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栖居_必要性_可能性及其实质
【高二作文】诗意的栖居

【高二作文】诗意的栖居庄周梦蝶,逍遥物外,遨游无形于物我之间,这是一种诗意的生活。
陶潜弃印,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于东篱之下,构建了自己心中的桃源,这也是一种诗意的生活。
梭罗在蓝宝石般的瓦尔登湖畔筑起了木屋,如大自然般悠然自在的生活,或垂钓于蓝湖之上,或散步于密林小径,写下不朽名作,他的生活更是诗意的。
回顾历史,不可否认,当今时代是一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文化混杂的时代。
当然,我们不会面临物质匮乏,但我们的精神世界面临着太多的选择。
随着“微信时代”的到来,人民网正在飞速发展。
在哔哔声中,我们渐渐变成了浑浊而杂乱的大细胞。
我们匆匆忙忙地走着,满身尘土。
我们看上去既紧张又焦虑。
一刻也没有提示,声音就像一百只昆虫在吞噬身体。
心脏又痒又难受。
就像一个瘾君子。
“人过度依赖工具,就成了工具的工具,与行尸走肉无异。
”《黑客帝国》中尼奥如是说。
不可否认,“微信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与人的交流方式,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
原本不怎么沟通的朋友一下子活络起来了,这固然是件好事。
但各种各样的群也随之建立起来了,那些熟悉的陌生人在群里喋喋不休的讨论着家常琐事,太多无用的信息充斥着你的大脑,你的生活被群支配而疲于奔命,心灵的翅膀被加上层层桎梏,诗意也荡然无存。
庄子说:“你可以在无限中游泳而不用等待。
”是啊要实现思想的绝对自由,就必须做到“无我”、“无事”、“无名”,即“无我”,消除一切人为的束缚,保持安静和无忧无虑。
毕竟,我们无法突破现实条件的限制。
然后关掉手机,把你的大脑放在哔哔的提示声之外,感受平静和诗意的自然,清空你的大脑,在那一刻永恒的无忧无虑的空间里漫游。
梭罗不愿生活在那躁动不安的、神经兮兮的、热闹喧嚣的19世纪,独自来到偏僻的瓦尔登湖畔,静静的思考,任时间悄然流逝。
他就像他笔下的柑橘一样吸收着原生态的营养,心灵在大自然的滋润下充实起来,没有闲人的打扰,超然的活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
诚然,微信改进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但它恐怕不会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甚至会导致人们忘记生活的意义,本末倒置的去追求一些外在的东西,这也是梭罗所担忧的。
【高考作文】诗意地栖居

【高考作文】诗意地栖居以“诗意地栖居”为主题,探讨现代人如何在都市中找寻诗意的生活。
都市生活的快节奏和繁忙的工作让现代人们感觉到压力倍增,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
为了逃离繁嚣城市的喧嚣,现代人们开始寻找一种诗意的生活方式,努力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找到真正的满足。
对大多数人而言,打破自己的生活规律,参加一些诗意的文化活动是找寻诗意生活的一种方式。
比如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欣赏绘画和雕塑艺术,品味历史文化的厚重与创造力的奇妙;逛书店,阅读一本心灵撼动的诗集,享受文字带给内心的触动和思考;参加音乐会和戏剧表演,欣赏音乐和戏剧艺术的融合,沉浸在美妙的音符和台词之中。
这些文化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审美情趣,增加人对美的感知能力,还可以丰富内心的情感经历,让人们更加感悟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远离城市喧嚣,亲近自然也是一种找寻诗意生活的方式。
当工作和学习的压力逐渐积累,人们往往感到心情沉重和疲惫不堪。
此时,走出都市的高楼大厦,去探寻大自然的美丽与奇妙,可以给人们带来身心的放松和心灵的慰藉。
可以选择去郊外的公园、森林、湖泊,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也可以参加户外活动,比如爬山、徒步旅行等,与自然亲近,感受大地的温暖和神秘。
在自然的怀抱中,人们可以放松心情,减轻压力,感受生活的美好与纯粹。
提升生活品质、培养修养也是诗意地栖居的重要途径。
无论是在居住环境的布置和装饰上,还是在生活的琐事中,人们都可以在细节中营造一种诗意的氛围。
通过努力打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创造一个舒适的休闲空间,培养一种悠闲自得的心境,让人在家里也能感受到一种诗意的生活。
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礼貌待人,关心他人,倾听他人的需求,分享彼此的快乐与烦恼,实践人文关怀,培养心灵的美好与温暖。
诗意地栖居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心灵的态度。
通过参加文化活动、亲近自然,提升生活品质与修养等多种方式,人们可以发掘生活的美好与意义,找到内心深处的平静与宁静,从而在都市中找到真正的诗意生活。
大学美育第一单元《诗意的栖居》

大学美育第一单元《诗意的栖居》本大纲旨在概述《大学美育第一单元《诗意的栖居》》的内容和目标。
一、内容概述诗意的栖居》是大学美育课程的第一单元,旨在通过诗歌艺术的探索,使学生对栖居的诗意有更深入的理解和体验。
本单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诗歌鉴赏:学生将研究并鉴赏一些经典的与栖居相关的诗歌作品,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意境构建。
表达与创作:学生将通过写作和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栖居的诗意的理解与感受,并尝试进行一定程度的创作。
讨论与交流:学生将参与小组讨论和整班交流,分享对诗歌和栖居的理解,通过互动交流加深对主题的认识。
二、目标诗意的栖居》的研究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通过诗歌鉴赏,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提升他们对艺术的审美水平。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写作和表达,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思维灵活性和表达能力。
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和整班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了解与关怀自然环境:通过对栖居的诗意的探索,让学生深入了解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并关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研究本单元后,学生将对栖居的诗意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体验,同时也将培养艺术欣赏能力、创造力和合作与交流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关怀和责任感。
本单元将探讨诗意的居住环境对人类美育的重要性。
学完这个单元后,学生应能够理解和欣赏诗意的居住环境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并能够表达对诗意居住环境的喜爱和欣赏。
学完这个单元后,学生应能够理解和欣赏诗意的居住环境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并能够表达对诗意居住环境的喜爱和欣赏。
【高考作文】诗意地栖居

【高考作文】诗意地栖居
在这个嘈杂的世界上,人们总是在忙忙碌碌地寻找自己的生活之路,而我却选择在这
个喧嚣的城市中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诗意地栖居。
或许,这并不是一座美丽的山水世界,
也不是一个令人倾倒的乡村田园,但我坚信,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心中有一份对诗意生活
的向往,就能在这个城市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诗意地栖居。
每当夜幕降临,我总是会找一个角落静静地坐下,闭上眼睛,聆听着远方传来的车辆
喧闹声,却也能在心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栖居。
在这个城市中,看似只有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但实际上,只要你肯用心去寻找,就一定能发现这个城市中各种不起眼的角落,如那
些被遮挡的树木、无名小巷、角落的花坛,这些都可以成为你的诗意地栖居。
在我心目中,诗意地栖居并不一定要拥有华丽的外表或是壮丽的风景,它更多地是一
种心境的体现,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的展示。
或许,一瓶清茶、一朵盛开的花、一本
喜欢的书,都可以成为我心中的诗意地栖居。
在这个城市中,我总是在这些简单而平凡的
事物中找到生活的真谛,让我心中的诗意地栖居得到了满足。
人们总是认为诗意地栖居要么是在闲暇的山水之间,要么是在天然的乡野田园中,然
而我却坚信,诗意地栖居就在这个喧闹的城市中,更是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只要我们愿意
用心去寻找,用心去感悟生活的点点滴滴,就一定能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诗意地栖居。
城市中的温暖,不仅来自于熙熙攘攘的人流,更来自于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诗意生
活的追求。
或许,诗意地栖居就是我们在这个城市中建立起来的一片属于自己的梦想天地,一方可以让我们心灵得到安慰和滋养的栖居。
在诗词鉴赏中诗意地栖居

在诗词鉴赏中诗意地栖居在诗词鉴赏中,诗意地栖居是一种情感和精神上的体验。
当我们阅读诗词时,会深陷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从而与诗意心境相契合,仿佛身处与诗人共鸣。
在这样的境界中,我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与灵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深刻。
本文将从诗意地栖居的概念、体验及其在诗词鉴赏中的意义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诗意地栖居的概念诗意地栖居,是指在诗意的情境中静心沉思,与诗人的心灵相遇,感受到诗意的韵味和生活的美好。
它是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体验,是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感悟和抒发。
诗意地栖居并不一定要身处山水之间或闲庭信步,而是一种内心的境界和精神的静谧。
在这样的栖居中,人们可以亲近自然,与诗人对话,感受生活的真谛,平衡心灵的沉浮,获得灵感和启迪。
1. 与诗人对话当我们读诗时,仿佛诗人就在身边,与我们对话。
我们在读《庐山谣》时,可以忽略现实中的杂音,沉浸在诗中的江山秀丽之中,和李白一起倚栏却谈论人生百态;读《赠汪伦》时,我们可以与王维一同醉酒言欢,感怀友情。
在与诗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感慨、思索、情感和心境,仿佛置身与他们共鸣。
2. 情感共鸣在诗意地栖居中,我们会和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
当我们读到孟浩然的《夜泊牛渚怀古》时,是否也会感叹“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想象自己置身孟浩然的思绪中,感受古人的离愁别绪;读到李清照的《如梦令》时,是否也会感受到她的失意愁绪,自己也会感到情绪忧郁?在诗意地栖居中,我们会情感共鸣,与诗人情感相通,感受到生活的苦乐、忧愁与迷茫。
3. 寻找灵感在诗意地栖居中,我们也会寻找到灵感。
当我们沉浸在诗词的情境中时,会忽然间被一词一句所触动,产生灵感。
或许是受到诗人的启发,或许是在情感共鸣中产生,这些灵感会激发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诗词的创作产生影响。
诗人的情感与思想,会成为我们创作的营养。
1. 增进审美享受诗意地栖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欣赏诗词,提升审美享受。
当我们置身诗意情境中时,会更加专注于诗词的意境和语言艺术,感受到其中的魅力。
“人诗意的栖居”

“人诗意的栖居”“诗意的栖居”引自荷尔德林的诗作,是一种存在主义的哲学理论,同时在艺术和生活领域对人性的发掘、回归,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论文通过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理论”来欣赏日本导演北野武的影片《菊次郎的夏天》中故事情节、拍摄手法、人物设置以及音乐制作的完美结合对“诗意的栖居”内涵的阐释。
标签:人性;诗意;栖居;菊次郎;回归“人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引自荷尔德林的一首以独特的方式流传下来的诗歌,这是一个自我显现、自我人性敞开、自我人性领悟、自我实现的生命体验过程。
海德格尔的理论最主要的就是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海德格尔对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情有独钟。
海德格尔之所以选择荷尔德林作为他的阐释对象,是因为他认为:荷尔德林是最纯粹的诗人,他受诗的天命的召唤,直写诗的本质,他既是一个诗人,又是一个思想家。
“……我之所以选择了荷尔德林,……仅仅是因为荷尔德林的诗蕴含着诗的规定性而特地诗化了诗的本质。
在我们看来,荷尔德林在一种别具一格的意义上乃是诗人的诗人。
” 海德格尔的目的是要进行一场诗与思的对话,是要从哲学上显现存在的意义,因此他阐释的方式与一般人进行文学上的阐释方式完全不同,他特意从荷尔德林的诗歌中摘出5段诗句。
这5段诗句的前4段分别阐述了诗、语言、人、思与存在之间的至情至性、至亲至近的关系,最后,落实到第5段诗句:“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日本导演北野武是一个以拍摄暴力血腥的电影为主,以他特有的辛辣和黑色幽默著称,1999年他自编自导自演的《菊次郎的夏天》却是一部特别的作品,它所诉求的是“回归温柔”。
在这部影片中,导演运用大量的蒙太奇与长镜头的电影语言和电影叙事手法,通过整部电影表现出了对人生和生活的哲思。
影片讲述了九岁的正男,从小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在外地工作,平日与年迈的祖母相依为命,虽然也曾有感到寂寞的时候,但懂事的正男都尽量坚强忍受。
【高考作文】诗意地栖居

【高考作文】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喧嚣的都市中,人们总是忙碌着追逐着各自的梦想,日复一日的忙碌,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生活中的另一种状态,那就是“诗意地栖居”,这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对生活的追求,让我们放慢节奏,放下繁琐的杂念,沉浸在生活的诗意之中。
诗意地栖居,是一种心灵的抚慰,是内心深处对生活的期盼。
它并不是虚幻的幻想,而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人们每天都在追逐成功,追求金钱与名利,却忽略了心灵的滋养,忽略了品味生活的美妙。
诗意地栖居,是一种对心灵的抚慰,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只有拥有一颗平和的心,才能在烦嚣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才能感受到诗意的滋养。
我们可以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找到诗意的元素,感受到心灵的抚慰。
诗意地栖居,是一种对自然的热爱。
在这个城市中,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我们往往把自己关在了城市的铁笼中,忽略了大自然的美好。
只有走出城市的喧嚣,走进自然的怀抱,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诗意。
踏着清晨的露珠,聆听鸟儿的啼声,感受大自然的真诚与美好。
生活在自然中,就像诗人在诗歌中,尽情地吟唱。
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我们才能找到内心的宁静,才能领悟生活的真谛。
诗意地栖居,是一种对大自然的热爱,是一种对生活的感悟。
诗意地栖居,更是一种对美的感悟。
生活中,美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无处不在。
一朵盛开的鲜花,一个微笑的孩子,一块晶莹剔透的石头,都是生活中的美,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感受。
感受美,就是感受诗意的生活。
诗意地栖居,是一种对美的感悟,是一种对生活的领悟。
诗意地栖居,更是一种对心灵的滋养。
我们常常被琐碎的事务缠绕,被物欲蒙蔽,容易迷失在生活的道路上。
而诗意地栖居,让我们在迷失的道路上找到方向,找到内心的宁静。
只有平静的心灵,才能找到诗意的滋养,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诗意地栖居,是一种对心灵的滋养,是一种对生活的思考。
诗意地栖居,是一种对生活的思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都有自己的追求。
诗意的栖居

诗意的栖居诗意的栖居,是一种向往和追求,是一种精神的境界。
它不是简单地追求居住环境的舒适和安逸,更不是物质的堆砌和奢华。
诗意的栖居,是人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寻找和营造一种与自然、历史、文化相融合的居住方式。
它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
诗意的栖居,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这种美好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用心灵去体会的。
当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点滴,去关注身边的一草一木,去体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我们就能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
这些美好可以让我们心灵得到滋养,让我们的精神得到放松,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
诗意的栖居,需要我们用情感去营造一种与自然、历史、文化相融合的氛围。
这种氛围不是简单的装饰和美化,更不是一味的复古和怀旧。
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去营造一种与自然、历史、文化相融合的氛围。
这种氛围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寄托,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加有意义。
诗意的栖居,需要我们用智慧去寻找和创造一种与自然、科技相融合的居住方式。
这种居住方式不是简单的复制和模仿,更不是一味的追求高科技和智能化。
它是我们在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去寻找和创造一种与自然、科技相融合的居住方式。
这种居住方式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放松和滋养,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健康和愉悦。
在诗意的栖居中,我们不再是孤独的个体,而是与自然、历史、文化相互关联的整体。
我们通过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意义,去营造与自然、历史、文化相融合的氛围和居住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和幸福,更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诗意的栖居是一种理想,是一种追求。
它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用心去感受、用情感去营造、用智慧去寻找和创造。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诗意的栖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7
诗意的栖居: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实质
杨 白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人类精神维度、自由本性的缺失是这个时代贫困的本质,这种缺失与形而上学在西方的发展有关。
因此,拯救之途在于重提存在的意义,其可能性在于诗的本质、使命和权利与人类自由本性显现的本质关联,其实质是让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从而实现灵魂的返乡。
关键词:时代的贫困;诗;诗意的栖居
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0)06-0227-03
一、深渊与上帝之死:告别哲学的一言不发
时代的贫困之本质在于人类人性可能性维度的缺失。
这个维度就是作为超感性世界而存在的理性自由,亦为哲学、诗、艺术甚至宗教所企及的上帝形态的理想可能性的维度。
这一精神性的维度相当于中国#伦理精神世界∃中的#仁∃和#善∃,即古希腊早期意指为#优美∃,晚期罗马的朗吉弩斯特标为#崇高∃,并于近代法国布瓦罗以来成为美学重要范畴的#宇宙的无限∃。
康德把这种外在的宇宙无限纳入了人性自身的#尊严∃,并因其规范引导人的道德生活而被命名为#高贵∃、#高尚∃。
因此#优美∃、#和谐∃、#崇高∃都是指理性或者说神性本身。
尼采最早看到了世界时代的贫困,并且认为形而上学是这一时代不幸与人类苦难的根源,认为柏拉图主义即理性主义的专制性统治带来了人类生存的不幸。
但尼采没有看到形而上学的真正困境并不在于超感性世界本身,因此他匆忙地以颠倒的方式宣布了形而上学的终结。
尼采将#强力意志∃作为新的上帝扶到了理性的位置。
在尼采那里,作为超感性世界的被彻底虚无即#虚无主义化∃而更加有害。
其有害性就在于加重了世界黑夜的进程%%%超感性世界的消失,人的形上维度的被取消。
海德格尔批判道,#尼采最后体会到无家可归的味道。
尼采在形而上学的范围内不能找到摆脱无家可归的痛苦的其他出路。
只有把形而上学倒转过来。
但这却是无出路状态的完成。
∃
与尼采相比,倒是诗人荷尔德林清醒很多,他不仅看到了#上帝的缺席∃和#诸神远逝∃的无家可归状况的厄运,并且向我们预见更恶劣的厄运是,不光是上帝和诸神的逃遁,而且神性的光辉已经在世界历史中黯然熄灭。
而这熄灭的本质就是,这一时代的人们从未根本上察觉到上帝之缺席本身。
更极端的不幸,用海德格尔的语词去说,#世界黑夜的贫困久矣。
既已久长,必会达到夜半。
夜到夜半也即最大的时代贫困。
于是,这贫困时代甚至连自身的贫困也体会不到。
这种无能为力便是时代最彻底的贫困,贫困者的贫困由此沉入暗冥之中。
贫困完全沉入了暗冥,因为,贫困只是一味地渴求把自身掩盖起来。
∃∀
作者简介:杨白,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哲学博士,研究方向:现代西方哲学。
海德格尔选集!上卷,孙周兴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381页。
∀ 海德格尔选集!上卷,孙周兴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409页。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无家可归状态是从存在的天命中在形而上学的形态中产生,靠形而上学巩固起来,同时又被形而上学作为无家可归状态掩盖起来∃。
因此,拯救就是重新去思考人的本质。
实现这一拯救,人类才会得以归家;也只有实现这一拯救,荷尔德林的#返乡∃才得以实现,人类才有栖居的可能,上帝和诸神才得以重新出现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世界中。
二、诗的本质、使命和权利:语言对语言自身的说
#时代之所以贫困不光是因为上帝之死,而是因为终有一死的人甚至连他们本身的终有一死也不能认识和承受了。
终有一死的人,还没有具有他们的本质。
∃∀那么人所失去的人的本质,即精神是什么呢?就是人的自由。
自由,就是人有别于植物和禽兽的理性的天性。
黑格尔说,#人类当作为自己看待时是有限的,但当他在自己本身中,却是上帝的形象和无限性的泉源。
他是他自己本身的目的%%%已有一种无限的价值、一种永恒的使命∃。
这些所谓超自然的类神性的方面,就是人的理性机能;在哲学上,被称为爱智慧。
爱智慧就是人独有的精神的内在要求,它构成了对自然必然性的否定关系,因而属于超必然性的能力,也是自由的能力。
哲学、诗、艺术和宗教都是人类这一自由本性的显现形式和体现方式,尤其是诗与思,在许多思想家,特别是哲学家那里,被认为是人类精神的高级形式。
海德格尔认为,思与诗,它们出于相似的本原,并把对形而上学的拯救和人类的精神转向的轨迹与希望,几乎完全托寄于诗与思的负载上。
仰望天空,但却栖居于大地之上。
这就是人的生存领会所显现的这个照亮空间本身。
在这个原始的境遇中,在这个空间中,在这个纯粹的统一性中,在人的二重性的争执中,在对这种争执的领会中,天空、大地、神灵以及人本身聚集在同一个历史性的延伸的交响齐奏中。
只有在这个意义上,世界才得以可能,诸神才得以显现,植物和动物才得以照面,太阳才得以照耀,月亮才得以周而复始地运行,星空才得以闪烁,黑夜与白昼才得以转换,天空才得以破晓,季节和节日才得以涌现,诗、思、神性、歌声一起涌现于、聚集于人类生活的节日的餐宴,甚至人神之间的婚宴之所也被诗人的企望所还原并永远持存于人类自由精神的永恒的期待中。
康德曾经把仰望星空看做人类对神性的景仰活动。
而这种对星空的仰望及其所给予的景仰,恰好就是人类的诗的能力和天赋。
诗不过是想象力的产物, #它扩展内心是通过它把想象力置于自由中,并在一个给予的概念的限制之内,在可能与此协调一致的那些形式的无限多样性之间,呈现出一个把这概念的体现与某种观念的丰富性联结起来的形式,这观念的丰富性是没有任何语言表达与之完全适合的,这形式于是就把自己通过审美提升到理念。
∃&
三、诗意的栖居:幽灵向灵魂的返乡
然而,诗的本质决不可以被理解为非现实的梦幻的显像,不是毫无约束的肆意纵情、执拗虚佞的遐想,从而与我们每个人都熟悉的日常之中的喧嚣与吵嚷的琐碎之现实相敌对;恰恰相反,诗人从未离开过而且始终着眼于现实的东西。
诗人张望的心灵之根就在于他脚踩于大地之上。
所谓的诗意的栖居所道出的诗的本质就在于紧跟在这个词句的后边的那个#大地∃的语词%%%#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这个所谓的大地,既是思对神和物的本质的显现,也是诗对神和物的本质的命名,显现和命名因228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6期∋博士论坛
∀&
海德格尔选集!上卷,孙周兴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381页。
海德格尔选集!上卷,孙周兴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413页。
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72页。
使神和物的本质得以出现而成为诗人对人类生活本性命名的尺度。
人性和神性得以相遇不过是诗人遭遇了神性的闪现。
海德格尔的所谓的#思道说存在,诗命名神圣∃都是在抵达一个神圣。
而诗所以直接切近这个东西,是因为语言作为诗人和诗的唯一的活动领域。
而这个语言恰恰就是生命中生存着的人的居家所在,这个语言的领域恰恰是使人得以敞开从而让万物得以敞开的居家所在。
诗人就是在最始源的语言,即作为#元语言∃的语言处耕耘。
这个#元语言∃就是一个历史性民族的#元语言∃。
因此,诗人负载着民族之音和神的暗示的使命,而将来自自由本身的声音传递给神人的相互期待,因此诗人和作诗的内在法则就是自由的维度,就是对属于人的本然性生活的原始命名,从而实现对神人一体的命名,于是诗和诗人的本质权利、使命就获得了命名。
命名意味着诗人以把民众或人类带向大地、带向栖居、带向人朝向自身本质的回家为其使命,而把思带向诗意,即把诗带向自由本身%%%存在即存在、思即诗。
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诗意的栖居∃的维度,就是超越物种自然必然性的自由的维度,即属人的维度,也就是诗意的维度、神性的维度。
人的二重性的始源性结构必然导向人自身对超感性世界的关怀和托寄。
黑格尔的思辨逻辑的生命内涵,马克思的人的历史性维度的生存指向,海德格尔的人的此在的生存论敞开状态的领会最终都指向了这一超感性世界。
这一既有又无的、既无又有的、既确定又不确定的真实指向便是人的史诗般的壮观独有,是人所独有的#痛并快乐着∃的悲剧情感。
因此,当下普世皆知并一直被作为西方人、欧洲人乃至美利坚人的自由民主精神是由希腊的自由通过人道主义等启蒙主义思潮变异出来的生存方式%%%已远离早期希腊本原%%%即便是适合于西方也不是世界精神,东方中国的民族命运将呼唤和期待着在当代世界环境中回答自己的命运的哲学,这是我们东方中国的思想者思想纯粹性本身不可逃避的使命和责任,也就是高清海先生和孙利天教授所预盼的#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应当有自己的哲学理论∃ 。
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的这个哲学理论,必须包含着对人的超感性世界在内的二重性始源性结构的思考,也应包含已化育为中华民族生存方式即精神命运的儒家伦理精神世界的解析以及世界化的世界趋势。
因此,#中国人要思考和理解自己的问题,只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和理论,才能思考民族性和人类的生命问题。
在这个意义上,走向未来的中国人迫切需要自己的哲学理论。
∃∀
责任编辑:张利明
229诗意的栖居: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实质 ∀高清海: 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需要有自己的哲学理论!,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2期。
胡海波: 创造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