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晶 83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 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学特征与预后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学特征与预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常见且具有高度异质性的恶性淋巴瘤。
DLBCL主要起源于B淋巴细胞,其病理学特征和预后对于诊断和治疗DLBCL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学特征DLBCL的病理学特征主要包括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和遗传学变异。
1.1 细胞形态学DLBCL的细胞形态学特征是淋巴瘤细胞在病变组织中弥漫分布,并呈现出巨细胞样、高度多形性和大核染色质的特点。
细胞核通常为圆形或卵圆形,核仁明显,细胞质丰富。
1.2 免疫表型DLBCL的免疫表型呈现高度异质性。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DLBCL细胞表达B细胞相关抗原(如CD19、CD20、CD22等),而不表达原始淋巴细胞抗原(如CD10、CD5等)。
此外,还存在一部分DLBCL细胞表达B淋巴细胞生发中心相关抗原(如BCL6),这些表型特点有助于对DLBCL的鉴别诊断。
1.3 遗传学变异DLBCL的遗传学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
常见的基因突变包括BCL6、MYC、BCL2等,这些突变与DLBCL的恶性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染色体异常主要包括常见的3q27(BCL6)、8q24(MYC)和18q21(BCL2)等位置的变异,这些染色体异常也与DLBCL的预后有关。
2.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DLBCL的预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临床分期、病理学特征等。
2.1 年龄年龄是影响DLBCL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年轻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好,而老年患者的预后较差。
这可能与老年患者存在更多的合并症、耐受治疗能力差以及免疫功能下降等因素有关。
2.2 临床分期DLBCL的临床分期是判断疾病进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预后评估的重要依据。
一般来说,早期分期(如Ⅰ和Ⅱ期)的DLBCL患者预后较好,而晚期分期(如Ⅲ和Ⅳ期)的患者预后较差。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杨华;刘小丽;刘华庆【期刊名称】《遵义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08(031)005【摘要】目的按照WHO关于B细胞淋巴瘤的新分类.对我省部分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进行形态学、免疫学表型及基因重排的研究.探讨三结合方案在DLBCL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8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表型测定,同时采用PCR扩增对其进行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和T 细胞受体β基因(TCR-β)克隆性重排的研究.结果 28例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有四种变型.分别为中心母细胞型17例(60.7%),免疫母细胞型5例(17.8%).间变性大细胞型4例(14.3%),富于T细胞或组织细胞型2例(7.1%).免疫组织化学标记:28例DLBCL肿瘤细胞CD20均阳性表达(100%);4例问变性大细胞型DLBCL肿瘤细胞CD30阳性表达(14.3%);1例中心母细胞型DLBCL肿瘤细胞CD5阳性表达(3.5%);1例富于T细胞或组织细胞型DLBCL肿瘤细胞Lysozyme阳性表达(3.5%).PCR扩增检测结果 :DLBCL中IgH重排9例(32.1%).TCR重排10例(35.7%),双阳性2例(7.1%),总的阳性率为75.0%.结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长期以来一直是病理工作中的一大难题.按照WHO新分类.以标准形态学观察,规范成套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以及基因克隆性重排检测,三者相结合而形成诊断方案,能极大地提高DLBCL的确诊率.【总页数】4页(P479-482)【作者】杨华;刘小丽;刘华庆【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贵州,遵义,563003;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贵州,遵义,563003;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贵州,遵义,563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4【相关文献】1.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易误诊为胃癌1例临床病理分析 [J], 张俊;魏建国;许春伟;吴永芳;王怀涛;王海艳;张博;邵云;李晓兵;2.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易误诊为胃癌1例临床病理分析 [J], 张俊;魏建国;许春伟;吴永芳;王怀涛;王海艳;张博;邵云;李晓兵3.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J], 李勇;杨瑞4.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MYD88基因突变及其临床病理相关性分析 [J], 于宝华;薛田;张岩;蒋翔男;朱晓丽;李小秋5.MYC、BCL-2、BCL-6蛋白共表达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J], 胡代宏; 闫文莉; 白晓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情况。
方法:对80例DLBCL患者予以标本取材,标本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查,针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观察生存及相关预后情况。
结果:随访1~8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5.2个月,总体1年、2年、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0.00%、75.00%、72.50%;免疫组化抗体指标GCB百分比最高(76.25%);单因素分析,GCB、Bcl-6表达为影响生存的因素。
结论:DLBCL的患者,GCB、Bcl-6同预后存在关联,相关抗体测定为预后判定提供依据。
【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病理;分型;预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常见但具有明显异质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1]。
它是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亚型,占据了成年人淋巴瘤的30-40%[2]。
DLBCL的临床表现广泛,从无症状到进展迅速的全身症状均有报道。
病理学上,DLBCL表现为弥散性的大B细胞增生[3]。
然而,细胞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的变异性是DLBCL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因此提供了丰富的病理学亚型。
尽管DLBCL具有较高的治愈率,但仍然有一部分患者对治疗产生抵抗或复发[4]。
因此,对DLBCL的准确病理学分析和亚型划分,对于指导个体化治疗策略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5]。
本文旨在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进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了解并最终优化DLBCL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借鉴,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2月收治的80例DLBCL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60~70岁,平均(64.75±1.35)岁。
1.2方法采集的病理标本,置于浓度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及石蜡包埋,制作4μm切片。
采取苏木素-伊红染色,实施免疫组化检测,选择Dako公司抗体 CD20、CD79a、GCB、Bcl-6。
高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高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王瑞;谷景荣;洪英霞【期刊名称】《实用癌症杂志》【年(卷),期】2023(38)3【摘要】目的探讨高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方法选取80例高龄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特征。
所有患者均随访2年,依据其临床结局将其分为生存组(n=60)与死亡组(n=20),收集年龄、性别等相关资料,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究影响高龄DLBCL患者预后的因素。
结果高龄DLBCL患者的病变可累及全身与各器官,侵犯部位以淋巴结[45.00%(36/80)]最为常见,其次为胃[20.00%(16/80)]、骨髓[12.50%(10/80)]、脾脏[7.50%(6/80)]、肠道[6.25%(5/80)]等。
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体重指数(BMI)、化疗方案与高龄DLBCL患者的预后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结外器官受累数目、合并症与高龄DLBCL患者的预后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90岁(β=1.743,OR:5.714,95%CI=1.825~17.897)、IPI评分3~4分(β=2.485,OR=12.000,95%CI=3.467~41.540)、结外器官受累数目≥2处(β=3.121,OR=22.667,95%CI=5.698~90.170)、合并症≥2种(β=1.946,OR=7.000,95%CI=2.210~22.172)为高龄DLBCL患者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
结论 DLBCL可累及全身各个部位,高龄DLBCL患者侵犯部位以淋巴结、胃最为多见,预后不良的相关影响因素较多,如年龄>90岁、IPI评分3~4分、结外器官受累数目≥2处、合并症等,临床需对上述因素予以高度重视,及时施行个体化干预措施,以改善预后。
乳腺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

【 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 原发性 弥漫性 大 B细胞淋 巴瘤的免疫组化亚群分类及 临床 分期 与预后 的关 系。方法 收集 6 例乳腺
原发性 弥漫性 大 B细胞淋 巴瘤的临床 表现 、病理 学特点及免疫组化亚群分类进行 了回顾 性分析。结果 6 均为女 性 .年龄 2 例 8~ 6 8岁,病变部 位包括右侧乳腺 4例 ,左侧 乳腺 1 ,双侧乳腺 1 。免疫组化分型均为非霍奇金淋 巴瘤 ( 例 例 NHL )中的 弥漫性大 B 细胞淋 巴瘤 ( L C ) D B L ,根据 H n 免 疫组化 亚群分类 ,其 中 4 为非生发 中心 B细胞 ( G B)样型 ,2例为生发 中心 B细胞 as 例 非 C
临殊医 程 21 ̄9 第1卷第9 学工 0 0 月 7 期
・ 著・ 论
乳腺原发性弥漫性大 B细胞淋 巴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
赵 宋礼 ,王倩 ,李璇 ( 南方 医科大 学附属 南海 医院 病理科 ,佛 山 5 80 ; 广 州市 中医医 院 病 理科 ,广州 50 3 ) , 200 1 10
t c sict no o l s ai fmmu o iohmir u st o a sfu ae th dn ngr n l etr e —k p n nGC )t op t n a f o i i n hs ce sysbes f n,or tns a o—emia cne cll et e(o — B ,w a et t t H pi B li y i s
(C )样 型 。结 论 乳 腺 原 发 性 恶 性淋 巴 瘤 中的 弥漫 性 大 B细 胞 性 淋 巴瘤 的预 后 与免 疫组 化 亚群 及 临床 分 期 相 关 ,非 生发 中心 B G B 细胞 样 型预 后 差 .生 发 中心 B细 胞 样 型 预后 要 好 于非 生发 中心 B细 胞 样 型 I 分期 越 高预 后 越 差 。 临床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作者:农卫霞龙珍珠玛王燕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年第33期【摘要】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部分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
方法回顾性随访研究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2015年间病理诊断确诊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初诊病例资料98例,对性别、年龄、临床分期、B症状的有无、ALC水平、LDH水平以及IPI各组别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临床分期、B症状的有无、LDH水平以及IPI指数与DLBCL患者预后可能具有相关性。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PI指数与B症状的有无可能是影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结论 DLBCL患者预后可能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B症状的有无、LDH水平以及IPI具有相关性。
IPI、B症状以及临床分期可能可以作为临床早期判断DLBCL预后经济实用可靠性较强的独立指标,可为不同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的建议。
【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因素;生存分析;IPI;B症状【中图分类号】R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33..02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临床上最常见的病理学类型[1],在欧美国家的发病率约占NHL的31%,在亚洲国家占NHL的发病率大于40%[2],在中国的发病率约占NHL的50.7%,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之一。
由于其高度异质性与侵袭性,仍有30%~50%的患者在治疗后复发甚至死亡[1],而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也是要在确诊其病理类型、临床分期以及预后评估的前提下才能施行。
因此识别这一部分未治愈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并从中选择准确可靠能够指导临床治疗的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成为了近年来国内外DLBCL研究的热点。
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及预后分析

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及预后分析杜沚珊;王玥;石子旸;施晴;易红梅;董磊;王黎;程澍;许彭鹏;赵维莅【期刊名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24(44)1【摘要】目的·探究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及预后相关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1月—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66例初次诊断为甲状腺DLBCL患者[原发甲状腺DLBCL 23例(34.8%),继发甲状腺DLBCL 43例(65.2%)]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生存和预后因素分析。
其中40例甲状腺DLBCL患者进行了靶向测序(55个淋巴瘤相关基因)以评估基因突变情况。
结果·继发甲状腺DLBCL患者Ann Arbor分期Ⅲ~Ⅳ期(P=0.000)、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升高(P=0.043)、结外器官受累数目≥2个(P=0.000)、非生发中心来源(non-GCB)(P=0.030)、MYC和BCL2蛋白双表达(double expression,DE)(P=0.026)、国际预后指数3~5分(P=0.000)的比例高于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其接受甲状腺手术切除的比例(P=0.012)低于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
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率高于继发患者(P=0.039)。
55例患者(83%)接受以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及泼尼松(R-CHOP)为基础的一线治疗方案,其中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预期5年无进展生存(progress free survive,PFS)率95.0%,高于继发患者的49.7%(P=0.010)。
单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Ⅲ~Ⅳ期(HR=4.411,95%CI 1.373~14.170)、LDH升高(HR=5.500,95%CI1.519~19.911)、non-GCB(HR=5.291,95%CI 1.667~16.788)、DE(HR=6.178,95%CI 1.813~21.058)是甲状腺DLBCL患者PFS的不良预后因素;Ann ArborⅢ~Ⅳ期(HR=7.088,95%CI 0.827~60.717)、LDH升高(HR=6.982,95%CI 0.809~60.266)、DE(HR=18.079,95%CI 1.837~177.923)是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时间的不良预后因素。
王 晶 83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 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临床随访
83例患者中可系统追踪随访病例64例, 随访时间1~103个月,存活率75%
Fig. Overall survival in 83 patients with DLBCL.
Fig. Survival outcome according to the cell origin. (p = 0.047) GC: germinal center origin; non-GC: non-germinal center origin, n= patient numbers in each group.
评估患者IPI评分,并通过得分将患者分为四
全部病例以电话形式进行追访,自病理确诊之
日起开始计算生存期,止于2007年4月30日。
可追踪和判断的病例共64例,对这些病例进行
了临床生存期统计分析。
肿瘤细胞来源判定
CD10 (+) CD10 GC-DLBCL
Bcl-6(+)
Bcl-6(-)
83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 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 王晶 克晓燕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成人最常
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
通过联合化疗以及新药单克隆抗体的 协同治疗,大约60%的患者可以得到临床 缓解,但仍有40%的患者出现原发耐药或
Conconi et al (Hematol. Oncol. 2000) Tissue involvement of All patients
n 40 % 35
注:# Other tissues involved (case numbers): Head and neck (8); lung (5) ; tonsil (5); testis (4); skin (3); Pancreas (3); kidney (2); thyroid (2); and others tissues (8). * Tissue involvement: if one patient had two tissues involved, two tissues were counte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rimary Onset Locations of DLBCL
Location Lymph Node Extranodal sites Gastrointestinal Tract Head Tonsil Testis 24 8 6 4 28.9 9.8 7.2 4.8 No 24 Percent (%) 28.9
Cases Ann Arbor Ⅰ Ⅱ Ⅲ Ⅳ
This report all patients n 15 14 11 36 % 20 18 15 47
Sub-total
IPI 1 2
76
21 23
100
31 33
172
88 51
100
51 30
3
4 Sub-total
16
9 69
23
13 100
19
临床随访
83例患者中可系统追踪随访病例64例, 随访时间1~103个月,存活率75%
Fig. Overall survival in 83 patients with DLBCL.
Fig. Survival outcome according to the cell origin. (p = 0.047) GC: germinal center origin; non-GC: non-germinal center origin, n= patient numbers in each group.
年龄、分期、β2-MG、ESR 、bcl-6
及发病部位等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不
具有统计学意义
讨 论
肿瘤细胞来源
本组实验利用石蜡切片的CD10、Bcl-6以及MUM1免
疫组化染色将DLBCL分为GC和non-GC两类来源的
肿瘤,两种类型的比例为0.72:1
与LDH、IPI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与性别、年龄、发病部位、临床分期无相关性
DLBCL cases evaluated by the Ann Arbor Staging and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 (IPI)
Jerkeman et al (Ann. Hematol. 2004) All patients n 13 73 34 52 % 8 42 20 30 P < 0.01
14 172
11
8 100
P < 0.01
Correlation matrix showing the relationship of variables involved in prognosis of DLBCL
GC GC Pearson Correlation Sig. (2-tailed) n AGE65 Pearson Correlation Sig. (2-tailed) n STAGE Pearson Correlation Sig. (2-tailed) n β2-MG Pearson Correlation Sig. (2-tailed) n LDH Pearson Correlation Sig. (2-tailed) n LN Pearson Correlation Sig. (2-tailed) n CRP Pearson Correlation Sig. (2-tailed) n ESR Pearson Correlation Sig. (2-tailed) n IPI Pearson Correlation Sig. (2-tailed) n 1 . 52 .160 .258 52 .467** .001 50 .141 .373 42 .358* .015 46 -.028 .845 52 .265 .164 29 .080 .681 29 .435** .003 46 1 . 63 .018 .890 61 .150 .289 52 .269* .043 57 .047 .714 63 .435** .009 35 .329* .047 37 .273* .040 57 1 . 61 .251 .072 52 .371** .004 57 .216 .094 61 .459** .006 35 .308 .064 37 .740** .000 57 1 . 52 .445** .001 50 .066 .644 52 .130 .486 31 .078 .665 33 .453** .001 50 1 . 57 .139 .302 57 .516** .002 33 .226 .192 35 .597** .000 57 1 . 63 .211 .224 35 -.140 .407 37 .190 .157 57 1 . 35 .388 .074 22 .389* .025 33 1 . 37 .262 .128 35 1 . 57 AGE65 STAGE β2-MG LDH LN CRP ESR IPI
Organ involved This report tissue involvement of all patients n Lymph nodes Extranodal sites Gastrointestinal tract Bone marrow Spleen Liver Others# Total 24 5 12 5 40 147* 16.3 3.4 8.2 3.4 27.2 100 24 22 13 12 0 111 22 20 12 11 0 100 P < 0.01 61 % 41.5
Skin
Nasal Cavity Thyroid Thoracic Vertebrae Eyes and Ocular Adnexa Bone Marrow Others Total
3
2 2 2 1 1 6 83
3.6
2.4 2.4 2.4 1.2 1.2 7.2 100
Organ involvement in patients with DLBCL
者在缓解后复发。
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 GC)来源
非生发中心(non-GC)来源
GC来源的患者预后明显较好
病例和方法
病例来源
1998至2007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 科83例DLBCL住院患者,诊断符合WHO 分类标准.
一般临床资料
按照Ann
Arbor分期(Costwold修订)对患者 进行临床分期 个不同危险程度的组群,①低危组0-1分 ②低 中危组2分 ③高中危组3分 ④高危组4分。
Conconi et al (Hematol. Oncol. 2000) Tissue involvement of All patients
n 40 % 35
注:# Other tissues involved (case numbers): Head and neck (8); lung (5) ; tonsil (5); testis (4); skin (3); Pancreas (3); kidney (2); thyroid (2); and others tissues (8). * Tissue involvement: if one patient had two tissues involved, two tissues were counted.
83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 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 王晶 克晓燕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成人最常
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
通过联合化疗以及新药单克隆抗体的 协同治疗,大约60%的患者可以得到临床 缓解,但仍有40%的患者出现原发耐药或
评估患者IPI评分,并通过得分将患者分为四
全部病例以电话形式进行追访,自病理确诊之
日起开始计算生存期,止于2007年4月30日。
可追踪和判断的病例共64例,对这些病例进行
了临床生存期统计分析。
肿瘤细胞来源判定
CD10 (+) CD10 GC-DLBCL
Bcl-6(+)
Bcl-6(-)
结 论
中国人DLBCL患病人群以中老年男性为主
IPI与肿瘤细胞来源类型与预后明显相关 ,二者结合可以用于临床判断患者预后
谢谢大家!
2010.5.22
Fig. Survival outcome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 (IPI). (p = 0.032)
Fig. Survival outcome according to the levels of lactate dehydrogenease (LDH). (p = 0.0004)
MUM1(-)
MUM1(+) Non-GCDLBCL
(-)
临床治疗
联合化疗
CHOP, R-CHOP, CHEP, BACOP, BEACOP等
局部放疗 手术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11.5软件包-Kaplan-Meier生存 分析及二元变量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
果
一般临床特征
男性50例,女性33例,男女比例1.51:1
+ + GC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T1 CD10 MUM-1 +
non-GCB
GCB
+ FOXP1 + non-GCB
BCL-6
DLBCL免疫亚型分型的Chan模型
IPI
分别对IPI中5项因素进行了分析
临床LDH水平与预后有较紧密的关系
患者年龄、临床分期、一般状态以及结外病
变单独分析与预后的关系不具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