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9课 诗歌与小说习题 岳麓版必修3

合集下载

[推荐学习]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9课 诗歌与小说习题 岳麓版必修3

[推荐学习]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9课 诗歌与小说习题 岳麓版必修3

【成才之路】2016年春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9课诗歌与小说习题岳麓版必修31.《诗经》中的《七月》描述了农民无冬无夏地劳动,却“无衣无褐”;一些爱情诗反映了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这说明《诗经》( )A.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B.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C.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D.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答案】 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材料中《七月》描述“农民生活的困苦”和“青年男女恋爱婚姻生活的喜怒哀乐”,即可看出《诗经》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特征。

2.“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辞藻华丽”,这是下面哪种文学体裁的特点( ) A.楚辞B.汉赋C.宋词D.散曲【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体裁特点的把握。

3.他有忧国忧民之心,不满朝政腐败,同情人民的苦难。

他的诗歌,真实而又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诗史”。

这位诗人是( ) A.李白B.白居易C.杜甫D.苏轼【答案】 C【解析】据“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特别是“诗史”这些信息,结合所学可确定C项符合题意。

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材料表现的这一文学体裁取得最为辉煌的成就是在( )A.汉朝B.唐朝C.元朝D.清朝【答案】 B【解析】材料表现的文学体裁是唐朝的诗歌。

5.王国维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自然也。

”下列能体现“自然”之意的有( )①直抒胸臆②对仗押韵③格律工整④雅俗共赏A.①③B.①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 B【解析】对仗押韵、格律工整不能体现“自然”之意,排除②③项。

6.(2015·福建·16)关汉卿在《关大王独会单刀会》中,描绘关于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

曲中唱到:“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 )A.显示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D.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答案】 C【解析】“描绘关于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说明A项理解正确;“可正是千丈虎狼穴”说明作者借古讽今,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B项理解正确;“大江东去浪千叠”,联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说明D项理解正确;通过排除法,确定选C。

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9课 诗歌与小说作业 岳麓版必修3

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9课 诗歌与小说作业 岳麓版必修3

第9课诗歌与小说[随堂检测] 1.境界又称意境,是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中的常用概念。

下列诗词中体现了盛唐意境的应是(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C.“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解析:选A。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出自盛唐诗人李白的《将进酒》,李白的诗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故A项正确;“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出自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处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故B项错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出自李商隐的诗歌《泊秦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出自白居易的诗歌《琵琶行》,李商隐和白居易均为晚唐诗人,故C、D项错误。

2.“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绿酒初尝人易醉。

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

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这种艺术形式产生的社会根源是( )A.市民阶层壮大B.农民娱乐的需求C.文人士大夫的雅好D.宫廷贵族的消遣解析:选A。

题干的这种艺术形式是宋词,故A项正确;农民生活贫穷,文化素养较低,B项不是原因之一,故B项错误;C、D项是因素之一,但不是根源,故C、D项错误。

3.元朝文人张鸣善《咏雪》中称:“漫天坠,扑地飞,白占许多田地。

冻杀吴民都是你!难道是国家祥瑞?”由此可以看出,元曲( )A.语言通俗,形式活泼B.借物抒怀,辞藻华美C.结构严谨,意境深远D.音节和谐,风格浪漫解析:选A。

由所学知识判断《咏雪》为元曲。

元曲表达形式灵活,语言通俗易懂,故A项正确;元曲不能说辞藻华丽,故B项错误;元曲形式活泼,而不是结构严谨,故C项错误;元曲通俗而不是风格浪漫,故D项错误。

4.明朝小说《金瓶梅》的故事源于《水浒传》,但主人公却由侠士武松变为商人西门庆,“三言”“二拍”中的许多故事采自唐宋传奇,但主人公却往往由仕宦之子、将门之后变成了商人。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9课诗歌与小说作业岳麓版必修3(2021年整理)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9课诗歌与小说作业岳麓版必修3(2021年整理)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9课诗歌与小说作业岳麓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9课诗歌与小说作业岳麓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9课诗歌与小说作业岳麓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9课诗歌与小说[随堂检测]1.境界又称意境,是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中的常用概念。

下列诗词中体现了盛唐意境的应是()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C.“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解析:选A。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出自盛唐诗人李白的《将进酒》,李白的诗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故A项正确;“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出自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处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故B项错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出自李商隐的诗歌《泊秦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出自白居易的诗歌《琵琶行》,李商隐和白居易均为晚唐诗人,故C、D 项错误。

2.“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

一枕小窗浓睡.紫薇朱槿花残。

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这种艺术形式产生的社会根源是() A.市民阶层壮大B.农民娱乐的需求C.文人士大夫的雅好D.宫廷贵族的消遣解析:选A。

题干的这种艺术形式是宋词,故A项正确;农民生活贫穷,文化素养较低,B 项不是原因之一,故B项错误;C、D项是因素之一,但不是根源,故C、D项错误.3.元朝文人张鸣善《咏雪》中称:“漫天坠,扑地飞,白占许多田地。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9课 诗歌与小说45分钟作业 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9课 诗歌与小说45分钟作业 岳麓版必修3

学习资料专题第9课诗歌与小说目标导航知识点一D.屈原的《离骚》答案:D解析:《西游记》的创作风格属于浪漫主义,D与其一致;A、B、C三项都属于现实主义作品。

故答案为D。

3.“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从引文可以看出汉赋具有以下特点( )①采用了民间方言②抒发的是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③铺陈排比、文采华丽④是一种带韵散文A.①②③④ B.③④C.②③④ D.③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

引文极力铺陈排比,文采华丽,气势恢弘,是带韵散文。

①②为楚辞《离骚》的主要特点,故选B。

4.徐锴在《曲台奏议集序》中指出:“子虚文丽用寡,而末世学者,以为称首。

”这是对某种文体的评判,这种文体是( )A.乐府民歌 B.传记文学C.赋 D.诗歌答案:C解析:解题关键是理解“文丽用寡”的含义,其意为辞藻华丽而用处不大。

分析选项可知,乐府民歌诗风质朴,传记文学旨在纪实,诗歌中的现实主义流派也主要反映社会现实,皆不符合材料之意。

5.北大教授孔庆东说:“鲁迅本质上是一位诗人。

在他身上,既有着________的激越与孤傲,又有着________的沉郁与悲悯。

”你认为空格处填上哪位诗人比较合适( ) A.苏轼李清照 B.李白杜甫C.辛弃疾高适 D.辛弃疾屈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激越与孤傲”符合李白的特点,而“沉郁与悲悯”则与杜甫的风格相符。

知识点二唐诗、宋词与元曲6.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也许会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也许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是( )A.词、诗、辞 B.辞、诗、词C.辞、赋、诗 D.诗、词、曲答案:A解析:根据语言风格和出处判断,“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北宋晏殊的《蝶恋花》,属于宋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出自李白的《蜀道难》,属于唐诗;“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的《离骚》,属于楚辞。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9课诗歌与小说练习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9课诗歌与小说练习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9课诗歌与小说练习岳麓版必修3第9课诗歌与小说1.《论语·为政》中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想纯正)!”这说明( )A.《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B.《诗经》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解析:材料信息的意思是《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这反映了《诗经》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A是《诗经》的历史地位,材料没有体现;C、D说法不符合史实。

答案:B2.成语“骚人墨客”指的是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

其中将诗人称作“骚人”是源于屈原所作的《离骚》。

该诗篇所展现的风格是(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自由主义D.理想主义解析:楚辞以瑰丽华美、想象奇特著称,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抒情浪漫风格的先河,故选A。

答案:A3.汉武帝时代的赋以气势恢宏、辞藻华丽为特征,这反映出的本质内容是( )A.社会动乱与经济凋敝B.国力的强盛C.豪迈奋进的时代精神D.宏阔广大的文人气度解析: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国力强盛,因此体现在汉赋上呈现出气势恢宏的特征,故B项正确。

答案:B4.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评价某位诗人的成就,认为“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

”获此评价的这位诗人应当是( )A.孟浩然B.杜甫C.李白D.王维解析:结合材料中信息“盛唐”“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反映的是盛唐时期浪漫主义艺术,符合上述特点的是李白。

所以答案选C。

答案:C5.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在清朝,讽刺小说反少有,有名而几乎是唯一的作品,就是《□□□□》……讽刺小说是贵在旨微而语婉的,假如过甚其辞……所以讽刺小说从《□□□□》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

其中的“《□□□□》”最有可能是(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清朝、讽刺小说、旨微而语婉。

[配套K12]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9课 诗歌与小说作业 岳

[配套K12]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9课 诗歌与小说作业 岳

第9课诗歌与小说[随堂检测]1.境界又称意境,是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中的常用概念。

下列诗词中体现了盛唐意境的应是(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C.“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解析:选A。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出自盛唐诗人李白的《将进酒》,李白的诗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故A项正确;“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出自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处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故B项错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出自李商隐的诗歌《泊秦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出自白居易的诗歌《琵琶行》,李商隐和白居易均为晚唐诗人,故C、D项错误。

2.“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绿酒初尝人易醉。

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

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这种艺术形式产生的社会根源是( ) A.市民阶层壮大B.农民娱乐的需求C.文人士大夫的雅好D.宫廷贵族的消遣解析:选A。

题干的这种艺术形式是宋词,故A项正确;农民生活贫穷,文化素养较低,B项不是原因之一,故B项错误;C、D项是因素之一,但不是根源,故C、D项错误。

3.元朝文人张鸣善《咏雪》中称:“漫天坠,扑地飞,白占许多田地。

冻杀吴民都是你!难道是国家祥瑞?”由此可以看出,元曲( )A.语言通俗,形式活泼B.借物抒怀,辞藻华美C.结构严谨,意境深远D.音节和谐,风格浪漫解析:选A。

由所学知识判断《咏雪》为元曲。

元曲表达形式灵活,语言通俗易懂,故A项正确;元曲不能说辞藻华丽,故B项错误;元曲形式活泼,而不是结构严谨,故C项错误;元曲通俗而不是风格浪漫,故D项错误。

4.明朝小说《金瓶梅》的故事源于《水浒传》,但主人公却由侠士武松变为商人西门庆,“三言”“二拍”中的许多故事采自唐宋传奇,但主人公却往往由仕宦之子、将门之后变成了商人。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9课诗歌与小说课后作业岳麓版必修24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9课诗歌与小说课后作业岳麓版必修24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9课诗歌与小说课后作业岳麓版必修3基础夯实1.有人这样评价一部先秦文学著作:“其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

它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而不要把文学看成流连光景,消遣闲情的东西。

”该著作是( )A.《诗经》B.《离骚》C.《韩非子》D.《庄子》解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艺术特点方面开创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项。

答案 A2.屈原的诗歌艺术境界极高,其作品想象之丰富、情感之饱满,感染力之强烈,古今罕有。

下列历史信息与屈原有关的是( )A.楚辞《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B.唐诗《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C.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D.元曲《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解析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楚辞是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其代表作品为《离骚》,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故选择A项。

答案 A3.她是诗歌的一种,是合乐的歌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代表了一代文学之盛。

“她”是( )A.北方民歌B.骚体C.宋词D.明清小说解析把握材料中的关键词:“歌词”“唐诗”“元曲”“一代文学之盛”。

据此可判断选择C项。

答案 C4.“近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令东州(指密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与“自是一家”的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A.李煜B.李清照C.柳永D.辛弃疾解析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当时词风是以柳永的词风为代表。

但作者有意要开创一个新境界,改变词风,并且要“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

2021学年度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9课诗歌与小说练习岳麓版必修3

2021学年度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9课诗歌与小说练习岳麓版必修3

第9课诗歌与小说编者选题表知识点题号易中难?诗经?、楚辞与汉赋2 1唐诗、宋词与元曲3、4明清小说 5综合7 6一、选择题1.据?史记?记载:到春秋晚期留存有诗歌3 000多篇,后来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诗经?,就剩下了305篇。

对孔子“删诗〞合理的解释是,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 )解析:D 这一时期的诗歌主要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是现实主义,A项错误;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其之前儒家思想观念尚未形成,B项错误;孔子本人就生活在春秋晚期,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是民间歌谣,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局部诗歌反映了未受教化的民众生活,与孔子的核心思想“礼〞等不符,因此要使其成为儒家经典就必须删掉局部内容,D项正确。

2.有人评价某部作品时说:“大量运用楚地的方言词汇,带有浓厚的南国情调和地方特色。

〞这部作品可能是( )A.?诗经?B.?离骚?C.?上林赋?D.?雨霖铃?解析:B “大量运用楚地的方言词汇,带有浓厚的南国情调和地方特色〞是楚辞的风格,A 项错误;?离骚?是楚辞的代表性作品,B项正确;?上林赋?是汉赋的代表性作品,C项错误;?雨霖铃?是宋词的代表性作品,D项错误。

3.(2021·河北石家庄月考)唐代有很多描绘商人生活的诗篇,如元稹的?估客乐?和刘禹锡的?贾客词?等,大多竭力渲染商人和农民的苦乐之别。

而到了宋代,文学作品更多宣传的是商人和儒生的苦乐之别。

由此可见,宋代( )解析:A 材料“元稹的?估客乐?和刘禹锡的?贾客词?等,大多竭力渲染商人和农民的苦乐之别〞是重农抑商观念的表达,“而到了宋代,文学作品更多宣传的是商人和儒生的苦乐之别〞是宋代商品经济开展,抑商政策松动,商人地位提高的表现,也表达了宋代对文人的重视,故A项正确。

4.(2021·湖北黄冈期末)元代作家夏伯和指出“院本大率不过谑浪调笑,杂剧那么不然,君臣如?伊尹扶汤?、母子如?伯俞泣杖?、夫妇如?杀狗劝夫?、朋友如?管鲍分金?……又非唐之传奇、宋之戏文、金之院本所可同日而语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才之路】2016年春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9课诗歌与小说习题岳麓版必修31.《诗经》中的《七月》描述了农民无冬无夏地劳动,却“无衣无褐”;一些爱情诗反映了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这说明《诗经》( )A.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B.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C.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D.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答案】 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材料中《七月》描述“农民生活的困苦”和“青年男女恋爱婚姻生活的喜怒哀乐”,即可看出《诗经》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特征。

2.“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辞藻华丽”,这是下面哪种文学体裁的特点( ) A.楚辞B.汉赋C.宋词D.散曲【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体裁特点的把握。

3.他有忧国忧民之心,不满朝政腐败,同情人民的苦难。

他的诗歌,真实而又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诗史”。

这位诗人是( ) A.李白B.白居易C.杜甫D.苏轼【答案】 C【解析】据“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特别是“诗史”这些信息,结合所学可确定C项符合题意。

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材料表现的这一文学体裁取得最为辉煌的成就是在( )A.汉朝B.唐朝C.元朝D.清朝【答案】 B【解析】材料表现的文学体裁是唐朝的诗歌。

5.王国维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自然也。

”下列能体现“自然”之意的有( )①直抒胸臆②对仗押韵③格律工整④雅俗共赏A.①③B.①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 B【解析】对仗押韵、格律工整不能体现“自然”之意,排除②③项。

6.(2015·福建·16)关汉卿在《关大王独会单刀会》中,描绘关于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

曲中唱到:“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 )A.显示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D.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答案】 C【解析】“描绘关于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说明A项理解正确;“可正是千丈虎狼穴”说明作者借古讽今,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B项理解正确;“大江东去浪千叠”,联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说明D项理解正确;通过排除法,确定选C。

7.(2015·泰安)明代王骥德《曲律·杂论》载:“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

盖由当时皆教坊乐工先撰成间架说白,却命供奉词臣作曲,谓之‘填词’。

”对材料认识最准确的是( )A.文学发展呈现世俗化趋势B.文人素养影响文学创作C.元曲发展渐显衰落态势D.都市繁荣促进文学发展【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可知,元曲等剧种逐渐呈现出平民化,世俗化的趋势,故A项正确;材料中文学素养较低者也可进行文学创作,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元曲的衰落,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城市经济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故D项错误。

8.“明代的文化活动,扩大到民间,不再限于社会上层的精英。

综合言之,明代的文化生活,多姿多彩,既是从正统形式,开拓了自由,尤其在南方经济发达地区,也反映了一般生活质量的提升。

”下列属于这一时期代表作品片断的是( )A.吴学究双掌连环计,宋公明三打祝家庄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C.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D.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答案】 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明代的文化活动”“扩大到民间,不再限于社会上层的精英”可知,这是明朝文化的特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明朝施耐庵《水浒传》中的;B项是元朝马致远的;C项是宋代柳永的;D项是曹雪芹《红楼梦》中的。

所以答案选A项。

9.郭沫若先生为山东某一名人纪念祠题写的楹联“铁板铜琵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此楹联是为了纪念( )A.屈原B.李清照C.辛弃疾D.蒲松龄【答案】 C【解析】据“山东”这一条件排除A项;据“继东坡”说明楹联所纪念的人是豪放派代表人物,其它三人中,只有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李清照是婉约派,蒲松龄是清朝小说家。

10.《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问世后风靡全国,被誉为“四大奇书”。

这些作品都是( )A.适应当时市民生活的需要B.明末异端思潮的载体C.正面刻画商人的群体形象D.反映现实生活的短篇小说集【答案】 A【解析】“四大奇书”都属于长篇小说,明清社会的变化,市民阶层的扩大,为小说的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故选A项。

11.明清时代,大量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形式的长篇和短篇白话小说蓬勃兴起和长足发展。

这主要是因为( )A.白话文开始兴起B.文学素材日益丰富C.市民阶层逐渐壮大D.思想控制放松【答案】 C【解析】小说是工商业发展和市民阶层壮大的产物。

12.《红楼梦》中贾府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这种创作风格反映了该作品属于( )A.爱国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答案】 C【解析】结合材料中的“哭”和“悲”及所学知识可知,《红楼梦》是批判现实的文学作品。

13.如果你是唐朝的贵族子弟,可能会( )A.接触到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B.偷偷阅读到《金瓶梅》、《聊斋志异》等小说C.在街上购买到精美的杨家埠年画D.在勾栏瓦舍中观看到杂技和说书等表演【答案】 A【解析】唐宋时期,“三教合一”,A项符合。

B、C项是明清时期,D项出现于宋代。

14.(2015·海南·2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

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

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

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

【答案】(1)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

(2)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有一定教化功能;提升民众的知识水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小说的繁荣,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结合相关所学答题的能力。

第(1)题由材料中的信息“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即可得出“唐宋文学的发展为其奠定了基础”的结论;由材料中的信息“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即可得出“通俗易懂,易于被民众接受”的结论;由材料中的信息“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即可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的结论。

第(2)题由材料中的信息“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即可得出“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教化了民众”的结论。

15.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材料二正史中各代烈女(刚正有节操的女子)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1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

——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材料三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材料四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她)做什么?”——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请回答:(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

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2)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答案】(1)材料一和材料二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保守性;材料三和材料四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2)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明中后期出现了反礼教的思想,鼓舞了明朝妇女追求婚姻自主。

(3)本问考生可从材料本身的可靠性或对材料的使用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如:A.小说是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必须慎重。

(或:小说是现实的反映,可以作为史料使用。

)B.材料三、四的现象是个案,而且出现在明中后期,不足以说明整个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