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

合集下载

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内容

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内容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采用一系列的绿色基础设施和可持续性措施
来减缓城市化进程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并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
极端天气事件。

下面是一些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内容:
1. 雨水管理:海绵城市通过设计和建设雨水收集系统、雨水花园和雨水湿地等设施,
有效地收集和利用降雨水资源,减少城市内的洪水和水污染问题。

2. 绿色屋顶:将建筑物的屋顶改造成绿化屋顶,可以增加植被覆盖面积,提供更多的
生态系统服务,如保持水源、减少空气污染和节能等。

3. 透水路面:使用透水材料来铺设道路和人行道,可以增加地表的透水性,减少雨水
径流,改善城市的排水系统。

4. 湿地保护和修复: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可以提供自然的净水和洪水调节功能,同时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5. 河道和河口管理:通过河道整治、河口管理和沿岸带绿化等措施,提高城市对洪水
和海平面上升的适应能力,减少自然灾害的风险。

6. 城市森林和公园:增加城市内的绿地覆盖率,建设城市森林和公园,可以改善空气
质量、调节城市温度,并提供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7. 生态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采用可持续性原则,如利用自然光线和通风、安装太
阳能系统、使用环保材料等,减少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

8. 社区参与和教育:通过社区参与和公众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对海绵城市理念的认知
和理解,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旨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这是一项全面而复杂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专家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微专题八:海绵城市

微专题八: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蓄
城市中的天然蓄水池
人工地下蓄水池
“蓄”就是把雨水留下来,要尊重自然地形地貌,使降雨得 到自然散落。现在人工建设破坏了自然地形地貌后,降雨就只 能汇集到一起,形成积水。把降雨蓄起来,是为了利用和调蓄 错峰,否则短时间内汇集很多水到一个地方,就形成了内涝。
雨水花园结构示意图
海绵城市--滞
“滞”的主要作用是延缓短时间内形成 的雨水径流量。例如通过微地形调节,让雨 水慢慢地汇集到一个地方,用时间换空间。 城市内的降雨,是按分钟计、按小时计的, 这跟大江大河不一样。城市内短时强降雨, 对下垫面产生冲击,形成快速径流,积水攒 起来就导致内涝。通过“滞”,可以延缓形 成径流的高峰。具体形式总结为三种:雨水 花园、生态滞留池或渗透池、人工湿地。
A.缓解热岛效应 B.减轻城市内涝
C.提供工业用水 D.降解污染物,净化水体
4.暴雨过后,公园中的荷花池最主要功能是
A.调节小气候
B.增加下渗量
C.保护生物多样性 D.美化城市环境
3.C 活水公园可以缓解热岛效应,减轻城市内涝,降解污染物,净化水体。提供工业用水不是对环境的影响。
4.B 荷花池可以调节小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美化城市环境,但题目强调暴雨后,最主要功能应是 增加下渗量。
海绵城市目的?
将城市建设和生态保 护结合起来,将景观生 态资源和雨水控制利用 设施结合,切实起到减 缓城市内涝、削减面源 污染、减少溢流污染、 利用雨水资源的目的, 同时取得改善环境、减 轻热岛效应、增强生态 效果的综合环境效益。
传统排水系统
生态型排水系统
遵循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城市开发建 设应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 感区,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与低影响开发设施,实 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 循环,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维护城市良 好的生态功能。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问题和水环境污染,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成为了一种趋势和目标。

本文将围绕海绵城市的概念和目标,探讨其施工方案以及相应的实施细则。

一、海绵城市概述海绵城市是指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以自然的方式处理和管理城市的水资源,实现城市内外水循环的良性闭合,降低洪涝风险,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的建设原则包括“渗、蓄、滞、净”,即渗透、蓄水、滞留和净化。

二、施工方案1. 绿地建设:海绵城市的核心是增加绿地和湿地的建设。

绿地可以增加土壤的渗透性,减少地表径流;湿地则能够对污水进行净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2. 雨水收集系统建设: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包括设置雨水收集器、雨水廊道和雨水蓄滞洪区,将雨水收集、利用和排放进行有机结合,实现雨水的最大化利用。

3. 硬质铺装改造:将部分传统硬质铺装改造为透水铺装,增加地表的渗透性,减少地表径流和城市内涝。

4. 整体排水系统综合改造:通过建设综合排水系统,包括雨水管网、污水管网、地下蓄滞洪区等,实现雨水与污水的分类、处理和利用。

5. 智能监测系统建设: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智能监测系统,对海绵城市的各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城市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情况。

三、实施细则1. 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海绵城市的方案,制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2. 建设标准:制定相应的建设标准和设计规范,确保海绵城市的施工质量和效果。

3. 监测评估:建设过程中,设置监测评估机制,对施工过程和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4. 资金投入: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通过政府支持、社会资本和市场机制等多种方式,筹集相应资金。

5. 宣传推广:开展海绵城市的宣传和推广活动,增加市民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参与度和支持度。

通过以上施工方案和实施细则,可以有效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解决城市水资源问题和水环境污染,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 技术措施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18
目录
• 海绵城市概念 • 海绵城市建设基本原则和指导
思想 •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 • 海绵城市建设实践案例及效果
评估 • 海绵城市未来发展趋势及展望
01
海绵城市概念
海绵城市定义
•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 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 、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对雨水的吸 收和利用能力,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 ,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注重生态保护和修复,通过 恢复湿地、雨水花园等自然生态系统,提 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增强城市防洪能力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加强雨水排放和利用设 施的建设,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减 少城市内涝的发生。
加强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合作,形成 合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
03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
雨水收集与利用
雨水收集系统
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 起来,经过处理后用于绿化灌溉 、冲厕等。
雨水利用技术
利用雨水收集系统收集的雨水, 通过过滤、消毒等处理技术,将 其转化为可利用的水资源,用于 城市绿化、景观水体等。
风险防控
加强风险评估和预警,采取有 效措施降低城市内涝、水污染
等风险。
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思想
01
02
03
04
生态文明建设
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生态文明 建设的重要内容,促进城市可
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海绵城市课件

海绵城市课件

规划布局
区域布局
景观布局
根据城市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条件 ,将城市划分为不同区域,分别制定 相应的规划布局。
结合城市自然环境、文化特色等因素 ,合理规划布局城市景观,提高城市 生态环境质量。
设施布局
在区域布局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布局 雨水收集、处理、排放等设施,确保 城市排水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
专项规划
宣传教育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 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和保护 意识。
监测与评估
监测指标
建立海绵城市监测指标体系,包 括水质、流量、土壤湿度等,对
海绵城市效果进行实时监测。
数据收集与分析
收集监测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 和分析,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评估与反馈
定期对海绵城市效果进行评估, 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确保
绿色屋顶设计
通过种植植物、铺设滤料等措施,增 加屋顶的雨水滞留能力,减少雨水径 流。
雨水径流控制
采用雨水花园、植被缓冲带等措施, 对雨水径流进行控制,减少对下游水 体的冲击。
下凹绿地与雨水渗透
下凹绿地设计
将绿地设计成下凹式,使绿地能够自然渗透雨水,减少地表径流。
雨水渗源。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采取综合施策的方法, 结合多种措施和技术手段,提高城市的海 绵性能和生态环境质量。
02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
规划目标与策略
目标
通过规划设计,实现城市雨水自 然积存、渗透、净化与回用的目 标,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促 进可持续发展。
策略
以生态优先、低影响开发为原则 ,结合城市自然环境、水文条件 、排水系统等因素,制定相应的 规划策略。
英国伦敦市
通过构建低影响开发(LID)的海绵城市体系,实现了城市雨水的自然渗透、滞蓄和净化,提高了城 市生态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介绍

海绵城市介绍

添加标题
海绵城市的特点:能够吸收、储存、净化和释放雨水减少城市内涝和洪涝灾害的发生。
添加标题
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城市居民 的生活质量。
添加标题
海绵城市的建设内容:包括雨水收集系统、雨水利用系统、雨水排放系统等。
与传统城市比较
传统城市:以硬质路面为主雨水直接排入下水道容易造成内涝和污染
国内案例
深圳:深圳是国内最早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之一其成功案例包括深圳湾公园、深圳国际 会展中心等。
武汉:武汉是国内海绵城市建设的典型城市之一其成功案例包括武汉东湖绿道、武汉中央商 务区等。
青岛:青岛是国内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行城市之一其成功案例包括青岛西海岸新区、青岛世博 园等。
成都:成都是国内海绵城市建设的示范城市之一其成功案例包括成都天府新区、成都锦江绿 道等。
成功经验与教训
案例:新加坡滨海湾花园
成功经验:雨水收集系统、绿色屋顶、生态 墙等
教训:需要长期维护和管理确保设施正常运 行
案例:中国上海虹桥商务区
成功经验: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生态墙等
教训:需要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参 与度
海绵城市的发展前
05

技术创新方向
绿色屋顶技术:通过种植绿色植物提高城市绿化率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雨水收集系统:通过收集雨水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城市内涝
海绵城市:采用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措施增加雨水的渗透和滞留减少 内涝和污染
传统城市:雨水直接排入下水道容易造成水资源浪费
海绵城市:通过雨水收集和利用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浪费
传统城市:城市热岛效应明显环境舒适度低
海绵城市:通过增加绿地和植被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提高环境舒适度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

望城项目部海绵城市总结海绵城市一、基本概念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017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海绵城市”材料实质性应用,表现出优秀的渗水、抗压、耐磨、防滑以及环保美观多彩、舒适易维护和吸音减噪等特点,成了“会呼吸”的城镇景观路面,也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让城市路面不再发热。

二、基本内涵本质:城镇化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传统城市:改善自然、利用土地为主改善、改变原有生态、粗放式建设、地表径流量大增。

海绵城市: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原有生态、低影响开发、地表径流量不变。

目标: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2.1保护原有生态系统:最大限度保护原有河湖水系、生态体系、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

2.2恢复被破坏水生态:对传统粗放式建设破坏的生态给予恢复、保持一定比例的城市生态空间、推广河长制、治理水污染。

2.3低影响开发: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减少对城市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留望城项目部海绵城市总结足生态用地,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积存净化。

2.4通过减少径流量,减轻暴雨对城市运行的影响。

转变排水防涝思想3.1:“快排”模式:降雨后直接通过蒸发、下渗、80%的排放。

3.2:海绵城市:降雨后通过蒸发、下渗减排(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集蓄利用(蓄水池、雨水罐、湿塘、雨水湿地)、40%排放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基本不变。

三、措施收水措施(收集雨水)收水措施是海绵城市雨水处理的首要环节,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通过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及截污功能有效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实现改善城市水环境的愿望。

(完整版)海绵城市解读

(完整版)海绵城市解读

五、海绵城市的设计
3、对于城市主次干道、支路等道路,在满足同等道路功能的前提下,道路横断面设 计应充分考虑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需求,优先选用含绿化带的横断面形式。
4、道路低影响开发设施应优先布置在道路侧分带、宽带大于2米的道路中分带以及道 路外侧市政绿地。应结合道路功能、道路竖向和景观要求,合理组合,优化布局。
五、海绵城市的设计
5、在符合景观要求和微地形设计的基础上,城市绿地宜做 成下沉式,以消减峰值流量,延缓峰值时间,净化雨水 径流。
6、城市绿地中的景观水体、草坪绿地和低洼地的建设宜和 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相衔接,设计为集雨水调蓄、净化和 生态景观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设施。
五、海绵城市的设计
7、城市绿地与广场的规划设计,应充分利用生物滞 留设施、雨水湿地和植被缓冲带等低影响开发设 施对雨水径流进行净化。
五、海绵城市的设计
5、建筑宜采取措施将屋面排水引入周边的低影响开 发设施,或通过植草沟、雨水管渠将雨水引入场 地内的集中调蓄设施。
6、以雨水收集利用为目的的设施,应设置初期雨水 弃流装置或设施。
7、在紫线范围内项目,应在保持历史原貌的前提下, 合理确定低影响开发设施规模,不宜采用雨水径 流下渗型设施。
10、下沉式广场、湿塘、雨水湿地和蓄水池等以调蓄为主要功能的设施,应设置溢流 排放系统,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
11、湿塘、雨水湿地、景观湖和下沉式广场等调蓄设施应建设预警标识和预警系统, 保障暴雨期间人员的安全撤离,避免事故发生。
五、海绵城市的设计
城市道路
一、设计导则 1、城市道路应在满足道路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达到相关规划提出的海绵城市控制目
5、道路人行道可采用透水铺 装,新建区轻荷载的非机 动车道和机动车道可采用 透水沥青路面或透水水泥 混凝土路面,透水铺装设 计应满足国家有关标准规 范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 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 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下图是我国西北某城市依“海绵城市”原 理建设的道路绿化带。完成下列各题。
• 3.下列对图中城市道路绿化带设计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绿化带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②绿化带面积过大,不易发生城市内涝 ③裸露地面铺设砂石不容易造成扬沙天气且不容易堵塞下水 管道 ④下凹式绿化带易造成城市内涝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4.“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各环节影响最显著的是 ①调节地表径流②调节水汽输送 ③增加大气降水 ④增加下渗 C D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滞:其主要作用是 延缓短时间内形成的雨水径流量。可以通过微地形、林 草等调节,减缓雨水汇集的速度,用 时间换空间。通过“滞”,可以延缓 形成径流的高峰。
• 净:通过土壤的渗透,通过植被、绿地系统、水体等,都能对水质产生 净 化作用。把蓄起来的水,经过净化处理,然后回用到城市中。
பைடு நூலகம்
• 用:经过土壤渗滤净化、人工湿地净化、生物处理多层净化之后的雨水要尽 可能被利用,不管是丰水地区还是缺水地区,都应该加强对雨水资源的利用。 比如可以养育湿地、浇灌绿地、洗车等。
• “海绵城市”的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即城市开发 对自然要干扰最少。它能够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 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 保护。也有人形容海绵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 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 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下图是“海绵城市模型图”,读图回答5~7题。
• 三、海绵城市的两种类型
生态海绵--雨水花园环绕的城市
机械海绵--推广建设雨水收集系统
• 四、海绵城市的功能
渗:由于城市下垫面过硬,到处都是水泥,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 特征,所以要加强自然的渗透,通过铺设下渗砖、地面绿化等把渗透放在第 一位。
• 蓄:雨水留下来,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循环。现在人工 建设破坏了自然地形地貌后,短时间内水汇集到一个地方,就形成内涝现象。 这样就要求我们要把降雨蓄起来,以达到调蓄和错峰的作用。
“海绵城市”的那些事儿
• 一、何谓海绵城市
•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 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是新一代城 市雨洪管理概念。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 放'并加以利用。
• 二、城市建设发展史
• 早期的城市化建设中直接引起路面硬化现象,同时斩断了水特别是雨水的 自然循环路线。路面硬化后导致下渗减弱地表径流增多,水流走或汇集, 再加上不完善的地下管网排水系统,经常使城市在雨期逢暴雨时内涝,也 就产生了各种“看海现象”。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华北地区 D.青藏地区 12.下列造成城市“一雨即涝”的人为原因是 ①城市用地改变了土地性质 ②城市扩展破坏了原有的水系 ③城市建筑改变了原有的地貌 ④城市建设大面积增加湿地与绿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13.下列活动属于建设城市“海绵体”的是 ①发展城市立体交通网 ②铺设透水路面 ③建设与改善城市地下排水管网 ④建设地下雨水收集与储存系统 ⑤增加城市绿地和湿地面积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②④⑤
• 5.对建造“海绵城市”最确切的理解是: A.主要是针对城市内涝而实施的城市雨洪管理措施 B.主要是针对“城市热岛”现象而实施的调节气候措施 C.主要是针对城市水问题而实施的构建城市水生态系统措施 D.主要是针对城市 水污染而实施水质净化措施 • 6.“海绵城市”所构建的水循环系统是: A.纯自然的水循环系统 B.高仿真自然水循环的人工水循环系统 C.纯人工的全新水循环系统 D.自然水循环和社会水循环叠加的水循环系统 • 7.城市海绵体蓄留、净化的水体可低成本用于 A.城市居民饮用水 B.城市道路清洁、园林绿化用水 C.工业用水
• 排:蓄起来的雨水一部分用于绿化灌溉、日常生活,一部分经过渗透补给地 下水,多余的部分就经市政管网排进河流。不仅降低了雨水峰值过高时出现 积水内涝的几率,也减少了第一时间对水源的直接污染。
• 地理题中的“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所涉及的高中地理课本知识非常多,比如: 海绵城市与水循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观等。同时具体的还有缓解城市内涝的方法、 水循环及影响因素、城市化布局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保护和改善城 市生态环境、灾害防治、环境保护等问题。 • 1.“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正确的有 ①调节地表径流 ②调节水汽输送 ③增加大气降水 ④增加地 表下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B • 2.海绵城市提倡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改善环境的 主要作用是 A.缓解交通拥堵 B.减轻热岛效应C.减少城市内涝 D.减少噪声污染
海绵城市其实就是通过改变水循环的时间与空间来实现减涝与节水效果的。 我们要吧先来看一下自然水循环过程示意图:降水经过下渗,地下径流,植 被吸收,蒸腾等环节,剩下一部分为地表径流
通过如右侧的低影响开发改造,使用一系列景观与工程手法,主要是通过对 雨水的渗透、调节、传输、截污净化等功能有效地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 和径流污染。城市内部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暴雨期洪涝发生的几率减 少。
• 2016年春夏,由于持续的大雨和暴雨,我国不少城市出现了严重的内涝现象。武汉等城 市相继出现城市看海的尴尬景观。针对这种现象,国务院再次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 积极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通过增加城市“海绵体”,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 雨时渗水、蓄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根据材料,回答11~ 13题。 • 11.下列地区中最需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地区是
C DB
D.农业用水
• 2015年4月,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启动。“海绵城市”是指城市 像海绵一样具有“弹性”,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减轻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一定 的功能。读“海绵城市示意图”,完成8~10题。
• 8.“海绵城市”可以使城市水循环中 A.植物蒸腾减弱 B.下渗增强 C.地表径流增强 D.地 下径流减弱 • 9.因地制宜建设“海绵城市”可以 ①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 ②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③减轻城市交通拥堵 压力 ④增强城市热岛效应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10.海绵城市中的 A.树木、草坪可大量吸收大气降水和地下水 B.湿地公园、污水处理厂可以净化水质 C.河流、湖泊可调节多雨期和少雨期的降水量 D.城市小区、拦水坝可以增加下渗水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