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诺贝尔经济学奖

2017诺贝尔经济学奖
2017诺贝尔经济学奖

2017诺贝尔经济学

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因对行为经济学的贡献而获奖。泰勒把心理学的现实假设融入经济学的决定分析。他研究和探索有限的理性、社会偏好及缺乏控制力的后果,并展示出这些人类特质是如何影响个人决定,以致影响市场效果。

两句话读懂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一、当经济学遇上心理学

亚当·斯密时代的经济学对人的假设还比较复杂,人除了专注专业化提高技能的“理性人”面相外,还有关心公平和正义的道德面相。经过马歇尔到萨缪尔森再到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经济学建立了一个抽象的理论体系,对人的假设也被简化成追求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的“经济人”。在此基础上的传统经济学日益完善,但也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注意到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尤其是那些系统性偏离了传统理性人假设所能预测的人类行为,成了经济学要进一步发展,就不得不解释的问题。

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正是基于塞勒对违反或背离“理性人假设”的人类行为的研究。国内之前将Thaler翻译成泰勒,不过我听了一下诺奖官方网站在宣布获奖者的时候,读音还是更接近“塞勒”,所以这里采用“塞勒”。塞勒是个好媒婆,一手促成了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联姻,发扬壮大成了现在炙手可热的行为经济学。

塞勒当然不是一个人。为经济学找回心理学基础,至少有1978年的诺奖得主赫伯特·西蒙、2002年的诺奖得主弗农·史密斯和卡尼曼,以及卡尼曼的长期合作者特沃斯基。这些心理学家侵入经济学领地,最后迫使经济学作出改变,无非是因为他们都对“理性人”假设不满。

在理性人假设下,人人都是小说中的诸葛亮,知局限但能取最优,难怪鲁迅会感叹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似妖”。也就是说啊,“理性人”假设下的人,不太像真实世界里的人。真实的

人,认知能力有限,好吃懒做是常态,意志力薄弱所以经常拖延,对世道不公还常常拍案而起,不管这事情与自己的利益有没有关联。这样真实的人,与“理性人假设”下自利且全知全能的“人”,是很不一样的。按照塞勒的话说,就是真实世界里人的行为系统性地偏离理性行为。所谓“系统性偏离”就是说不是偶尔一个人突发奇想,也不是偶尔一次离经叛道,而是说很多人经常性“反常”举动,和“理性人假设”预测的行为完全不同,相互背离。那么自然而然的,塞勒就要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系统性偏离”,这种“系统性偏离”又意味着什么?

塞勒对行为经济学的发展贡献极大,不仅因为他提供了理论武器,还因为他提供了经验证据来表明理论的有效性。下面择要介绍塞勒在有限理性、自律、和社会偏好方面的贡献,尽管塞勒同时也是行为金融学的鼻祖之一,但因为合作者席勒2013年已经因资产定价方面的工作而获得诺奖,这里就不做重点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见我在腾讯·大家的介绍文章。

二、有限理性与禀赋效应

有限理性的概念,最早是西蒙提出来的。西蒙以此来解释为什么真实世界里人不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找到一个各方都满意的结果,就差不多了。“满意”而非“最大化”,是因为理性受限,不能全知全能。西蒙在《管理行为》一书里详细解释了如何达到“满意”的决策过程。本来要全知全能去找一个最优方案,现在问题被简化成了找一个方案,大家差不多都满意就行了。这样一来,不仅容易实现,而且也更加真实。

塞勒在“有限理性”基础上提出了“心理账户”的概念。但在讨论这个心理账户之前,先让我们回顾一下2002年诺奖得主卡尼曼及其合作者特沃斯基对“系统性偏离”的研究。1979年,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在《计量经济学(Economitirca)》上发表了著名的《前景理论》一文,大意是说在面对风险的时候,人的行为往往并不能用理性行为来描述。简单来说就是人系统性得夸大低风险(例如杞人忧天,担心行星撞地球导致人死亡),但同时又经常性忽略高风

险(例如过马路闯红灯)。行星撞地球的概率远远低于闯红灯被撞的概率。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发现,人往往会见好就收。考虑下面这两种情况,同时猎杀两只鸟的概率为50%,而猎杀一只鸟的概率为100%。尽管从理性的角度来讲,两者是完全等价的。但人们更愿意选择确定性收益,例如百分百猎杀一只鸟,“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以上是讲收益的情况,换到损失的时候,例如在确定损失100元和以50%的概率损失200元之间,尽管两种情况也完全等价,但人们会选择赌一把,以50%的概率损失200元。而且白捡100元带来的快乐难以抵消丢了100元带来的痛苦,尽管也都是100元,这种效应被称为“损失规避”或者“损失厌恶”。

相应的,如果对于一件东西,人们还没有买到的时候,会压低出价,一旦东西到手要转手卖出,人们会要一个高价,而且系统性高于“原本自己压低的出价”。尽管东西还是同一个东西,但出价和报价之间有巨大差异,这种差异被塞勒称为“禀赋效应”。塞勒在1980年的论文《消费选择的实证理论》中讨论了好几种类似的情况。

十年后,塞勒和卡尼曼以及奈曲(Jack Knetsch)在《政治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发表了《实验检测禀赋效应和科斯理论》一文,用实验方法研究了禀赋效应。他们把实验参与者分成卖家和买家:卖家和买家一开始都分到些价值不等的代币,大家可以相互交易,没发现禀赋效应。在代币交易后,引入了马克杯和圆珠笔,尽管卖家和买家是随机分配的,但无一例外,拥有马克杯和圆珠笔的卖家要价明显高于买家的出价。而且随着实验进行多轮重复,这种“禀赋效应”并没有消失。也就是说,哪怕实验参与者在买家和卖家之间身份转换,也能够通过多轮交易进行学习,依旧学不会“马克杯就是马克杯”,他们依旧觉得拥有过就更珍贵。

这种“拥有过就更珍贵”的感觉,或者说禀赋效应,对以1991年诺奖得主科斯命名的“科斯定理”是个很大的冲击。科斯定理是说,只要交易费用为零,那么初始产权安排不那么要紧,

因为可以通过谈判来达成最终的资源分配。但塞勒的“禀赋效应”理论则暗示说初始的产权安排会决定后续的资源分配,哪怕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也不例外。因为卖家总是要价更高,而买家出价低,这种双方的不一致会影响最后的资源分配,所以一开始的时候,谁是卖家,谁是买家,是非常重要的。而不是像科斯说的那样,初始产权安排独立于后续的资源分配。

三、心理账户与参照点

还是接着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工作,塞勒后来把心理学上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引到经济学中。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前景理论”还有一个重要的贡献是说参照系不同,人们对得失的判断就不同。其中一个著名的参照点理论的例子,叫做“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我就受不了”。比如说一个人需要在以下两种情形中作出选择:第一种情形下其他人一年挣10万你一年挣12万,第二种情形下其他人一年挣14万你一年挣13万。理性的人应该知道13万比12万多,但卡尼曼以及塞勒后续的相关研究显示,大部分人都会选第一种情形。这是因为第二种情形下,参照点是别人挣得更多,你受不了。

这个参照点对心理账户来说很重要。什么是心理账户呢?心理账户大致是说,人会把有限的认知能力分门别类,来应对不同的事情。这就好像人为每一种消费支出都建了个账户,每个心理账户都有自己的预算和参照点,这就导致各个心理账户之间对“一块钱”的评价往往不同,因为参照点不同。心理账户如果对同一块钱的评价不同,就很难转换。而各个分门别类的账户之间转换困难,导致了人类行为系统性偏离理性行为。而参照点隐含的推论是人在做决定的时候,具体的情景很重要,因为这可能导致人的参照点发生变化。参照点变化是系统性偏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有一个参照价格,那么消费者如果以低于参照价格买到商品,就会有额外的效用;但如果以高于参照价格买到,就会心里很不爽。塞勒研究了油价变化导致人们消费行为的变化。

2008年的时候,油价跌去差不多一半。那么有一部分原来加87号汽油(质量一般的汽油)的人,可能会转向加93号汽油(质量比较好的汽油),但这个人数总不会太多,因为有收入作为约束。但出乎意料的是,塞勒发现转向用好的汽油的人数远远超过用标准模型推测的人数。而这超过的部分,恰恰是因为参照价格发生了变化,导致加好的汽油有额外的效用。从研究油价消费到研究出租车司机行为,是一个很自然的延伸。塞勒和合作者们1997年在《经济学季刊(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上发表了关于出租车司机的参照点的著名研究。这个研究大致是说,司机每天都给自己设了个独立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参照点,比如一天要挣到多少钱。设定这个参照点之后,如果达不到,司机就会很痛苦。为了避免这种痛苦,假如说天气不好,下雨的话,司机会下调参照点。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呢?下雨天司机反而会少出工,因为下调了参照点。但下雨天或者其他天气不好的日子,往往需求量也大,雨天少出工反而减少了司机的总收益。而且消费者也打不到车,市场也没有更高效得配置资源。而这种宏观上市场没有效率,微观上是因为出租车司机调整了参照点导致的。

心理账户不仅对日常消费行为有很强的解释力,还能解释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行为。因为心理账户要么处于开的状态,要么处于关起来的状态。你开了一个户,买了金融资产,就相当于设定了一个新的参照点。但在损失的时候,关掉账户(卖出资产)会意味着加倍痛苦。所以如果心理账户是关起来的,那么投资者就往往是脑子转不过来的时候,没有办法及时在得失之间计算替换率,常常就更有可能会卖掉那些增值的资产。与此同时,会持有那些正在贬值的资产,因为一想到卖出和关掉账户,痛苦的感觉就不自觉涌上心头。这也为宏观股市上的羊群行为提供了微观心理基础。

四、自律与自由家长主义(Libertarian paternalism)

传统经济学对跨期选择或消费,有一个很强的假定就是偏好稳定。这样一来理性的人无非

就是在“当下”还是“未来”之间做个权衡。当下消费多一点,未来就少一点;或者现在少消费,推迟到未来就能多消费一点。但塞勒和其他行为经济学家早就意识到人们往往更注重当下,所以“今朝有酒今朝醉”,先爽了再说往往是很多人的选择。很少有人能抵御当下的诱惑,把目光放到长期。经济学家把这种不一致行为叫做“跨期不一致”。反正大意就是今日之我常立志,明日之我难坚持。

或者说,你可以表面上说自己注重长期,但一旦今朝有酒,你就全然忘乎所以了。实际上,你想一套,做一套,塞勒他全知道。无非是塞勒和谢弗林(Hersh Shefrin)在1981年的《政治经济学杂志》上一起把这种“说一套、做一套”模型化了。在他们这篇叫《自律的经济理论》的文章中,他们提出了“计划者-实施者”模型。模型设定人有两个面相,一个是“计划者”,有远见,知道长期来看什么是对自己更有益的选择;另一个是实施者,但实施者往往更短视,给予当下更大的权重,认为当下爽一把更重要。

这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效应在真实世界中有很多例子。塞勒和谢弗林的“计划者-实施者”模型能够用于解释为什么戒烟戒酒都是很困难的,因为就算人能计算出长期来看,抽烟酗酒对自己不利,但是因为人的意志力很薄弱,也很难抵挡当下爽一把的诱惑。所以塞勒就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家里别买酒”。

塞勒和谢弗林的模型里,远见的计划者试图控制短视的实施者,防止实施者只顾当下爽一把,不顾长远的利益。但“控制”这件事需要意志力,而意志力在这里是内生的,不是外部强加给一个人的。当然人与人各不相同,有些人比另一些人能更有效地控制“短视的实施者”,这些人可能就更少偷懒,也更少拖延,能推迟当期享受,享受未来的回报。

谢弗林和塞勒后来吸收了神经经济学的进展,说你可以把人的前额叶皮层当成远见的计划者,把包括海马体和杏仁核在内的边缘系统当成是短视的实施者。这种说法和卡尼曼后来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提到的“系统一”和“系统二”的说法相映成趣。系统一是快速反应,

不费力的考虑;而系统二对应的是去“控制”系统一那种直觉式的未经慎思的反应,所以更慢,耗费心力。

认清楚人的这种两面性有非常重要的政策启示。塞勒沿着这个思路往下走,和桑斯坦(Cass Sunstein)一起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最后他们俩写了一本书叫《助推(Nudge)》,把他们所谓的“自由家长主义”推到了公共政策领域。这个“自由家长主义”的基本设想是让人人都成为有远见的计划者,而不是短视的实施者。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呢?塞勒和桑斯坦说,不妨轻轻助推一把,把长远的目标设为默认设置。例如把养老金扣除设成默认设置,就能提高整体的养老金储蓄水平。人们一旦接受了计划的扣除计划后,反而能为养老存下更多的钱。不然他们可能老早就花掉了。这当然是很家长主义的做法。但塞勒和桑斯坦又强调这有“自由至上”的一面,那就是人们总是可以自由修改默认设置。

这里对“助推”思想的批评是,怎么判断默认设置就一定是“好”的,究竟谁来决定什么是“好”?家长就一定是对的吗?假设政府比个人更知道什么是对个人更好的默认设置,这最后难免会导向哈耶克说的“通往奴役之路”。

塞勒和桑斯坦回应说,要考虑人的异质性。他们提出的“自由家长主义”的“自由”意味着人是基于他们自己的“计划者-实施者”模型进行判断要不要修改默认设置的。而且由于人的认知能力和自律程度都不相同,并且偏好也迥异,所以对不同的人,默认设置的成本收益也不一样,个人会权衡要不要修改或者怎么修改默认设置。

五、独裁者博弈和社会偏好

与传统的理性人只考虑自身利益的假设不同,塞勒通过一系列博弈实验表明,人有社会偏好,尤其是对公正的偏好。塞勒与卡尼曼及奈曲1986年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文章指出

公司也会考虑社会价值,并不仅仅关注利润最大化。如果消费者认定这个公司的做法不公平的话,反过来也会对公司产生损失。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的公司在经济萧条时不裁员,也不削减工资。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公司在灾难过程中,不涨价不趁火打劫,反而也免费提供商品援助灾区。

其中一个例子是他们问一家店平常卖雪铲是15美元一把,暴风雪后涨到了20美元一把,你觉得这个涨价行为是:完全公平、可以接受、不公平。82%的受访者说雪后涨价是“不公平”的。但是如果这个店说雪铲涨价了是因为制作雪铲的材料需要进口,而进口费用涨了所以要涨价,不提及雪后涨价,那么大部分人选择了“可以接受”。可见,公平感是嵌入在场景里的,雪后涨价是因为市场力量占优,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处于更无力的地位,所以认为涨价不公平。但在进口材料涨价导致雪铲涨价的情况中,大部分消费者就变得能接受涨价了。塞勒与卡尼曼及奈曲还在《公平与经济学假设》的论文中介绍了“独裁者博弈”实验。他们让康奈尔大学心理系的学生在他们自己和随机抽选的另一名匿名学生中分配20美元,分配的方案有两种,一种是自己拿18元,对方拿2元;另一种是各拿10元。按照传统经济学的假设,应该所有学生都选择“自己拿18元”的方案,但结果却是76%的学生选择了均分方案。塞勒等人由此得出结论说人是有社会公平偏好的。

他们的研究还表明,即使在匿名的情况下,意味着你的公平做法并不会有什么好名声,但人们也会表现出对公平分配的偏好;并且人们愿意花自己的成本去惩罚那些违反社会公平的做法,不管这种违反公平的做法是不是直接与自己的利益相关。这就是目前被称为“第三方惩罚”的实验。他们的研究证实了“仗义每多屠狗辈”,的确如此,普通人会为社会不公拍案而起。

塞勒与卡尼曼及奈曲还研究了“最后通牒博弈”,与“独裁者博弈”不同的是,这一次第一个学生提出分配方案后,与其配对的学生可以选择接受,也可以选择拒绝。如果第二个学生选择

接受,那么就按第一个学生提出的分配方案分钱;如果第二个学生选择拒绝,那么两个人就什么都得不到。在“最后通牒博弈”实验中,塞勒他们发现如果第一个学生提出拿走超过75%的钱,那么绝大多数情况下,会被第二个学生拒绝。尽管按照理性人假设,有总比没有好,第二个学生也应该选择接受。但实际情况却是第二个学生会拒绝明显不公平的方案。

也就是说,公司(其实归根结底也是个人)和个人决策的时候,内嵌了“公平感”,这种对公平感的社会偏好导致了人类行为系统性偏离传统经济学假设的理性行为。

六、反常也是常

正如我一开始说的那样,塞勒是个好媒婆,把心理学和经济学介绍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叫行为经济学的家庭,发展得还很好。塞勒关注的所谓“反常行为”,其实是指那些系统性偏离理性行为的“行为”,但这些反常行为从真实世界来看,却是经常发生,一直存在的行为,所以其实是常态。今朝有酒今朝醉,好吃懒做又拖延,这才是真实的人类行为,而塞勒靠研究这些行为获得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实在当之无愧。

也许你会说,研究这些又有什么用呢?那你恐怕还不知道塞勒教授的另一面,他开了一家资产管理公司,叫“富勒和塞勒资产管理公司”,依靠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相应的行为经济学研究成果,专门给贪婪短视的投资者提供建议和管理资产,据说收益很好。或者让我换个说法,如果以塞勒的资产管理公司的年收益作为参照点,诺奖那点钱还真不算什么。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五)】1956年物理学奖得主

物理学奖 美国,布拉顿(WalterHouserBrattain1902-1987),研究半导体、发明晶体管 获奖理由:因对半导体的研究和发现了晶体管效应,与肖克利和巴丁分享了1956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简历 布拉顿(Brattain,WalterHouser)美国物理学家。1902年2月10日生于中国(父母是美国人)厦门。布拉顿的少年时期是在牧场上度过的。他1924年毕业于惠特曼学院(在华盛顿州沃拉沃拉),1929年在明尼苏达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同年,他进入贝尔电话实验室,成为一名物理学研究人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那里从事潜艇磁探测的工作。他同肖克利和巴丁共同获得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67年,他接受惠特曼学院的聘请,担任了自己母校的教授。 美国,巴丁(JohnBardeen1908-1991),研究半导体、发明晶体管 生平 1908年5月23日生于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城,1923年入威斯康星大学电机工程系就学,毕业后即留在该校担任电机工程研究助理。1930-1933年在匹兹堡海湾实验研究所从事地球磁场及重力场勘测方法的研究。1928年获威斯康星大学理学士学位,1929年获硕士学位。1936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1933年到普林斯顿大学,在E·P·维格纳的指导下,从事固态理论的研究。1935-1938年任哈佛大学研究员。1936年以《金属功函数理论》的论文从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38-1941年任明尼苏达大学物理学助理教授,1941-1945年在华盛顿海军军械实验室工作,1945-1951年在贝尔电话公司实验研究所研究半导体及金属的导电机制、半导体表面性能等基本问题。1947年和其同事W·H·布喇顿共同发明第一个半导体三极管,一个月后,W·肖克莱发明PN结晶体管。这一发明使他们三人获得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巴丁并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科研方向与获奖情况 1951年迄今,他同时任伊利诺伊大学物理系和电机工程系教授。他和L·N·库珀、J·R·施里弗合作,于1957年提出低温超导理论(BCS理论),为此,他们三人被授予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同一领域(固态理论)中,一个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晚年他研究如何用简单而基本的成分理解大自然非常复杂的性质,对整个近代理论物理学发展提出明确的见解。1980年他发表题为《物质结构的概念统一》的总结性论文,强调相同的基本物理概念可以广泛地用于表面上似乎悬殊的各个问题上,包括固体、液晶、核物质、高能粒子等领域。 巴丁发明了晶体管.1956年和肖拉克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72年巴丁,库柏,施里弗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巴丁于1991年1月30日上午8时45分去世 美国,肖克利(WilliamBradfordShockley1910-1989),研究半导体、发明晶体管 发明创造 获奖理由:因对半导体的研究和发现了晶体管效应,与巴丁和布拉顿分享了1956年度

2018年剑桥大学诺贝尔奖得主

https://www.360docs.net/doc/2413004610.html, 剑桥大学(英文:University of Cambridge;勋衔:Cantab)坐落于英国剑桥,是一所誉满全球的世界顶级研究型书院联邦制大学,与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帝国理工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同属“G5超级精英大学”。立思辰留学360介绍,剑桥大学是英国本土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学校前身是一个于公元1209年成立的学者协会,是英语世界中第二古老的大学。 在学校800多年的历史中,涌现出牛顿、达尔文等一批引领时代的科学巨匠;造就了培根、凯恩斯等贡献突出的文史学者;培养了弥尔顿、拜伦等开创纪元的艺术大师,从这里走出了8位英国首相,9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菲尔兹奖得主曾为此校的师生、校友或研究人员。这些都为剑桥大学奠定了世界近现代学术文化中心的地位。其在数学、物理、医学、法学、商学等多个领域拥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及广泛的影响力,被公认为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剑桥大学是多个学术联盟的成员之一,亦为英国“金三角名校”及剑桥大学医疗伙伴联盟的一部分,并与产业聚集地硅沼的发展息息相关。学校共设八间文艺及科学博物馆,并有馆藏逾1500万册的图书馆系统及全球最古老的剑桥大学出版社。 诺贝尔奖得主 2016 Oliver Hart (King‘s College, 1966) - 2016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诺贝尔经济学奖)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contract theory

https://www.360docs.net/doc/2413004610.html, 2016 David Thouless (Trinity Hall, 1952), Duncan Haldane (Christ’s, 1970) and Michael Kosterlitz (Gonville and Caius, 1962) -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theoretical discoveries of topological phase transitions and topological phases of matter 2015 Angus Deaton, FitzwilliamCollege,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诺贝尔经济学奖)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for his analysis of consumption, poverty, and welfare 2013 Michael Levitt, Gonville and Caius/ Peterhouse Colleges,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scale models for complex chemical systems 2012 John Gurdon, Churchill and Magdalene Colleges: Emeritus Professor in Cell Biology: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the discovery that mature cells can be reprogrammed to become pluripotent 2010 Robert G. Edwards, Churchill College: Emeritus Professor of Human Reproduction: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 vitro fertilization 2009 Venki Ramakrishnan,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studies of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ribosome 2009 Elizabeth H. Blackburn, Darwin College, PhD 1975: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the discovery of how chromosomes are protected by telomeres and the enzyme telomerase 2008 Roger Y. Tsien, Churchill / Caius Colleges: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the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2007 Martin Evans, Christ‘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discoveries of principles for introducing specific gene modifications in mice by the use of embryonic stem cells 2007 Eric Maskin, Jesus College: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诺贝尔经济学奖), for having laid the foundations of mechanism design theory 2005 Richard R. Schrock: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tathesis method in organic synthesis 2002 Sydney Brenner, King’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genetic regulation of organ development and programmed cell death 2002 John Sulston, Pembroke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genetic regulation of organ development and programmed cell death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1901-2018)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1901-2018) 年份得主国家得奖原因 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 林 德国 “对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白喉应用上 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领域研究的新途径,也 因此使得医生手中有了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 器” 1902年罗纳德·罗斯英国“在疟疾研究上的工作,由此显示了疟疾如何进入生物体,也因此为成功地研究这一疾病以及对抗这一疾病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1903年尼尔斯·吕贝里·芬森丹麦“在用集中的光辐射治疗疾病,特别是寻常狼疮方面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研究的新途径” 1904年伊万·巴甫洛夫俄罗斯“在消化的生理学研究上的工作,这一主题的重要方面的知识由此被转化和扩增” 1905年罗伯特·科赫德国“对结核病的相关研究和发现” 1906年卡米洛·高尔基意大利 “在神经系统结构研究上的工作”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西班牙 1907年夏尔·路易·阿方斯·拉 韦朗 法国“对原生动物在致病中的作用的研究” 1908年伊拉·伊里奇·梅契尼 科夫 俄罗斯 “在免疫性研究上的工作”保罗·埃尔利希德国 1909年埃米尔·特奥多尔·科 赫尔 瑞士 “对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 究” 1910年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德国“通过对包括细胞核物质在内的蛋白质的研究,为了解细胞化学做出的贡献” 1911年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瑞典“在眼睛屈光学研究上的工作” 1912年亚历克西·卡雷尔法国“在血管结构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研究上的工作” 1913年夏尔·罗贝尔·里歇法国“在过敏反应研究上的工作” 1914年罗伯特·巴拉尼奥地利“在前庭器官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上的工作”1919年朱尔·博尔代比利时“免疫性方面的发现” 1920年奥古斯特·克罗丹麦“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理” 1922年阿奇博尔德·希尔英国“在肌肉产生热量上的发现” 奥托·迈尔霍夫德国 “发现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之间的固定关 系” 1923年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 廷 加拿大 “发现胰岛素”约翰·麦克劳德加拿大 1924年威廉·埃因托芬荷兰“发明心电图装置”1926年约翰尼斯·菲比格丹麦“发现鼠癌”

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物理 (含答案)

沈阳二中2018—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18届)物理试题 说明:1.测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2.客观题涂在答题纸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第Ⅰ卷(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9、10、11、12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其余题目为单选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托勒密的“日心说”阐述了宇宙以太阳为中心,其它星体围绕太阳旋转 B.开普勒因为发表了行星运动的三个定律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C.牛顿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出了引力常量G D.库仑定律是库仑经过实验得出的,适用于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 2.质量为2 kg的质点在xy平面上做曲线运 动,在x方向的速度图象和y方向的位移图象 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点的初速度为3 m/s B.质点所受的合外力为3 N C.质点初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方向垂直 D.2 s末质点速度大小为6 m/s 3. 如图所示,将篮球从同一位置斜向上抛出,其中有两次篮球垂直撞在竖直墙上,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从抛出到撞墙,第二次球在空中运动的时间较短 B.篮球两次撞墙的速度可能相等 C.篮球两次抛出时速度的竖直分量可能相等 D.抛出时的动能,第一次一定比第二次大 4. 地球半径为R,在距球心r处(r>R)有一同步卫星.另有一半径为2R的星球A,在距球心3r处也有一同步卫星,它的周期是48h,那么A星球平均密度与地球平均密度的比值为() A.9∶32 B.3∶8 C.27∶32 D.27∶16 5.如图,小球从高处下落到竖直放置的轻弹簧 上,刚接触轻弹簧的瞬间速度是5m/s,接触弹簧 后小球速度v和弹簧缩短的长度△x之间关系如图 所示,其中A为曲线的最高点.已知该小球重为 2N,弹簧在受到撞击至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始终 发生弹性形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小球的动能先变大后变小B.小球速度最大时受到的弹力为2N

2017尔雅 微观经济学 课后答案

当代的显学:经济学起源的探秘100.0已完成分成绩: 1 【单选题】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现代经济学的基础?() A、原始经济学? B、计量经济学? C、宏观经济学? D、微观经济学?我的答案:A 得分:25.0 分 2 【单选题】从思想渊源的角度来看,以下属于经济学的起源的是()。 A、古埃及种植学? B、古希腊家政学? C、古巴比伦建筑学? D、古印度宗教学?我的答案: B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单一性和有限性不是人的欲望所具有的特征。()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4 【判断题】政治经济学转向现代经济学的标志是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欲望与资源: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已完成成绩:分100.01 【单选题】根据微观经济学的观点,以下哪一项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 A、资源配置? B、资源掠夺? C、基础价格? D、剩余价值?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2 【单选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满足人类欲望的资源的特点是()。 A、稀缺性和用途不可选择性? B、稀缺性和用途可选择性? C、无限性和用途不可选择性? D、无限性和用途可选择性?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需要不受货币预算约束的需求。()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在既定的资源条件下,人类生产的产品产量是无限的。()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的分类(上)分成绩:已完成100.01 【单选题】按照经济学原理的观点,以下属于经济学的正确分类的是()。 A、社会经济学和科技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B?. C、灾害经济学和收益经济学? D、人文经济学和自然经济学?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6)汇总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6)年份获奖者国籍获奖原因 1901年威廉·康拉德·伦琴德国“发现不寻常的射线,之后以他的名字命名”(即X 射线,又称伦琴射线,并伦琴做为辐射量的单位) 1902年亨得里克·洛仑兹荷兰 “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即塞曼效应)彼得·塞曼荷兰 1903年亨利·贝克勒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 皮埃尔·居里法国“他们对亨利·贝克勒教授所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 共同研究” 玛丽·居里法国 1904年约翰·威廉·斯特拉斯英国“对那些重要的气体的密度的测定,以及由这些研究而发现氩”(对氢气、氧气、氮气等气体密度的测量,并因测量氮气而发现氩) 1905年菲利普·爱德华·安 东·冯·莱纳德 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 1906年约瑟夫·汤姆孙英国"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1907年阿尔伯特·迈克耳孙美国“他的精密光学仪器,以及借助它们所做的光谱学和计量学研究” 1908年加布里埃尔·李普曼法国“他的利用干涉现象来重现色彩于照片上的方法” 1909年古列尔莫·马可尼意大利 “他们对无线电报的发展的贡献”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德国 1910年范德华荷兰“关于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的研究”1911年威廉·维恩德国“发现那些影响热辐射的定律” 1912年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瑞典“发明用于控制灯塔和浮标中气体蓄积器的自动调节阀” 1913年海克·卡末林·昂内斯荷兰“他在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尤其是液态氦的制成” 1914年马克斯·冯·劳厄德国“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 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英国 “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 1917年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特征伦琴辐射” 1918年马克斯·普朗克德国“因他的对量子的发现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 1919年约翰尼斯·斯塔克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谱线的分裂现象” 1920年夏尔·爱德华·纪尧姆瑞士“他的,推动物理学的精密测量的,有关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的发现” 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他对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 1922年尼尔斯·玻尔丹麦“他对原子结构以及由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1923年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他的关于基本电荷以及光电效应的工作” 1924年卡尔·曼内·乔奇·塞格 巴恩 瑞典“他在X射线光谱学领域的发现和研究”[3]

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关于大脑两半球功 能 专属的研究 斯佩里Roger W. Sperry 美国 加利福尼亚技术研 究所 1913年—1994年 关于视觉系统信号 处理的研究 休贝尔 David H. Hubel 美国 哈佛医学 院 1926年— 威塞尔 Torsten N. Wiesel 瑞典 哈佛医学院 1924年— 斯佩里把猫、猴子、猩猩联结大脑两半球的神经纤维割断,称为“割裂脑”手术。这样两个半球的相互联系被切断,外界信息传至大脑半球皮层的某一部分后,不能同时又将此信息通过横向胼胝体纤维传至对侧皮层相对应的部分。每个半球各自独立地进行活动,彼此不能知道对侧半球的活动情况。1961年斯佩里设计了精巧和详尽的测验,在作割裂脑手术的人恢复以后,进行了神经心理学的测定,获得了人左右两半球机能分工的第一手资料,发现两半球机能的不对称性,右半球也有言语功能,从而更新了优势半球的概念。裂脑人的每一个半球都有其独自的感觉、知觉和意念,都能独立地学习、记忆和理解,两个半球都能被训练执行同时发生的相互矛盾的任务。斯佩里的研究,深入地揭示了人的言语、思维和意识与两个半球的关系,成绩卓著。 在20世纪50年代晚期,休贝尔和威塞尔测试了猫的视皮质细胞反应。他们把微电极埋在猫的视皮质细胞中,尽管他们不能选择某个特定细胞,但可以把电极以大约正确的方式插在某处,因此可以了解他们到达了什么地方。而当研究者在屏幕上打出一些光影或者其他图形时,猫就用带子系好,藉已固定好猫的头部,研究者就可以知道是网膜上的哪一部分是图像显现之处,然后把这个被刺进的皮质区进行连接,透过放大器和扬声器,他们可以听到细胞启动的声音。其结果显示细胞对一个横向的线或者边缘有强烈反应,但对点、斜线或直线只有非常微弱的反应,或者根本就没有反应,之后的研究继续显示:有些细胞对某些处在一个角度上的线条、垂直线条、直角

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0年物理学奖,由两位物理学家分享,他们是荷兰的安德烈·盖姆(Andre Geim)和英国的康斯坦丁·诺沃肖罗夫(Konstantin Novoselov)(同时拥有俄罗斯国籍)。表彰他们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 安德烈·盖姆(Andre Geim,1958—),荷兰公民,出生于俄罗斯索契。1987年在俄罗斯科学院固态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介观科学与纳米技术中心主任。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教授及皇家学会2010周年纪念研究教授。 康斯坦丁·诺沃肖罗夫(Konstantin Novoselov,1974—),英国和俄罗斯公民,出生于俄罗斯下塔吉尔。2004年从荷兰内梅亨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及皇家学会研究员。 作为由碳组成的一种结构,石墨烯是一种全新的材料——不单单是其厚度达到前所未有的小,而且其强度也是非常高。同时,它也具有和铜一样的良好导电性。在导热方面,更是超越了目前已知的其他所有材料。石墨烯近乎完全透明,但其原子排列之紧密,却连具有最小气体分子结构的氦都无法穿透它。碳——地球生命的基本组成元素——再次让世人吃惊。 石墨烯(Graphene)是一种以sp2杂化连接的碳原子紧密堆积成的单层二维蜂窝状晶格结构的新材料。实际上石墨烯本来就存在于自然界,只是难以剥离出单层结构。石墨烯 1

一层层叠起来就是石墨,厚1毫米的石墨大约包含300万层石墨烯。铅笔在纸上轻轻划过,留下的痕迹就可能是几层甚至仅仅一层石墨烯。 石墨与石墨烯 2004年,盖姆和诺沃肖罗夫发现他们能用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得到越来越薄的石墨薄片。他们从高定向热解石墨中剥离出石墨片,然后将薄片的两面粘在一种特殊的胶带上,撕开胶带,就能把石墨片一分为二。不断这样操作,于是薄片越来越薄,最后,他们得到了仅由一层碳原子构成的薄片,这就是石墨烯。石墨烯常见的粉体生产的方法为机械剥离法、氧化还原法、SiC外延生长法,薄膜生产方法为化学气相沉积法(CVD)。 这以后,制备石墨烯的新方法层出不穷。2009年,盖姆和诺沃肖罗夫在单层和双层石墨烯体系中分别发现了整数量子霍尔效应及常温条件下的量子霍尔效应。在发现石墨烯以前,大多数物理学家认为,热力学涨落不允许任何二维晶体在有限温度下存在。所以,它的发现立即震撼了凝聚体物理学术界。虽然理论和实验都认为完美的二维结构无法在非绝 2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1901-2016)汇总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1901-2016) 时间得主国家得奖原因 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德国“对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白喉应用上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领域研究的新途径,也因此使得医生手中有了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器” 1902年罗纳德·罗斯英国“在疟疾研究上的工作,由此显示了疟疾如何进入生物体,也因此为成功地研究这一疾病以及对抗这一疾病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1903年尼尔斯·吕贝里·芬森丹麦“在用集中的光辐射治疗疾病,特别是寻常狼疮方面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研究的新途径” 1904年伊万·巴甫洛夫俄罗斯“在消化的生理学研究上的工作,这一主题的重要方面的知识由此被转化和扩增” 1905年罗伯特·科赫德国“对结核病的相关研究和发现” 1906年卡米洛·高尔基意大利 “在神经系统结构研究上的工作”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西班牙 1907年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 朗 法国“对原生动物在致病中的作用的研究” 1908年伊拉·伊里奇·梅契尼科 夫 俄罗斯 “在免疫性研究上的工作”保罗·埃尔利希德国 1909年埃米尔·特奥多尔·科赫 尔 瑞士 “对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 究” 1910年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德国“通过对包括细胞核物质在内的蛋白质的研究,为了解细胞化学做出的贡献” 1911年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瑞典“在眼睛屈光学研究上的工作” 1912年亚历克西·卡雷尔法国“在血管结构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研究上的工作”1913年夏尔·罗贝尔·里歇法国“在过敏反应研究上的工作” 1914年罗伯特·巴拉尼奥地利“在前庭器官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上的工作”1919年朱尔·博尔代比利时“免疫性方面的发现” 1920年奥古斯特·克罗丹麦“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理” 1922年阿奇博尔德·希尔英国“在肌肉产生热量上的发现” 奥托·迈尔霍夫德国 “发现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之间的固定关 系” 1923年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 廷 加拿大 “发现胰岛素”约翰·麦克劳德加拿大 1924年威廉·埃因托芬荷兰“发明心电图装置”1926年约翰尼斯·菲比格丹麦“发现鼠癌” 1927年朱利叶斯·瓦格纳-尧雷 格 奥地利 “发现在治疗麻痹性痴呆过程中疟疾接种疗法的 治疗价值”

2017年若贝尔化学奖:低温电子显微镜技术

2017年若贝尔化学奖:低温电子显微镜技术 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Jacques Dubochet,Joachim Frank一级Richard Henderson,同样是三人获奖。他们三人并非一个团队,但是他们都为低温电子显微镜做出了贡献,这是一种用于高分辨率结构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的技术。?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X-RAY CRYSTALLOGRAPHY)即将成为历史,低温电子显微技术(CRYO-ELECTRON MICROSCOPY)引起了揭示细胞内隐秘机制的革命。在剑桥大学一幢建筑的地下室里,一场技术革命正在酝酿。 一个笨重的、大约3米高的金属盒子通过连接细胞的橙色缆线,安安静静地传输着以万亿字节计算的数据。这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低温电子显微镜之一:低温电子显微镜通过电子束对冷冻的生物分子进行成像,从而得到分子的三维结构。站在这个耗资770万美金的仪器旁,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UK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LMB)的结构生物学家Sjors Scheres 表示,低温电子显微镜非常敏感,一声喊叫就会带来极大误差,导致实验失败。“英国需要更多低温电子显微镜,因为未来它会成为结构生物学的主流。”

低温电子显微镜震惊了结构生物学。过去30年里,低温电子显微镜揭示了核糖体、膜蛋白和其它关键细胞蛋白的精细结构。这些发现都发表在顶级杂志上。结构生物学家们表示,毫不夸张地说,低温电子显微技术正处于革命之中:低温电子显微镜能够快速生成高分辨率的分子模型,这一点远超X 射线晶体衍射等方法。依靠旧方法获得诺奖的实验室也在努力学习这一技术。这种新模型能够准确地揭示细胞运行的必要机制,以及如何靶向针对疾病相关的蛋白。 “低温电子显微镜能够解决很多以前无法解决的谜题。”旧金山加利福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的结构生物学家David Agard这样说道。 几年前Scheres被招进LMB,任务是帮助改进低温电子显微镜,最终他成功了。上个月,他们发表了这个领域最令人振奋的成就:阿兹海默症相关的酶的高清图片,图片包括该酶的1200左右个氨基酸,分辨率达到零点几纳米。 生物学家们如今仍在努力发展该技术,以期用它解决小分子或可变形分子的精微结构——这对低温电子显微镜来说,也是一大挑战。来自加利福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的结构生物学家Eva Nogales表示,叫它革命也好,飞跃也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1年威尔姆·康拉德·伦琴(德国人)发现X 射线 1902年亨德瑞克·安图恩·洛伦兹、P. 塞曼(荷兰人)研究磁场对辐射的影响 1903年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法国人)发现物质的放射性皮埃尔·居里(法国人)、玛丽·居里(波兰人)从事放射性研究 1904年J.W.瑞利(英国人)从事气体密度的研究并发现氩元素 1905年P.E.A.雷纳尔德(德国人)从事阴极线的研究 1906年约瑟夫·约翰·汤姆生(英国人)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1907年 A.A.迈克尔逊(美国人)发明了光学干涉仪并且借助这些仪器进行光谱学和度量学的研究 1908年加布里埃尔·李普曼(法国人)发明了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1909年伽利尔摩·马可尼(意大利人)、K . F. 布劳恩(德国人)开发了无线电通信O.W.理查森(英国人)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 1910年翰尼斯·迪德里克·范德华(荷兰人)从事气态和液态议程式方面的研究1911年W.维恩(德国人)发现热辐射定律 1912年N.G.达伦(瑞典人)发明了可以和燃点航标、浮标气体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节装置 1913年H·卡末林—昂内斯(荷兰人)从事液体氦的超导研究 1914年马克斯·凡·劳厄(德国人)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 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人)借助X射线,对晶体结构进行分析 1916年未颁奖 1917年 C.G.巴克拉(英国人)发现元素的次级X 辐射的特征 1918年马克斯·卡尔·欧内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德国人)对确立量子理论作出巨大贡献 1919年J.斯塔克(德国人)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光谱线的分裂现象 1920年 C.E.纪尧姆(瑞士人)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发现石墨烯的两位俄裔科学家

正面反面 2011年安徽省中考物理模拟试卷 一、填空题(第1-6题每空1分,第7-10题每空2分,共28分;将答案直接写在横线上,不必写出题过程) 1.如图,“歼—10战斗机”是亚洲最具作战力的一种机型。高空的最大速度可达2马赫(马赫为音速 单位,1马赫大约等于340m/s),合_____km/h。在“歼—10战斗机”的驾驶员看来,飞机是_____的。 第1题图第2题图2.草坪式浴室防滑垫是由柔软的PVC材料制成,其正面为仿草坪式设计,背面有许多小吸盘(如图所示)。 正面是通过_____增大脚与垫之间的摩擦力,背面则是利用_____产生的较大压力来增大垫与地之间的摩擦力,两措施并举从而达到理想的防滑效果。 3.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特殊的隐形物质,在空气中沿______传播的光,射到该物质表面上时会 顺着衣服“流走”,从而无法让光在其表面发生______,让旁人看不到它。 4.生活中,当我们拔掉自行车轮胎气门芯时,一股气流从气门冲出来,并伴有潮湿的小水珠。这实际 上是车胎内的压缩空气迅速膨胀对外做功,使其内能_____,(填变化情况)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小水珠。 5.灯L1与L2并联在电路中,L2比L1亮。小明同学猜想可能是通过L2灯的电流比通过L1灯的电流大;小 亮同学猜想可能是L2灯两端的电压比L1灯两端的电压大。你认为____同学猜想肯定是错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题图第6题图 6.如图,条形磁铁放在水平桌面上,当闭合开关后,条形磁铁保持静止,画出条形磁铁所受摩擦力的示 意图。请你判断:通电螺线管的左端为_____极。 7.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发现石墨烯的两位俄裔科学家。石墨烯被证实是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最 薄、最坚硬的物质,它的导电性能好、导热性能强,熔点超过3000℃。用石墨烯制成的导线可用来做______(“保险丝”或“高压输电线”)。科学试验表明:如果将一张和食品保鲜膜一样薄的石墨烯薄片覆盖在一只杯子上,要想用一支削尖的铅笔戳穿它,那么需要一头大象站在铅笔上,才能戳穿。若铅笔尖的横截面积为1×10-7m2,一头大象的质量为3000kg,铅笔的质量忽略不计,则这种保鲜膜厚度的石墨烯薄层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约为______Pa。(g取10N/kg) 8.在中考跳绳比赛中,李艳艳同学以1min跳绳180次的绝对优势获得女子跳绳第一名。她的诀窍是每 次跳起的高度很低,约为5cm。若李艳艳的质量是50kg,则在比赛中,李艳艳跳绳的功率约为_____W。(g取10N/kg)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八)】1983年物理学奖

1983年12月10日第八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昌德拉塞卡因对恒星结构方面的杰出贡献、美国科学家福勒因与元素有关的核电应方面的重要实验和理论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是一位印度裔美国籍物理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卡在1983年因在星体结构和进化的研究而与另一位美国体物理学家威廉·艾尔弗雷德·福勒共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也是另一个获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拉曼的亲戚。钱德拉塞卡从1937年开始在芝加哥大学任职,直到1995年去世为止。他在1953年成为美国的公民。钱德拉塞卡兴趣广泛,年轻时曾学习过德语,并读遍自莎士比亚到托马斯·哈代时代的各种文学作品。 人物简介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SubrahmanyanChandrasekhar,1910年10月19日 —1995年8月15日),在恒星内部结构理论、恒星和行星大气的辐射转移理论、星系动力学、等离子体天体物理学、宇宙磁流体力学和相对论天体物理学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1983年因在星体结构和进化的研究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另一个获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拉曼的亲戚。 他一生中写了约四百篇论文和诸多书籍。他兴趣广泛,年青时曾学习德语,读遍自莎士比亚到托马斯·哈代的文学作品。 1937年起钱德拉塞卡在芝加哥大学工作,1953年取得美国国籍。晚年他曾研读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并写了《Newton'sPrincipiafortheCommonReader》。此书出版后不久他便逝世了。 他算过白矮星的最高质量,即钱德拉塞卡极限。所谓“钱德拉塞卡极限”是指一颗白矮星能拥有的最大质量,任何超过这一质量的恒星将以中子星或黑洞的形式结束它们的命运。 人物生平 钱德拉塞卡于1910年出生在英属印度旁遮普地区拉合尔(现在的巴基斯坦),在家中排名第3,父亲为印度会计暨审计部门的高阶官员。 钱德拉塞卡的父亲也是一位技术娴熟的卡纳蒂克音乐(Carnaticmusic)演奏者与一些音乐学著作的作者。他的母亲则是一位知识份子,并曾将亨利克·易卜生的剧作《玩偶之家》翻译成泰米尔语。 钱德拉塞卡起初在家中学习,后来则进入清奈的高中就读(1922年至1925年间)。他在1925年至1930年进入了清奈的院长学院(PresidencyCollege),并获得学士学位。钱德拉塞卡在1930年7月获得印度政府的奖学金,于是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深造。他后来进入剑桥三一学院就读,并成为劳夫·哈沃德·福勒(RalphHowardFowler)的学生。在保罗·狄拉克的建议下,钱德拉塞卡花费一年的时间在哥本哈根进行研究,并且认识了尼尔斯·玻尔。 钱德拉塞卡在1933年夏天获得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并且在当年十月成为三一学院的研究员(1933年-1937年),他在这段时期认识了天文学家亚瑟·爱丁顿与爱德华·亚瑟·米尔恩(EdwardArthurMilne)。 钱德拉塞卡在1936年与LalithaDoraiswamy结婚。 学术生涯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1930年毕业于印度马德拉斯大学,1933年获得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博士学位。 1930~193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理论物理。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简介

???简介 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Emil von n g),1854年~1917年,?, ??而获得19?01年诺贝尔生理 或 奖。 罗纳 ·罗斯(d Ross),1857年~1932年,? , ? ?? 而获得?1902年诺贝尔生理或 奖。 尼尔斯·吕贝里·芬森(n),1860年?~1904年?,丹麦 ?, ???而获得19?03年诺贝?尔生理 或? 奖。 伊凡·彼 罗维奇·巴甫洛夫(v ich v),1849年~1936年, 生理 ? 、心理 , 生?理 ??献而获得1?904年诺?贝尔生理 ?或 奖。 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1843年?~1910年?, ? , ?? 而?获得190?5年诺贝尔?生理 或 ? 奖。 卡米洛·戈尔吉(l),1844年~1926年,? ,? ? 而获得1?906年诺?贝尔生理 ?或 奖。 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1852年?~1934年?, 理? 、组织 、 , ?? 而获得1?906年诺?贝尔生理 ?或 奖。 夏尔·路易·阿 斯·拉韦朗(a n),1845年~1922年, ?, 生 ?物 致 中作而获得19?07年诺贝?尔生理 或? 奖。

伊拉·伊里奇·梅契尼科夫(i kov),1845年~1916年, 微生物 、免疫 , 免疫 ? 而获?得1908?年诺贝尔生?理 或 ?奖。 保罗·埃尔 希(Paul Ehrli?ch),1854年?~1915年?, ? 、免疫 , 明“606” 而获得?1908年?诺贝尔生理? 或 奖?。 埃米尔·特奥多尔·科赫尔(r),1841年~1917年, 科 ?, ?生理、 理 科??而获得19?09年诺贝?尔生理 或? 奖。 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l),1853年~1927年, 生 , 胞 蛋 质 酸 工作而获得910年诺贝尔生理 或 奖。 阿尔 · 尔斯特 ?(),1862年~1930年, 科 ?, ? 中 ? 献而?获得191?1年诺贝尔?生理 或 ? 奖。 亚历克 ·卡雷尔(l),1873年~1944年?, ?, ?以 器官移植 而获得191?2年诺贝尔?生理 或 ? 奖。 夏尔·罗贝尔·里歇(t),1850年~1935年, 生理 , ?应 而获得191?3年诺贝尔?生理 或 ? 奖。 罗伯特·巴拉尼(t y),1876年~1936年,奥地 生理 , ? 生理 ? 理 ? 而获得1?914年诺?贝尔生理 ?或 奖。 朱尔·博尔代(t),1870年~1961年,比 时免疫 、微生物 , 免疫?力, ?免疫 ? 而获得1?919年诺?贝尔生理 ?或 奖。

成都市成华区2017年物理二诊试卷

2017年成华区二诊试题 A 卷(共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即将告别母校的你,认为校园生活中的物理量最合理的是() A、书桌的高度约为80Cm B、校运动会上 200m 赛跑冠军用时为10s C、夏天教室内的温度约为45℃ D、教室里每盏日光灯的功率约为400W 2、下列关于声的现象的说话中,正确的是() A、人耳听不到次声波,是因为响度太小 B、你能很容易辨别出爸爸和妈妈的声音,是因为每个人发出的声音频率不同 C、中考、高考期间要求学校周围噪声大的单位停工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D、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环保角度的噪声一定是由物体无规则振动产生 3、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A、赵州桥在水中形成“倒影” B、手在墙上形成“手影” C、筷子好像在水面处向上弯折 D、景物在凸面镜中成像 4、“足球进校园”推进了校园足球的发展,如图所示是某校足球代表队主罚任意球的场景,只见在空中飞行过程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向球门飞去,关于足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足球在空中飞行过程中,相对于球员的脚是静止的 B、足球在空中飞行过程中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C、足球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主要因为受到了空气的阻力 D、足球离开脚后继续飞行,是因为足球具有惯性 5、2016年7月,我国将利用火箭把世界首颗量子卫星送上太空,火箭常常采用液态氢为燃料,下列关于火箭工作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液态氢是一种清洁能源 B、火箭采用液态氢作燃料是利用了其热值高 C、在火箭加速升空的过程中,卫星的机械能总量大 D、火箭燃烧室内的燃料燃烧时,将获得的内能全部转化成了机械能 6、关于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使用测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时,于必需接触笔尖的金属体 B、空气开关“跳阐”,可能是因为电路中的总功率过大 C、在家庭电路中,同时使用的用电器越多,电路的总电阻越大 D、在家庭电路中,用电器都是串联的 7、全球变暖己经日以威胁到生物的生存,如图所示为一对北极熊母子无助地坐在一块不断融化缩小的浮冰上,若浮冰和北极熊始终处于漂浮状态,则随着浮冰的融化() A、浮冰受到的浮力在增大 B、浮冰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变 C、浮冰在水中的体积在在小 D、北极熊受到的支持力在减小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饭煲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工作的 B、城市中建设人工湖可以调节气温,利用了水的比热容大是原理 C、飞机在天空飞行时,机翼上方的压强大于下方的压强 D、在微观粒子中,空间尺度从大到小的排列是:电子、原子、原子核、分子 9、我国现在已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反潜巡逻机,机尾的“棍子叫做磁异探测器,它能将潜艇经过的海域引起的磁场强弱变化转化为强弱变化的电流,从而发现潜艇的存在,如图所示能解释磁异探测器工作原理的是() A、 B、 C、 D、

近五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简介

2008年至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及其主要贡献简介 获奖年度:2012年 获奖者:沙吉·哈罗彻(Serge Haroche)大卫·温兰德(David J. Wineland) 获奖者简介:沙吉·哈罗彻1944年生于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现为法 国籍。他1971年在巴黎第六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任职于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和法国综合理工大学,现为法兰西学院和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授。 大卫·温兰德1944年生于美国密尔沃基,1970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职于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和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 获奖原因 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这二人奖项的原因是他们在“突破性的试验方法使得测量和操纵单个量子系统成为可能”。 塞尔日·阿罗什和大卫·维因兰德独立地发明并拓展出能够在保持个体粒子的量子力学属性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测量和操控的方法,而这在之前被认为是不能实现的。 在不破坏单个量子粒子的前提下实现对其直接观测,两位获奖者以这样的方式为量子物理学实验新纪元开辟了一扇大门。对于单个光子或物质粒子来说,经典物理学定律已不再适用,量子物理学开始“接手”。但从环境中分离出单个粒子并非易事,而且一旦粒子融入外在世界,其神秘的量子性质便会消失。因此,许多通过量子物理学推测出来的现象看似荒诞,也不能被直接观测到,研究人员也只能进行一些猜想实验,试图从原理上证明这些荒诞的现象。 通过巧妙的实验方法,阿罗什和维因兰德与研究小组一起成功地实现对量子碎片的测量和控制,颠覆了之前人们认为的其无法被直接观测到的看法。这套新方法允许他们检验、控制并计算粒子。 两位获奖者均在量子光学领域研究光与物质间的基本相互作用,这一领域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获得了相当多的成就。他们的突破性的方法,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朝着基于量子物理学而建造一种新型超快计算机迈出了第一步。就如传统计算机在上世纪的影响那样,或许量子计算机将在本世纪以同样根本性的方式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极端精准的时钟在他们研究的推动下应运而生,有望成为未来新型时间标准的基础,而其精准度超越现代铯时钟百倍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