”形成的诱导因子。

其次污染海水的有机物质和动物残体、残饵经分解后的各种营养物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的增加都会促进“赤潮”生物的旺长,特别是铁、锰等微量元素是“赤潮”生物的“滋补剂”。

国内外赤潮灾害损失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国内外赤潮灾害损失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NO .7China New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s高新技术国内外赤潮灾害损失风险评估研究进展李衍森1,2陈厚荣2吴斌斌2谭庚大2(1、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0032、珠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广东珠海519015)1引言赤潮是一种常见的海洋灾害,它会破坏生态平衡和渔业环境,危害渔业和养殖业,有毒赤潮还能通过食物链转移造成人畜中毒死亡。

从总体上讲,近20年来,我国沿海赤潮灾害日益频繁,20世纪80年代平均每年10次左右,到90年代上升到每年20次左右[1],进入21世纪以来,赤潮爆发次数剧烈增加,2006年我国海域共发现赤潮93次,较上年增加11次。

其中渤海11次,黄海2次,东海63次,南海17次,累计面积约19,840平方公里。

有毒赤潮生物引发的赤潮41次,面积约14,970平方公里,主要有毒赤潮生物为米氏凯伦藻、棕囊藻和多环旋沟藻[2]。

2007年达到82次之多,其中渤海7次,黄海5次,东海60次,南海10次[3]。

造成我国近海赤潮发生频率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持续时间越来越长的根本原因在于陆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船舶排污及碰撞溢油、海上石油开采溢油增加、近岸养殖过度、近岸旅游造成环境污染等[4]。

自然灾害一直是人类历史的组成部分,严格来讲,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是指充分利用人类对致灾因子、承灾体和社会系统的研究成果,对一定区域、工程项目等可能遭受灾害的程度进行可能性意义下的量化分析,并对采取减灾措施后的可能效果也进行分析[5]。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则是通过风险分析的手段或者观察外表法,对尚未发生的自然灾害之致灾因子强度、受灾程度,进行评定和估计。

评定是根据致灾因子强度和承灾体脆弱性推断出受灾程度。

估计是不确定意义下的估计,“风险评价”也称“风险评估”[5]。

2国内外研究进展2.1国外研究的状况在西方国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开始了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创了自然灾害评价之先例。

中国赤潮灾害影响下的海洋劳动者收入损失最小化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赤潮灾害影响下的海洋劳动者收入损失最小化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赤潮灾害影响下的海洋劳动者收入损失最小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赤潮是指水体中大量的特定微生物或藻类爆发,大量繁殖积聚形成的成片水华,常常会造成水质恶化、海洋生态系统破坏以及生态经济系统承受压力等环境问题。

中国沿海地区作为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海洋资源是支持当地经济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赤潮的发生对于当地水产养殖业和海洋垂钓业等海洋劳动者的收入产生了显著的不利影响,严重威胁了他们的生计和社会安全稳定。

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国赤潮灾害下海洋劳动者的收入损失最小化问题,通过对影响收入的因素、损失评估和应对措施的研究,为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科学界提供有关赤潮灾害影响下的海洋劳动者权益保护和生计保障的决策支持。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一)研究内容1. 影响赤潮灾害下海洋劳动者收入的因素分析,包括赤潮程度、作业区域、水产品种类、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2. 海洋劳动者赤潮灾害收入损失评估,采用生计分析等方法,测算赤潮灾害对于企业和从业者的经济影响。

3. 基于收入损失评估,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国家政策、企业应对策略以及从业者的生计调整等建议。

(二)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法:通过归纳、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赤潮灾害下海洋劳动者收入的相关研究成果,梳理收入损失的影响因素、评估方法和应对策略等。

2. 实证分析法:通过对赤潮事例的收集和分析,建立相关数理分析模型,测算赤潮灾害对不同类型海洋劳动者的经济影响,评估赤潮灾害相关政策和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3. 计量经济学方法:采用建模的方法,分析赤潮灾害下的收入损失与其它经济因素的关系,探讨收入损失的发生机制和解决路径。

三、预期成果1. 建立赤潮灾害对海洋劳动者收入损失的定量测算模型。

2. 赤潮灾害下的海洋劳动者收入损失评估报告,包括各类从业者收入损失的统计数据和因素分析。

3. 针对赤潮灾害对海洋劳动者收入损失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政策和应对措施,并进行政策效果测算和风险评估。

水产养殖业洪水灾害损失评估与救助

水产养殖业洪水灾害损失评估与救助

水产养殖业洪水灾害损失评估与救助洪水是一种自然灾害,对水产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为了准确评估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并提供有效的救助,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水产养殖业洪水灾害损失的评估与救助措施。

一、洪水灾害对水产养殖业的损失洪水灾害对水产养殖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产量损失:洪水淹没了养殖场地,使得鱼苗和成年鱼类无法正常生长和繁殖,导致产量急剧下降甚至损失殆尽。

2. 设施破坏:洪水冲毁了水产养殖设施,如养殖池塘、鱼网、饵料投放装置等,不仅导致设施的无法正常运作,也增加了重建设施的经济成本。

3. 饲料和药品浪费:洪水造成的水质变差,导致原有的饲料和药物无法使用,不得不被迫浪费,进一步增加了养殖业主的负担。

4. 生态环境受损:洪水对养殖区域的水质、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长期影响了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水产养殖业洪水灾害损失评估的重要性准确评估洪水灾害对水产养殖业的损失是制定救助政策和措施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1. 为救助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只有通过准确评估养殖业的损失,才能确保救助政策能够合理、准确地向受灾水产养殖户提供支持和帮助。

2. 为损失核算提供依据:评估损失可以帮助政府或相关部门了解到具体的损失额度,从而更好地安排资金和资源,保障水产养殖户的利益。

3. 为养殖业的恢复提供支持:通过评估灾后损失,可以为养殖业的恢复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技术支持,促进水产养殖业的重建与发展。

三、水产养殖业洪水灾害损失评估的方法1. 现场调查与实地勘察:通过实地勘察受灾区域的养殖场地和设施的状况,了解实际的损失情况。

2. 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数据,如养殖规模、产量、经济效益等,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估洪水灾害带来的损失。

3. 专家评估与判断: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和判断,从而更全面地了解损失情况。

4. 问卷调查与访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灾后养殖户的真实情况和他们所遭受的损失,进一步细化评估结果。

自然灾害频发的水产养殖行业分析报告

自然灾害频发的水产养殖行业分析报告

自然灾害频发的水产养殖行业分析报告自然灾害频发对水产养殖行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本报告将分析自然灾害对水产养殖业造成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应对措施。

首先,自然灾害对水产养殖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域环境受污染:洪涝、台风等灾害容易导致水域中的污染物溃漏,对水产养殖场造成巨大的污染。

不仅对养殖的水生动植物造成严重伤害,还可能影响到养殖场的生产设施。

2. 养殖设施破坏: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可能导致养殖池塘、网箱等养殖设施的破坏。

特别是在台风等极端天气条件下,养殖设施容易受到破坏,造成养殖资源的损失。

3. 养殖物资缺乏:部分自然灾害发生后,交通中断、供应链断裂,导致养殖物资供应不足。

养殖场缺乏养殖用品、饲料等,对正常的养殖活动产生不利影响。

接下来,针对水产养殖业频发自然灾害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应对措施:1. 建设防灾设施:在养殖区域建设防洪堤坝、防台风网等防灾设施,以减轻灾害对养殖设施的影响。

同时,定期维护和检查这些设施的完好性。

2. 加强水质监测:建立水质监测体系,定期监测养殖水质,及时发现和控制污染物的溃漏。

加强对水体的污染源清除和治理,保证水质的安全和稳定。

3. 多样化养殖品种:通过多样化养殖品种,降低因特定灾害对某一养殖品种造成的风险。

同时,培养应对不同灾害的养殖鱼类品种,提高养殖的抗灾能力。

4. 健全保险制度:推动建立养殖行业保险制度,提供养殖场所遭受自然灾害时的赔偿。

养殖户可以选择购买相应的保险,以减轻灾害给自身带来的经济损失。

5. 加强科学技术支撑:加大对养殖业研发的投入,培养和引进具有抗灾性状的新品种。

同时,开发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水产养殖的智能化管理水平,降低因自然灾害而导致的生产损失。

总结起来,自然灾害频发对水产养殖行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但我们可以通过建设防灾设施、加强水质监测、多样化养殖品种、健全保险制度以及加强科学技术支撑等措施来缓解这种影响。

只有通过有效的应对措施,我们才能保证水产养殖行业的稳定发展,并为人们提供可靠的水产品供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