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课 诺贝尔奖

合集下载

部编八年级教案第二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部编八年级教案第二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部编八年级教案第二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八年级教材,《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一课,详细内容涉及第一章科学技术发展的部分,着重讲述诺贝尔奖的设立背景、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情况及其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诺贝尔奖的设立背景及意义,掌握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情况。

2. 通过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成就的分析,培养学生对科学家的尊重和崇敬之情。

3. 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认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诺贝尔奖的设立背景、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情况及其意义。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诺贝尔奖的背后,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相关资料、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诺贝尔奖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讲解:详细讲解诺贝尔奖的设立背景、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情况及其意义。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就及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

4. 例题讲解:以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就为例,分析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出自己了解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并简要介绍其成就。

六、板书设计1.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2. 内容:(1)诺贝尔奖的设立背景(2)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情况(3)诺贝尔奖的意义及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内容,谈谈你对诺贝尔奖的认识。

2. 答案:学生需从诺贝尔奖的设立背景、颁发情况、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了解更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部编八年级优质教案第二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部编八年级优质教案第二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部编八年级优质教案第二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部编版八年级教材《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一章节。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诺贝尔奖设立背景、评选机制、首届诺贝尔奖获奖者及其成就,以及诺贝尔奖对世界科学、文学、和平等领域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解诺贝尔奖设立背景和评选机制;2. 掌握首届诺贝尔奖获奖者及其成就;3. 理解诺贝尔奖在世界范围内重要地位和影响;4. 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文学素养和和平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诺贝尔奖评选机制,首届诺贝尔奖获奖者成就。

教学重点:诺贝尔奖背景、意义及其在世界范围内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诺贝尔奖相关资料、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诺贝尔奖颁奖典礼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对诺贝尔奖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讲解教材:(1)介绍诺贝尔奖设立背景和评选机制;(2)详细讲解首届诺贝尔奖获奖者及其成就;(3)分析诺贝尔奖在世界范围内重要地位和影响。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诺贝尔奖对科学、文学、和平等领域贡献。

4. 例题讲解:以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为例,讲解评选标准和获奖者成就。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出首届诺贝尔奖获奖者,并简要说明其成就。

六、板书设计1.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2. 内容:(1)诺贝尔奖背景及评选机制(2)首届诺贝尔奖获奖者(3)诺贝尔奖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你以首届诺贝尔奖为背景,选择一位获奖者,详细解其生平和成就,写一篇不少于600字文章。

2. 答案示例:学生可选择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威廉·康拉德·伦琴。

文章内容包括:伦琴生平简介、发现X射线经过、X射线在医学和科学领域应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历史背景、获奖者及其成就,使学生解到诺贝尔奖重要性和影响。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作业完成情况,并对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引导他们关注更多领域优秀人才,培养他们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一等奖创新教案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新闻常识及特点。

2.理解新闻的内容。

3.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

【过程与方法】1.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2.掌握新闻的结构要素,学习新闻的写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阅读课文,领会科技的力量,培养科技创新的意识,初步树立正确的科技观。

教学重难点1.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一、走近名人,导入新课2012年10月11日,我国有一位作家因“以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而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2015年10月5日,我国一位女性药学家因成功从植物青蒿中提取出抗疟药物——青蒿素,这种药物能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们分别是谁吗?预设莫言和屠呦呦。

师:莫言和屠呦呦因为诺贝尔奖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那么诺贝尔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同学们了解诺贝尔奖吗?(学生举手发言)预设诺贝尔奖是以瑞典的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系列奖项。

在世界范围内,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其所颁奖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有着公认的权威性。

课件出示:诺贝尔于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1866年发明安全炸药。

他先后在瑞典、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从事爆炸技术和合成物质研究,一生共获得350多项发明专利,积累了一笔很大的财产。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病卒于意大利。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他的遗产的一部分,共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存入银行,用每年的利息奖励给在过去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突出贡献的人。

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

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诺贝尔奖的设立背景和首届获奖者的成就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这些科学成果的重要性和应用。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诺贝尔奖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诺贝尔奖如何激励科学家进行创新研究?”
4.探讨诺贝尔奖对世界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5.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科学家在诺贝尔奖领域的贡献及启示。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通过了解诺贝尔奖的设立背景及首届颁发情况,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
2.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学会查找、分析首届诺贝尔奖获奖者的成就及贡献,提高对科学研究的认识。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尝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到诺贝尔奖获奖者的杰出成就。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科学成果。
然而,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一些专业术语和研究成果的理解仍存在困难。为此,我需要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运用生动的比喻、简化的语言等,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感悟诺贝尔奖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这一难点要求学生能够从更高层次思考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诺贝尔奖背后的价值观和社会意义。
举例解释:在讲解化学奖获奖者雅各布·贝采利乌斯对原子量的测定方法时,教师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元素的原子量差异,帮助学生理解其测定方法的重要性和难度。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显得较为被动,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参与度,鼓励他们主动发表观点。

诺贝尔ppt课件

诺贝尔ppt课件
总结词
艺术创新、跨领域合作
详细描述
诺贝尔艺术领域奖项不仅关注绘画、雕塑等传统艺术形 式,还涵盖了电影、设计等新兴领域。这些获奖作品体 现了艺术家们在艺术创新和跨领域合作方面的探索和实 践,为世界文化交流和艺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 ,毕加索的立体派绘画风格成为20世纪最具创新性的 艺术形式之一,而莱热的《城市广场》则将立体主义与 城市主题相结合,展现了现代都市的繁华与冷漠。
诺贝尔奖的发展历程
自1901年开始颁发以来,诺贝尔奖已 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成为全球 范围内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奖项之 一。
诺贝尔奖的奖项设置
诺贝尔奖的奖项类别
诺贝尔奖分为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及和平奖等五大奖 项,每个奖项的奖金金额为100万瑞典克朗。
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
获奖成果必须是在前一年有重大贡献的人,并且成果需经过国际认可的学术机 构认证。
详细描述
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了光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的规律。这一理论为量子 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篇章。
化学领域的重大发明
总结词
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和钋两种元素,为放射性研究奠定了基 础,并因此获得了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1年的诺贝 尔化学奖。
详细描述
居里夫人在研究铀矿的过程中,发现了镭和钋两种元素。这 两种元素具有强烈的放射性,为后来的核能开发提供了理论 基础。居里夫人的发现还为化学学科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 进步。
诺贝尔ppt课件
conten的杰出人物 • 诺贝尔的科学与技术贡献 • 诺贝尔的人文与艺术贡献 • 诺贝尔奖的未来展望 • 总结与感悟
01
诺贝尔简介
诺贝尔奖的起源与发展
诺贝尔奖的起源

《首届诺贝尔奖》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首届诺贝尔奖》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4.播放微课《新闻的倒金字塔式结构》。

教师总结: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倒金字塔结构是按照新闻价值的大小,即新闻事实的重要程度、新鲜程度,以及读者感兴趣的程度等,依次将新闻事实写出的一种结构形式。

由于这种结构格局前边重、后边轻,上头大、下头小,所以称之为"倒金字塔"。

这种结构在消息中比较常见,需要同学们掌握。

(三)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消息语言的特点。

1.倒金字塔结构,就是将信息按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由主到次来排列的一种消息写作模式,这种固定的结构方式有利于人们快速筛选信息,符合消息时效性强、快等特点,这些特点就使得消息在语言上与一般文学作品不同。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句子,分析划线词语的特点:第二段中句子示例: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明确:这一句中“颇有建树”,意思是在事业上有很大成就,这里用来评价普吕多姆的诗歌创作,很有分寸,体现了消息语言客观、准确的特点。

2.文中还有很多词句,分别体现了消息语言的不同特点,请同学们再细细研读课文,用三五分钟来仔细揣摩文中消息的语言,再将你的发现与小组同学分享。

学生分享内容可能有:客观:评价各位科学家的成就时,遣词造句客观,准确严谨。

如:两个发现;颇有建树和卓有成就。

大部分使用陈述句。

引用诺贝尔遗嘱内容,表明了新闻语言的客观真实。

“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简练,准确,使用了限制性的修饰语,显得很客观。

准确:电头中时间地点与第三段中的信息一致具体,报道的及时。

具体:第二段一一列举的国籍,姓名等信息;括号里的补充内容说明了消息语言的具体。

简练:对于颁奖时间和地点的介绍;括号内语言;作者巧妙用新闻背景来表现诺贝尔奖的公正与权威,客观简练。

通俗:作者用“黄色炸药、多种炸药”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专业的知识,让读者易于理解。

朴实:从全文来看,大部分是短句子,显得非常简练;用朴素的语言给我们阐述了新闻的事实,大部分使用陈述句,显得朴实而又客观。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优质课件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优质课件

跨学科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诺贝尔奖可能 更加注重跨学科研究,鼓励科学家打破领域界限,开展 创新性合作。 期待
拓展评选范围:未来诺贝尔奖可以进一步拓展评选范围 ,覆盖更多国家和地区,促进全球科研的均衡发展。
课程结语与学生对诺贝尔奖的感悟分享
• 在课程结语部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课程内容,总结诺贝 尔奖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并鼓励学生为科学事业的发展和 人类社会的进步努力学习,勇攀科学高峰。同时,老师可以邀 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诺贝尔奖的感悟,以及自己未来的科研志向 和目标,激发同学们的科研热情。
THANK YOU
首届诺贝尔奖的历史背景
时间
首届诺贝尔奖于1901年颁发。
背景
18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 因素之一。在这一背景下,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设立了诺贝尔奖,以奖励那些在 科学、文学和和平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诺贝尔奖在当今社会的影响力
激发科学创新精神
诺贝尔奖的颁发,激发了全球科 学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欲望 ,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优质课件
汇报人: 日期:
• 背景引入 • 首届诺贝尔奖概况 • 诺贝尔奖颁奖流程与标准 • 诺贝尔奖的意义与价值 • 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 总结与展望
01
背景引入
诺贝尔奖的起源与意义
起源
诺贝尔奖是由瑞典化学家阿尔弗 雷德·诺贝尔在18世纪末设立的一 系列奖项。
意义
诺贝尔奖是国际上最具权威和影 响力的科学奖项之一,代表着国 际学术界对获奖者贡献和成就的 最高认可。
评审与投票
诺贝尔委员会组织专家对候选 人进行评审,并最终通过投票
确定获奖者。

分析技术领域的诺贝尔奖课件

分析技术领域的诺贝尔奖课件
★ R.R.Ernest (瑞士) 化学奖 1991
研制出高分辨核磁共振分光法,成为有机物鉴定和 结构测定的重要手段
★ A.Zewail(美籍埃及人) 化学奖 1999
利用激光闪烁研究化学反应
★ Kurt Wiithrich (瑞士) &John Fenn(美) ★ &Koichi Tanaka (日) 化学奖 2002
光谱分析法的发明
利用光电转换或其它电子器件测定“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
之后的辐射强度等光学特性,进行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
法。即
能源
响应
分析系统
历史上,这种相互作用只是局限于电磁辐射与物质的作用, 这也是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方法。现在,光谱方法已扩展到其 它各种形式的能量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如声波、粒子束(离子 和电子)等与物质的作用。
应用闪光光解法,在研究分子结构和复杂自由基领域取得卓越成就
★R.Yalow (美) 生理医学奖 1977
将同位素标记应用于医学,开创放射免疫分析法
分析技术领域的诺贝尔奖
★ K.M.Siegbahn (瑞典) 物理奖 1981
发展高分辨率电子光谱学并应用于化学分析
★ A.Klug (英) 化学奖 1982
分析技术领域的诺贝尔奖
★ W.H.Bragg & W.L.Bragg (英) 物理奖 1915
用X射线研究晶体结构
★ F.W.Aston (英) 化学奖 1922
研究成功第一台质谱仪,并用它准确测定了 一些原子核分子的质量,发现了大量核素
★ F.Pregl (奥地利) 化学奖 1923
发明了有机化合物微量分析技术,并用这一 技术对碳、氢、氮、硫进行了测定,推动了 天然有机物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世纪末,恩斯特· 阿贝将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极限大致确 定在可见光波长的一半,即0.2微米左右。这意味着科学家 们可以分辨单个细胞,以及一些被称为细胞器的细胞成分。 然而他们无法用这样的显微镜分辨尺寸更小的物体,例如 常规尺寸的病毒,或者单个的蛋白质
• 而2014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通过荧光分子,机智地解决了 这一问题。他们突破性的工作将光学显微镜带进了纳米尺 度。 • 埃里克•白兹格、斯蒂芬•黑尔、和威廉•莫尔纳由于超越 了0.2微米这个极限而被授予201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由 于他们的贡献,现在通过光学显微镜我们可以观察到纳米 世界。
刻团独 苦队特 的的的 钻精思 研神维
资料来源:
• 2014年诺贝尔奖----中国科学院 /zt/sszt/2014nbe/ • 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解析 科学公园 /archives/21248 • /trends/news/603986.shtml • /20141007/n404884160.shtml • 【解码】诺贝尔为什么没有数学奖-新华网 /ziliao/201310/11/c_125515568.htm
微获 镜奖 的理 局由 限: 超 越 光 学 显
诺贝尔奖中为何没有数学奖?
• 传闻1:绯闻说 • 传闻2:时代环 境影响说
根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日前发布的消息, 2015年诺贝尔奖的揭晓时间已经确定,不过 文学奖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2015年10月5日周一上午11:30(北京时间10 月5日17:30) • 物理学奖(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2015年10月6 日周二上午11:45(北京时间10月6日17:45) • 化学奖(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2015年10月7 日周三上午11:45(北京时间10月7日17:45)
•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 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 弗雷德· 贝恩哈德· 诺贝尔的部分遗 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 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 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 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 资收益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 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 1901年首次颁发。
梅-布里特· 莫泽
爱德华· 莫泽
• 大脑中的定位系统,即大脑中的内置GPS系统,其使得我们可以在空 间中实现自我定位,该系统是研究高等认知功能机制的细胞学基础。
1971年John O´Keefe教授首次发 现定位系统的组分,他发现当大 鼠处于室内的特定位置时,大鼠 的大脑海马体区域中的一种神经 细胞就会持续处于激活状态;当 将大鼠置于其它位置时,其它的 神经细胞也会被激活,因此研究 者John O´Keefe得出结论:这些 “位置细胞”可以构成一幅空间 地图。
记2014年诺贝尔奖
生理学或医学奖 物理学奖 化学奖
生理学或医学奖
•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6日在斯德哥尔 摩宣布,将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 学奖授予拥有美国和英国国籍的科学 家约翰· 奥基夫以及两位挪威科学家梅 -布里特· 莫泽和爱德华· 莫泽,以表彰 他们发现大脑定位系统细胞的研究。
约翰· 奥基夫
获奖理由:约翰· 奥基弗,梅-布里特· 莫泽和爱 德华· 莫泽的发现解决了哲学家和科学家几个 世纪来一直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即大脑如何 对我们周围空间产生地图,以及如何通过这个 系统在复杂的环境中导航的?
物理学奖
• 瑞典皇家科学院7日宣布,将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 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二, 以表彰他们在蓝色发光二极管(LED)方面的发现。
获奖理由:照亮世界的光源—— 高效蓝光发光二极管的发明让 明亮节能的白光光源成为可能
化学奖
• 瑞典皇家科学院8日宣布,将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 国科学家埃里克· 贝齐格、威廉· 莫纳和德国科学家斯特 凡· 黑尔,以表彰他们为发展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所作的贡 献。
埃里克· 贝齐格
威廉· 莫纳
斯特凡· 黑尔
• 2005年研究者May-Britt Moser和Edvard Moser 教授在大脑定位系统中发现了另外的关键组 分,他们发现了另外一种名为“网格细胞” 的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可以产生一种空 间坐标系并且可以帮助进行精确地定位及目 标的寻找,随后的研究揭示了网格细胞如何 实现位置的确定和导航。
• 由于他们开发的技术,大量更加高效,更便宜,更智能的 照明设备正在被开发出来。白光LED可以采用两种方法制 作。一种方式是采用蓝光来激发荧光体,导致后者发出红 色与绿色光源。当所有色彩光源具备之后便可以得到白色 光。另一种方式则是直接采用红绿蓝三种LED光源同时发 光,让我们的眼睛自己将它们合成为白色光。
赤崎勇
天野浩
中村修二
• 根据诺贝尔的精神,本奖授予最能造福人类的发明;通过 使用蓝色LED,白光多了一种新产生方式。随着LED灯的到 来,我们现在有了更耐用更经济的照明方式。 • 当赤崎勇、天野弘和中村修二在上世纪90年代初用他们的 半导体产生明亮的蓝光,他们引发了照明技术的一个根本 性转变。红色和绿色二极管已经有了很长时间,但是没有 蓝光的话,无法通过二极管制作产生白光的灯。尽量有来 自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大量努力,三十年间蓝色发光二极管 依然是个挑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