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

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

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篇一: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摘要:我国海洋生物资源极为丰富,种类繁多,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20年来,沿海经济发展引起了环境污染和环境变化,影响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

本文在简要介绍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的基础上,详尽分析了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希望可以促进中国海洋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海洋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开发利用0引言进入21世纪后,人类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土地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严重。

海洋面积几乎是陆地的2.5倍,是名副其实的“聚宝盆”,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化学、矿产和其他资源。

有鉴于此,世界各国都已踏入海洋。

世界各地掀起了海洋开发利用的高潮,中国也不例外。

一.海洋生物资源概括1.1海洋生物资源的概念海洋生物资源又称海洋水产资源。

指生活在海洋的所有生命有机体,其中包括微生物、低等和高等植物、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2]。

1.2中国海洋生物资源概况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现已记录的物种20278种,隶属44门[3]。

海域渔场面积广阔,最大持续渔获量和最佳渔业资源可捕量分别约为4.7×109kg/年和3.0×109kg/年[5]。

海洋生物资源能提供多种用途,在食品、医疗、化工等方面服务人类。

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工业原料短缺,耕地不足,使得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粮食问题。

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可以弥补陆上资源的不足。

因此加大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重要意义。

[2] 王斌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J]生物多样性。

1997,5(2):347-350 3)罗瑞新,林伟中国海洋生物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22,25(5):88-932.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现状海洋生物资源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泉港区海洋资源开发与持续利用

泉港区海洋资源开发与持续利用

泉港区海洋资源开发与持续利用摘要:21世纪是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新世纪,海洋开发已经成为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战略。

文章通过对泉港区海洋资源条件及开发利用现状的调查,分析了泉港在海洋资源开发中的优势、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潜力,从协调性、科学性角度,结合可持续发展观点,提出了泉港区海洋资源可持续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持续发展泉港区1 泉港概况和区位条件1.1 泉港概况泉港区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的湄洲湾南岸,东经118°41′~119°01′,北纬25°03′~25°15′,东临湄洲湾,南与惠安县毗邻,西南与洛江区相连,西北及北面同仙游县接壤。

辖区国土总面积441.4km2,其中岛屿面积0.8km2;海域面积119.6 km2。

1.2 区位条件本区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湄洲湾南岸,与台湾隔海相望。

距福州、厦门、晋江三个机场均在一个小时车程内;324国道和高速公路纵贯全区,交通十分便捷;铁路直抵港区;海上航运可直达国内各大港。

与福州、厦门相距只有100多km,距上海港540n mile,距广州港510n mile,距基隆港174n mile,距高雄港194n mile。

2 海洋资源条件及其开发利用现状泉港区海洋国土面积不大,海域面积占泉州市的0.9%,海岸线也只是泉州市海岸线的13.3%,但其海洋资源却相当丰富,主要有港口资源、渔业资源和盐业资源等。

2.1 港口资源和港口海运业泉港区所辖海域主要分布在湄洲湾南岸,岸线曲折,主要是基岩海岸。

全区56km的海岸线中适宜建港的岸线达21.4km,约占全部岸线的40%。

而其中深水岸线就有5.5km。

可建万吨~30万吨级泊位数十个,是福建最集中的深水泊位群。

从湾口的大锚地至湾内的肖厝港区是湄洲湾的主航道区。

航道天然状态水深最浅处12m左右,基本满足5万吨级船舶自由进出港,10万吨级船舶可乘潮进港,今后进行适当炸礁清泥后,从港口至港中部海域,可通航25万吨船舶,航道深度18-20m,再往内至肖厝港区,可通航第四代集装箱船舶[2]。

论我国南海资源的特点及开发利用对策

论我国南海资源的特点及开发利用对策

近现代南海开发与当前南海问题之我见目录:一、南海的近代开发(一)、我国南海资源的主要特点(二)、我国南海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三)、南海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对策二、南海问题(一)、南海问题的产生(二)、南海问题的缘由和发展(三)、南海问题的现状(四)、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的基本立场(五)、解决方法摘要:南海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支持和保障因素,具有海域面积大、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未来开发潜力大等特点。

应从强化“寸海寸金”的海洋国土意识出发,通过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强有力的海上统一执法队伍,按照统一规划、相对集中、由远及近的原则实施重点区域开发战略,全面提升南海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和效益。

然而随着各国的崛起对外联系加强和海洋资源交通地位的日趋重要,南海问题凸显出来。

南海问题,是资源问题,更是战略问题。

南海问题中牵涉到了诸多国家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南海的维权问题显得相当复杂。

关键词:南海、开发、方略、争端、由来、立场和政策、个人见解一、近代南海开发南海地处热带、亚热带,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我国的主张,我国可管辖的面积达200万km ,占我国海域面积的2/3,这片辽阔的海洋国土不仅蕴藏有丰富的生物、油气、矿产等资源,且目前与周边国家存在的争议最多。

因此,南海不仅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支持因素,同时也是关系到我国国际环境和国家安危的重要条件。

分析研究我国南海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主要问题,探讨其开发方略,对于加速南海资源合理、有序开发,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南海资源的主要特点1、海域面积大,可开发利用空间广阔南海,国外称“南中国海”,南北长1 800 km,东西长900 km,面积约是渤海、黄海和东海三海面积之和的2.8倍;南海平均水深1 212 m,约为渤海的67倍;海底地貌似呈环状分布,中央为海盆,盆底水深4 000 m,最深处达5 559 m,海盆外围是台阶状或陡峭的大陆坡,大陆坡外围则是大陆架,大于500 m2的岛屿共有1 827个,大陆架渔场面积18 210 km2,大陆岸线5 792 km,其海域面积、可开发利用的空间均居四海之首2、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南海位于太平洋北面,除具有独特的热带、亚热带气候资源和生物等特色资源外,还具有丰富的海底油气资源、海洋能源、港址资源、滨海砂矿和旅游资源等,是我国沿边四海中自然资源最富集的地区,尤其是油气、热能、滨海生物资源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

海岛资源开发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及保护对策研究

海岛资源开发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及保护对策研究

大 型 风 电场 ,如 辽 宁 长 兴 、浙 江嵊 泗 和 大 陈 、福建
引起 底质 中硫 化 物含 量 的升 高 ,对 海 域 生物 造成 危
海 坛 、广 东 南澳 、横 琴 等 岛 。其 中 ,南 澳 岛 风 电 T :
业 已成 为 南 澳县 三 大 支柱 产业 之 一 ,是 亚 洲第 一 大 海 岛风力 电场 。 目前 ,我 国海 岛多 数开 发 了水 产资 源 ,少量 利 用 土地 发展 种 植 业 ,个 别 面积 大 、人 口多 的海 岛 ,
害 。水 产 养殖 水 体 是 一种 人 工 生态 系 统 ,物 种较 为
单 一 ,阻 碍生 态 系 统 物质 循 环 。不适 当引 种所 导 致 的 外来 种 入侵 和养殖 动物 的 逃逸 导 致 的物 种 基 因污
染 等 ,都改 变 了沿岸 生 物 种群 、群落 分 布 以及 物种 遗 传 性 状 ,使 自然 生 态 系统 受 干 扰甚 至 失 控 ,对海
我 国海 岛众 多 ,面 积大 于 50 0m 的海 岛有 6 0 0 9
多个 ,总 面 积 约 66 1m ,岸 线 总 长 1 1k ;面 9 k 27 0 i n 积 小 于 5 0 的 海 岛 和 岩 礁 近 万 个 ”,横 跨 3 0 m 1 8个 纬度 ( 4 。 ~4 N) 即 2 N 。 ,地 处热 带 、亚 热 带 、温 带 三 个 气 候 带 。我 国海 岛及 其 周 围 海域 蕴 藏 着 丰 富 的 水
人 次 ,实 现旅 游 收 入 突 破 10亿 元 。很 多 海 岛 建有 0
基金 项 目:国家 9 8专项 资 助项 目 (0 — 2 0 — 8 ;海 洋公益 性行 业科研 专项 经费重 点项 目 (0 7 5 2 ) 0 98 0— 4 0) 2 0 0 0 9

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研究与对策

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研究与对策

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研究与对策一、海洋资源开发的研究1、海洋物种资源开发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对海洋物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在这个背景下,海洋物种资源的开发逐步成为了重要的研究领域。

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海洋物种的基础研究,确定其生长特点、适应环境和繁殖习性等,为推动海洋物种资源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2、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海洋矿产资源是海中藏有的矿物质、化学元素和重要的工业原料的总称。

目前,海洋矿物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关注,其种类包括了锰结核、多金属结核、海底硒矿等。

3、海洋能源资源开发由于海洋能源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因此在全球各地,大量的科研工作者正在对其进行研究,希望能够找到更为优秀的开发方案。

海洋能源领域的研究内容包括海洋潮汐、海水温度差、海浪能以及海洋油气等。

二、海洋资源保护的研究1、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的研究随着全球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日益严重,各个国家都在积极的探索保护海洋环境的方案。

尤其是在近年来,减少塑料污染、防止过度渔捞已经成为了海洋生态保护中最重要的议题。

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依赖于开展大量的实地调查和科研工作,寻找生态系统的保护方式。

2、海洋环境保护的研究海洋环境研究必须涉及到海洋水体的化学组分、水动力学特性、海底地形以及应用与气候的相关知识。

海洋环境保护的研究对海洋环境污染的原因、范围与程度进行分析,提出保护海洋环境的实际解决方案。

三、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对策1、加强海洋保护工作在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严格控制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保护海洋资源的最基本要求。

目前,全球多个国家都开始重视海洋保护工作,逐渐形成保护和谐共处的海洋生态环境的共同责任。

2、规范海洋资源开发海洋资源开发需要符合环保操作、科学管理、资源可持续的原则,同时遵循各国及区域的法律、制度与规定。

深入推进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是加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3、加强行业合作加强海洋资源开发机构之间的协作与合作,有效地分享各项技术成果与经验,将发现的新技术应用到开发的所有过程中去。

海洋能源的综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海洋能源的综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海洋能源的综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一、现状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海洋能源是一种相对新兴的清洁能源,具有巨大的潜力。

海洋能源主要包括海洋风能、海洋潮汐能、海洋浪能和海洋温差能等形式。

这些能源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具有稳定性高、可再生性强的特点。

目前,全球各国对海洋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欧洲国家率先在海洋风能和海洋潮汐能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已建成多个海上风电场和潮汐能发电厂。

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也在积极推动海洋能源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果。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也在海洋能源领域加大力度进行研究和开发,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

二、存在问题然而,海洋能源的综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海洋能源开发的成本较高,投资回报周期长,需要和企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规模化应用。

海洋环境复杂多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存在一定的技术难题,需要不断创新和突破。

再次,海洋能源开发利用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如何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是一个重要课题。

海洋能源开发面临着法规不完善、产业链不健全等问题,需要和企业加大合作力度。

三、对策建议为了促进海洋能源的综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措施。

应加大对海洋能源领域的支持力度,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引导企业加大投资力度,促进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海洋能源开发利用应注重技术研发和创新,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再次,要注重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采取切实措施减少对海洋环境的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海洋能源的认识和支持度,形成社会共识,推动海洋能源的发展。

海洋能源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清洁能源,对于全球能源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海洋能源的综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但只要各方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相信海洋能源一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人类提供更清洁、更可持续的能源供应。

海洋渔业资源生产能力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

海洋渔业资源生产能力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

海洋渔业资源生产能力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有限的海洋捕捞资源不足以支持捕捞能力的严重过剩,建立可持续性评估框架迫在眉睫。

基于海洋资源的发展,中国的社会发展处于无法忍受的状态。

为确保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农村部确定了渔船数量和动力控制系统,逐步建立了捕捞强度控制系统,并实施了捕鱼工具。

最小网眼限制系统实行捕捞“零增长”和“负增长”政策,并鼓励一些渔民。

自上述管理措施实施以来,中国海洋渔业发生了一些变化。

本文就海洋渔业资源生产能力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展开探讨。

关键词:海洋渔业;资源生产能力;可持续发展政策引言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中国家,对资源的使用量也相对较多,作为我国资源开发及研究的重点战略之一,海洋资源的深入研究对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海洋渔业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海洋渔业管理的解释政府通过多方面手段对资源进行控制,确保政府事先确定捕捞努力的控制范围,并通过各种措施确保其执行,即通过政府为集中管理渔业而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捕鱼许可证制度、休渔期、禁区制度和最小网界。

通过限制所使用的捕捞要素的种类和数量,包括对渔具、渔船、捕捞期和面积的限制来进行捕捞,从而使政府能够通过提供一个外部系统来行使其保护职能,该外部系统对社会成员通过防止过度投资捕鱼、控制捕捞能力等,在限制捕捞从业人员数量方面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政府作为第三方可以为此作出贡献,提高合同义务的可信性,预防和解决冲突,并可对破坏性冲突,如损害鱼类种群的各类捕捞活动,与国家机关实施处罚。

2我国海洋渔业管理现状当前,我国海洋渔业中采用休渔制度与捕捞许可制度对渔业捕捞进行管理,尤其是休渔制度被认为是目前管理海洋渔业的最佳措施。

休渔制度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推广,直至2017年我国根据渔业资源将禁渔期提前至5月1日。

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减少渔民对海洋资源的捕捞量,伏夏休渔亦能够给鱼类产卵、生长提供一定的时间。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2 我 国海 洋 资 源 概 况
人们对 海 洋 资源 的理 解 和定 义 是 随 着科 学 技 术 的不断进 步而产生 和发 展 的。狭 义上讲 , 洋 资源 指 海 的是能在 海水 中生存 的生 物 , 解 于海 水 中 的化 学元 溶
素 和 淡 水 、 水 中 所 蕴 藏 的 能 量 以 及 海 底 的 矿 产 资 海
公 约》 可划 归我 国管辖 的海域 面积 近 3 0万 k 0 m ,相 当于我 国陆地 国土 面积 的近 13 / 。我 国大陆 岸线 长约
10 0k 岛屿岸 线 长 约 10 0 m; 国大 陆 和 岛屿 8 0 m, 40 k 我 岸线 曲折 , 区 5 0 以上的岛屿有 6 3 海 0m 5 6个 , 面积在 1 k 以上的海 湾有 1 0多个 , 建港 的海 湾和 大河 0i n 6 宜 河 口共 有 1 8个 。 1 我 国海域地 跨 温带 、 热带 和热 带 , 大 量河 流 亚 有 入海 ,沿岸水域 有机质 和营养盐 极为 丰富 , 每平 方公 里海域年 平均生 物生 产量 达到 3 2t 0 。我 国海 域 海洋 生物物种 高达 2 2 8种 ,约 占世界 海 洋 生 物 物种 的 07 14以上 ; / 滩涂 浅海生物达 2 5 9 0种 , 合养 殖开 发 的 适
21 年 1 02 0月
J r f r nS ec ad e n o o n e cne n e d  ̄ u  ̄oG e i T h
绦 色科 技
第 1 0期
海 洋 资源开 发利 用 与环境 可持续 发展 问题研 究
温海明
( 宁师 范大 学 城 市与 环境 学 院 , 宁 大连 l6 2 ) 辽 辽 10 9
种 资源等 。② 海底矿 产 资 源 : 包括 金 属矿 物 资源 ( 金 属砂矿 、 岩金 属 矿 、 基 大洋 多 金属 结 核 等 ) 非 金属 矿 、 产 资源 ( 非金属砂矿 、 海底煤 炭磷 灰石 和海绿 石 、 岩盐 等 ) 石油 和天然气 资源 。③海 洋 空间资 源 : 括海 岸 、 包 带区域 、 口和交 通 资 源 、 境 空 间资 源 。④ 海 水 资 港 环 源: 包括 盐业资 源 、 溶存 的 化学 资源 、 水资 源等 。⑤海 洋新 能源 : 括 潮 汐 能 资 源 、 浪 能 资 源 、 流 能 资 包 波 海 源、 温差 和盐 能 产 资 源 、 上 风 能 资 源等 。⑥ 海 洋旅 海 游资源 : 包括 海洋 自然 景观 旅 游 资源 、 乐 与 运 动旅 娱 游资 源 、 人类 海 洋历 史 遗迹 旅 游 资 源 、 洋 科 学 旅 游 海 资源 、 海洋 自然 保护 区旅 游资源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分 点 。
2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初 见 成 效 .

二 、我 国 海洋 资 源 开 发利 用 存 在 的主 要 问
题 及 其 成 因
在 海洋经 济迅猛 发展 的 同时 , 海洋 环境质 量
三次产 业结 构合理 化 、 业技术 现代 化和专 产 业 化 的区域布局 是今后 海洋开 发现代化 的趋势 。 考 察我 国历 年 海洋 经 济总 产值 中三 次海 洋产 业
的下 降影响 了海 洋资 源的可持续 开发 利用 。 具体
表现在 如下几方 面 。
1 陆 源 污 染 物 组成 变化 , 放 总 量 增 加 . 排
的 比重 变化可 发现 , 海洋第一产 业虽仍 是一个重
要行 业 ,但 它在 海洋经 济 中的比重将逐 步减小 , 海洋第 三产 业 的比重呈直线 上升趋 势 , 在海 洋产
向明显 , 必将 加剧近海 海域 的环境 污染 。
2. 染 事 件 频 发 , 洋环 境 污 染 范 围扩 大 污 海
了海洋 经 济 的高 深 发展 。 究其原 因在 于海 洋 资源 管理体 制 不 完 善 、 洋开 发水 平 落 后 。因此 , 海 行政 引导 、 经 济调 节 、 律保 障 、 技 助 推成 为 我 国可 持 续 开发 利 用 海洋 资源 的必 然选 择 。 法 科
关 键 词 可持 续 开发 利 用 ; 洋 资源 ; 洋和 海 岸 带 综合 管理 制 度 ; 境 经济 政 策 ; 海 海 环 法律 保 障 ; 技助 推 科
趋势仍不 能完 全遏止 。当前 , 由于我 国沿 海城镇 的污水 处理 率较 低 , 约为 2 %, 4 大量 未经 有效 处
理 的 污 水 被 排 放 人 海 , 而 导 致 近 年 来 陆 源 污 染 从
环境 , 破坏 了物种 的 多样 化 , 引起 生 物资 源 的衰
减 , 至造成许 多排污 口附近海 域生物绝 迹 。其 甚
经济 的重要增 长点 。
1 海 洋 经 济 总 量 稳 步 , 形成 了 门类 齐 全 的海洋产业 群 , 主要 海洋产业 保持稳定 增长 态 势 , 海 旅游 业 、 滨 海洋 渔 业 、 海洋 交 通 运 输 业 作 为海 洋支柱产业 , 占主要 海洋产业 的 比重 近 3 , / 4 其 中滨 海旅游业 位居各 主要海洋 产业之首 。 新兴 海 洋产 业 发展 迅速 , 洋 电力业 、 海 海水综 合 利用 业 等新 兴 海洋 产业 在海 洋 经济 中的地 位 逐步 提


我 国 海 洋 资 源 开 发 利 用 的 现 状
业结构 中比重 已超过第 一产业 , 同时 比第二 产 而
业 的 比 重 超 出很 多 。
5 主 要 海 洋 产 业 发 展 态 势 稳 定 .
开发利用 海洋 资源 , 在我 国 已形 成多行 业 的
海洋 经 济体 系 , 带来 巨大 的 经济 效益 , 为 国 民 成
高。
随 着 经 济 发 展 , 洋 开 发 速 度 1趋 加 快 。 十 海 3 “
五 ” 期 间 ,我 国 主 要 海 洋 产 业 总 产 值 累 计 达 5 9 7 49亿 元 , 同 口径计 算 , 九 五 ” 间 翻 了 按 比“ 期 l 。 0 3 主要海 洋产业 总产值首 次突破 l 番 20 年 万 亿 元 。20 0 5年 主要 海 洋产 业 增加 值 为 722亿 0 元 , 20 年增 长 l , 比 01 倍 海洋 产业增 加值 占国民 经 济 的 比重 已达 到 40 比 20 .%, 0 1年高 出 06个 .
在 当前 的管理体 制 中 , 海洋污 染源 的管理 和
控制分 散在有关 行业部 门 中 , 制的标 准是按 国 控 家 规定 的浓 度标准 。 尽管 绝大多 数污染 物排放单
2 7
维普资讯
位都实现 了达标 排放 , 但是 海洋 环境质量 下降 的

我 国的采 取 的是 开发 与管 理一体 化模式 , 实 际是 政企 不分 , 在实 践 中极 易导致各 管理部 门仅 仅从 本行业 、本地 区 、本部 门 的局部 利益 出发 , 当生产 开发 与 管理 发生 矛盾 时 往往 以牺 牲 资 源 管理来 服从生 产开发 , 能充分 发挥好管 理部 门 不
维普资讯
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杨 林 ’ 韩 彦 平 ’ 陈 书 全
摘 要 海 洋 资 源是 海 洋 经 济发 展 的基 础 ,海 洋资 源 能 否 可持 续 开 发 利用 决 定 了海 洋经 济 能否 可持 续 发
展 。近 年 来 , 发 利用 海 洋资 源 成 为我 国发 展 海 洋 经济 的着力 点 , 由此所 引发 的环 境 、 源 问题 严 重制 约 开 但 资
原 因 主要 有 以下 几 方 面 。
1 海 洋 资 源 管理 体 制 不 完 善 .
物 年人 海量 以 5 %的速 度持续 递 增 。 同时 , 海 人 污染 物 的组 成发生 了变化 : 方面原 有各种 污染 一 物所 占比重将 会发生 结构性 的改变 ; 另一方面还
可 能 有 许 多新 的 污 染 物 被 排 放 人 海 , 随 着 沿 海 如 地 区 乡 镇 企 业 的 迅 猛 发 展 ,城 市 化 进 程 的 加 快 ,
些 新 的 陆 地 污染 物 和 污 染 源 已 经 或 正 在 产 生 。
的职能 , 严重影 响着海洋 资源管 理工作 的有效开
展 , 易 引发 出资 源管 理 中更加 复 杂 、 出的矛 极 突 盾, 以至会 出现对海 洋资源 管理 的宏 观失控 。
此 外 ,沿 海 地 区兴 建 大 型 火 力 发 电 站 和 核 电 站 , 极 可 能 引 起 海 域 热 污 染 加 剧 , 射 性 污 染 可 能 趋 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