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4 《故乡》鲁迅 课文解读知识点梳理随堂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14  《故乡》鲁迅  课文解读知识点梳理随堂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故乡》鲁迅课文解读知识点梳理随堂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2 )解读题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关于故乡的话题,历代文人骚客唱出了许多凄婉的心声。

然而,处于变革时代的思想家鲁迅先生,凭着满腔爱国热情,以其敏锐的感觉,深沉的思索,写下了《故乡》这篇小说。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辛亥革命后,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生活、社会经济反而日趋衰落。

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这些都是鲁迅先生探索、思考的问题。

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浙江绍兴人。

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地主官僚家庭,幼年丧父,家道衰落。

为探索救国之路,鲁迅曾学习洋务实业,后又留日学医,但最终走上了“文学救国”的道路。

他生平著有大量的杂文和小说等,以笔为武器,抨击时弊,唤醒世人,其作品文字犀利,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全部作品结集成《鲁迅全集》。

《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

创作背景《故乡》作于1921年1月,最初发表于同年5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杂志第九卷第一号,后由作者编入小说集《呐喊》。

鲁迅于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呐喊〉自序》)。

1919年12月又最后一次回故乡绍兴接他的母亲等人来北京居住。

从《鲁迅日记》中可以大致了解这次回乡的经过:1919年9月,鲁迅卖掉了绍兴的老屋,添了些钱买妥了北京西城新街口附近八道弯宅第。

11月修葺完毕,同年21日“上午与二弟眷属俱移入八道弯宅”。

同月26日鲁迅“上书请归省”。

12月1日由北京动身回乡,4日晚“抵绍兴城,即乘轿回家”,在家乡处理搬迁事务,约住了二十来天。

12月24日“下午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

29日中午抵北京,“下午俱到家”。

第14课《故乡》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14课《故乡》同步练习(含答案)

14 故乡同步练习01 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D)A.阴诲.(huì)篷.隙(pénɡ)萧.索(xiāo) 祭祀.(sì)B.装弶.(jànɡ) 惘.然(wǎnɡ) 秕.谷(bǐ) 髀.间(bì)C.伶仃.(dīnɡ) 愕.然(è)嗤.笑(cī) 瑟.索(sè)D.寒噤.(jìn) 深黛.(dài)潺.潺(chán) 恣.睢(zì)(解析:A.“诲”应写作“晦”;B.“弶”应读作“jiàng”;C.“嗤”应读作“chī”。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不同含义。

①,什么时候都不忘却。

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1)A.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的偶像..②么?B.鲁迅是我心目中的偶像..③。

①神灵②自己的希望③崇拜的对象(2)都如我的辛苦..②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①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都如别人的辛苦..③恣睢而生活。

①劳碌奔波②辛勤劳苦③处心积虑、挖空心思3.下面的一段文字中共有三处画线句,其中两处有语病,两处标点符号有误,请找出来逐一修改。

①鲁迅的故乡绍兴,有水乡之誉。

绍兴的水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在珍惜、保护和利用方面也存在着隐忧。

②因此,珍惜、保护和利用好水资源成了眼下的当务之急。

③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人水和谐”,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节水做起。

(1)标点符号:①句中“水乡”应加双引号。

③句中的两处顿号应改为逗号。

(2)病句:②句删去“眼下的”或者将“的当务之急”改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事情)”。

③句在“人水和谐”后面添加“的社会”。

4.阅读下面的材料,分析大江健三郎深深喜爱《故乡》的原因。

不过,在持续和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我深为喜爱的作品却变成了《故乡》。

尤其是结尾处的文字,每当遇见新的译本,我就会抄写在笔记本上,有时间还会把那段中文原样抄到纸上,然后贴在租住房间的墙壁上。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课后练习题答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课后练习题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故乡》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14 故乡基础闯关全练拓展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亲戚(qi) 蓬隙(pénɡ) 毡帽(zhān) 祭祀(sì)B.装弶(jànɡ) 伶俐(líng) 秕谷(bǐ) 髀间(bì)C.伶仃(dīnɡ) 磕头(kē) 皱纹(zhòu) 瑟索(sè)D.寒噤(jīn) 深黛(dài) 潺潺(chán) 姿睢(zì)2.写出与下面各词意义相近的词。

阴暗( ) 萧条( ) 寂静( )悲凉( ) 鄙视( ) 崇敬( )3.下列句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大学毕业后他们多年不通消息,彼此间的情感起来。

②鲁滨逊虽然被困荒岛,过着与世的生活,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信仰。

③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到处是萧条、衰败、日趋破产的景象。

④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他的脸上显出了十分的样子。

A.隔绝隔膜悲惨悲哀B.隔膜隔绝悲惨悲哀C.隔膜隔绝悲哀悲惨D.隔绝隔膜悲哀悲惨4.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B.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C.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D.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能力提升全练拓展训练1.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谈到鲁迅先生的作品,许多人议论,说他更多的是在写篇幅短的杂文,称不上是文学大师。

可以说,没有杂文鲁迅,就没有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师鲁迅。

①其实鲁迅最伟大之处恰恰就在于他的不回避。

一个人的胸中充盈着正义与自信,才会有这种不回避。

②好像一个人只要写出了长篇巨文,就先自伟大了一半似的;更好像远离了现实的纷争,就一定有了更广博、更深远的思想一样。

初三语文故乡基础练习题及答案

初三语文故乡基础练习题及答案

初三语文故乡基础练习题及答案故乡,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块净土,它承载着我们的童年记忆,是我们情感的归宿。

为了帮助初三学生更好地复习故乡的相关知识,下面就为大家整理了一套故乡基础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1. 故乡对于人们来说,不仅是生活的地方,更是一种()的感觉。

A. 开心B. 安静C. 友好D. 归属2. 下面哪个词最能描述故乡?A. 繁忙B. 高楼大厦C. 绿树成荫D. 喧嚣3. 故乡最能给人的感觉是()。

A. 疏离B. 温暖C. 痛苦D. 陌生4. 故乡在人们心中常常具有()的地位。

A. 美好B. 无奈C. 疑惑D. 焦虑5. 以下哪个词最能够代表故乡的特点?A. 繁忙B. 拥堵C. 宁静D. 喧嚣答案:1. D2. C3. B4. A5. C二、填空题1.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的(),它承载着我们的成长和回忆。

2. 故乡的风景千变万化,但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的舒适感。

3. 在故乡的小巷中,我总能找到()年的痕迹。

4. 故乡是一个让人感到()和温暖的地方。

5. 想起故乡,我不禁想起了那些()的童年时光。

答案:1. 家园2. 熟悉3. 童年4. 亲切5. 快乐三、简答题1. 你心目中的故乡是什么样的?答:在我心目中,故乡是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地方。

它有绿树成荫的小巷、青山绿水的风景和友好善良的人们。

故乡给我一种宁静温暖的感觉,让我感受到家的味道。

2. 为什么故乡对人们来说如此重要?答:故乡对人们来说是一种归属感的体现,它是我们成长的地方,承载着我们的回忆和情感。

故乡不仅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更是我们情感归宿的地方。

无论在哪里,故乡对我们来说都是一块永远的净土。

3. 你认为故乡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故乡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故乡是我们成长的地方,它承载着我们的回忆和成长轨迹。

其次,故乡代表着我们的归属感,是我们情感的归宿。

最后,故乡的风景和人文特色都让人感到亲切和温暖。

四、阅读理解故乡,是中国古人笔下常常提及的话题。

《故乡》练习题及答案

《故乡》练习题及答案

故乡》练习题一:基础巩固题基础巩固题1、给下列字注音晦()楞檐()捏()猹()胯()祀()弶()毡()匾()秕()鹁鸪()獾()讯()髀()愕()嗤()瑟()颧()噤()黛()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打折腿恐吓行走折断惊吓商行商品打折3、解释加点的字阴晦寓所愕然苏生嗤笑瑟索隔膜惶恐寒噤恣睢4、作家作品填空鲁迅,原名________ ,字________ 。

_____ 年9月25日生于_____ 省绍兴县城的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卒于 ____________ 。

中国现代文学杰出的奠基人,现代著名的 ________ 、______ 和_____ 。

中国新文化战线的光辉旗帜。

1918年5 月,他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在《_________ 》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新文学创作。

从1918 年到1926 年,鲁迅先后创作出版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两个小说集,《野草》、《 ____________ 》等抒情叙事散文集和杂文专集多本。

这些作品显示了新文学运动的实绩,奠定了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基石。

5、填空:小说以时间为序,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三_ 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6、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词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在黑暗中寻觅到的光明,是永远不会黯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在贫瘠中创造出的丰饶,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强化提高题阅读下面《故乡》片段,完成7—10 题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4课《故乡》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4课《故乡》同步练习(含答案)

14 故乡01 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D)A.阴诲.(huì)篷.隙(pénɡ)萧.索(xiāo) 祭祀.(sì)B.装弶.(jànɡ) 惘.然(wǎnɡ) 秕.谷(bǐ) 髀.间(bì)C.伶仃.(dīnɡ) 愕.然(è)嗤.笑(cī) 瑟.索(sè)D.寒噤.(jìn) 深黛.(dài)潺.潺(chán) 恣.睢(zì)(解析:A.“诲”应写作“晦”;B.“弶”应读作“jiàng”;C.“嗤”应读作“chī”。

)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不同含义。

(1)A.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①,什么时候都不忘却。

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②么?的偶像..B.鲁迅是我心目中的偶像..③。

①神灵②自己的希望③崇拜的对象(2)都如我的辛苦..②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①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都如别人的辛苦..③恣睢而生活。

①劳碌奔波②辛勤劳苦③处心积虑、挖空心思3.下面的一段文字中共有三处画线句,其中两处有语病,两处标点符号有误,请找出来逐一修改。

①鲁迅的故乡绍兴,有水乡之誉。

绍兴的水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在珍惜、保护和利用方面也存在着隐忧。

②因此,珍惜、保护和利用好水资源成了眼下的当务之急。

③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人水和谐”,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节水做起。

(1)标点符号:①句中“水乡”应加双引号。

③句中的两处顿号应改为逗号。

(2)病句:②句删去“眼下的”或者将“的当务之急”改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事情)”。

③句在“人水和谐”后面添加“的社会”。

4.阅读下面的材料,分析大江健三郎深深喜爱《故乡》的原因。

不过,在持续和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我深为喜爱的作品却变成了《故乡》。

尤其是结尾处的文字,每当遇见新的译本,我就会抄写在笔记本上,有时间还会把那段中文原样抄到纸上,然后贴在租住房间的墙壁上。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同步练习题 附加答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同步练习题 附加答案

7.闰土在“迅哥儿”让他挑选一些东西时,拣了香炉和烛台,联系前文闰土叫少年好友“迅哥儿”为“老爷”的情节,请你对“拣香炉”的情节作简要分析。

8. 品味下列句子,说说它们刻画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

(1)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人物性格:(2)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

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人物性格:(3)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人物性格:四、阅读理解(一)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我想:我竟与闰土a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b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脽而生活。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

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芒远罢了。

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在文中a、b两个空白处应填上的词语是:a()b()2、选文中有三个“辛苦”排列一处,表现了当时人们生活的负重感,它们字面上意思虽然相同,但包含的具体生活内容却不同,即“我”为()而辛苦,闰土为()而辛苦,别人为()而辛苦。

这里,“别人”是作品中的()。

3、对“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一句中“蒙胧”一词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月光不明,暗淡无光。

B、水声潺潺,使人昏昏欲睡。

C、通过想象,展现出模糊的景象。

D、迷迷糊糊,眼睛看不清楚。

4、小说最后一句话,构成了一组相关的比喻,如果把“希望”看成是本体,那么喻体就是()。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故 乡》同步练习附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故 乡》同步练习附答案

14《故乡》同步练习附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D )A.阴诲(huì) 折本(shé) 萧索(xiāo) 祭祀(sì)B.装弶(jànɡ) 惘然(wǎnɡ) 秕谷(bǐ) 髀间(bì)C.伶仃(dīnɡ) 愕然(è) 嗤笑(cī) 瑟索(sè)D.寒噤(jìn) 深黛(dài) 潺潺(chán) 恣睢(zì)(解析:A.“诲”应写作“晦”;B.“弶”应读作“jiàng”;C.“嗤”应读作“chī”。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B )A.船舱瓦楞蓬隙毡帽B.竹匾伶俐颧骨鄙夷C.皇恐应酬皱纹磕头D.嶂壁苛税世面隔膜(解析:A.“蓬”应写作“篷”;C.“皇”应写作“惶”;D.“嶂”应写作“障”。

)3.下面文段中第②句和第⑦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①在第四届中国语言资源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不少专家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推动语言资源保护。

②保护语言的多样性,已经全社会成为共识。

③没有乡音,何处遣乡愁?④一句句方言,连缀着一份份情感,也联结着太多人关于故乡的记忆。

⑤在长期的使用中,方言早已衍化为一种身份识别的“符号”,成为拉近人们情感、凝聚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

⑥在急遽变化的全球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如果方言与故乡的过往一并凋零,乡愁也就成了无根的浮萍。

⑦尽管是出于情感传承,还是从文化传承等角度考虑,方言都应当受到保护。

(1)第②句修改意见:保护语言的多样性,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或“保护语言的多样性,已经在全社会形成共识。

”)(2)第⑦句修改意见:无论(不论、不管)是出于情感传承是从文化传承等角度考虑,方言都应当受到保护。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B )谈到鲁迅先生的作品,许多人议论,说他更多的是在写篇幅短的杂文,称不上文学大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同步练习题
一、下列各句都运用了修辞方法,请将它们的修辞方法写在括号内
1.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
2.现在我所谓的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吗?()
3.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
4.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不
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5.我只觉得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

()
二、写出下面句子所用的描写方法。

1.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
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
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
2. 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
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
三、阅读语段
这来的便是闰土。

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
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
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啊,闰土哥,——你来了?……”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
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
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
厚障壁了。

我也说不出话。

7.应怎样理解以上文字的内容?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是一幅中年闰土的肖像画
B.写出了闰土的贫穷、辛劳、纯朴和精神上受到的
毒害
C.写出了“我”对闰土的思想感情
D.反映了造成闰土苦难的社会原因
8.应怎样理解“我”的思想感情?在横线上再写出一点:
吃惊、兴奋、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厚障壁”比喻什么?
10.以上文字用了怎样的方法刻画闰土的形象?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外貌描写
B.语言神情描写
C.心理描写
D.对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