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史寻证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文物读后感

中国历史文物读后感

中国历史文物读后感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历史文物,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文化。

每一件历史文物都彰显着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而我有幸参观了一些著名的中国历史文物,这让我对中国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传承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古人留下的历史文物是对历史的见证,是过去时代的风云人物们的足迹。

每一件文物都诉说着一个个故事,仿佛穿越时空将我们带回到古代。

它们是历史的眼睛,让我们可以窥探到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我参观过的一件历史文物是故宫的一幅画作,这幅画作描绘了古代皇帝的盛况。

在这幅画中,我看到了古代皇帝的威严和权威,也看到了文人墨客对于皇帝的倾慕和推崇。

通过欣赏这幅画,我对古代帝王的生活和权力体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幅画作是历史的见证者,通过它我可以想象出当时皇宫的壮丽和繁华,同时也能够感受到皇帝的孤独和压力。

另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历史文物是一件古代青铜器。

这件青铜器制作精美,线条流畅,富有韵律感。

通过观察细节,我发现这件青铜器上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它代表着古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每一处刻痕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工艺的精湛。

这件青铜器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历史的见证,它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的历史文物丰富多样,不仅有绘画、青铜器,还有瓷器、陶瓷、字画等。

这些文物不仅代表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文化,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中国历史文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保护和传承中国历史文物是我们的责任。

每一件历史文物都是我们先辈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我们应积极参与文物保护工作,通过各种途径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总之,参观中国历史文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历史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记忆,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我们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资源。

保护和传承历史文物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继续为后人传递着中华民族的瑰宝。

中国古代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史读后感中国古代历史是中华民族漫长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通过对中国古代史的学习,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和悠久历史,也更加了解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对中国古代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对中国古代文明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让我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发展和变迁的历史总结。

从夏商周三代到秦汉唐宋明清,中国古代历史上涌现了许多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家等,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学习,我了解到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人物和事件,他们的事迹和成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黄帝、尧舜禹、孔子、孟子、屈原、李白、杜甫、王安石、郑和等等,他们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杰出代表人物,他们的事迹和成就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还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中国古代史的学习,我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比如中国古代的封建政治制度、农耕经济、儒家文化等都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总之,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让我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通过对中国古代史的学习,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和悠久历史,也更加了解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中国历史读书报告

中国历史读书报告

中国‎历史‎读书‎报告‎‎篇一‎:‎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近‎期,‎拜读‎了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加‎深了‎原来‎记忆‎中有‎关中‎国古‎今历‎史的‎条线‎印象‎,体‎会到‎作者‎负笈‎海外‎转换‎视角‎、重‎点提‎取综‎合评‎判的‎良苦‎用心‎。

鉴‎于读‎得有‎些散‎漫,‎而中‎国历‎史之‎漫漫‎征途‎、悠‎悠流‎长,‎其间‎奥妙‎玄机‎,非‎著说‎之人‎一册‎黄卷‎可以‎蔽之‎,亦‎非捧‎册之‎人一‎时可‎以察‎之、‎一刻‎可以‎识之‎,进‎而揣‎测作‎者或‎是没‎有言‎尽,‎宽宥‎鄙人‎亦是‎体尝‎有限‎。

故‎此,‎作者‎以宏‎观综‎合论‎之,‎鄙人‎从小‎我主‎观臆‎想,‎读史‎于此‎册,‎品读‎在其‎外,‎随着‎零星‎感悟‎,简‎要、‎散漫‎作一‎读书‎笔记‎。

‎一、‎本书‎架构‎及史‎学观‎点‎正如‎自序‎篇中‎概括‎的一‎样,‎以“‎中国‎大历‎史”‎命名‎本书‎,作‎者旨‎在将‎宏观‎视野‎这一‎观念‎引导‎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

‎(‎一)‎由于‎负笈‎海外‎,授‎课对‎象是‎非本‎族的‎异国‎子民‎,作‎者曾‎怀疑‎讲述‎历史‎知识‎的意‎义及‎实用‎价值‎,辗‎转反‎思之‎后,‎最终‎决定‎广泛‎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在与‎西欧‎史及‎美国‎史有‎了幅‎度与‎层次‎上比‎较的‎基础‎上再‎加以‎研究‎。

‎(二‎)对‎既成‎事实‎、不‎可逆‎转的‎史实‎,更‎多专‎注于‎考虑‎其积‎极意‎义及‎前后‎连贯‎的出‎处,‎而不‎以个‎人之‎恩怨‎爱憎‎当作‎历史‎转折‎点。

‎(‎三)‎不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而是‎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促成‎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文字‎摘自‎自序‎篇,‎稍作‎整理‎)~‎鄙‎人在‎阅读‎“安‎禄山‎的反‎叛”‎、“‎王安‎石的‎变法‎”、‎“数‎字管‎理还‎没成‎熟”‎、“‎张居‎正与‎万历‎皇帝‎”等‎篇章‎时,‎对作‎者的‎宏观‎综合‎分析‎法逐‎渐熟‎悉并‎认可‎,对‎其通‎过讲‎说分‎析不‎同阶‎段、‎不同‎朝代‎有关‎“政‎府抽‎税”‎的历‎史演‎变,‎论证‎“传‎统社‎会不‎容产‎生现‎代型‎经济‎体制‎”的‎观点‎慢慢‎领会‎逐步‎接受‎。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读后感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读后感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读后感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主题,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传承,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在阅读了相关的资料和书籍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首先,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中国的传统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阅读古代文献和历史记载,我了解到中国历史文化的渊源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

这些古代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的社会制度、思想观念以及艺术创作等方面都受到了深远影响。

其次,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的儒家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迪。

儒家思想主张“仁者爱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并对教育、文化、政治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阅读和了解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我深感儒家思想的智慧和博大精深,它引领着中国人民走向理想社会。

此外,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的诗词和书法艺术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多样的诗词创作,这些诗词以优美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传递着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阅读古代文人的诗词作品,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豪情壮志和优雅情调。

同时,中国的书法艺术也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涵而闻名于世。

通过观赏和欣赏古代书法作品,我深深体会到了书法的美感和艺术的魅力。

最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传承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传统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文化根源,并能够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和发展需求。

同时,古代历史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智慧和教益,以及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是一个庞大而且深刻的主题,阅读相关资料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传统发展、儒家思想、诗词和书法艺术,以及对当代社会的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史籍举要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 读后感

中国古代史籍举要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 读后感

中国古代史籍举要: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读后感一、引言古代史籍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通过阅读并校读这些史籍,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本文将围绕中国古代史籍的校读法展开探讨,通过读后感的方式,分享我的思考和感悟。

1.1 概述中国古代史籍的校读法是研究者对古代文献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

通过对古代文献中的内容进行准确的解读和校订,可以更好地还原历史真相,对古代史事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1.2 校读法的重要性古代史籍中可能存在着错讹、遗漏等问题,因此,对其进行校读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校读,我们可以挖掘和恢复更为真实的历史细节,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历史。

1.3 自我意识与方法意识在进行中国古代史籍的校读时,我们需要具备自我意识与方法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通过了解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研究背景,理清研究目标和方法,提高研究的效果。

而方法意识则需要我们在校读过程中运用合适的研究方法,如历史比较法、考证法等,从而达到更准确的研究结果。

二、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的种类中国古代史籍的校读方法有很多种类,下面将介绍几种主要的校读法。

2.1 文献学方法文献学方法是校读古代史籍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

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古代文献,揭示史书的成书时间、作者背景、内容真伪等重要信息,从而获得较准确的历史资料。

2.2 考证法考证法是对古代史籍进行校读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地理等方面的考证,对史书中的疑点进行辨析,挖掘出史书所隐藏的真相。

2.3 口述史料的处理古代史籍中不仅包括书面记载,还包括口述史料。

在处理口述史料时,需要注意其真实性和客观性,通过与其他史料相互佐证,对口述史料进行校正和补充。

2.4 考古学方法考古学方法是对中国古代史籍进行校读的重要辅助手段。

通过对古代遗址、遗物的发掘和研究,可以验证史籍中的历史记载,还原古代社会的面貌。

三、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的步骤在进行中国古代史籍的校读时,应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以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中国古代史专题研究读后感

中国古代史专题研究读后感

中国古代史专题研究读后感自从我读了中国古代史专题研究这本书之后,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浓厚的兴趣。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传承,让我更加欣赏和尊重我们伟大的祖先。

首先,本书以广阔的历史视角,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的兴衰史。

我很佩服作者对历史的深入研究和全面把握,使得我对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通过书中的描述,我了解到中国古代王朝的更迭往往伴随着明君和暴君的更替,以及内忧外患的挑战。

这让我深思,我们今天所享有的社会秩序和稳定,是历代英勇人民与无数鲜血和泪水换来的。

同时,书中也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诸多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延续至今,给了我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启示。

其次,本书对于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进行了深入剖析和展示。

例如,李世民、唐太宗、司马迁等等,这些历史上有过重要影响的人物都在书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现。

通过阅读他们的故事和事迹,我深刻理解到伟大的人物往往诞生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中。

同时,这些人物的品质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也给予我很大的鼓舞和启示,激励我在面对困难时要坚持追寻理想,永不放弃。

此外,本书也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承进行了全面介绍。

无论是儒家思想、道家理念还是佛教信仰,书中都详细阐述了其对古代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通过阅读,我明白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内涵。

这其中包括孝道、仁爱、和谐等传统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也一直影响着中国人民并保持至今。

同时,书中还提到了中国古代科技、艺术和文学等方面的独特成就,展示了古代中国的辉煌和智慧。

总之,中国古代史专题研究是一本给我留下极为深刻印象的历史读物。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本书启发了我对历史的热爱和追求,让我更加珍视现在的生活和社会。

我相信,只有了解并铭记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和塑造未来。

「1500字」。

上下五千年的读书心得

上下五千年的读书心得

上下五千年的读书心得
在阅读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献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些文献记录了上下五千年中国的兴衰荣辱,以及人民的奋斗和智慧。

通过阅读这些文献,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

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文明不断地创造出了许多伟大的成就,如四大发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等。

这些成就不仅影响了中国自身,也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我也看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种种问题。

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国曾经出现过许多的动荡和战乱,人民遭受了许多的苦难。

同时,中国古代社会也存在着封建统治、等级制度等问题,这些问题给人民带来了很多的不公平和不幸。

最后,我认识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智慧。

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国人民不断地奋斗和努力,克服了许多的困难和挑战。

他们不仅守护着自己的家园,也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阅读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献,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全面
和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文明和中国人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这些认识将对我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激励我更加努力
地学习和工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古代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史读后感中国古代史是一部宏伟的历史史诗,记录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进程和风云变幻。

在阅读这段历史之后,我深深地被古代中国的辉煌与悲壮所震撼,也对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坚韧心灵深表敬佩。

中国古代史以其悠久而复杂的历史背景为人们展示了一个宏大的舞台。

在这个舞台上,众多英雄豪杰的光芒熠熠,他们为了家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奉献。

无论是黄帝时期的神话传说,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亦或是唐宋明清时期的文化繁荣,每一个时代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和智慧。

在阅读中国古代史的过程中,我不禁被古人的智慧所深深折服。

先秦诸子百家纷争的思想启示,让我明白了寻求真理、探索人生意义的重要性。

诸如孔子的仁爱之道、老子的无为而治、庄子的自由自在等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也对后来的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统一和分裂也是中国古代史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无论是秦朝的统一、南北朝的分裂、或是隋唐盛世的再统一,这些历史事件都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代中国的统一既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大,也暴露了统治者权力滥用和中央集权造成的弊端。

而分裂则带来了经济、文化和政治上的割裂,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损失。

通过阅读这段历史,我深切体会到统一和和谐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另外,中国古代史中的各个时期都有着独特的文化繁荣。

秦汉时期的兵马俑、唐宋时期的诗词歌赋、明清时期的紫禁城等,这些文化遗产无不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

通过阅读古代史,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中国文人墨客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一种境界。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代中国有着灿烂而辉煌的历史,这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勇气的民族的历史。

尽管历经沧桑和苦难,但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团结向前的精神,坚持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史,我更加热爱和珍惜自己的祖国,也更加自信地走在了成长的道路上。

我期待着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史寻证》读书报告《中国古史寻证》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先生与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史学家、著名作家郭志坤先生的学术对话录。

此书的体例类似于《论语》,主要通过一问一答的对话,着重阐述关于中国古史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以及发展的新动向;不同之处在于《论语》是多人对话,而此书却只是两人对话,《论语》中的对话侧重的是微言大义,而此书则有点啰嗦,多处内容有重叠。

书中作者提倡将文献学与考古学、古文字学成果相结合起来研究历史,为中国古史寻找证据,并以此为基础,主张走出疑古与古史溯源的时代,建立公正客观的中国古史体系。

此书共分为十章:第一章,走出疑古与古史溯源—关于古代史;第二章,二重证据法与现代考古学—关于考古学;第三章,古史反思与典籍解读—关于文献学;第四章,文字考释与史实探索—关于古文字学;第五章,甲骨发现与分期研究—关于甲骨学;第六章,青铜时代与文化艺术—关于青铜器研究;第七章,简帛研究与学术思想—关于简帛学;第八章,礼乐典章与古史解读—关于古代礼制研究;第九章,文明起源与文明进程—关于古代文明;第十章,年代学与多学科结合—关于“夏商周断代工程”。

从内容上看,此书主要探讨先秦以前的中国古史该如何研究的问题,所涉及的内容囊括了先秦历史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作者主张以考古学为基础来重新审视历史,将考古发现的文物资料、文化遗存与有关先秦历史的文献典籍结合起来,相互印证,去伪存真,为先秦历史重建其应有的、公正而客观的、符合历史事实的历史发展脉络。

本文将以此书章节为线索,浅谈自己对此书的一些看法,但囿于才力,定有不妥之处,还请老师批评指正。

走出疑古与古史溯源,作者主要回顾了二十世纪学术界百年历程,指出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史研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疑古思潮”的兴起,致使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在中国学术界兴起了一场关于古史研究的学术讨论,进而引发了中国人对古代认识问题的一场大辩论,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长达三百五十万字的七册《古史辩》就是其见证。

特别是二十年代顾颉刚的古史研究,他创造性的提出了“古史层累地造成”的观点,其主要论点如下:“第一,可以说明‘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

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有三皇,到汉以后有盘古等。

“第二,可以说明‘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如舜,在孔子时只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圣君,到《尧典》就成了一个‘家齐而后国治’的圣人,到孟子时就成了一个孝子的模范。

第三,我们在这上,即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

我们即不知道东周时的东周史,也至少能知道战国时的东周史;我们即不能知道夏、商时的夏、商史,也至少能知道东周时的夏、商史。

”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旧有的古史系统,动摇了儒家经典长期以来树立的“三皇五帝”形象,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这些都极大地促使人们从旧的史学束缚中解脱出来,以史学家应有的怀疑精神重新审视历史,进而推动了史学研究的大发展。

但随着疑古思潮的蓬勃兴起,过分否定中国古史的倾向也日益显现,他们滥用怀疑主义而没有实证,从而在根本上否定中国古史,致使产生“先秦以前几无可信之历史”的过激言论,这对中国古史的研究起了极大的误导作用。

为此,作者认为我们在研究历史时应该以历史的眼光来重新认识“古史与神话传说”的关系,在神话、传说中追寻历史的遗迹,并把文献研究和考古发掘遗物的研究结合起来研究历史,不断开拓古代历史文化研究的新局面并对整个古代文明作出重新评估。

关于考古学,作者主要论述了现代考古学在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史料匮乏的先秦时代,这项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考古”一词古已有之,最早在文献中出现“考古”二字的是北宋吕大临的《考古图》,但此时的“考古”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考古学。

两宋时期的“考古”是指对古器物的研究,如青铜器、彝器、玉器、石刻碑文等。

现代考古学发轫于二十世纪初,其发起人是归国留学生如:裴文中、郭沫若、夏鼐、尹达等。

他们直接将考古发掘成果运用于历史研究,并对重建中国古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说到现代考古学,不得不提王国维及其“二重证据法”,王国维先生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他学识精博,著述宏富,在哲学、文学、戏曲史、古器物、甲骨文、金文、殷周史、汉晋木简、汉魏石刻、敦煌文献以及蒙元史等诸多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被郭沫若先生誉为中国“新史学的开山”。

特别是他在1925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不仅是新的认识古代的看法新的历史研究方法,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考古学形成的理论先河,对近代中国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直至今天,我们在考证某些古代史实事,仍采用王氏的方法。

此外,作者还认为,对中国古史的研究应注重比较研究在考古学中的运用,推进考古学理论的研究,提倡区域文化研究,并将现代科技运用于中国古史研究,只有这样考古学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历史研究,而不至于单纯的为了考古而考古。

关于文献学,本章作者主要讨论了前人在文献学研究上的一些成就,主要是清代考据学的成就,以及近年来国人在文献学考据研究上取得的一些成就,如张心瀓的《伪书通考》、余嘉锡的《古书通例》、郑良树的《续伪书通考》等。

更为重要的是作者认为应该加强考古学对古文献影响的研究。

因为在考古发掘出土的带文字的材料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湮没已久的佚籍,如湖北云梦睡虎地的《秦律》、山东银雀山汉墓的《孙膑兵法》、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德道经》、《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驻军图》、《长沙国南部地形图》及敦煌遗书等等。

这些出土古籍不仅为中国古代政治、法律、思想、军事、科技等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史料也给传统的古文献整理和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这些佚籍的研究成为文献学研究和学术史研究的重要内容给传统的研究方法和途径以新的对象。

此外,作者还提及通过出土古籍来判定传世典籍的年代、更新考古理论、校对史料以及辨伪史料等。

关于古文字学,古史研究需要史料,而史料的载体是由文字记载的传世文献典籍。

《易·系辞下》记载“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在中华民族中,汉民族的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原始社会的刻划符号、甲骨文、金文、籀文、大篆、小篆、汉隶到章、草、行、楷,文字的形音义的演变经历了相当复杂的过程。

显然如果不了解不同形态文字的读音和表义,就无法读懂用这些文字记载的文献典籍,更不可能从这些文献典籍中探寻古代文明的足迹。

所以古文字研究在古代文献研究和古史研究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前人在古文字研究中经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六书”理论及音训、义诂等考释方法,至今对我们研究传世文献和出土古籍仍有裨益。

中国古文字学起源于汉代、形成于两宋、鼎盛与晚清。

长期以来,先秦文字是古文字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但近年来探索夏代以及更早时期的文字,似乎已成为古文字学的热门题材,考古出土的大量秦汉时期的文字材料,已进入古文字学研究范畴。

在此,考古发现的古文字如何释读就摆在了我们面前,前人在古文字的释读上,经过一代一代学者的孜孜努力,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如许慎的《说文解字》、杨树达的《积微居金文说》郭沫若的《甲骨文字研究》等。

这些成果为我们研究古史理清了大量迷雾,而且为后人就累了大量宝贵的方法。

关于甲骨学,甲骨学属于古文字的一个分支学科,作者在前一章谈古文字学时已论及甲骨学,而为何还要冒着“机上架机”之嫌单列一章论述呢?笔者认为甲骨学对研究中国古史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自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以来,甲骨学始为世人所知,继而殷墟甲骨文的发掘已经透露出甲骨学的道道曙光。

正是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罗振玉等人的甲骨研究,疑古思潮的迷雾才逐渐散去,古史研究才迈开了走出疑古时代的坚实步伐。

甲骨学的兴起,打破了古史“传说时代”的坚冰,也为古史研究的深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靠材料。

甲骨文发现以前,对于我国绵延久远的历史曾有种种怀疑、否定的观点。

十九世纪晚期,考古学家德摩根在其《史前人类》中便断言中国文明只能上溯到公元七八世纪,与其后国内有的学者提出“东周以上无历史”的观点相吻合。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特别是王国维通过甲骨文研究,论证了《史记·商本纪》中关于商朝历史记载的真实性。

为此,甲骨学研究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回答了疑古派对古史的质疑。

甲骨文是一种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周古文字,因其刻在龟甲或兽骨上,故称“甲骨文”。

由于年代久远、文字古奥,因而不经专家考释,普通人难以认读,在这一方面前人已经取得了很大巨大成就,如董作宾先生的《甲骨学五十年》胡厚宣先生的《甲骨学商史论丛、《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以及严一萍先生的《甲骨学》等。

据《甲骨文编》记载,已发现的甲骨学单子在4500字左右,经过考释被认识的有1700余字,这既说明了破译甲骨文这一工作的成绩,也充分体现了甲骨文考释的难度。

甲骨文考释不但要有相当的古文字功底,同时又必须具备相应的专门知识。

譬如,甲骨文记载的主要是关于商人或周人占卜的记录,因而称为“卜辞”。

“卜辞”虽为筮书,但在先秦科技不发达的年代,这是“人们一切精神生活之所系”,所以对三代古史而言卜辞极具史料价值。

这就要求研究者必须了解古人占卜的方法、占卜的程序以及卜辞的文法,否则难以理解卜辞的内容,更不用谈以此来进行学术研究。

除此之外,由于甲骨文记载的史事多为商周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祭祀等活动,平民史迹很少,故而我们还必须运用其他各种古器物及文献材料加以佐证,多渠道地取证互证古史。

关于青铜器的研究,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回顾百年中国古史研究,青铜器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早在汉代已有人开始关注青铜器,此后一直断断续续地有一些学者进行研究。

直至北宋末年,宋徽宗非常喜欢收藏青铜器,而且极力推崇青铜器的研究,并亲自撰写《宣和博古图》。

为此,青铜器的研究开始兴起,青铜器在中国古史研究上的价值,首先是青铜铭文,亦称“金文”,是先秦史料的一种载体。

迄今为止,已发现和著录的金文达数以万计,其时代自商朝以迄两汉,其中有不少是长篇铭文,如《毛公鼎铭文》《》《大盂鼎铭文》《小盂鼎铭文》《中山王鼎铭文》《史墙盘铭文》等等。

这些金文正好弥补了三代史料的匮乏。

尤其难人可贵的是,传世古籍由于经过长期的传抄递刻,不免有些篡改、讹误,进而引发后世的种种争论,而金文却能保持其原貌,所以金文在先秦史研究中具有重大作用。

此外,青铜器在给人以厚重的历史感时,也给人深邃的艺术感,如商代的司母戊大鼎、四羊方尊、汉代的马踏飞燕等,以及出现在青铜器上的反映奴隶主贵族狰狞之美的饕餮纹,周代青铜器上的凤鸟纹,这些都不禁使人感叹古人的高超技艺。

关于简帛学,众所周知,魏晋以前中国官方通用的文书是简帛,简分为竹简和木简,帛是一种用来书写的丝绸,因此简帛作为文字的载体,它也是文献学的分支学科,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随着大量竹木简册和帛书的出土,简帛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