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渗”之使用的探讨
“海绵城市”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海绵城市”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分析摘要:“海绵城市”是当前各个行业在设计及施工中的重要指导理念,当前城市资源缺乏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从“渗、滞、蓄、净、用、排”六个方面对园林设计工作进行研究,以其类似工程借鉴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园林景观;引言城市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同时大量沥青、混凝土等硬质材料的使用,导致覆盖掉大部分的透水层,无法起到自主呼吸、自然调节的作用,而不完善的排水设施也难以承受暴风雨造成的城市内涝,引发城市水环境问题。
应用“海绵城市”理念,贯彻“渗、蓄、滞、净、用、排”六大建设要素,解决城市问题,建设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程概况建筑面积约 13.6 万平方米,打造园区核心产业服务。
为与园区高标准的绿色建筑相匹配,园林绿化的设计工作从节能减排,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等方面入手,结合国家大力推行的“海绵城市”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创作。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渗水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既避免了洪涝,又有效地收集了雨水。
建设中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园区雨水处理方式,有利于修复园区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园区防涝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整个园区的绿化设计工作和海绵城市理念紧紧结合。
二、低影响开发——雨水的循环利用园区水循环系统的建设牢牢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要素的“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进行。
本工程设置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在室外绿地内设置地下式雨水蓄水池,将部分屋面、道路及绿地内的雨水进行收集后,经过过滤处理,将雨水用于室内冲厕、绿地灌溉及室外景观补水,达到直接利用雨水的目的。
在生活区设置两个 150m3的雨水收集池,通过渗透花管将下渗至绿地内的雨水进行收集,雨水池溢流排至园区雨水管网,雨水收集池内的雨水经沉淀后回用于生活区内集中绿地的浇洒用水及园区道路冲洗。
固原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探讨及

揖参考文献铱 咱 员暂 GB50025-2004叶 湿 陷性 黄 土 地 区建 筑 规 范 曳援 咱圆暂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袁叶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 南 要要 要 低 影 响开 发 雨 水系 统 构 建 渊试 行 冤曳 袁 建城 函 [2014]275 号 援 咱猿暂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袁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 制暂行规定曳援
为了加大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宣传力度袁 这就需要 工作人员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袁 用自动化技术代替人 工监测袁 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变电站的运行水平袁 还能 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遥 在变电站运行过程中袁工 作人员要运用自动化技术对电气设备进行实时监控袁 充分发挥自动化技术的作用袁 提高自动化技术利用
率遥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袁 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 应用袁 工作人员可以用微机化设施代替电磁式设备袁 这样能够确保监控过程智能化遥
揖关键词铱固原海绵城市建设曰湿陷性黄土曰项目实施建议
0 引言
海绵城市,是个崭新的概念遥 固原作为第二批海绵 城市试点项目,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探索尧总结袁将项 目实施中的成功与教训归纳出来袁 再运用到类似项目 中遥
固原是湿陷性黄土地区袁降雨量少且不均匀尧夏旱 秋涝袁暴雨强度大而短促袁黄土疏松袁遇暴雨快速形成 高含沙量径流遥 在固原工程建设过程中袁 历来都是遵 循采取一切手段防止水浸入建筑物尧 道路下方而引起 地基与基础不均匀沉陷袁 雨水尧 污水不滞留快速排放 的原则遥 而海绵城市项目是要将多余的水采取 野渗尧 滞尧蓄尧净尧用尧排冶等措施收集起来遥 因此袁固原市实施
浅谈海绵城市建设

浅谈海绵城市建设摘要:海绵城市的提出,是希望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海绵城市设计,需要正确地理解其理念,从设计之初便遵循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的原则;同时应科学地研究建设目标和条件,合理的进行设计、建设、管理,真正使海绵能够系统性的发挥作用。
关键词:城市水的问题,城市与海绵,地块海绵建设一、城市水的问题城市内涝问题,其实已经成为了一个常态问题,每年一到汛期雨季的时候,城市部分功能就会瘫痪,包括交通、出行等,市民生命财产也会受到损害。
在这种已经成为常态,非常严重的城市内涝下,总结一下城市水的一些相关问题。
这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首先就是水安全。
内涝问题难免就形成了,因为地面发生了变化,雨水无法安全排出。
第二,在有内涝之前,其实水资源一直以来是很短缺的,即便是在城镇化之前,我们也一直强调节水问题。
我国658个城市中,约有400个城市面临水资源的问题。
包括不合理开采利用,地区分布不均,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等问题。
第三就是水环境,提出海绵之前,其实很多城市都存在黑臭水体的情况,40%的城市河道黑臭,60%的地下水水质差。
第四水生态的破坏,地表漫流通道被占用或消失,积水内涝风险增加。
主要包括下垫面硬化、竖向破坏、水系萎缩三种情况。
下垫面从原来的田林湖海变成了现在的混凝土,变成了建设用地,变成了道路,变成了广场。
竖向被破坏了,有些城市是削山进行建设的,把本体的山体破坏,成就建设项目;还有很多的水系,填海填水填湖,成就建设用地,所以说当这些格局被破坏的时候,城市的水是有相当多的问题存在的,例如内涝的发生。
2013年习主席就提出了海绵城市,强调自然的积存、自然的渗透和自然的净化。
海绵真正的内涵就是基于自然,以自然为前提去积存,以自然为前提去渗透和净化。
2015年国务院发布【75】号文,推动各城市开始真正地进入到海绵城市建设过程。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渗透式设施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渗透式设施摘要:本文讨论了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渗透式设施的应用。
首先,介绍了渗透式设施在市政给排水中的重要性。
然后,探讨了渗透式雨水收集和利用的原理、优势和效益,以及雨水渗透和滞留对减轻洪涝和净化水质的效果。
此外,还讨论了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在渗透式设施中的作用,包括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和改善空气质量。
接下来,探讨了渗透式设施设计和实施时需要考虑的地形和土壤条件评估、设计原则和标准、维护和管理以及监测和评估等方面的问题。
最后,讨论了渗透式设施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包括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限制、技术和工程难题以及管理和运营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给排水;渗透式设施;雨水收集和利用1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城市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问题。
传统的给排水系统已经无法满足城市的需求,因此需要采用新的理念和技术来改善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状况。
海绵城市理念提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循环过程,将城市转变为一个具有渗透性的系统,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轻洪涝灾害和改善水质。
在海绵城市中,渗透式设施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渗透式设施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渗透式设施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它涉及雨水收集和利用、雨水渗透和滞留,以及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等方面,旨在改善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状况。
渗透式设施的核心理念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循环过程,将城市转变为一个具有渗透性的系统,以达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减轻洪涝灾害和改善水质的目标。
首先,渗透式雨水收集系统的应用为城市提供了可再生的水资源。
这些系统通过收集、储存和利用降水,将雨水用于灌溉、景观水体、冲洗和其他非饮用用途,减少了对传统供水系统的依赖。
[1]同时,渗透式雨水收集系统可以有效地减少雨水径流量,降低了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减少了洪涝风险。
厂房海绵城市建设和低影响开发理念,雨水入渗或收集利用措施

厂房海绵城市建设和低影响开发理念,雨水入渗或收集利用措施咱今儿就来说说这厂房海绵城市建设和低影响开发理念,还有那雨水入渗或收集利用措施。
你想想啊,那雨水要是哗哗地流走了,多可惜呀!就好像你有一堆宝贝,却眼睁睁地看着它们从你眼前溜走一样。
所以呢,咱得想办法把这些雨水给留住,让它们发挥大作用。
海绵城市建设,就像是给厂房穿上了一件神奇的“吸水衣”。
它能让雨水慢慢地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就像给大地打了一针“营养剂”。
这多好呀,既避免了雨水一下子涌出来造成的麻烦,又给大地带来了好处。
再说说这低影响开发理念,那可真是个好东西。
它就像是个细心的守护者,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比如说,在建设厂房的时候,咱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材料和设计,让雨水能够自然地流淌和渗透,而不是横冲直撞。
这就好比你走路,你是愿意顺着平坦的路走呢,还是愿意去撞那些石头呀?那雨水入渗措施呢,就像是给雨水开了一扇门,让它们能顺利地进入地下。
可以铺设一些特殊的地面材料,让雨水能够快速地渗下去。
这就好比是给雨水修了一条“专用通道”,让它们能乖乖地往地下跑。
还有雨水收集利用措施,这可真是太妙啦!把雨水收集起来,可以用来浇花、洗车、冲厕所,用处可多了去了。
这就像你有一个百宝袋,里面装满了各种有用的东西。
比如说,在厂房顶上安装一些雨水收集装置,把雨水收集起来存着,等需要的时候再用,多方便呀!你想想看,如果每个厂房都能做好这些,那得节约多少水资源呀!那对环境的改善得有多大呀!这可不是小事儿,这是关乎我们未来的大事儿。
咱不能只想着眼前的利益,得为子孙后代着想呀!如果我们现在不重视这些,以后子孙后代问起来,咱咋交代呀?所以呀,大家都得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厂房海绵城市建设和低影响开发理念中来。
让我们一起努力,把我们的厂房变得像海绵一样,既能吸水又能放水,让雨水为我们所用,而不是给我们添乱。
这难道不好吗?难道我们不应该这样做吗?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够实现这个目标!让我们一起为了美好的未来而奋斗吧!。
防渗技术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防渗技术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一、海绵城市建设概述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设计理念,旨在通过模拟自然水循环过程,提高城市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调节能力。
这种理念强调通过生态措施,如雨水收集、渗透、蓄存、净化和再利用,来减少城市洪涝灾害,改善城市水环境,促进生态平衡。
1.1 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是"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通过构建多样化的生态基础设施,如雨水花园、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等,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和渗透,减少地表径流,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1.2 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包括:- 提高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对传统水源的依赖。
- 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减轻城市洪涝灾害。
-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防渗技术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防渗技术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关键技术之一,主要用于控制雨水的渗透和流动,提高雨水的蓄存和利用效率。
2.1 防渗技术的原理防渗技术通过在土壤中添加防渗材料或构建防渗层,减少水分的垂直渗透,增加水分的水平流动,从而实现雨水的蓄存和引导。
常用的防渗材料包括土工布、防水膜、透水混凝土等。
2.2 防渗技术的应用场景防渗技术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包括:- 雨水花园:通过在花园底部铺设防渗层,收集和蓄存雨水,为植物提供充足的水分。
- 绿色屋顶:在屋顶绿化下方设置防渗层,防止水分渗透到建筑内部,同时收集雨水用于植物灌溉。
- 透水铺装:在人行道、广场等地面铺设透水混凝土或透水砖,提高地面的透水性能,减少地表径流。
- 人工湿地:在湿地底部设置防渗层,收集和净化雨水,为城市提供生态景观和休闲空间。
2.3 防渗技术的实施要点在实施防渗技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选择合适的防渗材料,根据工程需求和环境条件,选择具有良好防渗性能和耐久性的材料。
- 合理设计防渗层的结构和厚度,确保防渗层能够有效地阻挡水分渗透,同时不影响土壤的透气和排水。
海绵城市的“渗滞蓄净用排”功能介绍

海绵城市的“渗滞蓄净用排”功能介绍海绵城市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旨在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质量。
其中,“渗滞蓄净用排”则是海绵城市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指通过改变城市的排水方式,实现城市内雨水的“自然”处理。
在传统城市规划中,雨水通常会尽可能快地排入下水道或者河流,这样做虽然可以迅速排除城市积水,但同时也会给水体带来污染和破坏。
海绵城市的“渗滞蓄净用排”功能则旨在最大限度地降低城市雨水排放带来的影响,并将雨水利用于城市生活和环境恢复。
首先,“渗”指的是促进雨水渗透入地下水,补充地下水资源。
海绵城市通过建设透水铺装、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措施,使得雨水能够更多地渗透入地下层,并补充城市的地下水资源。
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减少城市的水资源需求,还能有效防止地下水位下降和地质灾害的发生。
其次,“滞”指的是延缓雨水的流动速度,减轻城市的洪水风险。
海绵城市可以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湿地、溪流、蓄水池等设施,使雨水在城市中得到滞留,逐渐渗透进地下水或者慢慢释放出去。
这样可以有效地延缓雨水的流动速度,减少河道和下水道的积水量,从而降低城市的洪水风险,保障城市的安全。
最后,“净”指的是通过自然的方式净化雨水,提高城市的水质。
海绵城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湿地、人工湿地等设施,使雨水在其中通过多种自然过程进行净化。
比如,植物可以吸收和分解一些有机物质和重金属,湿地能够过滤和吸附废水中的颗粒物和微生物。
通过这些方式,海绵城市可以将雨水中的污染物减少到最低程度,提高城市的水质。
总的来说,“渗滞蓄净用排”功能是海绵城市在雨水管理中的核心理念,通过改变传统城市排水方式,将雨水的处理逐步转变为自然过程。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水资源管理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消耗,还可以降低城市的洪水风险和水污染问题,保护城市的水环境质量。
关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渗”之使用的探讨

关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渗”之使用的探讨发表时间:2019-07-04T17:23:05.97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作者:梁冬艳[导读]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不透水区域面积逐年增加,阻断了雨水的下渗通道,改变了区域雨水循环过程,导致洪涝风险增加、径流污染加剧、水资源流失、地下水补给涵养能力降低等问题。
身份证号:41048119890119XXXX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不透水区域面积逐年增加,阻断了雨水的下渗通道,改变了区域雨水循环过程,导致洪涝风险增加、径流污染加剧、水资源流失、地下水补给涵养能力降低等问题。
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文章重点就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中的“渗”技术的使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海绵城市;透水铺装;雨水滞留由于城市下垫面过硬,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因此要加强自然的渗透,把渗透放在首位。
通过具有渗透功能的设施在源头分散的就地拦蓄雨水径流入渗,既可以节约水资源,缓解市政排水压力,又减轻了对土壤的侵蚀和水土流失,有利于水土保持,涵养地下水,美化生态环境,是海绵城市建设中重要的技术措施和手段。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国际上通常以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作为海绵城市的衡量标准,一个成功的海绵城市建设须在应对洪涝灾害等方面具备较好“弹性”。
当城市遭遇暴雨时,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雨水下渗,而在城市长时间不降雨时,又可将地下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由此可见,海绵城市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特征,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理念不谋而合,也是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海绵城市中渗的适用条件以下条件禁止使用:①雨水入渗场所应不引起地质灾害及损害建筑物;②可能造成陡坡坍塌、滑坡灾害的场所;③自重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和高含盐土等特殊土壤地质场所。
适用条件为:①采用土壤入渗时,土壤渗透系数宜大于10-6m/s,且地下水位距渗透面高差大于1.0m;②当入渗系统空隙容积计为调蓄设施时,应满足其入渗时间不大于12h;③地下建筑顶面覆土层厚度不小于600mm,面层为透水层或绿地,且设有排水片层或渗排水管时,可计为透水铺装层;④除地面入渗外,雨水入渗设施距建筑物基础不宜小于5.0m;⑤当雨水入渗设施埋地设置时,需在其底部和侧壁包覆透水土工布,土工布单位面积质量宜为200-300g/m2,其透水性能应大于所包覆渗透设施的最大渗水要求,并应满足保土性、透水性和防堵性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渗”之使用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9-07-04T17:23:05.97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作者:梁冬艳
[导读]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不透水区域面积逐年增加,阻断了雨水的下渗通道,改变了区域雨水循环过程,导致洪涝风险增加、径流污染加剧、水资源流失、地下水补给涵养能力降低等问题。
身份证号:41048119890119XXXX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不透水区域面积逐年增加,阻断了雨水的下渗通道,改变了区域雨水循环过程,导致洪涝风险增加、径流污染加剧、水资源流失、地下水补给涵养能力降低等问题。
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文章重点就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中的“渗”技术的使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海绵城市;透水铺装;雨水滞留
由于城市下垫面过硬,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因此要加强自然的渗透,把渗透放在首位。
通过具有渗透功能的设施在源头分散的就地拦蓄雨水径流入渗,既可以节约水资源,缓解市政排水压力,又减轻了对土壤的侵蚀和水土流失,有利于水土保持,涵养地下水,美化生态环境,是海绵城市建设中重要的技术措施和手段。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
国际上通常以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作为海绵城市的衡量标准,一个成功的海绵城市建设须在应对洪涝灾害等方面具备较好“弹性”。
当城市遭遇暴雨时,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雨水下渗,而在城市长时间不降雨时,又可将地下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由此可见,海绵城市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特征,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理念不谋而合,也是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海绵城市中渗的适用条件
以下条件禁止使用:①雨水入渗场所应不引起地质灾害及损害建筑物;②可能造成陡坡坍塌、滑坡灾害的场所;③自重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和高含盐土等特殊土壤地质场所。
适用条件为:①采用土壤入渗时,土壤渗透系数宜大于10-6m/s,且地下水位距渗透面高差大于1.0m;②当入渗系统空隙容积计为调蓄设施时,应满足其入渗时间不大于12h;③地下建筑顶面覆土层厚度不小于600mm,面层为透水层或绿地,且设有排水片层或渗排水管时,可计为透水铺装层;④除地面入渗外,雨水入渗设施距建筑物基础不宜小于5.0m;⑤当雨水入渗设施埋地设置时,需在其底部和侧壁包覆透水土工布,土工布单位面积质量宜为200-300g/m2,其透水性能应大于所包覆渗透设施的最大渗水要求,并应满足保土性、透水性和防堵性的要求。
三、海绵城市建设中“渗”技术典型应用设施
(一)透水铺装
目前,主要使用的透水铺装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现浇整体铺筑,比如透水混凝土、透水沥青混凝土、聚合物混合料大孔隙透水铺装(PPM)等;整体现浇铺筑施工速度快、造价较低、选择范围广,能够与周围环境形成有机的统一和协调,其中彩色透水混凝土、透水沥青混凝土、聚合物混合料大孔隙透水铺装(PPM)在人行道和广场的铺筑中应用较为广泛。
一类是预制件铺装,比如混凝土透水砖、陶瓷透水砖、聚合物砂基透水砖等。
预制件铺装有混凝土透水砖、陶瓷透水砖、聚合物砂基透水砖等。
混凝土类透水砖和陶瓷类透水铺装均采用大孔隙透水结构,透水速率快,但无过滤功能。
聚合物砂基透水砖具有微孔渗滤功能,路用性能较好。
对于透水铺装材料的选取而言,主要集中在如何解决孔隙大小与透水性、透水时效性、强度耐久性、造价等相矛盾的问题,但大孔隙具有易堵塞、透水年限短、无过滤功能,不满足“自然净化”的生态功能,易造成海绵城市建设配套系统失效。
高分子聚合物可以明显提高铺装材料的强度、耐磨、冻融等物理力学性能。
因此,将高分子聚合物作为胶凝剂或外掺剂来研究透水铺装是一个发展趋势。
大孔隙生态透水铺装明显存在固有的缺陷,而砂质微孔渗滤铺装结构具有多功能属性,能够克服大孔隙类生态透水铺装的系列缺陷。
大孔隙透水铺装材料虽然造价较低,但在规范规定使用年限内翻新次数较多,不能满足海绵城市对透水铺砖的要求。
砂基透水砖等微孔渗滤结构,尽管存在生产质量控制难、采用进口设备成本高和产品价格高问题,但综合比较其应用效果,明显优于大孔隙类透水铺装产品。
(二)渗排一体化管道
渗透排放一体化管道系统是建筑生态化、资源化的一种全新的系统工程,以雨水渗透和存贮为目的,兼具排水、抑制洪灾功能,具有良好的节水功能和环境生态效益。
城市绿地雨水井可采用渗井形式,雨水管采用渗管形式,通过地表、渗管和渗井多层次立体渗透,达到加快地表水入渗和吸收的作用。
公园绿地内的径流雨水污染较轻微,雨水井可全部采用渗井形式。
防护绿地内的径流雨水污染较小,可通过植草沟、沉淀池等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后溢流入渗井。
城市广场内的径流雨水污染较严重,不宜采用渗井。
(三)环保型塑料模块渗渠
塑料模块渗渠一种主体由储水模块组合形成承力骨架,外包土工布构成的集水渠。
渗渠具有很好的排水能力,同时兼顾蓄水能力。
降雨过程中径流雨水通过雨水收集管道汇集或者通过级配碎石入渗进入模块渗渠内储存,待降雨结束之后可以直接从指定的取水口抽取回用,也可通过渗透的方式慢慢向底部及周围土壤渗透,有利于水土保持,涵养地下水源,提升地下水位。
(四)雨水滞留设施
雨水滞留设施是一种有效的雨水储蓄与净化处置技术,也是一种生物滞留设施。
雨水滞留设施通常建在道路两边、城市广场、花园小区、河道两侧等,建造地理位置在汇水面最低的地方,方便雨水的汇流。
雨水滞留设施有单一形式的雨水滞留设施和多功能形式的雨水滞留设施,单一形式的雨水滞留设施功能形式的雨水滞留设施由两种及以上雨水滞留设施组成,一般会根据雨水收集利用目标选择不同的形式。
雨水滞留设施结构形态不同,功能差别明显。
雨水质量设施种繁多,常见结构形式有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渗透塘、湿塘、蓄水池等。
以下经分析雨水花园和下凹式绿地。
1.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措施的重要方式之一,被广泛应用于雨水蓄滞带和净化领域。
雨水花园一般建在地势较低的区域,由耐淹植物、蓄水层、树皮覆盖层、树皮覆盖层、种植填料层、砾石层组成。
雨水花园根据是否在底部做防渗和是否埋设穿孔管,分为自然入渗式和外排式,自然入渗式底部无任何防渗措施,雨水下渗和蒸发是滞留雨水的主要排空方式,此类雨水花园通常建在花园小区、公园内,体积较小;外排式雨水花园底部需做防渗处理,通常铺设防渗透膜,并埋设穿孔管,雨水下渗至底部时通过穿孔管排出,适
合运用在小区、停车场、道路等空间。
雨水花园具有通过沉淀吸附作用、生物降解作用去除雨水中的污染物质的作用,还具有消纳小面积汇流的径流雨水、削减洪峰流量、涵养地下水的作用。
某小区利用雨水花园可以收集雨水量83653m3,可以有效吸纳雨水,减轻城市排水管网负荷。
陈舒等通过人工模拟实验研究发现,雨水花园对径流中化学需氧量(ChemicalOxygenDemand,COD)、总氮、总磷的去除效率最高时雨水花园的最优填料组成为瓜子片或改良种植土、厚度范围为30~40cm,砾石排水层厚度范围为20~30cm。
2.下凹式绿地
下凹式绿地是雨水蓄积以及增加地表入渗的有效措施。
现有对下凹式绿地的研究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下凹式绿地对暴雨洪峰流量的削减作用;二是是下凹式绿地对雨水的蓄积、下渗补充地下水的效果。
COD,N,P等污染物的削减率在40%-50%。
综上,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渗透技术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技术类型,文章简要分析了渗透技术的适用范围以及常用的渗透设施类型,期望能够对海绵城市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宋剑英,王建龙,赵梦圆,宫永伟,李俊奇.海绵城市建设促渗保泉方案及其效果评估——以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为例[J/OL].水利水电技术,2019(05)
[2]施孝贞.全透水路面在建设“海绵城市”中的应用[J].居舍,2019(11)
[3]王亚杰.不同生物滞留填料组合对城市雨洪径流污染净化试验结果对比分析[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