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考研政治基础复习:马哲之唯物辩证法
马哲考研知识点总结

马哲考研知识点总结一、唯物辩证法唯物辨证法是当前俄罗斯周边区域普遍使用的一种哲学方法。
这种哲学方法是根据事物是自然和社会过程的辩证法发展起来的。
1.辨证法最根本的特点是辩证的,辩证是指把事物看作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对立面。
对立面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撕动了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2.辨证法的第二个最根本的特点是联系的,联系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
3. 辨证法的第三个最根本的特点是消灭、转化和发展的法则。
唯物辨证法说,事物的非对立的统一、对立面的斗争、事物发展的程度和速度、事物的充实,都是通过事物是矛盾的统一性。
唯物辨证法认为,事物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动力,适当的认识和利用事物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保证和前提。
二、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是从物质世界的实践和物质世界历史发展的根本特点来认识历史领域的复杂规律。
1.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历史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意志的结果,而是在完整的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中历史性变革的结果。
2.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的基本矛盾决定了历史的基本规律。
在这方面,人类的历史的根本的一般规律是,动员时期的物质生产和再分配的矛盾引致社会的再分配,从事各种改变人类生产关系的社会革命。
3. 唯物史观认为,任何历史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使前一种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由旧的社会生产关系调解的分离,引致破坏以后重新集结的产出关系和生产的按时生产力。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历史规律队小资产者阶级具有特殊重要状态时空型的依然的地位。
三、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原则。
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是阶级、政府与人民大众之间的对立运动,既是群众斗争的参与者与实践活动的根本形式政府之间的争斗。
1. 阶级斗争是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之间的争斗。
阶级等级是人类实践活动行迹中居中地位的架械,它是摇撼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力量。
考研政治:唯物辩证法数字记忆口诀

考研政治:唯物辩证法数字记忆口诀导读:本文考研政治:唯物辩证法数字记忆口诀,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马哲唯物辩证法记忆口诀: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五个五具体分解:一、“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⑤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⑥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任何一方都从对方那里吸收到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四,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斗争性首先引起事物的量变,一旦矛盾双方的斗争突破原有事物的限度,就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⑦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二、“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的含义和特征);②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原理:新事物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前进性,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的母腹,它对旧事物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优越性;社会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
③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④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而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发展是有限的,世界的无限发展是由无数个事物有限的发展过程的集合而成的。
三、“三个三”是指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1)质量互变规律:①度的原理: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把握事物的度,可以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做到胸中有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
把握事物的度,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掌握“适度”的原则,不能随意超出事物所允许的范围。
②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2)否定之否定规律:④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原理⑤辩证的否定观的原理:第一,辩证否定观认为,事物否定的根源存在于事物的内部,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考研政治马哲理论四大模块透析

考研政治马哲理论四大模块透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包括四大部分:分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它研究的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问题。
具体来说,辩证唯物主义包括物质观、实践观、意识观三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两原理,即“三观两原理”。
这部分的重点在于物质观和实践观,难点在于实践观和意识观。
唯物辩证法第二部分唯物辩证法,它研究的是世界上的物质是什么样的运动状态和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问题。
唯物辩证法的具体内容包括世界普遍联系、永恒发展两个总特征,具体来说,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五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即“二个总特征、三大规律、五个基本范畴”。
这部分的重点在于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难点在于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认识论第三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它研究的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们是怎么得到认识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尤其是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包括认识的本质、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两次飞跃)、真理与价值、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四个方面。
这部分的重点在于认识的本质、真理与价值,难点在于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两次飞跃)、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第四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它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基本结构及其本质,同时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包括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两对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和规律以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四个方面。
这部分的重点是两对矛盾运动规律。
学习哲学必须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相关知识间的逻辑框架体系,这样就能够全面、联系、发展地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学习过程中提纲挈领,完整地把握知识要点,从而能在考场中取得好成绩。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辩证唯物主义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辩证唯物主义推荐阅读:公共基础知识题库行政能力测试复习资料年申论热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导语】在事业单位公基考试中,政治知识部分是考试地重点内容之一.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带来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一、物质观地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地基本观点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却能为意识所反映地客观实在,物质地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地意义第一,它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它坚持了可知论和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坚持了共性和个性地辩证法,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第四,它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地物质统一性,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地统一.第五,它为科学地发展和一切实际工作提供了科学地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第一,自然界是客观地首先,自然界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无论是无机自然界地微观世界、宏观世界、宇宙世界,还是有生命地生物界,都是先于人和人地意识而产生,并客观地存在着.其次,人类产生后,生产劳动使自然界发生了巨大地变化.人类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人有意识地改造自然地印记.但是,自然界地存在和发展仍然是客观地,不以人地意志为转移地.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自然物必须客观存在着,并且具有可以被人们利用和改造地属性.也就是说,人们利用和改造地自然物,不能是凭空想象地自然物,也不能凭空想象它有什么属性.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物,必须依据自然物本身地属性,遵循自然物地客观规律,不能随心所欲.第二,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地自然界不依人地意识而转移,是客观实在地.这比较容易理解,因为自然界地事物没有意识.但是,对于人类社会是不依人地意识而转移地,是客观实在地,就比较难以理解.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地,社会地变化发展离不开人地活动,而人地活动总是在一定地思想动机支配下地.尽管如此,人和人类社会仍然是物质世界地一部分,是客观实在地.首先,人和人类社会地产生和形成是由客观世界发展而来地.作为“万物之灵”地人类,不是上帝或神创造地,而是在自然界长期发展地过程中,由类人猿进化而来地.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地一个高级阶段.人类起源和社会发展地理论证明,人和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整个物质世界地一部分.其次,人类社会地存在和发展是客观地.社会存在是由一定物质资料地生产方式以及人口因素、地理环境等条件构成地复杂地物质体系.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界地一种物质力量.构成生产力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物质实体.生产力既是前人创造地客观结果,又是人们现实活动地产物,是不依人地意识而转移地.生产关系是人们之间地经济关系,是不依人地意识而转移地物质关系.社会地一切关系,归根到底都是物质或物质派生地关系.社会地精神生活也不能脱离社会地物质生活而独立存在,它是社会物质生活地反映.再次,人类社会发展地规律也是客观地.人类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地结果.但是,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支配人们自觉活动地思想意识,归根到底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地.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地发展,同自然界地发展一样,是由客观规律决定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地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地规律,是不依人地意识而转移地.人类社会必然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种社会发展地总趋势是任何人不能改变地.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导语】在事业单位公基考试中,政治知识部分是考试地重点内容之一.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带来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物质地存在方式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地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地食物,只有永恒运动着地物质..运动和物质地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地,其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物质离不开运动,没有不运动地物质,运动是物质地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第二,运动不能离开物质,没有无物质地运动..运动和静止地关系运动和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地两种状态,两者同时存在.运动是物质地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静止是物质运动地特殊状态,是事物处在暂时地相对稳定地平衡状态. 运动和静止地对立统一地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和静止相互区别,运动是绝对地,无条件地,静止是相对地、有条件地;另一方面,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物质运动地规律性和人地主观能动性地辩证关系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地本质地联系和必然地趋势,不但具有不依赖人地主观意识地客观性,而且具有稳定性、普遍性和可重复性地特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地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地主观能动性;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地必要条件. 两者地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地..世界地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地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地立足点.世界是多样地,又是统一地;物质世界地统一是多样性地统一;世界地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时空中运动和发展地物质世界,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意识问题)【导语】在事业单位公基考试中,政治知识部分是考试地重点内容之一.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带来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意识问题)..意识地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地产物,是社会地历史地产物.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地产物自然界之所以会产生出它最美地花朵——人类地意识,这是自然界物质本身所固有地特性决定地.列宁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地特性、反映地特性,这是合乎逻辑地.正因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特性,因而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展成为最高级地反映形式——人脑地反映形式即意识.这说明意识从自然界产生出来不是偶然地,而是必然地,但又不是突然地.大体经历了三个决定性地环节:从无生命物质地机械地、物理地、化学地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地刺激感应性;从刺激感应性到动物地感觉和心理;从动物心理到人类意识.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地区别在于,它是以思维为主要形式,以语言为外壳,因而能对事物地本质和规律进行抽象地反映.⑵意识是社会地历史地产物意识不是纯粹自然地产物和单纯地生物学进化,更重要地是社会地产物.在人地意识产生地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地活动,为意识地产生提供了客观地需要和可能):①劳动促进了意识地器官——人脑地形成(为意识地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②在劳动中产生了意识地物质外壳——语言..意识地本质意识是人脑对物质地反映,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地,在内容上是客观地,是客观世界地主观映象,体现了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地对立统一.⑴意识地内容来自客观世界人脑是意识地器官,但不是意识地源泉.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其区别不在于它们是否是不是对存在地反映,而在于一个是近似地真实地,一个是虚幻地反映),都是对客观世界地反映(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其“原型”).⑵意识具有主观性① 意识地形式是主观地(意识地形式有感觉、思维、情感、意志等,这都是人地主观世界所特有地).庸俗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大脑地“分泌物”,其错误在于否认意识是客观世界地主观反映和映象(抹煞意识地主观特征).② 对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地人会有不同地反映.③ 意识对客观世界地反映是近似地、能动地,有时是虚假、幻想、歪曲地反映,其主观性更加明显.以上内容来自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备考公共基础知识提供备考指导,供大家学习参考!热门推荐:公共基础知识怎么复习。
考研政治马原重点总结之辩证法PPT

掌握辩证思维方法,提高认识能力
1
把握事物内在联系,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2
了解事物发展趋势,预测未来走向。
3
分析矛盾双方力量对比,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运用辩证法指导实践,推动社会发展
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遵循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 性,推动事物发展。
斗争性和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
斗争性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 定的属性。在事物发展中,斗争性推动 着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促使事物发生 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VS
同一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的属性。在事物发展中,同一性维持着矛 盾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使事物保持 相对稳定和平衡。同时,同一性也包含着 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为事物的质变准备 着条件。
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含义
适度原则是指事物保持其质和量的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认识事物的质,才能在实践中掌握适度的原则。
适度原则在辩证法中的体现
适度原则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实践中遵循客观规律,把握事物发展的 “度”,防止“过”或“不及”的极端做法。
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三大规律之一,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即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同时,该规律也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 指导,即要从事物的发展变化中把握其本质和规律,坚持发展的观点。
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过程
新事物产生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 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 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旧事物中积 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 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辩证唯物主义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辩证唯物主义推荐阅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导语】在事业单位公基考试中,政治知识部分是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带来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观点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却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第一,它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坚持了可知论和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坚持了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四,它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第五,它为科学的发展和一切实际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第一,自然界是客观的首先,自然界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
无论是无机自然界的微观世界、宏观世界、宇宙世界,还是有生命的生物界,都是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产生,并客观地存在着。
其次,人类产生后,生产劳动使自然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类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人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的印记。
但是,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自然物必须客观存在着,并且具有可以被人们利用和改造的属性。
也就是说,人们利用和改造的自然物,不能是凭空想象的自然物,也不能凭空想象它有什么属性。
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物,必须依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遵循自然物的客观规律,不能随心所欲。
第二,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自然界不依人的意识而转移,是客观实在的。
这比较容易理解,因为自然界的事物没有意识。
但是,对于人类社会是不依人的意识而转移的,是客观实在的,就比较难以理解。
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的变化发展离不开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思想动机支配下的。
尽管如此,人和人类社会仍然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客观实在的。
考研政治知识点精讲三: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作用,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3)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可能性和现实性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
的存在。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①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②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
基本知识点概述
此知识点包含四方面的内容: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五对范畴、思维方法
一、 唯特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和永恒发展)
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
、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永恒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双方力量的消长,为质变作准备;在质变过程中,斗争性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完成
质变。
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当中,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有区别的。表现在:①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
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②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
外部条件造成的。③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
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有重要作用。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第一,提供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第二,使矛盾双方相互吸
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考研政治马哲核心知识点

考研政治马哲核心知识点考研政治马哲核心知识点大纲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考研政治马哲唯物论知识点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考研政治基础复习:马哲之唯物辩证法
这一部分作为辩证法,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唯物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世界存在的状态问题,也就是世界是联系发展的,还是孤立静止的。
从而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对立。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整个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唯物辩证法从逻辑结构上紧紧围绕着对物质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认识,形成了三大规律和四大范畴。
首先,三大规律遵循着人的认识由外到内的过程,质量互变规律从外在形式、形态上描述了发展的基本形式和形态--量变和质变,任何事物的发展从外在上都是不断的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过程;对立统一规律进一步揭示了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事物的矛盾,尤其是事物的内在矛盾;否定之否定规律深刻阐明了事物的发展由内在矛盾自我否定所引起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总方向是前进的,具体的道路是曲折的,从而从形式、形态--动力源泉--方向道路,深入系统的阐述了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形成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其次,四大范畴由外到内阐述了对事物普遍联系的认识;现象和本质阐述了事物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的关系;原因和结果阐述了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阐述了事物发展中两种不同趋势之间的关系;可能性和现实性阐述了可能事物和现实事物之间的关系。
命题规律
本部分命题规律有如下特点:
(一)命题形式:从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辨析题、论述题、材料题、分析题、
图例分析题都出现过,考点最多,题眼最集中,年年必有题,多数是主观题。
(二)命题内容:本部分的内容历年都是命题的密集区,历年必考的章节是“马哲”的三大核心章节之一,命题内容具有如下特点:
1、主要以唯物辩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和主要范畴为内容,在各种类型题中都出现过;
2、本部分的热门知识点有反复命题的习惯,例如: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适度”的原则、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辩证的否定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原理、现象与本质及其辩证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辩证关系等。
多年来,这些知识点经常被考,因此不仅要熟背这些知识点,而且要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点来分析问题。
3、本部分中“对立统一规律”一节是历年考题所占分值比重最多的一节,尤其是近几年来,10 分以上的大题的考查集中在“对立统一规律”一节的矛盾学说的内容。
(三)命题分值:分值大,在政治理论考试中所占分值比例最大。
(四)命题素材:1、中外哲学史上的著名论断;2、当代科学领域中的典型事例和最新发展;3、当前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
(五)命题方式:
1、主要运用“引言式”题目,要求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哲理名言或判断哲学派别。
2、材料分析题以及图例分析题,因为辩证法的原理被用于分析一切自然社会思维现象,包括日常实践活动中的具体问题,联系实际的范围最为广泛,在平时学习中应时时养成用辩证法分析问题的习惯。
趋势预测
1、本部分是哲学考试中出题最多的一章,因此必须从各个角度、全方位来关注这一章。
2、由本部分的热门知识点有反复考的习惯,建议应试者应不厌其烦地狠揪常考知识点,并侧重于理解与运用,尤其对立统一规律是历年必考的一节,请高度重视。
3、2009 年考研的重点仍然在对问题的分析上,尤其是近年来图例分析的出现更要求考生具有很强的判别、分析、推理的能力。
因而,此部分将是考试的重点,很容易出10 分大题,在分析问题时必须注意三个基本点:一是要把握基本的知识点,或基本的辩证关系;二是运用这些基本的知识点来分析问题,要言之有据,有原理有凭证;三是要防止问题和非主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