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文远楼:历史保护建筑的生态更新

合集下载

案例分析之同济大学校史馆

案例分析之同济大学校史馆

设计构思
• 建筑材质、色彩和立面细部 刻画延续同一理念。竖向凸 体和条窗具有韵律感和节奏 感,屋顶1.5米挑檐端庄典雅 ;竖明横隐的玻璃体竖向构 件错落有致,与之呼应。 12mm和18mm两种厚度的定 制毛面砖勾勒墙体横向线条 ,光影交错,时隐时现。竖 向条窗窗槛墙石材拼贴,以 校史馆屋顶平面投影为原型 ,简化为主题装饰图案,赋 矛建筑深厚的内涵。
• 外形仿20世纪30年代吴淞校园女生宿舍 设计。
• 建筑面积 1395平 方米(综合楼 36986平方米)
• 容积率 2.46 • 建筑密度 21.86% • 建筑高度 13.76米 • 建筑层数 地上3层
总体布局
• 同济大学校史馆坐落于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同济 大学本部校区东北部,是校区建筑沿四平路城市 界面的节点之一。其与百米高层综合楼、设计院 办公楼、教学北楼、行政楼共同围合近4000平方 米的绿化景观广场。广场下地下车库与综合楼地 下室连为一体,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校史馆位 于广场北侧,作为校区北大道视觉对景,与由北 大道串联起的三好坞(校内公园)、文远楼及其 南草坪、教学北楼及其北侧绿带等,构成空间有 序、生机盎然的生态型校园环境。
设计构思
• 同济大学校史馆设计秉承”承前启 后,继往开来“的原则,充分融合 区位环境、建筑功能、交通流线等 要素。根据建设规模和广场视线分 析,建筑主体呈长方形,层顶为黑 色陶瓦四坡顶,坡度30°。外墙实体 墙面以青砖包裹,以传统的建筑语 汇营造庄重、朴实的历史氛围。
设计构思
• 校史馆主要参观人流,在主体中 部嵌入呈60°夹角斜交玻璃体和横 贯中部的带状采光廊,界定主入 口方向和内部交通节点。简单的 形体处理使晶莹通透的玻璃体成 为视觉焦点,强调主入口的识别 性,增添建筑主体的飘逸感与时 代感。传统与现代建筑语汇对立 统一,和谐共处,体现稳健而不 失灵动、庄重而不乏个性的建筑 性格。

城市更新中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研究

城市更新中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研究

城市更新中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研究城市更新是现代城市发展中重要的一环。

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显得尤为重要。

历史建筑作为城市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和历史,对于城市的形象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城市更新中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的方法和策略。

首先,保护历史建筑要从加强立法和政策制定入手。

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和标准,细化保护措施。

同时,政府还应当加大对历史建筑保护的投入力度,提供相应的经济支持和技术指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历史建筑修复。

同时,还要完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的执法机制,加强对历史建筑的监管。

其次,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要充分考虑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

在进行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时,必须充分尊重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保留其原始风貌和特色。

修复工作要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采取恢复、重建或补充等不同方法,保证修复后的建筑与原有历史建筑相呼应。

此外,历史建筑修复后应当给予新的社会功能,使其成为活态文化遗产,为城市发展增添魅力。

再次,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需要科学的技术支持。

在进行历史建筑修复时,应当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设计。

科学的修复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建筑的原始结构和材料,延长其使用寿命。

同时,还需要培养一支专业的修复队伍,提高修复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最后,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要注重宣传和教育。

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等活动,向公众普及历史建筑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公众对历史建筑保护的认识和支持。

同时,还要加强对从业人员和相关领域专家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意识,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综上所述,城市更新中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是一项重要任务,关系到城市的文化传承和城市形象的塑造。

保护历史建筑要从政策制定、功能定位、技术支持和宣传教育等多个方面入手,打造一支专业的修复队伍,注重公众参与和社会资本的引入,共同保护并传承历史建筑的文化与价值。

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丰碑_阅读上海同济大学的“名校风韵”

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丰碑_阅读上海同济大学的“名校风韵”

德国总理的到访,让人们的目光投向了上海的百年名校——同济大学。

这座与德国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大学,其校园内的历史建筑在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今天,让我们走进这所名校,品味其独特的“同济风韵”。

前身为百年前的德文医学堂同济大学的前身是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翌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

1912年,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称同济德文医工学堂。

1917年,由华人接办,先后改称为同济医工学校和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

1923年,定名为同济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大学。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同济大学经过六次搬迁,先后辗转沪、浙、赣、桂、滇等地,1940年,迁至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坚持办学。

1946年,回迁上海以后,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的综合性大学。

上世纪50年代,高校院系调整,同济大学成为土木建筑类高校。

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同济大学提出“两个转变”办学思路,即恢复建设成为多科性大学、恢复对德交流传统。

近年来,多位德国政要曾到访同济大学,与同济师生展开深入交流和互动。

这些老建筑曾载入史册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的历史建筑,多建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包括文远楼、大礼堂,以及其他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学生宿舍等。

这些建筑多数由当时在同济大学建筑系的教授们设计,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建筑设计思想和建筑技术的重要记载。

建于1961年的同济大礼堂,曾经是远东第一大礼堂。

它建于国家经济困难时期,采用独特的拱型结构。

该建筑所采用的钢筋混凝土预应力联方网架、双曲薄壳屋面结构,其设计、施工之新颖,跨度之大,曾是亚洲之最,在当时我国建筑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近半世纪风雨剥蚀,如今大礼堂仍屹立在校园主干道旁,成为学校大型集会、文艺演出的首选场地。

同济图书馆一直都被认为非常有“同济意韵”,不仅因为它的双塔主楼有着震撼的结构形态,还因为它于若干不同时期的扩建,呈现出时间的交叠和透视。

同济大学文远楼改造工程历史保护建筑的生态节能更新

同济大学文远楼改造工程历史保护建筑的生态节能更新
基于保护建筑的改造与生态节能技术相结合的案 例在我国至今尚未有先例.文远楼的生态节能更新将 开创此领域的先河。与德国生态节能建筑技术专家合 作.同济大学组建了从建筑.结构、机电,水暖到智 控等一全套强大的专业技术梯队协同工作,运用国际 最先进节能建筑设计方法探索创新.为最新的生态节 能技术和产品提供展示的平台.为专业技术人员建立 讨论和发展的空间.也为同济大学一百周年校庆呈现 精心打造的一块建筑品牌。
S‘时代建筑Time+觚h吒ectu陀2008,2
钱锋 魏崴 曲翠松 QIAN Feng,WEl w苟,QU Cui-song
同济大学文远楼改造工程
历史保护建筑的生态节能更新
PreserVed B u.Iding RenoVation with New Ene喑y Efflcient
J_
乙onCept
中图分类号:TU-86(25 J):TUl8 文献标识码:A
China}t waS used aLs teaChing bu¨ding.Du—ng 文章编号:1 005·684x(2∞8)02.∞56—06
I文远楼项目的背景情况 座落于同济大学校园东北角的文远楼(建筑
师:哈雄文,黄毓麟)建于195来自年,总建筑面积 5050m2。这幢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建筑属于国际包豪 斯风格,其平面布局自由,功能流线合理.立面简洁 平整,是。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第一栋”,也是同 济建筑规划设计的一座精神财富的殿堂。1993年获得
2历史保护建筑更新的方法探索 若将一幢著名的历史保护建筑进行绿色和节能技
术改建,无疑提出了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这要求 以更严谨的科学态度.更慎重的技术遴选,更严整的 技术整合,更多方面的专家组合,但其结果将具有重 大突破性意义。这为下一步探索大规模现存的高能耗 建筑的节能化和生态化改建.走出一条针对中国各地 大批历史建筑的绿色节能技术运用的途径和方法,作 出试验和实践。

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ABCD楼看中国建筑材料变迁

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ABCD楼看中国建筑材料变迁

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ABCD楼看中国建筑材料的变迁摘要:随着中国建筑材料的丰富与发展,中国建筑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

从中国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abcd 四幢教学楼的立面材料设计及选用,来分析建筑材料的发展。

关键词:设计风格;建筑材料;建筑细节中图分类号: tu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前言位于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内的建筑城规学院abcd楼建筑群,以其富有时代特征的建筑立面设计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设计师,而承载其立面设计的建筑材料的运用,更是建筑材料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在现代建筑发展之初,由于经济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受材料加工及施工水平的限制,建筑材料的选择是非常有限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材料得到不断的丰富,进一步推进了建筑设计的繁荣。

而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abcd楼及后续的立面改造所选用的立面设计材料正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折射出新中国以来建筑材料的发展过程。

2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abcd楼规划设计2.1众所周知,同济大学建筑及规划设计的思想精髓是基于“包豪斯”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而同济大学文远楼(a楼)则正是这一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

文远楼建成于1954年,为三层框架结构,采用自由式布局;非对称形体组合;合理的平面流线;简洁的立面风格是对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深刻演绎,这种风格的建筑在现在看来比比皆是,但在上世纪50年代,却是全中国极为少数的现代主义建筑,文远楼的出现是中国建筑师对现代主义风格在中国的延续。

从现代主义风格出发,建筑师将立面风格与平面功能有机联系,在阶梯教室位置,将立面条窗沿地坪升高趋势依次升高,以反映室内空间的真实变化。

建筑的墙面选用了涂料以突出建筑原有的体块关系,配合大面积钢窗以体现建筑现代性的一面。

选用涂料固然有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影响,也有当时情况下社会经济状况的现实原因,当时涂料作为使用最为广泛的建筑外墙材料,由于涂料可以创造出最大面积的整体无缝效果、又能为建筑提供任何想表达的色彩要求,而且涂料的成本及施工技术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运用涂料得当能达到低成本高产出的效果,在设计中结合建筑的体块变化、虚实对比、色彩映衬、阴影效果、分缝形式及比例推敲等手法创造出形式的美感。

城市更新中的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

城市更新中的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

城市更新中的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更新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历史建筑是城市的骄傲和记忆,保护与利用它们,既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本文将从历史建筑保护的意义、城市更新中的挑战以及历史建筑的利用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建筑保护的意义历史建筑作为城市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城市记忆。

它们是城市发展的见证和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保护历史建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首先,历史建筑是城市文化的载体。

它们将过去的风貌、人文精神和审美观念传承给后人,是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标志,体现了城市的文化多样性。

其次,历史建筑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建筑的存在为城市增添了历史深度和独特魅力,成为城市吸引人的标志之一。

保护历史建筑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竞争力。

再次,历史建筑是城市社区凝聚力的象征。

这些建筑物常常是社区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和活动中心,通过活化利用,可以促进社区内部关系的和谐稳定,增强居民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最后,历史建筑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

通过保护和利用历史建筑,可以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和节约,减少新建筑的开发压力,降低能源消耗,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更新中的挑战然而,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历史建筑的保护常常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挑战:首先,城市更新的迫切性。

城市更新往往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追求经济效益和更新速度,容易忽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

保护历史建筑需要耗费时间和资源,与城市更新的紧迫性相冲突。

其次,建筑技术和老化问题。

许多历史建筑已经存在了几十甚至上百年,建筑技术和材料的老化使得建筑结构和功能出现问题。

在保护历史建筑时,如何解决老化问题成为了一大难题。

再次,资金问题。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修复、维护和保障作为文化遗产的历史建筑持续发展的经费。

建筑设计—同济文远楼详细解析1

建筑设计—同济文远楼详细解析1

文远楼浅析1关键词:文远楼平面立面功能结构节点节能文远楼简介:静静地横卧在同济大学东北部葱茏草木间的文远楼,可以说是同济最具历史意义与深远影响的建筑之一。

虽然外表朴实无华,但这座建筑已经近花甲年岁,却又是中国现代建筑上的一座丰碑。

文远楼总建筑面积5050平方米,属于混凝土框架结构,这在50年代的中国可谓稀有。

建筑属包豪斯风格,平面布局自由流畅、功能分布于流线安排合理、立面设计简洁有力,可以说是“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第一栋”,是“同济建筑规划设计的一座精神财富”。

走进文远楼,无论是进厅、房间、楼梯还是细部设计,都显示了设计者对于现代建筑精神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它不仅娴熟而恰当地运用了现代建筑的手法,更主要的是它真正从建筑理念到空间、功能的布局、处理,以至构件、细部的设计都贯穿了现代建筑思想。

尽管我们以现代的眼光去看,它仍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欣赏和学习!“当初,文远楼在设计时很注重结构和材料的节省,巧妙运用了工程学和力学原理。

”有位老师曾经告诉我们,“虽然用料节省了,但却丝毫没有影响到建筑的质量。

反而,经过岁月的考验,事实证明它更具牢固性和耐久性。

”作为09级的一名建筑学学生,文远楼对我也有着不一般的意义。

初入高等学府,文远楼便成为我学习专业课的基地,每天在这里听课、做模型、赶图,可以说对这座声名在外而又久经风雨的建筑有了亲身的体会。

虽然已经离开文远楼,但这里仍旧是我在同济最为熟悉的建筑,对它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切感与归属感,因而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文远楼作为分析对象。

建筑结构文远楼是典型的三层不对称的错层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

框架结构的承重部分是由钢筋混凝土或钢材制作的梁、板、柱形成的骨架结构承担,墙体只是起围护和分割作用。

由于墙体无需承重,这种结构防震性能好,比砖混结构更坚固,保温隔热隔音,使用寿命长,且可以灵活布置房间,不受楼板跨度的限制,随意分割内部空间。

因此文远楼平面和空间布局自由,空间相互穿插,内外彼此联系。

同济大学文远楼历史保护建筑检测、鉴定与加固

同济大学文远楼历史保护建筑检测、鉴定与加固
p o l ms S st r v d e e e c o h o r b e , O a o p o i e r f r n e f rt e h mo e e u r tc i e b id n si g n o sp o e t u l i g n v i s e t n i e tf a i n a d r i f r e n . n p c i , d n i c to n n o c me t o i e
和 上 海 世博 会生 态 节 能 改造 项 目的样 板 工
程 ,它是生态节 能改 建与优 秀历史 建筑 保护 的有机结合 ,在 中国建筑 史上 尚无 先例 ,文远楼 的生态 节能更 新将开创 此 领域 的先河。 文远楼 的生态 节能更 新项
张 克 纯 ,无锡 高铁 商务 区建 设局 结 构 工程 专 业博 士 , 工程 师 。
原 建 筑 结 构 方 式 并 展 示 该 结 构 ;⑨ 保 留
2 1 .3 住宅科技 3 0 0 / 2 3
_
检测鉴定
测 试 ,采用超声 回弹综 合法 、原位双 砖 双剪法 及实验 室试验相 结合 ,检测砌 体 砖 与砂 浆的 强度 ,用里 氏硬度 法检测 钢
大 小 、颜 色、材质 、分 隔、开 启 方式 :
和框 架结构主体是重点保 护部位 ,1 9 9 9
年获 “ 中国 5 年 上 海 经 典 建 筑 ” 并 被 新 0 ,
载 入 《世 界 建 筑 史 》(图 1 ) 由 于 。
⑥ 保护及 恢复 立面细部 装饰 图案 、纹样
处理 :⑦ 保护 原室 内空间格 局 ;⑧ 保留
ma n b id n t c u e a d ma e en o c m e tte t e ti i h ft e e it g i u l i g sr t r , n k sr i f r e n am n l t x s i u r n g o h 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 用紧 凑 型节 能 荧 光灯 、 光 效荧 光 灯 , 强 度气 流 放 l 高 高
电灯等 都 将 在文 远 楼 得 到广 泛 应 用 。 时 , 过 数 码控 制 技 l 同 通
术利 用 光线 模 拟 出不 同 时段 自然界 的 光环 境 设计 不 同 区域 的灯 光 效 果 。 ( 4)最 /、 土无 需 维 护 的 屋顶 绿 化 系统 J覆 统, 并且 考 虑 了雨水 收 集利 用系 统 , 些对 建 筑 的可 持续 发 这 l
位 于 同济 大 学 校 园 内的 文远 楼 始建 于 1 5 年 ,总建 筑 3 9

面积 50 平方米 是 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经典 之作 50
为上 海 市市 级 保护 建 筑 1 9 年 1 9 9 0月入 选 了 “ 中国 5 新 0年 上 海 经典 建 筑 。
源热泵和辐射 吊顶 30 0 人报告厅采用燃气驱动发动机热泵 :
2 建 筑 现 状 、
文远 楼 最初 作 为 同济大 学 建筑 系的 系馆 建 造 , 又用 作 后
土 木 工程 学 院 的教 学 楼 。 0 5 底 , 着土 木 工 程学 院 新 教 20年 随 学 楼 的启 用 , 同济 大 学建 筑 与城 市 规 划 学 院重 新 获得 了该 楼 的使 用权 , 正式 决 定根 据 当代 的使 用 需求 对 文远 楼 进 行 生 并
面样 式 和风 格 。 计 团 队在 最大 限 度维 持 立 面式 样 与风 格 的 设
前提 下进 行 建筑 整 体 维 护结 构 的保 温 隔热 处 理 , 身 、 面 墙 屋 和 地坪 使 用 保 温性 能 最 好 的P R 料 , 换 双 层隔 热 真 空玻 U材 更
在 竣 工 后在 推进 以下 两个 工 作程 序 对 完 成改 造 的建 筑 进 行
文 远 楼 的 生态 节 能 更新 项 目共 选 用 了 以下 十 大绿 色 节 能技 术 :地 源 热泵 技 术 、 阳能 及 燃气 补 能 系统 、辐射 吊顶 太 技术 、内 遮 阳节 能 系 统 绿 色 材 料及 保 温 体 系 屋 顶 花 园 节 能 照 明 系统 、智能 控 制 即 时展 示 系 统 雨 水收 集 系 统 、太
吸 引式 热 泵 。 ( )最 新智 能 灯 光控 制 和 设计 节 约 照 明 用 电 3 }
1 9 年 获得 中国 建筑 学 会 优 秀建 筑 创 作奖 ” 9 年 被 列 和 余 热 除湿 ;四个 1 0 阶梯 教 室采 用太 阳 能 ( 3 9 ,1 4 9 人 6 燃气 补 燃 ) l
_ 1 l史 。 历 背景 l

用 不 的 能 设 将 栋 分 三 不同 部 ! 于 同 功 区, 计 整 楼 成了 个 的 分,
左 右 两 翼为 大 型 阶梯 教 室 , 中间部 分 为 普通 教 室 , 部 分 都 f 三
由进 厅和 楼梯 间以及 走 廊连 接 。 中间 展厅 和教 室 部分 采 用地 }
维普资讯
-0 氍■- 蕾 |0 0
冉! , ,
墨卿
√ 。
_。◆ 一




1 _


l l 。

_ 一 _一
l一一 l _
. 。 .
维普资讯
可达 到 7 % 以 上 5
( )针 对 不 同 使 用空 间分 组 进 行 空 调设 计 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l1 一 l l . _一 文 远 楼 历 史 建筑 生 态 更 新 实例
太 阳 能 的利 用 、土壤 中热 量 的 传输 是 本 次 文远 楼 节 能 }
规 划 的 重点 。 术专 家 团 队提 出将 不 同 的降 温和 供 热系 统 应 技
璃、 断热 型 材外 窗 和可 调 节智 能 内遮 阳 系 统使 建筑 综 合节 能
全面监测. 明确 绿色 节 能 指标 的改 善 实现 水 平 , 结 原 有 设 总
_ 最 终实 效 的差 异 完 成工 程 总 结报 告 继 续 改善 和 优 化 一 _ _一 计 与 一
节 能性 能 ,保 护 好 历史 文 化建 筑 。

阳能 热 水 系统 。
5 生 态 节 能 技 术 特 点 、
( )改 善外 维 护 结 构 的保 温 隔 热性 能 1
预 算控 制 组 ;
文远 楼 只有 单 层墙 体 以 及 大 面积 的单 层 钢 窗玻 璃 ,热
量 极 易流 失 。 了达 到 节能 的 目的 必 须在 外 立 面 、屋 顶层 为 以及地 坪 层 都增 加保 温 隔热 层 不能 破 坏历 史建 筑 的 外立 但
的 原则 和 方 向 将 现 有建 筑 的 更新 工 作 划分 为 不 同 层次 ,即
强 制性 内容 可 行性 内容 与 引导 性 内 容 :
() 6 向相 关材 料 和 技 术供 应 厂 商进 行 咨 询 , 理 出 明细 整
的 厂商 、 品 的经 济 技术 指 标 , 时启 动 技术 谈 判 组 和经 济 产 同
0。_ _ 一一 一一。一 0 一 ∥ ≯◇ _ 0
( ) 行 总体 设 计 与 专项 设 计 , 厂 商互 动 进 行 方案 模 7进 与
拟评 价 和优 化 过 程 中进 行 多 方案 的遴 选 按 遗 产 保护 原 则
以及 经 济 、技 术可 行 性 进行 决 策
( 8)在 项 目实 施 过 程 中进 行 现场 调 整 。 除 了以上 8个 程序 外 ,针 对现 有 建筑 的节 能 我 们 还 会
。 _ 。一 一 。一一 . 。,
l l l l
材 料成 分 报 告和 结 构 功 能原 理 ( )由遗 产 保 护 ,建 筑结 构 、生 态技 术 等 方面 的专 家进 5 行 会诊 , 明确 现有 建 筑 的主 要 问题 确 立 未 来 技术 设 计 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