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序的认知基础

合集下载

3第三章词序的发展

3第三章词序的发展

第一節 賓語的位置
在原始時代的漢語裏,可能的情況是這樣:代詞作賓 語的時候,正常的位置本來就在動詞的前面(像法語 一樣)。到了先秦時代,由於語言的發展,這種結構 分爲三種情況:
一、完全拋棄了舊形式,僅僅留下若干殘迹 (一)一般情況舉例 ①民獻有十夫予翼。(《書·大誥》) (民間賢人有十個人協助我。) ②惟我事,不貳事,惟爾王家我適。(《書·多士》) (天下事已經歸屬我們,不再歸屬別國,你殷國也已歸屬我 們了。) ③赫赫師尹,民具爾瞻。(《詩經·小雅·節南山》) (威嚴的尹太師,老百姓眼睛都看著你。)
(二)介詞“以”“與”來自動詞,疑問代詞作為介詞賓語時, 也放在“以”“與”的前面,例如: ①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論語·八佾》) ②人而無情,何以謂之人?(《莊子·德充符》) ③吾誰與爲鄰?(《莊子·田子方》) ④且夫暴國之君將誰與至哉?彼其所與至者必其民也。(《荀 子·議兵》)
②始吾與公爲刎頸交,今王與耳旦暮死,而公擁兵數萬,不肯相 救。 說明:“相”字下若是外動詞,又沒有賓語,“相”字便兼起代 詞作用,可以代本人,可以代對方,也可以代第三方,隨上下文 意自可明白,不致誤解。
這些結構之所以被認為殘迹,是因為到了先秦時代,除了凝固形 式外,一般不再用“主語—代詞賓語—動詞”這種結構方式了。 正常的結構已變為:主語—動詞—代詞賓語,例如: ①將安將樂,棄予如遺。(《詩經·小雅·谷風》) ②故天棄我,不有康食。(《書·西伯戡黎》) ③天保定爾,亦孔之固。(《詩經·邶風·北風》) ④其誰能睹是而不樂也哉?(《荀子·王霸》)
漢語史—
漢語語法史
第三章 詞序的發展
詞序是漢語語法的主要內容。就一般說,漢語的詞序是固定的。 從歷史上看,漢語的詞序幷沒有多大的變化,但也不能說完全沒 有變化。主—動—賓的詞序,是從上古漢語到現代漢語的詞序。 但是,在上古漢語裏,有一些特殊的情況,就是賓語可以放到動 詞的前面。這種結構是有條件的,總的條件是這個前置的賓語必 須是一個代詞。

举例说明儿童理解句子时所运用的词序策略

举例说明儿童理解句子时所运用的词序策略

举例说明儿童理解句子时所运用的词序策略嘿,咱就说啊,儿童在理解句子的时候,那可是有他们独特的词序
策略呢!比如说,他们会根据词语出现的先后顺序来理解句子的意思。

就像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小朋友,大人跟他说“把苹果放在桌子上”,
他就会先去找苹果,然后再去找桌子,按照这个顺序来行动。

这多有
意思呀!
还有呢,他们对于一些特定的词序特别敏感。

比如说“我给你”和“你给我”,他们能清楚地分辨出这两种不同的意思。

我记得我小侄子,有
一次他想要我手里的玩具,就会说“姑姑给我”,而不是“我给姑姑”,哈哈,这就是他对词序的理解和运用呀。

再说说类比吧,这就好像搭积木一样,儿童会先把底层的积木放好,然后再一层一层往上搭,词序对于他们来说就是这样的底层基础呀。

他们会先抓住关键的词语顺序,然后慢慢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

儿童的这种词序策略其实也反映了他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呢。

他们就
像小小的探险家,一点点地通过词序来探索语言的奥秘。

咱想想,要是没有这种词序策略,那他们得多迷茫呀!怎么能明白
大人说的话呢?怎么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呢?所以说呀,儿童理解句
子时的词序策略真的是超级重要的呢!这就是我对儿童理解句子时运
用词序策略的看法啦,你觉得呢?。

常识2古代汉语词序

常识2古代汉语词序

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 妇必唾其面。’”
可以看出古汉语的正常语序,与现代汉语基本相 同,就是“主语+状语+谓语请看:
《战国策·赵策》:“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宾语+补语”的顺序,“定语”则 用在名词之前。
“四方是维”即“维四方”。“维”是动词, 是“保护”的意思。宾语“四方”前置,用复指代 词“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词。译为:——执掌国 家的大权维护四方。
“今吴是惧”即“今惧吴”;“城”,用在介 词结构的前面,名词活用作动词,筑城的意思。译 为 :——现在害怕吴国而在郢修筑城墙。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元年》 今有固车良马于此,又有奴
(驽)马四隅之轮于此,使子
择焉,子将何乘?
吾谁欺?欺天乎?
《论语·子罕》
温曰:“何姓?”宓曰:“姓刘”。《三国志·秦宓传》
太师谁撞? 《韩非子》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齐。”
《庄子·人间世》
寡人將誰朝而可?《戰國策·燕策》
大王來何操?《史記·項羽本紀》)
六、应当辨别“前置”和“倒装”这两种不同 性质的语言现象。
时常见到有人把宾语前置句称为“倒装句”(谓宾 倒序) ,这种说法未必妥当。在汉语里,有时为了强 调或突出句子的某个成分,加强语气,句子的词序往 往和上述规则不同,这叫做倒装句或叫倒序句。 例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 是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它是一种正常的语序,决 不是什么“倒装”。因此 必须把“前置”和“倒装” 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现象 区分开来。
孟嘗君曰:“客何好?”曰:“客無好

中考英语重点知识讲解——词序问题

中考英语重点知识讲解——词序问题

中考英语重点知识讲解—词序问题我们知道汉语通过增加助词使一个陈述句变成问句,而英语则是通过改变词序使陈述句变成问句。

我们把“主语+谓语+其他……”这样的词序看成一般的词序,词序跟它不同的句子就叫倒装句。

倒装句有部分倒装和全部倒装两种。

全部倒装是指谓语全部位于主语之前。

部分倒装是指部分谓语(通常是情态动词或者助动词)位于主语之前。

一、全部倒装并不常见,主要是下面三种情况:1、在引用某人的原话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用这样的词序:“直接引语”+ says(或者said)+名词.例如:Smith先生说:“今天我们学第3课。

”相应的翻译应该是:“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Lesson 3.”said Mr. Smith.在英语里“某某说”用的就是完全倒装的词序,请大家注意,“某某”必须是名词(或名词短语),如果“某某”用代词表示,则不需要倒装,如:“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Lesson 3.”he said.2、“here”位于句首的倒装也是完全倒装。

例如:给你钱。

Here is the money. (在这个句子里如果钱用代词表示,则不能倒装,如:Here it is.)公共汽车来了。

Here comes the bus. (在这个句子里如果公共汽车用代词表示,也不能使用倒装,如:Here it comes.)3、当谓语动词为be或者表示拥有的have, 且谓语部分没有助动词或者情态动词时,如果要做成问句(对主语提问除外),一般采用完全倒装。

如:Are you a student? Have you a watch? (=Do you have a watch?)请大家注意:当have表示其它意思的时候(如吃、喝、进行某项活动),问句必须使用部分倒装。

如:What do you have for breakfast? (你早饭吃什么?) 不能说成What have you for breakfast? 但是当have表示“有”时,使用全部倒装或者部分倒装均可。

(六)古代汉语的词序

(六)古代汉语的词序
六 古代汉语的词序
讲授 袁善来
一、词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
词序:也叫“语序”,是指语言中词语结合的先后次序。 汉语不靠词形变化表达语法意义,词序在表达语句含义的 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打你。 你打我。
打你,我。 你,我打。
二、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
汉语的基本词序: 主语——谓语——宾语 宾语前置的语序: 主语——宾语——谓语
《左传•成公三年》:子归,何以报我? 《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在上古汉语中比较严格。但也有例外。 例如: 《论语·子张》:“子夏云何?”
“何如”、“如何”的问题: 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与不谷同好,如何? 《左传·齐桓公伐楚》
“如何”又可说成“若何”、“奈何”: 《左传·僖三十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战国策·赵策三》:“先生助之奈何?”
唯利是图 惟命是听 凝固形式“是之谓”、“此之谓”:
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四年》
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荀子·天论》
4、一般强调性前置(无标志的宾语前置)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齐桓公伐楚》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卫风·氓》 《左传·齐桓公伐楚》:“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彼不恩我也。柳宗元《童区寄传》
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3、宾语用代词复指
为强调宾语,将宾语前置,并在前置宾语与动词之 间加“是”、“之”等代词复指。
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晏婴论季氏》 先君之好是继。《齐桓公伐楚》 “惟(唯)……是(之)……”形式: 唯吾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现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 唯利是图 惟命是听 时不我待

第二节-词序

第二节-词序

❖ (二)动量表示法 ❖ 1、数词直接放在动词前 ❖ 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 逐之,三周华不注。 ❖ 2、数词放在动词后(较少见) ❖ 距跃三百,曲踊三百。 ❖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 ❖ 3、数词加动量词放在动词前 ❖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 几年今夕一番逢。 ❖ 4、数词加动量词放在动词后 ❖ 母乃杖祥脊及两脚百余下。 ❖ 吾于(论语·子罕) ❖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 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 (战国策·齐策)
❖ 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 盗。” (晏子春秋)
❖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 ❖ 皮之不存,毛将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
(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前置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 ❖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晋灵公不君) ❖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 ❖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 但在古代汉语中,宾语在一定条件下要放在 动词或介词的前边,这就是宾语前置。这是 古今汉语语法很不相同的地方,也是古汉语 语法的一个特点之一。
❖ 在三种特定的条件下,宾语可以/应该/必须放 在动词前面。
(一)疑问代词“谁“、“何”、“奚”、 “安”、“曷”、“恶”、“焉”等作宾语
时必须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边。
何”“奈…何”演变而来的,“如、若、奈”是动词,“何” 作谓语,并不作宾语,因此不受此规律的制约。 ❖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 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 ❖ 汉代以后,在口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这一规则就慢 慢地消失了。如汉乐府《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 之欲遗谁?”但是汉代以后写古文的人还一直遵守着这一规 则:“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 在哉?”

现代汉语词序更动研究解析

现代汉语词序更动研究解析

现代汉语词序更动研究解析
汉语词序是指汉语中词语在句子中的顺序。

现代汉语的词序规律是比较灵活的,词语
的顺序可以根据语言环境和表达需要进行变换。

对于汉语词序的更动进行研究和解析,可
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的常用词序是主谓宾的顺序,即主语在前,谓语动词在中间,宾语在后。

例如:“我吃苹果。

”这种词序符合思维习惯,表达简洁明了。

在实际应用中,现代汉语的词序并不仅限于主谓宾。

根据句子的需要,词序可以灵活
地进行变换,以达到不同的语言表达效果。

变换主谓宾的顺序可以突出宾语的重要性。

比如:“苹果我吃了。

”这样的词序就突
出了“苹果”这一宾语的重要性,强调了吃的动作。

现代汉语的词序变换还可以通过倒装、省略、重复等方式进行。

这些变换可以使句子
更加地生动、形象,也增加了表达的灵活性。

倒装是指把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动词的位置进行互换。

例如:“清晨,迎接你的是一
轮红日。

”这样的词序变换使句子更加具有诗意和表达效果。

省略是指省略一些在句子中已经明确的成分,以简化句子并增加表达的节奏。

例如:“夜色渐浓,星光闪烁。

”这样的句子中省略了主语,但通过上下文可以明确主语为夜
色。

重复是指在句子中重复使用某个词语,以增强语气和表达的效果。

例如:“如此美丽,美丽得让人心醉。

”这样的词序变换通过重复使用“美丽”一词,加强了表达的语气和亮点。

汉语词序研究

汉语词序研究

汉语词序研究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复杂的语言之一,有着独特的词序结构。

词序是指语言中词语的排列顺序。

在汉语中,词序一直是被重视的一个方面。

因为它直接影响了句子的含义和语气。

本文将探讨汉语词序的研究,分析其在语言交流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汉语词序结构汉语的词序排列一般是:“主语+谓语+宾语”,但也有例外。

比如在反问句中,“宾语+主语+谓语”的词序较为常见:“你玩游戏吗?”就变成了“游戏你玩吗?”同理,“主语+宾语+谓语”的词序也常见于疑问句,“你喜欢我吗?”变成了“喜欢我吗你?”这可以看出在汉语中词序作用的重要性。

此外,汉语还存在着“动补结构”,即“动词+补语”的结构。

例如,在“她很漂亮”的句子中,“漂亮”就是补语。

动补结构中,补语通常位于动词的后面。

同时,汉语的修饰语也遵循一定规则。

一般来说,修饰语会放在被修饰的词语前面。

例如,“漂亮的女孩子”中,“漂亮的”修饰“女孩子”。

词序在语言交流中的作用正确的词序可使语言传达的信息更加明确和准确。

因此,词序也是获得语言沟通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词序不当可能会导致含义的改变或误解。

例如:“李明学英语很努力”和“学英语很努力的是李明”在词序上只有一个被修饰的对象发生改变,但是句子的意思却不同。

此外,在强调语气的表达中,词序也扮演重要角色。

例如,“我喜欢这只小猫”,强调语气可以把意思改为“这只小猫我喜欢”。

这是通过改变主语和宾语的顺序实现的。

汉语词序结构的改变除了基本的“主语+谓语+宾语”等结构外,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汉语的词序结构也会发生改变。

这是为了强化表达的感情色彩,或在句子中引入特定的强调语气。

例如,把主语提前并放在谓语前面,可以强调主语。

把宾语放在谓语和主语之间,可以强调宾语。

通过改变汉语词序结构,可以更有力地表达情感,例如:“父亲去世了,我再也看不到他。

”这句话把“我再也看不到他”放在了一开始,增强了表达情感的强度。

汉语词序研究的现状随着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探讨汉语词序的相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浅显” 、“志同道合”和英语中的 % 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理论,探讨包括这两者在内 “安乐” , ! # 的汉英凝固词( )在构成成分的前后排列 ! " # # $ # % 次序上所具有的规律性、认知基础与异同。 词序所具有的顺序象似性主要表现在时间顺 序、空间顺 序、思 维 视 点 和 文 化 观 念 等 几 个 方 面。 & ’时间顺序与词序 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皆有其时间顺序性。人 、 、 , . / % 1 3 . / , 5 6 = # , . /4 6 > 4 6 . % 5 1 0, . / % # , / 9 :等。 感知方 式 影 响 句 法 的 排 列 顺 序, (秦 洪 武, : ) 同样也影响词语的内部构成成分的排列 < + + & A + 顺序。 例 如, 人 类 最 早 感 知 和 认 识 的 颜 色 是 “黑”和“白” , (B ,转引自石毓智, : # " 5 6 .C D , & ( ( * : ) 因此便有了“由黑到白”的排列顺序,这在 < & 汉英两种语言里是一致的,如汉语中的“黑白” 、
下几种主要 类型:( )“动作 & ; 动作 < ”型。 的顺序。又如,两种语言中基于“(距离)近而 & 正常 情 况 下 人 们 往 往 先 洒 水 再 扫 地,故 有“洒 亲之”的认知顺序,形成了汉语中的“近亲”和 扫”的表达次序。就“自我”而言,人只有先离 开然后才谈得上回来,故而有“往返”一词;而 审视相对于“自己”的他人时,他人只有先来到 自己 身 边,然 后 才 谈 得 上 离 开,故 而 又 有“来 去”一 词— — —显 然, 两 词 都 以 “ 我” 为 认 知 视 点。对于动物,人们先宰杀,然后切割,因而便 有了“宰割”的顺序。其他此类词语还有汉语中 的“听从” 、 “裁缝” 、 “捕食” 、 “推陈出新” ,英 语中的! 、 、 1 " 6 = # , . / ! 1 " # " 6 # /, . / " 3 # 1 3 , . / 9 9 、 、 、 , 8 1 3 -% > 6 % % 1 " % , . /? , % # 4 . 6 ! #, . /! 1 " 4 7 6 , . / )“动作 ; 结果”型。对于墙等建筑 " 3 .等;( < 物,人们用力推,它就会倒下。基于这种认知次 序,人们创造了“推倒”一词。类似的词语还有 “打倒” 、 “验明” 、 “死板”等; ( ) “方式 ; 动 @ 作”型。两个动作相并列时,若其中之一表示方 式,则表示该动作的语素先提及,以突出是该方 式的动作。如“运走” 、“扫除” 、“推移” 、“倒 退” 、 “爬行” 、 “挑选” 、 “叫卖”等; ( ) “原因 A 。在此,汉族人尚根据相 英语中的 . # , ", . // # , " 反方向的“(关系)亲而近之”的认知顺序创造 了“亲近”一词。显然,这也是基于循环方向感 知的相对认知顺序。 < ’空间顺序与词序 人类 对 于 空 间 事 物 及 其 概 念 有 多 种 感 知 顺 序,这种特点又反映在了语言表达的顺序上。 < E & “上下”顺序 人类具有自上而下的认知顺序,这种顺序源 于人类 对“人 的 直 立 行 走 特 点”和“地 球 的 引 力”的 感 知。 (文 旭,< :( , + + & <) 莱 昂 斯 (F 1 . % : 指出, “垂直纬度( ) : ) = # " 6 > , 5 / 6 2 # . % 6 1 . & ( G GH ( + 的方向性— — —即上下的区别— — —是由我们对万有 引力的经验建立起来的,通常是由天空在上、地 面在下这一事实以及人体在垂直纬度上的非对称 性所建立起来的。由此,垂直性在物理和心理上 )空间纬度;在语言上是 都是最显著的( % , 5 6 # . 基本 纬 度(? ) 。 ”潘 文 国 (& : " 6 2 , " 6 2 # . % 6 1 . ( ( G :/ 也指出,“高、上”的视野总比“低、下” ) < H @
序两类;篇序指篇章内各语言单位(尤指句子) 结构或概念结构。 (沈 家 煊,& :!) 克 罗 夫 特 Q Q $ 也认为: “语言结构反映经验结 ( , : ) 的先后排列次序。目前,国内有关汉英语序的研 H A 5 J @ & Q Q "& R ’ 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句法层面的语序(即句 序)研究,如戴浩一 (& 、秦洪武 (! 、文 ) ) Q # " " & 旭( ;二是词语或短语的内部顺序(即 词 ) ! " " & > 序)与句序的交叉研究,如潘文国 (& 、金积 ) Q Q + 令( 、文旭( 。相比而言,该领域的研 ) ) & Q Q # ! " " & O 究主要集中在前一类语序上。本文拟探讨汉英语 言的词语(或短语)的内部顺序,即词语(或短 语)的内部构成成分的线性排列次序及其认知规 律与特点。 构,即世界结构。后者包含了说话人对真实世界 主观认识的成分。 ” 潘文国( “在汉语构词法中 : ) 指出, & Q Q + ! ! ! 占主导地位的是复合词,尤其是并列式复合词, 占了汉语词汇中的绝大多数。 ”对于汉语中的并 列式复合词而言,词内语素的顺序非常重要;但 对于英语来说,由于语素不是一个自足体,词内 语素几乎没有活动的余地。因此,在词内顺序的 层面上,两种语言之间不具备比较的基础。张培
、“颠倒黑白” ,英语中的 8 5 , > 4, . / 类对此类顺序的经验与感知直接映照在语言描述 “黑白分明” 。另外,就视觉感知而言,人类对动态的事 7 6 # 的顺序(包括凝固词的词序)之中。也就是说, 0 此类 词 语 的 词 序 与 时 序 相 一 致,即 符 合 戴 浩 一 物比对静态的更容易感知,故而形成了汉语中的 ( : ) 所提出的时间顺序原则。首先,描写 “动静”之顺序。 & ( ) * * + 认知视点影响感知的顺序性。对于“白昼” 自然 现 象 的 词 语 多 采 用 时 间 上 的 先 后 顺 序。例 如, “东西” / # , % , . /0 # % -依据的是太阳升起于 东方 而 落 于 西 方 的 自 然 顺 序, “早 晚” / ! " 1 2 / , 0 . 1/ 3 % 4则是每日开始与结束的两个时间段 的直 接 写 照。 人 先 有 生 而 后 才 有 死, 故 “ 生 死” / 5 6 ! # , . // # , 7乃自然顺序之映照。基于此类 认知 顺 序 的 汉 英 词 语 还 有 “ 磨 损 ” / 0 # , ", . / 和“黑夜”这类循环概念而言,人类的认知顺序 存在着基于心理显著( )需要的灵活性, % , 5 6 # . > : 即可 以 互 为 起 点,因 而 便 形 成 了 相 对 的 认 知 顺 序,如汉语中的“日夜”与“夜以继日”和英语 中的 / 。但两种语言 , . /. 6 7 -与 . 6 7 , . // , :, 9 9 : 中为 何 只 有“涨 落” / " 6 % #, . /! , 5 5的 表 达 顺 序,
第! -卷 第-期 ! " " !年Q月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T 5 C A 6 > B 5 J8 . )/ 6 2 F 1 A E 2 @ JU 5 A 1 2 6. > 6 C > 1 E G5 7 7 7
V 5 B 9 ! - W 5 = 1 @ 9 ! " " ! I
词序的认知基础
卢卫中
(上海外国语大学! ) " "信箱,上海! " " " # $ 摘 要:语言是思维与认知的结果,是心理的表征。语言构成成分之间不是无序的、杂乱的,而是有着内在的规
(M ) 与汉 ) 论述了英语成对词 语言是思维与认知的结果,是心理的表征。 成( 5 A D 2 6I > 2 A E ! " " " 即并列式复合词的可比性。本 语言构成成分之间不是无序的、杂乱的,而是有 语联合式复合词, 文将在此基 础 上,用
收稿日期: ! " " ! S " R S & " 作者简介:卢卫中( ,男,山东莒南人,曲阜师范大学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 & Q R S) 方向为认知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修辞学。
律性。同样,凝固词的构成成分之间的线性排列次序也反映出人类思维与认知的轨迹,即词序映照人的思维与认知顺 序。词序主要受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思维视点和文化观念等认知因素的制约。 关键词:词序;认知;象似性 中图分类号:% $ & ’ ( $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语序是指“词、短语、句子、句群、段落和 篇章中语素、词和语句的排列次序” ,语序既是
着内在的规律性。韦尔(0 )指出: “思想彼此 1 2 B
间的关系会明显影响句中词语的安排。 ”(文旭, : ) 我们认为,构成词语(或者短语)的成 重要的语法手段,也是重要的修辞手段。 (刘子智, ! " " & Q " 分之间的线性排列次序也同样反映出人类思维与 : ) 语序可以进一步分为词内语序(即词 & Q Q + $ R 序) 、句子语序(即句序)和篇章语序(即篇序) 认知的轨迹,即词序映照人的思维与认知顺序。 三个层次。词序涵盖词内的语素或短语内的词之 间的先后排列次序;句序分为句内语序和句际语 这是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 )理论在词 2 L 5 6 2 L 2 @ G 序上的体现。象似性是指语言结构映照人的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