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21_古诗两首_饮湖上初晴后雨

合集下载

古诗二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

古诗二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lì yàn an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潋滟 方好
波光闪动的样子 正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空蒙 亦奇
雾气迷蒙,景物若隐若现。 也很奇妙
波光闪动,,晴天的西湖景色 是多么美好 。山色迷蒙,景物若隐 若现,雨天的西湖景致也很奇妙。
15.古诗两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
五里桥杨岗小学
姚杨阳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 居 士,眉山人。宋代文 学家,书画家。他一生 坎坷,屡遭贬谪。与其 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 “三苏”。其散文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为“宋四大家”之 一,诗词成就很高。著 有《苏东坡集》《东坡 乐府》。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把古诗 读通顺。 2.采用结合注释,联系诗句,观察插 图等方法理解词语、诗句的意思,把自 己的理解用铅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配乐朗诵
朗读
质疑再探
这首诗学到这里, 课始提出的
问题弄明白了吗 ?同学们还有什
么疑问 ?
运用拓展 1.自编题 2.读读下面这首诗,比较两首诗描写 的景物的异同。
晓 出 映 接 风 毕 净 日 天 光 竟 荷 莲 不 西 杨 慈 花 叶 与 湖 万 寺 别 无 四 六 里 送 林 样 穷 时 月 子 红 碧 同 中 方
欲把西湖比西子, 欲 西子

指西施,她是春秋 时期越国的美女
西湖就像那风姿万千的美女西 施一样,淡妆浓抹都是那么美。
淡妆浓抹总相宜。 相宜
合适
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句子,品味全诗: 1.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了什么?你从中体 会到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把自己的 体会批注下来。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人教版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人教版
2.掌握古诗的基本知识,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古诗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不一,需要教师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通过实例分析、互动问答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
3.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古诗中的画面。
-学生在表达古诗意境时,往往词不达意,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句型,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
6.情感教育,渗透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古诗中的美好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开始时,我将以一首轻松愉快的古诗朗诵《望天门山》作为导入,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接着,我会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激发他们对新课的兴趣。随后,我会简要介绍诗人李白以及他的创作背景,为学生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3.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共同解析古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4.创新表达,展示成果。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如绘画、表演、写作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表达能力。
5.课后拓展,提升素养。
-教师可推荐相关古诗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课后自主阅读,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5.在情感态度上,学生可能对古诗产生距离感,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体验古诗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两首古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
-学生在理解古诗时,往往难以把握诗人的情感和意境,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需要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如情境创设、对比分析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句背后的内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作者】李白【朝代】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作者】苏轼【朝代】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设计说明《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

这首诗是苏轼任职杭州期间游览西湖时所作,表达了作者对西湖晴雨浓淡相宜的美景的喜爱之情。

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通过设置诗意化的情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和想象中理解和感受晴雨西湖的美妙之处,再由晴雨西湖的美联系到生态城的美,从而升华主题,鼓励孩子们发现美、欣赏美、保护美甚至创造美。

二、教学目标1.能够背诵、默写全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感受晴雨西湖变化的美。

3.联系生活,发现晴雨生态城不同的美。

三、教学重点1.朗诵古诗,读出情感,读出韵味;2.能够背诵诗句,体会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四、教学难点感受西湖晴雨浓淡相宜的变化之美。

五、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读中求悟法。

六、课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安排学生预习,上网查找与西湖有关的诗句和资料。

七、教学环节1.复习导入同学们,在一二年级我们学习了一些关于风景的古诗,大家还记得吗?谁来为我们背一背?(生背诵)我们的祖国江山秀丽,风景优美,有奇丽的庐山瀑布,有壮观的黄河落日,有塞北的辽阔,也有江南的秀美。

今天,老师邀请大家随我一起泛舟西湖,去看看西湖有着怎样令人心动的美景。

我们来学习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2.解读标题读诗先读题,从题目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作者在西湖饮酒,开始是晴天,后来下起了雨。

)苏轼与友人西湖小聚,饮酒正尽兴的时候,突然下起了雨,然后,怎么样了呢?我们一起读诗吧!3.诵读节奏读诗首先要读通诗句,读准字音,谁愿意第一个为大家朗读?(点名朗读,教师做点评)读诗不但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还要读出节奏,大家认真听老师朗读,看看能不能听出来老师读的节奏。

(示范朗读)谁来说说老师读的是什么节奏?(2-2-1-2)你们也来读一读,读出这种节奏感。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21古诗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21古诗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业:
1、背诵古诗给父母听,并说 出古诗大意。 2、收集描写景色的古诗。
波光闪动的样子
云雾迷茫的样子
古代美女:西施
学生给古诗配画, 理解诗意。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还有一个名字叫什么?
西子湖。
西湖也叫西子湖。
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大意。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热爱西湖,热爱大自然。
再读古诗, 读出感情, 体会情感, 试着背诵。
21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学习生字
liàn yàn 潋 滟 yì 雨亦奇 zhuāng 淡妆浓抹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看注释,明诗意。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奇:奇妙。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 国有名的美女 。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望天门山】原文:望天门山【作者】李白【朝代】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原文: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作者】苏轼【朝代】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思30字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思30字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古诗解析
【原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文大意】
这是对西湖美景的精准描绘,诗人通过巧妙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将西湖的美景赋予了人的情感和形态,使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感受到西湖的美丽。

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西湖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译文】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景色显得分外美丽;雨中,西湖周围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也显得格外清幽。

想要把西湖的美和西施相比,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都相得益彰,非常美丽。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思是:在晴天的时候,西湖水波荡漾,景色显得分外美丽;雨中,西湖周围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也显得格外清幽。

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西湖的美都相得益彰,非常美丽。

饮湖上初晴后雨释全诗的意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释全诗的意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释全诗的意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佳作,全诗如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如下: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的水面波光粼粼,美丽极了。

而在雨幕的笼罩下,远处的山峦若隐若现,仿佛一幅朦胧的水墨画,这种奇妙的感觉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无论是淡雅的妆容还是浓艳的妆容,她都能展现出无比的美丽和魅力。

诗人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赞美。

同时,通过比喻的手法,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也表达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苏轼的笔下,西湖的美景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晴天的水光潋滟,还是雨天的山色空濛,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同时,诗人也通过对西施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美的独特见解和追求。

这种追求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赞美,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此外,这首诗还传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景和经历,但只有心中有爱、有美、有追求,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正如苏轼所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无论人生是平淡还是繁华,都应该保持一颗纯净和美好的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和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天门的“中断”和楚江的 “开”有什么联系? • 分析: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 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 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 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 中断而成为两座山(东梁山和西梁 山)。这句衬托出楚江水的汹涌。
天门中断楚江开:浩荡东流的 楚江冲破天门,奔流而去。
感悟诗境 • 首句以天门山与长江的关系, 反衬天门山气势的雄峻险要。 诗人采用侧面烘托的艺术手法, 渲染长江洪流的湍急与威力, 进而反衬出天门山的壮丽奇观。 次句暗示了天门山雄视一切、 镇慑洪流的威力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1、聪明的你找找看诗中写了哪些景 物?
碧水 青山 白帆 红日 2.从这些景物中,你能看出李
西子:西施
淡 妆
浓 抹
欲把西湖比西子,
zhuānɡ
淡妆浓抹总相宜。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若把西湖当作是美女西施, 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那么美 妙多娇。
这首诗是写西湖在不同天气 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作者 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通 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 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
[宋] 苏轼
自读要求: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liàn yàn yì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zhuānɡ
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liàn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àn yì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zhuānɡ
淡妆浓抹总相宜。
潋 滟:波光 闪动的样子
白大概是在什么时候“望”天 门山的呀?
是在早上或者是傍晚。“红日”
•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天门山在两 岸相对立的雄姿扑进眼帘,孤零零的一只小船正 从太阳升起的地方飘荡而来。 问题:诗题“望”的立脚点是哪里,即诗人是在 哪里远望的? • 分析: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望天门 山,他“望”的立脚点是从“日边来”的“一片 孤帆”,即是说诗人是坐在孤帆上的
苏轼) 1.《饮湖上初晴后雨》是( )代诗人( 所写,其中描写晴天的西湖的诗句是 (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雨天的西湖的诗句是 ( 山色空蒙雨亦奇 ),当中有一句比喻句 淡妆浓抹总相宜 ),是把 ( 欲把西湖比西子, (西湖 )比作(西子)。整首诗抒发了作者对 ( )的赞美。
欣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碧水东流至此回:东流的碧绿 的江水,经过两山之间狭窄的 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 汹涌的奇观。
问题:既然楚江波涛汹涌,能冲断 天门,为什么它不是直向前奔腾而 去,却说“至此回”呢?这句话突 出描写的是谁的力量?
• 分析: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 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 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 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天门 山的奇险。
诗歌的思想感情:
• 通过对天门山壮丽景色的描 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 热爱和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歌 颂。
苏 堤 春 晓
平 湖 秋 月
曲 院 风 荷
断 桥 残 雪
花 港 观 鱼
雷 峰 夕 照
柳 浪 闻 莺
双 峰 插 云
三 潭 印 月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 家、散文家、诗人、词人。他与 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 学名世,世称“三苏”,他家三 口人都被评为唐宋八大家。苏轼 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 府 》等。
水光潋滟晴方好,

② “方”的意思是( )
①正直; ②正当,恰好;
③一种形状。
山色空蒙雨亦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波光闪动的晴天景色真好,云 雾迷茫的雨天景色也很奇妙。
西施本名施夷光,她与王 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 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 首。她是春秋末期越国人,天 生丽质,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居住在苎(zhù)萝山苎萝村。 苎萝山现属绍兴诸(zhū)暨(j ì) 市城关镇。苎萝有东、西两村, 施夷光住在西村,所以叫她 “西施”。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人,李白诗歌散失 不少,至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彩, 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 25岁的时候就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 开了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 勃地乘船顺江东下,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 的东、西梁山时。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 吸引住了,于是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李白简介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1.天门:即天门山。安徽省当涂县的东梁 山(古代又称博望 山)与和县的西梁山 的和称。两山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 形势非常险要,“天门”由此得名。 2.中断:从中间断开。 3.至此回:①回(回旋)由于两山夹峙,汹 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 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 ②“回”为江水随着山势顺势而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