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评论》的刊物特色及语言风格争议
第一章 出版评论的定义、特点及功能[18页]
![第一章 出版评论的定义、特点及功能[18页]](https://img.taocdn.com/s3/m/95b8f1ce6bd97f192379e982.png)
三、出版评论与其他评论
出版评论与社会评论、新闻评论、文 艺评论、文化产业评论、媒介批评、法律 评论、经济评论、历史评论、军事评论、 IT评论、房地产评论等并列,是整个评论 大家族中的一员。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出版评论的类型。 2.应如何理解出版评论交流的平等性? 3.应如何理解出版评论的信息筛选功能? 4.试析出版评论与书评的关系。
第三节 出版评论的功能
一般而言,出版评论具有如下功能:出 版导向功能、信息筛选功能、信息交 流功 能、间接管理功能、间接促销功能、夯实 媒体内容功能等。
一、出版导向功能
评论者把各自观点亮出来,表面上看 思想不统一,不利于行动,实质上亮观点 的过程就是一个“真理愈辩愈明的过程”, 真正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不仅能够打动一 般的行动者,也能改变你的论争对手,最 终促成行动,引导出版业穿越迷雾,走向 光明和辉煌。
第四节 出版评论与出版理论、书评 及其他评论
一、出版评论与出版理论
出版评论不同于出版理论。出版评论 是因某现象触发,产生评论兴趣,进而提 出评者观点,具有时效性强的特点。
二、出版评论与书评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定义,图书评论是 对图书的内容与形式进行评论并就图书对 读者的意义进行研究的一种社会评论活动, 简称书评。
二、信息筛选功能
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一方面表现出过 度的依赖性,另一方面,信息太多又使他 们无所适从。那如何才能使人既生活在信 息社会又不为信息所困呢?唯一的途径就是 借助行业人士的力量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
三、信息交流功能
作为社会人,每个人都有与人交流的冲动。 读完一本书,看完一张碟,欣赏完一首歌曲,遭遇 出版界各种现象、人事,光自己内心拥有喜怒哀乐 情绪、对人事做出基本判断还不够,还迫切需要跟 人交流、分享这些感受和是非判断,以证实自己感 受的真实性和判断的正确性,或通过交流调整自己 的思路,以获得对这些人与事的正确认识。
刘向书录的图书评论特色新探

1 ・ 3
总第 14期 2
山 东 图 书 馆 学 刊
2 1 年 4月 01
一
书“ 以名为根, 以法为柄” 故《 ①, 七略》 《 ( 汉书 ・ 艺文
二卷, 仅五千言。 综合以上数条佚文 , ”① 可知《 尹文 子书录》 叙尹文曾与宋钎、 彭蒙、 田骈等同游 于齐 国
稷下 学宫 , 可能 是 宋 钎弟 子 , 很 曾说 齐 宣 王 , 略早 于 公孙 龙②。书 录先 通 过 对 尹 文 游 学 经 历 的叙 述 , 说
明其“ 本于黄老” 的学术渊源, 然后鲜 明地指出尹文 子之学“ 大较刑名家” 的个性特点。《 庄子 ・ 天下》 谓尹文“ 接万物 以别宥为始 ” 《 , 吕氏春秋 ・ 先识览
得 之鸿 宝 ” ]所 言 当是 。至 于 “ 其 指 意 ” ¨, 撮 的叙 言 ,
《 汉纪 ・ 孝成皇帝 纪二卷》 引刘 向“ 所 典校经传 , 考
集异同” 之语 , 可知 书录对汉初 以来六艺经传 的传
授 情 况 、 派 的学术 渊 源及 其特 点 , 各 亦多 有记 述 。关
于《 的传授 , 易》 此前《 史记 ・ 儒林列传 》 已对武帝 以 前 的《 学传授有所记载 , 易》 然过于简略。其云 : 自 鲁商瞿 受《 孔子 , 易》 孔子卒 , 商瞿传《 , 易》 六
・
充分反映了刘向对各派学术传承关系予以不分高低 的普遍重视。其 中论述费 氏、 氏《 的文 字, 高 易》 表
明了书录于各派学说在具体篇章 、 思想特点等方面 亦有过记述和评论 , 非仅言传经次序 , 而是含有 “ 辨
正名》 在引述尹文与齐 闵王论 “ 之前 , 士” 有一段
关 于名 实关 系 的论述 , 应为尹文的遗说 , 中反映 了 其
论书话的体类与特点

论书话的体类与特点
书评的体裁多样,有审美书评、文体书评、史学书评、社会科学书评、文化书评、文艺书评、经济书评、科学书评等多种形式。
其中,审美书评是比较常见的书评,它主要对文学作品的文本、结构、表达形式等方面进行评价,以及对作品的主题、意图、情节、人物刻画等进行探究。
文体书评则是对文学作品的文体特点,如文体特性、表达方式、文体特质以及文体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及对文体的发展趋势和文体变迁的探讨。
书评是一种文学形式,它既可以用来评价文学作品,也可以用来探究作品背后的思想内容,从而丰富我们对文学作品的认识。
书评的体裁多样,书评的内容多样,书评的特点也是多样的,其综合的表现形式就是丰富的文学艺术内容。
文学评论期刊评析

文学评论期刊评析文学评论期刊是文学领域的重要刊物,它旨在深入探讨文学作品、文学理论以及文学批评的相关话题。
本文将从期刊的内容特点、影响力以及评价标准等方面对文学评论期刊进行评析。
一、期刊的内容特点文学评论期刊通常涵盖了广泛的文学范畴,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多个文学体裁。
期刊的主要内容可分为文学作品评论、文学理论探讨、文学批评方法的研究等。
在文学作品评论方面,期刊会对当代文学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对作品的主题、结构、语言等进行评述。
此外,期刊还会关注文学理论的前沿发展,分析和探讨各种文学批评方法的优劣。
二、期刊的影响力文学评论期刊对于文学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高质量的期刊在学术界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其发表的文章会引领学术研究的方向。
在文学评论领域,一些知名的期刊如《当代文学评论》、《文学研究》等被广大学者所关注,其发表的文章往往成为学术界的重要参考依据。
期刊的影响力还体现在其被引用的频率上,被广泛引用的期刊说明其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学术质量。
三、评价标准评价一本文学评论期刊的好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
首先是期刊的学术质量,这需要关注期刊的审稿制度、学术委员会组成以及编委会成员的学术背景。
其次是期刊的论文质量,这包括论文的深度、观点的独特性以及论证的严谨性。
好的期刊应该能够贡献一些有价值且能扩展学术研究范围的文章。
此外,期刊的定期性与稳定性也是评价的重要标准,好的期刊应该有一定的发表周期,并保持稳定的主题方向,能够吸引长期关注和订阅。
四、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文学评论期刊也在不断进化。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文学评论的传播更加便捷,也增加了期刊的影响力和读者群体。
一些期刊开始尝试将在线评论和传统纸质版相结合,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方式和交流平台。
另外,跨学科研究在期刊中也逐渐受到重视,一些期刊开始扩大研究范围,引入其他学科的观点,并以此促进学术交流和创新。
综上所述,文学评论期刊在文学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对文学作品、理论和批评的深入研究,推动了文学研究的发展。
书评的结构和特点

书评的结构和特点书评的结范围包括:一定时间的出版物、一定空间的出版物、专类书及丛书、专题书评。
书评具有以下特点:多元性:书评对象不是一本书,而是许多本书,所以可评内容多,可选材料也多,书评者的眼界也更加宽广,相对于专书书评,综合书评的价值更大,影响也更加深远。
但是,也正因为书多、内容多、材料多,综合书评的读书任务比较重,这也是许多人宁愿写专书书评也不写综合书评的原因。
宏观性:因为评的不是一本书,而是若干本书,不可能对每一本书都详细评论、详细分析,因而需要站在宏观的视角,对这些书的总体进行把握,对其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相对于专书书评,综合书评的深度可能比较欠缺,但胜在涉及面广,可以起到高瞻远瞩的作用。
书评的常用结构有以下几种:中心式:不论所评书籍有多少,只提出一个中心论点,以这个中心论点来评论所有书。
体现了综合书评的集中性,将多元化为一元,把分散归为集中。
这一结构多用于专题书评及专类、丛书的书评,对于一定时间、空间的书评,由于其涉及面更广,较少采用。
优点是,集中性强,防止内容分散,论点明确,易于掌控。
缺点是,覆盖面有限,鸟瞰性不强,而综合书评恰恰是以鸟瞰性见长的。
分列式:不止一个中心论点,而是几个中心论点逐一评论,这几个中心论点都要涉及到所有书或大部分书,同时,分列要有主从原则,而且要有一个总的中心分列,位于分列之首或之末,称之为领头性分列或总结性分列。
分列要求准确、适度、概括性强、逻辑性强。
扩散式:既有中心,又有分枝,以这个中心论点,放射性地伸出几个分枝进行评论。
扩散式结构同时具有中心式和分列式的优点与缺点。
递进式:将所评之群书按某些方面的得失程度,如学术价值的大小、社会意义的大小等等,纵向划分成若干层次,由浅入深,层层评论。
该结构强调各层次之间不仅要有逻辑性,而且层次间还要有递进性,各层间不宜平等或参差不齐,应为阶梯一样的等距离,这样可以使书评紧凑,引人入胜。
比较式:从综合书评的多元性出发,各书之间互相比较。
图书评价论文

如此女子读《张爱玲典藏全集》张爱玲是个传奇女子,这是我在看了张爱玲电影版《倾城之恋》之后的感想。
再后,就是她的《半生缘》,那时候还是初中,依稀记得是某位同学介绍我去看《半生缘》,看到的版本便是由胡雪杨导演的2002年的电视剧版本,然后,便发疯般喜欢上这女子,不光是因为张爱玲本身,而且是她笔下的女子,那些属于那个时代的缩影,写照。
张爱玲写了很多作品,而我所知道的《张爱玲典藏全集》(以下简称《全集》又曾有两个出版公司出版,当然,张爱玲所有的书籍在前期出版之时,所有皆由台湾皇冠文学出版公司出版,《全集》精装版第一次出版是2001年版,后哈尔滨出版社在2003年出版了一套,我在图书馆上只能找到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不过该出版社出版的《全集》实在是为我所汗颜,不知道是时间太久还是其他什么原因,纸质泛黄,内容多有错别字,连序都没有。
而皇冠版的《全集》邀请的是评论家南方朔先生撰写导读,全套14册,二十五开本大字排版,封面又采用高级美术纸封面采高级美术纸,硬面精装,内页用80磅米色道林纸精印,每册并均附防尘书衣和收藏书盒,设计典丽精致,统共出版22200套,无论是在数目上还是在装帧设计上都不是哈尔滨版所能比拟的,只可惜2001年的时候,我还没认识张爱玲呢,皇冠版的又是限量版,哪能那么容易买得到。
只是哈尔滨版的表面说是完全按照皇冠版出版,可还是出现不少错字,不知道是为了遵循张爱玲原稿还是出版问题,这个倒不去考究了。
我之所以如此费心描述两个版本,皆因为张爱玲很多书稿,尤其是英译书稿,如《全集》里面《海上花开》和《海上花落》都是千辛万苦找回来的,还有一些失收了的文章,比如张爱玲一九四六年十月为《传奇》增订本写的代序《有几句话同读者说》,就没有被收录在《全集》里面,代序写的就是张爱玲为反驳“女汉奸”骂名所写的,当然可以认为是后来张爱玲觉得那个尴尬时期已经过去了,所以也就不再收录在《全集》里面。
除此之外,还因为张爱玲很多作品都是刊载在一些当时的一些刊物上,并没有系统收集,最后真正做出这一项工作的是皇冠文学出版公司,因此我在这里着重提了一下。
2023年度热门书评的语言分析

2023年度热门书评的语言分析随着2023年的到来,许多热门图书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2023年度热门书评进行语言分析,以探讨这些书评背后的语言特点和情感表达。
一、简介2023年度是文学界的重要一年,许多杰出的作品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些作品涵盖了各种题材,包括文学名著、科幻小说、传记等。
这些热门书评不仅提供了对读者价值的评估,还体现了书籍本身的各种特点。
二、语言风格的分析1. 文字形式多样在2023年的热门书评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字形式的多样化。
有些书评以散文的形式呈现,充满了抒情和感慨;还有些则采用了严谨的学术语言,通过深入分析书籍的细节和结构来评价其质量。
这种多样的文字形式为读者提供了不同的阅读体验。
2. 表达特点鲜明2023年度热门书评的语言表达特点鲜明,每篇书评都拥有独特的风格。
有些书评注重细节描写,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来让读者感受书籍的氛围;而另一些书评则更加注重思想性,从哲学和社会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
这些特点使得每篇书评都具有个性。
三、情感表达的分析1. 热情与激动在2023年度热门书评中,读者对于这些杰出作品表达了浓厚的热情和激动。
书评中充满了赞叹之辞,读者们对于这些作品的情感被充分释放。
读者们从书籍中获得的心灵触动在书评中得到了恰当的表达,与读者们形成了情感上的共鸣。
2. 批评和建议虽然是热门书评,但读者对作品也会提出批评和建议。
这些批评和建议通常是基于对书籍的深入思考和判断而提出的。
读者们会指出作品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这种批评和建议体现了读者们对于作品的独立思考和严谨态度。
四、结论通过对2023年度热门书评的语言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书评的语言风格多样,表达特点鲜明,并且充满了浓厚的情感。
这些书评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对作品的评估和理解,更为读者们在阅读中提供了不同的观点和思考。
同时,这些书评也为作家们提供了宝贵的反馈和启示,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创作出符合读者口味的作品。
书评的结构和特点

书评的结构和特点书评是对一本书或作品的评价和评论,它旨在向读者提供关于作品质量、内容和价值的评估和观点。
下面是书评的一般结构和特点:引言:书评的引言部分通常会引入被评论的书籍,包括书名、作者、出版信息等。
同时,引言也可以概述作品的主题、背景或其他重要信息,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认知。
内容摘要:接下来,书评会提供对作品内容的摘要或概述,以确保读者对故事情节、主要人物、情节发展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这有助于读者在进一步评价之前建立起共同的基础。
评价和分析:在书评的主体部分,评论者会对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
这包括对作品的质量、创意、结构、情节发展、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评估。
评论者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喜好或不喜欢,并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分析来支持自己的论点。
主题和意义:书评还可以涉及作品所涉及的主题、意义和价值。
评论者可以探讨作品所探讨的人生问题、社会问题或文化意义,并阐述作品对读者的启示和思考。
结论:在书评的结尾,评论者通常会给出自己对作品的总体评价和建议。
他们可能会总结作品的优点和缺点,表达对作品的推荐或不推荐,或者提供其他读者可能感兴趣的相关书籍或作者建议。
书评的特点包括客观性、评价性和有理论支持。
书评应该基于作者的表达意图和作品本身的质量,而非个人偏好。
评价应该具备理性和客观性,以提供对读者有价值的观点和意见。
同时,书评也可以融入评论者个人的观点和情感,使读者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共鸣。
总的来说,书评结构清晰,包含引言、内容摘要、评价和分析、主题和意义以及结论等部分。
它具有客观性、评价性和有理论支持的特点,旨在为读者提供对作品的评估、观点和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书评论》的刊物特色及语言风格争议作者:叶建来源:《出版科学》2012年第05期[摘要]《图书评论》作为国立编译馆主办的书评期刊,带有强烈的官方色彩,但是不能以此否认刊物在近代书评期刊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20世纪30年代初,《图书评论》以书评的形式关注新兴学科的发展,回应思想文化界中重大问题的争论,是当时办得较有特色的学术期刊。
但终因其语言风格在当时出版界、学术界引起诸多非议,成为迄今为止评说纷纭的众多近代期刊之一。
[关键词]国立编译馆社会史论战《东北史纲》语言风格《图书评论》作为国立编译馆主办的书评期刊,创刊于1932年,至1934年停刊,共发行2卷24期。
由于国立编译馆带有强烈的官方色彩,《图书评论》在众多方面体现了国民党当局的文化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官办书评期刊的水平。
本文试图对《图书评论》及其刊物特色作一分析,若能抛砖引玉,实乃本文之幸。
国立编译馆是民国时期“掌理教科图书及学术文化书籍之编译”的机关,隶属于当时的教育部。
1932年6月,教育部根据相关决议裁撤教育部编审处,设立国立编译馆。
成立之初,设编审、总务二处,编审处又分人文、自然两组,各设主任一人。
国立编译馆配有专业的编译人员。
1933年11月取消编审处,仍设人文、自然两组,总务处改称事务组。
时聘童冠贤、陈可忠、刘英士、郑贞文、郑鹤声、周邦道等18人为专任编译,李秀峰、石声汉等24人为编译,如果专任编译有出任其他职务的改为特约编译。
国立编译馆的经费来自固定的政府财政拨款。
据报道,1932年,根据行政院第二十二次会议决议,国立编译馆的月活动经费原定为17000元,但实际到账为7500元,到12月财政部每月拨款6000元,其每月活动经费达到13500元[1]。
国立编译馆的主要任务有二:一是编译,二是审查。
根据国立编译馆组织条例规定,其编译图书的种类是:关于阐明文化及高深学术的著述,世界公认的具有学术权威的专著,学术名辞及其他工具书,各级学校教科书及参考图书,关于内容渊博、卷帙浩繁、非私人短时间所能完成的大型丛书[2]。
国立编译馆的审查任务主要是秉承教育部之命,审查有关图书、仪器和标本。
图书评论社是国立编译馆的附属单位,包括主编、编译和干事等成员在内的人事安排都属于国立编译馆。
甚者,出版经费及稿件稿酬均从国立编译馆所得的财政拨款中扣除。
也正如此,《图书评论》与国立编译馆立馆宗旨是一致的,强调“本刊拟集全国学者之心力,从事批评介绍大中小学校所用教科书、参考书、地图、表解等,以期提高国内新出版物之标准,而达人人皆有好书可读之目的”[3]。
然而什么才是标准的书或好书?在《图书评论》将罗家伦的《读标准的书籍,写负责的文字》作为第1卷第1期的第一篇专文时就似乎已经给出了答案。
在罗家伦看来,所谓标准的书籍,是指饱含真理的,“它是伟大心灵的结晶,它是残酷不停留的时间所淘剩的遗产。
学问固常有进步,但它在进步的流中,有屹然不能毁灭的价值,——这不只是它在某时代的历史价值,而且是它有永久启发后人的价值”。
而要写出标准的书籍,则必须结合政府主导和学者努力才能实现,即“征集中外学者意见,按照学科门类,选定标准书籍,列表公布,予有志研究者以正当的路径”。
同时“由国家或负责文化机关,以不谋利的动机,来编译标准书籍”[4]。
坚持政府的政治立场,是否会导致期刊的质量下降呢?有学者认为这是肯定的,“这样青面獠牙的书评期刊(尽管有许多善良学者被拉来点缀一二),要在求进步的广大读者中找到市场,要得到著述界出版界经久的支持,难矣哉!只好‘收场’了事”[5]。
事实真是这样的吗?这恐怕有待商榷。
《图书评论》停刊的最大原因在于“经费困难”[6]。
《图书评论》从稿件到出版、发行都存在极高的成本支出。
每期支出至少总需1600元:其中稿费约需500元,印刷费约600元,广告费约需200元,邮寄费约需100元,抄写校对费约需100元,杂费约需100元,而编辑与总理的生活费用尚未计算在内。
此外,《图书评论》没有设立销售门市部,所有的月刊不是批发,就是预订,而无论是哪一种,都是有优惠的,导致每月至多收入1000元[7]。
可见,《图书评论》社每月经济亏损至少高达600元,其中赠阅、欠账之类的损失还未计算在内。
当然,《图书评论》并不是没有想法设法地减少成本损失,譬如寻找代销单位进行零售,但总体上是没有成功的。
在这种情况下,本身经费就不充裕的国立编译馆最终放弃《图书评论》已在情理之中。
与此同时,编辑社以主栏目采取外部的投稿,而论文作者又是在相对独立的状态下完成书评,尽管有官方色彩介入,期刊的学术独立性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保证的。
《图书评论》标榜“致全力于各种图书之批评介绍,不涉其他”[8]。
换言之,书评是其核心部分。
事实上亦是如此。
出版发行的整个期间,《图书评论》设立了书评、新书鸟瞰、杂志论文分类摘要、出版界、国内各大学现用科本调查、通讯等栏目,但书评一直作为主栏目,每期登载的学术书评十篇以上,其他栏目除个别外,自第1卷第3期起,大多取消了,即便有,也是偶尔有之,其分量不能与书评所占期刊篇幅相抗衡[9]。
并且,书评栏目的学术论文主要来自外部约稿和投稿。
梁实秋、孙本文、傅筑夫、张其昀、何炳松、吴文藻、宗白华、张季同、顾毓琇、夏鼐、郑鹤声、吴景超、千家驹、张东荪、吴晗、萨孟武、金岳霖、顾颉刚、孙次舟、刘节、陈恭禄、缪凤林、罗根泽、范寿康、周鲠生、刘国钧等一批知名学者曾在上面发表书评。
尽管编辑人员声称有编辑、修改的义务,但官方色彩很少介入,据刘英士后来讲,“刘英士之编辑本刊,未见‘任命’,它根本不是一个官,‘大丈夫一身做事一身当’。
《图书评论》之责任,我自负之。
”[10]也就是说,《图书评论》有相对的学术独立性,与政治保持了一定距离。
作为隶属于教育部的国立编译馆创办的书评期刊,《图书评论》将中小学乃至大学教科书的书评作为刊物主要内容。
大中小学教科书涉及的学科门类不一,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图书评论》不加区分,将相关的书评一并予以登载[11]。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自然科学教科书的书评数量不多,基本上是以人文社会科学的书评为主。
换言之,人文社会科学的书评构成《图书评论》的基本内容。
对于人文社会科学书评的登载,《图书评论》采取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通过书评专栏和杂志论文分类摘要栏目等多种渠道,其中以社会学、教育学和哲学等领域书评为主;二是单靠书评专栏,历史学、经济学、文学、政治学等领域的书评都属于这类。
从中不难发现,《图书评论》对人文社会科学的不同学科又是有所侧重的,即比较关注社会学、教育学和哲学等领域的学科建设。
《图书评论》的书评一般是对某些领域的著作进行长期持续的关注。
譬如社会学领域,除登载吴景超《萧克利佛对于犯罪学的新贡献》、吴泽霖《人格的物质基础》、吴文藻《贝克编译的冯维色的系统社会学》、孙本文《新中华社会学及社会问题》等专文外,《图书评论》的《杂志论文分类摘要》栏目还开辟社会版块,特约著名社会学家吴泽霖来负责具体的撰写工作。
吴泽霖1898年10月生于江苏常熟,1922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堂,随即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苏里大学主修社会学,1927年获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长期从事民族学、社会学问题研究,为近代中国社会学的奠基者之一。
由于他的加盟,栏目的专业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得以保证。
同时,这个版块自第1卷第2期始至2卷12期停刊,除第2卷8期没有外,保持了22期,介绍来自《国闻周报》《新月》《新亚细亚》《劳工月刊》《生存月刊》《社会学杂志》《读书杂志》《东方杂志》《社会科学季刊》等众多国内外学术期刊的399条图书信息,内容涉及社会学理论、中外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妇女就业和婚姻问题、人口问题、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等。
同时,《图书评论》还是紧扣时代脉搏的,通过书评对社会上的政治、思想等问题作出学术上的回应。
20世纪30年代,日本在加速侵华步伐的同时散播种种蒙骗世人的错误观点。
傅斯年等人编著《东北史纲》对此加以驳斥,但由于时间比较仓促,存在史料上的诸多错误。
为此,《图书评论》先是登载郑鹤声《傅斯年编著东北史纲初稿》,充分肯定《东北史纲》的价值,认为“傅君之为此,虽属粗率,亦多可取之处,且以新法做东北史,此为第一部,自有其相当之贡献”,且所作的《东北史纲》,是为驳斥日本侵华的口实“满蒙非中国领土”说,虽不免有临渴掘井之嫌,“然临渴掘井,犹胜于缘木求鱼,对于东北史实之研究,吾人自当竭力赞扬介绍,即余撰评之原意也”。
但由于该著存在不少问题,郑鹤声对当中的史料进行补遗、纠误,“以期完善”,以免“贻笑中外”[12]。
后又登载王仲廉译《傅斯年等编著东北史纲在日本所发生之反响》一文,该文是将日本侵华的学界代言人矢野仁一的著作《驳满洲为中国一体之中国学者之主张》的中译本,译者在“按语”中揭示了矢野仁一“满蒙非中国领土”说的政治意图,及其对日本乃至世界的影响,并指出“此文言论,颇为杂驳,或不值一笑,但见其怀恨李顿报告书,采取李著节略本(作者按:李济所作的《东北史纲》英文节略本)史实之意,时时流露,亦不能不防其向国际间又作谬误之宣传”。
希望在《东北史纲》未出齐之前,“一以供傅氏等参考,一以使国人知日人于使用武力之外,尚有无聊文人为之宣传焉”[13]。
又如《图书评论》对当时思想文化界兴起的中国农村性质和社会史论战也给予回应。
在社会史论战中,大量研究中国问题的文章陆续出现,这其中有不少是误导读者的。
为此,《图书评论》积极登载程憬《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刘节《陶希圣著中国政治思想史》、傅筑夫《陶希圣著中国封建社会史》等文章。
譬如任启元《任曙著中国经济研究绪论》一文,就对任著中的众多乱用统计数字的做法提出批评,认为“统计自述是死的,运用失宜,便无意义,若如任君那样的乱用统计,曲解数字,则更陷于错误”[14]。
并且,《图书评论》诸多书评是站在客观冷静的理性分析立场上,具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较高的学术价值。
譬如陶涤亚《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一文,就比较客观地分析了到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在近代出版史上的地位和价值,认为“虽然在本书出版以前,坊间已有过似是同类的书籍(例如蒋某的),但是本书的贡献,不能不算第一。
和它比较起来,世界书局所发行的蒋某的小册,简直没有继续销行的余地”。
同时又比较清醒地指出该著的缺陷,如指出戈公振仅将民国报纸的商业化现象归结为“民国成立以后,党争岁不绝书,凡不欲牵入政治漩涡之报纸,渐趋向营业方向”的看法,是简单化的处理。
认为戈公振如果能将这种现象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发达相联系,那么“对于这一时代背景的论述,一定还可以搜集不少的材料呢,如果这种材料没有遗漏,本书也一定更要有声有色”[15]!时隔这么多年,陶涤亚的这种观点仍值得今天研究近代出版史的学者借鉴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