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复习教案和习题
《兰亭集序》教案5篇

《兰亭集序》教案5篇《兰亭集序》教案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兰亭集序》教案篇1教学目标1、掌握“次”、“修”、“与”、“因” 等重要的文言词语;积累一些写景的句子。
2、提高诵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语感;学会比较,质疑与思考。
3、体会认识作者的人生观,提高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学会联想与比较,在“语境”中对其意义确认。
2、理清文章结构,提高诵读能力。
3、领会王羲之在文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认识。
教学设想1、如此美文,诵读至关重要。
准备高雅的古琴、古筝曲《高山流水》配乐诵读。
2、通过联想、比较的方法,来阐释文体、积累词语、拓宽视野。
3、多媒体配合。
背景资料(一)作家作品1.王羲之王羲之 (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字逸少。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
初为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引为参军,累迁长史。
后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复授护军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
以寿终。
世称王右军。
原有集10卷,已佚。
张溥辑有《王右军集》2卷,见《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
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
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锺繇、梁鹄等著名书法家的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
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楷书逐渐成熟,草书得到发展。
他在此基础上,又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风,而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
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
《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精选6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精选6篇〕《兰亭集序》优秀教案〔精选6篇〕《兰亭集序》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
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积累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用法。
2.才能目的: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3.情感目的: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的重难点1、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特殊用法。
2、作者在文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原因。
我们如何对待,要有自己的见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大家知道唐太宗在生前非常珍爱一部书法作品,可以称得上是爱不释手。
要说唐太宗是如何得到这部传世佳作的还有一个故事。
李世民特别喜欢这个东西,他下令重金买下这个东西,但是因为是王羲之的,王家把他当宝贝,绝不传人。
就在唐太宗这时候,王羲之的七世玄孙当了和尚,就是智永和尚,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坚决不肯把这个东西给人,后来他死了,就把这个作品给了他的徒弟辩才和尚。
唐太宗没有方法,只好让人行骗。
唐太宗派大臣萧翼去辩才和尚那里,因为和辩才和尚下棋,后来,辩才和萧翼因为下棋,成了好朋友,这时候,在趁辩才和尚不注意的情况下,将这部作品偷走了。
这部作品就是王羲之在酒醉的状态下写下的《兰亭集序》。
据说唐太宗在临死之前痛哭流涕的跟他的儿子唐高宗立下遗嘱要把这件作品与他合葬。
这篇佳作无论是在书法上还是在文学上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兰亭集序》。
二,介绍作者及其《兰亭集序》1,作者简介1、王羲之〔321~379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他的儿子王献之后来也成了书法名手。
《兰亭集序》教案汇编6篇

《兰亭集序》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兰亭集序》教案篇1【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及旷达胸怀。
2、通过朗读训练,体会本文清丽流畅、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1、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2、本文写景、抒情、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书法是起源于我国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我国书法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如并称二王的王羲之、王信之,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等。
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件件美不胜收的书法精品,丰富了我们的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
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件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书法作品,它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兰亭集序》,书法上也称《兰亭序》。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生朗读课文注释①。
提醒学生注意课后小短文。
《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
我们今天不妨就来一起学习王羲之这篇文质俱佳的《兰亭集序》。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多媒体显示:兰亭和兰亭有关的幻灯片)我们先来看几幅有关图片,然后一起听老师朗读课文,同学们可一边听朗读,注意句读和语气,一边整体感知品味这篇课文。
三、朗读品味,分析内容1、齐读课文第一段,分析:问:这一段作者记叙了兰亭盛会,同学们找找看,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答: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与会者等。
并有写景、叙事和抒情。
进一步明确写景、叙事和抒情的语句。
(略)再明确层次。
(层次不必过细,只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已。
)归纳第一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乐。
再读课文第一段,要求读准句读、读出语气,师略作点评。
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5篇

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5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篇一《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兰亭集序》摹本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
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步骤]一、导语: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多音字:会稽(kuàijī)感慨系之(xì)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四、朗读课文。
《兰亭集序》练习指导教案

《兰亭集序》练习指导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兰亭集序》,使学生了解王羲之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领略其文学魅力。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兰亭集序》的文意,领会王羲之的文学风格。
(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3)欣赏《兰亭集序》的艺术魅力。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生僻词语的理解。
(2)句子结构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兰亭集序》的文学背景、作者生平及文章内容。
(2)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兰亭集序》的艺术美。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播放与《兰亭集序》相关的视频、音频资料,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2)黑板板书:标注重点词语、句子结构。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1. 教学内容:(1)介绍王羲之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朗读《兰亭集序》,感受其文学魅力。
(3)分析《兰亭集序》的文意,讲解重点词语、句子。
(4)讨论《兰亭集序》的艺术特色。
2. 教学步骤:(1)导入:简要介绍王羲之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朗读《兰亭集序》: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3)讲解文意:分析文章结构,讲解重点词语、句子。
(4)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兰亭集序》的艺术特色。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1)熟读《兰亭集序》。
(2)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
2. 评价:(1)课堂表现: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等情况。
(2)作业完成情况: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3)学习心得体会:表达对《兰亭集序》的感悟和欣赏。
六、教学拓展与延伸1. 教学内容:(1)比较《兰亭集序》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的异同,如《滕王阁序》、《祭十二郎文》等。
(2)探讨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与《兰亭集序》的关系。
2. 教学步骤:(1)组织学生进行文献资料的搜集,比较《兰亭集序》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的异同。
《兰亭集序》复习教案

05
兰亭集序的实践应用
教学应用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兰亭集序》,学生 能够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提 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审美 情趣。
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讨论、示范、练习 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 入理解《兰亭集序》的内涵和 表达技巧。
教学过程
先介绍作者和背景,再逐段讲 解文章内容,分析语言特色和 思想内涵,最后进行总结和练 习。
《兰亭集序》复习教案
授课教师:
2023-12-28
目
CONTENCT
录
• 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 • 兰亭集序的主要内容 • 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 • 兰亭集序的鉴赏要点 • 兰亭集序的实践应用
01
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
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寻求精神寄托,山水诗、玄言 诗盛行。
儒学衰微,道家思想盛行
创作契机
80%
修禊活动
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 之与谢安、孙绰等41位名士在兰 亭举行修禊活动,即文人雅集。
100%
酒酣兴至
大家轮流赋诗,王羲之即兴挥毫 ,写下了《兰亭集序》。
80%
对生死的思考
当时聚会的一些名士已经去世, 王羲之感叹人生短暂,于是将自 己的感慨融入了这篇序文中。
02
兰亭集序的主要内容
崇尚自然、超脱生死成为时代风尚。
书法艺术成熟
王羲之等书法家创造出“魏晋风韵”,《兰亭集序 》成为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
个人背景
王羲之的家族背景
琅琊王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出身于这个家族,从小受到 良好的教育和家族文化的熏陶。
王羲之的个人经历
他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为人正直,敢于直言不讳。晚 年隐居山林,寄情于山水诗和书法创作。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兰亭集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文言字、词、句教学,读懂文章内容,并能成诵。
2、品味文中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3、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看图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
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致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
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憾事。
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冯承素的摹本。
它跨越千年,魅力长在,历代文人吟诵品评,不能释怀,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这篇传世佳作。
(板书课题:兰亭集序王羲之)二、检查预习1、学生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作品。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教辅),读懂文章内容,翻译文章一遍。
3、找出文章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尝试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在原因。
4、文言知识积累(见幻灯片)三、研习课文1、教师配乐范背课文学生找出感情变化的词语,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线索。
明确:乐——痛——悲2、回顾第一、二段:“信可乐也”,作者参加兰亭修禊事,乐因何而生?学生回答后明确:时令宜人--乐,高朋满座--乐,环境幽美--乐,活动高雅--乐,天气晴朗--乐。
总而言之,能“游目骋怀”“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板书“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3、读第三段思考:王羲之参加兰亭雅集如此快乐,但他笔锋一转,呼出“痛哉”,痛由何而来?“痛”什么?讨论提示:第二自然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夫人之相与放浪形骸之外”。
“夫”字为抒发感慨的标志。
作者从人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入手,以此为切入点,引出第二层的感慨:“虽趣舍万殊岂不痛哉!” 第一个分号所在句讲了两种人生态度——“晤言一室之内”与“放浪形骸之外”。
七年级语文《兰亭集序》教案

七年级语文《兰亭集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兰亭集序》的内容。
(2)能够分析并欣赏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3)了解魏晋时期的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兰亭集序》。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重视聚会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兰亭集序》的重点字词解释。
2.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特点。
3. 魏晋时期的文化背景。
三、教学难点1. 《兰亭集序》的文言文理解。
2. 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精髓。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兰亭集序》的字词、句式、篇章结构。
2. 示范法:示范朗读、默写《兰亭集序》。
3.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王羲之的生平和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兰亭集序》,感受文本韵味。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
3. 课堂讲解:(1)讲解《兰亭集序》的字词、句式、篇章结构。
(2)分析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特点。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兰亭集序》的内涵和价值。
(2)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水平。
(2)让学生进行默写练习,巩固记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作业布置:(1)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兰亭集序》的故事。
(2)让学生回家后,练习书写《兰亭集序》中的优美句子。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与其他王羲之的作品进行对比,如《黄庭经》、《快雪时晴帖》等,分析各自的艺术特点。
2. 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参观书法展览或博物馆,直观感受王羲之书法的魅力。
七、课堂练习1. 朗读练习:选择《兰亭集序》中的一个段落进行朗读练习,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复习教案
备课时间:2012 10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
2、过程与方法:再次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
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析天天练
二、读课文
学生个别读、齐读、培养语感,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
三、学生自译或分组翻译课文
四、投影检查复习情况
1、重要词语的解释
2、指出通假字及其古今异义词的解释
3、辨析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4、翻译重要句子
五、学生讨论分析文中几个重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所以之以
六、做练习《步步高》
七、课堂检测(见篇子)
八、课后总结(本课需要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兰亭集序》练习
一、文学常识
《兰亭集序》选自《_____________》,王羲之,字_________,_________(朝代)琅玡临沂(现山东省临沂县)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___________家,有“_____________”之称,世称“___________”。
二、给加点字注音
癸.丑会稽
..修禊.流觞.曲水游目骋怀
放浪形骸.曾.不知临文嗟.悼趣.舍万殊齐彭殇.
三、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悟言一室之内虽趣舍万殊
四、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的含义。
列坐其次
..或取诸怀抱
....亦将有感于斯文
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俯仰
..一世
所以
..之盛
..游目骋怀俯察品类
五、解释下列加点活用词语的含义
群贤.毕至,少长
..随化死生亦大.矣
..咸集。
况修短
齐.彭殇为妄作一觞.一咏知一.死生为虚诞所以游.目骋.怀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六、【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多义词的含义
(一)临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二)一
若合一契其致一也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觞一咏
(三)次
列坐其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余船以次俱进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陈胜、吴广次当行:(四)致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五)修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守战之具
(六)期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期(jī)年之后
君与家君期日中
【虚词运用】指出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和含义
1、所以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
2、之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以之兴怀暮春之初
所之既卷夫人之相与
3、以
引以为流觞曲水亦足以畅叙幽情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七、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1、死生亦大矣。
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3、不能喻之于怀
4、亦将有感于斯文
5、当其欣于所遇
6、虽无管弦之盛
7、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8、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9、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10、悟言(于)一室之内
八、翻译下列句子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
乐也
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
形骸之外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兰亭集序》小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组是()。
A.虚诞.(dàn)临沂.(yí)癸.丑(guǐ)趣舍万殊.(shū)
B.符契.(qì)修禊.(qì)彭殇.(shāng)流觞.曲水(shāng)C.管弦.(xián)嗟.悼(jiē)会晤.(wù)游目骋.怀(pìn)D.妄.作(wàng)悲夫.(fū)会稽.(jī)静躁.不同(cào)
2.下列词语的书写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清流急湍惠风和畅放浪形骸应戴左右
B.群贤毕至暂得于己快然自足取诸怀抱
C.所知既倦情随世迁修短随化畅叙友情
D.若合一契喻之于心世殊事异幕春之初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全贤毕.至(完毕,结束)少长咸.集(名词作状语,在咸阳)茂林修.竹(修整)俯仰
..一世(低头和抬头,泛指随便应付)B.终期.于尽(至,及)人之相与.(给与)
崇.山峻岭(崇高)暂.得于己(短暂,一时)
C.感慨系.之(附着)修短随化.(造化,即自然)向.之所欣(过去,先前)喻.之于怀(明白)
D.其致.一也(情致)列坐其次.(下面)
列.叙时人(一个一个地)信.可乐也(诚信)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及其所之.既倦 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C.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D.曾不知老之.将至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日期,时间)B.期.年之后(一周)
C.秋以为期.(约定的佳期良辰) D.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约定)6.下列各句表明《兰亭集序》写作目的的一句是()。
A.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C.亦足以畅叙幽情。
D.死生亦大矣。
7.默写名句。
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后之视今,。
②,,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③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列坐其次。
8.翻译下面句子。
①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②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