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教育时评赏识教育不科学不能包治百病
赏识惩罚教育有共性

赏识惩罚教育有共性2002年10月28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访谈》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对于许多中小学大搞赏识教育、信奉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现象,孙云晓谈了自己的看法: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对于孙云晓的观点,我非常赞同。
是的,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用赏识教育来否定惩罚教育呢?我认为,它们二者非但不互相排斥,而且还有许多的共性。
1.都遵循因人施教的原则何时采用赏识教育,怎样对有过失的学生进行惩罚,赏识或惩罚要达到什么程度?这些都应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来决定,即要遵循因人施教的原则。
惩罚和赏识都是“双刃剑”,用得好就能点石成金,用得不好就会误人子弟。
盲目的“赏识”和粗暴的“惩罚”,都是缺少针对性的,都只能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2.都遵循尊重的原则如果赏识体现尊重的话,那么惩罚就更要包含对人格的尊重,正所谓越是惩罚就越要尊重(孙云晓)。
只有这样,才能令人折服。
没有对人格的尊重,惩罚就不是教育,而是对学生身心、的摧残,赏识就不是对学生的爱,而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3.都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无论是赏识,还是惩罚,都要把握好尺度,否则就会宽严皆误。
如果一个学生严重扰乱课堂纪律,那么此时对他的教育方式就只能是惩罚,而不能是赏识。
如果一个学生考试不及格,为了鼓励他,教师偏要给他打60分,那么这样做可能带来的结果是:(1)促使学生发奋进取。
(2)助长学生的虚荣心,甚至使学生对自己落后的学业不以为耻,反以教师对他的“赏识”为荣,从而泯灭自身的进取心。
(3)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自尊心很强的学生,会将此看做是一种对其人格的污辱,会对教师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从而给其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显然,上述后两种结果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可见,无论是惩罚还是赏识,都要从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和心理承受能力出发,从具体的事实出发,不能主观臆断,生搬硬套。
赏识与惩戒——教育的“双翼”

赏识与惩戒——教育的“双翼”作者:缪素华来源:《教师·下》2010年第08期摘要:没有赏识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赏识教育强调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崇拜学生,激发学生的潜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把;惩戒教育要求对孩子的不当行为批评教育,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责任感,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抵制和战胜诱惑的能力。
赏识与惩戒——教育的“双翼”,缺一不可。
关键词:赏识教育;惩戒教育;赏识有度;惩戒有方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
”赏识能使忧虑变得坚定、恐慌变得平静、犹豫变得果断、自私变得互助、怯懦变得勇敢、自卑变得自信……赏识引向成功。
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更是不可或缺,它是孩子生命成长的阳光、空气和水。
它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唤起孩子的自信,扬起孩子的激情,健全孩子的人格,挖掘孩子的潜能,实现其自我欣赏、自我发展。
新一轮教育改革就倡导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欣赏、鼓励的态度去看待、评价受教育者的一言一行,提倡通过赏识重塑孩子的健康自信,发现和发挥学生的长处和潜能,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使其最终走向成功。
以表扬促学习,以鼓励促发展,以尊重树信心。
表扬、鼓励、信任、尊重是赏识教育的核心。
于是很多老师、家长很认真地践行这一理念,对孩子只表扬不批评,甚至谈“惩”色变,对孩子一味地表扬、夸张地赞赏,对于缺点却轻描淡写甚至只字不提,很多课堂上甚至出现了这种倾向,不管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如何,教师一律是“好”“很好”“太好了”“棒” “真棒”“棒极了”……一堂课下来,“好”声一片,学生的脸上贴满了金星,这样的情形令人不由得心生疑窦:这就是赏识教育吗?这样的赏识究竟能有多大作用?赏识教育是不是就是简单地称赞?赏识是否意味着对学生的一切行为都给予包容甚至迁就?有了赏识是不是就不再需要批评惩戒了……赏识,是指充分认识人的积极因素,并加以肯定与赞赏,它能增强孩子的进取心和自信心,激发孩子的创新精神。
让赏识的阳光照亮问题学生的“心空”

让赏识的阳光照亮问题学生的“心空”马桥小学游丹赏识教育源于一位伟大的父亲——周弘。
他利用传统教育中赏识的巨大能量,把女儿周婷婷由一个令人同情的聋哑孩子培养成为我国第一位聋人大学生。
他在《赏识你的孩子》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赏识教育的概念。
赏识教育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欣赏、鼓励的态度去看待、评价受教育者的一言一行;它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符合生命成长的规律。
它能重塑孩子的健康自信,发现和发挥学生的长处和潜能,使其最终走向成功。
当一个家庭生病了,一定会有一个或多个成员把家庭的病症呈现出来。
而这个人往往是家庭中能量较弱的,敏感度较高的,年龄较小无力自我保护的那一个---------我们的孩子。
而一个班集体也是一样的,出现了问题之后,会由这些孩子展现出来,也就是我们的问题学生。
这就需要教师有耐心的去尊重和爱孩子,由衷地欣赏、赞美孩子,需要教师学会从多个角度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用发自内心的喜悦感染、打动孩子,使其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一、正面强化,赞扬孩子众所周知的优点今年6岁的云云很有学习意识,每天都把老师布置的任务完成,还额外完成其他的小朋友没有的任务,做得还特别的好,老师和家长都特别放心她,认为她可以管理好自己。
可是,最近她开始偷懒了,因为老师觉得孩子这方面的表现已经受到了肯定,便不再表扬他这种行为,云云给他们看自己的作业时,他们只是随意看了一眼,就再也没有提起。
孩子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慢慢失去了写作业的兴趣。
孩子在表现优秀的时候,最期望听到老师的鼓励与肯定。
积极的正面肯定,才能使孩子感受到老师发自内心的爱和喜悦,给孩子带来愉快的心理感受,强化他正面的表现,促使他努力做得更加完美。
二、全面肯定,赏识孩子小小的优点调皮的东东常会给老师招惹一些小麻烦,但有时也会主动做些好事,把摔倒的小朋友从地上扶起来,帮粗心的阿姨找到丢在角落里的钥匙……看到东东帮助人的时候,老师总会充满喜悦地赞扬孩子:“东东真懂事,这么小就知道帮助别人,将来长大了一定会了不起!”在父母的赞扬声中,东东一天天懂事了,不再沉湎于捉弄别人带来的小小乐趣,而把精力转移到帮助别人上。
赏识教育:应为难为与可为

赏识教育:应为难为与可为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赏识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了教育界热议的话题之一。
赏识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一种通过赞扬、鼓励、肯定学生的方式来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在过去,教育方式更多的是以惩戒为主,而赏识教育则呼应了现代社会对个性多元化的需求,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与任何新的教育理念一样,赏识教育也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到既能为学生难为,又能为学生可为呢?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赏识教育并不是对学生的一味嘉奖,更不是放任学生任性。
相反,赏识教育是一种对学生积极表现的肯定和鼓励,是一种对学生成长的引导和帮助。
学生的积极表现可能是他们在学术上的进步,也可能是他们在生活中的优秀表现。
无论是哪种表现,我们都应该通过积极的肯定和鼓励来激发学生更大的潜能。
当我们意识到学生的优点和潜力时,我们就有了赏识教育的出发点。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赏识教育并不是一味的溺爱和放任。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律能力,而溺爱和放任的教育方式往往会让学生养成依赖、懒惰的不良习惯。
赏识教育应该是一种在鼓励与肯定的基础上,适当引导学生、规范行为的教育方式。
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优点和价值,更要让他们明白努力和勤奋才是实现梦想的最终途径。
只有在合理的赞扬和适当的引导下,学生才能够在赏识中不忘拼搏,不忘进取。
有人说:“教育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
赏识教育正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方式。
在这种教育理念下,老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更多的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
他们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在于学生平等沟通,以理解和尊重的方式赏识每个学生的特点。
只有在平等、理解和尊重的关系中,学生才能够在鼓励和肯定中茁壮成长。
而要做到对每个学生的赏识,老师首先需要对每个学生有足够的了解。
只有在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优点和潜能后,我们才能够用最合适的方式来进行赏识。
赏识教育就是是生命的教育

赏识教育就是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
每个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
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以长处带动短处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相对而言的是抱怨教育,他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作、无限夸张,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
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坏孩子越来越坏。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和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我开始重新给自己定位,我开始用看待朋友,同事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孩子们。
我告诫自己一条定律,只要是自己想要开口批评学生,一定要等上五秒钟,这五秒钟的时间我要让自己静心来好好想一想,我这个话应不应该说,应该怎样去说。
我说过后,如果我是孩子,会以怎样的心态来对待老师的批评呢?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实践后,我逐步把自己在赏识教育上的理解融入到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去。
我深深的认识到赏识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们孩子学习不行时,家长却更多的是抱怨和指责,很少反思自己的过错!而我们老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其实是在一心一意的替孩子的成长着想。
我们爱自己的这些孩子,就向我们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可以经常数落这些孩子的不足,可是听到其他人说起来的时候,我的内心是不愿意接受的。
但是我有没有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也可以说,我们不理解“爱”我们不能好好的去感受这个字的。
一、充分的尊重,信任自己的学生。
把激励、理解、宽容作为教育学生进步的主要方法。
二、构建心灵桥梁,与学生更好地沟通关系。
每个孩子的心灵其实都是那么单纯,可是他们又都有自己解不开的一些心结,他们会有一些这样那样的毛病,可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如果我们去好好询问一下这些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些毛病,恐怕他们根本就说不上来,所以,与其我们急于去批评他们的时候,在我们火冒三丈的时候,还不如静下来找到孩子们谈一谈,通过沟通,通过了解,帮助他们改掉这些毛病。
赏识教育贵在坚持素材

赏识教育贵在坚持素材一、主题解读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布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
人性中本质的需求就有渴望得到赏识、敬重、理解和爱。
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意孩子的优点和特长,发觉并表扬,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相反的批判教育的特点是注意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做、无限夸张,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
不只是好孩子应当赏识,全部的孩子都需要。
孩子是脆弱的,敏感的。
适当的赏识是一种正确的爱,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鼓舞和欣赏!二、相关素材(一)名言警句1.赏识别人,你会发觉生活是如此的美妙;赏识别人,你会感受到命运的公正无私赏识别人,你会体会前进中的幸福欢乐;赏识别人,你会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赏识别人,你定会抵达胜利的彼岸!2.赏识不是单向的施舍,是才智与才智的主动碰撞;赏识不是别有专心的廉价恭维,是对一种相对价值的公正认可;赏识不是人云亦云的表白,是有着自己独特发觉的美妙心声。
3.孩子都想得到敬重、赏识、掌声和认可。
4.赏识使孩子胜利,埋怨使孩子失败。
禁止意味着引诱,压抑反而是强化。
5.一位真正从内心深处爱同学、关注同学成长的老师,应当既赏识他们的优点,也能包涵他们的缺点。
6.我们的同学就像一面镜子,你笑他笑,你哭他也哭;我们的生活由于同学而变得特别漂亮;我们的教育由于关爱和赏识而布满温情,这是最宝贵的!7.孩子的名字叫今日,教育的名字也叫今日。
今日赏识孩子,孩子今日就胜利!作为老师,最幸福的,是同学学得欢乐,老师教得欢乐。
8.播种赏识收获自信,播种信任收获独立,播种敬重收获自爱,播种激励收获自强。
赏识教育并非教育的不二法门

的结果 , 至于在这些分数 的背后 , 学生是 否养成 自觉行为 , 以及平 认识到教育过程 中与这一 目标之间存在 的鸿 沟 , 而后 采取相对应 时如何 在实际学习生活 中做好更细 的思想 政治工作 , 教育者就 考 的措施 , 优化 中学思想政 治教育 , 以真 正达到创新 型人才 培养的 虑 的很少 。这就 明显表现出思想政 治教 育评价过程 的形式主义 。 三、 培养创新 型人才需要优化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
2 0 0 5 .
切的联系 。因此要解 决这 些问题 , 大力培养学生创新精 神和创新 能力 , 依然需要从教育者 出发 , 采取相对应 的举措 。①培养创新人
[ 2 ] 黄蓉生. 当代思想政治教 育方法论研 究[ M J . 西南师范大学
考取清华大 学 , 我不否认会产生这样 的奇 迹。但是 , 把 成功的 笑着对 孩子说 : “ 老师今天表扬你 了 ,说你 原来只能安静 三分钟 , 力,
现 在能安静 五分钟 了。” 孩子很高 兴 , 从 此慢慢改 变 了多动的 毛 原因仅归结 于“ 赏识 ” 是远远不够的。影响一个孩子成长的因素是 病。 但是成绩仍然很不理想 , 4 9名 , 班级一共才 5 O 名 学生 。 第二次 多方面 的, 撇开其他因素不说 , 我倒觉得 , 这个母 亲的伟大之处在 家 长会 , 老师 如实通报 了成绩 , 伟大 的母 亲 回家后 对儿子说 : “ 老 于她永不放弃的信念 , 在于她 宽厚的母爱 。这个母亲 背后 付出了 师又表扬你 了, 说 你的成绩 有进步 。” 孩子于是 暗暗发愤 , 赏识 教 多少心 血 , 使出 了多少 激励措施 、 批评惩 戒 , 创造 了怎样 的条件 , 育 的威力终 于显现 , 初 三时成绩 跃为班级 中等 水平。第三次家 长 我们不得 而知 。这个孩子是 怎样 的智力水平 , 有着怎样的觉悟 , 我 会, 老师对妈 妈说 : “ 你 的孩子 虽然有 了较 大的进步 , 但 是距考 重 们也不得而知 。我只是觉得 , 略去其他教育方法 和教 育环 境不谈 点 中学 还有 很大距离。” 伟 大的母 亲 回家对孩子说 : “ 老师说如果 而单单抬 出赏识教育 , 就 好 比欣赏一 幅画 , 为了突 出某种色彩 的
语文教学中的赏识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一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展潜能和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下面,我将从赏识教育的本质、方法和效果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赏识教育的本质是对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拥有自己的优点和潜能。
赏识教育的核心就是要从学生的优点入手,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他们真实的肯定和鼓励。
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优点表现在各个方面,有的学生可能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可能阅读理解能力强,有的学生可能写作能力突出,有的学生可能具备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将赏识观点融入教学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建立起对语文学科的自信心。
赏识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鼓励表扬、量化评价和个性化指导。
鼓励表扬是赏识教育的基本手段之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发现学生的优点,积极地给予学生真实和及时的表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
量化评价是指通过对学生的优良表现进行具体的量化评价,如成绩、排名等,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进步,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个性化指导是指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给予个别化的学习指导和辅导,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实现个体化的发展。
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效果是显著的。
赏识教育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和热爱,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赏识教育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培养,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
在语文考试中,赏识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应对压力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考试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教育时评:赏识教育不科学不能包治百病
“赏识教育”正成为现阶段不少家长以及中小学教师竞相采纳的教育方式。
但有专家指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不能以偏概全。
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赵忠心等。
“赏识教育”并不科学
赵忠心指出,目前盛行一时的“赏识教育”宣传过头了!“赏识教育”根本不是一种科学的教育理念。
“赏识”是一种文学的语言而非学术的语言。
一个普通的家长,欣赏孩子、夸奖孩子是可以的,但要有分寸,从实际出发。
一种教育理念,要经过几年、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实践,反复实验和论证才能形成,绝不是某些人一拍脑袋就提出一个什么“教育理念”。
他表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自己历来主张该表扬就表扬,该批评就批评;要以表扬为主,以批评为辅;表扬要实事求是,批评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不可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主张“赏识教育”的人,光讲表扬,不许批评,认为表扬可以“无中生有,无限夸大”,那不叫教育,那叫“哄小孩子”。
这种方法只适用于一些弱势群体、缺乏自我评价能力的人群。
在赵教授看来,“赏识”的含义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予以重视或赞扬”。
“赏识”是要有条件的,那种不顾实际情况、一味夸大、无中生有的做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做法,容易给孩子造成错觉,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在家里听惯了“廉价赏识”的孩子,到了社会上,反而会很不适应,觉得人人都和他过不去,很难生存。
从目前情况看,一些在表扬声中长大的孩子甚至更容易导致“心理失衡”,一两次排名下降、考学不利就容易产生轻生的念头,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在教育中应防止偏颇,避免一种现象掩盖另一种现象。
赵忠心教授直言道,教育是个严肃的事情,是有其基本内在规律可循的科学,而不是任何人随心所欲、随随便便就可以搞花样翻新的游戏。
家长们应当保持头脑清醒,不要轻信。
不要奢望要什么万能的“绝招”,还是要“老老实实”地学点家庭教育科学知识。
倡导“赏识教育”不能没有批评
与赵教授观点相近的,是还有一些专家撰文指出,倡导“赏识教育”不能没有批评,甚至不应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一味提倡赏识教育可能导致教育的“虚弱”。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负责人孙云晓也指出,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但教育的方式是多样的,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和赏识的同时,不应当忽视批评和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他强调,批评和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不是让孩子难堪,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