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渚铁矿东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合集下载

湖北大冶铁矿地质特征及其控矿因素分析报告

湖北大冶铁矿地质特征及其控矿因素分析报告

湖北大冶铁矿地质特征及其控矿因素分析目录一、区域地质概况2二、矿区地质特征2 1.矿体特征 2 2.矿石物质成分及结构构造 2三、控矿因素分析31.岩浆岩与矿化的关系 32.接触带构造对矿化的控制 33.接触热动力变质构造及不同方向褶皱构造与接触带交接关系对矿化的控矿作用 34.岩浆岩冷凝裂隙与矿化的关系 45.成矿前及成矿时的断裂构造对矿化的控制 4四、结论4五、参考资料4一、区域地质概况大冶铁矿区位于淮阳山字型构造前弧西侧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复合地带。

地处中下扬子陆块的西段北与桐柏-大别造山带相接,南与九岭-幕阜隆起带毗邻,处于岳阳-九江前陆褶冲带的东端前缘部位。

本区北东以襄广断裂与桐柏-大别造山带相隔;西以鄂城-嘉鱼断裂与宝康-武汉前陆褶冲带及宜昌-武昌过渡褶皱带分割;南以坑口-排市断裂,构成一个三角形构造岩浆岩。

矿床产出的具体部位在铁山侵入体南缘中段接触带上。

该地区经历了三个构造演化阶段,分别是前震旦纪基底的形成,主要有变质的花岗岩英云闪长岩,白云母石英片岩,与沉积盖层不整合解除关系。

沉积盖层主要为白云岩和硅质岩,最后大量的岩浆活动和矿化为特征。

区内的构造变形主要由印支-燕山期构造运动所形成。

印支期形成一系列褶皱束和叠瓦式的逆冲滑覆构造带,主要表现为北西西至东西向的弧形褶皱及走向逆冲断裂,上覆以滑片;燕山期形成北北东向的隆坳带,叠加褶皱、断裂,并辅以箕式盆地。

在三角形区内,印支与燕山期构造直交叠加,又被铁山-四棵、毛铺-两剑桥断裂分割成三个梯形块体,形成铁山-黄金山、殷祖-筠山、大幕-枫林三个逆冲滑覆构造带。

包括鄂城、铁山、金山店、灵乡、殷祖、阳新等主要侵入体和众多的岩体群。

侵入岩出露面积达612平方千米,伴生铜、铁、金等多金属矿床。

二、矿区地质特征矿区范围内出露的主要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大冶群灰岩、白云岩建造,均已变质成大理岩。

本区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变动,不同方向、不同规模、不同时期的构造形迹普遍发育,尤其是褶皱变形和褶皱叠加作用明显,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的特征。

广西某硫铁矿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

广西某硫铁矿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

广西某硫铁矿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廣西某硫铁矿矿床位于右江裂陷盆地凌云孤立碳酸盐台地东部,台盘接触带附近。

本地区所发现及开采的矿种主要有金矿、硫铁矿及锑矿、煤矿等。

依据本区硫铁矿普查为基础,其普查成果大致查明硫铁矿内蕴经济资源/储量达大型规模,该矿是广西近年来硫铁矿找矿工作的新突破。

笔者通过对本区内区域地质、矿区地质、矿体地质特征以及控矿、赋矿构造、矿化蚀变等进行研究,探讨本区硫铁矿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

标签:硫铁矿矿床特征成因1成矿地质背景该硫铁矿床位于右江裂陷盆地凌云孤立碳酸盐台地东部,台盘接触带附近。

区内地层岩性组合较复杂,断裂构造比较发育,蚀变及矿化较强,区域矿产主要有金矿、硫铁矿及煤层等。

台地区出露的地层为碳酸盐相的泥盆系融县组,石炭系尧云岭组、都安组、大埔组、黄龙组,二叠系的马平组、栖霞组、茅口组、合山组和环台出露的二叠纪海绵礁灰岩及碎屑岩相的三叠系逻楼组、板纳组;盘地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深水浊积岩相的三叠系百逢组、兰木组(如图1)。

凌云台地经历多期次的构造活动,加里东运动使区内裂陷沉降,沉积了多米厚的地层,由于北东、北西向两组基底断裂的长期活动,形成了凌云台地、凤山台地、天峨台地和盆地相间的古地理格局;印支运动期间台区内地层褶皱隆起,形成了部分穹隆和一系列北西向和北东向褶皱并伴有北西向纵张断裂及北东向横张断裂,盆区内为深水相主要接受碎屑沉积。

燕山运动期间原盆地区的深水浊积岩相形成以北西向为主的褶皱,原台地区内的断裂和褶皱也有复活迹象,与矿区关系密切的社坡复式向斜也在这一期间最终形成。

2矿区地质概况2.1地层矿区出露的地层有二叠系、三叠系及第四系。

二叠系出露的地层为马平组(P1mp)、栖霞组(P2q)、茅口组(P2m)、合山组(P2h),为一套碳酸盐深海—浅海沉积相。

三叠系逻楼组平行不整合于二叠系之上,为一套碎屑岩类深水浊积岩相,具复理石建造。

其中茅口组和合山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面上为主要赋矿层位,矿床形态主要受沉积前古岩溶面控制。

浙江漓渚铁矿床成矿作用特征标志研究

浙江漓渚铁矿床成矿作用特征标志研究
置 的 ,对 找矿 预测 具有 特殊 意 义 的标 志 为成矿 作 用
特征标志 ,与成矿地质体 、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
三 者 紧密 联系 ,共 同构成 勘查 区 “ 三位 一体 ”找矿 预测 地质 模 型 的基 本要 素 。本 文根据 漓 渚铁矿 床 地
质 特 征 、地 球化 学特 征和 成矿 作用 过程 的研 究 ,对
漓 渚 铁 多 金 属矿 床 的矿 体 宏 观 产 出位 置 位 于 成 矿地 质体 外接 触带 ,其 构造 形迹 与成矿 地质 体相 似。 电子探 针 分析结 果显示 ,广 山花 岗岩 中斜 长石
碳酸 盐岩 ,矿 体赋 存位 置位 于 碳酸 盐岩 与底板 南 华 系休 宁组 或 奥陶系 长坞 组硅质 粉 砂岩层 间断裂 ( 硅
1 . 2 . 2 成矿期特征矿物标志
由于温 度 、压 力 、酸 碱度 和氧 逸度 等环境 的急 剧 转变 ,导致 成矿 物质 沉淀 结 晶就位 , 同时形 成新 的脉石 交代 矿物 ,属 于成矿 期蚀 变 。与磁 铁矿 沉淀 同时 形成 的标 志性矿 物有低 温 石榴 石、金 云母 、绿 帘石 、绿泥 石等 ,反应 了当时偏 碱性 、较氧化 的成 矿 环境 。此时 的磁 铁矿 和晚 期矽卡 岩矿 物呈层 状交 替 出现 。 另外 , 辉钼 矿 主要赋 存在含 矿石 英脉 当 中,
第 2 0 1 6 6 2 年 1 增 1 干 月 H J l
地 质 论 评
G E O L O G I C A L R E V I E W
V o 1 . N 6 o 2 v S u p p . 2 0 1 6
.,
浙江漓渚铁矿床成矿作用特征标 志研究水
贾德龙 n ,张万益 n ,冯艳芳 n ,姚晓峰 ¨ ,姚磊 ¨ ,贺鹏飞 ,刘鹏 )

浙西北漓渚地区与岩浆岩有关铁多金属矿床类型、成矿时代及找矿前景

浙西北漓渚地区与岩浆岩有关铁多金属矿床类型、成矿时代及找矿前景

浙西北漓渚地区与岩浆岩有关铁多金属矿床类型、成矿时代及找矿前景张建芳;陈美君;解怀生;龚瑞君;祝必贤;汪隆武;许兴苗【摘要】The Lizhu iron polymetallic mineralization district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ern end of the Qin-Hang metallogenic belt, northwest of the Jiangshan-Shaoxing deep fault. The mineraliz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North-East striking folds, faults, stratums and intrusive rock in this district. Ore deposit types in the district include skarn type, deposition-modification type, magmatic hydrothermal vein type and disseminated-veinlet type. Re-Os model ages of six molybdenite extracts vary in range of 153.9±4.8 Ma to 148.6±2.2 Ma, with the weight average age of 150.7±1.6 Ma (MSWD=1.5), and isochrom age of 149.6±1.8 Ma (MSWD=1.7). The dating resul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zircon U-Pb age of the Shanxi diorite and the Guangshan granite (150.1±2.6 Ma-147.2±1.7 Ma) within error, indicating that the mineralization took place in Late Jurassic. The intrusion of the plutons and ore mineralization occurred during the transition of compression to extension in the Late Jurassic and lithosphere thinning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The Lizhu district experienced mainly the NW-SE folding in the Indochina period, subduction in Middle-Late Jurassic, and regional compression-extension shift during the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whereas the magmatic intrusions and ore mineralization took place in the third stage of the tectonism. Due to the closely spatial and temporal association of ore deposits and the porphyries, more attentionshould be paid to the porphyry deposit in concealed rocks and dispersed elements in skarn deposit in the future exploration program.%漓渚铁多金属矿区位于钦杭成矿带浙江段的北东端,江山–绍兴深大断裂北西缘,成矿与区内发育的北东向褶皱、断裂、地层及侵入岩密切相关。

浙西北广山-漓渚铁多金属成矿区控矿因素及成矿规律

浙西北广山-漓渚铁多金属成矿区控矿因素及成矿规律

矿床地质浙西北广山-漓渚铁多金属成矿区控矿因素及成矿规律张建芳,解怀生,龚瑞君,许新苗(浙江省地质调查院,浙江杭州311203)广山-漓渚铁多金属成矿区位于钦杭成矿带北东段钱塘台褶带南侧的常山-诸暨台隆北东端(朱安庆等,2009),区内燕山期构造及岩浆作用广泛发育,成矿类型主要有矽卡岩型(铁、铁锌、铜多金属、铅锌多金属)矿床、沉积-改造型钼矿床、岩浆热液脉型(铜多金属、钼锌或钼)矿床(图1)。

图1 广山-漓渚铁多金属成矿区矿产地质简图(据1∶5万漓渚幅区调报告修编)1 地层控矿及规律区内矽卡岩型矿床(点)赋矿层位主要为震旦系陡山沱组(Z1d)及灯影组(Z2dy)的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或白云质砂岩,部分矿(化)体赋存于大陈岭组(∈1d)白云质灰岩及条带状泥质灰岩中;沉积改造型钼矿床赋矿层位主要为寒武系荷塘组(∈1h)含炭硅质页岩;岩浆热液脉型矿床(点)赋矿层位主要为青白口系骆家门组(Qb l)含砾粉砂质泥岩及(硅质)粉砂岩、奥陶系长坞组(O3c)钙质泥岩以及中粗粒及细粒花岗岩内部岩体之间或岩体与外源沉积岩的侵入接触带。

156 矿床地质2012年2 构造控矿及规律构造对区内具有非常重要的控矿作用。

成矿区位于江绍断裂带北东端绍兴-诸暨复背斜的北西翼,南西端倾伏,北东端分岔为数支被切割的褶皱翼,并向南东倒转;核部地层主要为南华系休宁组(Nh1x3)凝灰质粉砂岩、粉砂岩,两翼地层为震旦系-寒武系(Z-∈)碳酸盐岩;区内侵入岩呈NE-SW向线状沿核部或南东翼的区域性断裂等构造带侵入,造成南东翼地层被熔蚀,使背斜的北西翼比南东翼完整。

区内成矿构造条件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受各种构造复合控制,在构造的复合部位形成矿床或富集矿体。

主要控矿构造为:(1)背斜构造的轴部转折端较为松弛有利于成矿,而向斜转折端由于紧闭往往发育高角度断裂造成震旦系(Z)地层缺失而不利于成矿,如江澡-桃源背斜的南西端发育断裂,核部地层多被花岗岩熔蚀,只在北西翼残留少量震旦系(Z)地层小岩片,发育一些铁锌或铜铅锌矿(化)点,而在北东端的良戈舍-漓渚部位褶皱及断裂呈NE50~80 方向扫帚状撒开,在分叉处发育有利的导矿、赋矿构造带及震旦系镁质碳酸盐岩,从而形成区内最大的矿床——漓渚铁(钼)矿以及良戈舍铁矿。

湖北大冶铁矿成矿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

湖北大冶铁矿成矿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

湖北大冶铁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一)区域地质概述(1)区域地质特征鄂东南地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淮阳山字型构造前弧西侧与新华夏系构造体系(以梁子湖北北东向断裂带和大磨山—鄂城隆起带为主)的复合地段。

大致与传统构造区划的下扬子褶皱带西部大冶复式向斜构造部位相当。

区内西南角大磨山一带有元古界板溪群及震旦纪地层零星出露。

古生界和中生界及中下三叠世地层广泛分布于本区,除志留系、泥盆系为一套砂页岩建造外,其余均为碳酸岩建造,夹有少量碎屑岩及煤层。

上三叠及其后的中生代地层分布于本区北部和西部。

西部梁子湖一带中生代断陷盆地广泛分布侏罗纪砂页岩及白垩纪中酸性、中基性火山岩建造。

新生界为陆相红色碎屑岩堆积。

主要分布于长江沿岸及梁子湖、大冶湖盆地附近。

岩浆岩主要为燕山期,与铜铁矿产有关的多期侵入的中酸性复式岩体、规模大小不等,有三十多个,其中主要的自北向南依次有鄂城、铁山、金山店、阳新、灵乡、殷祖六大岩体,同时还有铜山口、丰山洞、阮家湾等许多小岩体分布。

(2)地层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下统大冶群,其次为二叠系上统大隆组和龙潭组。

大冶群碳酸盐类岩石在铁山火车站以北,由于燕山期铁山岩体的改造而不同程度变质为大理岩。

由于多次区域构造变动,特别是铁山岩体侵入时热力和动力等因素的作用,在大理岩中形成复杂的摺叠层,造成标志层不清,地层层序不明。

但矿区地层区内与区外的地层完全可以对比,即他们的大部分均属下三叠统大冶群,次为上二叠统的大隆组与龙潭组。

由于矿区内变质岩系地层中未见到古生物化石,所以在地层对比中主要依据的是变质前后的岩性特征、组合特点、残存的原岩结构与构造标志(如缝合线,层理度等)。

(3)岩浆岩铁山岩体东西长24公里,南北宽5公里左右,面积约120平方公里,成北西-南东纺锤形。

经前人76年1:5万铁山幅地质测量确认,铁山岩体是燕山期多次岩浆活动侵入形成的复式岩体。

矿床范围内出露的岩浆岩有四种岩浆岩,属铁山侵入体南缘中段部分,根据野外穿插关系和间接证据、适当参考同位素年龄数值确定上述四种岩浆岩形成顺序自早而晚为:中细粒含石英闪长岩、黑云母透辉石闪长岩、正长闪长岩和斑状含石英闪长岩。

漓渚铁矿东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漓渚铁矿东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漓渚铁矿东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1区域地质概况漓渚铁矿位于绍兴—江山深大断裂北东端的北西侧,钱塘印支褶皱带的三级构造单元萧山—常山隆起南东缘,其东南侧与上虞—龙泉隆起相接,为两大构造单元的过渡地带。

区内构造及中酸性岩浆活动频繁,褶皱甚为发育,总体为一北东向展布,向北东倾伏的复式背斜。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上元古界震旦系志棠组粉、细砂岩,雷公坞组黑色页岩夹含锰灰岩,西峰寺组泥质灰岩、含钾粉砂岩;下古生界寒武系荷塘组硅质页岩夹石煤层,中、上寒武统薄层白云质、泥质灰岩,奥陶系页岩、硅质页岩夹粉砂岩。

上述西峰寺组泥质、白云质灰岩和部分寒武系白云质、泥质灰岩是区内主要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的赋矿层位。

区内断裂构造以北东向的压性、压扭性逆断层为主,北西向张性正断层次之,近东西及南北向者仅局部可见。

北东、北东东向走向逆断层是本区先期的主干断裂,常为后期北西向断裂切割。

区内印支期、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频繁,主要出露岩体有广山花岗岩体、栅溪花岗闪长岩体、笔架山石英闪长岩体,以及石英斑岩、石英霏细斑岩、闪长玢岩等小岩株及岩脉。

其中广山花岗岩体及栅溪花岗闪长岩体与区内矽卡岩型铁矿和多金属矿关系比较密切。

区内矿产丰富,以矽卡岩型为主。

自北西至南东可划分为五个成矿带:即漓渚西矿(铁锌、钼)成矿带;漓渚东矿(以铁、锌为主)成矿带;谢坞—娄家坞(铁、多金属)成矿带;皇游塘—下灰灶(多金属)成矿带;花街—鸡笼山(铁多金属)成矿带。

这五条成矿带在平面分布上具有水平分带现象,即从北西至南东,成矿元素由铁锌→铁铜→多金属。

多数矿床(点)如漓渚铁矿西区、谢坞—娄家坞铁锌矿床,皇游塘—下灰灶一带的多金属矿床,均严格受西峰寺组(部分为寒武系的碳酸盐岩层)控制,显示具明显的层控特点。

同时其矿化富集部位又受区内褶皱带内主干断裂或其旁侧的次级断裂构造控制,并且与广山花岗岩体及栅溪花岗闪长岩体侵入亦有密切关系,矿带形成均与岩浆期后气成高温热液接触交代及渗滤型矽卡岩形成有关。

东园铁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探析

东园铁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探析
层 ( 包 括泥 盆系东 岗岭 组) ,出 露 地 层 呈 残 留 顶 盖 于花 岗 岩 之 上 ,并 受 热 接 触 变 质 作 用 的 影 响 ,
分 布于 南部 和 山涧 低洼 处 ,为 现 代 溪 流 冲 积 、
洪 积砾石 、砂和粘 土 ,岩性 主要 为粘 土 ,砂 质粉 质
粘 土和砾 质 粘性 土 。 2 . 2 主 要岩 石特 征
带状 围绕 大理 岩 与 花 岗岩 接 触 带 分 布 ,厚 薄 不 一
致。 2 . 1 . 2 侏 罗 系 b组
2 矿 区地 层
2 . 1 沉积 岩 地层层 序 及岩 性组 合特征 矿区出露 的地 层有 泥 盆 系 东 岗岭 组 ( D d ) 、
侏 罗 系 b组 ( J ) 和第 四 系 ( Q) 。根 据 区 域 地 质 背 景 ,东 园矿 区 揭 露 的 大 理 岩 ,应 属 泥 盆 系 东 岗
2 . 2 . 1 方 解 石 大 理 岩
使 沉积 岩 变 成 角 岩 或 角 岩 化 岩 石 或 大 理 岩 。岩 浆 岩 的 侵人 破 坏 了 地 层 的完 整 性 ,现 将 残 留地 层 由
老 到新 描 述 如 下 : 2 . 1 . 1 泥 盆 系 东岗岭 组
灰 白~乳 白色 ,粒状 变 晶结 构 ,中厚 层~ 巨厚 层状 ( 块 状 )构 造 ,主要矿 物成 分为 方解 石 ,含 量
岭 组 ,原 岩 是 碳 酸 盐 岩 ,属 浅 海 相 碳 酸 盐 岩 建
分 布于 矿 区 中西 部 ,呈 北 东 向展 布 ,倾 向 南 东 ,倾角 6 1 。 ~7 3 。 ,与花 岗岩呈 侵入 接触 关 系 。岩 性 为角岩 化粉 砂质 细粒 石英 杂砂 岩夹 角岩化 沉凝 灰图分 类 号 :TD 1 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1 —8 5 5 0( 2 0 1 4 )0 1 —0 0 1 3 —0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漓渚铁矿东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1区域地质概况漓渚铁矿位于绍兴—江山深大断裂北东端的北西侧,钱塘印支褶皱带的三级构造单元萧山—常山隆起南东缘,其东南侧与上虞—龙泉隆起相接,为两大构造单元的过渡地带。

区内构造及中酸性岩浆活动频繁,褶皱甚为发育,总体为一北东向展布,向北东倾伏的复式背斜。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上元古界震旦系志棠组粉、细砂岩,雷公坞组黑色页岩夹含锰灰岩,西峰寺组泥质灰岩、含钾粉砂岩;下古生界寒武系荷塘组硅质页岩夹石煤层,中、上寒武统薄层白云质、泥质灰岩,奥陶系页岩、硅质页岩夹粉砂岩。

上述西峰寺组泥质、白云质灰岩和部分寒武系白云质、泥质灰岩是区内主要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的赋矿层位。

区内断裂构造以北东向的压性、压扭性逆断层为主,北西向张性正断层次之,近东西及南北向者仅局部可见。

北东、北东东向走向逆断层是本区先期的主干断裂,常为后期北西向断裂切割。

区内印支期、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频繁,主要出露岩体有广山花岗岩体、栅溪花岗闪长岩体、笔架山石英闪长岩体,以及石英斑岩、石英霏细斑岩、闪长玢岩等小岩株及岩脉。

其中广山花岗岩体及栅溪花岗闪长岩体与区内矽卡岩型铁矿和多金属矿关系比较密切。

区内矿产丰富,以矽卡岩型为主。

自北西至南东可划分为五个成矿带:即漓渚西矿(铁锌、钼)成矿带;漓渚东矿(以铁、锌为主)成矿带;谢坞—娄家坞(铁、多金属)成矿带;皇游塘—下灰灶(多金属)成矿带;花街—鸡笼山(铁多金属)成矿带。

这五条成矿带在平面分布上具有水平分带现象,即从北西至南东,成矿元素由铁锌→铁铜→多金属。

多数矿床(点)如漓渚铁矿西区、谢坞—娄家坞铁锌矿床,皇游塘—下灰灶一带的多金属矿床,均严格受西峰寺组(部分为寒武系的碳酸盐岩层)控制,显示具明显的层控特点。

同时其矿化富集部位又受区内褶皱带内主干断裂或其旁侧的次级断裂构造控制,并且与广山花岗岩体及栅溪花岗闪长岩体侵入亦有密切关系,矿带形成均与岩浆期后气成高温热液接触交代及渗滤型矽卡岩形成有关。

2.矿区地质特征2.1地层及变质作用矿床产于下古生界奥陶系、寒武系和上元古界震旦系的变质细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之中,主要岩性为矽卡岩、角岩和大理岩。

矿区各类岩石伴随着漫长的地质历史,在区域变质作用的基础上,遭受了强烈的接触交代和热变质作用,发生了强烈的矽卡岩化、角岩化、大理岩化、磁铁矿化、硅化等。

矽卡岩普遍见于矿区所有矿体内及矿体上下盘,与成矿关系十分密切,依其矿物组合及化学成分,可分为镁矽卡岩、钙矽卡岩、钙镁矽卡岩三种。

角岩系奥陶系页岩、荷塘组矽质页岩和西峰寺组硅质粉砂岩、含钾粉砂岩变质而成,可分为长英质角岩、透辉石角岩、石英透辉石角岩和石英钾长石黑云母角岩等,部分构成E1号矿体的直接底板。

大理岩系寒武系灰岩热变质而成,分布于大脚桶、靠老山一线。

此外,区内尚发育有叠加在矽卡岩上的绿泥石化、碳酸盐化、蛇纹石化等。

2.2构造特征矿区处于包村背斜北西翼近轴部,背斜轴向与区域构造方向一致,呈北东--南西向展布。

矿区断裂构造发育,分为成矿前和成矿后两类,前者以压扭性逆断层为主,一般为北东--南西向,如F2、F3、F4、F5等纵向断层,控制着区内矿体的形成及空间分布;后者以张扭性横断层为主,一般为北西--南东向,横切或斜交矿体,为破矿构造,如F16、F15等断层在平面上使矿体错距达十几米至数十米。

2.3岩浆岩矿区内岩浆岩主要为浅成的岩枝、岩脉及岩墙,岩性以花岗斑岩、石英斑岩、闪长玢岩、安山岩等为主。

从被侵入地层、构造部位及岩石特征分析,区内酸性侵入岩与广山花岗岩体属同源产物,与成矿关系密切。

2.4磁异常特征据浙江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物探队提交的《浙江省绍兴市漓渚铁矿及其外围地质、物探报告》资料,漓渚铁矿东区EI-1、EI-2、EI-3、EII号矿体分布地段,存在一个范围大,强度高的磁异常。

磁异常长2千米,宽200米,单个异常呈似椭圆,极值达3万余伽玛,四周均有负值包围。

异常南西段的北西侧,磁力等值线较南东侧宽缓,经物性测定,这一带近于顺层磁化,已经钻探验证,证明深部有倾向北西的盲矿体存在。

在上述磁异常四周为负值包裹,根据矿体产状,物性资料,认为是矿体下端引起,矿体两端继续向外延伸的可能性已不大。

3矿床地质特征3.1矿体特征漓渚铁矿是一个以铁为主,共(伴)生锌钼的贫磁铁矿体。

铁矿体均分布在西峰寺组白云质灰岩和寒武系灰岩内沿断裂构造发育的含矿矽卡岩带中,矿床成因类型属接触交代型(渗滤矽卡岩型)铁矿床。

矿区由东、西两个大致平行的矿带组成,两矿带相距500米至1000米,共有10个铁矿体、4个钼矿体、8个锌矿体。

位于东南侧的矿带称东矿,西北侧的矿带称西矿,其中东矿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东矿带产于F2、F3断裂带中,长2300米,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北西,平均倾角70°,有5个铁矿体组成,平均品位32.32%,4个锌矿体,平均品位1.43%;3个钼矿体,平均品位0.188%。

锌矿体分别赋存在E10线至E12线浅部铁矿体顶板或底板,以及E10线至E14线和E0线-140m以下至-450m的铁矿体底板矽卡岩内。

3个钼矿体均位于矿带北东端E12线至E18线的矽卡岩或铁矿体顶板砂岩中。

东矿3个主要铁矿体特征如下:EI-1号矿体:是区内最大的一个矿体,北起E18线,南至E2'线,形态呈复脉状,分枝复合现象显著,体内夹很多矽卡岩或含矿矽卡岩夹石。

矿体长9 00米,厚2.28~71.84米,变化极大,厚度变化系数114%,全铁含量6.16~57. 26%,平均32.06%,沿走向变化不大,由浅而深品位略有降低,据E8线剖面统计,品位变化系数为29%。

从矿体由浅而深沿走向方向厚度中心由南西向北东位移的现象判断,该矿体存在向北东侧伏的趋势,侧伏角约35︒。

EI-3号矿体:北起E0线,南至E7'线,形态呈扁豆状、复脉状,常被断裂切割,呈断块状产出,且断距较大。

矿体断续长500余米,厚3.27~57.6米,一般10~30米,变化中等,厚度变化系数69%。

全铁含量6.24~58.16%,平均31.85%,由E0线至E7线品位略有降低,据E3线统计,品位变化系数为31%。

EII号矿体:分布于E1线至E11线,形态呈扁豆状、襄状,受成矿前、成矿后断裂影响较大,沿走向常呈断块状产出,且错距较大。

矿体断续长550米,厚1.54~70.81米,一般大于10米,中间厚,两端薄,浅部厚,深部薄,厚度变化系数61~75%。

全铁含量8.74~57.78%,平均32.90%,品位变化系E 5线为为36%。

3.2矿石物质组成及结构构造铁矿体的矿石矿物成分,主要为磁铁矿,其次为赤铁矿、镜铁矿、黄铁矿、闪锌矿等;脉石矿物为透辉石、石榴子石、符山石、金云母、方解石、绿泥石、石英等。

磁铁矿呈半自形~他形细粒~微粒结构,粒度0.01~0.2mm约占90%以上。

矿石构造以不均匀浸染状为主,其次为条带状和条纹状构造,少数具细脉状构造。

锌矿石的主要矿石矿物为闪锌矿、磁铁矿、少量黄铁矿、磁黄铁矿;脉石矿物为透辉石、石榴子石等矽卡岩矿物。

闪锌矿多呈他形一半自形粒结构,粒径0. 01~0.07mm,常见矿石构造为浸染状、团块状、网脉状。

东矿的钼矿石矿物组分较简单,主要矿石矿物为辉钼矿,次有少量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等,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其次为云母及石榴子石、透辉石等矽卡岩矿物。

辉钼矿鳞片状,粒度0.0074~0.07mm,呈星点状、细脉状分布于石英脉中或矽卡岩矿物间,其中石英脉中的辉钼矿粒度较粗。

矿石的化学组分以含钙镁较高为特征,分析结果见下表。

矿石的化学组分以含钙镁较高为特征,分析结果见下表。

铁矿石自熔性比:铁矿石自熔性比:CaO+MgO/SiO2+Al2O3,东区为0.67,西区为1.08,东区、西区铁矿石按7: 3配比后为自熔性矿。

矿石中伴生有益元素有锰、镍、钼钒、钨、钴等。

主要为锰0.05~4.36%,矿石加工后有部分锰进入精矿粉中,精矿粉中锰含量可达到1.88%。

其他有益元素含量均很低。

矿石中有害元素主要为硫、磷、锌,选矿后硫、磷、锌多数进入尾矿,对产品质量影响不大。

EI-1号矿体中,局部锌含量较高,最高可达3.12%,但因分布不均,平均含量虽已达到0.54%,但目前还无法回收利用。

锌除了在铁矿体中呈伴生元素以外,局部也呈异体共生锌矿体产出。

这些共生锌矿体因品位太低(矿体平均品位1.40~2.16%),目前还没有开采利用。

3.3矿石类型根据以往勘查资料统计,三个主要矿体的平均磁性率为2.40,小于2.7;平均磁性铁占有率为85.9%,大于85%。

矿石自然类型均属磁铁矿石,仅EII 号矿体浅部有部分属褐铁矿——磁铁矿混合矿石。

由于磁铁矿石品位多数较低,需经选矿,做成球团后才能入炉,矿石工业类型属需选磁性铁矿石。

4控矿因素4.1地层决定了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的形成漓渚铁矿东矿的含矿层为上元古界震旦系西峰寺组白云质灰岩和下古生界寒武系泥质灰岩,岩性成分不纯,结构不均,经接触交代后形成矽卡岩,铁矿体主要赋存于该矽卡岩中。

同时,该岩层上下盘分别为下古生界奥陶系长坞组页岩、上元古界震旦系志棠组粉砂岩,经蚀变后形成角岩,渗透性差,起屏障作用,有利于矿液聚集及沉淀。

该矽卡岩对含矿溶液的迁移、交代、沉淀、富集起主导作用,它与角岩共同作用导致了区内铁多金属矿的形成。

4.2断裂构造控制了矿体的空间展布矿区先期形成的断裂构造,为矿液的流动提供了通道,也为矿液的沉淀提供了场所,它既是区内主要的导矿构造,也是主要的赋矿构造。

断裂构造的规模、形态决定了矿体的空间展布及富集特征,而钼矿体则产于次级构造裂隙中。

4.3岩浆岩与成矿关系密切矿岩浆岩与本区成矿有着密切关系,首先,随着岩浆的侵入,温度升高,使区内岩石发生热变质,泥质岩石形成角岩,而灰岩则形重结晶形成大理岩。

其次,岩浆的侵入,为矿液的迁移及其与围岩的交代提供了充足的能量,使成矿范围更大,交代更彻底,促使成矿物质充分沉淀。

同时,伴随着岩浆的侵入,带来了大量的成矿物质,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最后,由于岩浆的侵位,也促使先期形成的断裂进一步扩展,为矿液的沉淀富集提供了更大空间。

漓渚铁矿东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1区域地质概况漓渚铁矿位于绍兴—江山深大断裂北东端的北西侧,钱塘印支褶皱带的三级构造单元萧山—常山隆起南东缘,其东南侧与上虞—龙泉隆起相接,为两大构造单元的过渡地带。

区内构造及中酸性岩浆活动频繁,褶皱甚为发育,总体为一北东向展布,向北东倾伏的复式背斜。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上元古界震旦系志棠组粉、细砂岩,雷公坞组黑色页岩夹含锰灰岩,西峰寺组泥质灰岩、含钾粉砂岩;下古生界寒武系荷塘组硅质页岩夹石煤层,中、上寒武统薄层白云质、泥质灰岩,奥陶系页岩、硅质页岩夹粉砂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