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2)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古诗词三首2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古诗词三首2
水田园诗人,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 世称“孟襄阳”。他的诗在艺术上有独 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位 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 浩然集》三卷传世。
初读课文
一朗、读读 古下诗面,的读诗准句字,音理,解读加通点诗词句的。意思 旷与野苏无 轼边合无称际“苏,辛远”,天与比李树清还照要并低称沉“,济江南水二清安清”。,显得和明月很亲近。
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下阙给人们展现 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七八颗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间两三 滴细雨洒落山前,预示着将要下大雨了。过去的小 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走过桥转过溪水的源 头,小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了。
课后作业
1. 背诵本课古诗词。 2.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拓展延伸
与“月”有关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夜思》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
课堂演练
一、补全诗句
1.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 2.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3.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
二、读诗句,展开想象,描绘诗句所呈现的 画面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 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 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 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 倾倒而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第二课时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别
号稼轩居士,历城(在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 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 并称“济南二安”。现存词六百多首, 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课文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课文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课文笔记一、《宿建德江》《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佳作。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1.原文: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注释:(1)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

(2)泊:停船靠岸。

(3)烟渚:烟雾弥漫的小洲。

(4)日暮:天色将晚。

(5)客愁:诗人自己的忧愁。

(6)野旷:原野空旷辽阔。

(7)天低树:天空比树木还低。

(8)月近人:月亮与人很近。

3.诗意:把船停靠在烟雾弥漫的小洲旁,夕阳西下,诗人自己的忧愁又新增一层。

原野空旷辽阔,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月亮与人很近。

4.笔记:(1)这首诗的前两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描绘了诗人停船靠岸的画面,并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思乡之情。

(2)后两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天空比树木还低,月亮与人很近,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和亲近的感觉,更加深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3)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画面感极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诗人成功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使人感受到他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的一首佳作,描写了杭州西湖夏季的美丽景色。

1.原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放生鱼鳖逐人弄,谁见浮生烦恼无?2.注释:(1)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2)望湖楼:又名“看经楼”、“观潮楼”,位于杭州西湖边。

(3)醉书:饮酒后写诗。

(4)黑云翻墨未遮山:乌云翻涌如墨汁尚未遮住山峰。

(5)白雨跳珠乱入船: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珠子乱入船中。

(6)卷地风来忽吹散:一阵卷地大风吹来,把乌云吹散了。

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第2课时】《新柳》杨万里》课件

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第2课时】《新柳》杨万里》课件

1.一读:读古诗,说说这首诗的题目突出了植物的什么特点。
2.二思: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3.三探:诗人仅仅是在写“新柳”的美丽吗?这在写法上有什 么特点? 4.四悟:你从诗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声?
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点击 听朗读
听范读,边听 边思考“核心 问题”“串珠 问题”。
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走进作者
杨万里:(1127-1206),字廷
秀,号诚斋。南宋爱国诗人,杨万 里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 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主要作品:《晓出净慈寺送林
子方》《宿新市徐公店》《稚子弄
冰》《小池》等。
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我会认
zhàn

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易读错字
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浅黄”紧扣题目中的“新”字,“且莫”二字流
露出诗人爱惜新柳的深情。浅黄的新柳象征着初春,等
柳色变为深青,就已经是晚春了,所以对新柳之情也是 对初春之情。这句仍是写远景。
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人漫步赏柳,由远而近,视线也由上而下,从岸 上柳条,写到水中柳影。“引”字用得妙,既说明了 柳条之所以“百尺”长的原因,又赋予了柳条倒影以 生命的活力,拟人的运用,出人意料地把新柳及整个 画面写得灵动鲜活了。
之情。
这首小诗画面清新,节奏明快,读来仿佛身临其 境,仿佛沐浴着融融的阳光,吹拂着和煦的春风。字 字句句无不流露着诗人爱惜新柳,热爱春天,热爱生
活的深情。
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2.二思: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新柳》一诗中的柳树,柳枝长有“百尺”,柳色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二课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二课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二课相关标签:&nbsp&nbsp部编版&nbsp&nbsp&nbsp&nbsp语文&nbsp&nbsp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二课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1.指名背诵古诗。

2.根据提示,写出诗句。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学习古诗有哪些方法吗?这节课我们依然运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古诗《书湖阴先生壁》。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从复习入手,导入新课,意在巩固上节课的学习的内容,同时自然引入新课。

二、谈话交流,精准释题1.过渡: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书湖阴先生壁》,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

2.介绍古诗背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园,常跟附近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

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景色十分欣赏,随口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题写在当院墙壁上。

(书:题写)设计意图:通过引入资料,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为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做铺垫。

三、交流资料,简介诗人1.交流资料。

同学们,你对王安石有哪些了解呢?(师生活动、展示资料)2.简介诗人及写作背景。

王安石,字介甫,临川(今属江西)人。

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元日》《梅花》等存世。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诗人,积累文学常识。

四、诵读古诗,明了诗意(一)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提示:畦读q ,闼读t 。

)指名读,读准字音,读清停顿。

(二)再读,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交流反馈,重点引导。

1.注释。

长扫:指经常打扫。

净:干净。

苔:青苔。

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排闼:推开门。

闼指小门。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2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2

课文讲解
杨德逢的别号,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 (今南京市)时的一位邻居好友
书写 书湖阴先生壁
宋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青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这的里土指地种,有周花围木有的土一埂块围块着排列整齐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推开门
课文讲解
茅檐长扫净无苔,
杨德逢的 庭院
干净
诗人仅用“无苔”二字描写庭院的干净。
课后作业
CD 2、面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香雅、清幽的特
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诗歌后两句用“护田”和“排闼”两词,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还体现了诗人在退居时期仍有对高洁清雅品格的喜爱和向往之心。
课文讲解
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 的生长比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青苔喜阴暗,总 是生长在僻静之处,比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 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 ,无时不净吗?
课文讲解
花木成畦手自栽。
“成畦”二字在此处并非仅仅交代花 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 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C.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
了诗人对这种渴望而不可得的生活的无奈和苦痛。
D.诗歌景物描写极具层次,从院内写到了院外,多角度观察,由远及近,既是对主
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E.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既奇
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韵味深长。
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D.诗歌景物描写极具层次,从院内写到了院外,多角度观察,由远及近,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设计意图】:以美丽的祖国山水图和激情的语言创设出浓厚的学习情境,将学生引入诗意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诵读,初识诗文
1.自由读三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尝试着说说三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读诗,其他同学评价读得是否正确,适时指导学生学会课文生字。
3.齐读三首古诗,读后思考:这三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之处?
二、自主学习
(一)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二)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2.学习通过自读诗文,结合课文插图和注释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体验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象。
3.在整合阅读中感受祖国山水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语激情
播放祖国山水美景图片,用激情的语言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之中。
(预设: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无边的草原……这些美丽的景色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留下多少优美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大家一起随着诗人的脚步,去看看黄河,去游览江南,去呼吸一下乡村田园的新鲜空气好吗?)
3.继续用学习上节课古诗的方法来学习《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板书: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
二、学习目标
《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自学提示:

第3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分层作业)-【上好课】六年级语文上册同步高效课堂系列(统编版)

第3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分层作业)-【上好课】六年级语文上册同步高效课堂系列(统编版)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这两句为我们描绘的是一幅图。从这幅图中,我似乎看到了
从词人的想象想开去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闻到稻花香,词人想象到了“ ”;从“ ”,我想象到了秋天到来,
8.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把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9.这三首古诗词均运用了寓情于景、以景衬情的写法。再读一读这三首古诗词边读边想象画面.并根据提示填一填。
今天我收获了_______颗星,我已经积累了_______颗星,真棒啊,继续努力!
参考答案:第二课时
作业内容
分层要求
【阅读与鉴赏】
1.一词多义: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遮:①阻挡,拦阻;②掩蔽;③掩护;防护;④代词,这。
(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② )
(2)妈妈的爱像一片天空,我们在它的遮庇下无忧无虑的成长。( ③ )
必做题
【课外阅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潋滟:形容水波流动 。
相宜:适宜
4.对比《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完成表格:
古诗
描写西湖景色诗句
特点
抒发感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
B.《商山早行》(节选)中晨起、鸡声、月、霜等词体现出是早行。
C.两首诗都提到了月,但是表达的情感完全不同。
D.两首诗都选用典型的景物来描绘画面,融情于景。
必做题
【表达与交流】
7.《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我最喜欢的画面图是
试着写一写你看到的景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解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解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解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的标题。

本文将对这3首古诗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中的诗意。

首先,我们将从《登鹳雀楼》开始。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作品,表达了人们对于壮丽景色的追求和向往。

整首诗描绘了泰山的壮丽和壮观,通过描写泰山峻岭和奔腾的黄河,展现了大自然的伟力。

同时,作者还表达了对历史名人的敬仰之情,将他们与泰山的伟大相提并论。

接下来是《静夜思》这首李白的名作。

这首诗刻画了寂静夜晚中诗人的孤独与思念。

通过描绘明亮的月光、寂静的床前和秋天的浓雾,诗人将自己的心境与自然景色相融合,使读者感受到了深沉的思考和愁绪。

整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字字句句皆抑扬顿挫,表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深邃与纷扰。

最后一首是《春晓》,这是柳宗元创作的名篇。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清晨的景象,通过鲜花盛开、鸟儿鸣叫和农民起床耕作,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整篇诗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

通过对这三首诗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古人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首先,古诗注重意境的营造,通过艺术化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丰富的情感和意义。

其次,古诗追求简洁高效,用短短几句话表达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最后,古诗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通过修辞手法和形象的描写,在有限的文字表达中传递出丰富的思想和感情。

总结起来,《古诗三首》通过艺术化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古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感悟。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考,使诗意与读者心灵相通。

这三首古诗不仅是文学经典,更是我们了解和感悟古人智慧的窗口。

读者在欣赏这些古诗时,不妨细细品味其中的语言之美和情感之深,体验古人诗意的独特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现在南朝的统治已经灭亡,那些荒淫的当权者 也已经不在了,只留下了许许多多烟雨中的寺庙,看 到此情此景,你又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பைடு நூலகம்
总结
小结:杜牧的《江南春》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 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 江南春景画卷,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出 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千百年来素负盛誉。
品味意境:“莺啼”是表示听到了黄莺 在叫。那声音听起来如何?黄莺啼唱的 是什么?
想一想
品味意境: 这一句你还看到了什么?哪里告
诉你的?
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句诗?
想一想
你从第二句看到了什么?
你见过酒旗吗?它是什么样子 的?
想一想
“千里”是指什么?你觉得整个江南的春 景能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呢?你读 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南朝(420—589),先后建都于建康的宋、齐、梁、陈四 个朝代的总称,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时间存在较短的时期。由于 佛教迎合了当时的统治阶级,方便了他们的统治。因此当权者 大肆建设寺庙。这不仅占用了大量农田、民宅,浪费了大量的 人力物力,还要养活大量的和尚和尼姑,因此使得当时的百姓 生活苦不堪言。
想一想
作业
1.背诵古诗。 2.在作业本上默写《江南春》。
再见!
古诗三首
《江南春》
看一看
背一背关于春天的古诗词。
读了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
读一读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精读古诗
想一想
读诗歌的第一、二句,思考:作者 在诗歌中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春景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又 听到了什么?
想一想
杜牧是谁?
杜牧,字牧之。因生活在渐渐没落的晚 唐时期,所以从青年起他就关心国事,抱有 挽救国家的理想。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 高,后人把他跟杜甫相提 ,被称为“小杜”。
想一想
读诗歌的第三、四句,思考: 你看到了什么?“南朝四百八十寺”中的“寺” 就是寺庙,为什么不说“江南四百八十寺”呢?
历史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