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活血化瘀方药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的认识

合集下载

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疗效分析

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疗效分析

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54例出血性中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54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给予活血化瘀法治疗。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肿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数据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显著,建议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活血化瘀法;出血性中风;血肿量【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3-0349-02为了研究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我院对2014年1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54例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研究,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及联合血化瘀法治疗,现作出如下总结性报告。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收集2014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54例出血性中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54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与观察组27例。

观察组男15例,女12例,最大年龄78岁,最小年龄50岁,平均(68.14±2.98)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20例,脑叶6例,小脑1例。

对照组男14例,女13例,最大年龄79岁,最小年龄52岁,平均(68.39±3.02)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21例,脑叶5例,小脑1例。

本次所有研究对象均满足《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中风相关诊断标准(中医),且满足《全国第四次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脑卒中相关诊断诊断标准(西医)[1],均经脑CT及MRI诊断确诊;均属于首次发病患者,且在发病48h内入院接受治疗。

上述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比较。

活血化瘀药治疗中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活血化瘀药治疗中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根据使得自身远离中风类的病症,能够以健康的状态进行生
活。 当然,相关医学研究者与医院也应当就中风类病症的相
关信息向广大老年患者进行全面的科普与宣传。 从科普教
病。 倘若患者本身患有高血压,高血脂但却没有对相关病症
引起重视,那么患者就很有可能会引发中风。 比较其他病症
而言,中风的病症复发较为急速,并且病情发展较为迅猛,因
此,应当抓住黄金治疗时间来及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控制,
以免患者的病症状态越来越差最后导致生命危险的出现。
使用中医活血化瘀药物来帮助进行中风病症的控制,主要原
包括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 100 毫升,静点日一次,氯化钠
100 毫升+依达拉奉 30 毫克,静点日二次。 同时,需要使用
的是以水煎制的活血化瘀药。 药方是以红花、桃仁、丹参、地
龙、银杏叶等组成的。 观察组的每位患者都要一日进行两次
服用。 而对照组的 50 例患者则仅仅使用静脉滴注的方式来
进行治疗,并且保证两组患者注射药物相同。
三、 结果
这两组患者分别以西医治疗与西药加用活血化瘀的方
式进行治疗之后,相关研究人员会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
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通过数据记录的方式来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通过表 1 不难发现,使用西药加用活
血化瘀药进行治疗的中风患者在治疗效果上要明显好于使
用纯西药治疗的患者,而使用西药加用活血化瘀药进行治疗
2019 年 4 月 ~ 2020 年 1 月。 这 100 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 52
例,女性患者有 48 例。 所有患者均是在征得其家属同意后,
被选为志愿者来帮助进行这次调查研究的。
( 二) 方法
观察组的患者使用西医加用活血化瘀药物的方式来进

活血化瘀药用于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效果

活血化瘀药用于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效果

中医认为脑出血要从瘀论治,使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来治疗,具体使用何种活血药物、用药的剂量是多少,特别是选择什么时间段用药并没有明确的结论。

本文以急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活血化瘀药在治疗过程中所产生的积极效果,通过临床用药以及护理观察,获得了相对满意的治疗效果。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9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分成活血化瘀组和对照组。

活血化瘀组98例,男性54例,女性44例;年龄43~81岁,平均年龄(59.23±3.26)岁。

对照组98例,男性51例,女性47例;年龄42~79岁,平均年龄(58.17±2.91)岁。

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使用利尿剂和常规降低颅内压的手段治疗,保持体内酸碱、水电解质平衡,同时对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给予相应的治疗,偏瘫患者需要进行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避免静脉血栓的产生。

活血化瘀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药物为哈尔滨制药集团生产的丹参注射液。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对比对照组与活血化瘀组急性脑出血的治疗效果、产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血液流变的特征、干预前与干预后神经功能的缺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21.0软件对比分析计数与计量数据,输入数据以后分别使用χ2以及t检验,如果P<0.05,则代表统计具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2.1活血化瘀组和对照组治疗效果对比见表1。

表1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通过上表能够发现,活血化瘀组的治疗效果要好于对照组,并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血液流变特征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见表2。

表2干预前与干预后血液流变特征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x±s)从上表中能够发现,干预前活血化瘀组以及对照组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血液流变特性两个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以后活血化瘀组的血液流变特征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要比对照组好(P<0.05)。

刘君教授运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经验总结

刘君教授运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经验总结

刘君教授运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经验总结目的:吾师刘君教授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2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经验,她倡导运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出血性中风,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旨在通过对其运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经验进行整理和总结,从而为中医治疗出血性中风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总结出古现代医家对出血性中风的中医病因病机、西医作用机制、活血化瘀治疗药物出血性中风的疗效评价、存在问题及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展望。

研究生两年期间,通过跟随刘君教授的授课、查房、出诊,总结了导师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经验总结。

结果:通过文献综述发现,古现代医家已充分认识到出血性中风“以瘀为本”的病机,并从现代医学作用机制及实验研究方面得到验证,运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亦是确切的。

导师刘君教授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20余年,将中医经典理论、古代医家著作、现代医学思想及20余年的临床经验相结合,在运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临床实施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疗效值得肯定。

刘君教授对活血化瘀药物有自己独特的认识,认为“血瘀”是出血性中风的病机关键,脉络破损,血溢脉外,离经之血成瘀,瘀阻水停,瘀久生痰,痰、瘀、水互结,脑髓受压,毒损脑络,神明失主,并创新的运用通腑化瘀法、豁痰化瘀法、平肝化瘀法、利水化瘀法、凉血化瘀法等治疗大法,同时在临床运用过程中倡导个体化治疗,运用虫类活血化瘀药物及大黄治疗出血性中风,根据不同情况加减运用,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结论:刘君教授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在运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出血性中风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经验,并且在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其经验有较强的临床指导作用和实用价值,拓宽了出血性中风的临床治疗思路。

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评价

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评价

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评价【摘要】目的对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出血性中风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在基本痊愈率(36.67%)以及总有效率(86.67%)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活血化瘀法;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补阳还五汤中风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而致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包括出血性中风以及缺血性中风两大类。

近年来,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的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生存质量。

对于出血性中风的救治,一直是神经内科研究的热点问题,有的学者认为“离经之血便是瘀”[1],颅内的血肿是离经之血,亦即瘀血的范畴,因此,在临床上探索应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来治疗出血性中风,即成为了众多医学工作者的研究方向。

笔者通过运用活血化瘀的方法对出血性中风的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神经内科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出血性中风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0例患者中,男17例,占56.67%,女13例,占43.33%,年龄65~81岁,平均年龄为(68.32±8.04)岁;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18例,占60.00%,女12例,占40.00%,年龄67~82岁,平均年龄为(68.74±8.26)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及病程上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所有患者的诊断标准均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6年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出血性中风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经过颅脑CT或MRI 确诊为脑出血,并且没有出现明显的中线移位。

化瘀通络方对血瘀型中风病(急性脑梗死)患者VEGF水平的影响

化瘀通络方对血瘀型中风病(急性脑梗死)患者VEGF水平的影响

化瘀通络方对血瘀型中风病(急性脑梗死)患者VEGF水平的影响化瘀通络方对血瘀型中风病(急性脑梗死)患者VEGF水平的影响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两种。

缺血性中风占中风病例的80%以上,是由于大脑供血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的,其中80%是由于血栓形成引起的急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 stroke)。

血瘀型中风是急性脑梗死中的一种类型,其发病机制与血栓形成和血管阻塞有关。

化瘀通络方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具有活血化瘀、通络舒筋的功效。

本文旨在探究化瘀通络方对血瘀型中风病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水平的影响。

VEGF是一种重要的血管生成因子,它在形成新的血管和增强已有血管通透性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VEGF与血管损伤和修复过程密切相关,其表达水平与新生血管形成及血流修复密切相关。

在中风后,梗死区中的神经元受损,缺血缺氧情况下引发炎症反应。

化瘀通络方可通过活血化瘀的作用缓解炎症反应、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对梗死区的修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研究方法:选择50例血瘀型中风病(急性脑梗死)患者,年龄范围在40-70岁,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

实验组患者给予化瘀通络方进行治疗,每日3次,每次10克,连续治疗4周。

对照组患者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如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等。

在治疗前后分别采集患者的外周血样本,通过ELISA法检测VEGF水平的变化。

结果显示,在实验组治疗后,患者的VEGF水平明显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的VEGF水平没有明显变化(P> 0.05)。

说明化瘀通络方能够显著提高血瘀型中风患者血液中VEGF的水平,从而促进新的血管生成,改善患者的血液供应情况。

进一步地,我们还观察到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显著降低,行走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活血化瘀药治疗中风的中医药要点

活血化瘀药治疗中风的中医药要点

活血化瘀药治疗中风的中医药要点(营山县西桥镇卫生院四川营山 637792)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4-0226-02 活血化瘀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应用在医院的各个学科上。

《说文解字》中曾有过“瘀,积血也”,《内经》中也有“血脉凝结、血凝泣”、“孙络外溢则经有留血”等等的说法。

清代的时候血瘀证的理论和活血化瘀的方法就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认识,《血证论》中指出“既然是离开身体的血液,虽然比较干净,但却仍然是瘀血,瘀血在体内阻碍血液正常流动,还会阻止新的血液流通,为此应该及时祛除”、“瘀血不去,新血不生”。

如今活血化瘀法广泛应用治疗各种疾病,特别是在中风的治疗上,有非常多的活血化瘀中草药和中成药制剂,在疗效上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中风一般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而最基本的治疗方法就是活血化瘀,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合理选择适当的活血化瘀药物,对患者的早日康复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1 中风的病因以及机制中风的记载始见于《内经》,中风又名卒中。

本病是以卒然昏扑、不省人事,伴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㖞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因本病起病急,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的特点相似,故以中风名之。

《素问调经论》当中也有记载,血瘀症的变化和中风的临床表现。

有医者在《明医杂著》当中就曾经指出过“古代人的中风就是以气比较虚以及都是死血为主要的源头,就是治病的根源”。

中风最基本的病机有两种,一种是平素阴亏于下,肝阳暴动,引动心火,血随气逆,挟痰挟火,而形成上实下虚,阴阳互不维系的危重证候;另一种是血流瘀滞或者是湿痰瘀滞,闭阻经络,而致㖞僻不遂。

中风也就是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现代医学认为:缺血性的脑血管一般都是血液粘滞造成堵塞引起的疾病;出血性的脑血管疾病一般都是血液溢出经脉外,轻者仅限于血脉经络,重者常波及有关脏腑。

两种病因中都与血瘀密切相关。

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疗效分析

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疗效分析
照组 , 两组 比较差异显著 < 0 . 0 5 ) 。
2 . 2 两 组 治 疗 前 后 症 状 积 分 比较
对 照 组 治疗 前 积 分
1 . 1 一 般资料
选取 2 0 1 5 年1 月- 2 0 1 5 年9 月我 院收治的 7 4
6 . 4 5 ±1 . 3 0 分, 治疗 后积 分3 . 3 6±1 . 2 5 分, 观察组治疗前积分
1 . 2 . 1 对 照组
采 用西 医 常规 疗法 , 控制 血压 , 如血 压 偏
低, 取参麦注射液, 用量6 0 ~ 1 2 0 ml , 将其 加 入 葡 萄 糖 中,
静滴 ; 如血压偏 高 , 应用血管 紧张 素转换酶 抑制剂 ; 积极 止
血, 取氨 甲环酸 1 . 0 g 、 止血 敏0 . 2 8 , 溶 于生理 盐水 , 静滴 ; 监
疗: 川芎 1 0 g 、 黄芪 3 0 g 、 桃仁 6 g 、 羚羊角 5 g 、 当归尾 1 0 g 、 水 蛭
5 g 、 赤芍 l O g 、 红花 l o g 、 苏木5 g 、 怀牛 膝 l o g , 1 剂/ d , 共 取 汁
Hale Waihona Puke 环 明显障碍 , 病情严重时破入脑室 , 对脑脊液循环造成影 响,
3 0 0 m l , 早晚服用, 1 5 0 m  ̄ . 次。 如热盛, 加半夏和胆南星; 如肝
阳上亢 , 加 天麻 、 石决 明和钩藤 ; 如抽搐 , 加全蝎 、 白僵蚕 和 蜈蚣 。 治疗时间 1 5 d 。 1 - 3 临床观 察指标
1 . 2 方 法 ’
较差异显著 f P < O . 0 5 ) 。
2 . 3 两组疗 效 比较 观察 组治疗 有效率 为 9 4 . 5 9 %, 显 著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关键词】中风
急性出血性中风特指高血压性出血,不包括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血管淀粉样变等引起的脑出血。

现代医学在深入研究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生发展及预防治疗的同时,非常重视衡量和评价各种因素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影响。

80年代以来,中医学者提出了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的观点,在初步的临床应用中显示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由于许多重大问题悬而未决,难免产生许多争议。

笔者结合临床及综合有关资料,就活血化瘀方药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总结如下。

【关键词】中风
1 活血化瘀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由来
中医学诊断中风,主要是根据临床症状。

凡符合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甚至昏迷不省人事等即可诊为“中风”,具体又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

现代医学手段的引入无疑弥补了诊断方面的一些不足。

随着现代医学手段的引入,中医学引进出血性中风的概念也成为顺理成章的事。

问题在于,因为这种新概念的引入,势必引起人们对中医学中风概念的再认识。

一种观点认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属于中医中风的范畴,应按中医的中风病进行辨证论治,这种论点见于80年代以前的大多数文献中;另一种观点则根据微观辨证认为应属中医血证,这种认识80年代以来日渐盛行,并据此提出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性急性出血的新观点。

活血化瘀
“离经之血便是瘀”。

清&#12539;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理论基础是:(1)传统中医学理论认为:
唐容川《血证论》指出:“凡系离经之血与周身之血已睽绝而不合”,又说“此穴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生化之机,故凡血证总以去瘀为要。

”(2)出血性中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符合既往对于血瘀症的研究结果[1]。

施永德等[2]运用现代血流变学的方法对42例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发现出血性中风不论低血细胞压积型,还是常血细胞压积型,其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纤维蛋白原、血沉方程k值等4项指标均明显增加。

成为出血性中风具有血瘀的有力佐证。

特别是运用活血化瘀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的大量临床报道显示了良好的效果,为这一疗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与此同时,不少作者进一步试图从现代医学角度为活血化瘀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提供依据,认为这种疗法和现代医学的研究结果并不矛盾:其一,颅内出血(ich)的主要发病机制是血管壁的变化,主要与血管压力有关,而与血管内凝血机制无明显关系;其二,活动性出血仅发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脑出血后的主要病理变化主要与血肿和脑水肿有关,而非出血本身;其三,活血化瘀法作用机制与西药血管扩张剂和抗凝剂不能等同,故不属于禁忌之列。

2 活血化瘀方药具有较强烈的抗凝作用,甚至具有明显的促纤溶作用
对于抗凝剂是否可以引发出血性中风的研究,很多是围绕阿司匹林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3],隔日口服一片阿司匹林的患者,其出血性中风的危险性增高。

我国学者[4]病理学研究的结果证实,脑出血后的小动脉内有血栓形成,支持凝血机制参与脑出血止血过程的观点。

高血压性脑出血后存在活动性出血是一种普通的现象,国内外资料都有报道,因此认为,不少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在出血后的一段时间内存在活动性出血,抗凝药物的应用又助长这种活动性出血的可能,凝血机制在脑出血的中止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支持活血化瘀方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学者还有一个重要的依据是认为活血化瘀方药不同于西医的抗凝剂;不能认为高血压性脑出血不能应用抗凝剂,等于中医也不能应用活血化瘀治疗。

但是,既往的研究表明,相当多的活血化瘀药具有较强烈的抗凝作用,甚至还有较强的促纤溶作用。

实验证明[5]:丹参、赤芍、川芎、红花、当归、毛冬青等活血化瘀药均有较强烈的抑制血小板聚
集和释放的作用。

它们的提取物以及分离得到的有效成分也具有相同的作用。

近年来的研究还显示[6],川芎嗪以及丹参、赤芍、红花的醇取物能直接拮抗txa2的活性,并能抑制双氧化酶、txa2的平衡。

曲戈霞等[7]选用adp诱导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血液粘度实验、复钙实验测定、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及纤溶活性测定等5项测试指标对比较常用的50种活血化瘀中药进行筛选,证明其有强烈抗凝作用的中药有白僵蚕、元胡、白附子、山豆根、姜葱、白干姜6种,部分抗凝作用的有当归、黄芪、五灵脂、牛膝、桂枝、红花、桃仁等26种。

王乃利等[7]运用同样的方法筛选12类中药活血化瘀方剂,发现均有抗凝作用,其中抵挡汤、四物汤、活络效灵丹、大黄虫丸、大黄牡丹皮汤等具有抗凝作用及纤溶活性。

欧兴长[8]运用fritz方法发现川贝、丹参、乳香、泽兰、红花、水蛭等45种中药具有抗凝作用。

对中药抗凝机制研究主要从抗凝血酶、激活纤溶蛋白原等方面进行的。

王玉琴等[9]的研究证实,赤芍的提取液明显抑制内源、外源凝血系统和凝血酶原。

李安国等[10]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体内有显著的抗凝作用。

张祖询等[11]研究认为,应用地龙组织提取液给家兔静脉注射,测定其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及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的变化,结果未明显减少(p&lt;0.01)。

有资料表明[12],赤芍总甙、红花黄色素、姜黄素可明显提高大鼠的纤溶活性。

益母草、三棱、当归等可缩短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使纤溶蛋白原含量下降,还有研究[13]结果提示丹参注射液和丹参素均可促进牛内皮细胞分泌pa,抑制pai的分泌;临床观察丹参静滴给冠心病患者后,即可提高血pa水平,并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t-pa释放有关。

上述资料表明:相当多数的中药从凝血抑制的不同层次干预了凝血过程,严格的实验都证实,这些中药的确具有强烈的抗凝作用;从一些对照的研究来看,不亚于西药的抗凝作用强度。

那么,中药能否引发诸如西药抗凝剂引起的出血倾向呢?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3 中医活血化瘀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几个问题
3.1 安全问题这是人们关注的首要问题。

许多资料表明,高血压性脑出血并不像过去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很快中止。

一部分患者存在活动性出血的问题,而且研究发现,抗凝力低下的患者活动性出血的比率增高,有迹象表明,抗凝剂与活动性出血有一定的相关性。

笔者的资料还表明,用于活血化瘀治疗出血性中风的很多中药具有强烈的抗凝作用。

那么,中药活血化瘀治疗急性期的脑出血是否会加重这部分患者的活动性出血,并进而导致临床症状的恶化呢?从现有的大量临床报道来看似乎可以基本否定这种怀疑。

但是笔者认为严格而令人信服的临床研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其一,这些文献应当详细交待病例入选的标准和开始使用活血化瘀治疗的时间,以使大家从中了解到什么样的患者在什么样的时间开始接受活血化瘀治疗。

其二,必须具有ct结果对照且必须克服一部分有ct报告的文章存在的弱点,如应当经过严格的设计以及必须经过ct的严格对照。

笔者认为:中医活血化瘀治疗出血性中风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研究,其临床疗效似应该肯定。

但也认为,对其进行严格的科学设计及进行客观的评价仍是非常必要。

超早期应用活血化瘀治疗出血性中风应持慎重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