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冶铁矿地质特征及其控矿因素分析报告
湖北大冶铁矿成矿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

湖北大冶铁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一)区域地质概述(1)区域地质特征鄂东南地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淮阳山字型构造前弧西侧与新华夏系构造体系(以梁子湖北北东向断裂带和大磨山—鄂城隆起带为主)的复合地段。
大致与传统构造区划的下扬子褶皱带西部大冶复式向斜构造部位相当。
区内西南角大磨山一带有元古界板溪群及震旦纪地层零星出露。
古生界和中生界及中下三叠世地层广泛分布于本区,除志留系、泥盆系为一套砂页岩建造外,其余均为碳酸岩建造,夹有少量碎屑岩及煤层。
上三叠及其后的中生代地层分布于本区北部和西部。
西部梁子湖一带中生代断陷盆地广泛分布侏罗纪砂页岩及白垩纪中酸性、中基性火山岩建造。
新生界为陆相红色碎屑岩堆积。
主要分布于长江沿岸及梁子湖、大冶湖盆地附近。
岩浆岩主要为燕山期,与铜铁矿产有关的多期侵入的中酸性复式岩体、规模大小不等,有三十多个,其中主要的自北向南依次有鄂城、铁山、金山店、阳新、灵乡、殷祖六大岩体,同时还有铜山口、丰山洞、阮家湾等许多小岩体分布。
(2)地层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下统大冶群,其次为二叠系上统大隆组和龙潭组。
大冶群碳酸盐类岩石在铁山火车站以北,由于燕山期铁山岩体的改造而不同程度变质为大理岩。
由于多次区域构造变动,特别是铁山岩体侵入时热力和动力等因素的作用,在大理岩中形成复杂的摺叠层,造成标志层不清,地层层序不明。
但矿区地层区内与区外的地层完全可以对比,即他们的大部分均属下三叠统大冶群,次为上二叠统的大隆组与龙潭组。
由于矿区内变质岩系地层中未见到古生物化石,所以在地层对比中主要依据的是变质前后的岩性特征、组合特点、残存的原岩结构与构造标志(如缝合线,层理度等)。
(3)岩浆岩铁山岩体东西长24公里,南北宽5公里左右,面积约120平方公里,成北西-南东纺锤形。
经前人76年1:5万铁山幅地质测量确认,铁山岩体是燕山期多次岩浆活动侵入形成的复式岩体。
矿床范围内出露的岩浆岩有四种岩浆岩,属铁山侵入体南缘中段部分,根据野外穿插关系和间接证据、适当参考同位素年龄数值确定上述四种岩浆岩形成顺序自早而晚为:中细粒含石英闪长岩、黑云母透辉石闪长岩、正长闪长岩和斑状含石英闪长岩。
湖北大冶铁矿

湖北大冶铁山铁(铜)矿床一;区域地质背景;包括矿床产出的大地构造位置,区域地质、构造、岩浆岩,以及已发现的矿床情况。
1. 矿床产出的大地构造位置;湖北大冶铁矿位于鄂东南地区,地处中下扬子陆块的西段北与桐柏-大别造山带相接,南与九岭-幕阜隆起带毗邻,处于岳阳-九江前陆褶冲带的东端前缘部位。
本区北东以襄广断裂与桐柏-大别造山带相隔;西以鄂城-嘉鱼断裂与宝康-武汉前陆褶冲带及宜昌-武昌过渡褶皱带分割;南以坑口-排市断裂,构成一个三角形构造岩浆岩。
如图1-1图1-1 鄂东南地区区域地质略图1.重力异常推断中间岩浆房;2.闪长岩;3.花岗岩;4.火山岩;5.磁法差值法推断岩浆上升通道;6.Ⅰ级断裂;7.推断Ⅰ级断裂;8.Ⅱ级断裂;Ⅳ1.铁山-黄金山逆冲滑覆构造带;Ⅳ2.殷祖-筠山逆冲滑覆构造带;Ⅳ3.大幕-枫林逆冲滑覆构造带1.区域地质;该地区经历了三个构造演化阶段,分别是前震旦纪基底的形成,主要有变质的花岗岩英云闪长岩,白云母石英片岩,与沉积盖层不整合解除关系。
沉积盖层主要为白云岩和硅质岩,最后大量的岩浆活动和矿化为特征。
2.区域构造;区内的构造变形主要由印支-燕山期构造运动所形成。
印支期形成一系列褶皱束和叠瓦式的逆冲滑覆构造带,主要表现为北西西至东西向的弧形褶皱及走向逆冲断裂,上覆以滑片;燕山期形成北北东向的隆坳带,叠加褶皱、断裂,并辅以箕式盆地。
在三角形区内,印支与燕山期构造直交叠加,又被铁山-四棵、毛铺-两剑桥断裂分割成三个梯形块体,形成铁山-黄金山、殷祖-筠山、大幕-枫林三个逆冲滑覆构造带。
4. 区域岩浆岩;包括鄂城、铁山、金山店、灵乡、殷祖、阳新等主要侵入体和众多的岩体群。
侵入岩出露面积达612平方千米,伴生铜、铁、金等多金属矿床。
见图1-2图1-2 鄂东南地区地质构造略图1.中侏罗统;2.下侏罗统;3.上三叠统;4.中、下三叠统;5.石炭二叠系;6.震旦系;7古界;8.新华夏压性断裂;9.山字型压性断裂;10.山字型倾伏背斜;11.山字型翘起向斜;12.推测山字型倾伏背斜;13.推测山字型翘起向斜;14.东西向倾伏背斜;15.东西向翘起向斜;16.东西向压性断裂;17.燕山早期闪长岩;18.燕山中期闪长岩;19.隆起和凹陷界线;20.地质界线二.矿床地质特征;包括该矿区地质,矿体特征,矿石特征,矿石矿物特征。
大冶铁矿地质及矿化特征研究

大冶铁矿地质及矿化特征研究大冶铁矿是中国著名的大型铁矿床之一,位于湖北省大冶市。
自20世纪初发现以来,一直是中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之一。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大冶铁矿的地质和矿化特征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大冶铁矿属于中生代侏罗系下统的实属岩系,主要由砂岩、泥岩和硅质岩组成。
矿区地形起伏较大,最高点海拔约为500米。
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由北北西走向的断裂构造、西北东南走向的褶皱构造以及东南西北走向的韧性剪切断裂构造组成。
大冶铁矿矿体主要产于硬质热液蚀变带中的砂岩中。
矿区内主要含有磁铁矿、方铅矿、黄铜矿、白钨矿、黄钨矿等矿物。
其中,磁铁矿是最主要的矿物,占矿体总储量的80%以上。
其次是方铅矿、黄铜矿等。
磁铁矿矿物学和地质特征研究表明,大冶铁矿的矿床类型属于变质型热液磁铁矿矿床。
磁铁矿主要不同于一般海相沉积磁铁矿,它是在硬质热液蚀变带中形成的。
大冶铁矿矿区的地质构造对矿床生成和矿床分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矿区内的断裂构造是矿床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
在硬质热液蚀变作用下,断裂和节理等构造裂隙很容易被填充和富集矿物,形成矿床。
因此,在勘探和开采中需要充分考虑地质构造因素。
大冶铁矿开采历史悠久,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
在经历了历代的开采和改造之后,矿区内的铁矿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
在目前的生产中,已经实现了从地下采矿到露天采矿的转型。
矿区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有助于保障储量的保持和利用效率的提高。
总之,大冶铁矿是中国重要的铁矿矿床之一,其地质和矿化特征的研究不仅对于深入了解其内在规律,指导矿床勘探和开采,而且对于中国铁矿资源的整体开发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在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保方面,在未来发展中需更加重视科学的地质特征研究以及生产调控。
大冶铁矿采矿

大冶铁矿采矿一、地理交通位置与隶属关系大冶铁矿位于黄石市铁山区,西距武汉市104km,东距黄石市25km,东南距大冶市15km..地理坐标为东经114度54分43秒,北纬30度13分10秒。
矿区有准轨铁路和公路与武汉铁路、武黄公路相连,西北经鄂州市到武汉市与京广线相连,南通大冶,东至黄石市与长江相通,水路交通极为便利。
矿区属低山丘陵结构的盆地地形。
矿区最高峰为四峰山,海拔487.08m。
大冶铁矿矿部海拔标高为40~60m。
矿区气候属长江中游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夏热冬寒,年平均气温为17摄氏度。
极端最高气温为40度3分。
最低气温为-11摄氏度。
雨季较长,年平均降雨量1400mm,日最大降雨249.5mm.矿床地质概况:铁矿位于铁山侵入体与下三迭纪大冶灰岩的接触处,成因类型属于接触交代高温热液矿床,矿体走向为NNW--SEE.自西而东由铁门坎、龙洞、尖林山、象鼻山、狮子山、尖山六个矿体组成。
沿走向长达四千余米。
二、矿床地质特征:1、尖林山矿体:尖林山矿体位于铁山区中部,属一潜伏矿体,东连象鼻山矿体,西与龙洞矿体相接。
布在13~19勘探线之间,矿体走向,N42度W,倾向N48度E。
平均倾角10左右;矿体埋藏深度离地表为121.5m至357m之间,埋藏最高标高为+100m,最低标高为-55m(-55m以下的矿量是在矿井开始建设后,才进行勘探发现的,所以不包括在不设计范围内,)矿体最大厚度77m,最小厚度2m,平均厚度30m.沿走向685m(13~18),倾向延伸平均205m,矿体呈似层状产出,形状较不规则。
沿倾向方向,矿体上部产于大理岩中;中部产于大理岩与闪长岩间;下部插入闪长岩中。
一般情况是:上盘为闪长岩,下盘为大理岩。
2、龙洞矿体:龙洞矿体位于尖林山矿体之西,直接出露地表,分布在8~13勘探线之间。
矿体主要走向N35度W,倾向S55度W,倾角在50度~80度之间。
矿体最大厚度53m,最小厚度2m,平均厚度17m,沿走向长488m,倾向延伸平均126m.矿体露头最高标高190m,埋藏最低标高-116m。
大冶铁矿地质及矿化特征研究

文 章编 号 : 1 0 0 7 - 3 9 7 3 ( 2 0 1 3 ) 0 0 4 - 1 3 9 - 0 2
0 6国道、 武九铁路横贯矿区, 交通便利 。 通过对大冶铁 山矿 体的矿体形态产状 、 矿 石类 型、 矿 物成 州三 市的结合部 。1 . 2 自然 地 理 分再到化学元 素的时、 空分布的研究, 认为 大 冶 铁 矿 的矿 化 受 1 研究区为低山丘陵地 区, 地形起伏较大 , 山脉走 向近东西 , 地层 、 构造、 岩浆岩 的控 制。矿 区的碳酸盐岩地层是成矿的有 利 围岩 。接触 带构造 、 接触热动力变质构造、 及不 同方 向褶皱 绵延横贯全区, 一般海拔标高为 4 0 0~ 7 0 0 m。山坡较 陡, 切 地形复杂 , 植被发育 。该区属大陆性气候, 温暖潮湿 , 构造 、 成矿 前 及 成矿 时 的 断 裂 构造 对矿 体 形态 、 产状 、 矿 化 富 割较深, 0 0至 l 5 O天 。 多 年 平 均 降 雨 量 为 集程度都有 重要的影响 。 铁 山岩浆岩分别对不同时期的矿化 、 雨 量 充 沛 。年 降雨 天 数 约 1
3 . 1工 业 、 矿 产 自身 方 面
含铅污水经过 处理达到排放 标准 才能排放 ,当然这要靠企业 明, 一个成年人每天饮食 中铅的摄入量为 0 . 2 . 0 . 3 mg , 而世 界卫 自身 的企业道 德、 社会责任和社会 良知。 生组织规定 的个人铅摄入量为 O . 4 3 mg / 周, 由此 可见个人对重
3 . 2 环 保 部 门加 强执 法 力度
金属铅 的摄入量要严格限定。 对 于环保部门,要加强对一些企业的执法 力度 。定期对 5 结 束语 相 关 企业 进行 检 查 和 对 排 污 进 行 检 测 , 并把 相 关 结 果 公 布 于 重金属铅不仅对农产品造成污染,还对人 体健康构成威 众, 对于一些含铅重污染企业不能只是罚款 了事, 要对其进行 胁 , 只 有 减 少 或 消 除 重金 属 铅 的污 染 , 才 能构 建 生态 系统 的平 整 改, 达不到整改标准的要坚决取缔 。同时, 加强对农产品的 衡 , 才能维持农业 的可持续 发展, 才能还人们一个健康 的体格。 检测 力度 , 发现铅污染 问题要及时给予处理。 3 。 3 媒 体 和 环 保 公 益 组 织加 强对 相 关企 业 的监 督 参考文献:
大冶铁矿矿区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

大冶铁矿矿区地质特征及控矿构造研究报告人:xx班级:012101学号:20101000689学院:地球科学学院2012年4月10日大冶铁矿矿区地质特征及控矿构造研究【摘要】大冶铁矿主矿体分布于燕山期闪长岩与下三叠统大冶群大理岩和白云质大理岩接触断裂复合带,该接触带是大冶铁矿矿床的主要控矿构造,本文将重点阐述矿区接触带控矿构造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对成矿作用的影响。
【关键词】接触带地质特征控矿构造成矿作用【作者】xx 学号xxx一、地质特征概述(1)地理位置大冶铁矿位于湖北省黄石市铁山区,矿区地理位置为114°54′43″E ,30°13′10″,该矿是我国著名的大型铁(铜)矿床。
(2)矿床地质概况大冶铁矿位于铁山岩体闪长岩与下三叠统大冶群大理岩和白云质大理岩接触断裂复合带上,矿区在印支期形成的NWW向构造主要有龙门山倒转向斜和狮子山倒转背斜,其后又有燕山期构造叠加其上,其矿区分布图如下大冶铁矿铁(铜)矿床地质简图1、大冶群(T1dy)大理岩、白云质灰岩2、闪长岩3、矿体4、倒转背斜5、倒转向斜6、断层该铁矿床主要由六大主矿体组成,平面上呈NWW向似阶梯状展布,平面形态似莲藕节状,自西往东依次为铁门坎→龙洞→尖林山→象鼻山→狮子山→尖山矿体,矿体总长度约430m,除尖林山为隐伏矿体外,其余矿体均出露地表,比较利于采矿。
铁矿石的组成: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铁矿,次要的为赤铁矿、黄铜矿、菱铁矿、黄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绿泥石、透辉石、石榴石、方解石、白云石、石英等。
矿床成因类型主要有接触交代矽卡岩型和矿浆贯入型两种认识。
二、矿床控矿构造NWW向接触断裂复合构造带:矿床沿叠加在NWW向正接触带的断裂破碎带和岩体接触碎裂角砾岩带产出,走向和延生方向上均呈尖灭再现的特征。
(1)控矿特征①方向性:接触带呈阶梯状,矿体的接触带延生方向为NWW展布,在接触带NEE向地段尖灭或无矿。
②继承性:断裂叠加接触带构造继承活动,造成矿液活动多次叠加,从而形成厚大的矿体——铁铜金钴多金属矿体和富矿床。
大冶铁矿地质及矿化特征

02
大冶铁矿矿床地质特征
矿体形态与规模
矿体形态
大冶铁矿的矿体形态呈层状、似 层状,部分地段呈透镜状、扁豆 状。
矿体规模
大冶铁矿是超大型铁矿床,矿石 储量巨大,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 。
矿石类型与质量
矿石类型
沉积岩成矿物质来源
沉积岩也是大冶铁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之一,特别是在铁矿形成的后期,沉积岩中的铁元素可以在适宜 的条件下被活化、迁移和富集。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温度条件
大冶铁矿的形成与高温条件密切相关 ,一般在1500℃以上的高温条件下, 岩浆中的铁元素才能达到饱和并析出 形成铁矿。
压力条件
大冶铁矿的形成也与较高的压力条件 有关,一般在地下较深处,岩浆处于 较高的压力条件下,有利于铁矿的形 成。
开采技术条件分析
1 2 3
地形地貌条件
分析了大冶铁矿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 山体坡度、高度、沟谷发育等情况,评估了其对 开采的影响。
矿体赋存条件
对大冶铁矿的矿体赋存特征进行了分析,包括矿 体的形态、规模、产状、埋深等,探讨了开采的 技术难点。
水文地质条件
对大冶铁矿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包括地 下水类型、水位、流量等,评估了其对开采的影 响及防治措施。
矿石构造
大冶铁矿的矿石构造主要包括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等。这些构造反映了铁矿石在空间上的分布特 征和成矿环境。
04
大冶铁矿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
成矿物质来源
岩浆岩成矿物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源
大冶铁矿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岩,特别是中性岩和基性岩,这些岩石富含铁元素,为铁矿的形 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大冶实训地质报告

一、前言为了深入了解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的关系,提高地质专业素养,我于2023年X月至X月在大冶铁矿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训。
此次实训让我对大冶铁矿的地质条件、矿产资源开发以及地质环境保护等方面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二、大冶铁矿概况大冶铁矿位于湖北省黄石市铁山区,是我国著名的露天铁矿之一。
大冶铁矿历史悠久,自三国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开采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矿区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矿石储量丰富,是我国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基地。
三、实训内容1. 地质勘探在实训期间,我跟随地质勘探队进行了实地勘探工作。
通过野外观察、采样、测量等方法,掌握了大冶铁矿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地质特征。
(1)地层:大冶铁矿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中下三迭统大冶灰岩、二迭系乐平统硅质页岩层等。
(2)构造:矿区位于印支期构造的大冶向斜的南翼,燕山期鄂城一大磨隆起带的中脊以及姜桥一下陆断裂褶皱带的交切部位。
(3)岩浆岩:矿区附近存在阳新岩体,岩浆活动较为发育。
2. 矿床地质特征通过对大冶铁矿的实地勘探,我了解了矿床地质特征如下:(1)矿体特征:大冶铁矿矿体呈层状,主要分布在矿区的中下三迭统大冶灰岩中。
(2)矿石特征:矿石品位较高,主要矿物为磁铁矿、赤铁矿等。
(3)成矿期和成矿阶段:大冶铁矿成矿期为燕山期,成矿阶段主要为沉积成矿和热液成矿。
3. 地质环境保护在实训期间,我了解到大冶铁矿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高度重视地质环境保护。
以下是大冶铁矿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一些措施:(1)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通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对矿山废弃地、尾矿库等进行整治,恢复生态平衡。
(2)资源综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
(3)科技创新:研发绿色开采技术,降低对环境的破坏。
四、实训体会1. 增强了地质专业素养:通过实训,我对地质勘探、矿床地质特征、地质环境保护等方面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
2. 认识到地质工作的重要性:地质工作在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大冶铁矿地质特征及其控矿因素分析目录一、区域地质概况2二、矿区地质特征2 1.矿体特征 2 2.矿石物质成分及结构构造 2三、控矿因素分析31.岩浆岩与矿化的关系 32.接触带构造对矿化的控制 33.接触热动力变质构造及不同方向褶皱构造与接触带交接关系对矿化的控矿作用 34.岩浆岩冷凝裂隙与矿化的关系 45.成矿前及成矿时的断裂构造对矿化的控制 4四、结论4五、参考资料4一、区域地质概况大冶铁矿区位于淮阳山字型构造前弧西侧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复合地带。
地处中下扬子陆块的西段北与桐柏-大别造山带相接,南与九岭-幕阜隆起带毗邻,处于岳阳-九江前陆褶冲带的东端前缘部位。
本区北东以襄广断裂与桐柏-大别造山带相隔;西以鄂城-嘉鱼断裂与宝康-武汉前陆褶冲带及宜昌-武昌过渡褶皱带分割;南以坑口-排市断裂,构成一个三角形构造岩浆岩。
矿床产出的具体部位在铁山侵入体南缘中段接触带上。
该地区经历了三个构造演化阶段,分别是前震旦纪基底的形成,主要有变质的花岗岩英云闪长岩,白云母石英片岩,与沉积盖层不整合解除关系。
沉积盖层主要为白云岩和硅质岩,最后大量的岩浆活动和矿化为特征。
区内的构造变形主要由印支-燕山期构造运动所形成。
印支期形成一系列褶皱束和叠瓦式的逆冲滑覆构造带,主要表现为北西西至东西向的弧形褶皱及走向逆冲断裂,上覆以滑片;燕山期形成北北东向的隆坳带,叠加褶皱、断裂,并辅以箕式盆地。
在三角形区内,印支与燕山期构造直交叠加,又被铁山-四棵、毛铺-两剑桥断裂分割成三个梯形块体,形成铁山-黄金山、殷祖-筠山、大幕-枫林三个逆冲滑覆构造带。
包括鄂城、铁山、金山店、灵乡、殷祖、阳新等主要侵入体和众多的岩体群。
侵入岩出露面积达612平方千米,伴生铜、铁、金等多金属矿床。
二、矿区地质特征矿区范围内出露的主要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大冶群灰岩、白云岩建造,均已变质成大理岩。
本区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变动,不同方向、不同规模、不同时期的构造形迹普遍发育,尤其是褶皱变形和褶皱叠加作用明显,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的特征。
矿床范围内出露的岩浆岩有四种,属铁山侵入体南缘中段部分,据野外穿插关系和间接证据,并参考同位素年龄数值确定它们的形成顺序自早而晚为:中细粒含石英闪长岩、黑云母透辉石闪长岩、正长闪长岩和斑状含岩英闪长岩。
前者属燕山早期,后三者属燕山中期产物。
矿床自西而东由铁门坎、龙洞、尖林山、象鼻山、狮子山、尖山六大矿体组成,都赋存在下三叠统大冶群大理岩与闪长岩接触带内,沿接触带断续延长达4300米。
矿体产状与接触面产状相吻合,建向NWW矿体形态在不同地段有较大差异,有似层状、透镜状、囊状等。
矿床范围内多数地段矿体与围岩呈截然接触,仅在黑云母透辉石闪长岩分布地段矿体与围岩有渐变浸染矿石带存在。
大冶铁山铁(铜)矿床由6大矿体组成,自西向东依次为铁门坎、龙洞、尖林山、象鼻山、狮子山和尖山矿体,总长4300m,其中尖林山矿体为盲矿体。
1.矿体特征矿体总体呈似层状,产于正接触带中,走向NWW向。
其形态在不同地段差异较大,可呈脉状、透镜状、囊状等。
沿走向长度在360~872m之问,最大斜深550m,最小20m,一般100~400m。
最大厚度180m,最小10m,一般30~80m 。
2.矿石物质成分及结构构造矿石中矿物成分复杂,仅原生矿物已达40余种。
矿石构造有块状、孔洞一晶簇状、角砾状、花斑状、条带状、浸染状等。
矿石结构以细粒他形结构、交代残余结构、网状结构为主,其次有骸晶结构、假象结构、乳滴状结构、自形晶粒结构等。
本矿床产铁为主,铜为辅,伴生有多种有益组分,有害杂质含量较低。
铁品位最高可达70%,最低20%,一般50%~60%,平均53%。
铜品位最高12%,最低0.1%,一般0.2%~1%,平均0.58%。
可回收利用的有益伴生组分有Co、Au、Ag及Mn、V、Ti、Cr等。
有害杂质除S外,As、P、Zn等含量较低。
铜矿化在大部分地段与铁矿体一致,但在铁矿体靠近大理岩一侧或在其深部尖灭部位较富集,而在闪长岩接触带附近较贫,局部地段铜矿化浸染于矿体两侧围岩中。
三、控矿因素分析1.岩浆岩与矿化的关系沿含矿接触带分布有中细粒含石英闪长岩、黑云母透辉石闪长岩、正长闪长岩等三种岩浆岩。
其在地下深部分布的情况是:中细粒含石英闪长岩主要分布于-200米~一400米标高以上;黑云母透辉石闪长岩多出现于一200米~一400米标高以下,而在龙洞、铁门坎,尖山东端等地段则在地表已经出露;正长闪长岩则仅于铁门坎地段-400米标高以下见到。
沿含矿接触带上的三种岩浆岩都与矿体有直接接触关系,但它们与矿体接触机率差异很大,中细粒含石英闪长岩与矿体接触面积比为73.86%;黑云母透辉石闪长岩与矿体接触面积比为26.13%;而正长闪长岩与矿体接触面积比则不到0.01%。
产于中细粒含石英闪长岩与大理岩正接触带及其两侧的矿体规模、厚度一般都较大,矿体形态多为似层状、透镜状。
矿石类型以致密块状矿石为主,其次为花斑状、角砾状(主要是磁铁矿胶结闪长岩角砾)、多孔状一气管状矿石、条纹状矿石等,矿体与围岩(大理岩,岩浆岩)的界线一般都清晰截然。
围岩蚀变(矽卡岩化)一般都较弱,矽卡岩矿物成分简单,基本上都是透辉石和金云母。
矿石质量较好,品位较富。
2.接触带构造对矿化的控制铁山矿区的大小矿体基本上均分布在闪长岩与大理岩的接触面上,接触面具明显起伏不平的特点。
正是接触面这一凹凸不平的产状、形态特点与矿体的分布以及矿体形态产状有着密切的关系。
接触面产状自东而西,自上而下变化较大,东段接触面大致在-200米标高以上总体向北倾,往下转为总体向南倾;中段接触面在O -100米标高以上总体向北倾,往下则总体向南倾;西端接触面又变为大约-200米标高以上总体向北倾往下转向南倾,反映出上部岩体呈超覆状态,只是在矿区中段岩体超覆的部位较高,两端较低,接触面总体上构成一拱形狭长凹槽。
沿接触面走向(大体在拱形凹槽范围内)分布有六个规模较大、形态各异、深浅不一的向岩体内凹进的凹斗。
几个主要矿体基本上都分布在这些凹斗部位上,且多数矿体厚度最大的地段和凹斗的中心部位基本吻合。
接触面的产状对矿体的产状有一定的影响,主要矿体产状的变化常与接触面产状的变化桐一致。
因此,说明接触带构造对矿体的分布、矿体的产状和矿化强度起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3.接触热动力变质构造及不同方向褶皱构造与接触带交接关系对矿化的控矿作用由于岩浆岩侵位时的热力和侵入动力对围岩的作用,使得紧靠接触带部位原来已形成的褶皱发生弯曲、倒转形成卷曲背斜和向斜北翼地层不同程度的倒转,而这些弯曲倒转地层的曲面反过来又影响接触面的形态、产状特征。
比较典型的如从尖山西段往西到尖林山一带接触带的走向几乎与N W W轴向的狮子山一象鼻山卷曲背斜走向一致,其中尖山西段到狮子山卷。
曲背斜的卷曲度小,因而与之吻合的接触面上的凹斗比较宽缓;象鼻山到尖林山一带卷曲背斜卷曲轴部弯曲度大,接触面也深深凹入岩体一侧,形成了扁而狭长的凹斗。
龙洞、铁门坎地段的富厚矿体则分布在NWW走向的龙洞向斜北翼地层发生倒转而接触面形成凹斗的部位。
在尖山东段则是NWW走向的接触带与近南北走向的尖山背斜近直交,可能由于黑云母透辉石闪长岩侵位时有大量岩枝沿尖山背斜轴部纵张裂隙和层间破碎贯入大理岩中,形成大量大理岩捕虏体或残留体,从而造成该地段较复杂的接触面。
岩体中的大理岩捕虏体和残留体受强烈矽卡岩化且被成矿物质交代形成许多大小不等形状复杂的囊状矿体。
从上述事实我们认为接触热动力变质构造以及岩体接触面与围岩中不同方向褶皱构造的接触面形态产4.岩浆岩冷凝裂隙与矿化的关系在中细粒含石英闪长岩与大理岩接触带的内侧,沿岩体边缘发育一组因岩体冷凝收缩而成的角砾岩带,该角砾岩带从尖山西段经狮子山到象鼻山一带断续分布。
龙洞和铁门坎地区也局部见到。
此带宽约5~20米,其产状随接触带产状而变化。
如尖山、狮子山地段接触面产状较陡,该角砾岩带产状也陡;象鼻山地段接触面产状缓时角砾岩带的产状也较缓。
它不似因构造应力形成的具有一定方向性的角砾岩带。
角砾成分单一,都是中细粒含石英闪长岩的角砾。
角砾形状以板条或砖块状为主,棱角分明,大小不一。
靠内侧角砾之间的可拼性较好,且密集,往外角砾则变得稀疏零乱,角砾被贯入的致密块状磁铁矿所胶结,铁山矿区有相当一部分角砾状矿石的分布是受这种构造所控制。
因此认为岩体边缘冷凝收缩形成的裂隙破碎带是铁山矿区一种有利的容矿空问,特别是当它受后期构造应力作用进一步张开后,对含矿流体的流通和成矿物质的充填更为有利。
5.成矿前及成矿时的断裂构造对矿化的控制铁山矿区各区段矿体的形态产状及某些矿化特点差异性较大,除与前所述各构造因素的影响有关外,成矿前和成矿时的断裂构造也起了重要作用。
铁山岩体南缘含矿接触带本身就是受新华夏系近东西向压应力改造的N W W向断裂带控制。
但沿含矿接触带自东向西矿体形态产状变化较大,这表明矿体并不是受统一的张性改造的压扭性断裂带控制。
其成矿作用是在接触面和已有断裂和裂隙的张开作用下发生的。
这种张开作用和岩体的冷凝收缩以及新华夏系NW—SE向构造应力的双重作用有关。
此外还有派生及其它类型的断裂裂隙构造的交汇叠加,为成矿物质的上升和贯入开辟了通道和空间。
如铁门坎区段,叠加在接触带上的NWW 向张性断裂(倾向北)及其派生的N W向断裂(倾向南)控制了该区矿体的形态和产状,平面上矿体呈“X”形,剖面上呈“V”字形。
四、结论综上所述,中细粒含石英闪长岩和黑云母透辉石闪长岩与不同期次的磁铁矿化在空间上、时间上以及成因上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两种岩浆岩分别对不同时期的矿化、矿体的分布,矿体规模、不同类型和不同品级矿石的分布以及矿化特点和蚀变特点、成矿方式都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铁山矿区构造对矿体的分布、矿体的规模、形态、产状及其变化以至不同矿石类型的空间分布都有非常重要的控制作用。
而且控制铁山矿床形成的构造因素是多方面的,是一些不同形式的构造对矿床起综合控制作用,也是不同时期的构造叠加的结果。
当然在矿区不同地段某些构造形式或某一时期的构造可能起主导作用。
五、参考资料孙华山,何某春,杨振.矿床学实习指导书。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熊鹏飞,石准立等.地球科学-武汉地质学院学报No.4,1984.湖北大冶铁矿矿床控矿地质条件的分析.武汉.1984姚培慧主编.中国铁矿志.冶金工业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