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定伯捉鬼》_模板
《宋定伯捉鬼》初中语文课本剧剧本

原文: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
问之,鬼言:“我是鬼。
”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
”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
”鬼言:“我亦欲至宛市。
”遂行。
数里,鬼言:“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定伯曰:“大善。
”鬼便先担定伯数里。
鬼言:“卿太重,将非鬼耶?”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
”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
如是再三。
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有何畏忌。
”鬼答言:“惟不喜人唾。
”于是共行。
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
定伯自渡,漕漼作声。
鬼复言:“何以有声?”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着肩上,急执之。
鬼大呼,声咋咋然。
索下,不复听之。
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变卖之。
恐其变化,唾之。
得钱千五百,乃去。
时间:古代地点:河南南阳一带人物:宋定伯财迷鬼定伯:我叫宋定伯,今晚上赶路到宛县去进货。
(财迷鬼与宋定伯相撞)财鬼:呀!不会走路啊?定伯:Sorry!Sorry!你是……财鬼:我是财迷鬼!首屈一指的财迷鬼,见钱眼开的财迷鬼。
仁兄是……定伯:我是宋定伯,也是鬼。
财鬼:鬼兄风尘仆仆去哪儿发财呀?定伯:宛县。
财鬼:正巧宛县朋友也拷我去“搓麻将”,一起走啦!定伯:Sure,Let’s go.财鬼:走路太慢,朋友好心急又拷我啦!咱们打的去吧!定伯:荒郊野地叫不到。
财鬼:有啦!我们轮流背着走,怎样?这样可以快点!。
宋定伯捉鬼

阳宋定伯捉鬼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
问之,鬼言:“我是鬼。
”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
”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
”鬼言:“我亦欲至宛市。
”遂行。
数里,鬼言:“步行太迟,(“迟”为“缓慢”之意),可共递相担,何如?”定伯曰:“大善。
”鬼便先担定伯数里。
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
”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
如是再三。
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
”于是共行。
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定伯自渡,漕漼作声。
鬼复言:“何以作声?”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持之。
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不复听之。
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
得钱千五百,乃去。
于时石崇言:“定伯卖鬼,得钱千五百文。
”注释;急执之:紧紧地抓住鬼。
执,握住,抓住。
咋咋(zé)然:象声词。
鬼大声呼叫的样子。
畏忌:害怕。
唾之:用唾液吐他。
唾:用唾液吐……、向……身上吐唾液,意动用法。
文言知识“百”、“千”、“万”的前面可省略“一”。
干将莫邪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
王怒,欲杀之。
剑有雌雄。
其妻重身当产。
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
王怒,往必杀我。
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
’”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
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
”王怒,即杀之。
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
王怒杀之。
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
’”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dû)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
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
王即购之千金。
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
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yé)?”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
宋定伯捉鬼 教案示例

宋定伯捉鬼教案示例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宋定伯捉鬼》的故事背景和作者。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聊斋志异》及其作者蒲松龄。
简要介绍《宋定伯捉鬼》的故事情节。
1.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聊斋志异》的背景。
教师讲述故事梗概,引导学生提问和讨论。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观点。
第二章:故事梗概2.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宋定伯捉鬼》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2 教学内容详细讲述《宋定伯捉鬼》的故事情节。
分析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他们的性格特点。
2.3 教学方法教师讲述故事情节,学生跟随教师思路理解故事内容。
学生分角色朗读故事,增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2.4 教学评估学生回答关于故事情节和人物的问题。
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进行讨论和评价。
第三章:故事解析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宋定伯捉鬼》的故事主题和寓意。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宋定伯捉鬼》的故事主题和寓意。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3.3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对故事主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
3.4 教学评估学生回答关于故事主题和寓意的问题。
学生对故事主题进行讨论和评价。
第四章:文化背景4.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宋定伯捉鬼》故事背后的文化背景。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4.2 教学内容介绍与《宋定伯捉鬼》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分析故事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4.3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学生进行文化元素分析,提出问题和建议。
4.4 教学评估学生回答关于文化背景的问题。
学生对故事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讨论和评价。
第五章:课堂活动5.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5.2 教学内容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故事情节。
学生分组进行创意写作,创作与故事相关的短篇故事。
宋定伯捉鬼小古文拼音版

shuí
ɡuǐyuē
ɡuǐ yě
ɡuǐwèn
rǔ fù shuí
“ 谁 ?”鬼曰:“鬼也。”鬼问:“汝复 谁 ?”
dìnɡ bó kuánɡzhī yán
wǒ yì ɡuǐ
ɡuǐwèn
yù zhì hé suǒ
定 伯 诳 之,言:“我亦鬼。”鬼问:“欲至何所?”
dá yuē
yù zhìwǎnshì
ɡuǐyán
qīnɡtài
“大 善 。”鬼 便 先 担 定 伯数里。鬼言:“ 卿 太
zhònɡ jiānɡfēiɡuǐ yě
dìnɡ bó yán
wǒ xīnɡuǐ ɡù shēnzhònɡ
重 ,将 非鬼也?”定 伯言:“我新鬼,故 身 重
ěr
dìnɡ bó yīn fù dānɡuǐ ɡuǐluè wú zhònɡ rú shìzàisān
dà hū shēnɡ zǎ zǎ rán suǒxià bù fù tīnɡzhī jìnɡzhìwǎnshì
大呼, 声 咋咋然,索下。不复 听 之。径 至宛市
zhōnɡ xiàzhù dì huàwéi yì yánɡ biànmàizhī kǒnɡ qí biànhuà
中 ,下著地,化为一 羊 , 便 卖之。 恐 其 变 化,
耳。” 定 伯因复担鬼,鬼略无 重 。如是再三。
dìnɡ bó fù yán
wǒ xīnɡuǐ bù zhīyǒu hé suǒwèi jì
ɡuǐ dá
定 伯复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
yán
wéi bù xǐ réntuò
yú shìɡònɡxínɡ dào yù shuǐ dìnɡ bó
wǒ yì yù zhìwǎnshì
宋定伯捉鬼小古文断句

宋定伯捉鬼
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
问之,鬼言:“我是鬼。
”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
”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
”鬼言:“我亦欲/至宛市。
”遂行。
数里,鬼言:“步行/太亟,可/共递相担,何如?”定伯曰:“大善。
”鬼/便/先担定伯/数里。
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
”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
如是再三。
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
”于是共行。
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
定伯/自渡,漕漼作声。
鬼复言:“何以作声?”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持之。
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不复/听之。
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
得钱/千五百,乃去。
于时/石崇言:“定伯卖鬼,得钱/千五百文。
”
1。
《宋定伯捉鬼》课文内容

《宋定伯捉鬼》课文内容
《搜神记》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传奇小说,相传是晋干宝所撰。
干宝,字令升,新蔡人。
《晋书》说他有感于生死之事,“遂撰集古今神祗灵异人物变化,名为《搜神记》,凡三十卷。
”虽然作者的本意是“发明神道之不诬”,但他所采集的许多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却成为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本文选自《搜神记》卷十六。
阅读此文,可以认识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重要性。
这个故事写宋定伯遇鬼,与鬼斗智,最后捉鬼卖鬼,寄寓着人能战胜邪恶的思想。
故事是虚构的,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语言简练,生动活泼,有借鉴意义。
作品成功地塑造宋定伯这个人物形象。
他胆大,沉着,随机应变,很有智慧,令人喜爱。
本文可当作小小说来读。
《宋定伯捉鬼》教案

《宋定伯捉鬼》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宋定伯捉鬼》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则故事,讲述了宋定伯利用智慧捉住一只鬼的故事。
这个故事既具有趣味性,又富有教育意义,适合用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讲解《宋定伯捉鬼》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学会分辨善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讲解《宋定伯捉鬼》的故事情节,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探讨故事所传达的价值观。
第二章:故事梗概2.1 故事背景宋定伯是战国时期宋国的一位聪明才子,一天晚上,他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只鬼。
鬼威胁要吃掉他,宋定伯却大胆地向鬼提出了挑战。
2.2 故事经过宋定伯与鬼展开了一场智慧的较量。
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设下陷阱,最终成功捉住了鬼。
2.3 故事结局宋定伯将鬼献给国王,得到了国王的赏识,成为一名官员。
故事以宋定伯的胜利和成功结尾。
第三章:人物分析3.1 宋定伯宋定伯是一位勇敢、聪明、机智的人物。
他面对鬼的威胁,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挑战,并利用自己的智慧成功解决问题。
3.2 鬼鬼在本故事中是一种邪恶的象征,它威胁宋定伯的生命。
鬼的形象突出了故事中善恶斗争的主题。
第四章:故事主题探讨4.1 善恶斗争故事通过宋定伯捉鬼的过程,展示了善恶斗争的主题。
宋定伯代表着善,鬼代表着恶。
善最终战胜了恶,体现了正义战胜邪恶的价值观。
4.2 智慧战胜力量宋定伯利用自己的智慧,成功捉住了强大的鬼。
这表明在某些情况下,智慧比力量更为重要。
第五章:教学方法与策略5.1 讲授法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景,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故事主题。
5.2 讨论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5.3 情景模拟法教师可以设计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亲身体验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宋定伯捉鬼原文与翻译赏析

宋定伯捉鬼原文与翻译赏析《宋定伯捉鬼》选自《搜神记》,作者是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干宝。
这则古代著名的不怕鬼的故事讲述的是宋定伯和一只鬼斗智斗勇的故事,他最终用人类的智能和勇气征服了鬼。
故事告诉人们,人用自己的胆量和智能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妖魔鬼怪。
原文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
问曰:“谁?”鬼曰:“鬼也。
”鬼曰:“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
”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
”鬼言:“我亦欲至宛市。
”遂行数里。
鬼言:“步行太亟,可共递相担(共递相担:两人交替地背着。
)也。
”定伯曰:“大善。
”鬼便先担定伯数里。
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
”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
如是再三。
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鬼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
”于是共行。
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
定伯自渡,漕漼作声。
鬼复言:“何以作声?”定伯曰:“新鬼,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
鬼大呼,声咋咋(咋咋:惊叫的声音。
)然,索下,不复听之。
径至宛市中。
下着地,化为一羊,便卖之。
恐其变化,唾之。
得钱千五百,乃去。
于时石崇言:定伯卖鬼,得钱千五百文.注释1.诳:欺骗。
2.至:到3.迟:慢。
4.畏忌:害怕。
5.负:背。
6.值:遇到。
7.作:发出。
8.唯:只,仅仅,唯独。
9.故:原因,缘故。
10.执:捉住。
11.共递:一起轮流交替。
译文南阳宋定伯年轻的`时候,夜里行走遇见了鬼。
宋定伯问他是谁,鬼说:“我是鬼。
”鬼问道:“你又是谁?”宋定伯欺骗他,说:“我也是鬼。
”鬼问道:“你想到什么地方去?”宋定伯回答说:“我想到宛县的集市上去。
”鬼说:“我也想到宛县的集市上去。
”于是(他们)一起前往。
走了几里路,鬼说:“步行太缓慢,彼此可以交替的背着,怎么样?”宋定伯说:“好啊。
”鬼就先背宋定伯走了几里路。
鬼说:“你太重了,难道你不是鬼吗?”宋定伯说:“我是新鬼,所以身体重罢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定伯捉鬼》_模板教学目的:1.通过断句理解文言文2.分析“宋定伯”与“鬼”的形象,理解文章的积极意义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教学步骤:1.学生一边小声读原文,一边断句2.检查断句情况。
不通之处,讨论订正。
3.要求学生看着演示文稿,讲这个故事。
4.通过分析“宋定伯”与“鬼”的形象,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思考:(1)宋定伯是个什么样的人?(2)鬼的特点是什么?(3)从原文找出相关的语句,解释(1)(2)。
5.强化练习(词的注音、释义,句的翻译)诳(kuáng)宛(wǎn)卿(qīng)漕?(cáo)唾(tuó)咋(zhā)(1)数里,鬼言:“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2)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
(3)鬼复言:“何以有声?”(4)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6.练习:读文章,断句,理解课外文言短文。
(《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狐假虎威》等任一篇)点击浏览该文件《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本课描写的是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
全文共6个自然段,先总的讲小兴安岭的树多,“像绿色的海洋”;再按四季分别讲小兴安岭的景色;最后总结: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本文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总述小兴安岭是绿色的海洋,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这是全文的中心。
第二段(第2~5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紧紧围绕“美丽”进行具体介绍。
作者从色彩、景物、物产几个方面来写的。
第三段(第6自然段)在分述的基础上,用“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一座巨大的宝库”作总结。
紧扣题目,洋溢着作者对小兴安岭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1.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准备1.一幅《中国地图》。
2.课文插图。
3.师生搜集的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
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
1.导人:我们的祖国有许多名山大川,“小兴安岭”就是我国著名的山脉之一。
(板书课题)2.学生交流查找的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
3.教师说:让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小兴安岭的。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特别注意以下读音。
i1 r6ng XIan Snen SUOn融化献出人参酸甜可口(2)字形难点融、溪、大、献、散、鼠(3)理解词语。
抽出:就是长出的意思。
欣赏:观赏美好的事物,感到愉快。
苍翠:草木等深绿的颜色。
宝库:储藏珍贵物品的地方。
课文中指的是物产丰富的地方。
葱葱茏茏: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严严实实:很严密很结实。
三、再读课文,思考:小兴安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四、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齐读最后自然段。
2.理解“景色诱人”、“巨大的宝库”等词语的意思。
3.朗读本段。
第一课时一、导入。
教师说: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呢?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绿色的海洋?2.读后讨论。
(1)“数不清”一词说明什么?(树多)(2)省略号表示什么?(树的品种多)你能再说出几种树的名字吗?(3)“几百里连成一片”又说明什么?(树占据的面积很大)3.读后,我们的眼前会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树海)三、学习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体会四季美。
1.你认为小兴安岭哪个季节最美?2.指导学习“春天美”。
(1)自读本段。
(2)边读边画出:“美”表现在什么地方?(3)找出你认为用词准确、生动的句子,体会。
(如:”春天,树木抽中新的枝条……”这句话,“抽出’’比“长出”好,从中体会出枝条快速地长出来,很生动形象。
同时也避免了和下——分句语言的重复。
学生可体会“汇成”、“淙淙’,等同语,)(4)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小结本段学习方法:通过读、画、找、析的方法来理解、体会。
3.运用上段学法分组选学自己认为最美的季节。
4.集体汇报,重点体会。
(1)“夏天美”:“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通过换词的方法体会“封”字用得准确。
形象地表现了树木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又显示出树木在夏天生长的勃勃生机。
)(2)“秋天美”:“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
”(通过换词的方法体会用“飞舞”比“飘落”好。
表现了落叶随着秋风悠悠飘落的情景,又表达了——种活泼、快乐的情绪。
)(3)“冬天美”:“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
树上积满了白雪。
”(“积满”,既可以想象到雪很大,又可反映出小兴安岭森林是密密层层的。
) 5.选读你认为最美的季节,要求读出它的美。
(生练渎、评读)总结:1.从四季景物的不同特点中,看出什么?(虽四季有不同的美,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树木,以此为中心来写,美得真是生机勃勃、实实在在,小兴安岭是美丽的,诱人的。
) 2.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从景美、物美、有价值、有贡献几方面来回答。
)3.总结语:小兴安岭景色诱人,物产丰富,的确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这个宝库有待于我们不断地利用和开发。
希望你们长大以后能够去建设它。
为我国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自读指导)一、先通读一遍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题目《我的老师》,文中的“我”是谁?“老师”是谁?(“我”是海伦·凯勒,“老师”是安妮·莎利文。
)2.文中的“我”和正常人有什么不同,她依靠什么感官认识世界?(她既是盲人,又是聋哑人。
她认识世界只能用触觉和味觉。
)3.她的教师和我们在学校见到的老师有什么不同?(她的教师是只教她一个人的家庭教师。
)二、先看下列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依次到文中去找相关的答案。
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利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影响?你是从文中哪些段找到答案的?(阅读前三段和最后一段能找到答案。
1887年 3月 3 日的下午,正值美好的春天。
她从人们进进出出忙个不停的迹象猜到会有不寻常的事情发生。
她坐在大门边的石阶上等待。
忽然,有一个人拉着她的手,然后紧紧把她搂在怀里,就是这位老师给她开了眼界,向她揭示了生活中的一切,给她带来爱,带来欢乐,给她的生活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2.莎利文老师是怎样教她学会了词的具体含义并形成概念的?(莎利义老师从她身边的具体的物——旧的洋娃娃,让物和表示此物名称的字母建立起联系。
为让她形成词的概念,老师又用新的洋娃娃和词再次联系。
接着又用对水的触觉形成“水”这一词的概念,终于让她学会了母亲、父亲、姐妹、老师等词的概念。
老师让她学会了语言的基础——词。
)3.莎利文老师又是如何让她认识、了解大自然的,是什么事情使她有了正确理解事物的思想?(莎利文老师把她带到大自然中,运用她的触觉、嗅觉,以及学到的词汇,使她在头脑中形成特有的形象。
有一次,莎利文老师让她坐在树上等候老师回去取午饭,突然天气变化,暴风雨来临,在她最危急的时刻,老师来了,帮她回到地上。
这件事使她懂得了大自然不总是对人微笑,给人仁慈。
这使她有了思想——运用词汇的思考。
)4.海伦·凯勒又是怎样懂得抽象词语含义的呢?比如对“爱”的理解。
(老师指给她“爱”在心里,她不理解;花香是“爱”吗?不是,“温暖”是爱吗?不是。
当她穿错袜子的时候,老师请她“思考”。
老师运用比喻:“你不能摸到云,但你会感觉到雨。
”使她懂得了爱是一种情感。
体会到她的心是和别人的心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的。
)(写作指导)一、这篇课文和魏巍写的《我的老师》,从内容上分析,有很多相同的地方,请你—一指出。
(①都是对老师的怀念和赞美;②都是选择典型的事例;③都谈到老师对自己的影响。
)二、从海伦·凯勒的特点考虑,在写法上与魏巍写的《我的老师》有什么不同?(魏巍回忆蔡公芝老师可以直接描写老师的外貌、动作……然而海伦·凯勒看不到老师的外貌,只能凭借她仅有的触觉会感受老师的关爱,接受老师的教导。
)三、从海伦·凯勒的写法上,你受到什么启发?(一位好的老师能决定自己的成长道路,甚至影响自己一生。
有时从自己的进步、成长过程来体现老师的辛勤培育,从侧面烘托老师的形象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注1以上括号内的答案,仅供老师教学时参考。
在实际教学中,主要由学生谈体会,教师只起点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